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小胖过生日 1教案 沪教版
小胖过生日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2、3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将“过生日”中一些情节解释成减的应用情节,能够熟练的做减法题。能力目标:
培养儿童数学化的能力,进一步构建减法。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算式卡片等 学具: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过生日的情境,进入氛围)
师:你知道今天是个什么特殊日子吗?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小胖的生日。我们一起来和他过生日吧。1.揭示课题:小胖过生日。
师:过生日的时候要唱什么歌?(生日快乐歌)
齐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放生日快乐的音乐)2.(出示主题图)
师:看!小胖家真热闹呀!好多小朋友都来了。
找一找,小胖在生日宴会上准备了些什么?邀请了哪些好朋友?(可乐、蛋糕、香蕉、气球„„)(小亚、小巧、小丁丁„„)
(二)探究(小组合作,在过生日的情境中找数学算式)1.砰!
师: 哎呀!发生了什么事情?(气球爆了)数一数,有几个气球爆掉了?(3个)(1)你能来讲个数学小故事吗?
(原来有8只气球,3只破了,还剩下5只。)(2)列出算式:8-3=5 2.师:大家吃饱了东西,开始做游戏了。(1)独立思考,找找算式。
师:现在生日宴会上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你能找到哪些数学故事?在心里想一想。(2)小组合作,写出算式。
师:把你想的数学故事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交流一下,并把算式记录下来。(3)讲讲故事,全班交流。
原来有6杯冰激凌,吃掉了3杯,还剩下3杯。6-3=3 原来有6根棒棒糖,吃掉了1根,还剩下5根。6-1=5 有7个杯子,倒下了1个,还有6个。7-1=6 原来有6个小朋友,走了5个,还剩下小胖1个人。6-5=1 „„
(三)综合练习。
1.师:小胖的生日过得真热闹呀!
天色已晚,小伙伴们都回家了。小胖的数学作业还没有完成呢,他赶紧拿出来做作业。我们也来试一试,和小胖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5-1= 7-3= 7-1= 6-2= 8-3= 7-2= 9-2= 5-4= 6-1= 9-9= 8-3= 7-2= 2.看算式讲故事。
师:拿出你的算式卡片,填上正确的答案,并看着算式说一个数学小故事。(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3.找一找教室里的数学。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和小胖一起过了生日,还在他的生日宴会上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只要小朋友们处处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小胖过生日教案 沪教版
小胖过生日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减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含义,如“去掉”、“取走”、“吃了”等等,进一步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2.学生会将生活情节解释成减法问题,做减法题,并将结果回到实际中去检验。3.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小胖的生日。
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过这个生日的?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出示课题(小胖过生日)和情景图。
二、形成新知 1.范例:气球图 小胖是怎么过生日的?
这么多的物品和小朋友,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你们先观察到的是什么?发现了什么?
(墙上原来有8只气球,破了3只,还剩下5只。)同桌互相说一说。
根据你们说的,你会列个减法算式吗?(8-3=5),8、3、5分别表示什么?
从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样的题目能用减法计算?(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掉”破的,用减法计算。)2.按情景图编故事
刚才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像在听你们讲故事似的!按照顺序,我们该讲哪个故事了?(蛋糕图)谁会完整地把故事和算式都说一说?
(桌上有7块蛋糕,小朋友们吃了2块,还剩下5块。7-2=5)从这道题你又知道了还有什么样的题目也能用减法计算?(“吃掉”)
这副大图里隐藏着许多小故事呢!下面请你们分小组说说故事,然后把算式列在书上并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故事编得多,算式列得对。
汇报:
小胖准备了6个茶杯,其中1个打碎了,还有5个是好的。6-1=5 小胖准备了10根棒棒糖,吃了5根,还有5根。10-5=5 有9个保龄球,打掉2个,还有7个。9-2=7 „„
吃饱了,喝足了,玩够了,天也黑了,小朋友们该干什么了?(出示回家图)你能看着这幅图也来编个小故事吗?算式又该怎么列呢?自己轻声说一说。3.小结
我们今天讲的故事有个什么相同点?(都用减法计算)
你能说说什么样的题目是用减法计算的吗?(去掉、破了、拿走、吃了、离开„„)
三、练习应用
你们说的真好!现在请你仔细的观察你的周围,在我们这个教室中,你是不是也能编出几个小故事,并列式呢?(课前事先有意识地创设教室情景)寻找你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编故事,列算式。(汇报交流)
四、总结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秋游 1教案 沪教版
秋游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加法运算的实际含义之一:组合。2.知道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3.知道加法交换律。【能力目标】
1.能理解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2.能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3.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构建的思想处理学习过程。教学重点:
1.能看图列出正确的加法算式,并计算。2.能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教具准备: “教学平台”媒体。学具准备: 红、蓝圆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请学生边回忆边说说幼儿园时,老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秋游?2.出示小丁丁、小亚秋游时在公园里看老虎的情景。
二、探究:
1.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演示小丁丁、小亚数老虎的情景。3.根据小丁丁数虎的情景,列出加法算式。
(板)2+4=6 4.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 + 4 = 6 加数 加号 加数 和 5.读算式。
6.看图小组讨论:小亚是怎样数虎的? 7.你能根据小亚数虎的情景列一个加法算式吗?(板)4+2=6 8.观察算式组:2+4=6,4+2=6。你发现了什么?
9.揭示加法交换律:交换2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巩固:
1.学生动手摆圆片,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可以怎样列式?2.结合题
2、题3的图片,出示媒体秋游场景。小组选择一个动物喂养区。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买冰淇淋 运动会 1教案 沪教版
买冰淇淋 运动会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2.学会序数的书写,能进行数学交流。3.知道序数与编号无关。
4.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2.学会序数的书写,能进行数学交流。教学难点:
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图的学具、学习用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水果图(每一种各一个):香蕉、苹果、桃子、菠萝、生梨。
2.请学生两人合作,用水果图像老师这样摆一摆,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水果?
3.从左往右看,第一个是什么水果?第二个是什么水果?第三个是什么水果?第四个是什么水果?最后一个是什么水果?
二、探究新知:
(一):几个与第几个
1.多媒体出示课本题1:同桌互相看图说图意,反馈。
谁能看了这幅图讲一个小故事?
(例:有8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小巧排在第一个,小胖排在最后一个„„)2.认识基数、序数
(1)认识基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排队?(8个)板书:一共有8个小朋友。(2)认识序数:
师:这些小朋友买东西能自觉遵守秩序,主动排好队。
看!从左往右数,小巧排在第几个?小丁丁呢?小亚?小胖?最高的一个小朋友排在第几个? 对,从左往右数,小巧排在第1个,我们就在小巧下面的□中写1.这样写与我们平时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的右下角多了一个小圆点。)从左往右数,小丁丁排在第2个,我们就在小丁丁下面的□中写2.从左往右数,戴帽子的小朋友排在第3个,我们就在这个小朋友下面的□中写3.(依次板书:1.2.3.)
请小朋友把书上的题1写完整,反馈并板书:4.5.6.7.8.3.媒体出示题2(1)请学生说图意。
(2)师:小巧买了冰淇淋,边吃边走了,从左往右数,小丁丁现在排在第几个?(第 1个)现在排队的一共有几个?(7个)
(3)小胖插队了,他插在第几个?(第3个)在谁的前面?(小亚)他后面的小朋友在说什么?(不能插队,小朋友买东西要能自觉遵守秩序,主动排好队。)
(4)请小朋友把书上的题1写完整,反馈并板书:1.2.3.4.5.6.7.4.媒体出示题3 图3:小丁丁买了冰淇淋也走了,现在还有几个在排队?(6个)
从左往右数,小胖排在第几个?(第6个)
5.比较: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都在买冰淇淋。
不同:每一次的总人数不同,每个小朋友排队的顺序会发生变化。
师:我们把每一次的总人数叫“几个”,每个小朋友排队的顺序叫“第几个”。板书设计:
几个 第几个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一共有8个小朋友。1.2.3.4.5.6.7.8.一共有7个小朋友。1.2.3.4.5.6.7.一共有6个小朋友。1.2.3.4.5.6.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本领“几个和第几个”,揭示课题:几个和第几个。6.序数的书写。
学生完成题4,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填写10后面的数。
(二)序数与编号无关 媒体出示课本19页的运动会图。
1.四人小组合作:①看图说情节 ②填名次
2.反馈交流。(例:小朋友跑步比赛„„,最后5号小朋友得了第一名,3号小朋友得了第二名)3.小结:小朋友的编号与名次是无关的。
三、应用提高
1.看班内第二组的座位,数一数靠南面的一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个?某某小朋友坐在第几个可以怎么数?
(1)从前往后数,某某小朋友坐在第几个?(2)从后往前数,刚才的某某小朋友坐在第几个?
(3)每个小朋友说说从前往后数,自己坐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坐在第几个?反馈交流。2.媒体出示六幅不同的玩具图:(上下摆放)小手枪 小兔 布娃娃 小汽车 小皮球 溜溜球
学生自己提问题,请班内的小朋友回答。如: 问题1:一共有几种玩具?
问题2:从上往下数,布娃娃在第几个? 问题3:从下往上数,布娃娃在第几个?
3.同桌两人拿出各自不同的学习用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用今天学的本领来提问题,并回答。请四人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交流。(上下、左右各一种摆法)
四、总结阶段
这节课你学到了一些什么本领?还有有疑问的地方吗?(几个和第几个)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小于、等于、大于 1教案 沪教版
小于、等于、大于
教学内容:
P21“小于、等于、大于”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能力目标】
1.能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2.能根据长度和个数进行大小比较。
3.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实践、主动体验、理解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学习运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具准备:
计算条,“﹤、﹥、=”符号卡片,“小马过河”故事磁带,录音机 学具准备:
计算条,“﹤、﹥、=”符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听故事:小马过河。
2.师:小朋友们,小马现在碰到了问题,你们能帮它解决吗?为什么松鼠妈妈说,大黄牛和小山羊都说得对呢?
生互相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因为他们要过的是同一条河,大黄牛个大,比河水要高很多,所以很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易就能过河,而小山羊的个子比较小,与河水差不多高,所以它过河就有一定的困难。4.师:那么,最终小马有没有过河呢?
5.问:小马最后过河了吗?河中央的河水到了小马身体的哪个部分呀? 6.启发:同学们,听了刚才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做任何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一定要自己试一试。
师:对呀,由于大黄牛、小山羊、小马的个头不一样,所以他们过河时,会有不同的体验。请你们来说一说,在这则故事中,谁比谁的个头大,谁比谁的个头小? 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回答。
7.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需要我们比一比的情况,可以是比大小,也可能是比高矮,还可以比什么?
生:还可以比多少、比厚薄、比轻重„„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21/1“比高低”题图(多媒体教学平台)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小丁丁小组在比身高呢,他们比的结果怎样呢? ⑴说一说比的结果(多请几个从不同角度说)
⑵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高;()比()高;()比()矮。2.动手操作:
请同学拿出计算条,师生一起摆:
(1)左边放3个□的计算条,右边放5个□的计算条,互相说一说比的结果。(2)左边放4个□的计算条,右边放2个□的计算条,互相说一说比的结果。
(3)师:我的计算条上有2个正方形,你们能拿出和我一样的计算条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老师计算条上的正方形有2个,所以我也拿2个正方形的计算条,这样就和老师一样多了。
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我先摆一个正方形,再摆一个正方形,摆了2 个,就和老师一样多了。
„„
(4)认识 “=”
师:老师有2个正方形,每个小朋友也都有2个正方形,你们看,如果在这两根计算条的上下两端各画上一条线,这两条线都是平平的,两边开口一样。我们把这两条线移下来,看,这就是一个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示“同样多”的符号,它叫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
号”)学生一起书写等号。(5)游戏:找相同的。出示下列计算条:
找出相等的,用等号连接。4 = 4,5 = 5 不相等的,说一说比的结果。
生:① 1比2小 ② 1比3小
2比1大 3比1大
(6)认识“〈”、“﹥”
出示:
1比2小 1比3小
2比1大 3比1大
师:现在,我们再在每组两根计算条的上下两端各画上一条线,这两条线还是平平的,两边开口是一样的吗?
师在计算条上画小于号、大于号。
师:这两个符号,一个叫大于号,一个叫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①介绍小于号。先合拢再张开的是小于号“﹤”。一起书写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两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2。念作1小于2。(板书)那么,旁边的1比3小又可以怎样表示呢?(生:1小于3)板书:1﹤3 ②介绍大于号。下面的“2比1大”、“3比1大”两条线的形状是怎样的? 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名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汇报:A:解释形状
B:名称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我们可以用大于号来表示“2比1大”、“3比1大”。
板书:2>1、3>1 读作:2大于1、3大于1 一起书写大于号。③看图编一编,说一说:
根据书上P21/3图中所列信息,说图意,比大小。(多媒体教学平台)1、2两题边讨论边做,3、4两题可以同桌交流完成。小结:你是怎么比的?
④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揭示课题:“小于、等于、大于”
⑤用“﹤”或“﹥”表示“小马过河”比较的结果。
三、拓展应用 1.游戏:看谁找得快
(1)师拿出数字卡片3和5,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谁找的最快!(2)交换成5和3,找符号。
(3)小组游戏:请小组长出示1~10中的两个数,其他同学找符号。并互评谁找得又快又对!2.书上P21/4,生独立完成。(多媒体教学平台)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师:大家学的真不错,小兔欢欢听说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一种新本领,要来考考小朋友,行吗? 出示书上P21/5,按要求填□。(多媒体教学平台)
2﹤□,7﹥□ 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