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计算机潜力 推进数学教学改革
发挥计算机潜力 推进数学教学改革
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组织机构在运做中不使用计算机。在百货商店,带条形码扫描仪的计算机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结帐;当我们去看足球比赛时,我们能够看到计算机控制的记分牌;汽车引擎系统和仪器面板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有很多人已经开始使用个人计算机来管理家庭的日常收支、管理名片、打印信封、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甚至上网玩拱猪游戏。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美国,1994年底已经使用1810万台教育计算机,其中620万台直接进入了中小学,98%的中小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美小学、初中、高中在校人数与计算机的比率分别为15:
1、14:
1、10: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在我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已有3-4万所配置了不同档次的计算机40万台,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愿意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美国数学教育界认为:“在众多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因素中,现代技术具有最大的潜在的革命性影响。”而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把计算机用于教育的技术,即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CAI进入数学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其交互性、个别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在学习材料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本文将根据计算机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数学教育的影响
从教学内容看,几十年不变,内容陈旧;从教学方法看,大部分数学课堂没有摆脱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注入式,数学课难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从教学对象看,数学教育并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的“因材施教”至今还难以实现;从教学目标看,绝大部分精力还放在应付考试的单纯解题训练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被淹没了,数学与实际的生动联系不见了;从教学模式看,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刀切”的班级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没有改变,缺少必要的“个别化”教学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极其有限的;从教学评估看,大部分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难于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信息,因而我们的教学策略难以保证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教学手段看,没有摆脱“粉笔加黑板”的束缚,计算与画图还是传统的手工方式,教师的工作基本上还属于个体的手工业劳动。数学不仅是学生的沉重负担,也是教师的沉重负担,综上所述,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喘息,陈旧的内容,陈旧的方法,陈旧的观念,缺乏生气的课堂,事倍功半的效果,传统教学似乎使出了全身的气力,却仍不能满足数学化时代的需求。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直观可视化,“难学”变“好学”。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少,大多也只是讲一讲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另外,通过实验,寻找数学CAI的切入点,也是发展数学CAI所必须的。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联系实际“课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习数学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多数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教材理论性因素偏多,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实际的机会少,抽象化的知识与形象化的实际问题难于“对号入座”。在教学中,只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理论问题实际化,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定律。比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讲授几何第三章第16节---《勾股定理》时难点是证明定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借用正方形的面积拼组等积来证之,证明完毕后,有很多学生对这种证明方法不理解,对证明过程更是不理解,主要原因是我们画图只限于黑板,无法进行很多的变换,学生;理解起来太抽象,计算机教学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计算机中我们把组成正方形的各个面积进行动态的描述、分析、拼图,给学生们一个直观的感觉,理解起来很容易。再如我们教师讲授代数第四册第十三章第8节---《二次函数的一般式的图象》时,都知道二次项系数相同而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不同时,图象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用描点法进行讲解、画图,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有的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课堂上应用计算机,把二次函数的抛物线进行空间的平移、旋转非常直观、形象,学生们能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应用计算机,学生能通过感观认知熟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动态过程“可视化”,空间想象“直观化”。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牵涉到一些动态过程,而这些情景又是难于在教室外中直接形象展示的。学生缺乏感性认知,想象力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水平的限制,难于理解动态过程。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态技术展示动态的过程,可让学生感受“实际”动态情景,弄清复杂的物理过程。比如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全等的讲解,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屏幕中满足全等条件的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三角形全等的内涵。这样,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变被动为主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存在有许多需要许多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情意,大部分学生对此类问题望而生畏。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三维技术展示空间情景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在讲二次函数和性质的讲解,首先,播放篮球运动员进行投篮的精彩片段,然后提示学生:篮球在空间所“走”的路线是一个什么样的轨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模拟篮球在空间划过的轨迹,动态描述出函数y=2x的图象,然后逐步展示二次函数中的各个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使学生深深体会二次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出由函数y=2x的图象来作y=2(x-1)+3的图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归纳出作任意y=a(x+m)+k的图象的步骤,找出作图规律,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效果。这样,既传授了数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感观认识。
3、“枯燥无味”的练习“娱乐化”
数学教学中经常会进行练习,这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满满的45分钟的练习和总结使学生们感到厌烦,多媒体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在练习中设计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制作软件判断学生解答的正误,根据联系的情况,给予必要的鼓励或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通过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变枯燥无味的练习娱乐化,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创“数学操作平台”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讲练结合教学已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但是创设课堂情趣,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更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在每人一机的计算机房进行。上课前,发给学生需要在课堂填写的数学实验报告。上面有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结论、练习与作业。开始,教师在与计算机相连的电视屏幕上演示了几种动态的相似三角形,提问:“谁能说出什么是相识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一旦相似就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成比例以后,教师问到:“那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然后教师讲,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通过在“几何画板”上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教师详细交代了实验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填发之后,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动手实验。首先学生被要求作⊿ABC与⊿DEF,接着学生按实验报告中的要求测算∠A与∠D的度数、用鼠标调整角使这两个角相等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后又测算出两个角的度数并调整角使之相等。在学生观察出此时两个三角形相似之后,他们又按实验步骤的要求测算各边的长并验证对应边是否成比例。与传统课堂不同,所有同学都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观察,之后填写实验报告册。学生在实验后进行交流,所有学生都能用数学符号及文学语言表达他们的结论。教师在组织了大家的交流之后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要求学生用当堂得到的结论画两个相似三角形。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积极,当堂有好几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不同位置的相似三角形。这一节课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他们不再象过去一样听教师讲“现成”的几个,而是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知识。“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与练习”代替了过去的“听讲—笔记—练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于引进计算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几何经过从学生的经验上生为理性思考的过程变得有趣多了。以上形式的教学我亲身实践了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计算机能为数学教学开创一个过去不敢想象的“数学实验室”为、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创了思路。
三、大胆利用计算机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无不时时刻刻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时间的脚步是快节奏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传统教学最大的缺陷是对应用题及开放性问题的忽视,那么计算机对改善这种状况能起一定的作用。例如应用题,由于数据不整齐,计算量较大,传统教学难以处理。现在有了mathcad及mathematica这类数学软件,对处理应用题是极大的帮助。
对于开放性探索问题,需要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索的环境,并创设富于启发式的问题情景。有了计算机就和传统教学不大一样,比如,提出一个问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城什么图形?”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效果就比过去灵活的多。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可以在屏幕上给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它在运动的过程中忽而是凸四边形,忽而是凹四边形;四边形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问题可以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条件将导致何种结论。这样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学生辅助性学习的工具。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需要对数学解题思维过程的经验与规律进行总结,这反过来将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
四、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能取代一切。
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功能特点,已成为一种有效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若以课件代替真实教学,不管课件做的多好都缺乏系统性,不能以次代主。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中,只能作为求知过程的再现、补充。
总之,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
第二篇:论文 发挥计算机的潜力推进数学教学改革范文
发挥计算机的潜力推进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育,要求教学方法和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求知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组织机构在运作中不使用计算机。在百货商店,带条形码扫描仪的计算机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结帐;当我们去看足球比赛时,我们能够看到计算机控制的记分牌;汽车引擎系统和仪器面板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有很多人已经开始使用个人计算机来管理家庭的日常收支、管理名片、打印信封、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甚至上网玩拱猪游戏。
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美国,1994年底已经使用1810万台教育计算机,其中620万台直接进入了中小学,98%的中小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美小学、初中、高中在校人数与计算机的比率分别为15∶1、14∶1、10∶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在我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已有3—4万所配置了不同档次的计算机40万台,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愿意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
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本文将根据计算机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笔者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少,大多也只是讲一讲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另外,通过实验,寻找数学CAI的切入点,也是发展数学CAI所必须的。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
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高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的教学,利用CAI,可以对圆周进行展开,同时跟踪测量圆周长和圆半径,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半径的比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学生很容易接受π的存在。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
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98年全国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课例展评、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个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就是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其中有一个解法是教师
在备课时也未想到的。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David Goldeheim和Dan Litchfiled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种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
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另外,教师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优势,它进入数学课堂后,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当考虑,有了计算机,学生应当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计算机图形学已有巨大进展,这些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能帮助学生数学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数学教育应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学校的数学教学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认识,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应当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的原则。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这样去做。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早在1980年就建议:在所有年级中,都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注重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1989年,NCTM又出版了一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
估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做数学的工具”的要求。在美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正在把计算机编程结合到数学课中去,新出版的每一套教材都有BASIC编程的内容,相当于代数课程的8%。因此,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目前许多软件包(如mathcad,marhematic,maple)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的运算,mathpert还能在每一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给出解答。这样,技术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删减、调整一些教学内容。例如:查表计算是否可以取消,是否要那么多偏难的四则运算,因式分解和解方程(组)是否要那么多的训练,三角函数的运算可否引入计算器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数学是讲授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欧氏几何战占据了很大的内容,学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欧氏几何,学习逻辑论证。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固然,这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也仅仅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应当将代数几何综合起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尽早地引入解析几何的思想。例如,我 们可以在直线的概念上介绍数轴,可以用方程来讲直线的平行、垂直等。目前,在新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引入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现在学校的学生,将来必将走向一个更加信息化的社会,因此目前不仅要用现代技术来改进数学教育,而且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技术社会做好准备。
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收集信息和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离散数学的知识(如统计、线性方程组、矩阵、图论、组合数学等),因此,应当将这些知识引入中学数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现在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使用。例如利用电子表格(如 EXCEL)等可以完成许多数学任务,如建立方程去解决分组问题,进行估算以及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等。电子表格在帮助学生探讨数量关系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不同列的值,并总结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另外,许多电子表格还有加、减、乘、除、平方根、求和和求平均数等功能和绘直方图、曲线图、散点图、柱形图等绘图工具,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里的学习任务。
在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编程的思想。学生掌握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一个数学问
题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一维推广到多维。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学生可以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多元方程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学习上,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运算技巧。
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教育中的计算机.北京.1998 [3]林建详.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第三篇:发挥先锋示范引领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发挥先锋示范引领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上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124”健康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推进
为发挥课改先锋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扎实的开展“124”模式健康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3月中旬,我校启动了第二届“课改先锋”评选工作,从2014秋表彰的20余名优秀课改教师中评选出第二届“课改先锋”。其目的是凭借活动带动,以赛促教,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4月13---24日期间,小学部语文、数学组10名参赛教师按此次活动安排,先后进行了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环节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本次引领课重点从教学设计、讲课、课件制作等方面示范,让听课教师明确:在“124”健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怎样进行自主探究,讨论解疑;教师怎样反馈矫正,总结提升;如何设计达标的作业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听课后,讲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课教师点评讲课教师的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并和自己对照,找出差距与不足。结合本次示范引领课突出的特点进行下提炼:
一、收获与成绩:
1、细化过程管理
早在3月中旬学校就统一部署2015春“课内比教学”活动,在启动仪式上万校长作了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讲话,号召我校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全面覆盖。随即各部也分部、分组召开动员会,作具体要求,确保这次“课内比教学”打好精彩的头灶。作为课改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的各部负责人、教务处、各教研组长做到了认真组织、热情服务、悉心指导。按照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安排表,教研组提前通知参赛的讲课教师做好准备,并做好当天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听课评课并且参与打分。讲课结束,即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当天的“比武”情况,并做好参赛教师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反思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真实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参赛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课前,教师们自觉查找相关的资料,按“一二四”健康课堂要求,有效整合资源,制作课件。教师们信心十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为有效课堂的创建营造氛围。在课堂中,实现了课堂角色的真正转换。以往那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复存在,呈现出的是比较成熟的上庸健康课堂新模式。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课堂生动、有趣、有效
4月13日,小学数学组“课内比教学”活动拉开帷幕。在活动中,所有参赛教师从备课到讲课倾力以赴。我校年轻教师沈享讲课,能让枯燥的数字教学不再乏味,展示了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独具风采的教学特色。年长的女教师杨文菊,老骥伏枥,工作极其敬业,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也让人折服,不仅课上得顶呱呱,而且她班的学习小组建设也一直走在全校的前列,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小组的自评互评时语言训练极其到位,值得全校教师学习。柏丽,作为数学老师的她,对现仅二年级的孩子,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她班学生小组成员间中肯、礼貌的评价语言已成常态化、生活化。中青年教师杜凤琴、袁修尧、朱艳明等,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体现了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蔡波、杨红艳、朱秀荣等教师的朗读教学,课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课堂扎实、有效,整节课教师真正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到知识的形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从我们所听的任何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出老师们付出的心血。
4、小组合作学习,助推了班级学生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 我校“124”健康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学习,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几年课改的摸索与推进,大多数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班级的小组建设很独到,且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时语言也极为规范,小组评价语言也极其文明,班级学生文明素养已得到了整体提高。请看三(2)般学生在交流展示时的汇报语言:“我代表×××组进行发言”、“我们组的意见是……”、“我们组展示的内容是……”、“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我们组展示完毕”等。在小组评价时,评价语言:“我代表×××组为×××组进行点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我认为你虽然读的很有感情,但是我认为……一点不足。”、“我们组的意见就是这样,你们还有补充的吗?”、“这是我们小组共同讨论的结果。谢谢大家的倾听,请指教。„„”等。同时,还要注意了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不明白的地方,申请让对方解释说明。意见分歧时,委婉地提出意见,注意以理服人。二(1)班的小朋友,他们年龄虽小,在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组组间互动结束均不忘礼貌地说一声:“谢谢”、“谢谢你”、“谢谢大家”。此类的语言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文明的语言组织汇报交流,点评,无论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甚至于对学生的将来都会受益无穷。
5、我校的课改之路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
两年艰辛探索,两载春华秋实。带着满腹的困惑,一路徘徊,一路追寻,经历着曲折,品味着甘苦。作为一个课改实践学校,初闻课改,好似“忽闻岸上踏歌声”,这歌声中却夹杂着困惑;这歌声中却充斥着迷茫。仿佛一场革命,仿佛一场传统对改革的挑战。一石激起的千层浪,初摸索出“124”健康课堂新模式,一时间教师们说什么的都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穿旧鞋走新路的,拎着新鞋走旧路的,真是好奇与困惑相伴,思考与探索同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甄别各种声音时,坚定笃实的往前走,我们慢慢有了新的探寻方向。从本次二十多节参赛课来看,教师们已能较透彻的领悟和较熟练的运用“124”健康课堂模式,教师们已从课改的朦胧渐渐走向清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从课程、课堂和学生间改变,从骨子里改变,我们依稀可见我校的教师变了——我们收获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
通过先锋示范课的展示与交流,让全体教师的教学观念又一次更新,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锤炼教师的基本技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问题与思考:
1、教师们对“124”模式健康课堂精髓的领悟与践行参差不齐
无论是从课改初的全员摸索,到已具雏形的“124”模式,还是走过两年历程的今天,无疑不暴露着老师们对健康课堂精髓的解读与践行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而且在活学活用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仍存在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抱侥幸心理,对健康课堂的领悟较肤浅,编写教案与自制课件运用时机械、牵强甚至有偏差,课后反思不深刻。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课改是大势所趋,时代所向,是新时期教师保持永久魅力的制胜法宝。
2、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小组互动探究学习环节的灵活处理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
“124”健康课堂改革中学习小组建设非常重要。小组建设搞得好的班级,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课堂呈现出轻松,高效,反之则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改革下课堂小组建设的五大环节:
一、建立小组;
二、选举组长;
三、训练组员;
四、小组激励;
五、习惯培养。只
有让小组中的孩子每个都能听,都能说,都能动起手来,那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听课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紧跟课改步伐,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所有出示在问题导学中的问题,都会让小组去讨论,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老师问题一出来,不管问题是易是难,学习小组成员都会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凑在一起做讨论状,泛泛的讨论,这样就失去了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真正意义。还有的教师为了讨论而讨论,没有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该设计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适时的巧妙的安排小组讨论,真正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3、仍需加大电子白板使用的频度、深度和广度
电子白板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虽然我校电子白板在课堂中使用的频率还比较高,有的教师几乎节节都会使用白板,但是仅停留在播放课件上,从这次示范引领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都能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熟练地书写、涂改,更何况我们的教师呢?其实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多:交互、控制、书写、回放、擦除、绘图等等的功能,有待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使课堂更加丰富,充实,确实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4、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教师不能放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一种是担心放手之后,卡在那里,教学进行不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在讲公开课时尤为突出。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教师讲完没讲完教材,而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即使把教材讲完了,但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或存在很多问题,这和没讲完有什么区别?那么,如何放手呢?小学语文组杜凤琴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从她的做法中我们是否有所启示呢?她是从以下几方面来驾驭课堂的: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说说课文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再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小组交流,动手去完成表格,归纳和总结。最后老师简单适时地点拨总结。让我们听着感觉整堂课是轻松的、愉悦的,源至我们教师做到了大胆放手,学生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如果我们教师真正在课堂上能做到“15+30”限时课堂,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宽松的展示成果的空间,那样我们的学生还怕各种各样的考试吗?
5、如何做到将“比教学”真正转化为“常态化”
我们日常的上课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易“疲倦”、老套的课。通常,一个教师在比教学时“磨上”一两节好课并不难,难在每天的教学中是否按健康课堂要求,有新意、有创意。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创新,鼓励教师用心用脑去上课,而不是仅仅用身体去上课。要求教师每课有亮点,课课有进步。将我校的“课内比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常态教学。
三、下阶段课改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构想: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124”健康课堂模式研究,从当前的宏观建模研究进一步走向微观内涵研究,提炼基本理念和要义,结合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创造性地运用;优化操作过程和环节,研究和问题导学讲实效,合作交流求有效,小组评价重长效,实现“124”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精细化发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价与建议:
朱秀荣:本节课教师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习惯训练较好,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语言精练,教师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小组建设较好,评价多样化。
建议:课前准备要做好预设,学生的阅读少了,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蔡波:思路清晰,主题鲜明,环环相扣,把握文本很准。教师注重放手,学生训练扎实,善于鼓励学生,教学效果较好。
建议:教师缺乏激情,教学设计内容要适当,教学的节奏注意把控。
冀平: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小组训练得法。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字形间架结构的指导。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教学效果较好。
建议:朗读的指导要多样化,比较重点词的指导不够。
杜凤琴:这是一节比较务实的课堂,教师能举一反三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精心,层层深入,表格设计一目了然。能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议:课件展示容量过大,重点不够突出,找事例时放手不够。
杨红艳:教师课前备课认真,对教材的把握很准,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注重了写法和学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平时下了功夫,师生互动较好。
建议:对于生成的处理不够灵活,情感体验要与生活相结合。
五、课后反思: 朱秀荣:上完这节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魅力。我们经常都在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真正在实施的时候都有一些茫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总是怕学生没有学到,因此教师教的比较累,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针对存在的疑虑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时,秉着“授之以渔”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质疑,然后根据自己的疑问去熟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整个课堂以开放/探讨相结合,我自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情感升华阶段,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时候,竟然有孩子流出了眼泪,既突破了主题,又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由于是三年级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词汇量比较少,在解决质疑环节四个问题的时候,教师没有将问题的结果作以总结,因此整个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有一些零乱。
2.对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够,整堂课学生读的比较少,没能体现出 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3.问题设计跨度有些大,没能体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
总之我觉得,一堂课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缩影,在今后我将抓住课改契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加以巩固积累,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蔡
波:《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变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同时让学生明白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的道理。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
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构建知识树,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居里夫人的美丽,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同时,还想原课堂本色,并与我校的课改步伐保持一致。
可是,上完第一课时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设计中环节没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交流展示也不是很到位。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1、“邯郸学步”的故事被我演绎的很“完美”。
这几年,每次开展课内比教学的活动都给我很深的感触。杨红艳老师那流畅的教学进程让我羡慕不已,朱秀荣老师那以读代教的教学方法让我深以为然,冀平老师那激情四射的教态让我引以为榜样,杜凤琴老师那粗中有细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惭愧......每一位老师的优点我都想学习,我也想让我的课堂精彩纷呈,轻松高效。
因此,这次我在设计的时候,总想着怎么学习别人的亮点,既要找好“切入点”,又要
贯彻“双基”,还要构建“知识树”,更要落实好“124模式”。结果就忘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本我特色。
2、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情感感受能力估计不足,教学设计的内容容量过大。
在确定这节课的目标时,我本来只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构建本课知识树的大体框架,可是,当我把第二课时设计出来时,又担心第二课时的任务太重,因此就想这一课时能超前一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为第二课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做一个学习方法方面的示范引领,就又在原有的设计上,加了一小部分。所以,上完课后,我觉得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对我校的“124模式”理解还不够透彻,尤其是对课堂“四要素”运用的还不够灵活。
明明知道不是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完整地呈现四个要素,可是又想着学校要我们几个先讲的目的,刻意地去完成。比如,在“整体把握居里夫人的美丽”这个环节,我的问题一出现,有许多学生稍作思考就举手了,可我还让他们小组内简单地交流一下;还有,在体会居里夫人的容貌美是,学生很快找到相关的句子,可我还把那句话在ppt上显示,引导他们去体会。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
以上只是我自己目前整理出来的几点不足,如果细细的分析,肯定还有很多,以后还需要深刻反思。
这节课,也让我收获颇多:
1、我将继续以研究的心态面对课堂教学的开放: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节奏能按着孩子们课堂的发展规律来把握。对此的深刻认识,是上这节本课对于我而言极珍贵的价值。
2、我再次审视了几乎被我舍弃了优秀教育理念:“着眼文本,大胆取舍”;“一课一得”等,这些是构建高效的基本!
3、学习的警钟,应该在我这里长鸣。看别人的课,听别人议课,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落后。每一次,别人都能上升一个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我总是那个不紧不慢的样子,怎么行呢?
这节课带给我的反思还有很多,今天就写到这里。
冀
平:我所执教的二年级《雷雨》一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形象,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教学主线清晰,目标制定明确。本课教学我从整体入手,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顺序学习课文,让还生通过读书了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再回归到整体总结全文,教学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二、品词析句巧分析。我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充分挖掘课文,着重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句,轻松突破字词学习难点,突出学段特点。在理解“垂”字时,我先范写,后设计让学生临写,(后因课堂时间的仓促,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临写、展评,也成了这一节课的一个遗憾之处。)并强调字形特点“两头窄,中间宽”,再结合典故,通过板画激发学生学词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小蜘蛛逃走时的慌张,来感受“垂”字用得极为准确,在品词析句中,学生不但掌握字形,也极为深刻地感受用词准确对写话的重要性。
三、重视与文本对话,以读促悟。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设置多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在理解后进一步朗读升华感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课文。
结合课上“捉襟见肘”的尴尬及课后诸位老师中肯的建议,如果有机会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我想至少应该从以下方面对本课进行改良:
一、教学设计时,粗糙处理的教学环节,衔接过渡更顺畅、紧凑些。
二、对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其特点,以利于课后的写话练习,尽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三、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上,指导的更到位、更深入。
四、对健康课堂四要素的课堂掌控要灵活多变;对班级学习小组的探究学习、评价等指导更加深入。
课虽结束了,感悟却深刻在心中: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执教多少年,上每堂课之前,都要将自己当成一个新手,踏踏实实备课、钻研教材。作为一个教师,更需要每天坚持认认真真读书,丰富自己的教学,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杜凤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权利全部叫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弄懂每个问题,真正的体现了15﹢30的课堂模式。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在时间把控上有些前松后紧,导致了在后面教师点拨时过于匆忙,重点的知识都是由老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思考。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杨红艳:这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作者对生命作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孩子不管从年龄或认知上,还是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课文看似短小朴实,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上成像思品课一样的思想教育课。在备课之前,我认真地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为了突显语文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从三个故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揣摩并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备课前,我搜集了与生命有关的视频,图片,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帮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容。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再回到生活中寻找生命的现象,这主要为后面的理解生命意义做铺垫。在理解重点句子时,出示几个指向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画句子,写体会,并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飞蛾,香瓜子体会他们是如何对待生命的,再把体会带到朗读之中,从而启发他们如何珍爱生命,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回顾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为本,始终围绕“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读熟、读通、读透、读出自己的情感与体验来”为宗旨设计各种教学环节。特别是第一,二个小故事中重点词句的朗读,让学生通过理解,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再带着感情来读书,有的学生读的还比较好。体会句子的时候,也能说出自己的一两点体会。
2、注重情感体验。教学中,我针对文中三个不同的小故事分别引导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情感体验。第一处:在学生朗读完描写飞蛾顽强求生的句子并谈了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体验,“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是那种捏在别人手心里的飞蛾,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感受,体会到飞蛾那种拼尽全力的挣扎,深深地为飞蛾那求生的欲望之强烈而震惊。第二处:“如果你是这一颗落入地下的香瓜子,你会怎么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香瓜子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生长的精神。第三处: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感受自己的心跳。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真实、美好和宝贵,我们要好好珍惜它,善待它。
3、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大部分学生能跟着我一起落实每一个环节。不足的地方:
1、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在写体会时拖了时间。
2、为了赶教学时间,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不够入情入境,个体的展示也是较少。
3、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要加强,课堂评价也不及时。
总之,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课前既需要教师深钻教材,认真解读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又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好充分的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丰富的生成,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我们才会逐步成长!
第四篇:计算机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教育教学工作是各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其终极目标。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也最能展现各校教师的教育思想,体现名校风范。我就结合计算机教学谈一下对职业学校的若干问题的认识、教书育人的思想与实践。
一、教书育人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新世纪的人才观,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是善于协作、能集思广益,有开阔的胸怀,充满激情,具有个性,心态稳定、勇于向挫折挑战并充满爱心、能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教师,他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终身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学与育人并不是矛盾的。如果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创造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逐步成熟就是顺理成章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是最好的育人环节”。
二、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我们学校是一所职业中学,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初中阶段学习不太认真,考不上高中的后进生,学生普遍素质较低,且生源结构复杂,他们来自于全国很多个省市,而且有很多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且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他们的不良习惯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引导,他们随时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技能为主,德育先行”,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将学做人与学技能相结合。将德育教学贯穿计算机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的畅通,计算机发展快,学生获取信息便捷等特点,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更应该将德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结合计算机课程知识新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思;结合计算机发展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结合计算机应用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结合计算机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德育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譬如在计算机网络教材中提及“网络道德”方面的内容,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部分网页内容的低俗、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现实,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法的健康的网络公民。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的现象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正确开机关机步骤时,让他们在了解方法的同时,知道要爱护公共财产,保护设备,延长计算机的寿命。在提醒同学们保存文件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下,不要删除其他同学文件时,增强学生上机的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
2、从小事抓起,从学生的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由于高中、大学的扩招,职业学校的学生总的来说,素质较差,不仅表现在学习上,在行为习惯上尤为突出,再加上我们计算机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机会较多,有的学生比较随便,迟到、早退、吃零食、不注意公共卫生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现象,对他们展开思想教育,让他们要有纪律意识,对表现好的或改正的加以表扬,并计入平时考核中。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见机玩游戏,作业或考试擅自拷贝他人作业,以求蒙混过关的,在教学中严格管理,及时督促,正确引导,同时教育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3、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知识的丰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处理学习与上网的关系,上网时间的把控,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三、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结合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改革创新举措。
1、应用适应计算机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且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计算机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都要快,因此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训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建立以实训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用教材,目前的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结果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课件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①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③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我们学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它是学习方法的一种新形式,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计算机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分组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间相互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间的互相协作。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对于计算机操作,学生学得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同学们自己在家或网吧上机摸索也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还可设计一些特殊的授课方法。比如当同学们学会了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来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这样就保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让做得好的学生到教师机上进行演示或与同学们互教互学,这样对一些学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他们会马上钻研、探讨。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使得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让学生们在舒心的方式下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但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全面放开学生的自主性也会适得其反,教学目标是课前被预定下来的,教师起到的作用是高瞻远瞩的引导学生进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计算机教学应该采取多种手段,鼓励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要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多与知名计算机企业合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第五篇:发现人才 激励人才 发挥人才潜力
发现人才 激励人才 发挥人才潜力
2011-3-8
学习要点
一、发现人才
识别人才的工作必须要解决好工作着眼点的问题,只有眼睛盯着无名之辈,在政策制度、舆论导向上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支持,才有可能使大批的人才脱颖而出。
二、人才标准
相马不如赛马。!!
真才实学放在人才鉴别的天平之上。
能胜任工作的人就是人才。
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志是实践,实践标准既有利于人才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配置人才
班子的配置,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还应考虑人才结构的互补性。一是年龄互补,新老结合。
二是业务互补,专业搭配。
三是智能互补,知识共用。
四、激励人才
一是成就激励。
二是能力激励。
三是环境激励。
四是物质激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可见,挖掘人才、用好人才、发挥每个人才的潜力从而实现合力的最大化,是值得每个领导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那么,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怎样才能将已有的人才合理配置起来,形成“1+1>2”的合力?首要问题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理念。有了科学的理念,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发现人才
“发现人才”是近年来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语,但是发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并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人才发现的客体是什么?是显人才还是潜人才?显人才是指其创造性劳动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人才,潜人才是指其创造性劳动尚未得到社会承认的人才。二者之间虽只一字之差,但其境遇却有天壤之别。潜人才由于在社会上没有名望,所以就难以脱颖而出,也不会得到重用。这种现象成为一种社会惯性,造成了潜人才脱颖而出的极大困难。人才发现的对象应是潜人才。因为显人才已经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对他们来讲,不
1需要做“发现”的工作,而是如何发挥他们作用的问题。而潜人才往往由于马太效应影响,即使他们做出了比较大的成绩,一时也难以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社会认可”成为一条较难逾越的由潜人才向显人才过渡的分界线。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研究,他说:“从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人,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如此。”这就告诉我们,识别人才的工作必须要解决好工作着眼点的问题,只有眼睛盯着无名之辈,在政策制度、舆论导向上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支持,才有可能使大批的人才脱颖而出。
可见,潜人才是极具人才潜质、发展潜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潜在人才。今天的学校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因此要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尤其是“潜人才”。“潜人才”潜力巨大,经培养、发展后即可变为“显人才”。
二、人才标准
在如何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问题上,以往注重的是“伯乐相马”,所谓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就是这种模式的反映。历朝历代的用人者,在鉴别人才的问题上,都是这样做的。伯乐对千里马的发现,确实是功不可没。但是,长期的实践证明,伯乐再好,识别能力再强,也避免不了有失误的时候。特别是由于这种手段和方法的主观性,必然带来不科学性,结果导致不少劣马拉车驾辕、骐骥老死厩中的现象。于是,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理念:相马不如赛马。因为,相马是一个主观的标准,而赛马是一个客观的标准,其中的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识才观。“赛马”理念取代“相马”理念,是人才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进步,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相貌取人”,“以学历取人”的传统思想,而将真才实学放在人才鉴别的天平之上,就是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生产力的标准作为区别人才与非人才的试金石。有了这样的理念,对于人才的鉴别就比较清楚了。究竟什么是人才,无论其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终究离不开这样一个事实:能胜任工作的人就是人才。确定这样的理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往往有过分注重文凭标准、职称标准和荣誉称号的倾向。学历、职称当然是人才不可缺少的因素,但绝不是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志;荣誉级别是给予某些人才的应有回报,却不是衡量人才的天平。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志是实践,实践标准既有利于人才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使学校吸纳人才的做法更科学,应该引入结构化面试等先进的人员招聘方法,学校人事部门也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做法,吸收、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适合学校的部分,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
三、配置人才
在人才的组合配置上,我们以往的做法往往偏重于个体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性、理念性,注重素质和能力上的相加,忽略了整体组合效益的乘积。所以,在配备班子时注意了个体素质上的“强”,忽视了整体组合上的“合”。要求每个班子里必须要有强手。这种理念强调了基础性,却忽视了融合性,缺少对人才相互之间异质上的互补性研究。因此,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配备得很不错的班子,实际运转起来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实践证明,班子的整体素质,不是简单的个体素质相加的总和。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相同的两个群体,有了互补性,要素的总和会得到放大;反之,要素的总和会有一部分受到内耗而减弱。因此,班子的配置,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还应考虑人才结构的互补性。大多数情况下,班子内部不是一个强弱搭配的问题,而是一个异质互补的问题。异质互补是多方面的,当前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互补:一是年龄互补,新老结合。相对来说,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思考周密,处事稳健,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应付复杂局面;而年纪轻的同志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新老结合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业务互补,专业搭配。在配专业人才时,要考虑人才在专业上的合理搭配,把个
体的“一能”组合成整体的“全能”,有利于推进单位的根本性转变。三是智能互补,知识共用。在人才队伍中,有的人工作经验丰富,有的人理论知识完整,有的人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在配置人才时,只有长短相济,才能组成一个含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歌手”的“合唱团”,形成最大的合力,演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四、激励人才
一是成就激励。对于高级知识型员工,应当以“业务成就”为重心构建人才建设体系,使人事政策与高级知识型员工“业务成就”的激励偏好相契合,引进、留住、激活知识型员工队伍中的领军群体,通过充分发挥其才能,使其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是能力激励。青年知识型教职工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需要。学校应该注重对这些教职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己技能的学习机会,让其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培训培养,每年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并相应地安排领导视察指导,给予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相应的补贴;教学科研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出国培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四新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等,这些安排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近五年来,组织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教职工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
三是环境激励。创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中级知识型员工感受到学校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就会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力和聪明才智。因此,学校应当认识到创造宽松、和谐、自主的工作、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科研条件,对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才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是物质激励。提供良好的薪酬福利,有利于初级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可以防止知识型员工出现断层。刚到学校的员工大多数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本科生、研究生,首先迫切需要补偿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其次他们面临着成家立业的重大经济压力大,而他们恰好是学校内部收入较低的群体。因此,我们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薪酬福利,解除后顾之忧,打造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和学校一起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杨晓华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第1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