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教学设计
《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
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
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教学反思;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
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七年级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二篇:《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说课稿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努力为学生以后在信息化社会的学生、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本节课所学的《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是本教材的第一课,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以介绍的相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二、说学生
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但学生对它充满了向往,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鼠标、键盘都会欢欣鼓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是利用学生的兴趣来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区别;(2)掌握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递过程;
(3)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获取、分析、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教师引导、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仔细听取他人的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和运用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区别。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获取、分析、使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法: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2)讲解演示法:
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内容与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情境导入——探究新知——总结归纳——协作提高——互评互学。
1、情境导入:
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作文的要求是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演讲稿或是讲解地震说明文,你将如何写这篇作文?你将怎样收集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材料?
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青海玉树地震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探究新知:
本环节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任务一: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 途径吗?(交通标志、电视、报纸、书籍等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投影一些图片:例如:青海玉树地震图片资料等,学生交流,反馈信息。
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开始,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认识到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了解信息的含义。本环节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任务二:
给学生出示几种信息资料(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同时教师讲解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递方式(教材P4-5内容),使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递方式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学生分小组完成课本第4页和第5页的探究问题。本任务是学生在听取了教师的讲解后完成任务,这样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进行讨论、探究活动之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不盲目去讨论、探究,让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理解慢的学生在理解快的学生的指引下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内容。任务三: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活动都有哪几个环节?
(2)如果你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你怎样实现信息的共享?
(3)你认为信息和信息技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本任务是在学生完成了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个任务,前面的两个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小组的讨论探究,对信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和自己的思考可以完成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这正是体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向独立学习和主动学习方面发展。
3、总结归纳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协作提高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升华,是本节课最具闪光点的地方,在这里既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计论,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所以我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任务:如果你想制作一个介绍2010上海世博会的手抄报,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
1、教材的阅读,2、同学之间的帮助,3、教师的指点这三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特点,学习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互评互学
学生小组完成协作提高部分内容的题目后,有急切知道自己完成情况的心理,所以这时要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我采用评价的方法是先自评,再小组互评,最后是教师点评。这样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6、作业布置:
(1)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2)通过观察、访问、记录、分析、归纳等方式,搜集整理有关“学校门口交通安全问题”的信息,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总结: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认为有特点的是:
1、导入部分我引用了语文作文和青海玉树地震两个主题,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整合的教育理念,同时与时事密切相关。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特点。
3、评价方式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三评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侧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谢谢各位评委。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说课稿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各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这一节是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一词也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发兴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新浪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这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
东铁营一小 任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五线谱)六年级·上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课《我梦生活在同一个星球》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整首歌曲节奏规整,旋律较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旋律轻快活泼,充满了自豪感。其中第一乐段是以齐唱的形式出现,有两个大的乐句组成,而且两个乐句的节奏基本相似,只是在第七小节稍有变化,有一个前八分后十六的节奏变为连个八分音符,但音高没有变化。第二乐段部分的出现,使得歌曲的色彩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主旋律主要使用了前八分后十六的节奏和后符点节奏,以及二声部歌词中“啦”这个衬词的从始至终的伴唱,加上顿音记号的出现和演唱,让歌曲显得的更加富有跳跃性和童趣性。加之第二乐段频繁的使用了“Fa”和“Si”两个音,在演唱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与前一乐段使用的五声音阶在旋律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感受歌曲情感,并唤起他们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珍爱美好生活的内在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流畅的演唱曲谱。对比前后两个乐段的节奏、节拍特点,体会演唱者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主学习,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握歌曲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这是一首内涵较深刻的儿童合唱歌曲。在教学时,要抓住音乐本身的特点,逐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挖掘,以达到理解作品的目的。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划分出歌曲的段落,感受前后两个乐段的情绪变化。通过对比前后两个乐段的节奏、节拍特点,体会演唱者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学生可以自行通过其他艺术形式或文学作品丰富学生对这个主题的认识,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学生的识谱能力、合唱能力通过6年的训练,可以达到一定水平,但在演唱方法上,仍需要老师的提示与指导。教学重点:
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能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演唱衬词“啦啦啦啦”及后十六节奏音型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音准、均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优美的风景画(出示课件1)配音:同学们,我是地球妈妈,我有许许多多的儿女,看吧,清山、绿水、蓝天,还有小鸟在林间飞舞,多么美丽的大自然啊!但是,由于各种人为的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使我苦不堪言。(出示课件2“地球妈妈在哭泣”。)
2、板书课题。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唯一的生存环境,我们要保护她、热爱她。
三、学唱曲谱
1、学习歌曲曲谱
1)弹奏曲谱,请学生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感受出歌曲 2)随琴视唱。师生共同讨论曲式结构、拍节、旋律、音调等特点。(歌曲有两个乐段、4/4拍、第一乐段旋律音调比较平稳,第二乐段一开始节奏紧密,Fa和Si音频繁出现)。
3)请学生视唱第一乐段,分析第一乐段乐句间的关系,4)有指导的视唱第二乐段第一声部。体验、感受这个乐段乐句间的关系,以及情感的起伏变化,5)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乐谱,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曲式结构、拍节、旋律、音调等特点,谈谈这两个乐段间的不同
2、学习歌词:
1)学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分乐段练习演唱:
3、通过练习舌尖轻巧、快速的弹动,引导学生唱好同音反复
揭示歌曲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表现对歌曲期盼优美环境的愿望
重点练习:用轻快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强调控制声音,注意相互倾听,要唱的和谐、欢快、感人。
4、完整的演唱歌曲,提示用轻快的声音演唱。
5、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有感情的演唱。
(小组学生讨论可以用哪种演唱形式演唱:领唱、齐唱等,表达期盼优美环境的愿望。)
四、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还有一种演唱形式那就是合唱的形式,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1、听合唱歌曲《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
思考:听了合唱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和声效果)
教师小结:合唱歌曲比单声部歌曲在表现音乐作品上更丰富了,感人了,更能表达出人们盼望优美环境的愿望。)
2、复听歌曲(看合唱曲谱)
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感,感受和声部分歌曲的和谐美。随音乐伴奏轻声演唱歌曲感受二声部合唱的艺术效果。
3、分乐段视唱歌谱
4、随琴演唱歌词,体会歌曲的意境。
5、加入第二乐段的二声部。1)师生共同练唱:学生演唱高声部,教师范唱低声部的“啦啦„„” 2)学生随琴进行低声部学习演唱,教师指导演唱声音。重点练习顿音,要唱的跳跃、短促。具体措施如下: ★ 教师利用手势提示: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 教师通过自己的范唱或请合唱团同学演唱引导学生唱好顿音。★ 互相谈体会,你是怎样唱好顿音的。★ 互相学习、自由练唱,共同提高演唱技巧。
★ 从歌词的含义上指导高声部的演唱情绪,并和低声部进行合唱练习。
6、认真观察曲谱并聆听教师和高声部的部分学生进行合唱,注意听两声部的和声效果。
7、低声部随钢琴轻声哼唱曲谱,高声部用心唱自己声部的曲谱。(方法:教师用手势提示低声部学生的音高,掌握旋律平直、轻快的节奏特点)
8、教师通过范唱指导演唱声音和情绪。
1)引导学生揭示歌曲要素的表现力,通过演唱表现人们盼望优美环境的愿望。
2)重点练习用轻快和谐的声音有感情的合唱,强调控制声音,注意相互倾听、相互配合。
3)随琴进行合唱。做到音准准确、音量均衡、合唱声音和谐、优美
9、随音乐伴奏完整合唱歌曲《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
三、综合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来保护地球?
2、谈谈在学校里怎样护绿保洁,保护你身边的地球,生活的环境?
3、请同学们想象地球美好的未来,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进行简单介绍。
5、出示课件:地球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环保是一场绿色变革,这场变革中我们少先队员的任务是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树立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
课后小结:
在教学上,要求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能够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不同艺术效果,体验不同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歌曲演唱上,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示学生用自豪、有弹性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第五篇:《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讲解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009年5月13日第6节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 授课教师:霞坑中心学校
王宏玲 教学班级:歙县北岸中心学校五年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是由怎样的居民构成的。
2、了解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等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他们来自哪里,分别居住在什么地域。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教学内容:
1、不同肤色的居民。
2、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人种是平等的,无优劣之分。教学难点:人种的成因。
教学准备:国际体育运动会片段、世界地图、不同人种的图片视频。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人种
1、说说自己知道世界有多少人种?他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从长相、头发、肤色、身材等角度描述人种的特征。
2、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对人种获得一个基本认识。
3、中国人是什么人种? 活动二 小讨论
1、讲述:每个种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而多姿多彩。
2、提问:世界上哪些国家的篮球、足球、体操、乒乓、田径等体育项目的成绩比较好?(引出国家和人种)
3、播放国际体育运动会片段,讨论体育成绩与人种的关系。
4、人种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5、用奥巴马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例子说明种族平等,没有优劣。活动三 人种的分布
1、了解人种的基本分布。
2、不同的人种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
3、分析人的肤色、身材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附板书设计: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黄种人
人种
白种人
平等、无优劣之分 黑种人
大范围集中
自然环境 分布
小范围交叉
人类迁徙
第二课时(略)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黄勇
教学研究 2008-06-15 10:17:00 阅读387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 设计人:黄勇(合肥市黄镇小学)
4.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不同人种,树立人种平等和世界一家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的差异,树立人种平等和世界一家的观念。
课前准备:布置搜集资料(人种、文化、奥运礼仪等知识);幻灯片,设计表格,世界一家的视频。
教学难点: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想考大家一个奥运知识 师:出示奥运五环旗,请学生说说五环分别代表什么? 生回答,师适当做补充。
(天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草绿色代表大洋洲,红色代表美洲)
师:不同的大洲,人们的肤色有区别,你知道世界上人有那些肤色吗? 生答: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师:出示不同人种的图片 二.人种解密
(师:出示不同人种的图片)
不同的人种在地区分布、外形特点、体能特点等方面都有差异,课前我布置大家分工找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人
种 人种身体差异
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差异和人种分布的联系 外形特点(皮肤、眼、鼻、口、毛发等)
体能特点
白种人
黑种人
黄种人
标出相应位置。按表格分别让学生按分工找资料,合作填表,小组汇报,并在地图上(表格下面为世界地图)三.文化碰撞.活动一:了解语言:(阅读110页)
师:人种不同,分布地区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语言的知识? 生:结合书上的内容作答 活动二:故事会
不同的人种不仅语言不同,文化上上也存在差异,如果彼此不了解,就会造成误会.例如(师举例)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误会的事例? 生:讲故事
活动三:迎奥运,讲文明,知礼仪
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要想更好的作好东道主,就必须了解更多的文化习俗和礼仪,你知道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礼仪? 四.世界一家
1.了解历史.介绍黑人被贩卖的历史以及种族歧视论.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不同的人种.讨论: 如何对待不同的人种? 3.介绍种族平等的故事.例:柏林奥运会跳远比赛
师小结:08年,北京正以宽广的胸怀迎接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朋友。作为一个开放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奥林匹克旗帜五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连接在一起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象征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友好相见,欢聚一堂,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正是因为奥运会无种族歧视,互相尊重,因而具有巨大的魅力.one world, one dream!4.世界是一家
小结:地球是个大家庭,世界各种族人民是十指连心的姐妹弟兄,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5.12汶川大地震后,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物资援助,四个国家派出救援队协助搜救,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祈祷、献血和捐款的人民,真正体现了世界是一家.(播放视频)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地球村(人类共同的家园)!
教学后记:《 履端于始》
我是一名来自村小的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一次偶然,在包河区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幸运的获得了品德学科的一等奖,因而信心倍增,于是第二年又接着参加了课堂教学评比,遗憾仅获得了第二名,有些失落和灰心,失落之余,心想:又不带思品课怎么比得过人家,于是放弃了第三年的教学评比。后来因此被领导批评轻易放弃机会,不思进取而觉得尴尬又惭愧。恰巧,今年成立名师工作室,领导再次鼓励我报名,不便再次推辞,于是报了名。在这学期中,工作室组织了一系列务实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我真的感觉有些吃力,感觉自己这么年轻就已经落后了。知耻而后勇。听了陈晓琴老师的课后,莫名有种想上课 的冲动,再加上听了吴儒敏老师的讲座,更觉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六月十二日,包河区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工作室学员的我本着学习、历练的初衷主动承担了一节课。在精心准备后,我讲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发给了工作室的几位名师,得到了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丁争妍老师,还特地打电话和我商讨,后来在陈雪梅校长又百忙中抽出时间安排我试上了一次,并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做出了大胆的修改,最后才呈现了这样一节课。课后又得到了专家和老师们的指导和点评,特别是陈晓琴老师,结束完后还特地将我们留下,给予较为系统的分析,让我似乎又听了一次不可错失的讲座。
课后,我很开心,一方面是在努力后,我感觉很有成就感;一方面是我觉得自己在研讨后重拾信心,思路开阔了,在迷失方向放弃后,又再次站在了起点上,并迈开了第一步;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想对大家说的是四个字:履端于始。因为,做任何事,都是起步难,真正走起来,你就会发现身后留下一个个脚印,且越来越坚实,你会反思:一切都源于选择了第一步。我会继续走下去,我希望更多的人履端于始,并继续走下去。
难
点;树立“肤色不同,人人平等”的观念。
课前准备:名人的资料、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我国举行,有许多国家都参加了奥运会,你们注意到参加奥运会的各国的运动员没有,他们的外表是不是一样呢?
2、同学们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主要是外表的差异)
3、老师小结并板书:“肤色不同”
二、了解人种的基本等征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人种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出示表格,让学生边观察,边想,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皮肤的颜色
头发
眼睛
黑种人
黑色和深棕色
黑色卷发
颜色较深
黄种人
黄色或褐色
黑色直发
黑色或褐色
白种人
肤色浅淡
金黄色卷发或直发
碧蓝或灰褐色
4、你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人种吗?
三、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人们居住的地区和人种分布的情况
2、出示幻灯片
简介地球上的五带以帮助同学们理解生活在热带与寒冷地带的人们的特征。使同学们知道人种的特征与自然界的环境有关。
3、完成课本53页表
4、小组活动:同样是黄种人,靠近热带地区的人们的皮肤颜色为什么较深?
5、反馈小组活动情况,老师小结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人群之间开始融洽。
四、老师引导并板书:“人人平等”
1、人种只是外表的不同,每个人种中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同样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作出自己的努力。因此,人种不同,人人都是平等的。
2、看54页图。鲁迅,权王——阿里,居里夫人,他们就分别是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的代表。
3、小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不同人种的名人呢?
4、教师:现在有些民族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现象,长时期来,人们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从来没有终止过,至今也没有真正变为现实,我们还要为之而努力。请同学们自读55页《手》。
五、教师小结: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尽管人们的肤色不同,但是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不同肤色的人种都有杰出人物代表。现今地球上仍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现象,我们要为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奋斗。
本文来源 3 e d u 教育网
白色人种 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
肤色白,头发呈波浪装且金黄,鼻梁高,嘴唇薄
黄色的皮肤,乌黑通直的头发,脸旁扁平
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曲,脸旁平,嘴唇厚 蒙古人种 欧罗巴人种 尼格罗人种
脑筋转起来
请同学们思考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人种?有哪些呢?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人种之外,还有混色人种等。混血人种的产生,是不同人种之间通婚的结果。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地区,混血种人的比重已经占美洲的58%。讨论思考
地理环境对各人种身体特征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请从一两个方面举例子来说明。资
料
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等因素 影响着人种的特征。人的肤色大致 从赤道到极地逐渐变浅,与太阳辐 射有关,毛发和鼻子的特点也与气 候有关。
世界人种分布 白色人种 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 人种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此外,北美洲北部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黄种人。
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主要集中在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也有分布。注:一个国家可能有多种肤色的人种。
: 请同学们想一想,黑人的故乡在非洲南部,南美洲和北美洲也分布着不少的黑种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非洲原本是黑人的故乡。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移居美洲的欧洲殖民者为了大规模开拓殖民地,在美洲推行野蛮的奴隶制度,从非洲中部西部用暴力把黑人贩卖到美国,使他们成为奴隶。
白色人种自认为是“高等”的种族,而歧视有色人种,你能不能找出一两个例子来推翻他们“以人种的身体外部特征来评判人种的等级”的谬论?
各抒
己见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种的区分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并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行为都是错误的。练习与反馈 一选择题 1 因纽特人属于
A 白种人
B 黄种人
C
黑种人混血种人 印地安人主要分布在
A 美洲
B 亚洲
D欧洲
划分人种的依据是
A生活习惯
B 语言文字
C外表体质
仰 二 判断题
同一个人种一定居住在一个国家。
人种有优劣之分,种族歧视可以理解。(B)(A)
(C)(错)(错)
品社——万种风情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建新小学
王体新
D C非洲D 宗教信
设计理念:
生活性是品社课的第一大特点,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促进他们良好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我从导入就由学生的生活开始,小结延续到孩子的生活,力图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有些内容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所以我借助网络查阅,去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引导儿童生活,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教学目标:
态度:世界上的人们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要树立种族平等的意识。
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知识:让学生知道世界上四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知道人种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四大人种没有高低之分,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世界上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知道人种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
教学准备:
搜集环境对人种形成影响的资料,及三大人种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回归生活,明确三大人种
1.今天我们学习《不同肤色的人种》。,从电视中、外出旅游的时候,你发现哪些不同肤色的人种?其实还有棕色人种,今天我们只研究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这三大人种。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大特点是生活性,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是最贴近儿童的学习方式。)
2.看不同肤色人种的图片完整说一说三大人种。
3.我们一起记住这三大人种。(板书三大人种)
二、说一说——三大人种的特点
1.三大人种各有各的特点,快速浏览15页,并抓住肤色、嘴唇、头发、鼻子这些主要特征,说一说三大人种的特征。
(设计理念:课本虽只是载体,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因为它直接,精简,有效。并且培养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及筛选资料的能力。)
(1)我们先看黑种人的特征(你搜索资料的速度真快,只是黑种人鼻子的特征说不准,没关系,一会我们再说准确。我们去看看白种人的特征。)
(2)白种人的特征你说得很轻松,请坐。现在我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图,聚焦他们的鼻子,再说说黑种人鼻子特征。(鼻翼阔,这下说得就非常好了,多观察,多比较,也是一种能力。)
2.就用这种方法认真观察自己的同学,介绍我们黄种人的特点。(表达流畅,看来最了解我们的是自己)
(设计理念: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人、事、物去观察,进而观察我们这个社会。达到《品社》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品社》的目的。
3.现在我们把三大人种的特点再看一看,一会老师要考考你。
4.同学们都坐得很正很直,看得都很认真,希望你能成功。来分辨他是哪一人种。还有举着手的,我们课下可以到生活中去辨别。
小结:通过你们的观察分析比较,一步步走向正确,刚才你们一个个的表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看着你们,看着这一张张黑白黄三种人图片,其实地球上因为有了我们黑白黄三大人种,变得多姿多彩,他们是地球上亮丽的风景线,真是大千世界,万种风情
三、读一读——读图了解三大人种的分布
1.今天我们收获很多都得益于多观察,多比较,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去看三大人种是怎样的分布,同学们看世界人种分布图。
2.填一填。(还有没有补充,看这里,对。这次比老师观察还要认真)
(设计理念:通过看世界人种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及分析整合的能力,同时为下教学一环节,三大人种与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
四、查一查——三大人种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填好的这一图表,你发现环境与各人种形成有什么关系。
2.你发现是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肤色,那么如果白种人再自居为贵族时,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你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你还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你看他很气愤,种族歧视的确令人气愤,我们还是以理服人。)
3.我听到了好多学生用课下查阅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有理有据的表达,很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环境对人种还有哪些影响?
你介绍的是环境对人们长相的影响:肤色,眼睛,头发,鼻子。
4.老师这还有一些介绍,现在我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工工整整的写在课本上。环境影响着人的肤色,眼睛,头发,鼻子,环境真是神奇的魔术师,让大千世界,万种风情。
五、展一展——三大人种的贡献
1.大千世界,因为有了三大人种更是万种风情,我们看课本。
2.各种族人民还对人类进步做了哪些贡献,我们开个课外图片资料展览交流会。
3.各种族贡献交流会圆满成功,如果白种人再自居为贵族时,你一定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你快成又一个马丁路德金了。)
4.小结:世界上三大人种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特征各异,但都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种族在很多很多方面为我们可爱的地球做贡献,还有很多课上我们没有说到的贡献,各种族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我相信同学们以后会用心关注:大千世界,万种风情。
(设计理念:展一展这一环节,力图由课本到课外,由课堂到课下。让孩子把世界作为教科书,而不是把教科书作为世界,让教学不拘泥于一节课,超越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体现品社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主体思路。)
六、写一写——板书设计,一举多得
不同肤色的人种
黑种人
黄种人
白种人
大千世界
万种风情
(设计理念:大千世界万种风情,一语双关,不仅概括了世界上的人多姿多彩,也表达了各种都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的风情万种,同时也升华了种族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