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案例:在教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时,教材在94页提供了4种颜色的花,让学生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教学完例题,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把统计知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师: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的学校,你们在校园里都见过哪些树? 生:柳树、桃树、银杏树。师:你们知道这些树各有多少棵吗? 生:不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去统计校园里的树。
经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出了数据,银杏树22棵,柳树8棵,桃树12棵。
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生1:银杏树比柳树多14棵。生2:桃树比银杏树少12棵。生3:柳树和桃树共18棵。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问了一句:“在统计校园的树时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的学校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学校。
生2: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我们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师:我们的学校很美,我们要爱它。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要学好它。
反思;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比如: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受到了思想的熏陶,产生了爱校、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
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雄心壮志。
第二篇: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就是用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并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它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怎样去做教育,而是以另外的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从具体的案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从教几年来,我已经可以不困难地叙述案例,也乐于动笔去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那都是零星的感悟,对于我的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我觉得要进行案例研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从积累案例入手,为案例研究积累事实依据。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并关注那些所谓的平常事,有选择地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要记录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进行思考。把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写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日子久了,积累的案例也就越来越多,分析研究也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明确目标、突出主题、呈现特色。
我们在进行案例研究前,要有明确而实用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解决某些教育困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目标。可以说,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选择具有明确主题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且典型的教育案例,意蕴丰富,要善于开掘出其中的主题。呈现出案例的特色。
三、注重求真,讲求方法,追求实效。
我们积累的真实材料中认真选取,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事件,针对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客观公正地反思和总结,真正对自己的教学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对他人具有借鉴意义。每个人都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没有效果的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
第三篇: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数学学科中两个德育渗透的案例
说起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家脑中或许会闪过“牵强附会”四个字。因为数学似乎没有语文学科中俯拾皆是的德育资源,也没有音美学科中覆盖全程的美育渗透。其实,不然,真正深入到数学学科中,你就会发现,数学中的德育内容不仅全面,还有极强的说服力。若其他学科的德育是以情动人居多,则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是以理服人为上。
数学从内容到思想方法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数学思维的训练使人的思维逐步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使学生受益终身。
数学发展史中那些辉煌灿烂的成就足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习题中也有很多关于环保、互助、爱国、爱家等德育素材,这些信息提供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计算,最具说服力、最真切。
现在只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的案例:
案例1:让学生进入数学的角色情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自信心、责任心。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A班上第一节数学课。
学生放松两天后,躁动的心尚未平静,加之又是节稍显枯燥的计算练习课,教室中凳子吱呀不停,小声说话的声音不断。我便也有些烦躁起来,连吓带哄地领着学生做到课本40页第3题。题目提供了这些信息: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70人,四年级201人,五年级281人,他们要去儿童剧场看电影,剧场能容纳500人,问题:哪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合适?需要安排几场?我让学生先读题目,他们个个有气无力。再让读一遍,读得还 是很勉强。读完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等了片刻,举手者寥寥无几。叫了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似听非听,漫不经心。看着学生茫然又漠然的眼神,耐着性子领着说了一遍,又问了几个学生,还是说不太清楚,看到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效果却不好,心中非常窝火,忍不住又批评了学生几句。如此这般,折腾掉不少时间,下课铃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带着沮丧的心情来到B班,准备上今天的第二节数学课。看着那些在课间游戏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忽然觉得刚才的发火多么可笑!浪费时间,破坏心情!这么小的孩子,前面说完后面忘,生气发火只是做了无用功,何苦!想到此,我调整了心态,微笑着面对孩子们。笑容平息了孩子们躁动的心,乱响的桌椅声停了下来,孩子们在淡淡的愉悦中思维飞扬,我的灵感亦被唤起。
同样研究40页第3题,我说:“××小学的同学要去儿童剧院看电影,这么多人,怎么安排才合理呢?在座的哪位校长给出出主意?”孩子们一听,把他们称为“校长”,立马来了劲,赶紧去读题,想题,讨论题,气氛十分热烈。待孩子们思考得差不多时,我笑着说:“哪位校长来安排一下?要说清你的理由。”顿时“高手如林”。我叫了一位平时比较害羞的女孩:“王校长,请!”小女孩被激情点燃,忘记了羞怯,流畅地说出了自己的策略。“王校长的方案合理不合理?”“合理!”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应。小女孩兴奋地涨红着脸坐下了。许多孩子依然高高地举着小手。我又点了一位:“冯校长,你有什么打算?”孩子们面带笑意看向“冯校长”,看向“冯校长”写下的算式,表情是那样专注,反响是那么热烈,跟前一节课中孩子们有气无力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我说:“两位校长只花了几分钟 时间就把这么多人安排得井井有条,厉害吧?”孩子们向两位“校长”投去钦佩的目光。“要是没有合理的安排,这么多人不得乱成一团呀!咱们学习数学用处大不大?”“大!”孩子们的回答震耳欲聋。
我们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的灵感一同轻舞飞扬。
案例2:在数学自主合作式学习中,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竞争、耐挫的品质。
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每周末的数学作业就是一张卷子。这些卷子的批改和讲评真令人头疼。周末作业一向质量不高,布置的卷子有部分学生不经思考,胡写乱做,错题百出。我们费了很大劲把这一百四十多份卷子批改出来,发下去改错,很多孩子改后还是错题连篇。既然不会改错,那讲题的时候该认真听了吧!好不容易挤出时间讲讲卷子,题没错的孩子觉得自己会了,不好好听;错题多的听着费劲,不进状态,效率也很低。
怎样改变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呢?思索后,我决定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讲卷子的方法。于是,批改完数学卷子后,我发给学生,告诉他们改错并且要弄清错因,第二天在四人小组里讲自己做错的题该怎么纠正,理由是什么。如果讲不清楚,小组里的同学帮忙。小组合作讲完题之后我要提问典型错例,而且重点提问卷子出错较多的同学。如果某个小组提问到的同学每次都能准确纠错并说出算理,那么整个小组都有互助奖。
我们数学课一般是每天的第一二两节,五年级增加了两节数学课,我增加的两节都在星期三,所以我把小组讲卷子的时间定在了周三。周三上午第四节,上课铃还没响,我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热火朝天,每个四人 小组的成员都拿着自己的卷子,围成一圈,讲的,听的,提醒的,都在参与,都在思考,都在总结。连我走进教室都没人注意。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我开始提问,每个孩子都听得那么认真,因为每次体温都关系到某个小组的“生死存亡”,况且,有时我还会杀个回马枪,把刚问过的地方再提问一次,所以孩子们要保持警惕,那就是——时刻准备着,为接受夏老师的提问而奋斗。
准确回答每一次问题的小组该得奖品了,是什么呢?为了激发学生互助讲题的热情,我的奖励面是很大的,要是每周都买很多的奖品,那可受不了。我们五年级数学组平时作业不多,经常是选书上的典型题让学生做在纸上。(说明一下:做纸上是为了节省翻作业的时间,翻作业时间差不多要占到批改时间的三分之一呢!)为了创设奖品,我前几天布置的作业都是把书上的几道应用题抄题做在纸上,美其名曰,加强审题能力,其实是为了后面的奖品做铺垫。合作效果好、答题准确的小组成员每人可以得到一张免抄题纸。所谓的免抄题纸,就是在一些空白演草纸上盖个小脚丫章(这个小脚丫章是一二年级进行小组竞赛的时候用的,意思是天天进步。这个章好久没用过了,现在起死回生了)。用这样的纸做题就可以在有抄题作业时获得免抄题的权利,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得到这份奖品。
采用小组合作讲卷子的方法,挺见效的。首先,周末卷子完成的质量提高了,因为合作学习时,每个人的卷子都摆在桌面上,谁也不想让自己小组成员看到自己的卷子是“红光满面”,错误百出。而且错误太多的话,小组成员帮助讲题时也无从下手,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批评。另外,小组里有的孩子作业全对,我会画上一颗星星,写上:“真行啊!佩服佩服”等激励性的语言,在小组讲题时,小组成员都能看到组内其他人的评价,这 样,既激励了做题认真的孩子,也提醒了做题应付的学生。卷子周一改出来,周二提前发给孩子,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改错的时间,这样,第二天万一还不会,别人帮他的时候才好听明白。其次,每个小组成员都知道大家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配合会比较默契!错题的同学先汇报自己对错题再次思考的结果,然后由其他同学指导帮助,汇报的同学很用心,帮助的同学很认真,大家都学会了知识,还练好了口才和耐心。教学相长,每个人的解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提问中就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是有理有据,口齿伶俐。
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几次活动后,发免抄题纸的时候,有的小组成员抗议了:老师,你都不叫我们组。学生多,有时叫过哪个组,没叫过哪个组的学生,记不太清楚,所以有的小组没有提问到。孩子们因为没提问到而生气,可喜可贺啊!以后提问到差不多的时候,我都会问一下:还有哪个小组没有发言?然后给他们一个机会。每次还会告诉孩子,合作学习时最认真的小组会多给一些机会,这样他们的合作学习会安排得更合理,紧凑。
某小组的一个孩子,虽然每次合作学习也很努力,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础太差,小组成员在帮助的时候总是教不会她。结果提问了两次,她都答不出来。看着别的小组都得到了免抄题纸,这个小组的成员心里有些不平衡了,要求调座位,不想跟那个孩子在一组了。后来,我找那另外三位同学谈了话,问他们,你们打算让她去哪个组?你们认为谁能教会她?既然认为别人能教会她,你们也能啊。他们无语了。然后我说:其实你们把她教会,说明你们能力很强。现在调位是不可能的,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只有改变自己的态度,耐心地帮助她,抱怨是没有用的。在互助过程中,如果你们竭尽全力地帮她,而且她也在努力地思考,我可以暂时先不提问她,可以提问组里其他三人。老师一个人帮一百多人,你们三个人才帮助一个,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这样,他们不再埋怨,而是在每次合作讲题时尽心地帮助,我也配合着偶尔提问那个孩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她答出后,我就夸张地说:这个小组的同学真厉害,把同学帮得这样好。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体会到,帮了别人,提高了自己,双赢。孩子们周末做卷子的质量高了,对于数学习题,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锻炼了口才,培养了耐心和虚心的品质,互助习惯养成了,团队精神出来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面对大量的素材,做个“有心人”,适度挖掘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点,精心设计,把握时机,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数学中,学做人、学思想、学求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反复孕育,逐渐渗透,使学生在数学认知结构功能逐步增强的同时,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思维结构得到不断启蒙、规范和优化,达到最终的德育目的。
第四篇: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案例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具准备】
钟面、树叶、作业卡、若干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绳子、学生准备尺子。【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的概念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步变为深刻的理解。【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情境引入新课,介绍学生认识一位新朋友:小蚂蚁。通过小蚂蚁的行动和语言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设计意图:由小蚂蚁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入新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观察和倾听也很主动积极,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已备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播放赛车绕跑道跑一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帮助学生把话说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规则泳池,逐步完善周长的含义。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2、亲身参与,体会周长的含义。
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一说、找一找每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周长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想自己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
1、出示:长方形。
你打算怎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1)、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2)、学生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每种图形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特别是在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2、出示:圆形
问:那象这样的图形还能象刚才那样量吗?怎样才能量出圆形的周长呢?你打算怎样做?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1)、同桌合作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及时辅导帮助。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方法。
3、提问小结: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什么图形不能用直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找生活中的周长。
1)学生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2)课件:
A、树桩面一周的长。B、小朋友的胸围、腰围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腰围、胸围、头围……)
2、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课件)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馈。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砚山镇中心校 三年一班 2017.12
第五篇: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 2015、9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株紫丁香》。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而且特别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要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一项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感受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经典小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想想我们的老师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于“深”处。
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因为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
就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另外,还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寻找课文主人公雄日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记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铅笔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可以仅仅扣住“团结互助”这样一条情感主线,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
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发现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顶嘴连连,说是再也不让她了解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负面的德育。
三、攻在“恒”处。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么,做好“拉锯战”“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非常必要了。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毕竟我们语文课堂还是占据着小学教学的主阵地的位置,教师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仍采用上节课乘车的情境,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进“1”的方法。教材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大家共同从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位加法的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新知识。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通过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方法、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活动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在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又动口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
1、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学到知识。呈现出的材料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并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2、在主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体验和发展。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所以本节课教师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引导。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本节课通过让摆小棒这一直观做法,将较难理解的进位简单化,明了化,突出了重点为,突破了难点。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的确,只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也才能收到恴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1、笔算下面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情境中巩固旧知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1)尝试计算
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从哪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十位又怎么样加呢?
2、引导学生摆小棒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弱,直观思维强,所以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学具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满十时好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小组长合作
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师板书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要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同桌互说。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3、小结算法:
(1)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过程,为后面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做好铺垫。(2)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举止,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4、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概括出法则。并能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笔算。
5、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现课本情境图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
教学意图:在数学课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注意从平时的行为做好,养成好习惯。
三、实践应用
1、第11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3、4题。
3、列竖式计算 36+35= 47+44= 29+36= 教学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精神较分散,通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知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教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会计算进位加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3、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我抓住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加深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个位上的6加5 怎样处理时,就采用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得到很好的体验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