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反思
《桥的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
驾岭乡中心学校 原李强
《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七课,在学生了解了梁、柱、拱形、框架等不同的形状结构的基础上,认识桥多姿多彩的形状和结构,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常见结构的认识,为下一课造“桥”作好铺垫。北方并不是桥梁之乡,加之农村孩子的见识,使得学生对桥梁并不是很熟悉,更提不上研究和观察。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桥梁的多种不同结构(拱形结构、条形结构、框架结构、钢索结构),了解现代许多桥梁是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的,从而理解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
一、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课前让学生收集整理桥梁的资料,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尽量涉及到不同结构、不同材料、不同用途、不同时代的桥。从现代先进的钢索桥,到很久以前人们在一条河沟上架起的一根木头等;从我国古代有名的石拱桥苏州宝带桥,到现代拱在桥面上方的西藏拉萨铁路大桥;从国内先进的江阴大桥到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等,在提供给学生丰富充实的信息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二、给学生丰富的思考空间:有效利用制作的课件,一张张各式各样的桥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给学生丰富的视觉冲击时,我噶然而止,及时提问:“这些桥都有哪些形状和结构?”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一下子也难于回答,这倒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由视觉的空间引申到思考的世界,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小结,对桥的形状和结构有了理性的认识。
三、给学生清晰的研究视角:桥的内容、研究点很多,很容易跑题、上杂,围绕教学目标,我紧紧抓住桥的形状和结构这根主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桥的形状和结构来设计展开,贯穿始终。通过课上的两个模拟实验:做一个没有外推力的拱和体验“钢索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桥的结构不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最后欣赏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也是引导学生从这座桥的形状和结构的方面来分析和了解桥塔为什么要修那么高的原因。
四、给学生形象的实物体验:在了解桥的形状与结构中,有两个难点,我采用形象的实物模拟实验,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参加,亲身体验,轻松解决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当同学们发现拱桥中有的拱在桥面的下方,有的拱在桥面的上方,那将各有何优点呢?学生通过体验没有外推力的拱,明白了是桥面拉住了拱足,抵消了拱向外的推力,同时,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当了解到被现代桥梁广泛采用的钢索结构桥时,学生难以理解钢索桥的桥塔为什么要修那么高?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木板做“桥面”,用绳子做 “钢缆”,用椅子背做“桥塔”搭成一个“钢索桥”,“桥面”上还放有重物,让吊“桥”的绳子下垂多一些和把绳子尽量拉平直一些,感觉用力的大小。从而理解桥塔修得高,钢缆就可以下垂得多一些,下垂得多一些,两边钢缆的拉力就可以需要得少一些,减少了两边钢缆的巨大拉力。
五、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同学们,你想过吗?桥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状和结构?什么因素对桥的形状和结构影响会最大?紧紧围绕着桥的形状与结构,引导学生拓展开来,桥的形状与结构,与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关,与桥所要跨越的跨度有关,与桥所要承受的承重力有关,与建桥所采用的材料有关,与桥所要完成的用途有关等,每一点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不足之处:上完本课后,同事们都给予我鼓励和肯定,也帮我找出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馈还要多锤炼,要能进行敏捷正确简练的评价,还要能有目的的渗透导向;课堂注重了课件的制作,可忽略了板书设计,没进行深入设计和思考,只反映了教学的程序,而没能利用板书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在学生体验“钢索桥”时,应该还要请一到两组的同学上来体验会更好,不能怕时间不够,而省略不该省略的环节等等。
课虽然已经上完了,可当我静下来时,脑海中偶尔时不时的还在想这堂课还有什么其他教学方法没有?还在想启发式教学还可以怎样运用?还在想我这堂课的闪光点在哪?还在想我还可不可以上得更好?也在想我们以后的科学课怎样上才能上好,怎样上才会更有实效而有魅力,怎样上才会有高品质的教学课堂等?
第二篇: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第三篇:《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设计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桥的形状和结构》是小学科学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7课。这一课以学生熟悉的桥为研究对象,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拱形、框架等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造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2.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3.“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我在教学中,将前两个活动作为重点来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种不同结构的桥梁以及桥的形状和结构。
2.经历拱桥、索桥的制作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3.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教学重点
探究得出各种拱桥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竹条、绳子、粗线、木板、纸板等 教师准备 桥梁模型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几分钟播放各种桥梁图片
【意图:课前就把学生“拉”进熟知的桥的世界,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有关桥的资料,不仅为探究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一、交流展示,直奔主题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的形状和结构》(板书课题)2.张贴资料
课前每位同学都认真搜集了自己喜欢的一种桥,有的同学还制成了图文并茂的图片,现在我们请每一小组选取一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张贴到黑板上,如张贴是类似的,教师可及时补充几张与众不同的。
【意图:看似平淡的导入设计,其实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和信心。】
3.给桥梁分类
1)谈话: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标准给这些图片分分类。
2)将不同拱形的桥归为一类,下面我就先来研究各式各样的拱桥。
【意图:这种有结构的材料的出示,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出示各式各样的拱桥,指向性清晰、明确。】
二、研究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 1.学生模拟造一座拱桥。2.教师课件演示(1)桥墩
(2)拱桥的建造方法:两边向中间建造
3.(课件示图:公园中的石拱桥),它们建在什么地方?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拱桥来连接公路吗?有办法解决吗?(在拱上铺路面)4.你见过其他的拱桥吗?我们来观赏一组照片。
观赏一组拱桥,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拱桥,路面分别在上、在中间、在下面)
【意图:利用视频播放各式各样的拱桥,使学生身临其境,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适当的从桥墩的大小、桥面与水面的距离、周围的环境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桥梁建设与周围的环境、人们的需求、建设资金等因素有关。)你们觉得拱在路面的不同位置,拱的受力情况有什么区别?小组讨论交流。5.比较不同拱桥的原理
课件演示:(1)一个桥面在拱上方的桥
(2)一个桥面在拱下方的桥
比较认识:
桥面在拱上方的桥,拱受到路面的压力会产生向外的推力,需要巨大的桥墩抵住这个力。桥面在拱下方的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同时,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也增强了桥面的抗弯能力。
【意图:通过学习材料的引领,学习任务的驱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拱桥活动来感受拱桥的优点。】
三、研究拉索桥
1.若要建造大跨度的桥,人们又是怎么建造的呢?
2.请你仔细观察(课件出示金门大桥),钢索桥有哪几部分组成?(桥面、桥塔、拉索)
3.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两条凳子、两根绳子、木板、书本(钩码)实验过程:模拟建造一座“钢索桥“,体验“钢缆”的拉力。思考:①我们怎样控制桥面高度?
②我们怎样固定钢缆?
③在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4.实验反馈 请同学说说发现。
(钢缆下垂一些比较省力,桥塔修得高一些是为了省力;钢缆的拉力越大,承载力也越大;加粗钢缆,可以增加钢缆的拉力;钢索桥的桥面稳定性差,会有一定的摆动等)
5.简介江阴长江大桥钢缆、锚碇资料。
6.钢索吊起桥面的方法不止一种,看图片,认识斜拉桥。
人们把钢缆悬挂下来的索桥叫悬索桥,把钢缆从桥塔斜伸出来的索桥叫斜拉桥,这是现代才发明的一种桥梁。
7.结合模型、图片,比较两种钢桥的不同之处。(斜拉桥没有巨大的桥墩,跨度没有悬索桥大)
【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思考,质疑生活中存在的科学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使探究活动由浅入深,有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
四、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1.学了这节课,了解了哪些桥梁的特点? 2.课后去调查了解家乡的桥,也可以上网查找一些。
【意图:为了促使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量新信息可弥补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桥的形状和结构
上承式拱桥
拱桥 : 中承式拱桥
下承式拱桥 钢索桥 : 悬索桥
斜拉桥
设计特色简述
1.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在课前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实验前逐一出示了“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实验要求更为清晰;在突破教学难点处作为点睛之笔,将不可见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在课尾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课外去查找,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应用与教学之中,使科学课堂更形象,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整堂课锦上添花。
2.科学课凸显科学味
整堂课让学生经历“提出分类研究——自主设计建造拱桥、钢索桥”的全过程,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探究活动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操作体验最终得出结论。活动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调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更好地体验建桥活动,培养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记录单
第四篇:《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一次性筷子、拱桥塑料模块、课件: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桥的雏形。
1.出示一条小河的图片:如果我们在河的这一边,想要到河对岸去,你们有哪些办法呢?
2.可是在古时候,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在河中间垫几块石头(出示课件)——尽管这很简单,但它已经实现了过河的功能,所以桥梁专家把这作为桥梁的雏形。你觉得这有什么缺点呢?
人们加以改进之后,做成了比较稳定的碇步(课件出示碇步),介绍仕水碇步。(谢晋导演取名为“琴桥”。)
(反思:从过河这种最原始的任务,引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从用石块作“踏脚石”的缺点到“碇步”的出现,这样简单的方式,是人类为解决过河这一任务而出现最早的创造,这是桥的雏形。增加这样的内容,既能一开始上课就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填补拱桥桥梁发展史上拱桥前的空白。我觉得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古代的桥
1.这碇步还有什么缺点呢?
2.人们对这些缺点又会进行怎样改造呢?看,人们把这些石块架到空中——造出石拱桥(课件——小石桥)
3.像这样的石拱桥,石块几乎是它唯一材料,为什么这么架空之后,这当中的石块不会往下掉呢?学生尝试做自己的解释。
你们说的究竟对不对?老师没办法给你们准备架桥的石块,但是我给你们准备了这样的一些塑料块——介绍材料(这底板当作河床,这矮梯形状当作河岸,这六块倒梯形当作架桥的石块,石块间有凹凸的圆点互相砌合)
下面我们就按照图试着搭一座石拱桥,搭好之后用手指在“拱桥”上按一按,想一想我们刚才所作的解释是否正确。
发放材料,学生操作。
反馈:现在谁能再解释一下石拱桥稳固的原因?
(反思:石拱桥是古代桥梁的典型代表,在整个古代桥梁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本环节教学设计基于“碇步”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在这基础上出示石拱桥,进而分析石拱桥上面石块和拱足的受力情况。这样的设计不仅展现了整个桥梁发展的历史,还能跟学生思维发展的线索相吻合。但是在学生动手搭桥的模型时,因为我不了解学生的技能基础,没有讲清搭桥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实际操作遇到了困难,也花了较多的时间。)
9.小结:拱桥的拱形外推力会使桥容易散架,不稳固,一字形的底板及两个矮梯形消除了拱的外推力,使拱桥更加稳固,在拱桥建造中非常重要。
10.(课件出示石桥的图片)看,像这座石拱桥,拱的外推力就作用在河的两岸。11.(课件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这是我国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他建于606年,距今有1400多年,全长37米左右,是我国单拱桥中结构和造型堪称极致的石桥了。即使这样的桥人们还是不满意,你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现代的桥
1.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加以改进,设计并建造了许多现代的桥梁。(观看之前,布置任务:请想一想这些桥梁的形状和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课件图片播放——现代的桥;选择四种典型的桥——拱在桥面之上、拱在桥面之下、悬索桥、斜拉桥。
反馈:谁愿意来说说这些桥有什么特点? 学生选择其中一座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补充。把这些桥设计建造成这样,你认为有什么优点? 小结:我们了解了从古到今桥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桥梁的发展过程。
(四)我们的筷子桥
1.如果让你充当建筑师,也来造一座桥,你会选用哪些材料来造桥。2.学生回答:木头、石块、钢筋、混泥土„„
3.出示一次性筷子——这是什么?如果用它作为主要的材料,要设计一座能跨越筷子本身长度的桥,你会选择哪一种结构,设计什么形状的桥呢?学生尝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并在纸上画出你们设计图。
4.交流我们的设计:重点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桥结构和形状上有哪些特点? 5.要完成这样的设计,除了筷子还必须有绳子、胶带纸等其他辅助材料。如果我们把筷子作为唯一的材料,也要搭建一座能跨越超过筷子本身长度的桥,你觉得有可能吗?
6.这个任务确实有点难,但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摸索中寻找到一些好方法,(播放廊桥的图片,简单介绍廊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廊桥底部的仰视图。
7.如果我们把廊桥的结构进行简化,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形状:课件出示筷子桥图片。你们能参考这幅图,试着搭出筷子桥吗?
8.学生尝试搭筷子桥,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在他们活动的过程中播放搭筷子桥的录像。9.分析筷子桥的结构特点,试着解释筷子桥为什么能做成这个形状,能跨越这么长的宽度?
10.课外延伸:能让9根筷子所搭的筷子桥跨度更长,承受重量最大吗?课外我们带着这一问题继续研究。
(反思:从材料这个角度再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桥的形状与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挑战难度从简单到复杂,最终呈现很难完成的任务:用筷子搭一座能跨越筷子本身长度的桥。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进行设计并思考面临的困难,让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适时、适度的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觉得容易之时增加难度。选择一次性筷子作为主材料,准备容易,随处可得;同时又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这么熟悉的材料居然能做这么特殊的“桥”;相信每个孩子在经过这样的课堂探索之后,能自发的把课外延伸活动延续,从课内到课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第五篇:《桥的形状和结构》说课稿
《桥的形状和结构》说课稿
引言: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桥的形状和结构》。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桥的形状和结构》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桥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形状和结构不同的桥,通过图片展示明白桥的分类,最后开展主要用拱行桥拉索桥来认识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②、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
: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桥的形状和结构以及了解它的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作用在拱桥、拉索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演示器材:设计制作的钢索桥。
五、教法和学法
(1)关于教法: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既然说它是自古就有的,最普遍的,那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呢?想过没有什么是桥?为什么要修桥?
2、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1)各式各样的桥
出示书上P40页桥的图片,让同门说说这些桥的形状和结构有什么不同?(讨论后,师出示表格,概括它们的结构)
(2)各式各样的拱桥
让学生观察P40页下的四幅桥,教师逐一介绍这四幅桥的出处,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比较这些拱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比如使用的材料、大小、用途、拱桥与桥面的位置等。)
(3)大跨度的钢索桥
教师首先简介索桥的“家史”,其次出示图片江阴大桥,让学生阅读图右侧的一段话。提问:钢索桥有哪几份组成?钢缆起什么作用?桥塔起什么作用?最后介绍钢索桥的类型:斜拉桥和悬索桥。
(4)模拟建造一座“钢索桥”,体验一下“钢缆”的拉力。
通过设计实验,体验钢缆的拉力,让学生概括出桥塔修的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3、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图片,通过这座桥,总结这节课所学的桥的结构,并概括出各种结构的特点。
(2)让同学们联系生活,介绍家乡的桥。
4、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画出它的结构,写一段介绍它的短文。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点小小体会,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多多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建高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材料,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的稳定性问题。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猜想――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想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塔的神奇和在生活中的具大作用及塔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学生猜想,塔不倒的秘密。第二个活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三个活动制作塔。提供学生可选材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学生会根据前面的猜想和自己的经验搭建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作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反思实践与猜想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么几个知识作为基点:
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
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构造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四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橡皮筋、筷子、透明胶、装满沙的水槽、直尺、玻璃球、剪刀、同样大小的塑料瓶3个。
2、教师:不倒翁一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由猜想进入探究的主题
在课的开始,我拿出了同学们喜欢玩的玩具不倒翁,让学生说出它不倒的秘密。创设的这个情景有两个意图:第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为学生猜想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上轻下重。
开课的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但是猜想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不敢猜,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为学生的猜测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