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于是展示课,我借用其他班试上了几次。其中的第二环节制作桥梁,为了节约时间,我给各个小组定好了所制作的形状,在第三环节探究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为了控制上课节奏,实验方案都是我主动提供的。学生实验时依葫芦画瓢,很容易就有了结论,根本不用探究。课堂气氛一般。课后有老师建议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由的制作桥梁,并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我又找一班试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课堂效果好,气氛活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桥梁的探究兴趣。
同样的一个内容,就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以前的教学过程虽然循循有序,然而是教师的表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在这一堂课中学生成了主角,他们的知识主要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分析、概括得来的,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通过这一堂课,学生的表现使我感悟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巧妙、精心、细致地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并且引导他们去自主、合作学习,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养成习惯。
苏教版小学科学《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于是展示课,我借用其他班试上了几次。其中的第二环节制作桥梁,为了节约时间,我给各个小组定好了所制作的形状,在第三环节探究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为了控制上课节奏,实验方案都是我主动提供的。学生实验时依葫芦画瓢,很容易就有了结论,根本不用探究。课堂气氛一般。课后有老师建议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由的制作桥梁,并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我又找一班试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课堂效果好,气氛活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桥梁的探究兴趣。
同样的一个内容,就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以前的教学过程虽然循循有序,然而是教师的表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在这一堂课中学生成了主角,他们的知识主要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分析、概括得来的,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通过这一堂课,学生的表现使我感悟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巧妙、精心、细致地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并且引导他们去自主、合作学习,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养成习惯。
第二篇:科学 形状与结构
苏教版科学第十一册
形状与结构 设计者:王婷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 320.75 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 40 多年。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科学学习殿堂的,科学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 100 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做一个稳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垮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观察思考,我们是怎样把框架变稳固的,稳固的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大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苏教版科学第十一册
形状与结构 设计者:王婷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 对初始想法的反思,改变有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每组若干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铁垫圈、线、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数张铁塔图片,观察这些图片,它们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生观察,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研究)
(二)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
1.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
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
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想的。
(三)研究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2.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
3.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测: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倒?
4.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5.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
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些好办法的共同点。
(四)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提供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胶带纸。
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
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
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要公苏教版科学第十一册
形状与结构 设计者:王婷
平合理地比较哪组的“塔”最稳,该怎么办?讨论采用合理的办法,建议采用调节木板做成的斜面倾角的大小来评价“塔”的稳定性。)
(五)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现在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与先前的猜想比较一下,哪些猜想得到证实,哪些猜想证明是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2.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
教后札记:
——————————————————————————————————————————————————————————————————————————————
桥的形状和结构 【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用在拱桥、斜拉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2.设计并制作拱桥、斜拉桥,探究它们的受力情况。
3.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体验。
【 教学准备 】
桥梁图片,制作拱桥、斜拉桥的相关材料。
【 教学过程预设 】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学习导入。
(1)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桥梁图片,相互说说,你看了桥梁图片后有什么感想?
(2)你对桥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之间先相互讨论一下。
2.学生问题归类
(1)桥有哪些种类?
(2)赵州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
(3)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桥?
(4)斜拉桥承受重量能力为什么会大大增加?
(5)立交桥是怎么产生的?与普通的桥相比有什么优点?
(6)为什么拱桥没有桥墩反而能承受更大重量?
3.组织人员,选定研究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组织人员,选定一个研究问题,(鉴于课堂的条件限制,重点突出对拱桥、斜拉桥的探究),以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或个人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写好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关于桥的研究
小课题 苏教版科学第十一册
形状与结构 设计者:王婷
课题组名 组长及成员
研究分工
研究过程
研究记录
研究结论
(二)展开实验探究
根据研究需要,学生上台领取相应的材料,开始实验研究。
1.拱形桥的实验指导:用竹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2.拉索桥的实验指导: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交流研讨汇报
1.整理分析:
2.研讨交流:
设计建造我们的桥
【教学目标 】
1.会尝试用材料做桥的模型,会做模拟桥的承重能力的实验。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3.愿意研究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 教学过程 】
1.谈话导入:
看来要建造一座合格的桥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桥梁工程师更难!今天老师也想给你们一个挑战,看你们是否有成为桥梁工程师的潜力。
要求:一是桥梁能承受 15枚以上硬币(包括15枚);二是桥面适合人和车辆的行走。完成以上两个要求,你就是称职的桥梁工程师!
2.计划的制定:
你们准备怎样设计桥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小组设计交流,老师巡视。
汇报交流计划:现在我请已经设计好的小组到讲台上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们是怎么想的?)下面的同学做参谋,可以帮他们出些点子。
3.制作
4.介绍并评价我们的桥: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了哪些形状和结构方面的知识?
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自我评价优点和缺点
教后札记:
——————————————————————————苏教版科学第十一册
形状与结构 设计者:王婷 ———————————————————————————————
第三篇:小学科学折形状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7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本节课的心得:
1、教学中试图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氛围。在生生平等、师生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敢说自己的想法,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难免会出现学生自己玩的问题,这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中我的语言随意性大,创设了轻松的氛围。同时,过分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2、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从上课伊始讲述实验的第一部时提出问题开始,就像学生渗透一种提问题的意识。教学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试验和思考加以解决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科学 形状与结构
苏教版科学第十一册形状与结构设计者:王婷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 320.75 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 40 多年。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科学学习殿堂的,科学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 100 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做一个稳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垮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观察思考,我们是怎样把框架变稳固的,稳固的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大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 对初始想法的反思,改变有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每组若干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铁垫圈、线、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数张铁塔图片,观察这些图片,它们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生观察,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研究)
(二)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
1.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
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
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想的。
(三)研究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2.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
3.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测: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倒?
4.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5.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
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些好办法的共同点。
(四)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提供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胶带纸。
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
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
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要公
平合理地比较哪组的“塔”最稳,该怎么办?讨论采用合理的办法,建议采用调节木板做成的斜面倾角的大小来评价“塔”的稳定性。)
(五)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现在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与先前的猜想比较一下,哪些猜想得到证实,哪些猜想证明是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2.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
教后札记:
——————————————————————————————————————————————————————————————————————————————
桥的形状和结构
【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用在拱桥、斜拉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2.设计并制作拱桥、斜拉桥,探究它们的受力情况。
3.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体验。
【 教学准备 】
桥梁图片,制作拱桥、斜拉桥的相关材料。
【 教学过程预设 】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学习导入。
(1)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桥梁图片,相互说说,你看了桥梁图片后有什么感想?
(2)你对桥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之间先相互讨论一下。
2.学生问题归类
(1)桥有哪些种类?
(2)赵州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
(3)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桥?
(4)斜拉桥承受重量能力为什么会大大增加?
(5)立交桥是怎么产生的?与普通的桥相比有什么优点?
(6)为什么拱桥没有桥墩反而能承受更大重量?
3.组织人员,选定研究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组织人员,选定一个研究问题,(鉴于课堂的条件限制,重点突出对拱桥、斜拉桥的探究),以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或个人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写好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关于桥的研究
小课题
课题组名 组长及成员
研究分工
研究过程
研究记录
研究结论
(二)展开实验探究
根据研究需要,学生上台领取相应的材料,开始实验研究。
1.拱形桥的实验指导:用竹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2.拉索桥的实验指导: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交流研讨汇报
1.整理分析:
2.研讨交流:
设计建造我们的桥
【教学目标 】
1.会尝试用材料做桥的模型,会做模拟桥的承重能力的实验。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3.愿意研究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 教学过程 】
1.谈话导入:
看来要建造一座合格的桥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桥梁工程师更难!今天老师也想给你们一个挑战,看你们是否有成为桥梁工程师的潜力。要求:一是桥梁能承受 15枚以上硬币(包括15枚);二是桥面适合人和车辆的行走。完成以上两个要求,你就是称职的桥梁工程师!
2.计划的制定:
你们准备怎样设计桥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小组设计交流,老师巡视。
汇报交流计划:现在我请已经设计好的小组到讲台上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们是怎么想的?)下面的同学做参谋,可以帮他们出些点子。
3.制作
4.介绍并评价我们的桥: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了哪些形状和结构方面的知识?
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自我评价优点和缺点
教后札记:
——————————————————————————
———————————————————————————————
第五篇: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反思
《桥的形状与结构》教学反思
驾岭乡中心学校 原李强
《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七课,在学生了解了梁、柱、拱形、框架等不同的形状结构的基础上,认识桥多姿多彩的形状和结构,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常见结构的认识,为下一课造“桥”作好铺垫。北方并不是桥梁之乡,加之农村孩子的见识,使得学生对桥梁并不是很熟悉,更提不上研究和观察。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桥梁的多种不同结构(拱形结构、条形结构、框架结构、钢索结构),了解现代许多桥梁是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的,从而理解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
一、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课前让学生收集整理桥梁的资料,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尽量涉及到不同结构、不同材料、不同用途、不同时代的桥。从现代先进的钢索桥,到很久以前人们在一条河沟上架起的一根木头等;从我国古代有名的石拱桥苏州宝带桥,到现代拱在桥面上方的西藏拉萨铁路大桥;从国内先进的江阴大桥到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等,在提供给学生丰富充实的信息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二、给学生丰富的思考空间:有效利用制作的课件,一张张各式各样的桥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给学生丰富的视觉冲击时,我噶然而止,及时提问:“这些桥都有哪些形状和结构?”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一下子也难于回答,这倒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由视觉的空间引申到思考的世界,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小结,对桥的形状和结构有了理性的认识。
三、给学生清晰的研究视角:桥的内容、研究点很多,很容易跑题、上杂,围绕教学目标,我紧紧抓住桥的形状和结构这根主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桥的形状和结构来设计展开,贯穿始终。通过课上的两个模拟实验:做一个没有外推力的拱和体验“钢索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桥的结构不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最后欣赏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也是引导学生从这座桥的形状和结构的方面来分析和了解桥塔为什么要修那么高的原因。
四、给学生形象的实物体验:在了解桥的形状与结构中,有两个难点,我采用形象的实物模拟实验,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参加,亲身体验,轻松解决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当同学们发现拱桥中有的拱在桥面的下方,有的拱在桥面的上方,那将各有何优点呢?学生通过体验没有外推力的拱,明白了是桥面拉住了拱足,抵消了拱向外的推力,同时,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当了解到被现代桥梁广泛采用的钢索结构桥时,学生难以理解钢索桥的桥塔为什么要修那么高?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木板做“桥面”,用绳子做 “钢缆”,用椅子背做“桥塔”搭成一个“钢索桥”,“桥面”上还放有重物,让吊“桥”的绳子下垂多一些和把绳子尽量拉平直一些,感觉用力的大小。从而理解桥塔修得高,钢缆就可以下垂得多一些,下垂得多一些,两边钢缆的拉力就可以需要得少一些,减少了两边钢缆的巨大拉力。
五、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同学们,你想过吗?桥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状和结构?什么因素对桥的形状和结构影响会最大?紧紧围绕着桥的形状与结构,引导学生拓展开来,桥的形状与结构,与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关,与桥所要跨越的跨度有关,与桥所要承受的承重力有关,与建桥所采用的材料有关,与桥所要完成的用途有关等,每一点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不足之处:上完本课后,同事们都给予我鼓励和肯定,也帮我找出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馈还要多锤炼,要能进行敏捷正确简练的评价,还要能有目的的渗透导向;课堂注重了课件的制作,可忽略了板书设计,没进行深入设计和思考,只反映了教学的程序,而没能利用板书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在学生体验“钢索桥”时,应该还要请一到两组的同学上来体验会更好,不能怕时间不够,而省略不该省略的环节等等。
课虽然已经上完了,可当我静下来时,脑海中偶尔时不时的还在想这堂课还有什么其他教学方法没有?还在想启发式教学还可以怎样运用?还在想我这堂课的闪光点在哪?还在想我还可不可以上得更好?也在想我们以后的科学课怎样上才能上好,怎样上才会更有实效而有魅力,怎样上才会有高品质的教学课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