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爱莲说》反思
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都讲了,但学习效果一点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今后在上其他的课文,我也会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好。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想起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是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确,这篇课文篇幅长,头绪多,怎么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着实考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现在就我执教后的感受略写一二: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我从题目入手,还原进课文中“我的最后一堂”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词语的重读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接着转对小弗郞士,韩麦尔的形象分析,融情于文本感悟爱国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准确合理的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和遗憾之处:
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里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2、关于第三段分号的使用,可作为一个教学亮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3、对于小弗朗士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处理局限于可怜的人、可敬的人,放的还不够开。它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要充分体现。
5、对于几处细节,赏析之后能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三次阅读,他们会有与上一次更深的感受。比如22段,14段,2、3两段等等,但是这样的话教学时间就可能会不够,这是一个矛盾点。
6、读了王君老师等名师们对课程的解读,突然发现语文课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东西,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自己虽然教学数年,其实只是算一个刚刚入门的语文人罢了……
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真正的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濉溪县铁佛中心学校:杜丽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联系方式: ***
《欲扬先抑》教案
薛丹丹
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薛丹丹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
2、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几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课,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吗?今天我们先讲一个跟他有关的故事,有一天,纪晓岚的一个朋友的老母亲过生日,请纪晓岚作诗祝寿,他稍作思索,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正当人们满怀疑虑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谁知纪晓岚又写下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这次四座宾客又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慈亲。”宾客立马鼓掌叫好。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写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同学们,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运用过吗?那就请同学们认真上好这节课,也许等会儿你就会用了呢?接下来,让我们先从几篇文章感受一下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
二、赏析《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的写法
我们刚刚学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一)思考:童年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前:不大佩服他,不喜欢
后:充满敬意,喜欢、热爱,感激。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长妈妈不识字,又没有钱,但为了“我”,肯花时间去寻找,并花钱买来《山海经》,“我”不胜感激。
(二)《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手法的解析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赞美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对长妈妈真切的思念与热爱。
2、但是在赞美长妈妈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抑”长妈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是怎么抑的呢? 抑: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且睡相不雅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
叙事(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描写:外貌(“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动作(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语言(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的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
神态(惶急)
写出了一个粗俗、烦琐、愚昧、迷信的长妈妈。
3、作者本想赞美长妈妈,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长妈妈的“不好”?请你说一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用反差震撼心灵,突出主题,让人对长妈妈产生更深的敬意。
三、赏析《蝉》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读文章,思考作者对蝉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
前:“烦”(“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结尾说“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后:“宽恕”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种变化是在“后来拾得一只病蝉,听朋友说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时,作者理解了蝉的生命意义,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好好创造它的价值。
(二)《蝉》赏析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赞扬蝉的生命意义。
2、为了突出主题,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具体是怎么“抑”蝉的? ①蝉烦人的聒噪②病蝉的弱小,微不足道 描写:声音、体态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让人恍然大悟,对蝉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四、赏析《冯谖客孟尝君》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和译文,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冯谖非凡的才能,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二)在赞美之前,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抑冯谖的?
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描写:语言(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
薛地收债
叙述(具体事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用: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这些内容都是为后来赞美冯谖作铺垫,给人更强烈的对比效果。
五、比较阅读,掌握技巧
请同学们跳读这几篇文章“抑”的部分,比较这几篇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抑”和“扬”的? 讨论交流:
阿长与《山海经》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注意:
1、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2、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3、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分量要掌握好,不能抑得过轻,也不能抑得过重。
六、猜猜前半篇
(一)伯父从台湾归来
文章:……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思考: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伯父?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吝啬……)展示前半篇
(二)阿麻的故事
文章:……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思考: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阿麻?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坐船要钱……)展示前半篇
七、学会运用,轻松小练笔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欲扬先抑就是想要赞美一个人,但在 赞美之前要先对他进行批评。现在我们尝试一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人物,说说你身边人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他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变化,50至100字。
朗读学生的小练笔作文。
八、推荐文章 《范爱农》(鲁迅)《托尔斯泰》(茨威格)《母鸡》(老舍)
九、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几篇文章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领略了欲扬先抑这种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了初步运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练习,以达到运用娴熟的地步。
十、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 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快速浏览、比较阅读、跳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在具体的内容指引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方法,同时穿插说和写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欲扬先抑这个主题,学会运用,又培养了读写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积极学习,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争取快速取得进步。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二)学习任务
1.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3.分析石兽倒塌于河中后的过程 4.故事所讲的道理及启 5.内容小结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拓展作业 盲人摸象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纸上谈兵
他们只知————,不知————,对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河中石兽2》教学设计
夏李乡初级中学
朱换娇 二零一七年六月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崇义县茶滩中小学 钟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
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要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意,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4、出示“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诗句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朦胧)(点拨:互文的修辞手法)
5、在这样的景色里,作者身在何处?(用诗句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夜泊秦淮近酒家
6、作者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同学们不知道《后庭花》,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7、此时此刻国家都要灭亡了,歌女却还依旧在唱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他真正的意图是讽刺哪些人?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8、如果你是作者看到此番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悲愤、愤怒、愤慨
9、带着悲愤之情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五、总结: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主旨或者说中心思想)
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朦胧(凄冷); 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