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西乡县第五中学 周小丽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优势,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离开老师啥也不会干”,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已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生理基础入手,发挥体育优势,开发学生右脑潜力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体育的最
22、自编自导教学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掌握一定的动作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分小组或个人自行创编,积极鼓励学生为大家演示。及时进行表扬,并指出他们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敢想——敢做——会做”这一主线,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邮市城北小学 朱德鹏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新世纪最渴求的是什么呢?正如国家教育部副主任应俊峰先生所指出的: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 的人才需求。
在这里我仅就现代信息技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计算机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利用外界诱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就要从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那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自己的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即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引入到其他年级或其他班级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作品的展示激励他们产生超越同伴的愿望和需要增强学习动机。
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利用学生作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曲线的画法》时先找出其他同学在画曲线时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作品都非常羡慕,并流露出自己也想尽快参与到活动中的感情,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有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欲望,在开始讲课时,我总是很明确的告诉学生这 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工具,并且展示用这个工具完成的作品,使学生在感官上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整体感知,有时先给出作品,让学生讨论,这幅作品中老师用了什么工具,学过的工具学生一经讨论就能很全面的找出,没学过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提出的疑问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效果也是很好的。
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学生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利用学生作品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作品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态作为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撞击出想象力的火花。
二、激发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小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常常先打开校园网,把我校学生在网上参加比赛的多份作品进行展示,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学校同学美丽的作品在网上展示时,都感到了无比新奇、惊讶、羡慕,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教师讲授了各种绘图工具的功能,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绘画,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出各种美丽画面。兴趣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不但画出了人物、大树、房子、鲜花等物品,还画出了一些科幻的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可以说兴趣培养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谈起创新,往往有一种神秘和渴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集中比较选择最优,最新的想法和做法。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我们都把它分为基本题和拓展题两部分,基本题由教师指定,而拓展题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思考。如让学生设计“运动衣”时我们只给出基本形状,而具体的样式、颜色等由学生自己来考虑,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生认真地对运动衣进行钩线、添加颜色、设计图案或根据需要自己选定文字、效果等操作,最后作品有足球服、篮球服及卡通式样等多种多样的款式,这种多面向、多角度的练习,不仅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造能力。
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时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讨论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学生完成绘画任务后,进行作品展示、学生自己讲解创作构想、意图及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建议,创设一种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能力。我们让学生以《你心中的美丽校园》为题进行绘画,本课教学意图在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同时,还让学生幻想你心中校园是什么样子,发挥其创造能力,大胆设计。学生们任意想像,作品多种多样,有为学校添加喷泉、足球场、草地,有的甚至画出童话般色彩。最后评出好的作品,由学生相互交流,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联想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在利用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究:如少数学生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或同伴的见解,缺少积极动脑独立钻研的习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以模仿他人的方式逃避,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思想上鼓励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我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尝试,学生都会从中获取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使学生在团体中成长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使每个人都多学一点知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学生协作学习的含义也在于此,这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平时上课时,我把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选一个有组织能力并且技高一筹的学生做组长,协调本组的具体事务。以前讲授新课时总有很多同学举手提问题,教师总是顾东顾不到西,急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急 得大吵大叫,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整个教室里乱哄哄的。现在每组中由各个小组长牵头负责,同学们互相帮助很快就能把问题解决了。此举不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多少想法汇集到一起总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体意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也还在思考之中。但我深信,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 录
提 纲.„„„„„„„„„„„„„„„„„„1 论文摘要 „„„„„„„„„„„„„„„„„„2 关 键 词 „„„„„„„„„„„„„„„„„„2 正 文 „„„„„„„„„„„„„„„„„„2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3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3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4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5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六、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提 纲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对已有事实与背景材料作出逻辑分析,就难以获得明晰的数学问题,没有在逻辑上对问题的预设进行思考,就难 于确定为求解问题需要搜集些什么样的材料。没有逻辑推理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不采用它来组织有关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联系,新的假设就难以建立。但是新问题的发现,新思想的提出,又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中学生视野的开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人在具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的: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引导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以及诱发学生数学的灵感等发面论述了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方是教学的根本,正所谓“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作用下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重 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联系,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独特性、多向性、求异性和开放性、发展性、灵活性和简约性,它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不断否定、不断肯定、不断扩展思路,选择最佳途径的过程,也是从已有思路出发,在选择科学信息中,依靠直觉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猜想和创意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以一种发现问题的心态去听课,去理解教材,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策略方法上,应注重指导、提示、点拨、启迪智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无数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已证明了这一点。而培养兴趣则是热爱的先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一)重视和尊重学生
只有教师尊重学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孔子所培养的子路、颜回的经历足以体现这一思想。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的开、驰得远。把课堂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无所顾忌,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有所发展。试想:在在一个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多大的发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的知识精编成简短的故事或一个个情景片段等,如做一些保险业务、汽车运输、有奖促销等题目,这样既贴近生活,学生也有兴趣学习。根据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路或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在引导学生思索新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从“生与熟”转化为例,当遇到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括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成“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熟”问题要寻求最佳解法时,则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变成“生”长此以往双向思索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机率就会增多。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学会生存》),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问题过于单
一、枯燥甚或机械,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没有空间,也就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敢于放飞学生的思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充分反映了这一思想。这里思维空间包含两个方面:
(一)时间上
这里的时间指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去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这一点许多老师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往往花好长时间编出一个好的题目,结果匆匆收场,不光没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反而得到了窒息,这样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空间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空间上的跨度即要有纵深感,要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这一个方面的能力,这当然不是指那些难、繁、偏、旧的题目。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的练习,学生能有所创新的题目。在学习圆时,我问学生: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上楼梯圆形车轮还有优点吗?你能帮助设计吗?作为活动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好处的。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平时关心、信任和爱护学生外,教师还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包括学习目的性在内的精神追求,渊博的知识、姻熟的教学艺术,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奥秘和展示数学知识内部那种紧密而和谐美妙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1厘米、17厘米、9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1、17、9厘米,11、9、7厘米和11、17、7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7厘米、9厘米、7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柳树和松树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探索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探索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c//d,∠1=115,⑴求∠2与∠3的度数,⑵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
1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 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2/
29、12/
11、96/89、16/1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29/
32、11/
12、89/96、15/16),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既要注重点,更要注重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为何要我们的孩子不拘一格呢?给学生一片自由天空,让学生想象插上翅膀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法,师生都要做到在不疑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利民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2月
[2]谢传健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文卫星 《论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J]数学教学通讯,2004,(10)
[4]叶良军 《数学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若干方法浅议》 [J],数学月刊2000.(7)
[5]徐广华 《加强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通讯,2001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对于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继续努力的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可以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认为“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信心、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错误有利于学习;
2、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
3、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
4、好学生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
5、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6、每个人都能成功。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自由创造。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因素
据学习心理来说,要起到刺激、强化以至巩固的作用,则题量仍有待提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并非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是每套教材所包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量是有差异的,3、是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提炼出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暴露知识猜想、发现的过程
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重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探索意向,激起强烈求知欲望。
四、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好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问题可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性三类。呈现型问题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而不是由老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因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探索,往往通向发明创造;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于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强化问题意识,不是培养学生追求那种“按图索骥”式的呈现型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逐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五、鼓励学生质疑诘难
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退化。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质疑的传统,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疑问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鼓励学生质疑诘难,教师需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践证明只要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怎么谈得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必须极大地改善中小学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形成他们探求创造的愿望。
七、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中小的培养可以结合各种活动课程,也可以直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目前,我国有五种类型“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认知型训练内容是按认知过程安排的;渗透型训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练内容是从各科教学中提炼出来的;技法型训练内容是结合发明方法编排的;右脑型训练内容是侧重于富有形象的题材;综合型训练内容与众不同,不是限于某个侧面或某个领域,而是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门科学的各种范畴中,精选训练题材,全面进行训练的。要根据不同情况,优选或组合运用好不同类型的创造思维训练课,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有技巧可以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想方设法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自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新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文新.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37-39.[2]陈健兴,李晓晨.南宁市小学、初中学生创造力的调查.基础教育研究,2000(2).[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38.[4]徐青.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1999(5).[5]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教育研究,1997(3).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点及培养方法。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特点,情境,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人类已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人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开发创造力为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物理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1],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以平凡的事例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即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发现和解决人类所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创造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联想等[2]。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由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总是新想法,因此在认识上必然超越以往的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衡量创造思维的指标参数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3]:
(1)创造性思维需要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东西。因此,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属性;
(2)只有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重新组合信息,集中(聚合)出最优结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3)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只有扎根于现实、事实求是,才能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因此,创造思维想象的积极参与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统一,是重要环节。
(4)非逻辑思维,直觉、想象、灵感是创新思维重要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的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如何借助外因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动机和兴趣,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处。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首先要能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其次导言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并且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这样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而是积极动脑、动眼、动手,有目标地、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我在讲解参考系的知识时是这样开头的: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
课堂小节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它们的思维向深一步发展。如我在讲解《摩擦力》时,没有把知识全盘讲解,而是在结尾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留下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摩擦力都是阻力,摩擦力能不能成为物体前进的动力呢?同学们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心弦,提出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回答,但只要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2、切实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创造性思维犹如无源之水,难以进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种种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装讲授或指导学生去学习。例如为掌握某一物理模型,既要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等,同时以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其头脑的认识结构,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促进运用和转移。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模型的本身,而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物理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及推理过程,教师的不断而富有激发性的创设问题的情境过程,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的情境常用的方法有设障存疑,启迪思维;似是而非,思辨释疑,巧布疑阵,激发求知,引经据典,发人深省;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等等。
3、连续思维、纵横递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思维层层深入。一般地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有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思考,追本溯源。教学上就是教师连续提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横向思维过程中,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现象中寻求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你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干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中培养这三方面的思维品质,就要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顺利展开,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创造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变换题目类型和形式,改变条件或结论,对问题进行推广或限制,对错题,病题的识别和诊断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复手段。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题:质量为m1、m2的质点,用不可伸长的柔软绳子系着而跨过理想滑轮,滑轮轴水平而光滑,忽略空气主力,m1>m2、求m1的加速度。此题可运用(1)牛顿运动定律、(2)动量定理、(3)动能定理、(4)机械能守恒定律、(5)动量矩定理五种方法来求解(解法略)并令学生做后加以比较那种方法好,以此开阔思路,并进一步加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4、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2]。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5、增设课外实验,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
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但大量的物理知识却来自于课外活动的亲身体会和实践。学生参加学科讨论、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等各项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理解、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各种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新的规律。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更不是做几到习题就可以替代的。只有把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多方位、多渠道地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创造的条件。
6、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需要。例如,我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它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例如,练习使万用表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订了一个学习目标:在看不到灯丝的情况下,检查其是否烧断;检查收音机中变压器是否烧坏。目标明确之后,我发现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先天就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不懈努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握学科的特点,采用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4]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杨景臣,全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1)[4]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