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时间:2019-05-15 02: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中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第一篇: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数控工种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中期报告

兰陵县职业中专 韩秋莹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当前无论是我们学校送学生到各个企业单位,还是企业主动来我们学校招人,我们发现: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素养。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特别是在这个手机横行的时代,不玩手机,就没有了方向,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看不上当地小企业,向往大城市;还有只是想学点技术混口饭吃,缺少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的干脆混张文凭,不思进取,文化课学习不认真,专业学习怕吃苦,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回家了。还有的则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感觉到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正因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界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我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行为。职业素养是指人在社会上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培养数控工种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

研究目标:本研究将立足于本校,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在了解本校学生就业形式基础上,对其中的消极成分进行分析,对影响就

业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探讨相应的指引方案。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岗前培训等形式积极干预学生的就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并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我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科学发展的自我认识,合理充分的角色定位,正确全面的职业评价,科学实际的就业形势分析,确保成功就业率与优质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情况

(一)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教育教学理论,积累教育智慧,因为针对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书不多,基于原理相同的原则,课题组学习的均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资料。我们积极的对学生自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

(二)思考如何提高本校数控工种学生的就业率。

1.及时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工厂的需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2.学生走出去,企业进来的联合模式,双向选择

(三)对就业的学生深入了解、细致分析。

1.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如何看待我的工作》,完成100人抽样分析。2.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如何创业就业》,完成100人左右的抽样分析。

3.深入了解本校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全校问卷调查,完成近3000字的的研究。

(四)就业创业素养培养引导之一:“实践出真知”、榜样的力量。对顶岗实习、已经工作、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追踪采访,形成文字资料,既可以检验学校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又可以用优秀的正面例子给学弟学妹树立榜样。1.采访要姚传青,自主创业的典型,并邀请作报告。2优秀员工张萌,先进工作者

(五)就业创业素养培养之二——了解自己,向成功人士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人士,通过网络书籍,向老师父母请教。

(六)就业创业素养培养之三——心理疏导,情绪解压

开展座谈会,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问题,请心理咨询师疏导。

三、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如何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学习技术,适应企业的需要。2.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

3.在校级系部发表文章,《浅谈学生的素质培养》《浅谈我的教学生涯》。

(二)树立优秀典型

1.姚传青,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者,以他为例,树立典型。2.张萌,企业优秀员工

(三)实践成果

1.王晓雷老师根据《职场生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2.邀请刘永林举办职业素养讲座。3.开展学校和企业联合晚会。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中我们发现比较复杂,涉及到学生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原因、社会大环境影响等方方面面。而对于其中负面因素的积极消除还一直未能找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做积极干预、正确引导上,还应该思考得多。

注意事项:

1.继续抓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检查和更新。

3.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4.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准备好第一手资料。

第二篇: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2015.3.31

数控工种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兰陵县职业中专 韩秋莹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申报的《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已经学校教科室研究批准,被列为研究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给予指正、审议。

一、课题名称

《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当前无论是我们学校送学生到各个企业单位,还是企业主动来我们学校招人,我们发现: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素养。

2.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特别是在这个手机横行的时代,不玩手机,就没有了方向,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看不上当地小企业,向往大城市;还有只是想学点技术混口饭吃,缺少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的干脆混张文凭,不思进取,文化课学习不认真,专业学习怕吃苦,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回家了。还有的则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3.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感觉到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正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通过研究,探索我校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方法、策略和途径,为培养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如何就业及时调整思路,寻求培养我校学生 1

职业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将对推动我校学生职 业素养培养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四、国内外现状分析

我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探讨,但是我感觉他们研究题目范围过大,对于我校的学生不是很具体,我们这里学生文化素质偏低,较落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家长希望孩子有份稳定工作,特别珍惜孩子的每一次工作机会,而孩子因没有职业素养很容易失去工作,因此我针对我们这里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研究了这一课题。

五、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本校实际,进行合理具体的分析,寻找就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法。为兰陵县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2.题目的选定,对我校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将德育教学与社会环境、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六、课题的界定

1.职业素养是指人在社会上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2.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我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

七、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精神为依据,以校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背景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八、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中职生。

2.提高学生素质,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二)研究内容

1.如何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学习技术,适应企业的需要。2.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理论探究和各项活动开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和统计了解当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人才的紧缺需求等,掌握了第一手数据,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2.案例分析法。通过就业的毕业生和企业领导访谈了解现状确定思路,提出自己的观点

3.座谈法。

十、研究对象

兰陵县职业中专在校生及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

十一、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预计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15日—2015年9月15日(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小组;(2)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3)广泛收集资料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成果形式:课题开题报告,论文。

2.实施阶段:2015年9 月16日—2016年5月16日(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教育的内容、途径、并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依据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再研究再总结的原则,全面完成课题各项研究工作;

(3)请专家指导;

(4)建立较为完整的档案,并拟定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优秀论文、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学生总结、调查报告等。3.结题阶段:2016年5月17日—2016年9月26日

(1)课题总结和实验报告;(2)学生就业创业,案例分析总结;

(3)对课题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果全面总结,请专家鉴定。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十二、研究措施

1.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德育课把我们的理论贯彻到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职业素养。

2.实地考察,到企业,工厂里去,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十三、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研究板块 各类调查表、数据统计及分析报告等。2.多样化活动板块 视频、图片、案例等。

十四、人员分工

韩秋莹: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课题的组织、管理、协调

曹振宝: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组织、安排,结题报告的撰写 王昌军: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汇编 颜荷卿:摄影剪录、制作

十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本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青年教师。具有较高教研能力;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立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建有校园互联网,这是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运行的良好条件。同时,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教科室、政教处,教务处的大力支持。

2.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全力保证。

3.制度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监督、激励该课题

十六、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谢谢大家

第三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摘 要:职业素养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培养;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to train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

Chen Jiang Bao yifeng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the code of conduct which people should obey when they are engaged in occupational activities.The key ways to enhance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s training them to havegood professionalism, which also has important social value.The paper say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Then the author gives some ways to train their professionalism.Key words: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Ways;Train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既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专业创新能力,也包含政治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和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

[1]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取得职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时的外在阻力和内在障碍,使学生抓住就业机会。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由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的。当前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

1.1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需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很多学生在被高职院校录取以后,是本着不得不来的想法进入高职院校的,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后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因此,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2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斯潘塞的“冰山模型”理论揭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职业素质冰山模型

通过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所学到的专业才能也无法施展。这些企业,在初期可能比较注重技能知识,但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职业进程中学生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如学生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开拓的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等。因此,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急需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

2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这就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最终角色必然是“社会人”、“职业人”,所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最终还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和内容又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只能是高职院校,在大部分时间里,培养场所也只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3]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必然是在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前提下,整合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全程覆盖式的全方位教育。笔者对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2.1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首先,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应逐步建立起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并贯穿于高职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起生产型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能够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其次,通过设计合理的考评机制,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而这无法有效地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学生对职业素养并不了解或重视,而纯粹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可见,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职业素养的考评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技能、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2.2关注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职业人的价值体系会直接影响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而目前社会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化,一些消极和浅陋的价值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结合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3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到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做规划、在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4]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要求自我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筹划未来,为自己选择一条真正适合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

首先,入学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较早地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然后结合专业树立起职业信仰,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入学教育固然能够指导学生较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但是当高职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校园内外的各种事物,必然会产生一些迷茫,所以,构建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最主要的是做好高职生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持续地组织行业形势教育,使高职学生关心行业发展大事,关注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指导高职学生走出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并开展个体职业指导,强化职业指导宣传,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找相关老师进行指导。

最后,在毕业之前对高职学生进行细致的求职过程体系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其毕业之时已基本定型。因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面向基层,到企业第一线去,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和职业观念。

2.4通过校企合作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2.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浙江某高职院校近几年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设立各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参加的学生人数30-50名不等,设1-2个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由学生担任,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负责提问、质疑。通过该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实施,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另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去。3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培养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2]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3]江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09(6)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5]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作者简介:

陈江(1981-),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第四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调研报告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调研报告

艺术设计学院环艺091陈微微***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却并未明显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意识能力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1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2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

1、内化素养

2、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技能范畴的素养,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的。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San Francisco 认为,职业素养的修炼需要经历以下七道关:印象关——初入职场形象管理;心态关——学生向社会人转变;道德关——职场安身立命之本;沟通关——打造职场“人气王”;专业关——“菜鸟”变“大虾”;诚信关——取得职场长期居住证;忠诚关——走进高层核心圈。通过七道关的培养,能够帮助个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快速融入职场,实现人生价值。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更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3几个方面的建议与思考

(一)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题目“在就业过程中,你对学校的那个方面最不满意”,选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占28.4%,选择实践活动不够的占27.8%,选择教学质量不高的占23.4%,选择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不够的占8.2%,选择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混乱的占6.9%,选择自己在就业中的表现不佳的占5.1%,选择其他的占0.3%。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在学生求职择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全员全程参与”的就业指导模式,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务实择业;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真思考和规划。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的课

程建设,大力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和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首先,将就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从“入口”抓起,从新生入学起就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方面提高;同时,分专业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展望职业未来,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尽早地对今后求职方向进行定位。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各院系要科学组织好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就业竞争力高度相关,只有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变化对专业、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为市场所用。第三,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答辩,把好出口关,逐步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全面渗透与融通,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二)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勇于实践,从知识学习、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各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同时,高职学生应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企业第一线去,从而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三)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实现双赢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中找到工作的同学只是很少数,出现了“招聘单位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很多研究者也对社会举办各种招聘会的效率问题提出质疑。而校园招聘会却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我校举办的2005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中,据部完全统计共有133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此次招聘会,为我校提供了1700多个就业岗位,共有539名毕业生通过此次招聘会落实工作。据此次问卷调查,在已落实工作的学生中,了5.6%的毕业生都是通过学校就业网、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和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因此,从招聘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我们建议用人单位加强和高校的联合,实现双赢。首先,对于特殊专门人才的招聘,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的途径;其次,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合作在本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又可以通过实习对学生进行考核和筛选,实现成功招聘;第三,参加校园招聘会或通过学校推荐,缩小目标范围,提高招聘的质量和效率。

(四)政府:加强管理,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社会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加规范的大就业市场,进一步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贯通·,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在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中真正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大学毕业生进行欺骗、欺诈行为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要严加查处。依靠全社会的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社会体系。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第五篇: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持续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退伍和转业军人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再就业等多峰叠加局面同时存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竞争亦将日趋激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此种局面,大学生要想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自身“恭、宽、信、敏、惠”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恭。所谓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自己,二是尊重别人。国际著名培训大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牛津大学博士后余世维曾说过,“一个人靠IQ闯入职场,凭EQ获得发展与进步。”所谓EQ(情商)就是要善于觉察自身情绪,控制和利用他人情绪,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增强自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生高层次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要获取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信任与尊重首先必须学会自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升个人魅力,竭力发展完善自我。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自身修养提高了,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待人正直、诚实,长此以往,就会逐渐赢得他人与社会青睐、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才能融入团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在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尊重、了解、接纳他人,富有同理心、感恩心,尊重他人的信仰与风俗习惯,营造有利于自身与别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成为各用人单位接纳、欣赏的“抢手货”。

二、宽。所谓宽,就是海纳百川,拥有宽广的胸怀,宽容、理解他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都会犯错误。只有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会扬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人和,获得提升。这就需要一种大度,一种宽容,学会吸纳他人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我。这是社会规律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利踏入职场,获取他人认可与尊重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以恕己之心恕人,责人之心责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会为你赢得好人缘,极大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三、信。所谓信,就是诚实、讲信用。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方谚语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由是观之,诚实守信,是全世界公认的做人基本准则之一。在我国,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石之一,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诚信也是海尔集团、宝洁公司、微软公司等知名公司克敌制胜的法宝、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曾总结到:“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格第一要素就是诚信。”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着力培养自身诚信价值观,长期遵守诚信原则,逐步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才会在将来职场中受到青睐并委以重任,才能获得不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四、敏。所谓敏,就是行动敏捷、做事果断,是一种积极主动、不折不扣、高效率的执行力。制订正确目标和详细周密行动方案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眼观全局、抓住机遇、果断行动、坚持到底的执行力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执行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利用一切条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潜心培养积极主动、勤奋拼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执行力,才能在职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惠。所谓惠,就是学会分享成果,学会服务他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国内乳业巨头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非常重视“惠”,正是他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人生信条,坚持“惠及”同事的做法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现代社会,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团队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每个成员必须识大体、讲奉献,善于“惠及”他人,才能众志成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不断地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须培养“惠及”他人、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操,才能在将来职场中尽快融入职场、融入团队,取得成功。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素养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面临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须早动手、早准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恭、宽、信、敏、惠”五方面着力培养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就会给成功增添砝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不断胜利。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意识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相应的公共秩序开始形成。但是共同秩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只有秩序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现实行为的时候,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但是,如何才能培养这种秩序意识呢?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所担当角色的自我认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角色自我认同的过程,学者於兴中在《法律文化研究文丛:法治与文明秩序》中曾经提到:“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於教授在这里所提到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角色或规范的认同过程,而其所讲的自愿性的认同也即角色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每一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有机部分,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所要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秩序理念仍旧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里活跃着,在以“己”为中心的秩序意识指导下,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看作仅仅是自己的退路;而把违约看作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代价;工作过程中,难以认同组织文化,与整个组织融合不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教给学生专业的操作技能,仅仅是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承担组织秩序化分工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职业技能的社会发挥是以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承担角色变为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心、体、才真正合而为一,才能使自身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组织的目标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

因此,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一个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同组织,遵守组织制度是组织秩序意识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置身于整个职业当中,才能完成对本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并接受差异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犹如高速飞转的车轮,事先的预计永远不能完全与现实的发展相接轨,任何事物都处在时刻变化的过程之中,而有变化,就会有差异。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差异包括:生存环境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差异、理想现实的差异、人性自然的差异、所学专业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异,等等。在走向社会、走向组织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并且接受差异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在《性格分析学》中曾指出:现实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同时让自己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喜欢这个差异,让自己宽容别人,从而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要求。事实也如此,差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一味强求事物的统一,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便是一个秩序认同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以个人是非为是非”的为人处事原则,往往是不能接受这种差异的,现实中具体体现在缺乏宽容、恃才放旷、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严重脱钩,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只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2.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社会与各级组织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合作意识或团队意识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因而,合作意识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合作意识是社会人重要的素养之一,每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

首先,合作意识要求首先培养个体较强的操作能力。意识是属于思维方面的东西,它不可能独立于客观物质之外,因此,专业的操作能力是合作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一个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个体在团队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最终使团队完成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操作能力,应该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目标的充分认识,对操作环节的充分熟悉,以及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只有满足了这种前提,合作才有可能,合作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合作意识才能真正得以具备。

其次,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责任心包括认真、负责的特质,还包括与意志相关的变量,如努力工作、成就取向以及坚持真理等。在工作中,无论员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责任心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责任心是对工作本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的负责。在团队合作中,出现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必然的,个体要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密切配合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激发出集体更大的潜能,达到“1+1>2”的效果。“以私为始,以己为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仅自己份内之事无法做好,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最终完成。

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与国际接轨,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讲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要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而现代人的特点之一就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也即“可合作性”。对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积极相处,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使社会成为依赖人类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应是这样一种高素质的现代人,因此,合作意识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品质。

3.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

尊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给予最充分的尊敬和重视。学会尊重是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并能享有做人尊严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教人充分地学会尊重。可以这么讲,在人的内心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尊敬和重视之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尊重意识,是其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的前提,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理念。

在进人大学深造之前,因为学业成绩优异,一些“准大学生”就已经是家庭、学校、社会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随着高考的成功,他们个人的优越感、成功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一次获得肯定。于是在跨进了“象牙塔”的大门之后,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种尊严的满足并没有建立在新的成功的获取上,也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群体的利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自然获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本应获得尊重的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以个人为中心来论及人的生命尊严的,也就是说,只想获得尊重而不想给予,或没有养成自觉地给予他人、群体有价值的存在以同样的尊重的品德。同时,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由于敬畏而产生的尊重意识逐渐消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教育中,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项内容。而对长辈的尊敬源于对他们的生存敬畏。因此,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尊重意识。但是,当其跨入大学的殿堂时,每一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与周围的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定位点上,原始的敬畏感逐渐消失了,而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尊重也就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弱。

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在尊重的概念模糊之后,部分人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更多地接触,不与群体相融,在相隔绝中享有虚幻的尊严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始终处在与别人的对立之中,动辄怒目而视,拳脚相向。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等相伴而生。或者,由过分的自尊而转化为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尊严感极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是佐证。他们可能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但在走向社会之后却在如何做人,做有尊严的人上成为了失败者。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作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瓶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或任务。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将树立大学生的尊重意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因为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尊重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其次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才能发展出人的生命本质。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尊重别人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社会。尊重社会就是要有责任意识,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范,遵守规则就是尊重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社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范,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应具有环境意识,通过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才能说是一个具备了尊重意识的人。因此,尊重教育应当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该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接受、重视和赞扬“三位一体”的过程。接受,表现为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劳动及劳动的过程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即便是存在差异,也须了解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这种差异。重视,表现为对他人存在、行为及其结果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对于其他同时在场者的适度关心和谦让,还要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的在场者的适度照顾。赞扬,表现为对他人言语、行为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称赞和颂扬,即积极的肯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构成了整个尊重意识形成的三大环节。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面向职业的需求。在现代职场中,尊重意识表现的非常必要。每一个组织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希望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平等的前提就互相尊重。没有或者缺少尊重意识的人,不仅不会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他人的尊重,久而久之还会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二、能力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从实践的理念来讲,正确实践意识的确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要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经受锻炼,要重视实践参与的过程,而不要过分计较实践参与的结果;其次要强化创新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再次要有竞争意识,竞争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带来压力和动力。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实践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使自己百炼成钢,成为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最后要强化精品意识,无论参加什么实践活动,都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扮演成功的角色,力求做到不干则已,干则一定干好干出名堂来,而不要滥竽充数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其次,从高校角度来讲,合理的教学实践过程的安排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使自己的人才价值不断升值。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讲,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中学生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机会,但大都限制在课程论文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参与社会竞争,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大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信息正逐步取代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扇“龙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任何一多高等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今天这个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不良后果尤为明显。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其次,从学校师资来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事实证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在他们之中将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发明家。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的循规蹈矩,无法创新。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看,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行动,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此背景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凸显功能。

作为职业素养的意识层面,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必须拥有的“三大法宝”。这三者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前提。只有将“秩序”内化为主体意识的时候,个体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才会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个体才能做到遵从秩序,以大局为重,才会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只有学会了尊重,个体才会学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下载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中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化工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其职业素养的养成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整体到具体的将体育教育教学与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从而完成化工专业教......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及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学生......

    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中期报告

    《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单位:农四师六十四团中学物理教研组 组长:赵中海 《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六十四团中学:赵中海 一、本......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

    论文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又好又开发展。本......

    了解企业文化 培养职业素养

    了解企业文化 培养职业素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但二者又有相同之处。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企业文化的人才,可以通过校企文化的之间的互动,达到求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 各学科教育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晗子希望小学 2017年4月5日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概述: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报告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还没有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