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报告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还没有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替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有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作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特别是现在的省编信息技术教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全部的教学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在被动接受一定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人材的成长。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是:
一、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重视了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初步的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二、作为在其它学科中,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只停留在现实应用状态,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未达到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在学科中发挥它其应有作用。
为什么新课程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这是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新时代人才需求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的综合思考。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也把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主要内容。为此,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
因此,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什么?简言之是指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就能帮助终身学习,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具有个人谋生,又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贡献的本领。实际上,这正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一。
为此,我们在学习、实施《纲要》精神中特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革新课堂教学,为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促进人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人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研究的目标:
1、加强“独立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以技能操作为重点,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整合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通过“整合模式”的学科教学活动,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探索“开放模式”,让学生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评价、处理、应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4、通过三种信息技术课程形态的研究,综合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调整、提高,以达到研究的各项指标。
2、研究对象与任务
以2002年度三年级段4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以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负责,在三年级各班,重点研究在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素养和能力,培养以及进行适当的网络道德,并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的合作。
四、研究的策略
(一)独立模式的操作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1、教学内容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不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2、学习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向学生下达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在信息中获取相关知识,变被动接受或学习为主动开放式学习,一方面注意了新知识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问题中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任务的设计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尽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这样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下面就以《让图片和文字飞起来》一课为例,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力求注意以下几点:
①“任务”设计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能结合现实需求,结合教材提出任务,如在《让图片和文字飞起来》一文中要求学生给教师提供的幻灯片加入音乐的任务。任务提出后,由学生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把一个大的任务细划为一个个小的、明确具体的子任务。从而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解决。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个小任务后,看到自己的设计,那高兴劲儿就不言而喻。
②“任务”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任务”设计时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比如在《让图片和文字飞起来》一课中有关让文字和图片飞起来这一内容时,对于大多数学生设计的任务应简单明了,设计的任务是“请同学们在幻灯片中将文字和图片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动作形式。”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知识后再设计一个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导学卡中的第二、三种方法进行设置图片和文字动起来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以便于学生学习;而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任务的设计则应以培养学生探索式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设计的任务是“你能不能将升级卡中第四、五段选手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掌握powerpoint文档保存的相关知识。
③“任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调查表明,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更乐于自己探索,寻找答案。任务设计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任务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后,我们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去完成任务,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咨询的作用。在《让图片和文字飞起来》一课中对一些知识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能积极地引导他们运用 “升级卡”,用不同方法完成插入音乐和让图片运动等等任务,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自学、动手和应用法
①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光靠教师去传授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
例如:在教学《神奇的“金山画王笔”》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时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学:
A.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学生已经学过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工具,所以对于这一款软件的学习采用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多实践、多摸索。
B.在自学完成后,通过让学生汇报自学成果的形式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作品,使学生巩固自学成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②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对于有些操作,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挺简单,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等,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去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
③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所用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用,经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画图”时,让同学们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随心所欲地绘制出美妙的美术作品;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板报、贺卡和班报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在互连网上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上学习和考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操作策略
台湾师范大学张国思教授提出,所谓的信息融入各科教学,就是各科老师能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其教学过程中,充实信息素养,培养教学专业,提升教学效果。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都称其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操作的:
1、从使用时间来看:应用于预习——例如要求学生上网做一些探索、准备、建立他们的知识背景;建立起学习动机;应用于教学进行之中——例如教师以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用于课后复习——例如教师在教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设计作业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去完成。
2、按用途来划分包括:信息技术扮演工具角色——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扮演环境角色——以互联网络为教学材料,学生在网上搜寻资料,整理心得,与他人进行在线讨论,分享知识成果。
3、按使用程度来划分包括:教学过程部分使用计算机——先让学生们到计算机教室操作;教学过程全部使用计算机——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甚至评价等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
4、按使用的目的来划分包括:向班级提供外界资源(Outside In)——通过信息网去收集班级外的信息,利用E-mail或讨论区与外界沟通;向外界公布班级信息(Inside-Out)——通过学校网页将学校或班级的信息上网,供外界的人士、家长查阅;学校或班级专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辅助教学或管理教学的各项计算机应用,例如放置软件供学生操作使用,公布作品或成绩供学生查阅等。
5、按学习者的分组情况来划分包括:个别使用——个人导向的学习设计,学习者自己操作即可完成的学习任务,如学习者上网查资料;合作学习——群组导向的学习设计,学习者与伙伴一起学习,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网上的专题学习。
除了以上的五个方面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了适应其他的学科的需要和发展。
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如Word文字处理的综合学习,一般采用让学生编小报、写介绍等方式进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整体审美能力,因此在安排整合的“任务”时,除了考虑Word软件本身的功能及难易度外,还考虑到语文、美术学习的进度,至少要在语文课、美术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审美基础之后,再安排这类综合任务。
2、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认知的工具,是以具体学科任务、研究课题来驱动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加工信息,与他人进行广泛与深入的交流与协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学科任务的同时,培养信息素养。
(三)探索开放模式的研究策略
开放模式归纳起来,主要使用校园网络环境,我们按照以下的学习步骤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信息,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学习主题,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小组分工;(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和途径;(4)指导学生相关网页和资源,并进行选优去劣的分析;(5)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等;(6)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7)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为了沟通学科知识的联系,我们设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育。比如,“2008北京申奥”电子队会。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奥运历史、奥运精神、中国申奥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体坛健将录、中外报刊奥运新闻报道等信息。学生或手抄笔记,或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意图以文本、图像、表格、声音、多媒体呈现等形式,利用存储器工具有效地存储信息。在课堂上宣读自己关于北京申奥的专题小论文,或利用教室网络服务器做课堂公布,包括发送E-mail在内的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措施,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协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检索技能等信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操作练习和范例、案例的生动讲解。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教纵横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书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我们先组织小学生去图书室参观、学习,再分批安排学生当学校图书室保管员。布置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读后感、创作和设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主动走进图书馆,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搜集、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文献信息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提高信息应用的实际能力。
(四)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操作策略
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考核,更是为了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实施“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本的学习评价”。
1、自评与互评结合,以自评为主
学习评价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评,以自评为主的方法进行。
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活动通常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小组竞赛评比活动来完成。教师导评,主要是校正、激励学生,用肯定的态度使学生在认识评价标准,掌握评价形式和评价自我的基础上,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
例如,在《制作一份小报》一课时对于文字处理模块的学习过程,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一份小报,同时给出小报的评分标准,并让学生以8人为一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每组评出最佳小报一份,组长上报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另外,每一位学生必须将自已的小报上传到教师服务器指定的位置,方便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导评。
2、平时评与期终评相结合,以平时评为主
平时评是对学生发展中某一过程或某一活动的诊断性评价教育活动,期终评是综合性评价的教育活动。
平时评一般在某一具体教学模块结束时进行,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状况作出认定解释。在平时评基础上进行期终评,组织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教师在广泛听取意见,分析学生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设定出学生一个学期的发展路线,并作出评价解释。
3、尝试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考核形式由具体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将考核的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对队报制作、文字录入、E—Mail使用等内容进行评价时可采用变考核为竞赛的形式进行,通过考核,学生从其他学生的作品中学到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在文字录入的考核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机时正确率高而且速度快,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在学习上网信息搜索及收发电子邮件时,我们利用教育网给我们的30个学生邮件地址在城域网范围内利用服务器中邮件系统支持城域网网内邮件的收和发。教师课前在为每台机器开一个账号,学生课上利用formail设置邮件账号、收发E-mail,课堂教学与评价同时进行,要求学生每人给老师发一份E—Mail,将学生上网的收获(下载的文字、图片及心得)发给老师,鼓励学生设置邮件格式时大胆创新。
4、采用多种水平的分层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目的从某种程度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我们在课题研究时能针对不同起点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点可采用采用多种水平的评价。
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具体模块教学之前,根据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生的操作水平将学生分成的A、B、C 三组不同水平层次,在检查学生的到达目标程度时,分别出3套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的检查练习,让学生在统一时间完成。对于完成的结果,也许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得到好成绩,而相反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则会得了个不理想的成绩,或者大家都得到较好成绩。不管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做A、B、C 一组不同层次成绩的横向比较(也不能比较),而是让学生把成绩自己作个前后成绩的纵向比较,看是进步还是退步。当然,A、B、C 三组的学生并不是恒定的,随着他们学习水平的变化可以随时作调整。
采用分层评价能尽量给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给好生提供发展的余地,分层要求又能使全体学生普遍成功,保证学生人人有甜头,个个有奔头。
5、学习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评价离不开指导,指导也不能离开评价。我们在对学生实施学习评价时注意了对什么问题进行评价,就对什么问题进行指导,采取了边教学、边评价、边指导使评价真正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
五、研究的效果
(一)学生的网络道德得到了升华
网络德育的内容包括互联网与德育工作、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网络立法与网络安全等方面。将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到网络中、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开展了二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上网,运用网络这个载体拓展德育工作;另一个方面,建立由少总部为中心,由网管、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计算机教师、思品课教师协调配合的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辨别信息真伪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观。通过对一些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树立健康、合理、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经过二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传统课堂学习中表现平平的学生,而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能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信息,还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查询更多的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利用,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造。目前,我们的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他们能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各项活动中去。现在,我校五年级学生基本上都会在网上浏览,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得以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为他们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应该说通过二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我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参加课题研究的年级学生在参加市、县各级各类计算机知识测试中,成绩较往年优秀,有多位学生在市、县电脑竞赛、网页制作比赛中获奖。我们作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种模式:独立模式、整合模式和开模式,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了在教学应该是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师生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教学活动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共同享受资源,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创新学习技能,而且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学习的模式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它将随着不同类型的课程起着一些变化。
(四)建立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评价制度。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功能,克服了“贬损性”评价的现象,使评价具有激励性、客观性、科学性。改变了学生被动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消除了学生对评价的心理负荷和畏难心理、恐惧心理,让学生感到评价活动是一种愉快的教育活动,达到了面向全体的目标。
(五)开发建设了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库。
1、建立了学校网页,并与Internet连接;
2、建立了资源库(教师、学生),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
3、建立了优秀课例专辑;
(六)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普及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二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见附表1),我们从课题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教师进行的调查。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针对实际找到所存在问题,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等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苏妙云 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最主要途径,但信息技术课不能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其他方面培养。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就是教学生练练打字,制作网页、画画图吗?果真如此,那么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好了,又何必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法,上课时一再强调重点、难点,一再叮嘱学生哪些知识要记等等,却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的培养。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创设实践环境,让学习者自主在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应该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活动,老师的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只有任务设计合理了,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
1、Word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
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总之,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式的,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是为了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进而活用知识、创新知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也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或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于需要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在Word2003中如何改变改变字体和字号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字体字号和颜色不同,但文字内容相同的文件,让学生比较两个文件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说出字的字体和字号及颜色不同,然后让学生在软件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了任务,但他们的方法都一样,这时时侯老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于是,学生们象寻宝一样在软件中找其它的方法,结果学生找到了很多种方法,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使用文字效果,做出了更精彩的文字。这时侯,我再让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们评价他们的操作各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5、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同学们,你们在网上查寻资料的同时,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你们应该有一双‘火眼金星’来识别网上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我还打电话到一些同学家里,告诉他们家长,让他们配合做好工作,如注意别让孩子进黄色、暴力网站,教育孩子不要通过QQ盲目与人交朋友等。除此,学校还经常召开大会,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报告,通过一些逼真的画面和有声有色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我平时还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或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道德、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总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
第三篇: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全国各地多个城市极端降雨现象频发,造成城市内涝状况屡见不鲜,对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乱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情况严重的地区不仅造成了人民财产的极大损失,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的现象,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存在公共政策失误和社会管理失策的一面,但是设计理念及理论的缺陷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理想化的设计理论以及脱离实际的设计理念成为隐形的内涝成因之一。改变陈旧设计理念,完善设计的每个环节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滨江新区木锦树雨水泵站为例,对泵站的设计规模、工艺流程、运行工况、泵站节能等设计要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雨水泵站;集水池水位;节能;工艺设计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含义
如果想要将信息素养培养与网络相结合,首先你要了解信息素养培养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素养培养就是指将一些正确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输给某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学生也能是社会普通人士。现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先锋群体,他们必然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所以网络就必须成为新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的载体。“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也可以说是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结合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整个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中,要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现代的传播手段利用在这其中,这种教育方法关键在于有好的设备以及很好的教育工作者。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让网民能够从这些被传达的思想中受到一些教育,让网民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政治品德的一种教育实践。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及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时代影响的一批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他们乐于尝试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而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是利用现代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些日常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思想道德观念会通过网络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大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使其在正确的信息指导下成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接受过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生们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变得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同时信息素养培养在有了网络作为载体后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2.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
2.1 把握好信息技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
比起传统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着自身的显著特性。首先,因为信息技术不能像博客或者日志那样能够长篇大论,因此学生可能通过零碎的表达来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让所有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参与者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提供的功能;其次,信息技术、手机等这类移动终端能够跨越地域自由发布共享信息,这样一来就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谓是其他教育方式的补充,让英语专业教育的参与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实现教育工作主要对象双方的“无缝对接”;第三,通过信息技术里面的微群社区,可以自由选择特别关注并不断转发,这不仅方便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者把握学生的思想趋势的信息,同时还能改善工作质量,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成本,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1]。高校合理构建官方信息技术发布平台,将学校内部相关信息主动对外发布,对学生所提出意见选择性采纳并及时回复,针对学生所反映的实际情况要妥善处理,深入学生内心的同时建立友好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官方信息技术还要将“信息技术议政”功能最大限度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以此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
2.2 扩大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灵魂和核心。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可以将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分为信息素养培养、网络政治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国情教育等内容。从名称上面看,就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培养和普通教育充满了一致性。在这五大类信息素养培养中,信息素养培养是属于入门的教育也是其他的基础。五类信息素养培养中最为核心的教育则是政治教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信息素养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属于方法中的关键手段。网络法制教育是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最后一项国情教育则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实践充实教育。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对于实现高校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学生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培养,应该发挥高校的各种“人力资源”,扩大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除了英语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以外,英语教师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我们将在下面的论述中展开。第二种是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虽然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不一定有英语教育
理论课的教师那样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当网络与英语教育课联系起来的时候,那么,计算机老师的作用就摆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
2.3 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课堂之上,而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所以,一节课之内能够传授的知识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如果是运用现代网络科技的话,教学内容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因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其信息存储量是非常惊人的。正是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得到了延长,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就是讲课,这种方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僵硬的授课方式,使接受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范围扩大了,进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将不在局限于几十平米的教室内,在网络上,虚拟空间是无限的并且自由的,这样一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了。高校英语教育工作教育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对英语教育课程做补充,并且要做好带头作用,规范的使用网络语言,采取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尊重每位学生,认真回复他们的留言和意见,耐心的为学生答疑。教学者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可以随时调动一些对于本节课有用的内容来给学生们举例或者丰富内容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内容。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此外,在编写教案或者未来的教学计划时,教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也是对于教学者的一种充实。
2.4 网络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效率
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采取课堂讲课的方式,信息素养培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文稿,而学生的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人的兴趣被忽视,只能封闭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传统信息素养培养的形式单调,单凭“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手段滞后,忽视学生的接受情感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不理想。而网络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效率,较之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便捷的网络传递,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的传播效率;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增强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效果。同时可以赋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以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学生的接受效果,才能够保障教育者的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2.5 做好网络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工作
大学生作为一群年轻人,在心智上各方面都会呈现出一些不成熟的现象,比如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大学生们往往都会在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或者选择使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必然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挑战,这当然也给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问题提供了一次良机。此外,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们在进行上网活动时不能有违法行为,更是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们要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法律体制以及法律知识。通过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网民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网络既是一种传播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传播的助力,因为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来制作各种生动有趣并能让大学生可以充分参与互动的法制教育。这样一来,可以让那些传统的枯燥的法制教育方式黯然失色。让大学生甚至是更多的社会人士,可以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进行法制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3.结论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迈入了一个新纪元。作为一个崭新的网络媒介,信息技术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高校顺利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造了先决条件。信息技术时代给高校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的创新其实就是将高校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还加大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影响力,保证英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顾佩娅,曹岭岚,许 可.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2] 黎加厚.我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0.3.[3] 田丽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1999.4.[4] 曾祥翊.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1999.10:12-14.[5] 佟元之.优化中师5教学技术基础6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第四篇: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推进信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核心素养;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云计算;信息素养;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7―02
1前言
云计算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其他网络服务,力争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愿景。在云计算环境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违反信息技术规定等一些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如何理解?
2简析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不仅仅是指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修养情操等方面,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诸多方面。素养是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
2014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体魄素质,重点指出学生要具备文化底蕴,有责任感、有理想、自立自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备各科知识、掌握基本解题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实践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有担当、有目标、有毅力、有理性评价和推断能力、有高尚的价值观。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令人担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沿阵地就是微机教室,教室中硬件设备的补充、更新、优化建设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关键手段。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优化微机室信息教育环境,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看到学校加强重视,自己上机操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倍加爱护,严格遵守微机室的规范管理条例,做到互相监督、相互监管,共同维护微机室的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意识。具备责任感是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 信息技术是学生实践中必备的技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只是指导学生操作程序和步骤,很少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他们整合语文、政治、外语等学科,制作个性化学习课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课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和信息技术,搜索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相关特征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收集起来,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中以若干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对其通过资料收集而制作出来的课件进行展示、讲解。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观都有所差异,找到的资料也不尽相同,不会出现过于雷同的现象。经过汇总展示、讲解之后,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特征有了详细了解,激发了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出对设计创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在传授理论操作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讲述因特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访问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的网站,在网上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日新月异,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依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达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学生既有来自农村又有来自县城的特点,教师把每个班分成三层,使其分层练习、进行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六人左右,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时,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布置三类作业:基础类即模仿毕业生制作的网页;提升类即参照往届毕业生制作的网页以及内容较为丰富的素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网页;??意类即结合教师提供的主题,设计网页,要求具体格式,独立设计精美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既激发自主性,又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信息、思想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思想也是有好、有坏,它们既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准确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接收那些对他们成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思想,主动避开那些消极的、无益的。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网络中曾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谣言,并告知学生?τ谕?络中的“爆炸性”信息一定要谨慎看待,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应当首先去求证信息真假,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是真的,就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淫秽、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内容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主动避开这些信息。
4)拓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对学生安排进行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信息安全”有关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通过网络更加全面地学习、获取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危害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并积极查找相关的应对策略,对自家的电脑进行“安全升级”。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未能形成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还有一定的欠缺;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但不遵守运用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面对网络中的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反动言论等劣质信息没有表现为强烈抵制,而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想情感模糊的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沾染不健康的思想,容易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地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道德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即将迈进大学的高中生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时刻监管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面对不良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养成正确运用学校计算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珍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优良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面对云计算环境的扩大化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提高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人文素养,更为关键的是在计算机运用领域中修养品德、提升志趣、完善思想,明辨网络时代的真善美、假恶丑等。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就会影响到未来的全面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从理论、思想、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新时代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阐述了现存的信息素养考试网上报名填个人信息时,只要根据括号内的例子在前面的文本框填好个人信息就行了,但许多同学对这个例子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个例子多余的,当它不存在,有的干脆坐着等老师来解决。其实他们只要动动鼠标在空文本框上点击一下,下拉菜单中也已有提示。所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有用的信息素养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
例如我们在教学选修教材中“网页设计”这一节中,以绿色和地球为方向,让学生找有关绿色和地球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网页制作中图片、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育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章节时,可同时进行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我校竟然有学生在百度贴吧里创设东南中学吧,然后对老师进行言语攻击,此外还公布老师生活中的私人照片等等,这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怎么会有那么多恨和怨,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这恰恰说明了学生缺乏信息伦理道德,所以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上不健康的、反动的内容,还有版权问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做个社会和网络文明人。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信息素养
学生填鸭式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自我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比如,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时对话框中已提示出错,但他们还是按照错误的操作继续重复或等老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不能让他们等待老师来告知结果,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和帮助菜单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库做习题时,最后显示的评分窗口应直接点击“关闭”按钮,才能一次性关掉这一套试题,这样才能进行下一套练习,而有的同学根据以往经验,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x”,结果只是关闭当前的评分窗口,并未关掉整套试题。等做同一题库中另外一套试题时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考虑,一般打开的窗口在任务栏上都有显示,万一操作不当,我们可以直接关闭任务栏上最小化窗口,而不是定向思维式重复打开试题库但却怎么也打不开。所以教学最终目标的不是会一个问题,而是要获得处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老师们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中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成为有用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2]张晓如、张再跃《中学计算机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俞晓.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贵州教育.200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