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之我见
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之我见
闫永霞(新乡市第一中学)
[摘要] 本文从对目前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背景及存在普遍问题入手,充分认识了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深入挖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关键词] 中小学 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
当今社会被称为“网络信息社会”,“信息”已经像物质和能源一样不可或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部分,成为人类“读、写、算”之后的“第四能力”。随着“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逐步渗透,“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研究、利用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1]。“一切从娃娃抓起”,对于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也成为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背景分析
在信息化社会中,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增强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及积极应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2]。虽然在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理论应用与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基本界定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书中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知识和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基于中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国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应不仅涉及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述、利用等技术层面的应用技能培养,还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将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培养[3]。
2.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法多样化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教育工作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一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相关的信息知识及信息能力;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相关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及信息能力;三是通过青少年创新活动竞赛等课外活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实践验证。
3.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逐步深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对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日益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了发布、实施及总结;(2)中小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政策及资金的侧重支持;
(3)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论文百花齐放。
二、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问题分析
目前,在中小学学生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地域及城乡差别较大
一方面,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及城乡差别,各地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及教育信息化理念及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地域及城乡差别。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导致中小学网络应用鸡肋化
一方面,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较为严重;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还未能达到良好鉴别的程度,所以在网络信息资源应用方面比较容易产生偏差。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目前中小学网络应用的鸡肋化。
3.信息知识学习与信息能力培养脱节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校的开设,中小学学生在信息知识培养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在中小学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信息知识学习与信息能力培养之间存在脱节问题。
三、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及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深入研究,我们知道,信息素养可以分为信息意识和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层面。围绕这三个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课课程目标也相应有所侧重和结合。基于以上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背景及具体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1.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校教学中逐步受到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满意度及学生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升。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升其教学质量。相对于传统课程教育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比较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好的教学办法。“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充分激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开始,中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能力,才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技能学习并利用
其解决具体问题。
(2)能够将信息知识与信息知识紧密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条件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苏姆霍林斯基认为“: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使中小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2.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教学培养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既然被称为“第四种能力”,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充分说明了信息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够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5]。在中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体现为以下两种方式:
(1)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以隐性方法促进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2)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以显性方法促进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3.以信息道德培养为基石提升中小学学生网络应用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说“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技能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网络道德课程,刻不容缓”。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部分中小学生只是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但他们并未形成良好的网络应用道德规范及习惯,很容易走入网络应用误区或形成网瘾,使网络应用面对中小学学生时成为鸡肋。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其它学科课程教学中,中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教育。一方面通过积极宣传相关信息政策、法律,加强青少年网上安全教育,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和选择、判断信息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素养的应用实践,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资源并选择合乎道德的网络信息活动方式,努力把信息道德转变成他们自律、自愿、自主、自觉的行为,规范信息行为。
4.通过中小学校的地域交流及城乡互助淡化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差异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纷纷展开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有交流才有进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城市与乡村的中小学校之间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地域实践成果交流、借鉴及验证,达到淡化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地域及城乡差别的目的。
四、小结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一项重要能力,中小学教育作为国家教育 的基石,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对目前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背景及存在普遍问题入手,充分认识了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深入挖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对今后的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卢转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分析 [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总第122期)
[2] 马晓玲,王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1.3(总290期)
[3] 陈东毅,袁曦临.城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J].图书馆学研究,2008·6 [4] 丛荣华.任务驱动模式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总第282期)
[5] 张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与培养 [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第二篇: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的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对于媒介的清醒的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我们沦落为媒介的奴隶。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学校”。
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各种媒介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对媒介的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小范围内,更应该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素养教育具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融合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在开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需要特别注意其内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受众认知更新、媒介批评、没接到的法律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媒介传播观和受众观,开展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中: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分为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媒体的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不断地监测、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人类必须设法确定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条件,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问题、危机及其处理方法,自己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机会、方式等。
监视环境的功能在动物的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如拉斯韦尔在文章中所说,在动物界,往往指派某些成员担任群体的“哨兵”,一旦四周出现变化,就发出警报。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的这种环境监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social radar)。监视环境讲究准确、客观和及时,这就是媒介报道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
2.协调解释功能
其目的在于把社会的各部分、各因素整合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
如果说,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报道里,那么协调关系就体现在言论和新闻评析中。用德弗勒的话说:“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这里的“联系”,即通过言论和深度报道的评析,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把媒介比作“桥梁”、“纽带”,即指媒介具有联系社会、协调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协调关系就侧重在意见沟通。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仅客观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评论、分析和解释。否则,面对纷纭繁杂的现实,人们将无所适从,整个社会将陷于混乱。
大众媒介在协调关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其传播的广泛性,使意见能在社会的最大范围内得到沟通,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共识。
3.教育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过去,传递文化的职责主要由家庭、学校承担,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媒介所承担。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广义的媒介内容具有某种教育意义或目的,既可以通过知识性信息来传递,也可以利用文艺娱乐性信息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狭义上指媒介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如报刊图书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及时段中的教育节目。4.娱乐功能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作了补充,即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此前的1967年,学者斯蒂芬森也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戏,媒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含有游戏和娱乐的作用。
大众媒介的内容,大都包含一定的娱乐性,或以娱乐为手段以达到其他功能。其目的在于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逃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休闲娱乐,相比之下,大众媒介是最低廉、最经济、最方便的娱乐活动。
媒介的娱乐功能具有发泄情绪的替代性作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媒介无疑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情绪发泄渠道。
这一功能过去常被忽视,就普通受众而言,他们接触媒介的一大初衷就在于放松、娱乐身心,媒介的大量内容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一基本需求而制作的。
5.劝服功能
传播的劝服功能与其他传播功能相比,其侧重点并不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目的,传布某种资讯,而是以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和利益为动机,目的在于维持或改变受众的某一基本观念或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播者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以宣传诱导为目的的劝服传播被广泛使用。
但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劝服传播所能达致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该功能实现与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6.社会整合功能
媒介事件类型:
1.庆典或仪式:加冕、葬礼、阅兵式、春晚……
2.征服:阿波罗号登月、神
五、神
六、神七……
3.竞技: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三篇: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全国各地多个城市极端降雨现象频发,造成城市内涝状况屡见不鲜,对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乱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情况严重的地区不仅造成了人民财产的极大损失,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的现象,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存在公共政策失误和社会管理失策的一面,但是设计理念及理论的缺陷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理想化的设计理论以及脱离实际的设计理念成为隐形的内涝成因之一。改变陈旧设计理念,完善设计的每个环节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滨江新区木锦树雨水泵站为例,对泵站的设计规模、工艺流程、运行工况、泵站节能等设计要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雨水泵站;集水池水位;节能;工艺设计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含义
如果想要将信息素养培养与网络相结合,首先你要了解信息素养培养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素养培养就是指将一些正确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输给某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学生也能是社会普通人士。现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先锋群体,他们必然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所以网络就必须成为新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的载体。“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也可以说是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结合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整个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中,要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现代的传播手段利用在这其中,这种教育方法关键在于有好的设备以及很好的教育工作者。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让网民能够从这些被传达的思想中受到一些教育,让网民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政治品德的一种教育实践。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及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时代影响的一批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他们乐于尝试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而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是利用现代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些日常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思想道德观念会通过网络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大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使其在正确的信息指导下成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接受过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生们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变得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同时信息素养培养在有了网络作为载体后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2.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
2.1 把握好信息技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
比起传统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着自身的显著特性。首先,因为信息技术不能像博客或者日志那样能够长篇大论,因此学生可能通过零碎的表达来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让所有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参与者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提供的功能;其次,信息技术、手机等这类移动终端能够跨越地域自由发布共享信息,这样一来就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谓是其他教育方式的补充,让英语专业教育的参与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实现教育工作主要对象双方的“无缝对接”;第三,通过信息技术里面的微群社区,可以自由选择特别关注并不断转发,这不仅方便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者把握学生的思想趋势的信息,同时还能改善工作质量,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成本,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1]。高校合理构建官方信息技术发布平台,将学校内部相关信息主动对外发布,对学生所提出意见选择性采纳并及时回复,针对学生所反映的实际情况要妥善处理,深入学生内心的同时建立友好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官方信息技术还要将“信息技术议政”功能最大限度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以此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
2.2 扩大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灵魂和核心。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可以将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分为信息素养培养、网络政治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国情教育等内容。从名称上面看,就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培养和普通教育充满了一致性。在这五大类信息素养培养中,信息素养培养是属于入门的教育也是其他的基础。五类信息素养培养中最为核心的教育则是政治教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信息素养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属于方法中的关键手段。网络法制教育是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最后一项国情教育则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实践充实教育。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对于实现高校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学生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培养,应该发挥高校的各种“人力资源”,扩大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除了英语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以外,英语教师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我们将在下面的论述中展开。第二种是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虽然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不一定有英语教育
理论课的教师那样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当网络与英语教育课联系起来的时候,那么,计算机老师的作用就摆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
2.3 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课堂之上,而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所以,一节课之内能够传授的知识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如果是运用现代网络科技的话,教学内容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因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其信息存储量是非常惊人的。正是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得到了延长,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就是讲课,这种方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僵硬的授课方式,使接受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范围扩大了,进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将不在局限于几十平米的教室内,在网络上,虚拟空间是无限的并且自由的,这样一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了。高校英语教育工作教育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对英语教育课程做补充,并且要做好带头作用,规范的使用网络语言,采取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尊重每位学生,认真回复他们的留言和意见,耐心的为学生答疑。教学者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可以随时调动一些对于本节课有用的内容来给学生们举例或者丰富内容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内容。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此外,在编写教案或者未来的教学计划时,教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也是对于教学者的一种充实。
2.4 网络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效率
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采取课堂讲课的方式,信息素养培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文稿,而学生的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人的兴趣被忽视,只能封闭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传统信息素养培养的形式单调,单凭“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手段滞后,忽视学生的接受情感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不理想。而网络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效率,较之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便捷的网络传递,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的传播效率;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增强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效果。同时可以赋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以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学生的接受效果,才能够保障教育者的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2.5 做好网络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工作
大学生作为一群年轻人,在心智上各方面都会呈现出一些不成熟的现象,比如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大学生们往往都会在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或者选择使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必然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挑战,这当然也给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问题提供了一次良机。此外,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们在进行上网活动时不能有违法行为,更是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们要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法律体制以及法律知识。通过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网民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网络既是一种传播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传播的助力,因为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来制作各种生动有趣并能让大学生可以充分参与互动的法制教育。这样一来,可以让那些传统的枯燥的法制教育方式黯然失色。让大学生甚至是更多的社会人士,可以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进行法制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3.结论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迈入了一个新纪元。作为一个崭新的网络媒介,信息技术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高校顺利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造了先决条件。信息技术时代给高校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的创新其实就是将高校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还加大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影响力,保证英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顾佩娅,曹岭岚,许 可.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2] 黎加厚.我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0.3.[3] 田丽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1999.4.[4] 曾祥翊.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1999.10:12-14.[5] 佟元之.优化中师5教学技术基础6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区 县 蓟 县 学 校 实验中学 学段及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姓 名 张艳兵 申报级别
县 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直是我们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深深地植根于信息技术的文化背景中,本质上是一种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信息技术的理智的控制,并迁移于后续的学习,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因而具有个体性,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关。信息素养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创设人际互动的情境,用评价调控来控制这一过程,知识、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渗透其中。信息素养内涵是隐性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广泛,能够保持得更久。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而课堂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阵地,怎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要。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其次,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作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没有主动权,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机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到的只是某个软件的基本操作,没有主动地去经历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学生现在所学的计算机操作在以后几年内就会逐渐淘汰,而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却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仅仅掌握某个软件的操作方法不能算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比如在讲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让学生设计一份报纸,一个通知,写一篇日记,画一幅画及修改一篇文章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又如在学校举行‚知荣辱,树新风‛主题班会比赛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要求收集素材,用学过的 Powerpoint 制作主题演示文稿。然后通过展示,评选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且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主题演示文稿。
再次,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路修养。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者为解决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快速、准确地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所需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甄别梳理。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基层教学中,一般采用建立专门的主题网站,由专门教师搜集资源。专题网站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性及资源的丰富性,但代价高,更新慢,不能及时满足学生学习的新需求。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现在,网络已很普及,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已经对互联网很熟悉,经常上网,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同学们,你在网上查寻资料的同时,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你们应该有一双‘火眼金星’来识别网上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还专门用讨论教学法组织了‚上网对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讨论活动。第四、通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修养。信息道德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要求有团队协助精神,积极生活并且能创新意识。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看,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是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的事时有发生,逃课到校外上网浏览器不良信息或玩暴力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要加强平时的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等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乱删、乱改件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在网上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发表损坏社会和别人名誉的言论等行为都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
最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搜索更为便捷有效的方式是借助Internet。Internet上的信息如浩瀚海洋,良莠不齐。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要想不受网络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当今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就应该做的事是思考如何才能引导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洪水猛兽,真正的做到让网络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学生接触互联网之前,通过安装屏蔽、过滤软件,设置防火墙和主页等技术手段净化网络,让学生一开始就拥有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教师要在理论课上,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一批好的教育类网站,同时学生在上网学习时,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不能让他们漫无目的,要带着问题上网,让他们明确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信息素养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已成为一项日益重要的素质。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丰富,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和他人交流、协作的途径,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不懂得如何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信息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就不会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益。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既应该包括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处理问题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学校是信息教育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树立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及能力。
第五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
老河口市袁冲小学 崔楠楠
“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一年级下期第六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夏天荷叶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选学生诵读、展示收集成果。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精髓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是使学生愿意去学,而教师还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来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相反,在历史的场合中,那些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学生们的经典诗文的积累很重要,这些经典诗文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写出优秀的习作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2、每次习作,会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学生的习作加以润饰并将好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培养。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同时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