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及提升策略之我见(推荐)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及提升策略之我见
摘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出发,提出中职教师要不断提升哲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和双师素养,做到一专多能,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采取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联办院校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和企业一线顸岗实习培训等多种有效培养策略,整体提升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养策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履维艰,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差距较大。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不断提升中职教师素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素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古今中外,关于教师的作用、地位以及教师修养的论述和研究层出不穷,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做教师的3项标准: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唐代大教育家韩愈则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主张教师要按照“道”和“业”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与修养。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正确主张,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学,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样做,教学工作要坚持以“做”为中心,不仅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中职教师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对提升教师素养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提出了4条好教师的标准:1.热爱孩子;2.精通他所教的科目;3.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中国未来1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它明确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尽快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而要实现职业教育这样一个战略转移和发展目标,就必须倾心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中职教师队伍。而当前职业教育却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
二、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当前,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普遍已经形成了一种敬业和乐业的工作动机;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们在工作中鞠躬尽瘁,敢为人梯,他们对学生真心付出,诲人不倦;他们与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他们能积极投身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协作完成技能操作实训任务。但是,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不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低,自我发展意识差等问题。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受“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重升学,轻就业”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他们把中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他们称中职教育为“另类教育”。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少于20%。西部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普遍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和当地普通高中的教师,西部农村中职学校教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转行教师,一部分是外聘教师,一部分是刚从职业院校毕业分配的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高,但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中大多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积极性不强,对课堂教学的规律认识模糊,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等专业能力较差。所以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当代中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中职教师要有教育哲学的智慧。教师素养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而哲学素养属于基本素养范畴。教师的哲学素养是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文化、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中职教师要学会运用系统的、辩证的、创新的发展方法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要对前进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做理性的判断与分析,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对教育问题进行感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宽心容物,虚心受善,平心论事,潜心观理,定心应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要心中有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2.中职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中职教师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学习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中职教师要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努力实现书本知识向实际知识转化、实际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实际能力向实际成果转化。中职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努力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坚持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中职教师要想做到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科技、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中职毕业生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如果固守“老专业”、“老本行”、“老观念”,肯定会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被淘汰。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包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学做人,强技能,成就自我,服务社会;智力与非智力协同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就业;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做一体,一线强化,产教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等。
另外,中职教师还要把学习与观察、反思结合起来,例如某校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教师逐渐发现:在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的困惑和问题,如:预习课不知该如何搞?预习课上成了自习课;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和厌学情绪,预习课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学进度缓慢,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上学生不配合,害怕出错不敢发言,组织讨论成了拉家常,组织展示成了一言堂……问题的确很多,面临的困难也确实不少。是继续向前,还是半途而废,带着这样的困惑与疑虑,学校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和集体反思,发挥集体的智慧,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做出了坚定不移地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下去的正确选择。
3.做一名有创新素养的中职教师。改革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内容,改编校本课程,研发教学软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年级组承包制、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和社会贡献的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体制,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教师。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也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树立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增设创业就业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市场营销、务工技能、怎样开电器修理部、怎样创办幼儿园与有关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的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就业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争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4.中职教师应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中职教师要向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等教学家学习,注重学生精神生活的培养,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营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尽可能在专业语言、逻辑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和谐优美动听的语言。
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比较薄弱,存在着学校的信息基础建设滞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贫乏、信息资源运用缺乏等现象。中职学校要紧紧抓住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大好机遇,尽可能建设数量充足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校园网络平台,为广大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提供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5.做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一专多能是中职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所谓“双师”素养,指教师要有两年以上在基层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制定激励制度,对获得“双师”证书的教师给予外出培训进修等奖励,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调资、聘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使教师尽快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中职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整体提升的策略
1.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走专业化道路,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培训基地,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素质培训;二是专业素质培训。专业素质培训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实用性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主要方法有:
(一)专业引领,名师指点,大力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
(二)同伴互助,组内研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大力倡导教师互帮互学、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采用议课――看课(观摩)――设课(集体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健全制度,加强考核,确保校本培训的质量。
(四)教研科研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集中培训。组织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师培训是全面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级培训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培训内容设置采用“模块化”或“菜单式”,在强化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重点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企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3.联办院校培训。走联合办学之路,利用联办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施强的优势,积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到联办院校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也是西部农村中职教师实践技能素质整体提升的途径。联合办学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经济长期互动协调和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联合办学可使西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得到及时弥补,先进的技术工艺可提前运用到教学中来,从而缩短科技产生的超前性与职业学校教学运用的滞后性的时间距离,缩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超前性要求与职校办学条件改善的滞后性的时间差距。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可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使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用人规格更加吻合,缩短中职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之间的距离。4.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办工厂)的培训。职业学校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行,但借用工厂做实训基地受限制会很明显,企业生产需要时愿意让你来,不需要时就会拒绝,中职生在工厂实训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西部农村中职学校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实训基地、拥有自己的企业。按照“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强专业引产业”的思路,将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融于一体,组建职业技能培训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学校以校内相关专业为依托,建成类似企业经营方式进行运作的实训基地,对内是为师生服务的实习实训场所,对外是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双重功能。5.企业一线实践培训。组织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等。西部农村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这是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专业教师更新知识,为当地培养合格适用人才的最佳办法;是密切校企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对于优化专业教师的能力结构,构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促进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赵玮,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铁军,周在人.给校长的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晶,郝亚超,谈中职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辽宁师专学报,2012(1)
[4]张启珍.浅析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5]杜圆弦,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科学教育
第二篇: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
《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1日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
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影响自身生命质量,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息息相关,其实现受到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在许多已有多年办学经验的学校中进行选样,根据教师教龄、任教年级、性别等进行抽样,对正在倡导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深圳市部分中学的10名教师进行访谈。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类属分析,结合访谈过程所作观察及访谈反思,尝试对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分析研究。
1.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主要指校长影响师生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在调查的学校中,校长需要实现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向“领导者”角色的转变,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引领者。鉴于此,在校长的领导力方面,它更多地强调校长的人格魅力而非行政权力。校长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工作、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着重
要的影响。在访谈中,几位教师就认为: “校长作为主心骨,影响着一大批人”。校长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人物,校长首先必须在工作上成为教师的榜样,尤其是在目前教师职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
下,校长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校长勤业敬业的态度是激励教师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面对工作的重要因素。访谈中就有教师说道:“校长太敬业了,我们和她相比就不叫压力,因为她什么事都做到最好”,从而使教师“很佩服她”,以校
长作为工作的榜样。其次,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所彰显的人文精神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精神性,它更多地强调精神的满足,学校领导的精神关怀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访谈中一位教师说道:“我们学校任何一个教师生病了,校长不管多忙、多晚,她(校长都找到他们家送点鲜花;任何一个人结婚,都会收到校长的礼物;任何一个人生孩子,也都能收到礼物。这也不值钱,但是觉得很感动。”此外,校长对教师关爱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还体现在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心上。关于这一方面,一位教师提到一个细节:“我们在年底的招教考试过程
中,校长安排其他教师多分担工作,给参加招教考试的教师留时间复习,所以市里100个名额我们考上了10个。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生活状态的改善做出努力,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最直接支持。有教师认为,校长对教师的关爱正是教师成长的动
力:“这种人文关怀会促使一个教师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努力去做,碰到困难的时候想办法去克服,这对教师的成长
是很有帮助的。”可见,校长的领导力具有“不令而行”的作用,能促使教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对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2.学校的共同愿景
学校的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在学校全体成员的个人愿景之上而又高于个人愿景的共同愿望和景象,它反映了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心愿,是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全体成员奋斗的目标。学校共同愿景的建立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教师产生追求愿景的勇气,并把这种勇气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动力,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调查发现,该校的教育理念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其
追求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校里面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也就是为了学生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让学生全面发展。”有校长认为:“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在拼着走成绩这条老路,但是我们依然应该心怀一种教育理念。
如果纯粹地抓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肯定是很单向、很枯燥的,学生是很难受的。” 学校领导是共同愿景的描绘者,其教育理念是学校共同愿景形成的方向标,当领导者的教育理想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时,学校的共同愿景得以形成。学校共同
愿景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领导者与教师之间教育价值观相互肯定的过程。
共同愿景能否达成,对教师的工作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访谈中一位教师称对该校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并认为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同与否与教师职业幸福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同能促使教师“尽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从
而使教师的工作形态各方面会好一些。”
3.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把人际的和谐作为幸福感的社会支持因素, *该文为广东省2009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心理学课题(项目编号:09jyy006部分研究成果。
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 * 筅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张兆芹庞春敏 25··
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教师群体也不例外,教师的人际关系状况影响
教师的职业感受、工作积极性甚至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形成。在学习型学校中,真诚、相互信任、能对话的人际关系氛围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在访谈中,教师们用“阳光”“健康”“融洽”“民主平等”等字眼形容该校的人际氛围,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家觉得在这个学校很幸福的一个原因”。
人际关系对教师的工作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访谈中一位教师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工作压力的舒缓剂:“(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人感觉很舒服,让人觉得每天的工作没那么累了”。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间有着较高的人际信任度,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集体,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教师面对困难的精神动力。访谈中一位教师就说道:“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当你感到崩溃的时候,同事给你一些鼓励和帮助,就觉得你在这个群体里面,是这个群体的人。”在有归属感的集体里教师才可能做到真诚地共享、互相支持。访谈中一名新手教师对此感触很大,他认为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我刚来学校的时候上公开课,我们组里面的教师都去听课,指出一些不足,然后改进;然后再去评课,然后再提出一些建议。还有的教师下班的时间听我讲课,所以我第—次上公开课非常成功,我记忆非常深刻。”可见,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能提高教师的工作合力,促进教师的成长。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只有个体意义,还具有强烈的集体意义。“组织是依靠人去维系的,只有有了人,才会有组织,也只有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成员队伍,组织的效能才能发挥出来。”教师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组织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留人”的作用,访谈中一位教师就提到:“我到这里(之后有儿次机会都可以到别的地方去,没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际关系觉得比较满意,教师和教师之间都是比较融洽。”具有如此凝聚力的集体必定是一个有较高幸福感的集体。
4.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定位,扬长补短,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公平竞争,为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空间。学校的教师
评价制度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认为,评价结果代表他人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而他人认可度的高低是自身工作价值是否得到肯定的最直接体现。
关于某调校的评价制度,教师们认为是“一种很先进 的理念”,它体现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教学成绩不是唯一,除此以外还包括教师的责任感、团队意识、教学态度等,“我们校长不以成绩来评价教师,你可以考得不好,但是人善良,行事很磊落,不是那种小人的性格,然后就是你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评价主体方面,既有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有教师自身的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全面看待教师。同时,该校评价制度蕴含着包容精神,尊重教师的差异,一位教师就谈到: “我们校长一直认为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优点,在这一方面给教师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特点去把教学工作尽量做好,这就是一种认可,这种认可就是一种幸福感。”对教师差异的包容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与肯定,是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在承认教师差异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挖掘教师的潜力,使教师拥有持续的学习力是学习型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应有价值,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必备条件。有教师认为“通过这样的评价有一个总结,觉得哪里不好、哪里好了,能很及时地去改正,在下次的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这对于教师而言意义重大,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让教师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力量,是确保教师幸福感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访谈中,教师在肯定该校评价制度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学生毕竟水平比较低,才十几岁,所以评价的时候很笼统,写不出来太多的东西。”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具备完善的评价制度是前提,制度实施质量的保障亦是关键。为保障科学的评价制度达到其预期结果,必须保障评价制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
5.学校的学习支持
我们将学校的学习支持定义为学校为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所提供的一切学习机会。持续的学习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能否获得充分的发展对教
师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持续的学习,可以提升教师驾驭工作的能力,使教师体会成就感,获得幸福感。
经访谈发现,该调查中学为教师提供的学习途径主要包括校内教育沙龙、读书交友会、校本研究以及校外的高校继续教育、外出考察学习、教育研讨会、校际交流学习等,形式多样,既为教师提供了校内团队学习的平台,也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途径。当问及教师们对于这些学习的参与度时,大部分教师表示“参加的比较多”,“只要有都参加”。至于持续学习力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有教师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能获得关于教育规律的知识,加深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加了工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
26··
于教学帮助是大的,无论是你考试,还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另一位教师则认为,在教师工作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学习是减轻工作压力、平衡职业倦怠的手段: “外出学习,去交流,不断地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交往,感觉眼界在不断地扩大,生活层次在提高,许许多多的因素在平衡你的倦怠感,这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工作性质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程序的机械重复性和空间的狭窄性。通过学习能使教师跳出常规的、重复性日常教学工作,接触更宽阔领域的知识,开拓教师视野,为教师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获得满足感。
教师对学校所提供学习支持产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自学习所带来的时间紧迫感以及对学习质量的质疑。教师在肯定学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感叹:“教师实在是太忙了,时间不够分配”。在校本研究方面,学校每年给每位教师分配两到三个课题,教师坦言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课题任务, “时间根本不够,真正做出高质量很难。”可见,尽管我们认为学习对提升教师的工作驾驭能力、胜任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性,但是其实现是
需要一定条件的。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恰当的学习量是关键,否则教师的学习质量将难以保证,学习也将异化为教师的负担。
6.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巨大。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与以往研究多从社会、学校管理以及教师自身等角度出发寻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不同,访谈发现,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当谈及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时,教师们就直言学生是其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教师幸福感第一就是学生个人的成功,因为教师的幸福感第一个还是成就感,学生的成功是教师幸福感最主要的来源”。另一位教师认为,除学生成就以外, “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
但访谈发现,学生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程度与其给教师带来的幸福感却不成正比,学生给教师带来极为复杂的职业感受。当谈及当前的师生关系时,教师们都显得有些许无奈。他们对当前的师生关系并不十分满意,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师生方面的,也有来自师生之外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 “一些学生并不是品行有很大问题,这些学生只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通过你的努力让他进步了,这个时候你会感到很高兴。”也有教师对学生所带来的幸福感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在深圳这种特有的“移民文化”背景下,由于生存状态的不同,师生之间有着更多的依存,感觉更亲密,这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可见,师生关系为教师所带来幸福感的大小,不仅受客观现实的影响,与教师的主观认识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研究发现,通过学校领导管理模式的转换、共同愿景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氛围的营造、多元评价制度的实施以及学习支持等策略的实现,教师有着较高的职业幸福感。但当中仍然存在对教师职业幸福感起着消极影响的因素,如教师在分数压力下的无奈、多元评价制度的实施质量、教师持续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等。鉴此,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践行教育新理念,营造宽松教育环境
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呼吁给予学校教育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既是教师幸福的保障,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尽管随着教育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肯定,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度仍待提高,但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学生学业成绩等量化指标考量学校办学质量仍然是导致教师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在教育价值观方面,应摒弃“一时负责”的应试教育观,践行“一生负责”的终身教育观;在教育质量观方面,应全面考量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局面。改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减轻教师压力,给予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充分享受专业自主,实现自主发展,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基本保障。
2.提高学生评价能力,保障教师评价制度实施质量
观念的更新是制度变更的前提条件,但制度实施质量的保证亦是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本身并不能促进教师发展,只有当其实施质量得以保证时,其预期价值才能实现。在教师多元评价制度中,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其评价质量对整个多元评价制度的实施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应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注重其他评价环节的优化,保证教师多元评价制度实施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3.适度安排教师继续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不可否认,教师继续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工作驾驭能力的有效手段,但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教师学习任务量的规定性以及课题的硬性指派容易造成教师压力增大,负担加重,应根据教师兴趣及需要进行恰当 ·· 的安排,以免造成反效果。此外,要拓宽视野,注重教师继续学习的全面性,不仅强调教师专业素养的提
升,还应关注教师其他方面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等,全面提高教师幸福能力。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幸福教育
从师生关系维度的分析不难发现,仅从制度层面探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是不够的。较之组织、制度等因素,学生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而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又较为复杂,其改善有着更大的难度。为此, 社会与学校等各方应给予更大的关注,为师生关系的改善提供支持;就教师而言,在注重知识传递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师生双方都能体会到幸福感。只有教与学主体关系的和谐,才能使教育充满幸福。
5.注重教师的心理体验
在本研究的调查校了解中,发现了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诸如,领导管理因素、环境育人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效果评估因素等等,每一方面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支持,教师的自律自觉,教师的潜在的内心的体验。因此,全方位地关注教师的工作、健康、家庭、交际等,才能更有效地实践关注教师的心理体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指数,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办学效益。
从本研究看,构建学习型学校,提升师生幸福感,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系统思考,学校通盘改革创新,探索构建学习型学校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构建学习型学校中,有效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于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考量.当代教师教育,2009(6.[2]张兆芹.在构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教育领导角色与策略分析.外国教育研究, 2005(11.[3]赵明仁.论校长领导力.教育科学研究,2009(1.[4]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雷小玲.现代教师人际关系的认识与思考.现代教育论丛,1999(3.[6]刘天娥.浅析教师幸福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途径.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刘永庆《教学与管理》 2012年2月1日
相对于国办发([2001]74号文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教人[2002]8号[1] 规定的班级法定人数40-50人,我国一
些中小学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上,多的达到80-90人甚至上百人的班级,被称为“大班额”。“大班额”现象已经存在多年,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破解此现象早已是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努力方向。但由于其形成原因相当复杂,所以破解策略应综合进行。
一、改造家庭教育文化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过分重视、对“好学校”的过度追求是导致“大班额”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结合传统和现实,改造我国家庭教育文化,是破解“大班额”现象的基本途径之一。
1.树立现代人生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现实的贫富不均终究不是历史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公平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所以,民主平等意识应成为现代人、现代父母的基本观念。竞争固然重要,但独立人格、自我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观念应该在每个家长心目中生根。人生努力是为了自我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个人存在不以社会地位、社会等级、学历、职业、经济收入等而不同,不过分以社会和别人评价来主导自己的人生和判断。只有树立这样从容的、平等的、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种看重“面子”的虚荣心和“力争上游”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才不会影响到家长们,不会影响到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
2.确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寻求真、善、美的道路,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彰显和发挥,使孩子人生更完善和幸福,成为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
我国中小学
“大班额”现象的破解策略 筅重庆长江师范学院贺芬
28··
第三篇: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的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对于媒介的清醒的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我们沦落为媒介的奴隶。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学校”。
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各种媒介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对媒介的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小范围内,更应该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素养教育具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融合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在开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需要特别注意其内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受众认知更新、媒介批评、没接到的法律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媒介传播观和受众观,开展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中: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分为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媒体的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不断地监测、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人类必须设法确定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条件,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问题、危机及其处理方法,自己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机会、方式等。
监视环境的功能在动物的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如拉斯韦尔在文章中所说,在动物界,往往指派某些成员担任群体的“哨兵”,一旦四周出现变化,就发出警报。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的这种环境监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social radar)。监视环境讲究准确、客观和及时,这就是媒介报道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
2.协调解释功能
其目的在于把社会的各部分、各因素整合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
如果说,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报道里,那么协调关系就体现在言论和新闻评析中。用德弗勒的话说:“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这里的“联系”,即通过言论和深度报道的评析,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把媒介比作“桥梁”、“纽带”,即指媒介具有联系社会、协调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协调关系就侧重在意见沟通。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仅客观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评论、分析和解释。否则,面对纷纭繁杂的现实,人们将无所适从,整个社会将陷于混乱。
大众媒介在协调关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其传播的广泛性,使意见能在社会的最大范围内得到沟通,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共识。
3.教育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过去,传递文化的职责主要由家庭、学校承担,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媒介所承担。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广义的媒介内容具有某种教育意义或目的,既可以通过知识性信息来传递,也可以利用文艺娱乐性信息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狭义上指媒介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如报刊图书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及时段中的教育节目。4.娱乐功能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作了补充,即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此前的1967年,学者斯蒂芬森也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戏,媒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含有游戏和娱乐的作用。
大众媒介的内容,大都包含一定的娱乐性,或以娱乐为手段以达到其他功能。其目的在于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逃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休闲娱乐,相比之下,大众媒介是最低廉、最经济、最方便的娱乐活动。
媒介的娱乐功能具有发泄情绪的替代性作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媒介无疑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情绪发泄渠道。
这一功能过去常被忽视,就普通受众而言,他们接触媒介的一大初衷就在于放松、娱乐身心,媒介的大量内容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一基本需求而制作的。
5.劝服功能
传播的劝服功能与其他传播功能相比,其侧重点并不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目的,传布某种资讯,而是以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和利益为动机,目的在于维持或改变受众的某一基本观念或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播者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以宣传诱导为目的的劝服传播被广泛使用。
但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劝服传播所能达致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该功能实现与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6.社会整合功能
媒介事件类型:
1.庆典或仪式:加冕、葬礼、阅兵式、春晚……
2.征服:阿波罗号登月、神
五、神
六、神七……
3.竞技: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四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学校: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第五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担负着培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天职。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更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这批队伍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为学生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关注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重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为重点,积极创设学校广大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优良氛围。同时要探索教师终身学习的考核办法;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面向全员,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以自学反思为主,指导评估为辅,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努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
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每一名教师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师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信仰;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职业要求,教师职业精神则代表教学工作者对生活、对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此焕发的超越岗位条件、超越薪水的人性价值之光。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学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二是抓理论学习,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以及教师誓词等方面学习。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具体细化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要求,对照要求,反思、查摆、整改存在的师德问题,为塑造教师职业精神奠定思想基础。三是抓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评议导向机制”、强化“情况通报制度”,以此加强师德建设与监督力度,为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抓活动载体,加强实践体验。学校坚持开展以“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静下心来教书,做‘三品’教师(为人讲品德、为师讲品位、为事讲品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教师努力塑造职业精神。
3、更新教育观念,创优阅读范式,提升理论素养。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
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如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理念素养的提升呢?笔者认为,阅读是最有效的办法。
阅读丰厚理念,理念引领提升。阅读,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校要在如何读,怎样读上下功夫,持续增强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将其转化为教学效益。一是典型引领。教师的身边有很多爱读书的典型,发掘这些典型并适当放大,让每个教师从羡慕到仿效,做到以典型带动全员阅读。同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教师阅读,调动教师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浓厚的教育理论的阅读氛围。二是问题引领。为增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效对接,学校可定期征集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每月确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引领教师广泛阅读教育书籍、上网学习,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解答问题的先进理论整理出来,点明推荐理由及对问题的思考等,并在教师间组织交流学习。教师学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意识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三是制度促阅读。学校规定教师分组或个人定期要阅读的教育著作和相关书籍,并做好“摘要+反思+建议”的读书笔记,定期收集进行编印和交流,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并将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做可以加强经典理论书籍的专题阅读、定向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
4、重视校本培训,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提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这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1)在校本培训中丰富全员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全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常态化地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说课和集体备课,即每位教师授课前都要进行说课;授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教师要集体备课。二是开展教学反馈活动,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听取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三是开展评选优质课活动,即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上一定数量的公开课,然后在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每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四是开展编拟试卷和举行质量分析活动,即在适当的时间内要求教师编拟一份科学的试卷,在学生考后进行系统地情况分析。五是开展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六是开展综合读书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综合性地读各种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以此促进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提高。
(2)构建多元化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即可使用校内资源,也可利用校外资源,做到互为交流,共同发展。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可以“走出去”,通过调研形式,丰富实践经验,从他人手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教育实践互为渗透,有机结合,以丰富校本培训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请进来”,把教育名家、专家和优秀的教师请到学校讲课。用他们丰富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用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去影响我们的教师。第三,加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读书、上网、科研等方式构建自我发展的平台。
校本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还要求学校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制定培训规划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凸现培训的独特个性。一是注重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可根据教师状况,制定出培养计划,让骨干教师去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二是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学校要以“着重基础、突出教法、引入科研”为原则,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共同听课、上课、评课,并写好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使其对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总结、探索,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以“师徒结对子”的形式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可根据学科组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规定师傅与徒弟的义务与责任。互相之间要听课、评课、交流经验、反思教学行为,确保新教师一年成为合格教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我,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3)全面落实校本培训内容 一是注重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育新理念培训。学校可以规定校本培训教师学习书目并落实考核。通过学习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
二是重视新课程培训。新课程培训应作校本培训的一项主要内容抓实抓好。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中理论学习、学科教研活动等渠道进行培训,极大的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能力。
三是强化师德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教师敬业爱岗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组织教师参加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是加强班主任培训。学校领导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培训,通过班主任沙龙、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校本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五是落实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学校要建立以教导处、教科室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教师人人参与的教研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教研组每周确定一个课题,定期进行教研讨论交流,学习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讨上课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六是定期开展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除了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主办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外,学校在校内还要充分发挥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作用。七是重视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培训。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学校要建立教师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网络信息收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撰写等方面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培训考核的长效机制,以此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八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九是重视教师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让教师通过电视、电脑去学习和接收现代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保证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与时俱进。
(4)坚持研训结合,落实校本培训“教、研、修”一体化。一是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开拓广大老师的知识视野。
二是在教师中开展“六个一”活动,督促、激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即:每一位老师每学期要阅读一本教育专著,走近一个名师,执教一节校级公开课,研究一个教育教学课题,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制作一个教学课件,将这“六个一”列入教师综合性考核当中。三是建设骨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学校可结合上级安排的“名师工程”、“新竹工程”等,建立教学标兵、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档案,培养和使用并重,不断提高他们的带动辐射能力。
四是以课例为载体,积极开展“教、研、修”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在教师个体层面,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和执教公开课的节数,通过不断的听评课,潜移默化的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同时学校可以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与研讨等活动,落实“备——说——讲(听)——评——讲(听)”各个环节,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五是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学校要坚持以校为本,由问题到课题的科研之路,教师在教学行动中由问题出发,在行动中进行教学研究的科研思路,针对性强,教师容易操作,对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实验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创新管理模式,激励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管理,关键是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构建激励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方法,尽量满足教师适当合理的需要,持续激发教师积极工作动机,驱动引导教师个体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一是思想激励促成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的保证,有管理格言说:“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所以思想工作是一种激励。二是考核评价激励促成长。学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内容包括教师的德、识、能、绩、勤,坚持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和内容考评相结合。使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化,领导有章可依,教师有章可行,也为教师进行自我诊断性评价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评价提供依据,从而成为一种激励力量。
三是目标激励促成长。学校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首先要制订好本校目标规划,然后分解目标到部门、到教师个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每个教师中形成“达标在心中,争创靠行动”的氛围。从而极大地激励教师实现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
四是事业激励促成长。事业心强的人,都是把社会对本职业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把自己的精力融化在事业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自我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是期求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和探索新生事物创造感。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是激励教研组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做到每组有课题,激励教师研究出成果;二是激励教师在三个“上”(功夫化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效果在学生身上)方面下功夫;三是在激励培养青年教师上用好五个字:即“带”(老带新)、“竞”(开展各种竞赛)、“压”(压担子)、“树”(树立榜样)、“推”(推上领导岗位)。
五是榜样激励促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最主要的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为作榜样。六是物质激励促成长。正确运用物质激励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强大动力,学校在物质激励方面一是要关心每个教师的职称,为他们在职评前工作出成绩,评优、评先进等方面创造条件,二是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创设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三是通过教师30%奖励性绩效考核等方面激励教师在工作上干出成绩。
七是情感激励促成长。情感激励就是对教师重视“感情投资”,热情关怀,动之以情,通情达理,注重营造祥和的心理氛围,使教师获得亲热感,温暖感,从而对领导产生信任感,敬佩感,激起工作积极性。八是民主激励促成长。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6、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分析出来“困”与“不足”的具体状况和成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教育科研过程本身也是农村小学教
师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过程,在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之后,自己的教育科研素质才能得到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是要鼓励农村小学教师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是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基本途径。
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勤学不厌,勤思不怠,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制度的建设。以制度来促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构建“自修-反思”培训模式,经过“提出计划—自学研修—实践体验—专家指导—反思总结—成果展示”等几个基本环节的工作,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五是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有意识地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课题的研究,树立“科研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科研”的理念,通过科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制度的引导,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独具慧眼的管理艺术,我们只有结合校情,采取相应对策,在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重视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才能实现教师队伍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