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2: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课 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力培养: 德育目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1.体会“说”和“序”的不同。2.理解短文寓意。

1.总结寓意和写法。2.理解作者观点。

分析、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1课时

一、导语导入新课(提问式导入)

同学们你会说话,我会说话,有谁知道还有谁会说话,(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问马会说话吗?为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们来看看韩愈的《马说》。

二、学生自读、检查预习。

板书课题 《马说》 韩愈

三、学生听录音,正音清字。

四、学生速读课文。

1、要求安步了解课文内容。2、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

五、教师听写生字新词,带拼音。

乐lè 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辱rǔ

六、释题及作者简介

(1)“小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一事物成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杂文大体相近与“序”有区别。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七、分析课文内容,学生讨论重点难点问题 1.发课练纸。

2.学生分组(四人、五人不等)自由讨论 3.教师板书二问:(1)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主要论点)课后反思:(2)怎样理解“马说”?(观点、论证)

明确

4.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

只要与本课有关,又有价值,随堂应变,一一解答若有意料之外的,课下讲评化,教师引导,学生求解,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疑解惑,创新思维能力,活而不乱,乱而能收。

八、小结:

本课是一篇论说文,讲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最后论证“其真不知马也”,教育我们要善于识别发现人才,并努力成为“千里马”。

九、布置作业:

读《马说》有感,或读《马说》之后。

十、板书设计:

抓住本文写作内容的特殊性,让学生讨论伯乐、千里马之间的联系。讨论中有学生在“先后”还是“有没有”上争论教师要注意引导、否则没有休止、正误了。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课后小结:

面对现如今国家对人才需求,许多人并没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更没有对自己,是不是“千里马”能不能成为“千里马”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因而没有信心把握和成功和机遇的关系,《马说》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指明了方向,在“伯乐”和“千里马”之间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本文为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马 说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齐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标注字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到达。.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乖张。3.一词多义

指: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争高直指(向)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无:直视无碍(没有)

横柯上蔽(在上边)猿则百叫无绝(不)百: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5.同义词:俱—共 见—视 奇—异 穷—绝 6.特殊句式

省略句:(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倒装句(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

五、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二、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一样的颜色。船只随着江流飘浮荡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问题:

1、“共色”二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第一节除了总写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白色,千丈深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问题:

1、体味“缥碧”、“游”、“细”、“箭”、“奔”的艺术效果

——①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②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③“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2、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段落小结】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陡峭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不仅交待上文所写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负„.峰”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和谐旋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鹰一般飞到天上的人,望一眼这些雄奇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阳光。问题:

1、作者又是如何直接写“奇山”的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3、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4、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6、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齐读文章最后描写山上的树木两句话,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段落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三、总结

1、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①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②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味作者情感和志趣?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之“美”

结构之美——总起分写、先“水”后“山”、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意境之美——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欢乐祥和、盈盈生机; 语言之美——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节奏琅琅; 志趣之美——含蓄抒情、志趣高雅,情怀高洁,崇尚清淡,鄙弃世务; 4赏析写景之妙:

(1)多角度写景:如形、声、色。

(2)多修辞手法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3)寓情于景,情境交融。(4)总分布局,描绘生动。

四、归纳主旨:本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刻画出富春江一带充满生机的山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水景观,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P64-67的练习。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听MP3领读,注意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

三、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造饮辄尽 古义:往、到 今义:制造

赞曰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赞美

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2、一词多义:以:介词,用(因以为号焉); 介词,凭借(以此自终)

如:„的样子(晏如也); 像(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他的(亦不详其姓字);代词,这个、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4、特殊句式: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因以为号焉; 性嗜酒。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四、整体感知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先生不知道是那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 为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情闲静,言语不多,不贪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本中的内容有所体会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之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结,盛饭和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的,但他仍旧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过完自己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以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限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五、课后作业:研讨与联系一、二

第二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①好读书。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②性嗜酒。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③常著文章。展示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实为不愿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静自足;

③“不求甚解”——志存高远,不舍本逐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⑤“曾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5.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①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豁达、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

②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二、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性格、志趣、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延伸: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是的。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段话。

五、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师讲有关千里马的故事

二、再导入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爱莲说》。

2、作者简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养,通“饲”。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华,通“才”。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表现,显露。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

(三)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餐、顿,量词)

执策而临之(马鞭)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食不饱(动词,吃)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助动词)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名词)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执策而临之(连接状语和谓语)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真—— 其真无马邪(难道,疑问代词)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不知马也(代词,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五、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后:这样以后。而:表转折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只是。辱:屈辱,埋没。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称:称呼,动词。译文: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奴隶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用“千里(马)”称呼(它)。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反面承上,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陈述没有人识别好马,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一段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是不是这样呢?没有伯乐,千里马会如何?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通“饲”或:有时。尽:形容词用做动词,吃尽、吃光。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谷子,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通“饲”。下文的“而食”、“食之”的食也是此意。其:回指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而:连词,表顺接,联系“不知”和“食”两动词 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

译文: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虽:即使 能:才能,能力。

才美:才能和优点。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况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可得:能够 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也: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无识马者则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4)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课文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长马了?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鞭打 以:按照。道:规律,正确的方法。其:指示代词,那。这里译为“正确的”。尽:竭尽。材:才能,通“才”。(第三个)之:无实义,凑足音节,兼表停顿。通:通晓,理解。意:意思。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策:马鞭。而:连词,表顺承,不译。临:面对。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其:(第一个)难道,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第二个)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译文: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那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呀。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六、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中心:本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雄酬的愤懑心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情。

七、课后延伸: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① 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 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③ 是马也,虽有„„——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④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⑤ 其真不知马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八、作业:背诵课文

九、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自主学习课文。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引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宋濂: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和 缓解、暖和——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 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既加冠

请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 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 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汤 古义:热水 例: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 古义:跑 例:走送之

今义:行走

趋 古义:快步走 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势 或 古义:有时 例:或遇其叱咄

今义:或者

卒 古义:最终 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遗 古义:赠送 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今义:遗失

假 古义:借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例:腰白工之环 4.通假字

支 通“肢”肢体,例: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 穿着,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5.虚词

以 之

介同 用,例:以衾拥覆 代词 他,例:录毕,走送之 介词 因,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助词 的,例: 无鲜肥滋味之享 连词 来,例:无从致书以观 助词 提宾的标志,例: 弗之怠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翻译课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 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卒:副词,终于。

第二课时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â)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舍:这里指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水洗。衾:被子。以:用。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日:名作状,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和我住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同“披”,穿。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

容臭:香袋。臭,气味。烨(yâ)然:光彩耀眼的样子。则:却。缊(yùn)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yùn)袍敝衣.缊,旧絮.敝,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以:因为。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盖:大概。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1)幼时求学的艰难:①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借书抄录)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跋涉艰难)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绵袍敝衣处其间”。(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第三课时

过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七、拓展练习:

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请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3、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八、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九、总结: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从而勉励马生要勤奋、专心的学习。

十、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 《马说》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那么,到底怎样将千里马的命运与人才的命运相联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因为马才能、本领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

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一顿

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

执策而临之

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有时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能

虽有千里之能

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通“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

“邪”通“耶”语气词,吗

其真无马邪

(3)虚词

表示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代词 它 策之不以其道

助词 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代词 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他们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 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9《海燕》教案 新人教

海燕

3、品味文章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有感情自读课文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

教学课件 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②、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③、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教学课件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练习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3、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E、表示强调;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教学课件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4、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教学课件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五篇材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一、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 第14时《钢铁长城》 学习目标: 、 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制造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兵种、......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 大雁归来教案 新人教

    14 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13 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2.速读课文,学会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把握本文的文体特征,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

    4、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