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5 07:3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

第14时《钢铁长城》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制造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国产化、空军现代化、导弹部队建立、导弹部队的装备。

2、运用教材图片、收集资料、说明人民空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装备。

3、感受国防力量的壮大,增强国防观念,增强为国防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

难点: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阅读“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完成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

、、舰队。

(2)、找出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建设分别取得哪些成就?

(3)、人民空军在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后,在 战争中取得辉煌成就。

(4)、人民空军在早期、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哪些发展?。

2、阅读“导弹部队的发展”,完成以下问题。

(1)、1966年,我国组建

部队。

(2)、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壮大,陆续装备了

、、、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合作交流:

分三个表演小组,分别代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设计模拟战争,运用战略战术,打一场现代化战争。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军)无队?而新中国的海军却能保卫祖国的海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四、系统总结:

第1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美苏对华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3、对比新中国和旧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2、建国第一年,同

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

4、年底,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6、年

众多

独立国家首脑在印尼

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

7、万隆会议为什么能够圆满成功?

一、合作交流:

小组归纳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复述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第16

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尼克松访华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月**日

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

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四、系统总结:

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当堂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一、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和范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概括了观赏到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则分别从“水”、“山”两个方面对作者所欣赏到的景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这一部分是分说。

第二段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突出了两个特点:清、急。作者先对江水进行了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着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次突出水清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了离弦的箭、飞奔的骏马这两个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江水湍急的认识。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作者还通过游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两岸高山宁静清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还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可以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感受表现了自我的人生志趣,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两点,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笔力,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鉴。

这一课的古汉语语言现象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婉转发生),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同学们都可以分类进行整理,这样更加便于我们记忆。

背诵和默写这篇课文的前提是要读熟读懂课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对偶句,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 直视无()急湍甚()负势()上

互相轩()嘤嘤成()()飞()天 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

一、自主练习

⒈给斜体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⑧衔觞赋诗()

⑨无怀氏之民欤()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

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⒍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⒏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⒐“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⒑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略

⒉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

⒊ 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⒋ B

⒌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6.见译文

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马

说 》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

二、解释斜体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三、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8.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9.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3.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4.“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7.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二、语音

三、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四、古今异义词(见《河南中考》)

五、词类活用(见《河南中考》)六、一词多义(见《河南中考》)

七、重点词语解释(结合课下注释)

八、朗读节奏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卒/获有所闻

3.手 指/ 不 可 屈 伸

4.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九、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十、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十二、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词曲五首》练习

一、填表

项目

酬乐天„„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

修辞

对偶、比喻、借代[名句] 借代[戟] 对偶[颔、颈联]、比喻[颔联、汗青]借代[干戈] 对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宫阙、人间]、反问[有问号的句子] 对偶[兴„„亡„„]、比喻[第一句]

表达的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二、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二、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6.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7.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10.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11.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1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水调歌头 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①琼楼玉宇:____________ ②弄清影: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__________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____________。4.翻译词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6.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7.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8.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答案:

1.宋

文学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2.①美玉做成的楼宇。②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子由

对远方朋友与亲人的良好祝愿

4.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5.词人“欢饮”时的想象

“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6.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探求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7.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标注字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到达。.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乖张。3.一词多义

指: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争高直指(向)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无:直视无碍(没有)

横柯上蔽(在上边)猿则百叫无绝(不)百: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5.同义词:俱—共 见—视 奇—异 穷—绝 6.特殊句式

省略句:(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倒装句(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

五、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二、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一样的颜色。船只随着江流飘浮荡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问题:

1、“共色”二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第一节除了总写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白色,千丈深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问题:

1、体味“缥碧”、“游”、“细”、“箭”、“奔”的艺术效果

——①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②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③“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2、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段落小结】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陡峭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不仅交待上文所写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负„.峰”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和谐旋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鹰一般飞到天上的人,望一眼这些雄奇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阳光。问题:

1、作者又是如何直接写“奇山”的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3、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4、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6、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齐读文章最后描写山上的树木两句话,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段落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三、总结

1、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①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②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味作者情感和志趣?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之“美”

结构之美——总起分写、先“水”后“山”、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意境之美——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欢乐祥和、盈盈生机; 语言之美——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节奏琅琅; 志趣之美——含蓄抒情、志趣高雅,情怀高洁,崇尚清淡,鄙弃世务; 4赏析写景之妙:

(1)多角度写景:如形、声、色。

(2)多修辞手法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3)寓情于景,情境交融。(4)总分布局,描绘生动。

四、归纳主旨:本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刻画出富春江一带充满生机的山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水景观,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P64-67的练习。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听MP3领读,注意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

三、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造饮辄尽 古义:往、到 今义:制造

赞曰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赞美

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2、一词多义:以:介词,用(因以为号焉); 介词,凭借(以此自终)

如:„的样子(晏如也); 像(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他的(亦不详其姓字);代词,这个、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4、特殊句式: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因以为号焉; 性嗜酒。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四、整体感知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先生不知道是那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 为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情闲静,言语不多,不贪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本中的内容有所体会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之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结,盛饭和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的,但他仍旧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过完自己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以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限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五、课后作业:研讨与联系一、二

第二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①好读书。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②性嗜酒。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③常著文章。展示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实为不愿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静自足;

③“不求甚解”——志存高远,不舍本逐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⑤“曾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5.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①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豁达、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

②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二、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性格、志趣、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延伸: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是的。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段话。

五、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师讲有关千里马的故事

二、再导入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爱莲说》。

2、作者简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养,通“饲”。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华,通“才”。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表现,显露。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

(三)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餐、顿,量词)

执策而临之(马鞭)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食不饱(动词,吃)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助动词)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名词)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执策而临之(连接状语和谓语)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真—— 其真无马邪(难道,疑问代词)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不知马也(代词,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五、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后:这样以后。而:表转折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只是。辱:屈辱,埋没。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称:称呼,动词。译文: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奴隶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用“千里(马)”称呼(它)。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反面承上,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陈述没有人识别好马,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一段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是不是这样呢?没有伯乐,千里马会如何?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通“饲”或:有时。尽:形容词用做动词,吃尽、吃光。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谷子,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通“饲”。下文的“而食”、“食之”的食也是此意。其:回指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而:连词,表顺接,联系“不知”和“食”两动词 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

译文: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虽:即使 能:才能,能力。

才美:才能和优点。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况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可得:能够 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也: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无识马者则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4)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课文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长马了?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鞭打 以:按照。道:规律,正确的方法。其:指示代词,那。这里译为“正确的”。尽:竭尽。材:才能,通“才”。(第三个)之:无实义,凑足音节,兼表停顿。通:通晓,理解。意:意思。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策:马鞭。而:连词,表顺承,不译。临:面对。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其:(第一个)难道,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第二个)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译文: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那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呀。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六、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中心:本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雄酬的愤懑心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情。

七、课后延伸: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① 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 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③ 是马也,虽有„„——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④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⑤ 其真不知马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八、作业:背诵课文

九、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自主学习课文。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引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宋濂: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和 缓解、暖和——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 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既加冠

请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 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 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汤 古义:热水 例: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 古义:跑 例:走送之

今义:行走

趋 古义:快步走 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势 或 古义:有时 例:或遇其叱咄

今义:或者

卒 古义:最终 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遗 古义:赠送 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今义:遗失

假 古义:借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例:腰白工之环 4.通假字

支 通“肢”肢体,例: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 穿着,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5.虚词

以 之

介同 用,例:以衾拥覆 代词 他,例:录毕,走送之 介词 因,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助词 的,例: 无鲜肥滋味之享 连词 来,例:无从致书以观 助词 提宾的标志,例: 弗之怠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翻译课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 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卒:副词,终于。

第二课时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â)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舍:这里指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水洗。衾:被子。以:用。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日:名作状,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和我住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同“披”,穿。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

容臭:香袋。臭,气味。烨(yâ)然:光彩耀眼的样子。则:却。缊(yùn)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yùn)袍敝衣.缊,旧絮.敝,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以:因为。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盖:大概。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1)幼时求学的艰难:①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借书抄录)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跋涉艰难)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绵袍敝衣处其间”。(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第三课时

过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七、拓展练习:

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请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3、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八、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九、总结: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从而勉励马生要勤奋、专心的学习。

十、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去欣赏一下富春江的奇丽景色。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三、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

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

5分钟后我们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学生自学。

2.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音和停顿方面还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的地方?

3.指学生读课文(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再指生读课文。

7.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8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3.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4.交流展示.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一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从,顺、随。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④奔:飞奔的马。

第三自然段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②负势竞上:凭依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课文。

六、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七、当堂训练。

考考你,屏幕出示练习题。

(1)

解释词语。

①风烟

②俱

③缥碧

④忘反

⑤相鸣

⑥轩邈

⑦急湍

⑧经纶

(2)

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八、全班自由朗读全文

九、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思路,欣赏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两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这一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或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思考)。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8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

.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

老师归纳: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和湍急(“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山之峻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形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师质疑: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写景的顺序。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探究拓展

参考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参考2.置身于这样的奇山异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示: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富春江的山奇水异。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恶尘俗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四、当堂训练。(幻灯片)

你一定能准确解答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文学吴均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

竞轩邈

泉声鸟声蝉声猿声6.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放飞想象的翅膀。

请将这篇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加入自己的想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三峡》吧?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与朱元思书》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二、展示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首轮学习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拿起笔勾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4钟后比一比看谁学的更好!)

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词语展台:同学主动把本文的生难字写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完成黑板上所写的生难字。

3.学生在随堂练本上开始练习。

(三)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字音的提出来,其他同学帮你解答。

2.教师质疑:读这篇描写山水景物的应注意些什么?

四、朗读指导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找4-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准确的评价。

五、专项训练

.指名读课文。(后进生)

2.给下面的字注音。

缥()

湍()轩()邈()泠()

戾()

纶()鸢()窥()柯()

3.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

,字

、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六、课堂小结

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看看有多少同学会背课文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对于不能解决的字或句子做上标记,组内共同讨论,实在不会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时间8分钟,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语突出强调并进行板书。

(三)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或句子,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2.教师质疑:教师提问重点字的理解或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四)专项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

(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

(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

(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1.(1)全,都

顺着

表示大约的数量

青白色

阻碍

急流

耐寒碧绿的树

凭依

作动词,比高远

同“啭”,鸟鸣声

平息

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树枝

白天

掩映

2.(1)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4)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5)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6)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课堂小结

把你学到的文言知识在笔记本上归类。

教师指导:

.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词

(1)

一百许里。许:表约数,左右;应允,可能。

(2)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指政治规律。

3.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

动词,断,停。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

(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6)横柯上蔽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布置作业:不会背课文的同学自己抽时间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本文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5分钟后看谁最有见解。

(二)交流研讨

问题预设:

.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写水色、水清、水急。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从视觉来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本文兼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写景

动态:游鱼,泉水,好鸟,蝉,猿。

静态:细石,高山,寒树。

(四)质疑答疑

教师质疑:你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5.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本文主要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的景色。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

3.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

4.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5.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质疑答疑

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学生提出后分学生、教师层面给予解答。

五、专项训练

不同基础的同学默写课文不同的语句。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谈本文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轩邈()()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

(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3.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

、”八个字;第二段写“

”二字,抓

特点;第三段又分写“

”,多层次展开描绘。

(3)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特征。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

(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

A视觉上的对偶句

B听觉上的对偶句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生:答

补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生:答

2.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褐箪

汲俦觞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许:处所;

会:体会、领会;

意:书中的旨意;

旧:旧交、旧友;

造:往、到;

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

乐:以……为乐;

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萧然:空荡、空寂。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全文。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学生回答,明确:

(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吗?生:齐背诗文。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师: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都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柳先生传》,看看这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到旁边。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研讨。

(1)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常著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难点突破。

师质疑: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

四、问题探究(幻灯片)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六、综合训练: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3)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4)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23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三、文学常识简介:(大屏幕展示)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2.给下列红字注音:

骈死

槽枥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外见

无马邪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祗:只是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或:有时

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马的人

虽:即使

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现不出来。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学生自由译文。

5.指生翻译全文。

六、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填空。

《马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字

旧时被列为

之首。本文选自。

2.翻译下列词语。

祗:

骈死:

槽枥:

或:

食马者:

不外见:

且:

策:

尽其材:

通其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二、展示目标:(大屏幕展示)

.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开头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没有遇到伯乐时,千里马的遭遇如何?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4.作者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5.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本文主旨?

(10分钟后看谁理解得透彻,谈得深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千里马依赖伯乐。)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句话道尽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揭露的淋漓尽致。)

5.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马吗?

2.全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人。

2.全文寄托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本文中“伯乐”喻指

,“千里马”喻指

,“食马者”喻指。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词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

;比喻光阴迅速称为

;说年老雄心依旧在称为

;祝事业有成则言。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师: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一篇勤学故事《送东阳马生序》。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介绍文学常识

.介绍作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语,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将字音批注到书上,同时注意朗读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做上标记。

(10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

4.质疑答疑

师:谁还有读不准的地方?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可作补充。

5.专项训练

6.展示交流

(1)指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

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2)再指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指生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六、综合训练(幻灯片)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

(人名)。

2.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嗜学

加冠

叱咄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容臭

烨然

缊袍蔽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自学文本。

.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第五篇:八年级第五单元作文教案

八年级第五单元作文教案

以“他(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

提示:这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他(她)既然能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你们的交往中就一定有值得回忆之处,文章应着力反映这一点。所写的对象,可以是往日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偶然相遇而印象深刻的人。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如《都市精灵》一文,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对各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后,我们深受感染。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了北京现代文学馆内鸟类栖息、嬉戏和松鼠生活的场景;北京其他地方少见鸟类和小动物;写了上海绿草地上漫步的白白胖胖的大白鸽;写了旧金山的海狮的旁若无人、海鸟集体捕鱼的壮观场景等。作者开头写现代文学馆中的情景,心情是喜悦的;写北京其他地方鸟类的少见,心情有些失落和伤感;写到昆明、上海、旧金山等城市又充满了欣羡的情感。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现代文学馆鸟类和动物的嬉戏等,使文章开篇有生气,活泼,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惬意,反衬北京其他地方不能如此,有针砭之意。作者在文章中为展现人和其他生灵共处的景象,解释其中深意,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比如写人与鱼、鸟、兽友好相处的画面主要是描写,在此又通过精辟深刻的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文章体现出了强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可读性强。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激情涌动,抑制不住,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像《幽径悲剧》一文中,在写到古藤被砍后,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直抒胸臆:“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作者用浓烈的抒情,精辟的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作评价,或议得失,或论影响,或标态度,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第一部分:叙述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城市。议论:都是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第二部分:叙述负伤又有了“身孕”的鸽子蜷缩在书架下,及儿子的问话。议论: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而在精神上产生的失落感。第三部分:叙述儿子要帮鸽子做窝备食。议论要重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呐喊和控诉,并全面总结不封阳台所寓含的重大意义。作者叙议结合,不断推进,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属于点睛之笔。

记叙中的抒情与记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记叙中的议论往往是要言不烦,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得文字变得精辟,璨然生色,就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就立刻电闪雷鸣,腾云而去。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学会在记叙中作必要的议论和抒情,对于提高写作记叙文的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记叙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龙欲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要匠心独具。在记叙中作适当的抒情与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会使我们的表达更具特色,文章更具魅力。

1.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

2.画龙点睛妙议论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议论是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感受,可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段、全文,可出现在中间,丰富内涵,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3.叙抒议三位一体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叙事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只有选择典型、感人的事件来记叙,才能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要以抒情、议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写作指导】

写人的文章初中学生已写过不少,这道写作题并不生疏,但想写好它可不容易。首先应确定写谁。我认为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为妥,比如,父母、老师、同学、邻居等等。其次是写什么,即解决选材问题。这点很要紧。同学们要从自己的回忆中努力寻找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这个“东西”应该具有个性化色彩,这样才会给人新颖独特的感受,文章才会真正有价值,也才能为抒情和议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要一动笔就写什么“好人好事”,陈词旧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选材时,同学们要力避思维单一化,思考问题要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察觉、不易察觉的东西。第三谈谈怎样抒情。抒情要建立在个性化材料的基础上。材料涂上了个性化色彩,写作者就有了与众不同和感人肺腑的力量,也就拥有了自然之情和自得之趣,主观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至于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仅仅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如果材料陈旧,没有新意,写作者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只能是“无病呻吟”,文章当然就没有什么感染力了。最后说说如何议论。议论要创新、要新颖,是自得之见。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切忌“拾人牙慧”。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应该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创的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写作者个性的充分表现,是写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要有机结合。抒情要健康,不矫情;议论要正确,不偏激。当然,我们在抒情和议论时,也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而忽略了文章新意的品位、格调和健康,不能以“求新”而“害意”。

【升格示例】

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个人久久让我无法忘怀。虽然我并不晓得她的名字,但就是那一面之缘,足以让我记忆犹新。【开文点题,设置悬念。但语言显得太过直白,少了含蓄美。】

那是个明媚的春天。阳光和煦,柔风轻绕腰肩,广场上的花也争先恐后地开着,绚烂得无边无际。我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于是拿起风筝直往广场奔。【景物描写,为下文伏笔,衬托人物的美好心灵。但描写美好的春光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

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我一面走着,一面挑选个合适的地方。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她身上:在一片花丛中,静静地蹲着一个小女孩,她抬起头仰望着天,仿佛满怀希望与憧憬,头顶上的蝴蝶结随着花海的起伏轻轻摇曳,在花丛中的她真可爱。

我走上前去,她好象发现了我,出乎意料的掉过头来。我顿时傻眼了,她的眼睛……我忽然觉得身旁的花已不再绚丽,黯然失色……【这里宜抒发惋惜之情,为下文抒发对小女孩的赞叹之情蓄势。】

“你好,请问你是来放风筝的吗?”

“你怎么知道?”

“猜的呗!”

“你……”

“我能与你一起放吗?”她眨了眨眼睛,天真的对着我,虽然我无法从她的眼睛中读出她的期待,但她的脸上分明写着她对快乐的希望。

“当然可以。”

“好罗,放风筝罗。”她一蹦三尺多高,乐得合不拢嘴。【如能运用修辞写出小女孩的活泼欢乐,更好。】

我们一同将风筝飞上了天,随后,我将线交给了她。看着她活泼可爱的样儿,我不觉得心中几分欣喜。

“你眼睛看不见,一定很难过吧!” 【这句话之前加句“我小心翼翼地问她道”,可以写出 “我”内心的好奇与忐忑,进一步为下文写小姑娘的乐观反衬与蓄势。】

“难过什么,你看,我开心还来不及呢!看不看得见,不重要,重要的我现在很快乐!”她笑笑地回答。

我顿觉眼前一亮,眼前这个比我小几岁的女孩,竟是如此的看待生命,我倒有些羞愧。

在她心中,没有伤痛,没有悔恨,只有纯真的对整个世界的爱。

我静静地看着她,她头顶上的蝴蝶结飞得更自在了。在女孩身边,每一朵小花都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嫌自己不够美丽而自卑的拒绝开放。它们通通肆意而奢侈的开着,理直气壮的开着,仿佛有一种力量支配着它们。每一朵花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写景、抒情,可以适当融合议论,极写乐观、自信对每一个生命的巨大影响。】

我将永远记得她,并时刻与自己对照。【结尾要运用多种手法与开头呼应,来点明主旨。】

[升格导议]

人生总有诸多不如意之处,而面对失败或挫折,我们是沮丧地停留在现在,还是乐观的憧憬未来?小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位小女孩,她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鼓舞作者忘掉伤痛,勇往直前。作者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记叙了与她交往的一件事,并通过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把人物刻画得血肉丰满。但文章在几个方面仍有值得推敲的必要。

首先作文在运用记叙手法的同时,要适当运用抒情、议论,记叙中的抒情议论与记叙是不能分割的。本文首段议论之后要及时提及与下文有关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或引子。结尾的抒情议论也应紧接上文的叙事展开,将情与景、理与事结合,最好以花喻人,以人述理,表现出文中小女孩乐观积极的品质,并顺而由此联想到自己,提醒自己。从而更加自然贴切地升华情感、深化中心。

其次作文结构不仅要讲究完整,还需重视段与段之间衔接的自然紧密。本文的结尾段未能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希望用一些语言作为过渡和转承,把作文“粘合”为一个整体。

另外,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语言的推敲和丰富,作文时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力求使语言富于表现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抒发情感、生发议论。

[升格作文]

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个人让我久久无法忘怀。虽然我和她只有一面之缘,我也不知晓她的名字,但我的心中却无法挥去她的身影。

那是个明媚的春天。阳光如碎汞般满地奔跑,和煦的风轻绕腰肩,广场上的花开得绚烂多姿。我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拿起风筝便往广场奔去。

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我一面走着,一面挑选着合适的地方。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她身上:在一片花丛中,静静地蹲着一个小女孩,她抬着头仰望着天,仿佛满怀希望与憧憬,头顶上的蝴蝶结在起伏的花海中轻轻摇曳……

我走上前去。她好像发现了我,突然掉过头来。当她的脸面对着我时,我顿时傻眼了,她的眼睛……我不由得为她的不辛感到悲哀,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看不见世界该是多么可惜的事儿。我忽然觉得身旁的花已不再绚丽,春日的阳光也不再和煦了……

“你好,请问你是来放风筝的吗?”小女孩把我从沉思中唤醒。

“你怎么知道?”

“猜的呗!”

“……”我不知该说什么,一阵沉默。

“我能与你一起放吗?”她眨了眨眼睛,天真的对着我。虽然我无法从她的眼睛中读出她的期待,但她的脸上分明写着她对快乐的希望。

“当然可以。”

“好罗,放风筝罗。”她一蹦三尺多高,乐得合不拢嘴。她接过我递过去的风筝,左右挥舞着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

我将风筝飞上了天,随后,将线交给了她。看着她快乐地拽着风筝线,仰起的小脸上落满了阳光,我的心中不禁也充溢了欢乐与满足。我小心翼翼地问她道:

“你眼睛看不见,一定很难过吧!”

“以前是有过的,现在不这样了。你看,我开心还来不及呢!妈妈说,看不看得见,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心中要充满快乐!”她笑笑地回答。

我顿觉眼前一亮,眼前这个比我小几岁的女孩,竟是如此乐观地看待生命,我倒有些羞愧。在她心中,没有伤痛,没有悔恨,只有纯真的对整个世界的爱。

我静静地看着她,她头顶上的蝴蝶结飞得更自在了。在女孩身边,每一朵小花都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嫌自己不够美丽而自卑地拒绝开放。它们通通肆意而奢侈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仿佛有一种力量支配着它们。每一朵花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其实美不美已经不重要了,一朵乐观向上的花,你又有什么理由说它不美呢?⑥

就这么一个女孩,一个美丽得如花一样的女孩,一个拥有花一样性格的女孩。我将永远记得她,并时刻与自己对照。

[升格点评]

本文记叙了“我”与一个盲人小女孩的故事。交往是短暂的,但小女孩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深刻的。小女孩以其乐观、勇敢、自信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启发了“我”,使“我”懂得应当怎样面对失败和挫折。本文看似材料平常,结构普通,但作者能够在记叙中自然地运用抒情和议论,在这些平凡中蕴蓄了真情,抒发了实感,使最平常的事情、最朴实的文字能够放射出耀眼的情感和理性的光芒,堪为初中生记叙文的典范之作。

下载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

    八年级下册英语第五单元例文

    八年级下册英语第五单元例文 1.假如你是Lucy,你要邀请你的同学Mike参加你的生日聚会,请根据下面表格提示信息, 完成这封邀请函。80词左右。 WhatLucy’s birthday party WhereL......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教案(范文)

    (教案) 《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大洋洲及其音乐,感受《哈卡·马努马努》音乐风格 2、学会演唱《剪羊毛》,并能体会作品表现的音乐内容,。 重点:(1)初步感受......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文件是:2.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第4期制作:邱艳红试做:张永良陈美娜签批:班级:姓名:组号:恒威制作不得翻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五年为单位编制发展国民经 济的计划,始于()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2.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综述 本单元共有4课基本线索:讲述1953到1976 年大约13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走了一条艰辛的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八下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