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教育改革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学校管理理念、管理策略的改革,是教材内容的改革,为了使教育改革这场深刻的革命彻底得到胜利。首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时期教育的总纲领《课程标准》,为新时代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此纲领的指引下,专家们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教材的改革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但共同的目的就是作好教材这个例子,为教育改革领好路。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引路导向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在这一方面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就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们的见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教材它无非就是个例子,它不是圣经,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专家也对教材做了如下的解释: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师生对话、交流的文本和中介。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创造性的使用和开发教材。新教材的编排为我们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有相当大的空间,等待着我们教师去挖掘、开发、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彩世界,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权利和责任。所以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太看重教材,眼里、心里充满了对教材的毕恭毕敬、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绝对的权威,没有怀疑,没有顾虑、没有不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教材教教材,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日久天长,教材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的一种枷锁、一种束缚,1、目标性原则: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时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准确、科学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开发教材的有效性,那么在创造性开发教材时应以什么为纲呢?首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纲,深入地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编者的意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任务,然后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更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个载体、工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主体发展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时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以他们为主体,一切方法、手段都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潜能发展而服务的。凡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潜能发展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科学、正确、有效的创新,就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去实践。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个性、品质、潜能等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此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确保创造的实效性、科学性。
3、新颖性原则:创造的根本特征是所创造的事物要有鲜明的新颖性、独特性,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不按部就班,不墨守成规,积极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就使用教材来说,就是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科学有效的改编、创编、删减、补充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实践:
1、创编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的创造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它只是为我们教学引了个路子,指明了一个方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目标性、合理性,但它并不是很完美的。由于教师、学生的差异,教材的内容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人、每个地区。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创
中的生字编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具体我是这样进行改编的:(1)丁丁眉毛弯又弯,冬冬眼睛圆又大;丁丁头发黑又亮,冬冬牙齿齐又白。;你的面颊红扑扑,我的嘴巴会说话,他的鼻子高又灵;天天洗脸好孩子。(2)早晨早早起,弯弯腰,伸伸胳膊,踢踢腿;动动肩膀,扭扭脖;腆腆肚子,蹬蹬脚;爱惜身体,勤锻炼。并结合儿歌内容,编成韵律操,边说边做。学生学得兴致高,对生字记得牢靠。同时也渗透对学生勤洗手脸讲卫生、爱惜身体勤锻炼的教育。这样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会收到一举两得的好效果。
2、改编教材:
改编教材也是我们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人教社第八册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平均数》一课,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是这样的:有四个杯子中分别盛有高度为6厘米、3厘米、2厘米、5厘米的水,怎样才能使这四杯子水的高度一样呢?这道例题知识一般的问题陈述,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为我们教师创编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这道题进行了改编,为学生自然而然地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兴趣。具体我是这样改编的:上课前,我去了一趟幼儿园,看见有几名小朋友又哭又闹的,原来是这几位小朋友嫌幼儿园的张老师在分给他们的饮料少,而分给其他小朋友的饮料多。张老师分别给甲乙丙丁四名小朋友的杯子倒了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高的饮料。对此,张老师束手无策,正发愁该怎样分才能分公平。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幼儿园的张老师想想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我边讲边操作倒饮料水)同学们一听来劲了,心里会想:呀!老师都被难住了,看我们的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开始三个一团、五个一堆积极思考、热烈议论,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大约过了有十几分钟以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做法,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浓浓的自主实践、协作探究、互动发展的和谐学习氛围之中。
又如:九册语文教材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现代小学生对周总理的伟大一生了解甚少,那么学生就会对“本文周总理的逝世,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呢?”这个难点很难理解。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和同学们课前一起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资料,作为本节课学习的补充资料,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帮助学生很轻松地攻破学习重难点。
思品课教材为我们教师补充教材留有非常大的空间,围绕教育的中心,我们可以补充更多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搜集整理更多有关的事例,以大量的事实论据教育说服学生。如:学习九册思品教材《诚实守信》一课,为了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道理,对教材做了下面的补充: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地州土尔市的一位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全校师生猛劲读书,连校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爬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学生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心情很激动,都暗暗为路克校长的诚实守信而赞叹不已。
4、自主开发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只是为我们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例子,教材之外更广阔的教育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眼界要宽广,要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用自己一双智慧的眼睛,为学生发现、开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北师大语文实验教材三册,学
了解。其次,通过学生调查、统计、计算活动,学生对白色污染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及家人所造成的“白色污染”表示出不好意思,并表示以后一定减少塑料垃圾袋的使用。第三、学生对减少“白色污染”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调换教材安排的次序:
如:旅游出版社的英语教材,每课在安排内容时,先是实践对话练习,再是单词学习,然后是短语对话练习,最后是课后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短语对话的练习,在学生会读单词、会进行短语对话的基础上,最后指导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的实践对话。这样学生学起来会轻松愉快地学会新知识,提高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再如:在11月13日那天,我们这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学生兴奋极了,不怕严寒,不怕风雪,在雪地里追逐嬉戏,玩得开心极了,就是上课了还陶醉在美丽的雪景之中。本来那节语文课准备上15《古诗两首》,看到学生如此有兴致,我抓住这一有利机会,立即对教学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后面的19《第一场雪》提前上,一边带领学生赏析文中的美丽雪景,一边欣赏窗外的迷人景色,两者相得益彰,交互相映,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效果很好。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几点方法、途径,不是尽善尽美,仅供大家参考。总之,创造性开发教材的方法、途径还很多很广,等待着我们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相信自己的创造潜能,相信生活处处皆教材,相信教材之外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大胆地去钻研、探索、实践,处处留心,时时动脑,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成功的教材开发者、创编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更精彩的乐园。
第二篇: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汪清县第三中学冯宪春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根本和载体,一节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要以教材为基准,不能偏离教材的主线。要提高教学效率,认真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合理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我觉得,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和教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下从如何增加材料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注重选择生活化的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把思想品的课定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初中学生生活这条主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理论性过强,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理论的内容,也应该达到理解的程度即可,且不能加深、加难。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知识性逻辑思维,追求时尚、热点,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学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踪。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法律部分的内容,其中要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术语,教师再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尺度,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增加难度,即便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有位教师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呢,学生依然掌握的不好,事后,她大发感概。分析其原因,就是材料过多,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再现
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和促进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唤醒学生内心的感知,在基于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其他的途径对某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感受,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情绪的体验,获奖了开心,亲人离去悲伤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设定为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后我们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自然就会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再如,九年级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内容时,我们通过回忆中国历史知识,就会加深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自然也就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历史赋予的,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注重材料的时效性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点,教者在选材时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的观点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最新成果。九年级教材的一些选材,距离现在较远,不能与时代同步,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适当的增加新内容。但是这种增加不是改变教材的知识结构,而是为加深理解知识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科教兴国一课,我们可以增加近三年我国科技取得的成绩,环境问题中可以加上雾霾现象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不是说教,是在切实的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教材的使用有不同的感受。只要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贯彻三维目标,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
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思品学科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是课程标准活化的有效载体,它承载着知识。教材的编写经过编者们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充分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落实在字里行间中。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一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1.读懂教材的逻辑体系,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我们发现初
一、初二的教材中理论观点表述少,语言亲切自然,富有生活化,贴近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也在困惑,板书如何设计,应该要求学生教材中的哪些观点。要解决这个困惑,最重要的是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达成教学目标。
2.开展活动的有效性。
教材中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主题探究活动、有讨论话题、有填写调查表、填图、有角色表演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开展活动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有魅力。开展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实践中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激发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让课堂更生动,充满真情实感;师生平等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彼此的对话和讨论中,快乐教和学!开展好各种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果。
(1)要充分开展教材活动。主题探究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是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开展活动就可以了。此外,我们要积极开展教材中各种情境活动,避免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自搞一套活动,甚至不开展活动。
(2)要整合教材活动。教材中的活动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这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是相矛盾的;而且逐一讨论每个问题,也使课堂教学太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不益于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知识性淡化,但是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呈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至少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梳理这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正确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3)要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游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两人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传接篮球,让学生感受合作的积极意义,体会竞争的乐趣。
3.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教材、师生的生活经验还有积极丰富的课外资源,还有大量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十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的老师都只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往往没有自己的理解,只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做得好的教师也只是费尽心思考虑如何采用更生动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优化,很少有教师会考虑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倡导。那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下面我联系自己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经历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理解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即自己潜心体会文本;“浅出”,即清晰地引导学生理解新知。现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阅读量很大。课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语言表达特点决不是一读就能理解的,要反复钻研。即使看教师教学用书,也要把教师用书上写的变为自己从教材中体会出来的认识。如教﹙八下﹚《梁思成的故事》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如果不懂得建筑是一门艺术,我们永远理解不了梁思成的做法:保护敌人的 城市奈良;因为没能保护辽代古墓而调侃自己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二、结合实际是基础
教师使用教材时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语文的内涵,体会语文的真正价值。
1、结合学生实际用教材
(1)用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兴趣,活动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深入教研教材,选取学生身边的、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加工和创造,带到课堂上,让语文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我执教《慈母情深》﹙七上﹚一课时,先安排同学们谈谈母亲所做的让自己感动的事,调动学生情绪,为课文的深入理解做好了铺垫。公开课上一节课拿下这篇文章,都是因为我为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了一座桥梁。
(2)用教材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现使用的新教材,各种内容,各种文体,各种人物,一一粉墨登场。但并不是所有教材都有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活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有趣之处.如我在教学《荔枝图序》﹙八下﹚一课时,文言色彩太浓,理解有难度,但当我把荔枝拿出来,一步步地演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品尝,一切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3)用教材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有一定的规律,为此,我们需要整体研读教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我教学《斑斓春色》﹙七下﹚这一单元时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课堂效果不佳。桃江的孩子对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因为熟悉。但对林斤澜的《春风.》就不太理解了,而我教授时用同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北方的春天与桃江的相差太远,没有认知怎么理解?所以后来我先让大家看相关图片,再学课文,效果就好多了。
2、结合教师实际用教材
老师要学会利用长处使用教材,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则更有利于教师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我是一个不擅长表演的人,上课缺乏激情,时间久了学生会疲倦,我就不断充实自己,课堂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问题的设计取胜,触类旁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三、活用方法是关键
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师们针对学情,努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和教学智慧,大胆创造,积极利用,或精心取舍,或巧妙拓展,或大胆改动,或多方整合,或沟通读写,或接轨生活,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赋予教材生命的活力。用教材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种:
1、调:调就是指调整教学内容。
(1)调整课文段落的先后。北师大版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课文篇幅非常长,所以会跳读非常重要。如教《慈母情深》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跳读课文,从中找找到答案。
(2)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如教完《项链》﹙九上﹚后,我跳过几篇,先学《珠宝》,让学生比较阅读,对比中学会主旨,体会区别。
2、改:改就是改变课文形式
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变课文形式,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如我在上《曹刿论战 》﹙八下﹚一课时,在拓展环节我请学生们将这篇课文加以创造,创作成课本剧的形式,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表现那真是一个绝,他们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将这样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生动活泼的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深深的被他们所打动。
3、增,也就是拓展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如我在教学《贾芸谋差》﹙九上﹚一文,就巧妙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相关故事情节,学《李逵见宋江》 就联系学生看过的电视剧《水浒传》,《武松》。
当然也可以联系生活拓展内容。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教师们应充分利用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有意识地将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教材,融入课堂,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为了给学生提供写话、习作的题材,为了让学生了解周围世界,我常常一个人在乡间的小路上、小河旁、花丛中寻觅典型的场景。教八年级时,为了让学生写好教材上规定的写景作文,找到理想的看日出的观察点,我半夜里跑出去看日出。在精心选择的情境中,学生兴致勃勃,多种感官同时运作,非常容易地将眼前的物、色、声、形这些浸染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语沟通,写作不再是一种难事。我在上《秋天》时,先带孩子们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秋天的变化,用他们的心去感受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再走进文本,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有话可说,也能很快与文本融为一体了。
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各方面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还在路上蜗行,还需要付出更多地努力。
第五篇: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②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③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具体有:①了解学习起点。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②了解学习需要。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③了解学生特点。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把文本作课堂教学的“支点”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的“支点”,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支点”。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要利用好这个“支点”就必须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专业地解读这个“支点”,发掘出“支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还要把握住文本所承担的增长学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等方面的内涵,并把这些内涵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即课文中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不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的内涵不同,教法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应“依标扣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钻研教科书不够重视的情况,教师把精力放在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上,而顾不得认真研读教科书。事实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反复读课文,不仅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要这样做。现在有些教师不大关注课文的内涵和意蕴,而是急于寻找参考资料,从网上搜寻现成的教案拼凑到一起,这是非常盲目且不负责任的。为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教科书内容,要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而进行架空的分析;在筛选内容时,要少而精,要符合教学目标,做到难易适度。
四、准确地解读文本
阅读课教学的前提是准确地解读文本。有人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的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语文教学既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大量阅读中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她将“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在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他们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地感悟、创新中真正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可以说是天天都在使用教材,凭借教材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在坐的每一个学生,借助教材把各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都灌输给每一个学生。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相辅相成,越来越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有没有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有所体会与真正领悟呢?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只是照本宣读,只讲教材,只读教材,仍然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各种能力的培养。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早已跟不上课改的脚步,时代的要求,这种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更是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尽量发挥教材的巨大作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深思考。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把手中的教材作为传授知识各种知识的窗口,锻炼培养能力的依托,各种思维训练的纽带,让孩子们通过教材这一个“点”,相继走进生活——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一个“面”,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拓展。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课文内容为契机,逐步向课外延伸发展。比如在教完《少年闰土》后,我随机向学生们推荐了《故乡》这部小说;教完《江姐》时向学生提供《红岩》这本书。总之与课文有联系的同一内容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作品尽量推荐给学生,层层撩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上完童话课文后我把《安徒生童话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的时间里阅读,并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在家里练习讲述给爸爸妈妈听。熟练后我再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比赛。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都纷纷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又比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文后,我又向学生们推荐了《三国演义》一书,班上的一些男同学兴趣浓厚,还出现了好几个“三国”迷。这样根据课堂上学的内容,向学生们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课外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二、抓住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闹花灯》一课时,抓住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文是这样写的:“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闪闪发光,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我让学生反复读了这段课文后,便问学生:“除了兔子灯、鸽子灯,大家想想大街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灯?”随机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面说说上面有哪些花灯?并说说这些花灯是怎样的?并逐步引导学生说清楚花灯的样子。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灯说一说,写一写。结果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多得数也数不清。瞧:灰色的不起眼的老鼠灯把一条小尾巴翘得老高,闪动着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睛,大象灯拖着一条长鼻子左右摇摆。最有趣的还是那盏红色的金鱼灯,它股着一对灯泡眼,甩着尾巴似乎在水中游动呢!” 还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皮球灯圆滚滚,星星灯亮闪闪。最引人注目的是荷花灯,只见一朵朵荷花张开了红艳艳的花瓣,好象在对人们点头微笑呢!”通过练习说,练习写,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这样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开放课文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们在学完《蚕姑娘》一文后,对蚕一生奇妙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一生的成长过程也有如此奇妙的变化呢?”学生们立刻就讨论开了,但更多的学生紧锁眉头。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知道。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回家查找资料或者向家长请教这一问题的答案,第二天交流。到了第二天,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学生说:“蝴蝶的一生也有奇妙的变化。蝴蝶小的时候是毛毛虫,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变成蛹。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从蛹里飞出各种各样的蝴蝶。” 有的学生说:“青蛙的成长也很奇妙。小时候是蝌蚪,全身乌黑,大脑袋,小身体。过几天后便会长出后腿,接着会长出前腿,渐渐地尾巴也没有了。最后才变成了大肚皮、鼓眼睛的全身披着绿袍的大青蛙,为庄稼消灭害虫,成了庄稼的卫士。”他刚一说完,其他学生都笑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人一开始是猿猴,后来才变成我们这样的。”我及时帮他纠正了错误。虽然他的理解不够正确,但我还是表扬了他。这足以说明他动脑筋去思考了,而且还了解到了人的发展演变的大概过程,这种求知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通过这次小小的交流会,我深切感受到,仅仅教给学生书本中的知识是不成功的,也是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只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造性去使用教材,才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只有开放教学的模式,不拘泥于教材,才能使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只有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辐射到各科知识的层面,以教材为纽带,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殿堂;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注:本文属本人的学术成果,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抄袭与盗用)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我校实验教师在参与课题实验中逐步形成了这种创新意识,并用它打造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积累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路和经验——把教材作为平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注重学生自主体验与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瞬间的灵感,善待学生的意外发现,点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紧扣教材特点,挖掘教材的创新资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有令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已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田忌赛马,乌鸦喝水等等,每一件事充满了创造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
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发明家爱迪生,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科学家李四光,这些伟大的人物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材的模糊、空白处,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价值。如四年级语文教材《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描绘了阮恒为朋友献血的过程,课文只具体描绘了阮恒献血时的动作和表情,至于阮恒为什么开始紧张地哭泣,后来又立刻停止了哭泣?课文没有直接阐明原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又如《月光曲》一文中,盲姑娘激动地说“„„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盲姑娘的话,他是在故意否定还是默认呢?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些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穷人》一文以“渔夫拉开了帐子”为结束语,那么接下去渔夫一家的生活发生什么变化呢?西蒙几个孩子成长过程又是怎样呢?„„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无字处读出字来,在简略处浮现出丰繁的内心想像。
小学语文300篇课文,每篇都是具有创新的“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二、紧扣创新思维的特点组织教学方式,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有效方法。
人的创造性集中体现在思维、想象和完成任务的方式中,思维的新颖性、敏锐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分合性、形象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实验老师根据这些特征,采取了创、增、组、挖、拓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1、创:创设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教学活动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品格的那段话是全文的重点句,文章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为了激发同学们与“爸爸”一样的崇敬赞美之情。实验老师黄丽燕老师创造这样的情境:“当你到新疆去旅游,坐着火车在那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中行驶,这时,就在你的车窗前出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此时此刻,面对这戈壁滩的忠诚卫士,你会怎样高声地赞美它呢”在老师的激情感染和启发下,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变说道:“白杨树啊,你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你,你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你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上面的语段与原文比较仅仅是把“它”变换成“你”,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如设悬念、玩游戏、猜谜语、讲故事、演小品,做实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二年级《雷雨》一文在描写雨后景现时,许宝惠老师增加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假如你是一只蝉,或者是一只蜘蛛,或者是一只小蜻蜓,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表演?”学生纷纷上来戴头饰边演边说。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从树桐里爬出来,大声地‘喳——喳——’地叫着”;生2:“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又爬到网上,准备捉虫子吃。”生3:“我是一只青蛙,雨停了我从池塘里‘扑通’跳到荷叶上,大声地‘呱呱’地叫着”。接着老师启发学生先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出来活动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都参与了表演,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雨后的美景和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
3、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独力思考、合作学习,质疑问题,自找答案,多种分析,不求统一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能力。这是有实验过程中教师们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1)教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取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重组,进行不同的演讲,跳出教材做课堂教学让人,而不是做教参教材的奴隶。如黄丽燕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自己设计了两篇“还原文”。如短文一:“蟋蟀巢穴在草地下最多九寸深,一指宽的地方。洞口较隐蔽,洞口斜,排水性能好。蟋蟀常在洞口鸣叫。巢穴内部干燥、平整、洞壁光滑。”这段话除了课文中富有人情味的文学性描写,让学生通过比较还原文与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感悟拟人手法的可处,变“讲懂”为„„“读懂”,变硬性灌输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体会。(2)教师因文而异,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创设自主、合作、开放的空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三年级语文教材《翠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按照“翠鸟的爪子——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眼睛——嘴”的顺序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刚学完这一段就有学生马上质疑:“作者没有按顺序写翠鸟的外形。”有不少同学同意这样的观点。看来这一质疑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思维及表达的欲望。实验老师石玉珠心里暗自高兴,这不正是拓展学生新思维的空间,加强口语实际训练的好契机吗?于是她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翠鸟,你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拿着自己上了色翠鸟图,绘声绘色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学生分别按“总——分”、“上——下”、“上——下”„„顺序以“我”的口吻进行自述,同时还能添加一些内容如“你们喜欢我吗?”“我那么可爱你们想跟我做朋友吗?”“这么可爱的我,你们可要好好保护我喔!”这种比“照本宣科”的“复述”不是更有创意吗?但是作者这样描述的目的在于突出翠鸟是捕鱼能手,因此教师又利用“导读”的方式让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写作的合理性。
4、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如有叶心绿老师教《林海》一课,开课时是这样教的:
师:在生活中,哪些东西多了也称为海? 生:人多了称为“人山人海”
师:今天,我们一路过来,两旁金灿灿的菜花一望天际。生:(异口同声)花海!
师:怪不得老金爷爷把看到的大片山林称作为—— 生:林海!
这样,学生不仅真切体会到“林海”的意思,同时进行了词语的创造。
5、拓,开放拓展,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本,飞向课外。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围绕教材进行教与学的现象,创造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自我调节,变封闭为开放,多形多渠道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实验老师许宝慧在执教《荷叶圆圆》一文时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文中的荷叶没有开口说话,她就用口述小水珠和荷叶姐姐的对话。小水珠说:“荷叶姐姐,谢谢您,做我的摇篮”。荷叶姐姐说:“小水珠,我很乐意做你的摇篮,你也给我带了凉爽啊!”然后请学生想像小蜻蜒、小青蛙、小鱼儿和荷叶姐姐的对话。这个开放性的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对话中闪现出个性化的光彩和独特的感悟。对教材的延伸,对教材开放性的使用。加强了情感的熏陶。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不惟书。
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课文的学习多以学习和欣赏为主,但也不能否认,一些文章在写法上或实际生活的表述上也会存在一些疵漏之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切莫惟书为是。语文的插图是最直观,最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事物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但《翠鸟》一文,却出现了图文不符的矛盾。课文对翠鸟的羽毛的描述是“翠鸟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但课文中的插图展现的翠鸟腹部的羽毛是黄色的。学生在读文作画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提出质疑:有的说课文的插图画错了,有的认为是作者观察错了;应该把“赤褐色”改为“金黄色”;有的干脆说“由于种类多,翠鸟腹部的羽毛有的像赤褐色的衬衫,有的像金黄色的褂子。”最后一位学生在原文加上“由于种类多”、“有的„有的”,由“衬衫”还能想象到“褂子”,我们暂不论其观点对与错,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值得赞赏的,石老师对于同学们的不同观点不予否定,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寻找原因,或读少年科普书籍、或写信问问编辑叔叔阿姨们,激发了探索精神,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实验老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活化教材、活化教学,展现了一个个焕发生命活力,个性飞扬的新课堂。孩子们不再沉默,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成了孩子们求知的乐园。
二、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
(1)“信奉而不唯是”。
(2)“遵循而有所立”。
前者“信奉”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思想、教材特色。“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材不是圣经,要修改,要完善。
后者是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即“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要让教材“增值”。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独立思考提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要更具挑战性、刺激性、新鲜感,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零起点”。
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是“我认为”——教师不说,学生更不会说。
2、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
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就教材来说,理解不一,其处理也就不同:一种理解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教科书;另一种理解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师深如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依据学生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待开发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一样。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那么辽阔,东西部差距那么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提升过程。有位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字与拼音》时针对学生情况,发现拼音教学过于集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就把后面的以识字为主的内容提上来,拼音与识字互为交替,分散处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愉快。
(3)根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属传统式教学。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字与拼音
(三)》ue时,就处理得很灵活。她出示韵母ue的图片,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看图识“月”字,用熟字“月”带出ue。她让学生说说图上的月亮像什么,以建立感性认识,发展想像力。谁知学生一说就收不回来,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们说:像人的眼睛,像香蕉、像小船,像一张染黄的脸等等。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后,一个比一个说得形象、生动。教师在此情境,就只有让想说的都说到,原计划两分钟完成的内容,八分钟才解决。这不就是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体验吗?试想,如果该教师不根据教学情境处理,而是让一两个学生说了之后,就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这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吗?
(4)依据教学环境而定。环境是一种无言的课程。教学环境分为教的环境与学的环境。它区别于教学情境,但与教学情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课堂内,某种意义上即是教学情境。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已逐渐被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所取代。依据教学环境确定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涉及到学生所在的社区、学校、教室、家庭等多种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牵涉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实验教材第12单元《外面的世界》,教学内容是一幅市区图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建立课本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精彩”的意思,大略认一认图画里的字。教学中,城市教师认为好讲,能实现教学目标,农村教师却认为不好讲,原因是农村学校周围没有图画上的那些内容,因此,导致了他们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不管教材,只让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环境。其实这两种处理都各有不足。在新一轮课改理论指导下,如果结合环境借教材施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即把教材与环境结合起来,借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激发努力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利用观察社区,为学生建立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识字渠道,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5)依据教学资源而定。教学资源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坚实基础。教学资源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多数教师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的是硬件。诸如教学场所、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图书、教具、学具等等。凡是提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首先总是比硬件:人家学校有什么,我们学校没有什么,所以„„他们常常忽视软件的重要性:如学校领导忽视管理、忽视师资培训、教师忽视对理论的学习等。疏不知软件的隐性流失远比缺少硬件可怕。优越的硬件设备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努力,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所以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定要依据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而定。一位教师在谈执教感想时说到,在新一轮课改理论指导下,力求用最朴实的教学资源及手段去上最好的课,就是依据教学资源灵活创造教材的最好见证。
(6)依据教学特长而定。再好的教科书不好的教师难教好。不好的教科书,有的好老师一样能教好。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就素质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板书,有的擅长运用多媒体手段。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更有利于教师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课改的变动性、多样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在调研中看到,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去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用美术、音乐等来组织教学,效果也同样不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就充分运用音乐来帮助激情、理解、欣赏、想像等,把学生带到一个星光灿烂的美妙夜晚。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充分运用简笔画这一特长,在黑板上寥寥几笔就勾出大海、草原、山村、森林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画图体会课文,读句子,看图说话等。
3、超越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
(1)让“语文学习”成为“自学活动”
(2)让“语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
(3)让“语文学习”成为“自我展示”
(4)让“语文学习”成为“综合活动”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试谈如何根据课标精神创造性地使用原有教材
录入:不惑仔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7-14 16:24:12
小字 大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出台,而相应的配套教材才刚刚起步,校内大多数学生使用的原教材的滞后性显而易见。教师如何运用原有的“老教材”实践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课程资源的“实施者、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开发者”呢?这对于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我是如何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对原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
一、发挥教材中的范例优势,诱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场所,语文教材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并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性质和数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原教材中有一些课文,选自名家名篇,学习这类课文是诱发学生读书欲望的良好契机。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一篇引出全篇:如在学生学完《丑小鸭》、《守株待兔》后,可以它们为叩门砖,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在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草船借箭》后,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可以一篇带动多篇:如在学完《白杨》后,介绍学生到课外书上查阅赞美白杨的其他散文、诗歌,甚至学唱阎维文的金曲《小白杨》;在学完《题西林壁》后,介绍学生背诵《咏华山》等其他咏山的古典诗作。还可以一篇关注该作者的其他篇:如在学完《卜扇子o咏梅》后,介绍学生阅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沁园春o雪》等其他气势磅礴的词作;在学完《草原》后,可介绍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满腔热情投入课外阅读之际,我们应不断予以关注,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准备如何解决等。待学生的课外阅读告一段落后,可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故事,或让学生学习评价书中人物;也可组织读书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己主持,既检查了读书效果、总结了读书要领、暗示了读书方法,又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舞台,更重要的是,还激发了学生再次投入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一个民族不读书,历史会惩罚他;一个人不读书,命运会惩罚他”。教材上的课文篇目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如果我们经常引领学生透过这些窗口欣赏前面的“书山学海”,何愁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代读书人”,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quot;呢?
二、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促进学生发展信息素养
”衡量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他是否学会了终身学习“。教育信息化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但只有在学生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也就是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后,才能把终身学习变成自己的责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呢?我们巧妙利用了原教材课文中学生自主发现的知识盲点和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如在学习《恐龙》一课时,很多学生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学课文,他们提出了很多自己很想弄懂的问题,如遍布地球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神秘消失?恐龙到底有哪些种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如何?这些恐龙的名称因何而来等等。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微机房,到校园网上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以便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结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从校园网上获取了大量信息,并能试着取舍信息,给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利用获取的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后续学习中,一旦遇到感兴趣而又一时弄不明白的问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校园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了。我们觉得,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在此过程中,初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拓展教材中的时空限制,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quot;如果我们潜心钻研,就不难发现原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含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沟通的有利因素。如在学完《草原》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以《走进草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哪儿?哪儿的草原最大?促进语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歌颂草原,可进行诗朗诵,可用彩笔绘画,亦可引吭高歌,促进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联系;第三步,大讨论--如何保护草原环境,促进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联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上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冲破了仅限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的限制,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
四、挖掘教材中的宋哪诤睦⒈矶捞靥逖?br>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quot;的要求。原教材中选编了相当数量的童话故事,有反映自然和人性美的,有闪现童趣和天真的,也有蕴含哲理和为人之道的。如果我们本着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引导孩子学习这类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可能会有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如原教材中有个家喻户晓的老故事《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按照惯例,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都要
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想象的内容大致都是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知道自己错了,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显然,这种想法与本课寓意相符,也与老师的期待相合。可是有个学生却偏偏认为”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老师先对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示肯定,然后微笑着请学生说说原因。原来,他想象中的青蛙从井口跳出来后,发现周围的河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河面上漂着不少死鱼,而且自己的很多同伴惨遭人类毒手,被活生生地捉在菜市场上,或变成美味放在饭桌上。青蛙觉得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哪!
多么切实而又独到的见解!学生能赋”老课文“予”新内涵“,他们也是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开发者呀!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冲出教材、教参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就打断学生与课文寓意不符的想法,不给他继续阐明原因的机会,那么,师生就不可能共享后来这番新颖独特的精辟理论,从而带给大家超出文本许多的发人深省的启迪。所以,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我们教师自己!
总之,尽管学生手中的原有教材暂时落伍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进步伐,但是只要我们本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开拓精神,在充分尊重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深入开掘出原教材中潜在的魅力与价值,就会使”老教材“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就会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而创造出”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