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简明教案

时间:2019-05-15 02: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历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简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历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简明教案》。

第一篇:高一历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简明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

目标:概述政协会议;简述内战爆发 重点:全面内战爆发

难点:重庆政协会议上的斗争

三、政治协商会议

1、核心: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2、成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1)原因:全国人民的压力;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力(“三力”)。(2)内容:改组政府(怎样改?)开大会(干什么?)实施和平建国纲(咋实行?)整编军队定宪法。

3、意义:

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体现了平等协商精神。

四、全面内战爆发

1、全面内战爆发:

(1)天气热:1946年夏

(2)美国帮

(3)范围广: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4)占优势: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上占明显优势。

2、中共战略战术:(1)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面短期真老虎,本质长远假老虎)(2)战术上重视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使国民党军队由优势变劣势)

3、粉碎全面进攻:

(1)战绩: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2)战役:华中七战七捷;华东莱芜战役;东北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4、粉碎重点进攻:

(1)地区: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哑铃”战术)(2)战役:

①西北野战军:彭德怀的空城计和蘑菇战术;

按时间先后:用青化砭(鞭)赶羊马过河到蟠龙镇沙家店;

按纬度高纸:沙家店的羊马过河到蟠龙镇吃青化砭(青花饼)。②华东野战军:由陈毅、粟裕和谭震林指挥; 歼灭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 孟良崮战役不利于敌的一些因素:骄兵;花岗岩;空投;无降水。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万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3)战果:

一年作战,歼敌一百多万,解放战争防御阶段结束(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

第二篇: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教案

八年级部政史地组公开课教案

课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对这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对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还存在发散性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读图表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景,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的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 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我国为什么会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以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4)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实践创新:(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

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

实践创新: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

[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龙里县第三中学八年级政史地组

公 开 课 教

政史地备课组 2015年3月

第三篇: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导语:历史,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欢迎阅读!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式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理解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通过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的文明古国。

知识点1 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1、既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但又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一种历史进步?

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的。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所代替,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学思之窗:《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国王汤甚得民望,贤士伊尹渴望辅佐他,汤很赏识伊尹,提拔为相,“任以国政”,助汤灭夏取得天下。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太甲继位后荒淫暴虐,被伊尹流放。后来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归,太甲变成一个有为之君。

从以上记载,你能否看出商朝的相权力有多大?再同秦始皇等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

商朝时,相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但是到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1. 禹建立夏朝,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是历史的倒退 D、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产物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3.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

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A.礼仪

B.政权

C.风俗

D.政治制度

【解析】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略有调整。说明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知识点2 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1)主要内容: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2)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这段材料反映了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解]本则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材料可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因此B、C、D错误。A [评]解答材料选择题最关键之处就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信息进行选择,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孟子· 告子》

材料三: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材料三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初的分封制。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点3 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宗法制的特点

(1)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 材料

请回答:

1.分封制的特点

2.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推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奴隶制统治

B、确定王位继承人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确立财产的分配、地位的高低

开拓学习新视野

1、夏朝“家天下”的开始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宗法制和分封制并非中国所特有,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其它地区也存在过,如欧洲的查理曼帝国就实行过分封制,但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认为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更是天下人的共同主子。诸侯及其属民都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政治制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知知识逆推分封制、宗法制的来源及特征,如家族内的相关情况、社会上的等级情况等。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要上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高度去理解本节内容。即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4、阅读下列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提示: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本课测评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1.探究活动

2.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第四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①措施:设计表格;

★②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

3、情境体验(25分钟)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

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

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我们完整地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

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根据指示牌,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先参观展示最新成果的展馆。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②、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③、这种公司的实质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进入场馆,发现这里人头攒动。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世博会期间,每天来游览的参观者约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孙先生不禁感慨: “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情境(5): 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美国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

讨论,最后还是孙先生的随行人员给他们做了解答。

情境(6):游览结束了。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国的展品仍然是丝绸、旗袍、茶叶等,这些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我们还交流了各自的参观感受,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①: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共识②: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4、升华提升(5分钟)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

5、课堂小结(2分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

第五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

的因素。

设计思想

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

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

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

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

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

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

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

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

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

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

民。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各时代的服饰)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

(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

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②阶段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服饰的变化。变化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

B、那也就是说变化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列强的入侵)

C、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在屈辱面前,爱国人士不断探索救国救亡之路。在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人们逐渐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D、从穿着舒适度和使用角度考虑,你会选择什么?西装还是长袍马褂?

由此可见,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③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板书)

(2)现代:(板书)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板书)

①代表性服饰(图片展示):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干部服(板书)

②阶段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板书)③原因: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国家政

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板书)

提问:什么时候这种单一的着装情况发生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板书)

①代表性服饰:异彩纷呈(板书)(图片展示)

②阶段特征: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板书)(引导学生归纳)

③原因: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审美观的变化、外来影响(板书)(引导学生分析)

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政

治、经济和思想上的转变都能通过服饰文化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归纳每个时期

的特点时,一定要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除了服饰外,饮食和居住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渡)

(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

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传统的中国美食,比

如锅边糊,烤鸭等,但也有西方的美食,如汉堡,薯条等等)。

在漳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漳州特色小吃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完成)

2、西餐传入中国(板书)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问)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特点:中西餐并存于世(板书)

4、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追求美味;西餐讲究营养

(三)安身之所——居住文化(板书)

多媒体展示各地建筑,分析建筑风格:

北京四合院(北方典型民居)

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过渡)

(四)、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1.社会习俗的变迁史实(板书)

发放材料:《爷爷的“控诉” 》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

无后、孙女放足、女子上学、逃婚----追求婚姻自由

(1)女性的解放(板书)

A.三寸金莲——天足(放足运动)(板书)比较三寸金莲和高跟鞋(图示)。女性穿高跟鞋和以前裹足的理由一致吗?反

映出什么问题呢?

高跟鞋是女性脱离了封建礼教束缚对美的一种自主选择。反映出妇女地位的

提高。因此可以说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B.“女子无才便是德”——“知识就是力量”(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板书)

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真正独立。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板书)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第观念。近代主张婚姻自主,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图示)。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

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3)尊卑分明的礼节——平等自然的交流(板书)

传统的跪拜作揖---问好点头,握手,鞠躬。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

念所取代。

2.社会习俗变迁所呈现的特征(板书)

特点: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删繁就简,新旧并存。

五、影响因素(板书)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多媒体展示)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政 治(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经 济 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

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

思 想 文 化 新文化运动等破除封建礼教束缚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外因:列强的入侵、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六、知识拓展:

参与度小调查:年轻人对以下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

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

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

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

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

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

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七、课堂检测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D)

A.西装 B.列宁装 C.制服装 D.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C)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B)

A.剪辫 B.火葬 C.放足 D.握手

4.“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B)

A.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

八、课堂小结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每一个 阶段曾现出不同的变化。每一阶段的变化都和这一时期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

九、课后反思

1.充分抓住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各种方

式如阅读、图片、图文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但学生的分析归纳

能力仍有待加强。

2.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利用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教学

的条理清晰明确。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估计

难度较大。

《爷爷的“控诉” 》

我,本是清代的进士,原本是个小知县。辛亥革命后,丢了官,只好回乡下种田。生活安好。只可惜儿子不孝,只生了几个女儿,断了我家的香火。唉!这让我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呀!噢,大孙女回来了。这些个丫头越来越不象话了,前些日子要给老三缠脚,他们竟联合起来反抗,老大,老二的脚也都拆了,一点也不把我放眼里,真是反了!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嫁出去呀。

大丫头回来了。我回头一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不见了。“你!”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爷爷,怎么一惊一乍的?”二丫头这时候走了上来:“如今时代变了,你别老拿过去的眼光看我们。”我那个火从心里烧呀:“都是你们该死的爹!我原来说不让你们上什么莫名的学堂,这下好了,一个个搞成了现在这个鬼模样!”

我喊来了不孝儿,让他把大丫头关进房里:“这丫头,好好在房里绣绣嫁妆,把头发给我留长了,不要每天在外面丢人现眼的,好不容易给找了个婆家,现在这样子怎么过门。”儿子开始还想和我对着来,我只好拿出家长的气势,这才让他乖乖听我的。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开始敢和我顶嘴了,想过去这小鬼哪里敢反抗呀,唉?? 第二天刚起床就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大丫头竟然跑了。我知道一定是儿子搞的鬼。大丫头走之前还留了一封信,白话的,说的无非是自由、民主和权利之类的。唉,这世道真变了,我是不是也要出去走走看看。顺便把大丫头给找回来。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下载高一历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简明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历史下册第三章一节二课简明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讨其变化 1本思 验历史,最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

    二年级下册音乐第十二课《箫》教案

    二年级下册音乐第十二课《箫》教案 564班849号谢颖胜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箫》。 2、 能够体会到歌曲抒发的感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会唱最后......

    语言简明 教案

    《写作 语言简明》教案 写作 语言简明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 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3.修改习作,使其......

    5S简明教案

    5S简明教案 视频教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ODAyNzAw.html 一、5S的含义和做法 5S 含义 目的 做法/示例 整理 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与没有必要的......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姓吴,名泽娇。未来的一学期里,负责你们的历史学科。黑板上有我的联系方式,有历史相关的问题,可以发短信问我,不要打电话。我的电话永远是静音,接听全随缘。我......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备课组) 教案: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