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

时间:2019-05-15 02:1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

第一篇: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

《胡杨》教案设计

课前组织学生微课预习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视频(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

教师解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地球上最荒凉的角落。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风让沙漠一天天长大,它仍然在沙丘间守望。在漫长的风和水的争夺过程中,当河流消失,当风沙湮没,当人类放弃家园,胡杨仍然执著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出示: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加入朗读技巧指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

(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怎样读好这一段?通过微课播放选取朗读技巧。

此处要注意“停连”这个技巧的运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这些词要注意重读。

2.展开想象,感受品格

(1)出示: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①(指名读)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重读能告诉大家什么)

②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④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此处指导“虚浮漂移、侵入骨髓、铺天盖地"词的重读。

(2)出示: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潜心读书,谈谈你的看法。

④指导朗读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3)出示: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

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播放视频(死后不倒、倒后不朽的胡杨林)师解说:这片衰败的胡杨林似硝烟未散的战场,倒下不朽的胡杨似烈士的骸骨栩栩如生

③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4)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三、关注胡杨,唤醒良知

(一)深入对话,关注胡杨

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英雄的胡杨、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战士却哭了,他们为什么流泪呢?

1.自主阅读5、6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2.自由汇报,结合资料理解“西域文明、塔里木、罗布泊、楼兰、龟兹”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出西域曾经的繁华。

3.胡杨哭了,他为谁而哭,是为自己吗?(为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的水和文明而哭,为我们的祖先曾经经历的荒漠残城的噩梦而哭,为沙漠的未来而哭。)

4.胡杨的眼泪我们看到了,作者看到了,可上游的人们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破坏沙漠的生态环境。师补充介绍上游人们围垦开发修建水库的事例。

(近30年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增加,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二)深入对话,关注胡杨

听到这一切,作者祈求什么?

1.生一齐接读“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再指名数人接读这句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怎样理解的?

3.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他想哭,所有有良知的人们都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作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们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我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那些来着将被激励。”)反复接读这句话。

4.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胡杨不死,苍天有眼,人们会意识自己的错误,来恢复胡杨林的生态环境。)

5.我祈求胡杨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相信胡杨能够坚持,“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生接读“我们是胡杨!”)指数名学生接读“我们是胡杨!”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1.擦去黑板上的战字,请同学们给“士”字组词,(勇士、烈士、壮士)

2.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有人唱歌赞美她,有人写诗赞美她,我们运用微课所掌握的朗读方法来读一首诗《壮士豪情》

零上四十度的炙热

你青翠挺拔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你铁骨铮铮

霜风击倒倔强的身躯

你挣扎着爬起

沙尘掩盖遒劲的四肢

你奋力撑出

板书设计

英雄

虽断臂折腰 你依然顶天立地 „„

你是大漠的壮士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悲壮

壮士

热爱、赞美

同情、关注

第二篇: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音乐会》教案

(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

第五课

音乐会

教材分析

音乐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借音乐会这一主题,让学生设计音乐会招贴,制作简单的立体抽象作品。这种美术活动形式为学生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刺激途径。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设计音乐会海报(招贴),海报设计需注意主题鲜明、构图清晰、色彩明确等基本原则。本课围绕音乐会这一主题合理确定图片、图形、图案及字体。招贴画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又依赖于色彩的表现。音乐的节奏体现在节拍上,色彩的节奏体现在每种颜色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系上。我们把每种颜色看成是一个音符,音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通过色彩的形状、鲜灰、深浅、冷暖和肌理的构成而完成视觉音响的表现,运用色彩表达音乐的感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报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运用线、形、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自主设计一份音乐海报。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2、用心设计、动手绘画,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用心去装点生活。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海报包括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难点:理解美术与音乐的美,领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欣赏、海报制作步骤与方法、海报范作等。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受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

1、导语。同学们,在我们这所学校里有许多多才多艺的学生,如果我们打算要为这些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举办一次音乐会,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节目。那么为了吸引和告知全校更多的同学们来观看节目,我们要选择怎样的方式呢?(海报)(广播、条幅)

2、欣赏。

(1)钢琴演奏舒曼的《梦幻曲》和爵士音乐《演艺人》(2)思考交流:请同学谈谈哪幅画和哪首乐曲感受相近。

3、小结。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为了设计好这次校园音乐会,我们来学习绘画与音乐的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了解法则。

领悟美术语言与音乐旋律之意境:

1、课件出示A:线条的起伏 音乐的旋律 展示:两条线。

对应播放两段音乐。平缓与跳跃 学生谈体会。小结。垂直线构图:

1.垂直线是上下延伸的线,产生上下流动,并有耸立、上升或下降的感觉。它既可产生崇高、伟岸、发展、向上等感觉,也能形成悲壮、孤独、忧郁等心理效应。适合表现较严肃、忧郁的音乐类型。

2.曲线类线条各种有规则与不规则的自由曲线,构成了欢快、活泼的感觉,适合表现轻松、欢快、跳跃的音乐节奏。板书:线条起伏——旋律起伏

2、课件出示B。形的排列 音乐的节奏

两组基本形构成的画面,同时播放慢与快的两段音乐,学生谈感受。小结。排列稀疏之形,表现音乐节奏慢;排列密集之形,表现音乐节奏快。板书:形的排列 节奏的快慢

3、课件出示C。美术色彩 音乐意境

分别播放《小夜曲》和《斗牛士之歌》片段。

学生听后谈感受。小结。色彩的搭配,表达音乐的意境。

4、课件思考与交流:

猜猜这四幅电脑绘画表达了哪些乐曲的感受。

(1)流行歌曲(2)乡村音乐(3)独奏《汉宫秋月》(4)狂想曲(展示四幅画)

5、引导学生小结。表现形式:线、形、色相结合。

三、设计海报。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件G。展示名画、师画和学生画。(音乐会海报)

2、欣赏思考:海报包括哪些元素?(课件H)

3、设问:如何制作一份完整美观的音乐会海报呢? 学生交流。出示课件:制作方法与要求。

4、课件展示:师生作品画。

四、即兴创作。

培养学生听觉与想象音乐画面的能力:

1、播放音乐。《小步舞曲》。

2、学生边聆听边想象边绘画。

3、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评总结。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热爱艺术之兴趣:

1、学生自由交流创作作品。

2、师生评价。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聆听了美妙的音乐,而且画出了音乐一般流动的绘画作品。我十分欣慰,愿我们都热爱艺术,让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吧!板书设计:

音乐会

线条起伏——旋律起伏

(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教案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美版)

第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并对喜欢的物品做一个广告设计,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广告设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1.同学们都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

2.新学期的期望: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进入小学最后一学期的学习中。在这儿,我希望所有同学在新学期里有更大的收获,以优异的成绩来告别母校,升入初中学习。3.新学期的要求:备好学具;爱惜书本;遵守纪律;认真作业; 4.奖惩办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五星或红旗。(奖惩办法略)

一、谈话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情境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图片展示并介绍: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认识了解绿色食品标志和中国环境标志。说说标志中的形状,图形和象征意义。5.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欣赏书中图片: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及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归纳:简洁、醒目、美观。

(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

(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a)呈现绿色食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b)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c)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三、创造表现。

1.作业要求: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画一画简单的包装设计示意图。2.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2.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第二课时(总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街边、建筑物或商场里的广告设计,你们能谈一谈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一个设计吗?(学生回答、讨论)2.展示精美广告设计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广告的奇妙世界,了解广告画的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3.引入课题——广告设计。课件展示或回忆:各种精彩广告设计,并配有广告语的声音。

二、深入感知:

1.提问思考: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深入感知教师小结:创意新奇,精美别致,视觉冲击力强。起到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2.欣赏分析,了解广告设计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形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

(3)色彩视觉冲击力强,感染力充分。3.制作过程:

(1)构思: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5.游戏,启发思维。由一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你看到了某某,想到了某某,同教材示意图。

三、尝试作业、反馈指导。1.尝试制作构思草图。

2.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3.教师小结:广告版面的图形应与文字相巨配合、对比协调、形式均衡。4.欣赏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

(1)展示学生作品。

(2)图片展示: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及相对应的版式结构示意图。

四、创造表现。1.出示作业要求。2.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析交流,延伸应用。1.讨论评议

互评: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2.渗透环保意识,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3.鼓励学生布置绿色商店,进行模拟交易学生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2课 城市灵光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画一画并尝试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标志性建筑和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卡纸等。

第一课时(总第三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书中图片: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问: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其中你觉得很特别的建筑是?(引导生找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教师做简单介绍: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入课题。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板书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2.交流欣赏: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四课时)

一、展示上节课描绘较好的作品,为作品修改提供参考。

二、学生继续上节课作业,将细节描绘出来。

1.修改建筑图,突出主体。

2.上色。

3.整理完成。

三、展示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第三课时

一、欣赏分析:

1.学生欣赏书中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问:建筑的基本形一般有哪些?这些建筑模型分别采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你认为它们造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2.教师归纳总结:

建筑的基本形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等。

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KT板、泡沫板、木材等。

二、交流体验:

1.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其实,简单的纸材通过剪贴折压成型也能做出很多富有造型变化的建筑模型。

2.看一看、拆一拆、学一学。

每一小组发给一座建筑模型,学生观察和讨论其制作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拆开重组的方式更直观地掌握制作步骤。构思新的设计创意。

3.学生代表简单演示制作过程并总结制作方法:折——粘——剪——整理成型。

三、自主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合适的纸张,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一件或多件建筑模型进行组合拼装。

(2)注意加入自己独特的构思,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3)巧妙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或其他小饰品进行点缀。

(4)制作的同时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

2.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完成创作的小组同学将作品摆放至“展台”,和其他小组的作品组合成建筑群。

2.自由欣赏参观,引导学生从造型的独特性、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来评价作品。

五、拓展延伸:

想象用用易拉罐、包装盒等各种废弃材料制作成的建筑模型:告诉学生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渗透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第一课时(总第五课时)

一、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1.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运用

3课 俯瞰山川

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欣赏10页下边的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1.摄影作品欣赏:用俯视角度拍摄的《流动的长城》给你什么感觉?

2.作者是怎么表现出俯视的感觉的?

3.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第二课时(总第六课时)

一、欣赏感受: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作品。

2.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

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

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

二、交流尝试:

1.信息交流: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

(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

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学生边说,老师边指导学生选择书中图片资料并适当演示)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角度的画面。

1.找别扭。

(1)教师演示画一画,学生找别扭。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景物特征: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

2.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这两幅画你喜欢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

(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

四、创作评析:

1.学生继续作业。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五、拓展运用:

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中经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如:几米漫画作品欣赏。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俯视的角度来画?如果用平视的角度呢?(作业时间不够,可延长1个课时)

六、教学后记

第4课 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2.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3.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并能简单评述作品。

教学难点: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如果要体验国画,还应准备国画相关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七课时)

一、出示的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

1.教师对齐白石生平作简介。

2.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

(1)齐白石画虾。《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齐白石画花鸟鱼虫的小故事。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

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三、评述过程

1.帮助学生进行评述归纳。

2.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拓展过程

1.为学生介绍相关网址,推荐相关书籍。

2.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总第八课时)

一、欣赏感受:

1. 赏画导人

2. 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3.揭示课题:画坛巨匠——毕加索

二、交流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三、欣赏评述:

1.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2.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问: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什么?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四、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五、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体验国画时,可延长1个课时)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人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2.怎样将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更有艺术性。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音乐。

第一课时(总第九课时)

一、尝试作业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二、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5课 音乐会

(1)基本形的制作: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三、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结: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四、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五、再次作业

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六、评析作业

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图片欣赏。

六、教学后记

第6课 我来玩电脑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学习基本的电脑美术实用技巧,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用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软件来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人

1.出示一张风景图片,然后展示通过 Photoshop处理过后的其他四种效果图片(色调变化、纹理变化、水彩变化、塑料化变化),请学生通过点击放大欣赏。

2.问:这和原来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吗?

3.其实运用我们手中的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4.教师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当场示范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打开Photosh

叩,二、打开图片,三、在色彩平衡中改变色调。)

5.小结:四个步骤,1分钟不到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一张图片改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色调和效果。这就是电脑美术的优势。想不想一起来试试呢?

6.那我们就一起来玩电脑吧!出示课题——《我来玩电脑》。

多媒体展示系统:教师演示Photoshop软件功能,了解基本工具

1.学习打开、保存、退出的基本方法。

2.介绍下拉菜单中“图像调整”和“滤镜”两个部分。

3.学习撤销操作的方法。撤销一步可以用快捷键Ctrl+z,撤销几步可以打开右边工具控制面板中的“历史记录”。把“历史记录”向上移动就可以了。“历史记录”可以清除鞠步记录。

二、尝试制作

1.选择一张图片,练习改成你喜欢的样子,并给新图片取一个名字。

2.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的。

教学展示:可供选择的风景或静物图片。

三、游戏

1.找一找书上的两个机器人,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一共有ll处,你能用铅笔把它们标注出来吗?

2.请最快的同学上台来标记给大家看。

四、学习制作方法

1.小结:后图是经过了Photosh叩修改变成的。通过修改,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图片改变得不一样。

2.学生讨论尝试方法:选取工具栏中的仿制图章工具.按住All键,点选图中需要复制的地方,然后放到另外的区域,按住鼠标移动进行复制.

3.学生尝试一个小图形,进行练习。

五、学生作业

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供学生选择进行修改制作。

2.将自己修改过的画面和原画面一起上传到教师电脑中的共享文件夹中。

六、游戏、评价

1.进行游戏:互相找找同学修改后的图片的区别。

2.说说你找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谁修改得最精细。

第二课时(总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学习基本的电脑美术实用技巧,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用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软件来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古代神话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拔一把身上的毛,吹一口气就能变出很多很多小猴子来。这个神话在我们的电脑里面变成了现实。老师这里也有一只小猴子,你能在电脑中变出很多很多小猴子来吗?(用软件PowerPoint制作)。

2.请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电脑里面最常用的什么功能?(复制,粘贴)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制作方法。(先选中小猴子,选择“编辑”一“复制”,然后选择“粘贴”。不断粘贴,可以复制出许多小猴子。)

二、探索方法

1.怎样让小猴子变高变瘦一点,或者变矮变胖一点呢?

2.学生回答并上台在教师电脑上尝试(选择图片以后,拉动图片周围的小方块就可以自由变幻了)。

3.教师演示,我们还可以对小猴子旋转、翻转,做出更多的不同样子的小猴子。

三、尝试制作

老师这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卡通人物,你们也来试试,用复制、粘贴、翻转等方法做出有趣的画面。

提出问题:

1.提问: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2.小结问题:有底色的卡通形象,复制以后,底色也复制出来了,不好看。怎么办呢?

解决问题 :

1.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

2.小结归纳:有两种办法。

(1)如果背景的颜色单一,点击“视图”一“工具栏”一“图片”。打开图片工具,选择设置透明色,可以把单纯的背景色去掉。

(2)如果背景的颜色复杂,选用魔术棒橡皮擦工具,可以擦掉一块块相似的颜色,再用橡皮擦擦掉多余的部分。然后保存成.JPG文档,插入PowerPoint就可以了。

四、比较、欣赏

1.比较三张图片,一张使用了背景,一张没有使用背景,一张背景比较花、乱。你更喜欢哪张呢?小结:有背景的图片更漂亮,但背景应该衬托主体图片,不能太花、太乱。

2.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别的同学的作业。

五、设计制作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音乐和优秀图像画面。

六、欣赏评价

介绍自己设计的图像,大家共同推选出最有趣的图片、最有创意的图片、最精美的图片。

七、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

7课 兵马俑

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三、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四、作品反馈、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二课时(总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当地出土文物中有哪些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学生各说各自的见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吧!

二、观察赏析、描述评价

1.展示“彩陶舞蹈纹盆”的实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彩陶盆形是什么样的?盆口与盆底有什么特点?

2.这个彩陶盆是制作于什么时代?想像彩陶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样的情景?

3.讲一讲它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总结:欣赏一件艺术珍品首先应了解其时代背景,观察其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对准确完整的评述。

三、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彩绘陶鼎: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四、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五、课后拓展、调查了解

1.上网查询书中三种艺术品的相关资料。

2.课后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认真了解各种文物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二、尝试表现 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8课 光影变幻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总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立方体、铅笔、纸。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展示《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六、教学后记

第9课 走向明天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 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

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二、欣赏评述 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

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

色彩装饰:是否具有艺术性。

三、延伸应用 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活动安排: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四、展示交流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提供背景音乐: 《友谊地久天长》。

五、赠送体验

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第二课时(总第十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新课

l.引导学生观看自己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毕业留言册。

提问:看完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2.学生漫谈。

3.教师小结并回忆:这样一本留言册,我将它装饰得异常精美,我认为一本毕业留言册完全可以算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可以永久性珍藏的艺术品。每当我觉得生活中

灰色的东西占了大多数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找到这样一本留言册来翻看一下。里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行行真挚的话语,有些优美,有些朴实,甚至有些尖锐,但的确常常勾起我一些纯真而美丽的回忆。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制作留言册页的基本方法。

剪贴照片:将照片贴在自己满意的位置。

绘画装饰:运用“平面设计”的知识合理装饰。

文字书写:写出自己的毕业感言以及对同学的美好祝愿。

2.欣赏精美的毕业留言册页。

三、创造表现 实践参与

活动安排:设计几张毕业留言册页,贴上照片,写上毕业留言。

活动要求,使学生能更明确活动要求。

四、畅谈互赠 体验真情

1.整理装订毕业留言册,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装订方法进行装饰。

2.畅谈小学六年以来你印象深刻的往事。

3.谈谈对明天的期望。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八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

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2.教师小结: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

第10课 小园艺师

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欣赏引导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2.互动交流 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

水: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三、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四、评价活动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总第十九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2.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纸、笔。

教学过程:

一、随堂欣赏、导入激趣

揭示课题 :

1.小结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园林建造的一般知识,并且尝试了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

2.与学生一起欣赏苏州园林,一起感受中国造园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积累素材,给予启示。

二、感知材料

1.看看师生共同准备的各种材料,说说分别适合制作园林模型中的什么内容。

2.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演示。

三、合作学习尝试体验

1.分组: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

2.分工:分别设“艺术总监”、“建筑师”、“架桥师”、“花木造型师”等职务。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补充给各组,带动大家,共享材料。

4.教师到各组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造型、粘贴、拼合中的难题。

四、欣赏评价

1.共同欣赏合作学习的成果。

2.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集体创意进行介绍演讲。

3.教师请各组同学在本组作品前拍照纪念,照片将贴在本班队角上,让这次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队旗下,得到升华。

五、课堂总结

1.教师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和作品进行总结评奖,分别授予“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制作奖”。

2.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恢复教室整洁。

六、教学后记

第教学目标 :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第一课时(总第二十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1.出示三篇文章《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的片段依次把文章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

2.出示三幅画,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课题——《给文章配画》。

二、启发引导

11课 给文章配画

1.提问:请大家看这三幅画,你为什么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分别是哪篇文章的配画呢?

生:因为这些配画都画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2.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中的形象化词语。

三、教师示范 方法指导

出示文章片段,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欣赏画家作品。

3.欣赏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

五、学生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作品。

2.台下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看图说文。

3.看图说文与原文章的比较对照。

六、教学后记

(出示作业要求)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 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 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并说说第二、三、四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二段讲骏马外形特点:第三段讲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第四段讲只有一只蹄子着地,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二、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一层进一层,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说了什么。

(由奔马讲到古代劳动人民,从奔马身上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2.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侧重从造型奇妙、优美上理解)

3.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侧重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奔马保持平衡上理解)

4.这一段和第二、三、四段是什么关系?(归纳小结,与上文紧密联系。)

5.着重理解“卓越”(超出一般,非常优秀)一词。

6.个人练读。齐读。读时浮现奔马形象,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崇敬、热爱之情。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说组成,记字形。

2、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

3、每个生字写三遍。

五、联系课文,说说对“匀称”“构思奇妙”“卓越”“匠心独运”“安然元恙”的理解。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出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膘肥身健

外形 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

重心平衡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

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

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二、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画了许多写生,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板书课题。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说明货物重。)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向前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3)“可见”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着用两个“可见”说明了什么?(“可见”可以想见。连着用上两个“可见”,说明纤夫们负着重荷,流露出对纤夫的同情。)

(4)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观察。

(2)图文对照,深人体会。按顺序观察、读、思、议每个纤夫。重点抓住以下几个人物的神态。

观察领头的纤夫,读课文,理解“漠然”,思考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漠然”,不关心,不在意,十分冷漠的样子。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纤夫可能在想:纤拉了一年又一年,这个罪还得受,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呢!还可体会到笨重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使他们麻木了。

观察衔着烟斗的高个子纤夫,从衣着上知道了什么,从神态上看出了什么?(从衣着上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破产了,当了纤夫。从“没精打采”的神态、看出他厌倦了拉纤的生活,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认识到资本家和地主一样,都是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吸血鬼。)

观察高个子旁边的纤未:读课文,理解“蛮劲”,思考这个小伙子为什么“使着蛮劲向前拉”?(“蛮劲”就是狠劲,使着蛮劲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是对资本家的一种反抗,同“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是一致的。)

观察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中看出什么?(”荷”负担。“重荷”,沉重的负担。包含着作者对少年的怜爱之情。)

图上一共画了11个纤夫,每个纤夫年龄、身世、相貌、衣着、动作、神情不同,各有特点,但他的命运是一样的,都深受剥削、压迫;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充满对资本家、对沙皇统治不满、憎恨。

(3)在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理解下列词语。

逆风:迎着凤。

虚弱:本课指老纤夫显出病态,身体很弱。

疲惫:非常疲乏。

白皙:皮肤白净。

沮丧:灰心失望。

(4)指导朗读。读出纤夫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读出对纤夫深深的同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三、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四、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描写纤夫神态的词语,体会所含的思想感情。)

3、再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纤夫内心的痛苦、悲哀,不满和反抗,表达出对沙饿统治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个人练读。齐读。

六、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可归类识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有“漠”“肤”“贱”,左宽右窄的有“削”。半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的有“逆”。左中右结构的有“衔”。上下结构的有“秃”“皇”。

提醒学生注意一逆”里面部分的写法,注意“贱”的右上不要丢一点。

2.每个生字写三遍。

七、出示生词卡片,复习字词。

八、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1.找出课文原句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在课文里是说小伙子目光集中,死盯着上方。一般可用于怎样地“凝视”,也可和“目光”搭配。

“摆脱”,脱离束缚。在课文里是说红衣少年拉了一下纤绳,想从重荷之下得到解脱,“摆脱”可用于“摆脱困境”“摆脱苦恼、摆脱落后状态”“摆脱监视、跟踪”等。

九、练习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十、作业。

1.朗读课文;书写词语。

2.预习《古诗两首》。

板书:

景物

晴空

辽阔

轮船(美丽)

构成农民

少年 退伍军人面

纤夫 衣着

破烂

补丁

动作

悲惨

表情

漠然 厌倦 抗议 愤怒

时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沙皇(黑暗)

3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 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 n,不读h 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1、“字·词·句”练习,通过按顺序排列大写字母井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通过选择多音字的读音,读准多音字;通过选择同义词并填空,学习准确运用同义词)通过缩句,练习去枝叶,留主干,把句子写简练,同时可运用缩句检查句子是不是病句,通过扩句,练习力“上一些修饰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2、听话·谈话”,练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或画片。

3.“阅读”,读后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4、“作文”,通过看图作文,着重练习写文章要有中心,并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二、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完成“字小词·句”四道题)

二、完成第一题

1.提示字母排序的方法(边背诵字母表边排序)。

2.各自练习。指名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练习。

3.全班订正。

4.背诵字母表,要求熟记,以利按音序法查字典。

三、完成第二题

1.各自练读,读准带点的多音字。

2.集体订正。

3.用带点多音字的另一一个读音组词语,如“朝”,组词“朝前走”。

4.使学生明确,读准多音字要注意据词定音。

四、完成第三题

1.完成第一组选词填空练习。

(1)启发学生区分“愿望”“期望”“盼望”的意思和用法。三个词都有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意思。使用范围、程度有所不同,三个词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期望”多用于上对下,是对对方的一种想法。

(2)各自练习,全班订正。

2.完成第二组选词填空练习。

(启发学生区分“继续”“陆续”“连续”的意思和用法。

三个词都有不中断的意思,“继续”表示前后相继,延续下去;“陆续”表示时断时续;“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问断。

2、各自填空,全班订正。

五、完成第四题

1.出示例句,比较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缩句后句子精炼了,“谁干什么”看得更清楚了J

2.了解是怎样缩句的,缩掉了什么,学习缩句的方法。(先读句子,再想句子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去掉次要成分。缩句后再读一读,看是否能基本上保持原句的句意J 3.自己练习缩句,然后全班订正。

六、完成第五题

1.出示例句,比较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扩句后句子更具体、形象了。)

2.了解是怎样扩句的,增加了什么,学习扩句的方法

(先读句子,再想每个括号加在哪个词语前面,可以增加什么修饰词语,最后读句子,看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3、自己练习扩句,然后全班订正。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听话·说话”练习)

二、指名读“听话·说话”提示,明确要求。

三、从内容上进行指导 1。明确话题是讲邮票或画片。

2.启发学生各自讲自己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

3.明确要从两方面讲: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欣赏。

四、从怎样把话说好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有次序,包括整段话的顺序和介绍画面要有顺序;二要把话说完整,语句要通顺、连贯;要表达出欣赏、喜爱这张邮票或图片的感情。)

五、个人练说

六、指名说话,全班补充、评议。

七、鼓励把说的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阅读”练习)

二、初读,读准字音(用卡片检查“静悄悄”“情谊”“樱花”“点缀”“翩翩起舞”等的读音。)

三、出示短文后思考题,明确要求

四、自读短文,完成思考题1

五、再读短文,完成思考题2 1.自己分段。

2.全班交流。

3.讨论为什么这样分段。(可按时间顺序“早上”“下午”和“当晚霞在天边燃烧的时候”将短文分成三段。)

六、完成思考题3 1.自己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怎样归纳第二。三段段意。(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并在一起。)

4.写出各段段意。

第四课时

一、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思考: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于什么?

2.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二、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指导确定中心

由观察图画产生的联想,如,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指导学生确定中心。

四、围绕中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丰富作文内容

如:作文中心定为爱科学,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扩展内容,兴趣小组活动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回到学校制作蝴蝶标本„„如,作文中心定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中的陈列,叙述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少年儿童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及图中小学生通过采集、制作动物标本,增长科学知识,准备将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贡献。

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由两篇讲读课文《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一篇阅读课文《灯光》,一个读写例话《分辩事物与联想》和一个基础训练2组成。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远大的理想、同情心及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掌握“橙、芬、纯”的读音,注意“盲、蛮”的字形。

3、能背诵《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4、学会缩写作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学会分辨事物与联想。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具体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词这种文体,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菩萨蛮大柏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

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画有简明地图的小黑板。只要画出江西。福建两省的省界以及井冈山、瑞金大柏地几处地点即可。

3.印有七色光的图片一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这首词的上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释题

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J 2.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 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学生答: 1933年夏。)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不能读成“登”。“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出示印有七色光的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练”是绸带,“彩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练”实际指的是虹。)

(3)小结: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虹,但是我们却仿佛看到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的彩绸在天上翩翩起舞。这样就具体描绘出了虹,而且使虹在我们的想象中从静的变成了动的。多么美啊!

2.学习第二句。

(1)同学们看见过彩虹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学生如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夏天雨后看到固然很好,说不出也不必勉强。

(2)分别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雨后”是说夏天阵雨之后,彩虹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天气里显现的。“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复”是又、重新的意思,这里是说重新出现。“斜阳”是说西斜的太阳。“关山”课本上有注释,指名一位同学读一下注释。注释中又出现两个生字,要求学生读准确。“隘”是指险要的地方,“岳”是指比较高的山。“苍”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苍”是青翠的颜色。“阵阵苍”是说青色一阵阵时隐时现。原来这时天刚刚放晴,云彩没有散尽,还在流动,因此,还不稳定,有时阳光普照,关山一片青翠,有时云霞遮掩,关山又暗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景色变化的复杂过程。)

(3)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3.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即一、二两句。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

三、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想想其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这首词的下半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三句。

(1)同学们还记得“当年廖战急”中的“当年”是指的哪一年吗?(是1929年1月。)(2)“廖战”是激烈的战斗。这里介绍一点当年战斗的情况。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到达离瑞金25公里的大柏地,10日(农历正月初一),国民党反动军队尾追而来。这时,毛泽东同志命令一支小部队边打边退,逐步将敌人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清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主力,突然向敌军发动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共歼灭敌军近两个团,俘虏敌人八百多,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形精心设计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也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弹洞前村壁”中的“洞”跟我们平常用的这个词有点不同,它的意思是穿透。这里说的是:子弹射穿了前面村子的墙壁。这一句是从现在写到过去,由写景转入叙事。

2.学习第四句。

指导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装点”是装扮,点缀。“朝”念zhao,不念z o,“今朝”是今天的意思。

(2)指名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是说,那前村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群山打扮得更好看了。)

(3)本来,墙壁上弹痕累累,似乎很难同美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讨论中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说出那么一点意思就应当加以肯定。“完整的答案是:在革命者看来,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丑恶的,而正义的战争则是美好的。只有通过正义的战争,人民才能夺取政权,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翻过身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江山是人民战争打出来的。因此,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景色显得更美。

3.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三、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得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纠正。

(1)“彩练”指的是虹。

(2)“斜阳”指西斜的太阳。“阵阵苍”指大柏地一带的群山在天气刚刚放晴时一忽儿模糊一忽儿清晰的青翠的颜色。

(3)“装点”是装扮。点缀的意思。装点关山的是四年多以前那场战斗留在前村墙壁上的弹痕。

2.把课文的前两个句子连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夏天雨后的大柏地,天空中架着一道彩虹,就像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缤纷的绸带在凌空飞舞似的。西斜的太阳重新出现,大柏地附近一带群山的青翠的颜色,一忽儿清晰、一忽儿模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回答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说得多一点,只要合乎情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3.这首词中,只有“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其他都是眼前看到的事物卜全词的顺序是:当前——过去——当前,写景一一叙事——写景。

4.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这是一种对人民的革命战争充满豪情壮志的思想感情。回辖这个问题只要意思对就行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怎样做到有感情?主要是要在头脑里想象出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有感情地朗读数遍后指名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

当前——过去——当前

写景——叙事——写景

5、月光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八至十自然段,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一、复习;日课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一曲?(他为盲姑娘的不幸遭遇和对音乐的酷爱所打动,也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八至第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清幽——凄清、幽静,水大相接——水和大连接起来。拗涮——形容水的明净。微波刻刻是指微小的波浪因明净和月光照射而闪闪发光。霎时间——极短的时间。一缕一缕一一条一条,恬静——安静,宁静。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2.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J

3.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联系?(贝多芬弹的是他对月光的感受。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很美;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表现出相互体贴和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也很美。这就使他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种激情促使他按起琴键来,用乐曲来描写1光,来表达他对穷人的同情和热爱。)

4.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静,后来,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J

5。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他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的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6。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呢?(风吹烛灭,月光照进窗子,茅屋沐浴在清幽的银光里,穷兄妹俩站在身边,这些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他按起琴键来弹奏的曲子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事物产生的联想J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户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呢,(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的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调。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1A6A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2。先各人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

3.请学生试着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练习用“幽静”造句。

六、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灯光》。

板书

大海

慢 轻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平静

月光曲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柔 和

大风

急骤 激昂 奔放

巨浪

灯光

一、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稚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准备

书写缩写课文范例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围绕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他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第一、二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3.指名按分的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把这一段分成三层,想一想,每一层的主要意思;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第一层,第八、九自然段是第二层,第十自然段是第三层。)。

(4)请三名学生分三层朗读课文,每人朗读一层。

四、指导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1)指名说第一层的内容。(大致内容是)在围歼战开始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看得那样人神。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三层的内容。(内容大致是,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失败的可能,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指了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这次围歼战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葬了郝副营长的遗体。)

(3)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五、布置作业

1.准备缩写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复习课文内容练习缩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全文。

2.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指名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

1.讨论:“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革命胜利后的和平时期,“我”在清明节晚上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的赞叹:“多好啊!”第二次是在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交通沟里、借着火柴的微弱亮光看书。看到书上画的电灯,说出了“多好啊!”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和我在交通沟里谈话时,说到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该多好啊!”)

2,讨论:他仍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三、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四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第二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1947年初秋;二是那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四、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巡视了解缩写情况(用10~15分钟)

五、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六、挂出写有缩写范例的小黑板,供学生修改参考。

缩写范例

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准备围歼国民党军57师。战斗开始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书,憧憬着未来)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

七、学生根据范例修改自己的缩写。

分辨事物和联想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学习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话,初步了解例话的主要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默读例话,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第一自然段讲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第二自然段以《月光曲》这篇课文为例,具体说明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第三自然段讲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对阅读和作文都很有好处。)

二、指导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学习怎样分辨事物和联想

1.提出自学要求: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月光曲》这篇课文想一想,《月光曲》这篇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内容是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月光曲》中的事物和联想。(先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例话中讲的三层意思:贝多芬由在茅屋里见到的事物而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由所听到的琴声而联想到大海的动态变化;皮鞋匠由妹妹的表情联想到妹妹仿佛也看到了大海。)

三、联系本组其他课文,加深理解

1.《菩萨蛮大柏地》一课中,哪些是作者见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作者看到的是彩虹、雨后斜阳下“关山阵阵苍”的景色,还看到当年“廖战”留下的弹痕。作者由看到的这些事物,想到了那次激烈的战斗;想到那累累的弹痕,把关山打扮得更加好看了。)

2.《灯光》一课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和背后传来的“多好啊”的赞叹声,是作者接触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对郝副营长牺牲经过的回忆,是由接触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四、小结

以后读书,就要像这样,注意分析文章里讲的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2”。

基础训练2

教学要求

1.复习韵母U的拼读和书写规则。

2.读准多音字,辨析形近字,练习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练习把反间语气的句子改成判断语气的句子,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

4.读懂短文,练习从短文中画出联想的内容。

5.练习写自己心爱的一样东西。

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第一。二题和第五题两个例句的小黑板。

2.挑选重点讲评用的学生习作一两篇,用大字抄出,或制成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前四道题。

二、练习第一、二题

1.学生先各自按题目要求读一读,想一想;再同座互相说一说,读一读。

2.挂出抄写第一题的小黑板,讨论第一题。

(2)指名说一说,带点字韵母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教师用彩色笔标出不同之处(第一排U和声母n和1相拼,书写时不能省略上面的两点;第二排是<和j、,q、x相拼,<上的两点要省。)

3.挂出抄写第二题的小黑板,讨论第二题。

(1)逐句指名说说带点的字应该读什么音。(第一句中“音乐”的“乐”,读yu,“,乐”的“乐”,读l 第二句中“明确的”的“的”,读de,“目的”的“的”,读d ;第三句中“还有”的“还”,读h i怕i,“归还”的“还”,读hu n;等等

(2)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三、练习第三题

1.学生独立比较形近字并组词。(大约用6分钟时间J 2.互相交流。

(1)指名说说每组形近字的异同,同学互相补充或纠正。

(2)指名读读自己组的词,同学互相补充或纠正。

四、练习第四题

1.学生独立查字典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大约用10分钟时间。)

2.同座互相检查,重点根据对方的字典检查“在字典哪一页”这一栏填得对不对。

3.指名说说每个字要查的音序或部首。

4.表扬查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订正练习中的差错。

2。预习“字·词·句”部分的第五题和“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字·词·句”的第五题

教学过程:

1.读例句,明确题目要求。

(1)挂出抄写第一组例句的小黑板。指名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再指名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是用反问的方式说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第二句直接说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挂出抄写第二组例句的小黑板。指名读一读,说说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我们克服了困难J再指名说说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句是用上了“把”字的句子,第三句是用上了“被”字的句子。)

2.学生自己练习变换句式。

3.逐句讨论交流,酌情指导。

二、进行“阅读”练习:

1.布置自学自练:用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小小足球队》这篇短文,独立完成短文后面的练习。

2.学生按要求自学自练。

3.逐题交流讨论。(第1题的第1小题可以填:没有实现当一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理想。第2小题可以填:小足球队队员对足球运动十分热爱。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中国足球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第之题:看到的内容是在小巷子里看到孩子们踢足球,看到了孩子们的顽强精神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想到的是“我”过去对乒乓球运动的迷恋的幻想,对今天中国足球运动落后的遗憾和对未来中国足球运动充满了希望。)

三、布置作业

看看:作文,练习的要求,想一想自己准扁写哪一样心爱的东西。并对那自己要写的东西仔细观察一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作文

教学过程:

一、讨论作文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目J

2.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要求写自己心爱的东西。)

3.写这次作文要注意些什么?(要写出这种东西的特点,还可以说说由这一心爱的东西所产生的联想。)

二、交流作文内容,拓宽学生思路

1.你准备写什么心爱的东西?

2.你准备抓住它的什么来写?

(以上两个问题都多请些学生说一说,以便帮助学生拓宽思路,选好作文材料。)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酌情个别辅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酌情进行面批。

第五课时

一、交流作文

请写不同物品、写出不同特点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对每篇作文作适当评点,着重评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

二、重点评议

(1)评议一篇写出特点又写出联想的好作文。

(2)评议一篇内容比较好但条理不够清楚的作文,三、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课时可在学生完成作文后的适当时间安排。)

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第三单元

本单元由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阅读课文《琥珀》,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基础训练3组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辨析多音字、形近字。

2、能理解跟课文中心有密切联系的重点句子的含义。会修改病句。

3、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段意和全文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5、懂得分辨课文中哪些写的是实实大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并要求在习作时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

读文章,要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写文章要学会在具体叙述真实事物的同时,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要从小女孩的处境和作者的想象的强烈对照中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穷人》一课要着重通过对词 句的理解,看看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7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3、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

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J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看看本课砒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两段讲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

二、学生自学第三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

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穷人》。

板书:

擦———幻想———渴望

死了

火炉

温暖

烤鹅

食物

圣诞树

乐趣

灭了

微笑

奶奶

疼爱

飞走了

幸福

8、穷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写词语,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读读写写”中的部分词语

1.今天我们要做个听写练习,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请同学们先准备一下,有不会写的字,仔细看一看,也可以写一写。

2.听写词语:

舒适:搁板 帐子 健康 抱怨 顾惜 勉强

填饱 倾听 探望 忧虑 潮湿 沉默 严肃

溅起浪花 海风呼啸 脸色苍白 自作自受

3.同座互相批改。

二、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1、贴出挂图。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这幅挂图,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2、学生进行交流,谈自己对故事发展的想象,教师就想象是否合理作适当指导。

3、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要求续编故事,什么叫“续编故事”?(就是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续编故事,用二三百字把你续编的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续编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穷人》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要一致,渔夫、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不能改变;二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合理。

三、学生写续编的故事(大约用20分钟)

四、请四五个学生读续编的故事,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

1.修改续编的故事。

2.预习下一课《琥珀》

板书:

桑 娜 探望西蒙

(穷忧)抱回孩子

心地善良 渔夫归来

9、琥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实物。

2,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指导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讲琥珀形成经过的那一部分。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阅读思考,也可同座讨论。

3.检查交流。

(1)形成一块普通的琥珀要哪些条件?(要有松树滴下的松脂,被埋在泥沙里面,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琥珀。)根据需要的这些条件,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在一万年前,长着许多老松树的树林里,远处还有海在翻腾怒吼。)

(2)形成课文中讲的这样一块特殊的琥珀,还要有哪些特别的条件?(一是在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挨得很近的时候:刚好有一滴松脂滴下来;二是滴下来的这滴松脂要很大,能够把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都包在里头。)什么时候松树才会滴下这么大的松脂呢?(要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所以课文中说“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3)科学家正是根据形成琥珀需要的这些条件,来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情形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很凑巧?(从“刚”“突然”“一大滴”“刚好”“一齐”等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科学家这样想象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4)出示挂图,请学生指着挂图讲述这块玻拍的形成经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展开合理的想象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使学生懂得写作文要展开想象,想象必须合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自学,理解例话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例话,想一想,这篇例话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2.学生自学。

3.讨论。

(1)这篇例话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讲了写文章要展开想象,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为例子,说明作者是怎样展开合理想象的。)

(2)例话是怎样说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想象的合理的?(小女孩擦燃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在火柴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蚜,这些描写都符合小女孩当时的情况。例话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作者想象的合理:第一个方面,小女孩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她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别人的疼爱;第二个方面人小女孩是在冻死以前神志不清时产生的幻觉。)

二、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加深对例话的理解

《琥珀》这篇课文中,科学家对那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想象也很合理,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

三、联系学生作文,体会怎样在作文时展开合理的想象

1、举续写《穷人》的练习中想象合理和想象不合理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

2.举学生其他作文中想象合理和想象不合理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

四、简单小结

以后作文的时候,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还要练习展开合理的想象,使作文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

2.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练习为多义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3.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练习给句子加标点。

4、以“最看不惯的是什么”为话题,练习听话说话。

5.独立阅读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6.练习写读后感。

二、教具准备

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一题和第五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练习要求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二、三题

1、布置自学自练: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第一、二、三题。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要求读的就读,要求写的就写,要求说的就说。

2、学生按要求自己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酌情辅导。

3.讨论交流。

(1)挂出第一题的小黑板,先指名读拼音,再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音节,然后再指名读一读。

(2)指名读组的词,读后评议,有错的修改,有组得不同的进行补充。

(3)指名说说多义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其他同学评议补充;如果有不同看法,查字典解决争议。

三、练习第四题

1、以查“喜出望外”中的“望”字为例,明确练习要求。

(重点说明:各人字典的版本不同,每人都按自己的字典,在哪一页上查到要查的字,就填那一页的页码;选择解释时,要选在这个词语中最恰当的解释。)

2.学生独立查字典填表。

3.检查交流。

(重点检查从字典中选择的解释。参考答案:“望”,希望。“遗”留下。“欲”,将要、快要。“谢”,衰落。“胜”;尽。“绵”,连续不断。“容”,相貌、神态、样子。“起”,建造、建立。)

四、练习第五题

1、读题目要求。

2.请两个学生在小黑板上加标点,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完成。

3、对在小黑板上加的标点进行评议、4.指名读三个句子。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这节课练习中的错误。

2.预习“听话·说话”练习。

第二课时

一、明确听说训练要求 :

1.这次说话的内容是什么?(是说自己最看不惯的事情。)

2、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围绕中心,说清楚为什么看不惯。要说得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3.在听的方面有什么要求?(要认真听,边听边想,有相同的看法就作补充发言,有不同的看法也提出来。)

二、说说你最看不惯的是什么?

多请些学生说说,尽量让学生把看不惯的事情都摆出来。

三、从学生的发言中挑选几件比较有讨论价值的深人进行讨论,有不同看法的可以提出,通过讨论明辨是非。

四、简单小结

对于这些看不惯的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做,还要劝说别人也不要做。以后我们还要经常练习把自己想到的道理说清楚。

第三课时

一、提出自学要求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先把《带翅膀的种子》这篇短文认真地阅读两遍,然后再做后面的三个题目。

二、学生按要求自行阅读答题

三、检查交流

1、本文中讲的这次中队活动的名称叫什么?(叫“给理想的种子插上翅膀”。)

2、同学们为什么开展这项活动?你们从文章中画出了哪些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为的是美化祖国,让祖国大地开满鲜花。可以从文章中画出两处:一处是一个同学补充说的话;一处是同学们在信中写的话。)

3.这项活动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是玩气球的时候,看到气球轻盈地飞上天去产生的想法。)从他们的这一想象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留心观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二是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为美化祖国作贡献。)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篇短文

五、布置写读后感

1.指名读“作文”的第一题,明确练习要求:(着重强调:要写出自己阅读后真实的体会和感想。)

2.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自读课本》中的课文你最喜欢哪一篇?

(多请些学生说一说。)

3.回去以后,把你喜欢的课文再认真读一读,为下节课写读后感作好准备。

第四课时

一、交流启发,打开思路

你准备写哪一篇课文的读后感?主要写哪一方面的感想?(多请些学生谈谈,酌情指导和鼓励。)

二、学生写读后感(大约用20分钟时间。)

三、指名读写的读后感,酌情评议,指导修改

第四单元

本单元由讲读课文《草船借箭》《将相和》,阅读课文《景阳冈》,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4组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一些文言词。

2、能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不好懂的词语。

3、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4、会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小标题,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5、复习本单元所学过的有关读写知识;复习学过的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在加强修改病句能力的基础上练习修改短文。

二、教学重点:

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水平;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表面看到实质,明白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弄清事情的内在联系。

10、草船借箭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教师介绍或请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的背景。

2.请同学谈谈从课题上了解到这篇课文讲些什么。

(借箭的原因大借箭的过程;借箭的结果)

二、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三、正音

1.指出读音不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强化本课生字的读音。

惩:ch ng,不要读成ch n,ch ng。

寨:zh i,不要读成平舌音。

饮:y n,是多音字,这里不读y n。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中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记叙顺序,试着给课文分段。

五、质疑,讨论分段(全文可以分作四段J

六、讲读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讨论:

(1)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2)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一个人,他让诸葛亮造箭的目的是什么?

3.练习朗读第一段。

4.小结。

第一段用人物对话写了事情发生的原固。人物对话既交代了故事情节,还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比如,周瑜和诸葛亮谈的虽然是造箭的事,却可从中看出周瑜表面很客气。实际是想逼迫诸葛亮走上绝路。诸葛亮表面处处对周瑜表示顺从,其实在谈话过程中,真正掌握主动的是诸葛亮。

5.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要读出两人的感情。

七、讲读第二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并讨论:

(1)诸葛亮是准备怎样造箭的?联系上文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说谗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读完第二段,能看出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晕什么吗?

(3)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借箭的计划。)

八、小结

这一段和第一段联系非常紧密,是通过鲁肃去打探的情节,写出诸葛亮借箭计划的。

九、指导朗读第二段

要读出周瑜的用心狠毒;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及办事谨慎。

十、布置作业

朗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讨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康和第二段,说一说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周瑜。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第六至第九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讨论:

(1)第三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第三天诸葛亮去请鲁肃,而反复写了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问诸葛亮去哪里取箭,诸葛亮为什么不告诉他?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联系上文,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4、讨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段。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三、小结

这一段主要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顾全大局、有胆有识、做事谨慎、考虑周到的人。

四、讲读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J)

1.指名读第四段。

2.讨论:

(1)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从草船借箭的故事中举例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指导朗读第四段。重点指导周瑜长叹时应用什么语气读。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全文。(每人读一段)

2.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二、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1.默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1)草船借箭这件事本身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前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弓箭。

后果: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计谋得到了十万多支箭。

(2)再深入思考:引起草船借箭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果怎么样?(提示: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考虑。)

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后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三、小结: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整个事情有前因后果,在这个事件的一些具体情节中也有前因后果。

四、出示幻灯片,并思考和讨论

按照下面的提纲,说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

1.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2.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3.曾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弯手射箭。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课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朗读,更深入地了解周瑜、诸葛亮及鲁肃的性格特征。

六、读写生字词

1、了解本课生字结构。

督:注意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曰”。

惩、罚: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匀称。

寨:中间是三横两竖。

2.把“思考·练习”4中的每个同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指导用“委托”“轻易”造句

1.指名读一读课文中含有“委托”“轻易”的句子,注意这两个词的用法。

2。指名用这两个词造句,不妥之处集体讨论纠正。

3.把两个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八、布置作业

预习《将相和》。

板书:

草船借箭

周 瑜(我真不如他!)十天 十万多支

鲁肃 厚道

(妒忌)知人 周瑜 “故意”

曹操 多疑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

诸葛亮 知天 第三天

顺风顺水

11、将相和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幅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10课

听写“都督”“惩罚”“水寨”“饮酒”“支援”“神机妙算”,然后同座交换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3.今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出示“完壁归赵”挂图)

2.思考讨论:

(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

(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讲解“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有为尊。可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4.思考、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总结;复述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与“谦”相区别。

侮:右面是“每”,不要写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记写撇。

2.指名说说“理屈”“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写两遍。

五、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六、布置作业

预习《景阳冈》。

板书:

11、将相和

将 相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 渑池相会 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12、景阳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

一、进店(详)喝 酒 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1.通过这则例话的学习,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2.能够运用学习例话所获得的认识,指导今后的阅读和作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将相和》

1.默读《将相和》。

思考、讨论:(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每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3)三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教师小结。

“完璧归赵”的原因是秦王想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是“完璧归赵”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渑池相会”的原因是秦王想侮辱赵上,结果是蔺相如维护了国家尊严,被封为上卿。《负荆请罪》的起因是蔺相如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结果是廉颇知错改错,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指名读本则例话

1.读后思考讨论:例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

第一自然段,讲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阅读、作文帮助很大。

第二自然段,以《将相和》为例,谗明在阅读的时候怎样分清前因后果。分析了三件事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第三自然段,再分析三件事总的前因后果。

三、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再以《草船借箭》、《景阳冈》两篇课文中的一课为例,说说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总结

学了这则读写例话,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阅读。作文的实际,谈谈体会。)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辨析笔画易于多写或少写的字;练习构字、组词;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练习使用关联词语造句。

2.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的意思,练习归纳自然段段意。

3.练习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二、教具准备

抄写练习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学习方法是先个人练习,再逐题讨论。

二、学生自己练习

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五道题都要动笔写,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可写在课本上。第二题要写在练习本上。第五题既要在课本上填写,又要在练习本上造句。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

三、逐题讨论

1、第一题。

(1)请三名同学在写有题目的小黑板上填写词语,然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哪些音节为整体认读的音节。

(3)自己改错

2.第二题。

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有元抄错的字,然后改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请同学在写有题目的小黑板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4.第四题。

请五名同学在写有题目的小黑板上用修改符号修改,然后集体订正:

第五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请两名同学依次填写第(1)(2)和第(3)(4)小题的词语、(3)指名读自己造的句子。(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布置作业

把“阅读”部分的短文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学习“阅读”部分。先自学,再交流体会。

二、学生自学

提醒学生注意:先读一读短文后面的练习题,弄明白阅读的练习要求,然后按照练习要求阅读短文。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要求。

2.指名读短文。思考、讨论:

(1)考察南极的人不带回滴水片石,是为了什么?

(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是属于全人类的。考察南极的人不带回滴水片石。就是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2)找出概括第四自然段段意的句子,再想想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段意的(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概括了第四自然段段意。通过卡地亚小姐冒着生命危险捞雇掉进海里的塑料袋,说明“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指名说说“共识”“执意”“滴水片石”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4.先指名读短文,然后齐读。

四。布置作业

回去读一读“作文”部分,想一想准备写谁,回忆一下他(她)所做的事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读提示,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

1.写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

2.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字数在四百字以上。

3、要写清楚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指导确定中心

(1)准备写哪个人;并说说这个人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说自己准备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指导选材

讨论:准备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评讲上次的作文,互相学习;还要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总结上次作文的成绩,表扬写得好的和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作文交流

:1.同学们写了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人,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写的。(选取写不同的人、不同内容的作文,由学生自己朗读。)

2.请同学评议,他们的作文好在哪里(主要围绕本次作文的要求来谈)。

四、指导修改

1.提出作文中没有中心或多中心的问题。

2.事例不突出,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

3、语句不通顺的问题。

4.共同讨论怎么修改。

1、布置修改 请同学们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后请把作文本交上来,老师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情况再次评定成绩。

六、布置作业。

预习《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五单元

本单元由讲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夜莺的歌声》,阅读课文《梅花魂》,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边贯》和基础训练5组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并知道这样写的好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照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3、能按照中心,有条理地、具体地记叙事情,并且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注意文章的前后照应,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发现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6。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 H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 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预习《夜莺的歌声》。

14夜莺的歌声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卫国战争中苏联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课文讲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孩子同德国法西斯进行斗争的故事。他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内容,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二。检查预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在学生分段的基础上讨论段意)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德国兵发豌了学夜鸯叫的孩子,并叫他带路。

第二段:孩子把德国兵带迸密林。

第三段:游击队了解了敌情。

第四段: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

第五段:孩子又在河岸边察看敌情。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2、课文开头是怎样猫驸驾俗歌声韵?(“夜驾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小孩子等候已久。、小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唱歌的?(战斗冈1伺1结束,“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唱歌?(有任务,要吸引敌人)

3·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小孩机智、勇敢?他会用白柞皮做成口哨;会学夜鸯和杜鹃叫;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在敌人面前一点都不害怕。‘啊!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一就都跑了。”这里把强强盗比作野兽,小夜莺聪明,愚弄了敌人,敌人还不知道,甚至敌人还相信了他。)

4.练读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思考题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朗读第厂段。

2.说说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小孩是怎样聪明、机智地同敌人周旋的?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说说这段中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出,互相解答)

3.说说小孩是怎样给敌人带路的,为什么说“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叫孩有时候学夜驾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上是迷惑敌人,让敌人认为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小孩子。“有时候学夜鸯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这也是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乌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4.敌人是怎样看小孩的,小孩是怎样回答敌人的问话的?为什么这样回答?(敌人认为小孩子是“蠢东西’、。“蠢”是笨、愚昧的意思。小孩是这样回答敌人的:“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里的“野兽”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强盗却没有听出来,他巧妙地回答了敌人的盘问。敌人间小孩有游击队吗,小孩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

第五篇: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关键语段。

3、在阅读中注意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拜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单元课时安排

1、《花脸》 3课时

2、《我爱篮球》 2课时

3、《自行车》 2课时 古诗诵读《题临安邸》 1课时 语文乐园

(一)6课时花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传情达意)(把握重音)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教学重点 :

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难点 :

感知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拜。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天上课,春节才刚刚过去。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还在我们脑中萦绕。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呢?

那么在半个世纪前的孩子又是怎样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冯骥才写的一篇回忆散文——花脸。

二、释题:

1、什么是花脸?指名学生谈。(指铜锤、黑头、架子花等必须勾画脸谱出场的戏曲净角)

2、简介花脸:

‚花脸‛,又称‚净‛。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三、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散文集《珍珠鸟》等等。80年代中期后更关注于民俗民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2、作者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的死去。‛‚如果还不进行抢救,再过二十年,中国一半的民间文化将化为乌有!‛

四、检查预习:

1、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读音:俨然(三声)掺(翘舌)假

臭字的写法。

2、课文中容易读错的:

好闷分外有劲轧制咄咄逼人青龙偃月刀(仰卧;仰)积攒俨然哄堂大笑张牙舞爪主角 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脸‛讲了哪些事情?

2、师生交流:

我过年喜欢买个花脸。买关公的花脸

到家人见人夸,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大年初一,妈妈喊我在客人面前表演。

3、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走近‚花脸‛

1、这‚花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2、学生默读勾画,边读边想像这花脸的样子。

3、指名读,读通顺,读出形象。

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那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

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峻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5、这‚花脸‛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联系历史故事‚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体会关公形象。

(赤胆忠心、威风凛凛、傲视群雄)。

6、欣赏关公脸谱。

7、品读美文。

8、这花脸,我虽然喜欢,可也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显然我对花脸 是——害怕的。那么后来,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到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了一个关公的花脸。看,这就是那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的关公花脸。乍一见,我竟然都不敢用手指它。那么后来,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改变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勾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二、研读品悟:

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舅舅付了钱,坐三轮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活极了。

1、自由读句子,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我的感情。

2、指名读句子,感受我的快活。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因为有了这花脸,而赢得了众人的注目,赢得了一般大的孩子的艳羡的目光,因而觉得特别自豪,心里喜滋滋的。)

4、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此时我的心情?(高兴、快乐、仿佛都飘了起来)二)、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1、自由读句子,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我的感情。

2、指名读句子,感受我的心情。

3、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此时我的心情?(得意洋洋)

4、从这句话中,你还能感受到点什么?

人们对关公的喜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父母因我买了关公的花脸而高兴,表明了他们希望我也能成为像关公那样的英雄。

5、想象一下,人们是怎样夸我的呢?

三)正是人们对关公的喜爱,因而促使我更加喜爱这花脸。文章哪个自然段最集中地表现了我的这种喜爱?齐读。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几点将我对这花脸的喜爱具体表达出来的?

(一直、谁说、睡觉、醒来头件事)

四)而我的母亲,一个期盼自己儿子成为英雄的母亲更是只要客人来,就喊我出场表演。

1、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2、谁能来读一读,将当时我的表演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其他同学则扮演客人,读客人们这一段。

引导学生注意‚我——姓关,名羽,字云长。‛中破折号的作用。

3、此时,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此时我的心情?

(俨然自己就是关公了)

三、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1.花脸

爱花脸 神气

买花脸 高兴

戴花脸表演 威风 我 爱 篮 球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篮球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在追求梦想中的欢乐与自豪。教学重点:

1、描述自己最深刻的场景。

2、体会作者不仅仅只是对篮球有着喜爱之情,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梦想,从中得到快乐的情感。

3、体会重点句子的表达方式并学会仿写。教学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在成长中去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所爱‛。

4、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照样子写一段话。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我爱篮球。齐读课题。

2、如果想告诉别人是‚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课题?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二、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指名读生字。

2、本课的生字从构字方式来看,有哪几种?

筐 辨 铰 瞒 漓——形声字

酣——会意字

理解‚大汗淋漓‛:汗流滴的样子

酣畅淋漓:舒畅痛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我爱篮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

三件事:在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为篮球剪去心爱的辪子、见别人打球忍不

住冲上场。

四、品读感悟:

仔细地读描写这三件事的段落,将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

一)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

周日的校园里,没人。酷暑的操场上,没人。有人没人与我无关,有篮球就行。

1、倘若是别人,有人会怎么样?无人又怎么样?

2、如果是球技很好的有人看可能会打得更带劲,想赢得别人的喝彩。无人看则可能会无精打采。

3、谈感受:(心无旁骛,她的眼里只有篮球。只对篮球的情有独钟。)

哦,篮球架,篮球筐,天上一只火球,地上一只篮球。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得满头大汗。

1、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跃起、投篮,跃起、投篮‚那不知疲倦,朝气蓬勃的精神。

2、谈感受:全然不顾天气的炎热,打得那么忘我,那么投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跃起 投篮 圆滚滚 鼓蹦蹦 变幻无穷

2、将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品读感悟: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件事情,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一)铰辪子

我的头发最浓最密,两根长辪又粗又黑又亮。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就剪自己的辪子。我那时是怎么了?就是给洋娃娃剪辪子我也下不了手的!然而,我剪自己的辪子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仿佛我已经变成鼓蹦蹦的没有知觉的篮球了。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2、谈感受:剪辪子时的毫不犹豫,毫不可惜。——对篮球爱的那份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3、我那时是怎么了?心里只有篮球。为了篮球,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抛弃。

4、品读。

二)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天知道怎么回事,我冲上场,抢过表演系的球,一路运球到对方的篮板下,一跃而起,‚刷‛,一个漂亮的投篮,然后扭头就跑。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当时的场景。

2、这里只写出了‚我‛当时的动作,那么想象一下,当时场上运动员和场外的观众会是一副怎样的表情?会怎么想?

3、难道我会不知道我的冲动带来的影响吗?‚天知道怎么回事‛‚扭头就跑‛这些词语说明我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理喻,觉得自己闯祸。

4、可我为什么还是冲上场了呢?我不容许他们这么打篮球,不允许他们把6

篮球打成这样。是我对篮球深深的爱,使我无法阻拦自己。——无可阻挡的奔突。

5、品读句子。

三、整体升华:

1、酷暑下独自地练球、咔嚓铰去自己美丽的辪子、全然不顾上场投篮。这是一些多么生动的场景,多么纯真的追求,我对篮球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

2、指名读句子:

3、读着这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你还可以接着说吗?爱是什么?是……

5、我如此挚爱篮球,可我到底没能成为篮球运动员。课文表达的仅仅只是对‚篮球‛的喜爱之情吗?

6、‚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也就是说不管自己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只要全心的投入,只要奋不顾身的追求,只要勇敢的付出,只要忘我的倾注,去追求美好,去渴望创造,就能永葆青春,就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能使自己的生命焕发青春的光彩!

7、品读美文:

四、练笔:仿照课文,用两三件事情写‚我爱‛,并能表达自己经历后的感悟。

板书设计:

我爱篮球

偷球打

剪辪子

爱好→追求 抢球打 投稿写作 自 行 车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和思考。过程与方法: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家庭责任感。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交流你自学生字的成果。

薄:多音字 肺字的写法。兢字的写法。

3、指名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外国人名,并说说他们和我之间的关系。

马祁

高登

马玟.沃尔夫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线索:

1、自行车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为什么?

马祁先生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就答应帮我找一份零工。

爸爸为我买了一辆旧的自行车。

马祁先生见我有了一辆自行车后,就答应了给我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我推着车子去送报纸,可这种做法很费劲,就把车子留在家里。

母亲把那辆旧自行车卖掉了。

圣诞节,我的客户送了我一辆新的自行车。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质疑:

三、品词析句问题探究

‚你是最出色的,‛她说,‚你送的报纸从来没有遗失或者延时,也从来没有弄得潮湿或者损坏过。于是我们决定送你一辆自行车。‛我的客户们为什么要送自行车给我呢?

1、我是怎么送报纸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2、师生交流:

(一)送报纸是一件苦差事。

要是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麻烦就大了。我只好拿一件爸爸穿过的雨衣,蒙盖在邮包上,以免新报纸被雨雪淋湿。

(1)会有什么大麻烦?怎么就是个苦差事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下雨的时候:

下雪的时候:(2)朗读语段。

(二)送报纸也有有趣的时候:

我天天都能看到每一个邻居,……但是对我都很友善。我还可以看到他们养的各种各样的小狗小猫,以及其他可爱的小动物。

1)、从中可以体会到‚我‛是怎么送报纸的?——亲自送到每个邻居的手里。而且是面带微笑送过去,待人乃至对小动物也很友善,心存感激。

2)想象一下他送报纸的情景。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文中的我送报纸的场景。那么我们可不可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我的行动。

2、出示词语:兢兢业业。要学生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词语的意思。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二、感受感人场景:

1、正是由于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我赢得了我的客户的喜爱,他们在圣诞夜里送给了我一个惊喜。来,让我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夜晚。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部分,感受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2、指名读。指导朗读。注意体会我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我的客户的那份友善和对我的喜爱。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你是最出色的。‛

4、重点体会‚我感到,这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这句话的含义。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我得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感到幸福。实际上是我感受到人只要付出诚实的劳动,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

5、写话:此时的我内心百感交集……接着往下写,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1、这篇课文很长,虽然是一篇国外的文章,但同样能触发我们的心灵,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呢?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几个人物着手,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四、练笔:

改变人称复述课文。以文章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写下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自行车

(为送报)

买自行车

(困难)

卖自行车

最幸福(认真负责)

得新自行车

诗词诵读 题临安邸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2、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②交流。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三国的歇后语,了解歇后语的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

2、体会比较顿号与逗号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积累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在新学年里认真学习。

2、读文章,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新学期班委会的改选,进行口语交际《给我一次机会》。训练学生勇于自荐,态度诚恳,理由充分。

2、能生动地描述景色,并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 时: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1、学生自己读,想一想你能读懂多少?

2、学生交流:

关公面前耍大刀——关公的一把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周瑜打黄盖——孙刘联军为破曹殚思竭虑,苦无良策。这时,东吴大将黄盖向大都督周瑜献火攻之计,周瑜点头应允,但苦于无人向曹操诈降,以使大军接近曹营连环船。黄盖闻后,说愿行此计。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商议退敌之策,命令诸将各领三个月的粮草,准备进攻。黄盖则大唱反调,道不如投降算了。周瑜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斩首,后来在众将苦苦哀求之下,周瑜免去其死罪,脊杖五十,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进流,几次昏死,观者无不泪下,这便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由来。

张飞穿针——猛张飞的战袍在白天的厮杀中被撕坏了,晚上在中军大帐喝庆功酒时,孔明激他说,这种细活张将军不会做,只有找个女工来才能缝好战袍。张飞不信,愿和军师打赌,说他不用女工,自己也能穿针引线缝好战袍,孔明于是和他打赌。油灯下,只见张飞鼓着牛眼,屏气凝神,左手拿针,右手拿线,大气不敢出,全神贯注地穿着针线。众人喝酒谈笑,想分散张飞的注意力,然而猛张飞不为所动,张飞大眼瞪小眼,专心致志地做着女工活。他足足用了两柱香的工夫,终于穿好了针,缝好了战袍。

3、感受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前半是一个比方,后半是这个比方的解释.平常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单把前半截的打比方说出来,把后半截的解释省去,让听话的人自己去体会。

4、拓展:

豬八戒照鏡(裏外不像人)和尚打傘

(無法無天)貓哭老鼠

(假慈悲)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釣)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二、读一读,记一记:

1、我国的经典名著中还有一些经典名句言简意赅,内蕴丰富。值得我们仔细揣摩,认真体会。

2、学生自己读,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3、师生交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所作所为都不可挽回,将来的事情还可以努力争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只有勤奋才能学好,懒散不努力就会荒废;行动只有认真思考才能成功,而随随便便只会失败。

4、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

三、体会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1、读两个句子,体会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2、读句子,读出句子的语气。

3、说说顿号和逗号的用法。

戴绒花、穿红袄是小闺女们的两个并列的动作。跃起、投篮是我打篮球的两个动作。

‚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中间为什么不打顿号?这是两次投篮,并不是并列的两个词语,而是有先后顺序的,逗号表示两次投篮间的停顿。

4、读句子体会。

5、练习加辬点:

秋天 菊花开了 白的 黄的 粉的 红的 真是五颜六色 鲜艳夺目 秋天 菊花开了 白的似雪 黄的似金 粉的似霞 红的似火 真是五颜六色 鲜艳夺目

四、读短文,谈感受:

1、默读文章,想想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师生交流:

冰心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故事。

3、你有怎样的感受? 冰心对《三国》的喜爱。

4、小结:

《三国》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中的故事已经被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给我一次机会

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根据交流的话题组织内容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2使学生建立自信,学会把握机会。

重难点: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的道理。课时数:一课时 过 程:

一、引言入题:

1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的,但要看你善不善于把握。2板书:给我一次机会

二、学生读题,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建立自信,学会把握机会。2.能根据交流的话题组织内容。3.能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教师小结上学期班级管理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班干部改选的设想,并让大家明白当选班干部既为大家服务也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机会。

四、分小组发言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讲自己想当干部的理由,其他同学认真听,积极提问。

2小组内推荐优秀者到全班发言。3全班选议,选出新一届班干部。

4当选的同学进行简短的就职演说,其他同学表达简短祝福。

第四课时

习作‚最美的风景‛

内容:习作指导

一、趣味表演导入。

一学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近看远看,正在寻找什么。设计对话。

二、小结:

美丽的风景就在你所熟悉的地方。只要你肯细心地寻找美。你就会发现美 一直在你身边国。

三、明确要注,开阔思路。

(1)读导语。想一想,可以写些什么?

‚一束灿烂的迎春花,一片绚丽的火烧云,还有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可以写大自然的美景。

‚鼓励的掌声,信任的目光,父母的背影……‛可以写生活中感动你的人和事。

(2)结合‚想一想‛的环节,思考:

你眼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它美在哪里?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3)集体交流中,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哪些内容来说明这风景在你心中是‚最美‛的。

四、根据学生写作角度的不同,进行相关的指导。

1、写大自然中的美景:(1)、写好景物的基础在于观察。观察要有序,做到和珅清楚,层次分明。(2)、写景要写出它的情趣,写出自己的感受。

2、写生活中感动你的人和事。

(1)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带到语言文字中,把你认为最‚美‛的人和事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2)细节描写要生动同,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要善于发现并细致描绘最能体现‚最美的风景‛的内容。

第五课时

内容: 修改与誊写

一、学生动笔成文,自主修改。

1老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或帮助他修改。

2学生将自己修改的文章小声地读一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有错字、漏字或用词不当或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二、同桌相互修改、交流

学生将自己修改好的作文与同桌相互交换修改,以进一步去发现自己难以察觉出来的问题。

三、指名读文,全班集体修改

1教师指名读修改好的文章。

2其他同学听后给文章提意见,进行再次修改。3教师再次总结修改要点。

四、学生誊写修改好的作文。

第六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革命情怀‛为话题,安排了《延安,我把你追寻》、《井冈翠竹》、《沿着红军走的路》三篇课文。学习本单元课文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古诗《出塞》,诗人王昌龄以月照关塞为典型环境,从秦汉写到唐代,追忆历史名将,表达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语文乐园‛的第一题,了解不同语境下词语的不同含义,学会准确辨析多义词的意思;第二题掌握分号和句号的用法,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表达效果;第三题积累名言警句,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妙;第四题在学习成语过程中,了解成语‚凤毛麟角‛的由来,理解故事内容,积累成语并理解含义。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我的偶像‛,练习写记人的记叙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通过记叙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单元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关键语段。

3、在阅读中注意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发扬革命精神,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单元课时安排

4、延安,我把你追寻 2课时

5、井冈翠竹 3课时

6、沿着红军走的路 3课时 诗词诵读:出塞 1课时 语文乐园

(二)5课时

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能了解诗文大意。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们对延安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内涵的发扬。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教学难点:体会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布臵预习,搜集有关延安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辬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辬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

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小黑板或图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18

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5总结、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5井冈翠竹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布臵预习,搜集有关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2.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3.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三、教师将汇总好的问题依次交给学生讨论,并允许学生结合课上实际提问: 1.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2.借助读中提示导读全文,具体领会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如何托物抒情。

①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找出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因为井冈山的竹子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②课文是不是单纯写竹?(不是,是为写人而写竹)写什么人?怎么写?(借竹子对革命的贡献赞写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井冈山是革命的发源圣地,井冈山人民象竹子那样在革命各个时期有着重要功绩,最具典型性彻底性)

③井冈竹子具有怎样的风采?(见2节)由‚修直挺拔‛‚密密麻麻‛联想到什么?(岗哨、伏兵,比喻井冈山人民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这样写属于何种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写作顺序如何?

④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革命战争年代三写竹子分别联想到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如何表现?

一写竹,用‚搭、做、盛、蒸、做、摆‛等动词,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具体写出竹子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

二写竹,用反问手法,写出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写竹,一语双关,用了排比、顶真、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叶、枝、鞭,根角度展开联想,赞扬了竹子尤其井冈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追问三写竹子,作者怎样运用双关手法的?明写竹是‚用具‛‚武器‛,暗写什么?明写竹子不低头,不弯腰,暗写什么?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写开发竹林,二写修竹滑道,三写走上征签字,分别用哪些词句体现‚继承‛、‚艰苦‛、‚贡献‛?

第三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 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辬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四、总结全文。

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过去)生命力顽强(叶、枝鞭、根)

近看(外形)(功绩)

(现在)开发宝山(‚踩、攀、盛、蒸‛)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修竹滑道(搭起、翻越、找寻、踏辫)

走上征途(滑、转、流、挤)

6沿着红军走的路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会用‚心急如焚‛、‚跋山涉水‛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学会静思默想。

3、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面对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小有志气,有毅力,面对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

感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教学准备

布臵预习,搜集有关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质疑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 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

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解决: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3)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辬一辬)

3、交流:(板书)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 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板书设计: 6沿着红军走的路

原因————红军撤离 有 有 经过————历经磨难 志 毅 结果————踏上征途 气 力

诗词诵读 出塞

教学目辬: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有条件时)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席慕蓉 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让人不禁想起黄沙漫漫的戈壁、荒滩、沙漠,而英雄诞生于此:

语文乐园

(二)教学目辬:

1、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2、准确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感受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感悟中国古文化的精妙。教学重难点:激励学生多思考,勤积累,善运用。教学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学生自由地读两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次静心读句子,想想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小组交流,全班反馈,教师点拨。

4、指名读,在读中领会方法。

5、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动脑筋写一组这样的句子,请其他小组同学说词语的含义。

二、第二题

1、自由读这两句话,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小组互动。

3、带着体会品读句子。

4、指导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找找运用了分号句号的句子,加深认识。

5、小结。

三、第三题

1、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名言的内容。

2、指名读好名言中,然后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3、师生探究名句含义。

四、第四题

1、自由读文,说说它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文中皇止说的‚凤毛‚指的是什么?在文 中勾画出来。

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探究与实践

教学目辬:

1、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英雄人物,以‚这些故事真感人‚为主题。举办一个故事会.2、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 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搜集资料,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一、提出问题

1、关于故事主题,可以是各个时代的英雄。

2、关于故事内容

二、分工合作

1、推选故事会主持人,采取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确定两名主持人。

2、关于成立小组。4—6人为一组,确定一个组长,由组长安排资料的搜集,故事的准备。

3、评委的确定。

三、准备工作。

1、资料的搜集。

2、主持人的准备

3、关于评价辬准。

四、实施与评价

1、小组内练讲,组员给予合理化建议,2、评价选手表现,评出虵佳讲述人和优秀小组。

作文课

我的偶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目辬: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住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教学重难点:表达真实感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你心中的偶像是谁?说说你为什么崇拜他?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崇拜的人。

3、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回忆,师生共同分享同学的情感体验,及时交流各自的感受。

二、再读要求,明确方向。

1、出示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师生交流习作要求和写作手法。三,对比感悟,提炼方法。

1、欣赏范文

2、全班交流,小结。

3、作者是按臬的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我们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

四、小组讲评,互教互学

1、把自己要写的那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小组内交流。

2、指句2—3人集体交流,讨论问题,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与誊写

一、课堂作文,集体修改

根据自己的口述写作,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组内互相交换对方习作,组内互评。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二、针对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讲评,集体修改。

三、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修改定稿,将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主要内容:

以‚梦想与追求‛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抒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

《我的小桃树》借一棵小桃树的顽强生长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犟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辬,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教学方法:

1、环扣单元主题,形成教学单元整体。

2、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入体会,领悟文本的内容与情感。

3、重视朗读指导,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特别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教学时数与安排:

在山的那边 2课时

我的小桃树 3课时

犟龟 2课时 诗词《乡村四月》 1课时 语文乐园三 5课时

7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教师朗读,并提出朗读注意事项。学生认真听读。)

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1、训练朗读:

⑴ 范读: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⑵ 学生齐读。(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⑶ 学生自评。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⑵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评析: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合作与探究,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师引导学生理解: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师引导学生理解:‚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32

让它扎下深根。

师引导: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处?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大家一起来读一辫。

6、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鼓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回答,调动学生激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去齐声读课文。

7、师:读了这么多辫,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二、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1、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谈启示,教师适当引导: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三、布臵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板书设计: 7在山的那边

?(想望)

山 历尽艰险 海

!(信念)

我的小桃树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对幸福的执著的追求。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的方法。教学难点:树立对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辬出段。

2.教师紧扣教材内容介绍作者(见教师教学用书)。3.查字典、解释下边词语,给加点字注音。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矜(jin)。

摇撼:摇动。撼,念han。

恍然:猛然领悟。恍,念huang。欲绽:将要开放。绽,念Zhan。

淅淅沥沥:淅沥,象声,此处指细雨声音。淅,念xī 沥,念li。忏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忏念chan。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悠,念you。

(二)自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共14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第2至最后一段)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本人的历。可分为三层:

第一(第2段):眼前情景。

第二(第3至8段)插叙,回忆过去。第三(第9至14段)眼前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在第1段中,作者:‚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什么‚只是自个儿仟悔,又自个儿安慰‛呢?

提示:‚常想写‛,说明‚我的小桃树‛有点特殊经历。‚常想写‛,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仟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开头,造成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

二.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贴。‚容颜金‛、令人辛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万般无奈‛,只能骂自己‚孱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三.第3段中,奶奶给桃吃时说的那番话,对我有什么启迪? 提示:启发了‚我‛孩提时代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朦胧想往。四.作者多次写到:‚桃核儿在院子角落里‛,‚它长的不是地方‛,意味着什么?

提示:小桃树生长环境差,遭受冷落。

五.作者说埋桃核儿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

提示: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想往,就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六.第7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解释?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七.第8段,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提示: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阅读课文,讨论回答问题。

一.第9段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三层意思:自责的话,一场痛哭,又见到了小桃树。

十年浩劫,‚极左‛路线给有志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和压抑,国之不幸,家之不幸,己之不幸交织在一起,只有用‚痛哭‛来发泄。作者看看多灾多难的小桃树,想想自己坎坷的经历,百感交集,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显。

2.第10至第13段,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作者是怎么写的?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提示: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揉和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裸的了‛,又写了‚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采用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著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渝地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二.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提示: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总结课文的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遭受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四.作业

1.归纳本文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

2.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谈谈学习体会。板书设计:

8我的小桃树

顽强生长

小桃树 历经磨难 ‚我‛

执着追求

9犟龟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欣赏犟龟这一形象,理解‚犟‛的多层含义。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重点与重点

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的情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尽可能多地探究、挖掘出精深的思想内涵。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教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童话的世界。同学们有没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呀,它几乎是伴随我们成长的。那么大家听过几个版本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让我们来说一说。

有小乌龟赢的,有兔子胜的,有乌龟和兔子一起到的,还有……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它是由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尔给我们带来的《犟龟》。

(二)介绍作者

先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

米切尔〃恩德出生于德国,后离开了德国迁居意大利,1974年厚积薄发,发表了小说《毛毛》,并因此成功为20 世纪登峰造极德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如今米切尔〃恩德这个名字,已像安徒生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了。

(三)既然米切尔〃恩德已像安徒生一样家喻户晓了,想必他的童话故事一定很精彩,让我们来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朗读时要圈点勾画,看一看童话里写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将能表现他们性格特征的词语画出来。教师出示要求: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各种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揣摩它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四)整体感知

指名同学接力复述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五)列举小动物进行性格分析

作为一篇童话,同学们一定比教师更有发言权,那么我们来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在书中看出他有怎样的性格,他说话是的语气和神态应该是怎样的?

(蜘蛛:嘲笑、自以为是;壁虎:傲慢、无奈:蜗牛:迷糊、明智,弱小而友善;小乌龟:自信、执著、坚定不移)

(六)这只小乌龟特别在哪?(众答:犟)对,同学们真聪明,把这个字的读音‚jiàng‛念对了。但‚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犟‛上面的偏旁是‚强‛,倔强,下面的偏旁,是‚牛‛,平时我们爱说,‚某某真是牛脾气‛,放在一起就是像牛一样倔强执拗不听人劝。

第二课时

一、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呢?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各种小动物的语气,语调,语速。

1、为什么说小乌龟是个犟龟?(归纳:因为小乌龟能认准一个目辬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都不改变初衷,一往无前。)

2、小乌龟认准的是一个什么目辬呢?文中哪句话最能突出它认准目辬坚持到底?

(归纳:‚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3、文中一再重复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归纳:突出小乌龟决心之坚定,既定目辬不可更改,并不断朝着目辬前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那么小乌龟是顺利地实现了它的目辬么?在这个过程中它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碍呢? 板书:

蜘蛛——嘲笑,爬得慢

蜗牛——方向反了

壁虎——婚礼取消

乌鸦——狮王去世

小乌龟——我的决定不可改变

(归纳:路途远,时间短,还有蜘蛛、蜗牛、壁虎和乌鸦的拦阻和建议。)

5、那小乌龟面对这些困难和阻碍害怕了么?退缩了么? 它在应对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还表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谈。

(归纳:有自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顽强的毅力,还要能听取正确的意见。)

小结:这样看来,光有对目辬的坚定执著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敢自信,顽强坚毅,这样才能到达你心中的目的地。

6、可教师还有个疑问,如果小乌龟赶到目的地,没有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那小乌龟此行还有没有意义呢? 小乌龟锻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交了朋友,证明了‚我能‛……(有创见的看法应给予肯定。)

(小结:看来,成功不在于一定达到预定目辬,只要在追求的过程中,能有收获,能证明自我,能使自己成长,就是成功。)

二、大家表现得很不错,提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谈一谈你的收获。

三、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小乌龟的‚犟‛值得吗?

师小结:我们做事也会像犟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振翅高飞的雄鹰。同学们,让我们在和学习生活中也能像小乌龟一样,犟的精彩,犟的可爱,犟的有理。板书设计:

9犟龟

认准目辬不放弃

诗词诵读 乡村四月

教学目辬 知识技能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教学重点: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语文乐园

(三)教学目辬:

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积累应用成语。

2、让学生了解反问句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了解成语故事内容,谈启示。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读成语。

2、请学生讲述成语中的故事,并表扬阅读广泛的学生。

3、请学生写一写有关人物的成语,并讲其中的故事。

二、第二题

1、朗读句子

2、改成陈述句,再读一读。

3、补充句子,练读

4、在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并将其改成陈述句。

三、第三题

1、熟读故事

2、指名复述故事。

3、说说‚杯弓蛇影‚的意思,再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

‚杯弓蛇影‛表面上是一种生理上的视觉错误,实指不健康的心态。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四、第四题

1、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3、交流璋时积累的励志名言。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学会认真倾听。

2将听到的内容归纳为几个重点。3转述时,要有条理,不遗漏。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述家长会的要注,训练学生认真倾听。

二、学习将要点记录的方法

三、抓要点予以归纳。

四、模拟场景,练习转述。

1老师讲开家长会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2请两位学生即兴表演,一个扮学生,一个扮家长,将老师说的内容表演出来。

3学生分组再次进行训练。

五、在讨论中学习如何中简明清晰地转述,让学生在转述练习中体会做记录可以避免遗漏。

六、让学生思考为了让家长能顺利参加家长会,还应该做哪些提示。

七、老师小结。

作文课 大人的烦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目辬

1、引导学生走近大人的心灵,与大人们平等对话。

2、了解大人的内心感受。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

教学重难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

一、导入谈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烦恼也随之增多,生活上,学习上朋友之间都会遇到烦恼。有了烦恼,大家会向父母,老师,长辈们倾诉,从他们那里得到排解和安慰。但同学们可能没想过,大人们也有自己的烦恼,甚至更多更严重。

二、引导学生思考:

你了解了谁的烦恼?是父母,是老师,还是其他的长辈,他们的烦恼是什么42

呢?

了解了大人的烦恼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打算做点什么呢?

三、如何观察,如何写

1、观察大人烦恼时的言行举止。

2、通过具体的事例,描述他们的烦恼。

3、可以用上一些表示烦恼,伤心或高兴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与誊写

一、小组讲评,互教互学。

1、把自己的作文在小组内交流。

2、指句2—3人集体交流,讨论问题,提出建议。(1)是否细致地描述了大人烦恼时的神态,动作,语言。(2)有没有简要地叙述大人烦恼的事件。

3、教师相机小结。

二、课堂集体修改。

1、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2、组内互相交换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3、针对某问题,有目的地讲评。

4、修改完稿。

三、学生在作文本誊写修改好的作文。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法内容:

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河过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采取卵石自述的方式诉说了自己的生命历史。《奇妙的田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通过观察田螺,获得了田螺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等知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设想了人类尾巴的样子,作用及其生理特征。教学重点: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方法:

应围绕单元话题,分析本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深入文 本内部,圈点勾画,提取住处,抓住 关键语句去理解 作品内容,感受作者情感。课时安排:12课时

10.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 2课时 11.奇妙的田螺 2课时 12.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课时 古诗诵读 1课时 《语文乐园四》 5课时

10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教学目辬:

1、学会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卵石的有关知识。

3、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认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4、培养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习惯。教学重点: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说话: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谁能挑你最喜欢的说一说它们的模样?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3、质疑导入:

这些卵石在荡漾的浪花中不断眨动着眼睛,向你诉说着自己生命的历 史呢!而这些故事必须用特殊的语言才能读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卵石 的语言。——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河边的卵石向我们说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我们是从西方流来的,我们还要和江水一同到东方去。

我们的母亲是花岗岩大山。

我的妈妈是铁矿,只要挨着咱们的兄弟一个个找去,就能在上游找到她。卵石的形状告诉我们它们到底走了多远的路。

卵石的大小排列告诉我们它和水流的关系。

3、小结:

自述、转述。

4、人们是怎么读懂这些语言的呢?

三、老师指导分段:

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地写河边的卵石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生命历史。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卵石的生命历史。第三部分: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这部分是怎样描述卵石的?(从颜色和外形两方面)2,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4至11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这部分的内容。2.‚特殊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指名交流:

它们像是屋顶的瓦片似的,层层叠叠地一块斜靠着一块,把身子倾斜 的一面朝向上游,而把跷起的一头指着下游。在古代干涸的河谷里,人们 就是根据这种排列,来确定河流的方向的。

1)人们是根据河中卵石的排列从而知道它们来自何方。2)是一种怎样的排列? 看图理解像屋顶瓦片似的。

那河中的卵石是怎样排列的呢? 3)这种判断你认为正确吗?

4、分组读这个自然段。

5、小结:

这个自然段,我们抓住描写卵石的句子去理解了卵石的诉说。文章在叙述的时候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说明卵石排列的方式,通俗自然,浅显易懂。

三、简介科学小品文

四、教师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0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倾斜方向——河流流向 表面矿物颗粒——找矿藏

形状路程——远近

大小——水流急缓

11奇妙的田螺

教学目辬: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教学重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教学难点: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田螺的课文——奇妙的田螺。

我们读完课题,就会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奇 妙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田螺的?

2、交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田螺 捡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介绍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处?

外形

生活习性

下崽

三、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写‚我‛捡到一只田螺并将它带回家里。

第二部分:写‚我‛每天观察田螺,介绍了田螺奇妙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第三部分:介绍了田螺奇妙的生理特征。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

一、那田螺的这三个方面到底怎么个奇妙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这三个特点的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二、重点指导:

(一)外形

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整个身子,圆乎乎的,被包裹在那个 深绿色的硬壳里面。硬壳上,有一道向右旋转的沟纹,从头转到尾,越来越密。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46

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1)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朗读

(2)运用比喻的方法。将硬片比作门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硬片的作用。(3)从颜色、样子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用词准确。

(二)生活习性:

(1)过渡:在我将它捡回来的那一天,它一直不动弹,直到晚上我要上 炕 睡觉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怀疑——接读

(2)不知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

呀,田螺不但活着,而且还是那样地有意思哩:(奇妙之处在于:从“已、牢牢、即使、再、也会” 感受到这么小的动物生命力还挺强的,从中可以知道它胆小、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3)读一读,田螺是怎么爬上来的呢?

(4)它正在进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呢?(注意指导‚一收、一缩、早、严严实实‛)

(5)通过作者的描述,谁能说一说,这田螺的生活习性的奇妙之处?

这是这样可爱这样奇妙的田螺。

(三)下崽方式的奇妙:

(1)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球球比作飞机投下的炮弹。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2)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去掉呢?照应。前文这一句话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使文章开头部分设臵的悬念得到了解释,这样写才使文章结构完整。(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深入读书感受了田螺外形、生活习性、下崽的奇妙之处。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呢?(是我仔细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

三、小结全文:

只要我们能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写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板书设计:

11奇妙的田螺 外形——像个大蜗牛 生活习性——白天静,夜间动 生殖方式——直接下崽

12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增进对科幻作品的了解,体会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见解的科学精神。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想象越新奇越好。教学的重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大胆想象力 教学的难点

理解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作导引。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都做过梦,梦到自己成为飞行员、科学家、医生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脑对己有事物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古人想象人能在空中飞行,后人发明制造了飞机;托尔斯泰通过想象创造出娜塔沙形象,写出了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未来的世界需要想象力,同学们,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富于想象,大家就将是未来的托尔斯泰、瓦特、牛顿、爱迪生。

2、下面请同学们来积累两条名言(教师用毛笔写下两条名言在纸上,贴在黑板两旁)

名言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腾飞的翅膀。

名言二: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的。

(二)初涉课文

1、看图画《有尾巴的动物》说说动物尾巴的功能。

2、看图画《长了尾巴的人类》挑选图画上任一角色来扮演,并想象一下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设计一段台词,夸夸自己的尾巴

(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学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板书课题)(三)自由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对字词的掌握

重点字词:闲暇 翘起 蹭(cèng)2.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 作者通过奇特而有据的想象入题,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

(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3)有尾巴的人们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4)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A.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B.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C.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6)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待机出示图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

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 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5.文章最后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这惊世骇俗的想象,作者虽然难以将‚贫困、短寿、行动不便‛同尾巴的关系一一说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据的,所以读者对最后的惊人之语,虽然感到奇异,都又不觉其荒唐。

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学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这一愿望实现,那么我们人类人人都会拥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作者笔下尾巴有很多的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同学们自由发言:(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

(开一场现场讨论会:如果人类长尾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语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达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达,所以尾巴就渐渐消失了,应该说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现在我们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类仍能够四肢自如地行走,就会带来行动快捷,减少车辆拥堵等效果,也会避免或者减少大脑缺血、脊椎弯曲、劳损、胃下垂、痔疮等疾病的发生。

四、布臵作业

以‚假如……‛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合乎情理。板书设计: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样子及装点 表情作用 生理功能

下载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墨梅》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时“方法实践”课 古诗《墨梅》 一、教学目标: 1.仿照学习《石灰吟》的学习方法,阅读本首诗。抓住“淡墨痕”感知“墨梅”的特征;抓住......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细化解读课程目标 六 年 级 下 册 【学期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培养良好的自学、阅读习惯。 (2)养成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3)......

    2015 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形色协奏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 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地平线》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

    闽教小学六年级下册劳动教案[推荐]

    闽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劳动教案 第一课 制作拼盘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动手制作拼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思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拼盘又叫冷碟、冷盘,是在较大......

    冀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

    1巧置换 教学目标: 1. 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 在美术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 5 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