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

时间:2019-05-15 02: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词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词两首》。

第一篇:9.词两首

总第()教案

9.词两首

课时: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查找资料,了解《如梦令》以及李清照的生平。

2.预习《如梦令》,读准生字字音,理解生词意思。把词读通读顺,难读处多读几遍,有疑处做上记号。

3.自学生字,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学古诗

说说你们知道的词,朗诵或背诵给大家听。

二、理解诗题知背景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读词。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古诗求流利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四、情景交融明诗意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画面1:“溪亭日暮”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

画面2:藕花深处生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

画面3:一滩鸥鹭生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落霞与孤鹜齐飞;一行鸥鹭上青天„„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整体:一幅流动的画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四读,品味语言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师小结: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

五、拓展延伸再升华

1、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2、完成当堂反馈第一课时。

3、推荐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扩展资料: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

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板书设计:

9.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总第()教案

9.词两首

课时:第二课时 预习导航:

1.查找资料,了解《渔歌子》以及张志和的生平。

2.预习《渔歌子》,把词读通读顺,难读处多读几遍,有疑处做上记号。

目标预设: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学古诗 1.指名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理解诗题知背景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

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初读古诗求流利

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全班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教师总结,范读。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情景交融明诗意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4.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a.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b.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c.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五、拓展延伸再升华

1.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给同桌听,互听互评。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积累了哪些内容呢?说一说。3.完成《当堂反馈》第九课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第二篇:词两首

9词两首

《如梦令》(参考邳州 · 宋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词之特点。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出示“清平乐 村居”。

3.今天学习的是一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1.比较阅读。

同时呈现诗《夏日绝句》与词《如梦令》: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气势不一样,表达的风格不一样。(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2.读出味道。

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

三、了解词意,进入意境。1.谈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②理解个别词意。

常记:常常记起。日暮:傍晚。沉醉:大醉。兴尽:游兴满足。争渡:抢着划船。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1.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从“沉醉”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词人只开怀畅饮,兴致很高,心情愉快。3.想象。

让我们想象一下:

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你们看,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生齐说)“藕花深处”;因为误入了“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生齐说)“一滩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生齐说)静,有声有——(生齐说)色,有人有——(生齐说)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

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齐读)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好的青春)

4.全词寥寥几笔,尽显词人心情愉快,具有生活情趣。

5.这首词,仅仅用了33个字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精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评价这首词——“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你们看,词中语言看起来的确寻常,明白如话,但这些“寻常语”真的寻常吗?

四、了解作者,拓展阅读。

1.读诗也好,读词也好,一定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环境。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词独树一帜,登峰造极,被称为“词国女皇”。她早年生活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幸福的生活。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凉。

2.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词能反映词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最后,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可如有时间可拓展阅读其她的另一首《如梦令》)3.配乐齐读,播放蔡琴的歌曲《如梦令》。

五、课后作业:1.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把它写下来。2.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板书: 如梦令

沉醉

心情 人

美好青春,快乐时光

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复习与垂钓有关的两首古诗《小儿垂钓》,《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垂钓有关的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全词,重点突出以下生字词)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① “鳜”容易读成jué ;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二)交流反馈,了解词意。

(三)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说一说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3.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四)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1.想象画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听老师配乐朗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但是有个同学他却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学生回答预设:①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②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③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六)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著有《玄真子》集。

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查字典、看注释、朗读、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三个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并分析三个字的字形、结构。(“塞”与“寒”作比较;“鹭、笠”是形声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2.重点指导“鹭”的写法:“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上边的“路”写的要扁,下边的“鸟”的撇插到“路”的中间写,横笔画要靠左一些,不要与折相连。

.五、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

第三篇:词两首

《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词义,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赏析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3、比较鉴赏,对比《望江南》《武陵春》的异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几种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学习诗词从哪些方面入手? 下面我们就学习两首词《武陵春》和《望江南》

二、检查预习作业:

背诵和翻译两首词

三、学习《武陵春》

1、初读找愁

(1)指导朗读(注意读音、节奏、重音、情感)(2)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词义

(3)读完这首词,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词的感情基调

(愁

忧愁 忧伤等)

(4)作者为什么这么愁?(指名读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愁的。

2、细读析愁 细读《武陵春》

(!)以”我认为‘______’这个字(或词)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出你的理解。

(2)以“我认为‘______’这个句子写得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出你的解读。(注意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教师示例:我认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第一句交代鲜花凋零暮春季节的景色,寄托自己年老珠黄身世飘零的凄凉之感(融情于景)。第二句,通过太阳升得很高却懒得梳头的外在行为写出自己的内心哀愁(间接抒情)。

3、悟读议愁(小组合作探究)

(1)“闻说——也拟——只恐”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四、学习《望江南》

(1)朗读课文,描述画面。(发挥想象,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赏析词句,体会语言之美。(提示:那些词用得好?写出了什么?有无写景的句子?是纯粹写景吗?有无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了什么感情?)

(3)深刻领悟,探索情感之美。(探索思妇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总结中心)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四、比较《武陵春》《望江南》的异同(可从词的风格、词的写作手法、抒发的感情、愁的对象、愁的表达形式等方面比较)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多少表现愁的诗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5、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辛弃疾

六、达标练习

七、布置作业

搜集两篇李清照其他作品,并写出自己的赏析。

第四篇:《词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第五篇: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2

作者: 加入日期:07-09-10

教学目标:

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教学重点:

1.春愁的表达方式。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蝶恋花》。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

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

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

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2.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 ⑴伫:久立。⑵危楼:高楼。

⑶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⑷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⑸强乐还无味:又。⑹消得:值得。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 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

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 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蝶恋花》讨论: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

“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阙写登楼伫望情景,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

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全

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望海潮》。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

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

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

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

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

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

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 的手法,请加以说明。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

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

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载9.词两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9.词两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词两首(推荐)

    《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理解词义,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 赏析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比较鉴赏,对比《望江南》《武陵春》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

    第三节 《词两首》

    《词两首》 主讲: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本次学习毛泽东的《词两首》。学习中要反复诵读,体会毛泽东的宏伟抱负及宽广胸襟,在精读赏析中,学习《词两首》的侧......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词两首》教案

    《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教案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 教材 苏轼词两首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