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两首》教案
《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1938年春在延安窑洞撰写了《论持久战》。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课文品读
沁园春 长沙
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首句“独立寒秋”,猛地推出一个“特写”: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 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不见形影、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 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这就为引发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下”的势头。
独立了多长时间?不知道。感受了多少寒意?不知道„„我们只看到:“我”终于从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从融身心于天地之间的沉思中,从对清虚的自然之气的感受中醒来了;霎时以飘瞥四方的目光,关心起自然长卷上的“万类”来。我们要着重体察“我”的视点,看它是怎样在大千世界中流动的。
这视点投向了北去的湘江。这是粗粗一瞥,并不稍停,是由'悄然凝思'到'视通万象'的过渡和转折。
继之,它开始专注了。目光指向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满江的碧水,争流的百舸,奋击长空的雄鹰,活跃于江中的游鱼。很显然,“我”在此时此刻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浓烈的色彩--红要红个遍,碧要碧个透;是数量——万山、层林、百舸,多多益善;是竞争——红与碧争辉,舸与舸争流,鹰与鹰较量,连游鱼也欲与雄鹰比翼。这是在流动中的定点观察。“我”对这些感兴趣的自然物全不放过,要一一看个够;又显得相当急切,所以不断地移动视点,上下、左右、远近、高低„„追随着“我”的飞动而又不断打住的目光,我们可以分明地体察到:这是一位多么热情地留心万物,多么执着地穷究生命之谜,多么兴奋地为运动、为竞争助威喝彩的“我”啊!至此,“我”的色彩和情韵,由最初的冷峻、肃穆、心游太玄,一变而为热烈、潇洒和喜悦。前者酝酿了后者,后者又使前者显得分外深沉,一而二,二而一,“我”的形象在诗情的运动中丰满了,完整了。
经历了这种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的感情演化过程,“我”,可以将目光再一次投向广阔无垠的天地,再一次将心事通连于广漠的玉宇了。这,不是“独立寒秋”式的悄然神往、有所思又无所思了,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着探询和求索。“我”总观万象,喜悦地赞叹:“万类霜天竟自由”,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下片的“我”,不是同大自然发生关系,而是同“人”,同“人”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所以,要特别关注“我”与他人的感情交流,他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随着上片的结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在宏观地揣摩了一个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大课题之后,旧地重游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青年时代在此求索并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携来百侣曾游”,多少年轻的朋友结伴而来,那么活泼,那么畅快,回忆起来,那时光、那生活简直充实而丰富极了!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然而,“我”的胸襟和视野毕竞是开阔的,此时此刻的感情基调毕竟是深沉和飞扬的。他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于山水之间,而在对山山水水的富于使命感的指点,在于对192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估量,以及对革命领导权归宿问题的正确判断,因此,叮咚的感情流水顷刻间化成了浪拍云天的江潮。以“恰”字为衔接,为转机,“我”一口气喷发出六个四字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进发出一声惊动天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
看来,“我”是执着于“大”、“深”、“远”、“烈”的,是留意于历史发展的态势的。“我”的性格 风貌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实现。上片中的“哲人”加“斗士”了。其心态、其情韵、其内涵、其外 露、无不闪射着不受羁勒、飞扬腾埠、雄视古今、宏观在胸、微观在握、风流机智的耀眼光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没有个人的单独突出,没有“舍我其谁”的架势,他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书生”、“同学”之间,他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在丛中笑”。这大概是“我”之力量的真正源泉吧?这大概是 “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词作的思想意蕴到此处结晶了:谁主沉浮?“我”的“我们”,“我们”的“ 我”!有了这,“万户侯”将化为“粪土”,正茂的风华将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在攀上了词作的思想峰巅之 后,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 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么?非也。“我”和“我 们” 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句的一问之中!
娄山关·忆秦娥
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 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 意志和英雄气概。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 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一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
下片抒写红军跨越娄上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换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娄喊关雄伟险峻,岁不如李白《蜀道难》所说的“难于上青天”,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所征服了,还说娄山关象铁一样的坚固呢?实际上当时的娄山关,周围险峰如剑陡立,高耸入云,中间是十步九弯的山路;又有贵州军阀重兵把守。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迈开大步不就踏过了么?“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 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 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论气象与意境,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理解·探究·鉴赏
一、1、有关词的知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_______________代。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2、《沁园春·长沙》写于_______________年,是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_______________。面对绚丽的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3、故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①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韵,在古代四声中属于________声韵。
“霜晨月。霜晨月”“从头越。从头越”——这种形式叫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A.悲凄 B.悲壮 C.雄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解·探究·鉴赏
一、1、诗余 乐府 长短句 宋 小令 中调 长调词 词牌名 2、1925 长沙 国家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
3、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二、1、①忆秦娥
曲调
娄山关
内容
②烈、月、咽、铁、越、血
入
③叠句
强调某个意象
2、提示:
①悲壮的历程
②也有象征意义
③B或C
第二篇:《词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第三篇:《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第四篇:李清照词两首 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导语: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学生畅所欲言)
二、作者介绍(学生总结,教师带过)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1页
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学生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首诗歌我们已经预习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好,我们在下面自由朗读一下。
全班朗读。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朗读的不错,那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也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根据我们的朗读,我们再来感知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愁)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四、作品分析,重点品读
诗歌总是以很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外,还得从诗句本身入手去细品诗歌情感。
品读思想情感
刚才我们谈到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2页
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师: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 再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
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3页
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接着我们来看下片。在分析下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4页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读出她的闺怨这愁。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声声慢》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我们还是先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这首词卓绝千古的美。(全班诵读)
那接下来,我还是想看看同学们的感受力是如何的,请一位同学带着你的感知,将你理解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给我们大家诵读下这首词。
好,朗读完,请问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答:愁
2、师问:都是愁,那《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你是如何感知到作者愁绪的不同呢?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接下来,我们仍要品读语言。
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5页
师问:《声声慢》与前一首《醉花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显著不同?试分析。明确:叠字运用。
尤其是首句十四个叠词。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 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再次点到品味诗歌关键词语的重要性。
七、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根据这两首词的鉴赏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1、知人论世,感受诗歌情感
2、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诗眼(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品味诗歌情感
4、结合情感,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妙处。
八、课堂练习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6页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九、课外拓展
我们在课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清照这两首词属于闺怨词诗。郑振铎曾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看得出他对李清照极为推崇。但他的话也有些绝对。一些男性词人所作闺怨词也有不少佳作。今天给大家先列出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共同研究探讨,看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晏殊
十、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词。
2、从刚才课上所分析的几个鉴赏诗词的角度来自行赏析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一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7页
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十一、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赋得小诗一首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同学们,愿你们,精神在墨香流动中积聚,人生在书香馥郁中升华。好,今天我们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科苑创想旗下网站.·求知网·www.xiexiebang.com ·邮箱:g@woqz.com
第8页
·
第五篇:《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
字——子瞻
号——东坡
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六、怀古咏史诗: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七、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上阕: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所忆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八、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咏赤壁)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怀周瑜
发感慨)
九、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乱”“穿”“惊”“拍”“卷”五个词用得形象,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夸张、对偶、比喻、拟人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瑜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3.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词学上的俗语叫“刷色”
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对比当中哀叹自我仰慕英雄怀古伤己
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古迹赤壁(景-壮丽)(古战场)英雄古人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借古抒年岁已老,怀壮志未酬
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
写景气势磅礴雄奇壮阔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描壮观之景怀古咏史怀英豪之人抒情壮志未酬抒未酬之豪情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定**》)
一、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三、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赏析探究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六、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七、探究讨论: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自然风雨(穿林打叶)“何妨”“莫听”“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旷达洒脱乐观晴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多了几分隐忍平和;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课堂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八、作业 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