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二 信息化教案设计
实验二 信息化教案设计(4学时)
一、实验目标
1.了解信息化教案设计的内涵、要素、环节与步骤; 2.学会设计信息化教案;
3.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撰写有效可实施的信息化教案。
二、实验内容 内容不具体?
1.自主学习信息化教案设计的内容。
2.自设定主题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教案设计。3.撰写完成信息化教案设计(电子版)。
4.制作完成信息化教案支撑的一系列多媒体材料,如素材、课件等。
三、实验步骤
1.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案内容,并确定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范围。2.按照图1的步骤分别设计各教学环节,即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评价修改,最终完成一堂授课教学设计方案。
图1 信息化化教案设计步骤模式图
3.完成其他设计成果:(1)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作品规范/范例;(3)学习参考资源;(4)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5)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4.提交全部教学设计单元包。5.方案体现以下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6.信息化教案设计参考资料:
(1)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可以包括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2)学习问题与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信息化学习就是要通过解决具体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3)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由于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是一种支撑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支持的程度如何。
(4)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5)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形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 „„ 》教学设计方案一、二、三、四、五、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资源分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课题(或引言)
(三)讲授新课
要求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要求体现课堂互动。
(四)巩固练习
(五)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
六、点评
七、流程图
(6)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 ①教学设计方案; ②多媒体教学课件; ③学生作品规范/范例; ④学习参考资源;
⑤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 ⑥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四、思考题
1.你的设计方案中如何体现以“学为中心”? 2.你的方案与传统教学设计方案的优点在哪里? 3.你的设计方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五、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你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改进措施是什么?对于整个实验设计与安排有哪些建议?
第二篇:实验二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实验报告
ZHUHAI CAMPA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班级:10自动化 学号:100104031036 姓名:傅万年 指导教师:雷剑刚 成绩: 实验题目:练习选择结构 实验时间:2011-4-19
题目一:1.编程判断输入整数的正负性和奇偶性。代码:#include
题目二:2.有3个整数a、b、c,由键盘输入,输出其中最大的数。代码:#include 题目三:3.分别使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以10分为一段,分别输出实际成绩和所在分数段。 代码:#include printf(“please input the score:”);scanf(“%d”,&score);if(score>=90)printf(“good”);else if(score>=80&&score<=89)printf(“beter”);else if(score>=70&&score<=79)printf(“middle”);else if(score>=60&&score<=69)printf(“ok”);else printf(“no ok”);} 结果截图: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知道了路径问题将影响实验,所以实验前一定要设好路径。 一、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step()函数和impulse()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2. 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和 n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 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函数step()和impulse()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s23s7G(s)4s4s36s24s 1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 n2G(s)22s2snn (1)分别绘出n2(rad/s),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2)绘制出当=0.25,p,tr,tp,ts,ess。 n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对系统的影响。 432(3)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2ss3s5s100,试用二种判稳方式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4)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 G(s) K(s2)(s4)(s26s25) 试分别用劳斯稳定判据和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可以用两种方法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1)用函数step()绘制 MATLAB语言程序: >> num=[ 0 0 1 3 7]; >> den=[1 4 6 4 1 ]; >>step(num,den); >> grid; >>xlabel('t/s');ylabel('c(t)');title('step response'); MATLAB运算结果: (2)用函数impulse()绘制 MATLAB语言程序: >> num=[0 0 0 1 3 7]; >> den=[1 4 6 4 1 0]; >> impulse(num,den); >> grid; >> xlabel('t/s');ylabel('c(t)');title('step response'); MATLAB运算结果: 2.(1)n2(rad/s),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绘制: MATLAB语言程序: >> num=[0 0 4]; >> den1=[1 0 4]; >> den2=[1 1 4]; >> den3=[1 2 4]; >> den4=[1 4 4]; >> den5=[1 8 4]; >> t=0:0.1:10; >> step(num,den1,t); >> grid >> text(2,1.8,'Zeta=0'); hold Current plot held >> step(num,den2,t); >> text(1.5,1.5,'0.25'); >> step(num,den3,t); >> text(1.5,1.2,'0.5'); >> step(num,den4,t); >> text(1.5,0.9,'1.0'); >> step(num,den5,t); >> text(1.5,0.6,'2.0'); >> xlabel('t');ylabel('c(t)');title('Step Response '); MATLAB运算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保持 n2(rad/s)不变,依次取值0,0.25,0.5,1.0和2.0时,系统逐渐从欠阻尼系统过渡到临界阻尼系统再到过阻尼系统,系统的超调量随的增大而减小,上升时间随的增大而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随的增大而变慢,系统的稳定性随的增大而增强。相关计算: n2(rad/s),=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p,tr,tp,ts,ess的计算: (2)=0.25, n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绘制: MATLAB语言程序: >> num1=[0 0 1]; >> den1=[1 0.5 1]; >> t=0:0.1:10; >> step(num1,den1,t); >> grid; hold on >> text(2.5,1.5,'wn=1'); >> num2=[0 0 4]; >> den2=[1 4]; >> step(num2,den2,t);hold on >> text(1.5,1.48,'wn=2'); >> num3=[0 0 16]; >> den3=[1 16]; >> step(num3,den3,t);hold on >>text(0.8,1.5,'wn=4'); >> num4=[0 0 36]; >> den4=[1 36]; >> step(num4,den4,t);hold on >> text(0.5,1.4,'wn=6'); >> xlabel('t');ylabel('c(t)');title('Step Response '); MATLAB运算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保持=0.25不变,n依次取值1,2,4,6时,系统超调量不变,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均减小,系统响应速度变快,稳定性变强。 3.特征方程式为2ss3s5s100的系统的稳定性的判定:(1)直接求根判定稳定性 MATLAB语言程序及运算结果: >> roots([2,1,3,5,10]) ans= 0.7555 + 1.4444i; 0.75550.9331i; 判定结论: 系统有两个不稳定的根,故该系统不稳定。(2)用劳斯稳定判据routh()判定稳定性 MATLAB语言程序及运算结果和结论: >> den=[2,1,3,5,10]; >> [r,info]=routh(den) r = 2.0000 3.0000 10.0000 432 1.0000 5.0000 0 -7.0000 10.0000 0 6.4286 0 0 10.0000 0 0 Info= 所判定系统有 2 个不稳定根! >> 4.开环模型为 G(s)K(s2)(s4)(s26s25)的单位负反馈系统稳定性的判定(劳斯判据判定)(系统特征方程式为D(s)=(s+2)(s+4)(s2+6s+25)+K=0): MATLAB语言程序及运算结果和结论: (取K=200) den=[1,12,69,198,200]; [r,info]=routh(den) r = 1.0000 69.0000 200.0000 12.0000 198.0000 0 52.5000 200.0000 0 152.2857 0 0 200.0000 0 0 info = 所要判定系统稳 继续取K的值,试探: (取K=350) den=[1,12,69,198,350]; [r,info]=routh(den) r = 1.0000 69.0000 350.0000 12.0000 198.0000 0 52.5000 350.0000 0 118.0000 0 0 350.0000 0 0 info = 所要判定系统稳定! (取K=866.3) den=[1,12,69,198,866.3]; [r,info]=routh(den) r = 1.0000 69.0000 866.3000 12.0000 198.0000 0 52.5000 866.3000 0 -0.0114 0 0 866.3000 0 0 info = 所判定系统有 2 个不稳定根! (取K=866.2) den=[1,12,69,198,866.2]; [r,info]=routh(den) r = 1.0000 69.0000 866.2000 12.0000 198.0000 0 52.5000 866.2000 0 0.0114 0 0 866.2000 0 0 info = 所要判定系统稳定! (取K=866.25) den=[1,12,69,198,866.25]; [r,info]=routh(den) r = 1.0000 69.0000 866.2500 12.0000 198.0000 0 52.5000 866.2500 0 105.0000 0 0 866.2500 0 0 info = 所要判定系统稳定! (取K=866.26) den=[1,12,69,198,866.26]; [r,info]=routh(den) r = 1.0000 69.0000 866.2600 12.0000 198.0000 0 52.5000 866.2600 0 -0.0023 0 0 866.2600 0 0 info = 所判定系统有 2 个不稳定根!结论: 由试探可得,在K=866.25系统刚好稳定,则可知时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为0 本次实验我们初步熟悉并掌握了step()函数和impulse()函数的使用方法以及 判断闭环系统稳定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根据内容要求,写出调试好的MATLAB语言程序,并调用step() 函数 s23s7G(s)4s4s36s24s1在取不同的n和不 同和impulse()函数求出了控制系统的时在单位阶跃和单位脉冲作用下的瞬态响应,然后记录各种输出波形,并根据实 验结果分析了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的根均具有负实部。因此,为了判别系统 的稳定性,就要求出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并检验它们是否都具有负实部。MATLAB中对多 项式求根的函数为roots()函数。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求根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我们也可 以用劳斯稳定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劳斯判据的调用格式为:[r, info]=routh(den),该函数的功能是构造系统的劳斯表,其中,den为系统的分母多项式系数向量,r为返回的routh表矩阵,info为返回的routh表的附加信息。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调用 G(s)这两个函数,判定了系统 K(s2)(s4)(s26s25)的稳定性并求得了使其稳定的K值范围。 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和观察使得我们对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其参数对其的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深深的体会到了Matalab软件的功能的强 大并意识到了掌握其相关应用的必要性。 实验二 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实验目的】 1.掌握用友ERP-U8管理软件中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的相关内容。 2.理解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的意义。 3.掌握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 【实验内容】 1.总账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2.基础档案设置:会计科目、凭证类别、外币及汇率、结算方式、辅助核算档案等。 3.期初余额录入。 【实验准备】 引入“实验一”账套数据: 1.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 2.选择“实验一”账套数据所在的D盘,找到帐套文件UfErpAct.Lst,单击“确认”按钮,引入账套。 【实验要求】 以帐套主管“陈明”的身份进行总账初始设置。 【实验步骤】 1.登录总账。 双击打开桌面的“企业应用平台”,以“陈明”的身份登入。在“业务”选项卡中,单击“财务会计——总账”选项,展开总账下级菜单。 2.设置总账控制参数。 3.设置基础数据:外币及汇率、凭证类别、结算方式、项目目录,建立会计科目等。 4.输入期初余额:录入完后,要试算平衡,若试算不平衡会影响下面的操作。 【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实验,掌握了总账管理系统的概念、功能及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设置控制系数、设置基础数据、输入期初余额等内容。总账管理系统是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核心系统,适用于各行业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总账管理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同其他系统协同运行。总账管理主要功能有:初始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和月末处理。总账管理系统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其他管理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应收应付款、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存货管理等都是在围绕着总账管理来运作的。总账管理系统最后一步是期末处理,主要包括银行对账、自动转帐、对账、月末处理和年末处理。手工做账数量不多但是业务种类繁杂时间紧迫,而在计算机操作下许多期末处理具有规律性,不但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加强了财务核算的规范性。 通过对总账管理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总账管理中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和期末业务处理的内容、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了总账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总账管理中错误凭证的修改方法、银行对账的方法和各种账表资料的作用和查询方法。 DROPTABLEsc DROPTABLEstudent DROPTABLEcourse CREATETABLEstudent(snochar(8)notnullprimarykey, snamevarchar(8)notnull, sexchar(2)notnullcheck(sex='男'orsex='女')default'男', birthsmalldatetimenotnull, classnochar(3)notnull, entrance_datesmalldatetimenotnull, home_addrvarchar(40),);CREATETABLEcourse(cnochar(3)notnullprimarykey, cnamevarchar(20)notnull, total_periorsmallintcheck(total_perior>0), credittinyintcheck(credit>0 andcredit<=6),);createtablesc(snochar(8)notnull, cnochar(3)notnull, gradetinyintcheck(grade>=0 andgrade<=100), primarykey(sno,cno), foreignkey(sno)referencesstudent(sno), foreignkey(cno)referencescourse(cno),);altertablestudentaddstaturenumeric(4,2);--增加列 altertablestudentaddconstraintstudent_stature_checkcheck(stature<3.0);--增加约束 altertablestudentaddsdeptchar(20);altertablestudentaddpostcodechar(6)check(postcodelike('[1-9][0-9][0-9][0-9][0-9][0-9]'));altertablestudentdropconstraintstudent_stature_check;--删除约束 altertablestudentdropcolumnstature; altertablestudentaddconstraintstudent_entrance_date_checkcheck(entrance_date>birth);--定义了约束名 altertablescaddconstraintsc_grade_checkdefault 0 forgrade;altertablescdropconstraintsc_grade_check; insert intostudent(sno,sname,sex,birth,classno,entrance_date,home_addr,sdept,postcode)values('20110001','张虹','男','1992/09/11','051','2011/09/01','南京','计算机系','200413');insert intostudent(sno,sname,sex,birth,classno,entrance_date,home_addr,sdept,postcode)values('20110002','林红','女','1991/11/12','051','2011/09/01','北京','计算机系','100010');insert intostudent(sno,sname,sex,birth,classno,entrance_date,home_addr,sdept,postcode)values('20110103','赵青','男','1993/05/11','061','2011/09/01','上海','软件工程','200013'); insert intocourse(cno,cname,total_perior,credit)values('001','高数','96','6');insert intocourse(cno,cname,total_perior,credit)values('002','C语言程序设计','80','5');insert intocourse(cno,cname,total_perior,credit)values('003','Java语言程序设计','48','3');insert intocourse(cno,cname,total_perior,credit)values('004','Visual_Basic','48','4'); insert intosc(sno,cno,grade)values('20110001','001','89');insert intosc(sno,cno,grade)values('20110001','002','78');insert intosc(sno,cno,grade)values('20110001','003','89');insert intosc(sno,cno,grade)values('20110002','002','60');insert intosc(sno,cno,grade)values('20110103','001','80'); updatecourse setcredit=4,total_perior=64 wherecno='002'; updatesc setgrade=grade*0.8 wherecno='002';delete fromsc where'C语言程序设计'=(selectcname fromcourse wherecourse.cno=sc.cno);delete fromsc;select* fromsc第三篇:实验二
第四篇:实验二
第五篇:实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