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2:5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第一篇: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中学(422200)魏仁东 湖南省隆回县教研室(422200)李社元

《教学大纲》中规定:“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现结合笔者的切身体会谈谈看法。

一、从物理学科的性质看:

物理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的确立,每一个原理和定律的发现,无不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无论是从托勒玫的“地心学”的完成到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的创立;还是从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到法拉第得出“电磁感应定律”,都需要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耐心的观察、分析和实验。不管是物理学的革命,还是物理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是灵活运用实验的功能,并结合教学的需要,来创设学习物理的环境,即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有效地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他们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教师利用地球仪、皮球、蜡烛等几种简单的器材,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之后,能很快明确日食月食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二、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明确研究对象,提供感性材料,为教师讲授基础知识服务,例如:在讲授“透镜”这一节时,教师做“凸透镜使太阳光会聚在焦点”的演示实验,由于这个实验形象、直观,现象明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焦点”的概念,并附带掌握了如何测定凸透镜焦距的简便方法。

2.通过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有条不紊的操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分组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进一步学会了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过程中,他们能认真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掌握了“水在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这一特点,并知道当地水的沸点是多少摄氏度。

3.通过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探索性和设计性小实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愿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随高度而减小”的知识时,布置学生自制“水气压计”,并用来观察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这样的气压计也可改作爬山用的“高度计”,学生感到很有趣。又如:在讲授“怎样连接电路”的知识时,布置学生利用一个电池组、一个小灯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和一些导线,设计一个楼梯电灯开关电路,使行人上下楼梯都能控制电灯的熄和亮,这样的小实验,能培养学生设计才能和思维能力,在画电路图和连接实际电路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当实验成功时,学生感到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教师也能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包含着重要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三、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方面看: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跨入科学和技术大门的启蒙阶段。中学物理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中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富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好学、好奇、好动、好胜”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因势得导,通过新奇有趣的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来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胜心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注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课外也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做小实验,写小论文,搞小发明等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心理,激发起学习物理的兴趣,由兴趣转化为热爱,形成一股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之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四、从教材上安排的实验的特点看: 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生动形象,富有新鲜感和趣味性。例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节中“用尺子打棋子”和“拉动小车,木板倾倒”的实验;又如“大气的压强”一节中“纸片会掉,水会洒吗?为什么?和鸡蛋将怎样?为什么?的实验;还如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压缩空气引火”的实验;另外还有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实验以及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等等实验,都非常富有新鲜感和趣味性的实验。象这类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二,因果关系明显,现象多变,富有探索性。例如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静电实验,电磁现象实验等,这类实验因果关系非常明显,现象多变,有较强的探索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三,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富有现实性。例如,“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验,“大气压强”的实验,“简单机械”的实验以及多数的电学实验,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称得上是“身边的物理”。若能学以致用,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物理课中要想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受到观察、实验的初步训练,具有观察和实验能力,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来说,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实验为基础,重视和认真搞好实验教学,即使学校实验条件不好,自己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因陋就简自制教具,提倡“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正常进行物理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为学生学习物理创设最基本的教学环境。

(此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会刊《中学物理》杂志初中版1996年9期P16-17)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中以实验导入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中以实验导入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实验课教学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导入方法。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和新的课题之间创设合理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加之自身的思考和动手最终掌握新的规律以及方法。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魔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3、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4、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5、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4)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

(5)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第三篇:浅谈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实验密不可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活动展开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实验;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学习兴趣

化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接触得却较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实验是分不开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化学教学,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当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情况

化学和实验密不可分,很多化学知识都需要由实验进行论证、演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开展实验教学,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但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还有一些不足。

1.理论知识教学多于实验教学

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化学教师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囫囵吞枣式的,并没有完全将知识消化、吸收。初中化学课堂中,理论知识教学占据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这就导致理论c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实验教学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实践不够

笔者调查发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被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或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是避免因为学生调皮乱动试剂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将实验变成教师的演示,学生在实验课堂中只要观看教师演示即可。这就导致实验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操作,这个过程只是机械操作,并未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学生对化学课兴趣不高

实验课严格要求不能乱碰各种化学试剂,再加上实验时只能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学生的兴趣缺失。同时,化学学习还和大量的化学公式挂钩,教师课堂教学以“灌输式”为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年纪,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当前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能够提高化学成绩,导致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措施

化学知识同实验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化学实验?M行教学,这样能够使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开展实验教学,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化学教学需要将理论知识同实验相结合,和其他学科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在给组建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不能只关注教师理论知识的讲授情况,还要对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教师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要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很多教师意识到这点,但多把目光定位在成绩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意实验教学,即使开设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在其中也过于被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严控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只允许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而且教师的实验教学占据实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上课之初告诉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让学生自主操作,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性。

3.注重归纳和总结

实验课教学,最后一定要注意对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实验课堂,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即可,但忘记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忽视实验的归纳和总结,导致学生仅仅是进行了实验操作而已。因此,教师在实验结束之后,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实验中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内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过程。

三、总结

化学实验是将化学知识物质化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较晚,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隔阂,而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验证化学知识。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特点出发,对化学实验课堂进行一定的设计,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实验过程以及最后的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亚玲.初三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104-105.[2]陆良杰.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14,35(13):31-33.

第四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教后: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步骤

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

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

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

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

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

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教后

第五篇: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谈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尝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在生物教学中出现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砂培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操作要求,由教师先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再照着做一遍。这种实验安排对于教学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但它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主要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创造能力。例如,书本上的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首先,先安排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次,将书本上的这个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其中增加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1g/ml、0.3g/ml、0.5g/ml。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以生物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大胆设计,有的学生设计了几个对照的生态瓶,一种生态瓶不密闭,一种生态瓶没有消费者,有的生态瓶放在暗处,有的生态瓶不停地摇摆,还有的学生设想在失重状态下生态瓶的稳定性又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将设计好的方案进行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实验设计成功后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酶的特性”后,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所需的时间,引导学生重点思考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学习了“细胞呼吸”后可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习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植物的向性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设计实验,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借助书本实验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少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生物学规律都是科学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不少生物科学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多次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如书本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比利时科学家海乐蒙特最先提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己的原料,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后来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放到同一个密闭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活着,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空气。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下,普利斯特的实验才能成功。这充分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具有很强的思维杂交能力。又如遗传学奠基人孟得尔选取纯系豌豆做实验,从34个品种中选取24个能真实遗传的品种用于实验,选择单因子分析,创造性地将数学方法用于遗传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通过高度的分析综合而得出的。诸如此类的实例举不胜举,教师可结合生物学史着重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各种思维方法和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几点体会:

1、由于中考的压力,学生忙于做题,教师进实验室上实验课的时间可能不多。一旦上实验课,教师一定要用好用足实验课时间,课前要精心备课,明确课上指导什么,学生练什么,避免“放羊式”教学。

2、不是所有的验证性实验都适合做探究式实验,这两类实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两类实验的互补作用,即在验证性实验中突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探究式实验中突出对学生辐合思维的训练。

3、利用经典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时,重点放在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上,教学中教师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本,切入点宜小而细,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载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1、你认为本课程应该重点涉及哪些内容? 在学习了本课程三个星期之后,我认为本课程重点应该涉及初中、高中教学中几个基本的实验的实验过程、原理等的介绍,以及与其相关的课后习......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如何组织,教学的时间、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目前......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柳河一中何红英 新一轮教育改革必须以一线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处在教育的最前线、最基层,直接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甚至左右着教育活动的成败。教师......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四防”一体化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随着监狱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推进,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提出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造罪犯的必然要求,都......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课堂演示实验

    教学论文 谈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 西华县东夏镇二中:袁建新 2012年3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无不和各种实验密切相关,而课堂教学中的......

    中学物理实验视频辅助教学论文

    摘要: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例,阐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实验视频的作用,指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实验视频的不足,提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实验视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写实验报告。(重、难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