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学习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一)自主预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光武中兴
1、王莽废汉建立新朝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光武帝
措施:释放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的负担,减轻__________;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
作用: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__________”的局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东汉中期以后,__________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
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领导人: 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大起义
结果:历时9个月后失败,其余部斗争了20多年
影响:沉重打击了 __________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光武中兴”的内容,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状。
2东汉衰亡原因及黄巾起义。
教学重难点:
东汉由繁荣走向衰亡的原因
时:一节
教法:讲授,讨论,归纳,练习(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阅读资料(幻灯片)东汉,刘秀,光武帝。
2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3讲授新
(1)“光武中兴”内容(学生从本中找教师总结)()
(2)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状(材料见本)(,学生齐读,归纳)图片展示(学生观看,计算,归纳),材料归纳。
(3)黄巾起义,背景,时间,人物,了解过程,意义。()
二:小结:“光武中兴”内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引导归纳)
三:堂训练1-2(详见,提问回答)
四:后作业(配练)
五:后反思。
XX117
七年级历史(上)13说稿
紫来学校文综组王小华
本教案,为我原创教案。因为教材变动后,没有配套的教案及教参。我出示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参照了练习册上的提示。
依据学校要求,采用一体机上,上网下载了,依我校学情做了大面积的压缩和修改,力争适合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图片多,学生感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对直观教学有很大兴趣,这可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完整的,有新的传授,有堂的练习。堂上,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学会历史归纳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史可使人明智,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今天。上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历史现象,对比今天,将历史学习纵深化,是历史学习的追求。
因为我们要完成考试,所以,上还要加强背诵,加大抽查力度。
初教历史,本人学识很浅。希望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我定虚心接受,采纳运做,为提高历史教学堂的“高”和“效”而努力奋斗!(XX119)
第三篇: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地图教学案
第一章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总 课时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2、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在地图上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
3、学会在地图上定方向、量距离、识图例、填注记的基本技能。学习重点:地图的要素
学习难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学习任务一:地图的三要素为、、。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没有指向标
通常采用“,”的规定确定方向。
学习任务二:
1、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为。它有三种表示方法:、、。我们表示的范围越大,采用的比例尺越,反之,采用的比例尺越。
2、试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图例符号:国界 洲界
运河 长城 河湖
地图上的 说明,如山脉、河流等,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 等叫做。
二、反思拓展
1、对图幅相同的①中国、② 山东省、③ 济宁市三幅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 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 B、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 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 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①
2、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比例尺越小,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B、比例尺越大,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C、图幅越大,说明比例尺越大
D、比例尺越大,地图上表示的范围越大
三、系统总结
四、达标测评
1、有“郁金香王国”之美称的国家是()
2、阿拉伯男子的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这主要是受()
A、民族习俗影响 B、气候因素影响 C、地理位置影响 D、地形因素影响
3、当你在一个城市旅游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一种地图作为导游图?()
A、中国地图 B、世界地图 C、1:100000000地图 D、1:1000地图
4、长江全长6300千米,画在比例尺为1:3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大约长:
A、21厘米 B、210厘米 C、31厘米 D、310厘米
5、当我们面朝初升的太阳(北半球),伸开双臂,我们的右手则指向()
A、东北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五、课上限时作业
1、关于图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例就是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B、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C、地图上表示居民点的符号是一样的 D、图例包括符号的说明文字和数字
2、绘制一张学校平面图,采用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
A、1:1000 B、1/3000000 C、0 40千米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3、下列关于确定地平面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指南针定向,指南针总指向太阳
B、晴朗的夜空,不管位于地球何处,均可用北极星来定向
C、用太阳和手表也可定方向,一般来说,中高纬度地区,将手表平放,让时针对准太阳,时针和表盘上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大致是南方 D、北半球,树枝繁茂的一侧一般指示北方
4、阅读下面几段话,判断这几位同学分别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
A同学:我现在来到了西安动物园门口,我想进去游玩。
B同学:寒假里,我打算到郑州姨妈家探亲,想了解乘车路线。C同学: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D同学:北京真大,我想知道故宫在哪里。
A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_图;B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图; C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_图: D同学可以选用__________图;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学习目标:
一、知识:识记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掌握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了解东汉衰败的原因。
二、方法:阅读比较法
三、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很好的范例。
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运用比较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阅读提示1、1、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分别是什么?
2、刘秀的“柔术”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3、看课本65页三幅图,明确分别反映了什么?
二、阅读提示2
1东汉衰败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我们知道的一些纪年方法有哪些?你能算出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是干支中的哪一年吗?
三、阅读提示3
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在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一、知识目标检测:
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3、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6.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东汉
二、方法目标检测
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一、学习连接
1、刘秀简介: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文叔,蔡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与诸豪杰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依照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传统,刘秀所建立的王朝沿用了其祖先的国号—“汉”,史称东汉或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余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建立东汉以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又令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他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留下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刘秀死后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光武帝。
2、你怎样评价光武帝?
3、“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