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量章节测试-答案
【答案】
1.D 2.A 3.C 4.A 5.B 6.A 7.B,D 8.BC 9.BCD 10.BC
实验题11.(1)BC,DE;(2)0.210,0.209,AB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解析(1)A与B碰后粘在一起,速度减小,相等时间内的间隔减小,可知通过BC段来计算A的碰前速度,通过DE段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
(2)A碰前的速度:,碰后共同速度:,碰前总动量:P1=m1v1=0.2×1.05=0.210kg·m/s 碰后的总动量:P2=(m1+m2)v2=0.3×0.695=0.209kg·m/s 可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AB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12.(1)8m/s;(2)0.54
13.(1)(2)(3),、,14.解:(1)设B离开弹簧时,A的瞬时速度为vAO,细线被剪断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P1
由动量守恒定律:mAvA0=mBvB0 解得:vA0=4m/s 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48J.
(2)当B第一次反弹,开始压缩弹簧,A、B具有相同速度V时弹性势能最大,设为△P2由动量守恒定律:mAvA0+mBvB0=(mA+mB)v 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答:①细线被剪断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48J. ②弹簧具有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12J.
15.解:(1)P1、P2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2mv1 ①
解得v1= ②
对P1、P2、P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2mv0=4mv2③
=12J 解得v2= ④
(2)当弹簧压缩最大时,P1、P2、P三者具有共同速度v3,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2mv0=4mv3 ⑤ 对系统由能量守恒定律
μ(2m)g×2(L+x)=(2m)v+(2m)v-(4m)v ⑥ 解得x=-L ⑦
最大弹性势能Ep=(2m)v+(2m)v-(4m)v-μ•2mg(L+x)⑧ 解得Ep=mv ⑨,P的最终速度是-L,相应的弹性势能是
;
mv. 答:(1)P1、P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是(2)此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x是【解析】
1.解:A、因为碰撞的过程中动量守恒,则两球动量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错误.
B、因为碰撞的过程中动能不增加,若△p1和△p2分别为-8kg•m/s,8kg•m/s,则P1′=-4kg.m/s,P2′=14kg.m/s,通过知,碰撞的过程中动能增加.故B错误.
C、根据动量定理知,两球碰撞的过程中,B球的动量增加,A球的动量减小.故C错误.
D、变化量为-2kg•m/s,2kg•m/s,符合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量,以及要符合实际的规律.故D正确. 故选D.
碰撞的过程中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量,以及要符合实际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知道碰撞的原则. 2.【分析】
把人和车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直接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解答】
把人和车看成一个整体,用大锤连续敲打车的左端,根据动量守恒可知,系统的总动量为零,大锤向左运动,小车向右运动,大锤向右运动,小车向左运动,所以在水平面上左、右往返运动,车不会持续地向右驶去,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解:A、甲、乙两物块在弹簧压缩过程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故A错误.
B、当两物块相距最近时速度相同,取碰撞前乙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设共同速率为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到
mv乙-mv甲=2mv,解得v=0.5m/s.故B错误.
C、若物块甲的速率为1m/s,方向与原来相同,则由mv乙-mv甲=-mv甲′+m乙v乙′,代入解得v乙′=2m/s.若物块甲的速率为1m/s,方向与原来相反,则由mv乙-mv甲=mv甲′+m乙v乙′,代入解得v乙′=0.故C正确.
D、若物块甲的速率达到5m/s,方向与原来相同,则mv乙-mv甲=-mv甲′+m乙v乙′,代入解得v乙′=6m/s.两个物体的速率都增大,动能都增大,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若物块甲的速率达到5m/s,方向与原来相反,则mv乙-mv甲=mv甲′+m乙v乙′,代入解得v乙′=-4m/s,可以,碰撞后,乙的动能不变,甲的动能增加,系统总动能增加,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物块甲的速率不可能达到5m/s.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竖直方向上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水平面的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系统不受外力.当两物块相距最近时速度相同,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物块甲的速率.物块甲的速率为1m/s时,速度方向可能与原来方向相同,也与原来方向相反,由动量守恒研究乙的速率.若物块甲的速率为5m/s,由动量守恒求出乙的速率,根据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判断速率为5m/s是否可能.
本题含有弹簧的碰撞问题,往往遵守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两大规律.中等难度.
4.【分析】
对于球和圆槽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合力为零,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根据总的动量守恒来分析圆槽的速度变化。
根据系统的动量守恒直接就可以判断圆槽的速度,题目比较简单。
对于系统来说,整体的动量守恒,系统的初动量为零,当小球滑到另一边的最高点时,小球和圆槽具有共同的速度,根据总动量守恒可知,此时的速度都为零,所以圆槽的速度为零,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分析】
人和船组成的系统所受合外力为0,满足动量守恒,由位移与时间之比表示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与计算。
人船模型是典型的动量守恒模型,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关键要注意动量的方向。【解答】
据题意,人从船尾走到船头过程中,动量守恒,则有:,则船的质量为:故选B。
6.两球相碰后A球的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1/2,相碰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若碰后A速度方向不变,则,可得B球的速度,而B在前,A在后,而A球在后的速度应小于B球在前的速度,不满足实际情况,因此A球一定反向运动,即C、D错误。
考点:动量守恒定律,可得,因此A正确,B、,即,故B正确,ACD错误。
7.【分析】
明确动量定理: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公式为:Ft=△P;并能根据动量定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本题关键根据动量定律列式分析,动量定理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对物体动量的影响。【解答】
A.人从高处跳下落地时,总有一个曲膝的动作,根据动量定理Ft=△P可知,是为了增加缓冲时间,减小关节之间的作用力,地面对人的冲量不会减小,故A错误;
B.运输玻璃时总要用些泡沫填塞,根据动量定理Ft=△P可知,是为了减少震荡过程中的冲力,故B正确;
C.从桌子腿下抽出压着的书,为了避免桌子翻倒,要使桌子的末速度比较小,根据动量定理Ft=△P可知,应快速抽出,减小作用时间,故C错误; D.从乒乓球下快速抽出一张纸条,乒乓球不动是因为乒乓球受到纸条摩擦力的冲量太小,故D正确; 故选BD。
8.本题考查了动量定理应用。
若同时跳;则2mv=MV1; V1=2mv/M 若先后相对地以2m/s的速度跳离;则;mv=(M+m)v'(M+m)v'=MV2-mv ;V2=2mv/M 若先后相对车以2m/s的速度跳离;则;mv=(M+m)v'(M+m)v'=MV3-m(v-V3);V3=2mv/(M+m)比较以上各式可以看出;V1=V2>V3;选项B、C正确,选项A、D错误; 故选B、C。
9.解:
A、物体C与橡皮泥粘合的过程,发生非弹簧碰撞,系统机械能有损失,产生内能,故A错误.
B、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竖直方向上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动量一直守恒,故B正确,C、取物体C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系统的动量守恒定律得:0=mv+MV,得小车对地运动速度为V=-v,负号表示方向与v方向相反,故C正确. D、整个系统最终ABC的速度相同,根据系统的动量守恒定律得:0=(M+m)v′,v′=0,故D正确. 故选:BCD 10.解:A、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回路中产生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知,金属杆ab返回底端时速度v小于v0.取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设合外力的冲量大小为I,根据动量定理得:I=mv-(-mv0)=mv+mv0<2mv0.故A错误.
B、上滑过程中,重力和安培力对杆做功,安培力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得知:克服安培力与重力所做功之和等
.故B正确.,得克服安培力做功为:C、对于上滑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W安=0-W安=-mgh.
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克服安培力做功等于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即有Q=W安,则得:Q=-mgh.故C正确.
D、上滑的过程做变减速直线运动,下滑的过程做变加速直线运动,经过同一位置时,上滑的速度大小大于下滑的速度大小,上滑的感应电动势大于下滑的感应电动势,上滑的感应电流大于下滑的感应电流,则上滑时所受的安培力大于下滑时的安培力,由P=Fv知,经过同一位置时,上滑过程中杆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大于下滑过程,上滑过程中电阻R的热功率大于下滑过程R的热功率.故D错误. 故选:BC 11.(1)在小球碰撞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定律故有:m1v0=m1v1+m2v2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是相等的,所以得:t•m1v0=t•m1v1+t•m2v2即:m1=m1+m2可知,需要使用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使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所以需要选择的器材有A、C、D(2)在小球碰撞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定律故有:m1v0=m1v1+m2v2在碰撞过程中动能守恒故有:m1v02=m1v12+m2v22解得:v1=要碰后入射小球的速度v1>0,即m1﹣m2>0,故答案为:大于
(3)1球和2球相撞后,2球的速度增大,1球的速度减小,都做平抛运动,竖直高度相同,所以所以碰撞后2球的落地点是P点,所以被碰球2飞行的水平距离由图中线段表示
(4)N为碰前入射小球落点的位置,M为碰后入射小球的位置,P为碰后被碰小球的位置,碰撞前入射小球的速度为:碰撞后入射小球的速度为:碰撞后被碰小球的速度为:若m1v1=m2v3+m1v2则表明通过该实验验证了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带入数据得:m1=m1+m
212.(1)子弹击中木块过程中,子弹与木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以子弹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0v0﹣mv=(m0+m)v1,代入数据解得木块的最大速度为:v1=8v=8m/s(2)以子弹、木块、小车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子弹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0+m)v1﹣Mv=(m0+m+M)v2,由能量守恒定律得:μ(m0+m)gL=(m0+m)v12﹣(m0+m+M)v22,联立解得:μ=0.54
13.试题分析:(1)设小球与Q碰前的速度为v0,由于小球下摆运动的过程中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故有
①,解得 ②,小球与Q进行弹性碰撞,质量又相等,二者交换速度,故Q碰撞后速度为v0,考查Q与P组成的系统,由于水平方向没有外力作用动量守恒,设两者分离时速度分别为v1和v2,由题设可知、M=4m,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③,将题设条件代入③式可得。
(2)设平板车的长度为L,考查Q与P组成的系统,系统动能的损失为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损失,由能量守恒可知两者相等,解得(3)Q脱离P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规律有
。,解得,设Q落地时二者相距应为s,则,解得。考点:本题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平抛运动规律等概念
14.(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细线剪断后A的速度,因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A、B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2)当B第一次反弹,开始压缩弹簧,A、B具有相同速度V时弹性势能最大,根据动量守恒求出两物体的共同速度,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出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本题综合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综合性较强,关键理清运动过程,抓住研究过程的首末状态,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进行求解. 15.(1)P1、P2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出等式.对P1、P2、P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2)当弹簧压缩最大时,P1、P2、P三者具有共同速度v3,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
第二篇:动量教学
教学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习题
例
1、质量为1kg的物体从距地面5m高处自由下落,正落在以5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的小车上,车上装有砂子,车与砂的总质量为4kg,地面光滑,则车后来的速度为多少?
分析:以物体和车做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在物体落入车的过程中,物体与车接触瞬间竖直方向具有较大的动量,落入车后,竖直方向上的动量减为0,由动量定理可知,车给重物的作用力远大于物体的重力。因此地面给车的支持力远大于车与重物的重力之和。
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系统总动量不守恒。但在水平方向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所以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以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车
重物 初:v0=5m/s
0 末:v
v
Mv0=(M+m)v
vM4v054m/s Nm14即为所求。
例
2、质量为1kg的滑块以4m/s的水平速度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3kg的小车,最后以共同速度运动,滑块与车的摩擦系数为0.2,则此过程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分析:以滑块和小车为研究对象,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总动量守恒。以滑块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滑块
小车 初:v0=4m/s
0 末:v
v
mv0=(M+m)v
vM1v041m/s Mm13再以滑块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动量定理可得
ΣF=-ft=mv-mv0
tf=μmg 即为所求。
vv0(14)1.5s g0.210
例
3、一颗手榴弹在5m高处以v0=10m/s的速度水平飞行时,炸裂成质量比为3:2的两小块,质量大的以100m/s的速度反向飞行,求两块落地点的距离。(g取10m/s2)
分析:手榴弹在高空飞行炸裂成两块,以其为研究对象,系统合外力不为零,总动量不守恒。但手榴弹在爆炸时对两小块的作用力远大于自身的重力,且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以初速度方向为正。
由已知条件:m1:m2=3:2 mm2 初:v0=10m/s
v0=10m/s 末:v1=-100m/s
v2=?
(m1+m2)v0=m1v1+m2v2 v2(m1m2)v0m1v15103(100)175m/s
m22炸后两物块做平抛运动,其间距与其水平射程有关。
Δx=(v1+v2)t x(v1v2)y=h=gt2
即为所求。
例
4、如图所示,质量为0.4kg的木块以2m/s的速度水平地滑上静止的平板小车,车的质量为1.6kg,木块与小车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2(g取10m/s2)。设小车足够长,求:
(1)木块和小车相对静止时小车的速度。
(2)从木块滑上小车到它们处于相对静止所经历的时间。
(3)从木块滑上小车到它们处于相对静止木块在小车上滑行的距离。分析:(1)以木块和小车为研究对象,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以木块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木块m
小车M 初:v0=2m/s
v0=0 末:v
v
mv0=(M+m)v
vm0.4v020.4m/s Mm0.41.6122h25(100175)275m g10(2)再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动量定理可得
ΣF=-ft=mv-mv0
tf=μmg
vv0(0.42)40.8s g0.210
fg2m/s2 mfmg0.20.4100.5m/s2,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车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2MM1.6(3)木块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1vt2-v02=2as
2vt2v00.42220.96m 在此过程中木块的位移S12a2211车的位移S2a2t20.50.820.16m
22由此可知,木块在小车上滑行的距离为ΔS=S1-S2=0.8m 即为所求。
另解:设小车的位移为S2,则A的位移为S1+ΔS,ΔS为木块在小车上滑行的距离,那么小车、木块之间的位移差就是ΔS,作出木块、小车的v-t图线如图所示,则木块在小车上的滑行距离数值上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
例
5、甲、乙两小孩各乘一辆冰车在水平冰面上游戏,甲和他所乘的冰车的质量共为30kg,乙和他所乘的冰车的质量也为30kg。游戏时,甲推着一个质量为15kg的箱子,和甲一起以2m/s的速度滑行,乙以同样大小的速度迎面滑来,为了避免相撞,甲突然将箱子沿冰面推向乙,箱子滑到乙处,乙迅速将它抓住。若不计冰面的摩擦,甲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箱子推出,才能避免与乙相撞?
分析:设甲推出箱子后速度为v甲,乙抓住箱子后的速度为v乙。分别以甲、箱子;乙、箱子为研究对象,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合外力为零,总动量守恒。以甲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甲推箱子的过程:
甲:M
箱子:m 初:v0=2m/s
v0=2m/s 末:v甲
v=?
(M+m)v0=Mv甲+mv
(1)乙接箱子的过程
乙:M
箱子;m 初:v0=-2m/s
v 末:v乙
v乙
Mv0+mv=(M+m)v乙
(2)甲、乙恰不相撞的条件:v甲=v乙
三式联立,代入数据可求得:v=5.2m/s 反馈练习:
1、质量分别为2kg和5kg的两静止的小车m1、m2中间压缩一根轻弹簧后放在
光滑水平面上,放手后让小车弹开,今测得m2受到的冲量为10N·s,则
(1)在此过程中,m1的动量的增量为
A、2kg·m/s
B、-2kg·m/s
C、10kg·m/s
D、-10kg·m/s(2)弹开后两车的总动量为
A、20kg·m/s
B、10kg·m/s
C、0
D、无法判断
2、质量为50kg的人以8m/s的速度跳上一辆迎面驶来的质量为200kg、速度为4m/s的平板车。人跳上车后,车的速度为
A、4.8m/s
B、3.2m/s
C、1.6m/s
D、2m/s
3、如图所示,滑块质量为1kg,小车质量为4kg。小车与地面间无摩擦,车底板距地面1.25m。现给滑块一向右的大小为5N·s的瞬时冲量。滑块飞离小车后的落地点与小车相距1.25m,则小车后来的速度为
A、0.5m/s,向左
B、0.5m/s,向右
C、1m/s,向右
D、1m/s,向左
4、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小车,甲乙两人站在车的中间,甲开始向车头走,同时乙向车尾走。站在地面上的人发现小车向前运动了,这是由于
A、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
B、甲的质量比乙的质量小 C、甲的动量比乙的动量小
D、甲的动量比乙的动量大
5、A、B两条船静止在水面上,它们的质量均为M。质量为
M的人以对地速度2v从A船跳上B船,再从B船跳回A船,经过几次后人停在B船上。不计水的阻力,则
A、A、B两船速度均为零
B、vA:vB=1:1 C、vA:vB=3:2
D、vA:vB=2:3
6、质量为100kg的小船静止在水面上,船两端有质量40kg的甲和质量60kg的乙,当甲、乙同时以3m/s的速率向左、向右跳入水中后,小船的速率为
A、0
B、0.3m/s,向左
C、0.6m/s,向右
D、0.6m/s,向左
7、A、B两滑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受向右的水平力FA,B受向左的水平力FB作用而相向运动。已知mA=2mB,FA=2FB。经过相同的时间t撤去外力FA、FB,以后A、B相碰合为一体,这时他们将
A、停止运动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
8、物体A的质量是B的2倍,中间有一压缩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静止同时放开后一小段时间内
A、A的速率是B的一半
B、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C、A受的力大于B受的力
D、总动量为零
9、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一辆小车的长度为L,质量等于M。在车的一端站一个人,人的质量等于m,开始时人和车都保持静止。当人从车的一端走到车的另一端时,小车后退的距离为
A、mL/(m+M)
B、ML/(m+M)
C、mL/(M-m)
D、ML/(M-m)
10、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之间用轻弹簧连接,放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紧靠竖直墙,现在用力向左推B使弹簧压缩,然后由静止释放,则
A、弹簧第一次恢复为原长时,物体A开始加速
B、弹簧第一次伸长为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一定相同 C、第二次恢复为原长时,两个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反向 D、弹簧再次压缩为最短时,物体A的速度可能为零
11、如图所示,小球A以速率v0向右运动时跟静止的小球B发生碰撞,碰后A球以v0v的速率弹回,而B球以0的速率向右运23动,求A、B两球的质量之比。
12、质量为10g的小球甲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30cm/s的速率向右运动,恰遇上质量为50g的小球乙以10cm/s的速率向左运动,碰撞后,小球乙恰好静止。那么,碰撞后小球甲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13、如图所示,物体A、B并列紧靠在光滑水平面上,mA=500g,mB=400g,另有一个质量为100g的物体C以10m/s的水平速度摩擦着A、B表面经过,在摩擦力的作用下A、B物体也运动,最后C物体在B物体上一起以1.5m/s的速度运动,求C物体离开A物体时,A、C两物体的速度。
14、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台子离地面的高度为h,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速度在高台上运动,从边缘D水平射出,落地点为A,水平射程为s。如果在台子边缘D处放一质量为M的橡皮泥,再让小球以刚才的速度在水平高台上运动,在边缘D处打中橡皮泥并同时落地,落地点为B。求AB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
1、D、C
2、C
3、B
4、C
5、C
6、D
7、C
8、AD
9、A
10、AB 11、2:9 12、20cm/s,方向向左13、0.5m/s,5.5m/s
14、Ms Mm
第三篇:测试答案
理解中级与初级的衔接 测试题
计算完成.您的得分为: 3 分 理解中级与初级的衔接 1
下面各图形,表示对教育技术培训中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关系认识正确的一项是()分)(最少选1项,最多选3项)正确答案: C √
A. B. C.(1 D.2
下面关于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与中级培训关系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1分)正确答案: B √
A.中级培训重点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寻找和加工教学资源 B.中级培训重在培养教师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C.初级培训旨在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适时应用能力,以期达到教育技术的效能最大化
D.初级培训面向的是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非教学人员可以不参加培训 3
中级培训将重点培养的教师能力有哪些?()(1分)(最少选4项,最多选4项)正确答案: ABCD √
A.覆盖多学科的主题单元综合设计能力 B.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设计能力 C.主题资源的设计与创建能力
D.学习过程的组织实施、信息化监控与评价能力
(多选题)合作学习中有哪些基本要素:()(最少选1项,最多选5项)正确答案: ABCEF √
A.积极的相互依赖
B.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 C.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
D.不强调组员之间的严格任务分工,而是重视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 E.小组合作技能 F.小组自我评估 G.一般要求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相似的2—6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2
(单选题)关于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以下哪项说法错误?()正确答案: C √
A.合作学习中最基本的分组策略是“异质”分组
B.组建合作小组并不完全排斥“同质”分组策略的运用 C.组建合作小组需要尽量避免“同质”分组策略的运用 D.合作小组的规模通常在“2—6”人之间 1
(单选题)电子学习档案袋一般指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展示关于()的主要信息,并描绘其成长轨迹的一种信息化学习载体。
正确答案: D √
A.学习目的、学业成绩 B.学习活动、学习进步 C.学习成果、学习反思 D.以上都是 2
(单选题)电子档案袋可以实现学生作品的收集、分类和整理,还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正确答案: B √
A.总结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标准化评价 D.表现性评价 3
(单选题)电子档案袋的优势有哪些?()
正确答案: D √
A.高效率 B.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C.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程、辅助电脑技术的学习、有益于交流 D.以上都是 4
(判断题)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电子档案袋的分析,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 A √
A.正确 B.错误
模块一后测
一、选择题 1
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正确答案: C √
A.设计、开发、利用、拓展和评价 B.设计、发明、利用、拓展和管理 C.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D.设计、发明、利用、评价和管理 2
下面哪一项不是本次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的宗旨? 正确答案: A √
A.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B.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C.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
D.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3
下面关于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与中级培训关系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
A.初级培训帮助教师综合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化与适应性能力 B.初级培训面向的是全体教师,中级培训面向不同学习领域的学科教师 C.中级培训以普适教育为主
D.中级培训重点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加工教学资源 4
本次中级培训将重点培养教师的()能力。① 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② 学习过程的组织实施、信息化监控与评价能力 ③ 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能力 ④ 主体资源的设计与创建能力 ⑤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⑥ 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设计能力 正确答案: D √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5
根据图1-2培训模块关系图,本次培训第()模块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方法,而在系统化、整体性地设计主题单元教学的过程中,第()模块鲜明体现了单元设计(中观)的理念,并居于核心地位。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答案: B √
A.模块1,模块4 B.模块2,模块3 C.模块1,模块3 D.模块2,模块4 6
下面哪一种缩写指的是电子学习档案袋? 正确答案: A √
A.ELP B.ELF C.ELB D.ELPB 7
电子学习档案袋一般指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展示关于()的主要信息,并描绘其成长轨迹的一种信息化学习载体 正确答案: D √
A.学习目的、学习业绩 B.学习活动、学习进步 C.学习成果、学习付出 D.以上都是
一、选择题 1
(多选题)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最少选1项,最多选2项)正确答案: BD √
A.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B.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呈现方面,不应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开创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式 2
(单选题)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的主要结构要素是指()正确答案: C √
A.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工具 B.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学评价 C.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D.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
一、选择题
(单选题)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答案: D √
息
(多选题)下列教学行为,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作用的有:()(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正确答案: ABCD √
(单选题)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多媒体、教学光盘、课件、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确答案: B √
A.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B.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C.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
D.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甚A.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以开展学习B.用各种数字化资源呈现教学内容 C.使用多种媒体支持教学活动
D.利用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C.从既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拓展到网络资源,为教学知识点提供详尽的主题学习资源 D.使更多的课程内容快速固定化、静态化 A.从单纯课本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
B.从线性文本到超媒体、多媒体,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各种教学信至前所未有的体验 4
(单选题)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电子模板、电子大纲、学科软件、效能工具、通讯工具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确答案: C √
A.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B.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C.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
D.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甚至前所未有的体验 5
(单选题)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多媒体视听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世界、虚拟现实软件、网络环境、Internet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确答案: D √
A.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B.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C.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
D.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甚至前所未有的体验
一、选择题
(单选题)下面哪一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正确答案: D √
A.思维引导方法 B.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C.资源组织方法 D.内容组织方法 2
(多选题)课程设计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下面关于中观设计的理解中正确的是:()(最少选1项,最多选3项)正确答案: ACD √
A.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 B.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中观层面 C.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D.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单选题)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者梅瑞尔(M.David Merrill)在综合诸多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首要教学原理”,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涉及到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正确答案: D √
A.激活、应用、练习、整合 B.激活、演练、应用、探究 C.整合、激活、演练、实践 D.激活、演练、应用、整合 4
(单选题)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答案: C √
A.评价主体多元化,通常有学生自评、学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 B.学生自评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独立性和反思意识 C.学生互评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热情
D.教师评价有利于教师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等,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5
(单选题)关于评价方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答案: D √
A.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标准化测评方式将逐渐从教学评价中消失
B.学习档案袋可以记录不同学习阶段中学习者的成果变化,但不能用作最后的学习成果交流
C.任何教学评价都要有所依据的标准,所以,凡是无法进行量化测评的评价都不能在教学中使用
D.评价量规具有量化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以用来确定和区分学生的表现状态 1
(单选题)逆向设计是()导向的设计? 正确答案: C √
A.教学过程 B.学习环境 C.教学成果 D.教学内容 2
(多选题)下面哪几项是逆向设计的特点?()(最少选1项,最多选3项)正确答案: ABC √
A.在设计之前就先考虑好要获得的成果 B.在设计之前考虑好怎样评价学习成果
C.一开始就让学生和教师明确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 D.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先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 3
(单选题)在进行逆向设计时,下面的设计流程中,哪项是正确的?()正确答案: B √
A.确定主题、选择学习内容、创建主题资源、设计学习成果及评价、反馈调整学习活动
B.确定主题、设计学习成果及评价、排列学习内容、创建主题资源、反馈调整学习活动
C.创建主题资源、确定主题、排列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成果及评价、反馈调整学习活动
D.选择学习内容、创建主题资源、设计学习成果及评价、反馈调整学习活动 活动1 第2步 【讲座】综合性学习与主题单元学习
一、选择题 1
(单选题)基础教育改革的“综合化”体现在那两个方面?()正确答案: A √
A.综合性学习、综合性课程 B.综合性学习、综合性环境 C.综合性课程、综合性活动 D.综合性环境、综合性活动 2
(单选题)综合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正确答案: D √
A.基于目标的学习 B.基于项目的学习 C.协作学习
D.基于主题或问题的学习3
(单选题)主题单元设计是那一种层次的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B √
A.微观 B.中观 C.宏观
D.介于宏观与中观之间 4
(单选题)综合性学习的评级是多元的,是以面向()的评价为主要形式。正确答案: A √
A.过程 B.对象 C.结果 D.应用 5
(判断题)综合性学习中的学习资源包括了与主题资源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正确答案: A √
A.正确 B.错误 1
(单选题)下面哪种工具属于知识可视化工具?()正确答案: A √
A.思维导图 B.博客
C.excel表格 D.屏幕录制工具 2
(单选题)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托尼·巴赞建议思维导图应包含的基本特征?()正确答案: B √
A.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B.比较不重要的话题直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不以单独的分支形式出现 C.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D.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3
(单选题)下面那一项不是思维导图软件?()正确答案: D √
A.FreeMind B.MindManager C.Inspiration D.Photoshop
一、选择题 1
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的主要结构要素是指:()正确答案: C √
A.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工具 B.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学评价 C.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D.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 2
如果你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来记录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以便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价。你觉得下列哪一种信息技术资源更可行、更能达到要求?()正确答案: A √
A.电子档案袋 B.电子试卷 C.论坛
D.博客blog 3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多媒体、教学光盘、课件、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确答案: B √
A.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B.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C.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
D.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甚至前所未有的体验 4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电子模板、电子大纲、学科软件、效能工具、通讯工具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确答案: C √
A.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B.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C.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
D.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甚至前所未有的体验 5
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多媒体视听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世界、虚拟现实软件、网络环境、Internet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确答案: D √
A.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B.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C.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
D.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甚至前所未有的体验 6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表现的连续动态特点,下面不是从封闭到开放的是:()正确答案: C √
A.目标:教师确定统一目标……因人而异个性化目标……学生自定目标…… B.内容: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包……网络资源……
C.过程:协作交流……信息检索……内容展示……模拟演示…… D.评价:测试题库……量规……电子档案袋……录像观察…… 7
雷杰卢斯(Reigeluth,1983)提出的教学系统设计框架细化了条件、方法、结果这三类变量,被认为是最典型的教学系统设计框架,下面属于方法变量的是:()正确答案: C √
A.内容特点 B.教学目标 C.组织策略 D.教学效果 8
下面哪一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
正确答案: D √
A.思维引导方法 B.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C.资源组织方法 D.内容组织方法 9
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者梅瑞尔(M.David Merrill)在综合诸多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首要教学原理”,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涉及到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正确答案: D √
A.激活、应用、练习、整合 B.激活、演练、应用、探究 C.整合、激活、演练、实践 D.激活、演练、应用、整合 10
下面哪一组教学活动类型都是高级别体验感受的?()正确答案: C √
A.同伴展示、角色扮演、操作练习、信息搜索 B.课堂讲授、户外访问、微世界探究、操作练习 C.实验探究、微世界探究、角色扮演、户外访问 D.个别辅导、操作练习、信息搜索、实验探究 11
下面属于工具类主题资源的是:()正确答案: C √
A.基本资源、工具模板、小测验工具 B.教学案例、拓展资源、量规 C.学科软件、工具模板 D.小测验工具、学科软件 12
下面包含了全空间环境的是:()正确答案: D √
A.居民社区、公共图书馆、实验室 B.野生动物园、学校教室、飞机场 C.网吧、实验室、虚拟教室
D.教室、公共娱乐场所、实验基地 13
下面哪种工具属于知识可视化工具? 正确答案: B √
A.博客
B.思维导图
C.Excel表格
D.屏幕录制工具
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托尼_巴赞建议思维导图应包含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D √
A.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B.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C.主体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D.比较不重要的话题直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不以单独的分支形式出现
第四篇:动量守恒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
(教案)杜茂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
【注意】因为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
(三)动量守恒定律
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数学表达式:p=p’,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mAvA+mBvB= mAvA’+mBvB’
(1)mA、mB分别是A、B两物体的质量,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注意】式中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 3.成立条件
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2)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3)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满足上述(1)或(2),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4.适用范围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四)由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设两个物体m1和m2发生相互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是F12,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时间△Vt 内,分别对物体1和2用动量定理得:F21△Vt =△p1;F12△Vt =△p2,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 △p=△p1+△p2=0或m1v1+m2v2= m1v1’+m2v2’.
【例1】如图所示,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
【解析】对于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统保持静止状态,说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此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例2】如图所示是A、B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部分示意图,图中滑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标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闪光照相时每秒拍摄10次,试根据图示回答:
(1)作用前后滑块A动量的增量为多少?方向如何?(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是否守恒?
【解析】从图中A、B两位置的变化可知,作用前B是静止的,作用后B向右运动,A向左运动,它们都是匀速运动.mAvA+mBvB= mAvA’+mBvB’(1)vA=SA/t=0.05/0.1=0.5(m/s);
vA′=SA′/t=-0.005/0.1=-0.05(m/s)
△pA=mAvA’-mAvA=0.14*(-0.05)-0.14*0.5=-0.077(kg·m/s),方向向左.
(2)碰撞前总动量p=pA=mAvA=0.14*0.5=0.07(kg·m/s)碰撞后总动量p’=mAvA’+mBvB’
=0.14*(-0.06)+0.22*(0.035/0.1)=0.07(kg·m/s)p=p’,碰撞前后A、B的总动量守恒.
【例3】一质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运动的物体,撞上静止于该水平面上质量mB=0.5kg的物体B,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大?
(1)撞后第1s末两物距0.6m.(2)撞后第1s末两物相距3.4m.
【解析】以A、B两物为一个系统,相互作用中无其他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 设撞后A、B两物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mAvA=mAvA’+mBvB’; vB’t-vA’t=s(1)当s=0.6m时,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运动.
(2)当s=3.4m时,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运动.
小结:(根据课堂实际加以总结)
第五篇:动量冲量教案
我们的理念: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
动量
冲量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动量及冲量概念;
2.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以及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 3.掌握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会用代数方法研究一维的矢量问题。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动量、冲量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
一、动量和冲量 1.动量
按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mv
(1)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状态量,它与时刻相对应。(2)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3)动量的相对性:由于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选取有关,因而动量具有相对性。题中没有特别说明的,一般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2.动量的变化:
ppp
由于动量为矢量,则求解动量的变化时,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2)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冲量
按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冲量:I=Ft
(1)冲量是描述力的时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它与时间相对应。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我们的理念: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
(2)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不能说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保持不变,那么冲量的方向就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如绳子拉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绳的拉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就不能说是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对于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的冲量,其方向可以通过动量变化的方向间接得出。
(3)高中阶段只要求会用I=Ft计算恒力的冲量。对于变力的冲量,高中阶段只能利用动量定理通过物体的动量变化来求。
(4)要注意的是:冲量和功不同。恒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作功,但一定有冲量。有了动量定理,不论是求合力的冲量还是求物体动量的变化,都有了两种可供选择的等价的方法。本题用冲量求解,比先求末动量,再求初、末动量的矢量差要方便得多。当合外力为恒力时往往用Ft来求较为简单;当合外力为变力时,在高中阶段只能用Δp来求。
二、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既I=Δp
(1)动量定理表明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这里所说的冲量必须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或者说是物体所受各外力冲量的矢量和)。(2)动量定理给出了冲量(过程量)和动量变化(状态量)间的互求关系。
(3)现代物理学把力定义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率:FP(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形式)。
t(4)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在一维的情况下,各个矢量必须以同一个规定的方向为正。点评:要注意区分“合外力的冲量”和“某个力的冲量”,根据动量定理,是“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而不是“某个力的冲量” 等于动量的变化量。这是在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时经常出错的地方,要引起注意。
2.动量定理的定性应用 3.动量定理的定量计算
利用动量定理解题,必须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质点组内各物体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也可以是相对运动的。研究过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我们的理念: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
程既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2)进行受力分析。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给研究对象的力。所有外力之和为合外力。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内力)会改变系统内某一物体的动量,但不影响系统的总动量,因此不必分析内力。如果在所选定的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就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3)规定正方向。由于力、冲量、速度、动量都是矢量,在一维的情况下,列式前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和这个方向一致的矢量为正,反之为负。
(4)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或各外力在各个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5)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使用条件,知道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3.会应用动量定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熟练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力学问题的正确步骤. 教学难点: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守恒条件的判断,包括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①条件性;②整体性;③矢量性;④相对性;⑤同时性. 教学过程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2v2
即:m1v1m2v2m1v1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我们的理念: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
2.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2)系统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
(3)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方向上动量守恒。(4)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阶段系统动量守恒。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
m2v2,即p1+p2=p1/+p2/,(1)m1v1m2v2m1v1m1v2 m2v1(2)Δp1+Δp2=0,Δp1=-Δp2 和4.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2)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 动量和末动量的量值或表达式。
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时,各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应取地球为参考系。(4)确定好正方向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碰撞
(1)弹簧是完全弹性的:(2)弹簧不是完全弹性的:(3)弹簧完全没有弹性: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我们的理念: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
2.子弹打木块类问题
子弹打木块实际上是一种完全非弹性碰撞。作为一个典型,它的特点是: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向原来静止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跟木块共同运动。下面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过程。
3.反冲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原来系统内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发生相互作用后各部分的末速度不再相同而分开。这类问题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的动能增大,有其它能向动能转化。可以把这类问题统称为反冲。
4.爆炸类问题
5.某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6.物块与平板间的相对滑动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