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0年1月外语教学法试题

时间:2019-05-15 02:5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2010年1月外语教学法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2010年1月外语教学法试题》。

第一篇:全国2010年1月外语教学法试题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教学法试题 I.Multiple Choices:(20%)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given 20 questions, beneath each of which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You are to make the best choice either to complete the incomplete statement or to answer the question.One point is given to each correct choice.1.Most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a Grammar-Translation classroom serve the purpose of mastering _______.A.vocabulary

B.grammatical rules C.skill of reading D.skill of writing

2._______ was the first teaching method to have a theory, making language teaching possible to large groups of learners.A.The Cognitive Approach B.The Audiolingual Method C.The Oral Approach D.The Direct Method

3.In a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listen attentively and respond _______ to commands given by the teacher.A.physically B.quickly C.correctly D.actively

4.One of the five points initiated by David Nunan to characterize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an emphasis o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through _______ in the target language.A.speaking B.writing C.interaction D.role-play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forbidden in a Direct Method classroom? A.Using gestures.B.Sketch drawing.C.First language.D.Writing.6.Chomsky and others claimed that every normal human being was born with a/an _______.A.LDA B.ADL C.LAD D.DLA

7.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didn’t enter into the formal educational system until the _______ century.A.late 19th B.early 20th C.mid-20th D.late 20th

8.Krashen advocates that learning refers to the _______ proces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and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tical rules.A.conscious B.unconscious C.overconscious D.subconscious

9.Franz Boas, a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structuralism, made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nativ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merican _______ which were to be extinct.A.Indians B.Asians C.Africans D.Spaniards

10.Dianysius Thrax classified all the words of the Greek language into _______ parts of speech.A.6 B.8 C.9 D.10

11.According to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speakers are not concerned with language form, but with _______.A.fluency B.accuracy C.meaning D.correctness

12.In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a _______ system.A.language B.content C.logic D.grammar

13.Palmer’s book, 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s(1917), began with the question, “What is a _______?” A.language B.speech C.sentence D.word

14.Who first used the ter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deliberate contrast to Chomsky’s “linguistic competence”? A.Stern.B.Asher.C.Krashen.D.Hymes.15.The Cognitive Approach insists that learning should be _______.A.grouped B.structured C.paralleled D.practiced 16.Language samples, according to structural linguistics, can be exhaustively described at any _______ level.A.paragraph B.sentence C.lexical D.structural

17.Two indispensable parts of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re supposed to be _______.A.presentations and pragmatics B.discourse analysis and drills C.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D.drills and presentations

18.According to D.Ausubel, the principal function of _______ is to act as a bridge between what learners already know and what they need to know.A.schema theory

B.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C.language competence D.advance organizers

19.The syllabus used in the Direct Method is arranged semantically according to _______.A.situations or topics B.textbooks or materials C.ideas or concepts D.students or learners 20.In the views of language suggested by J.R.Firth and M.A.K.Hallida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receive the priority importance? A.Meaning.B.Context.C.Setting.D.Form.II.Filling Blanks:(20%)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there are 20 statements with 20 blanks.You are to fill each blank with ONE appropriate word.One point is given to each blank.21.The ultimate _______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n a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classroom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d and translate its literature.22._______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with objects and persons of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is emphasized in the Direct Method.23.The Cognitive Approach lays emphasis on the conscious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s a meaningful system and it seeks a basi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 transformational _______.24.In his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Palmer specified the _______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in real life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25.The Oral Approach employs _______ for presenting new sentence patterns and drill-based manner of practicing them.26.In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tell the learner about the language, because knowledge of language rules facilitates _______.27.The Direct Method believes in the natural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 the_______ teaching of grammar.28.The objective of the ASTP(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was to attain_______ proficiency in a variety of foreign languages.29.Krashen and his like hold that _______ does not require explicit analysis or attention by the teacher, by the learner, or i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30.Notional Syllabus, written by Wilkins, is a book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_______ Language Teaching.31.The emphasis on WHAT and HOW continu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period, when the _______ code-learning approach was much discussed.32.According to Curran, there are six elements necessary for non-defensive learning.They are _______, attention, aggression, retention, refl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33.The Audiolingual Method, known variously as the Aural-Oral Approach and the_______ Approach, influenced the way languages were taught in the US an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1950s.34.Only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did the _______ of grammar rules with translation into target language become popular as the principal practice technique.35.In the Direct Metho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learn to _______ in the target language.36.Piaget considers that conceptual growth occurs because the child, while actively attempting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organizes actions, into schemata through the processes of assimilation and _______.37.In Chomsky’s opinion,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_______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at a native speaker of that language possesses.38._______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message elements in terms of their interconnectedness and of how meaning is represented in relationship to the text.39.Krashen sees the learner’s emotional state or attitudes as an adjustable _______ that freely passes or blocks input necessary to acquisition.40.It is Halliday that made the London School of Linguistics 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 _______ theories in the world.Ⅲ.Matching:(10%)Directions: This section consists of two groups of pairs listed in two columns, A and B.You are to match the one marked ①, ②,③,④, or ⑤ in Column A with the one marked a, b, c, d, or e in Column B.One point is given to each pair you match correctly.41.A.Linguists concerned

B.Contributions to the Cognitive Approach ①N.Chomsky a.schema theory

②J.Piaget b.discovery method

③J.B.Bruner c.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④D.Ausubel d.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and advance organizers

⑤G.Kelly e.distinction between meaningful and meaningless learning activities

42.A.Theory of Psychology & SLA B.Representative of the Theory ①Gestalt psychology a.Sigmund Freud

②Psychoanalysis b.B.E.Skinner

③Behaviorism c.J.Schumann

④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 d.Max Wertheimer

⑤The acculturation theory e.John B.Watson

IV.Questions for Brief Answers:(30%)Directions: This section has six questions.You are to answer them briefly.Five points are given to each question.43.What are the classroom procedures used in the Direct Method? 44.In the Oral Approach,how are the learners likely to study grammar? 45.There are three aspects in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 theory, which later led to the Audiolingual Method.What are they? 46.What disciplines do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volve? 47.What are the four dimensions in terms of language competence entailed i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ccording to Canale and Swain? 48.What are the five hypotheses Krashen’s monitor theory consists of?

V.Questions for Long Answers:(20%)Directions: The two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are to be answered on the basis of you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you’ve learned.Ten points are given to each question.49.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that Asher believes in? 50.Please make a comment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第二篇:外语教学法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也叫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 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意思;

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翻译法的缺点是:

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力;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

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缺点是:

1.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2.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

其特点是:

1、注重语言结构、形式,意思为次,机械记忆为主

2、语言学习项目不必语境化;

3、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语音、句型、单词,因此,大量使用机械练习;

4、句型操练为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技巧;

5、发音要求近似本族语人的标准;

6、课堂上禁止使用语法解释,禁止使用母语,禁止在初期水平上使用翻译;

7、只有在长期严格的句型操练和大量机械练习之后,方可进行交际活动;

8、先听说后读写,即在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口语之后方可从事阅读与写作;

9、通过教授语言结构(即句型的系统教学)来掌握英语的语言系统;

10、以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教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11、以语言项目的难易来安排学习顺序;

12、教师为中心决定内容,控制学生并使学生严格纳入此法的训练轨道,尽力避免语言错误;

13、语言的准确性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14、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15、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情境法也叫视听法。针对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

其优点是:

1.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

其缺点是:

1.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认知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认知法提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能听懂和应用从未学过或见过的句子,这就是智力或语法在起作用。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

其优点是: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其缺点是:

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 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其优点是: 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其缺点是:

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其优点是: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社团语言学习法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古兰(Charles Curran)创立的。这种教学法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外语口语。它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服从学。教师是顾问,是辅助者,学生是“病人”。教师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学生的母语,逐渐由学生的母语过渡到外语。

这种教学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学生用母语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学生坐成一个圆圈,教师在圈外。学生可以是零起点的外语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想对小组或某个学生说几句话,他就用母语说,顾问就把他的话翻译成外语,然后让学生重复这句外语。接着,别的学生就用母语回答,顾问再翻译,学生重复。这样,会话就会继续下去。如有可能,可以把会话录下来,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有关新语言的信息。如果学生愿意,顾问可以给更多的指导,解释一些语言规则。

在开始阶段,“病人”中会出现迷惑不解、混淆的情况,但是在顾问的帮助下,会慢慢好起来,开始用外语说一个词、一个短语,不用翻译。这是“病人”由完全依赖顾问到独立学习的第一个标志。随着“病人”对外语的逐渐熟悉,直接用外语交际就会发生,顾问的指导就会减少。数月之后,“病人”就会用外语进行流利的交际。从完全依赖顾问到完全独立,其间分以下五个阶段:

1.完全依赖顾问; 2.会说一些外语词和短语;

3.逐渐独立,但还有一些错误需要顾问纠正; 4.只需要顾问解释一些成语、具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表达法和语法;

5.独立、自由地交际。顾问虽出场,但保持沉默。社团语言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

九、浸入式/沉浸式(Immersion)教学

浸入式/沉浸式(Immersion)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196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圣〃兰伯特学区进行了第二语言(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该实验自幼儿园起,直至高中毕业班,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80年代起,法语浸入式教学在加拿大各地区推广。当前,每年有30余万在校学生接受第二语言(法语或其他语种)浸入式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外语教学日趋低龄化,并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侵入式教学较好地顺应了这一潮流。1997年,在我国西安开始了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幼儿园)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浸入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浸入式教学法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塑造,人在青春期前易于掌握语言技能。过了青春期,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图式基本定型,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样敏感和有效。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学习第二语言态度积极。随着年龄增长,伴随着某种经历而产生的想法(如: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等)会对学习第二语言造成消极影响。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在6岁(或7岁)以前,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步减弱。因此,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语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认知能力习得第二语言。基本特点

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

外语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互渗透; 外语语言学习隐含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学科知识以外语承载,是显性教育内容。外语以其工具性作用成为隐性教育内容。

2.评析

1)、浸入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英语语言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

2)、浸入式教学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活动中,这对4-6岁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尤为适合。

3)、在幼儿园使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正确处理母语(汉语)教学活动与英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可在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英语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即:半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

4)、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开展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师资条件。

十、沉默法 沉默法(the silent way)是美国教育家 Caleb Gattegno)设计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该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沉默,而让学生尽量多开口。沉默法的要点是使用彩图表和奎西奈彩色棒(Cuisenaire rods).主要的学习理论假设:

(1)通过发现或创造,而不是通过记忆和重复学习效果更好;

(2)通过相应的物体学习有助于学习效果;(3)通过解决与学习材料有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效果。

Gattegno对语言理论在外语教学法中的作用公开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语言是经历的一种替代物,因而正是经历赋予语言以意义。

沉默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基本要素的训练培养初学者听和说方面的能力。

Gattegno 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挑战的个人成长过程。学习者起先经历一种对某一特定方面活动无序或几乎无序的感觉,随后慢慢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然后开始一种系统的分析,最初通过不断的试验,而后通过对已获得的其它技能进行系统直接的试验,直到完全掌握。学习者必须培养自我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责任心。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影响所教的语言内容。在沉默法中,学生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有时作为小组活动的一个成员。学习者有时还要扮演教师、陪练、解决问题者和自我评估者等角色。学生必须自行决定什么时候该扮演什么角色。

在沉默法中,教师的沉默是其主要特色。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自我控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样板,随时向学生提供帮助、有求必应的角色心理。

Gattegno指出,在沉默法中,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

Stevick 提出,沉默法中,教师的作用有三个,(1)教;(2)测试;(3)不妨碍学生。

总的说来,沉默法中,教师的作用就给学生创造一个鼓励冒险、提高学习效率的环境。教师本人作为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误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学生把教师看作一个不偏不倚的裁判。

十一、暗示法

暗示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罗札诺夫(G.Lozanov)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暗示法主张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人的潜力,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以便有效地完成学习伍务。暗示法由此而得名。另外,暗示法采用加速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所以,它又称为暗示速成教学法(Suggestive-Ace1eratively Learning and Teachinhg,简称SALT)。

暗示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如下:

1.语言材料的大量输入:暗示教学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语言材料量比常规的外语教学法所规定的量要多好几倍。据试验,120个学时可学2000个词。

2.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外语学习过程是大脑思维活动和情感同时作用的过程。脑子的左半球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非语言和形象思维。如果在学习外语时,采取措施,使两个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就比用一个左半球好。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联系越紧密,效果就越好。暗示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集中无意中得到的信号去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目的。

3.创造心情舒畅的气氛:外语学习环境幽雅。舒适的软椅排成半圆形,光线柔和,有音乐伴奏。语言材料的输入采用戏剧、诗歌等方式,并伴随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紧张心理消除了,心情舒畅,充满乐趣,善于想象。这种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超级记忆能力,加速记忆效能,提高学习效果。

4.借助母语翻译和对比: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母语翻译,并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开发学生的智力。

5.建立高度的自信心:鼓励大胆说外语,尽量少纠错,避免造成紧张气氛。

6.创造自然的情境:暗示法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了十几个自然的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材料应用到交际情境中去。

十二、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全身反应法他主要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是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是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它强调要在真正的情景里面来进行教学。根据学语言本身的规律,从小孩学语言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学习听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说的能力,再发展成读和写的能力。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强调首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大量听一段时间以后,听到一定的基础了,到小孩子愿意说了,就水到渠成地开始说了。这样学生说的不紧张,说的很自然,是要在熟了的基础上再来输出(production)。

主要特点:

1)听力理解领先。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2)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这种身体反应应该由教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

3)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言。教师不强迫学生发言。

4)教学应强调教学的意义而不是形式,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

主要优点

1)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2)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3)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

5)全身反应法这一教学方法,验证了“快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们喜欢活动给他们提供生理的、认知的、心理的快乐。

4)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主要缺点:

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

十三、习得、监控理论的自然法

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为泰勒(Tracy D.Terrell)和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在1977年所倡导。泰勒是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爱尔伐因分校的西班牙语和语言学副教授,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系副教授。泰勒依据自己在70年代初开始外语教学实验所积累的资料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监控理论”提出了具有新原则的自然法。

1、什么是自然法

自然法在概念上是指大部分依据在自然环境中,在非院校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它是想提出一种在院校条件下习得第二语言的方法。在自然法的方法中没有一种方法是新颖的,这些方法在过去的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中都有涉及。所不同的只是自然法把习得理论运用于各种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许多教学情景中。但自然法也不同于暗示法、全身反应法、咨询法、沉默法等交际法。它们只偏重于一、二种中心技巧。例如,暗示法要求特殊的设备和教师的强化训练。自然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技巧类型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它能与上述各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技巧相协调,而不仅仅依靠它们中的任何一种。自然法把习得第二语言的方法,其中包括暗示法、咨询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等交际法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新的方法。所以它是一种吸收了直接法、听说法和各种交际法之长的综合教学法。新的自然法的要点是:课堂供习得之用;要求提供足量的可理解输入;教师只用目标语,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学生可用母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回答问题;以及主张说话自发产生等,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2、自然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克拉申和泰勒在回顾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时阐述了自然法产生的历史背景。16世纪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主张不用母语,像幼儿学习母语一样学习外语,提倡口语,不讲语法。19世纪的语法翻译法着重讲语法,难以培养交际能力。19世纪90年代产生的直接法也主张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一样。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的听说法也强调培养口语,不讲语法。但是不论是直接法,还是听说法都不是习得语言,而是学习语言;只是教语言,而不能培养出言语交际能力。认知法回到了语法讲解和操练规则上,有意识地讲解、操练规则和学习语言形式,也只是教语言,不能达到掌握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而60年代和70年代间的各种交际法又偏重于某一二个中心技巧。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索,一种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法的方式方法而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完全可以习得用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的新的自然法就应运而生了。

3、自然法的理论基础 自然法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十几年来许多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里运用自然法习得理论教各种语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习得理论的中心假释是语言习得只能在理解信息这一种方法中产生;只有当获得理解输入、听读理解另一种语言时,人们才能习得语言。这意味着习得主要基于听和理解语言,而不是说和写。初学语言的目的是提供理解的输入。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是使学生能理解教室外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是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得到理解和反应的。交际活动中的每句言语、每个行为都发生在特殊的情景中并要求人们必须理解对方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个性、时间、地点,然后决定用非正式或正式的外语与对话人交际。在特殊情景中进行交际,适应性、可接受性、确切性是很重要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动机和个人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学习语言要使学生感到有价值。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语法结构,学生则依靠学习,逐一掌握语法规则并保证无语言错误。在这种情绪非常压抑的课堂情景中,学生是很难掌握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自然法认为,学习语言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以降低情感障碍,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输入感兴趣,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4、自然法的优缺点

自然法的优点是:①强调足够量的理解性输入;②培养口笔头交际能力;③主张在此时此地情景中交际;④注意力集中在交流信息上;⑤理解是表达的基础;⑥强调低情感障碍。

缺点是:①习得知识不能转化为学习知识,两者无相互作用说法不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②学习对获得流利的交际能力的作用是极有限的说法太绝对化;③过低估计语法的举一反三作用;④习得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十四、折衷法

由于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不能包医百病,所以,近年来国内外英语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趋向,就是对各种英语教学法流派采取折衷的态度,取长去短,优化配臵,把一对对相互矛盾的方法结 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新的方法即“折衷法”或“新教授法”。

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相比,它的特点是:

1、在母语问题上实行折衷。即实行既利用又控制的原则,既不象语法翻译法那样完全依靠母语,也不象 直接法,听说法那样绝对排斥母语,而利用理解、比较、对比等积极作用,排除其不利于思维的习惯、语感等消极干扰;

2、在处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实行折衷。即既要注重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 语言的知识性学习和训练;

3、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问题上实行折衷。听说读写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应阶段侧重,目标侧重,综合训练,而不能象某些教学法那样或偏爱听说、或侧重读写;

4、在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上实行折衷。即注重句单位教学为主,词单位教学、课文中心教学以及语音、词 汇、语法各单项教学为辅,不走极端;

5、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实行折衷。既重视形式和结构,更要重视内容和功能,不象 听说法那样只重视形式与结构,而忽视内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兼顾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功能,即不仅要知道怎么说才对,更要了解说什么才更合适,更得体。教学内容务必在真实的有情景的连贯 语言中出现,而语言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又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从而增长知识结构;

6、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归纳法和演绎法折衷使用,既可在归纳中演绎,又可在演绎 之后再归纳;

7、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 学会又会学,既活学活练又活用;

8、在对待语法和翻译上实行折衷。即不走极端,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恰切使用,既不谈语法翻译“色变”,

第三篇:全国2007年1月公共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

A.人际关系 B.公众关系来源:www.xiexiebang.com

C.团体关系 D.人群关系来源:www.xiexiebang.com

2.作为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也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结果的要素是()

A.公共关系语言 B.公共关系观念来源:www.xiexiebang.com

C.公共关系状态 D.公共关系舆论来源:www.xiexiebang.com

3.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

A.沟通 B.交流来源:www.xiexiebang.com

C.单向交流 D.双向交流来源:www.xiexiebang.com

4.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是()

A.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来源:www.xiexiebang.com

B.儒略。凯撒的《高卢战记》来源:www.xiexiebang.com

C.爱德华。伯尼斯的《公共舆论的形成》

D.孔子的《春秋》

5.被后人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人是()

A.爱德华。伯尼斯 B.森特

C.巴纳姆 D.艾维。李

6.影响组织形象的关键因素是()

A.产品性能 B.产品包装

C.产品质量 D.产品价格

7.公共关系的传播推广职责首先在于()

A.扩大影响 B.引导舆论

C.控制公众 D.告知公众

8.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的公共关系专著是()

A.《舆论》 B.《公众舆论的形成》

C.《有效的公共关系》 D.《公共关系学》

9.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的时间是()

A.1955年 B.1956年

C.1986年 D.1987年

10.从管理作用看,公关职能部门在组织总体中扮演的是()

A.“中心”角色 B.“中介”角色

C.“决策”角色 D.“计划”角色

11.在公关人员心理素质中,其最基本的要求是()

A.热情心理 B.自信心理

C.开放心理 D.创新心理

12.假日出现的旅客高峰、招生考试时出现的考生及家长等属于()

A.目标公众 B.临时公众

C.周期公众 D.稳定公众

13.竞选中的各种助选团体、工商业中的集团消费者、订购者属于()

A.个体公众 B.组织公众

C.内部公众 D.外部公众

14.在与公众相关的概念中,属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中通用的是()

A.人民 B.群众

C.人群 D.受众

15.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安全的需要 B.社交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16.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是指人的()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

17.从“喇叭裤”到“健美裤”表明流行的特点具有()

A.两极性 B.新奇性

C.时效性 D.周期性

18.组织公关管理中的传播技术因素实际上就是指()

A.媒介技术 B.媒介体制

C.经济技术 D.工作条件技术

19.组织公共关系属于较稳定和安全的状态,则其应处的形象地位是()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C.低知名度/高美誉度 D.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20.某体育运动产品生产企业,以著名球星为其新产品的广告代言人。这一企业主要在树立自己的()

A.人员形象 B.文化形象

C.媒介形象 D.标识形象

21.传播学界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间,关于大众传播威力研究中最流行的观点是()

A.魔弹论 B.有限效果论

C.适度效果论 D.最低效果法则

22.“5W模式”的提出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 B.拉斯韦尔

C.麦库姆斯 D.麦克卢汉

23.情态语言的主体是()

A.耳语 B.颈语

C.眼语 D.唇语

24.公关活动的首要环节是()

A.公关策划 B.公关调查

C.形象设计 D.公关广告

25.发布新闻的原则是()

A.坚持实事求是 B.追求新颖

C.具有轰动效应 D.强化感染力

26.广告“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属于()

A.形象广告 B.观念广告

C.响应广告 D.公益广告

27.谈判各方简要亮出自己的基本想法、意图和目的,以求为对方了解,这属于谈判的()

A.导入阶段 B.明示阶段

C.概说阶段 D.亮相阶段

28.企业内刊是企业自行编辑、出版、发行的一种()

A.大众媒介 B.非大众媒介

C.准大众媒介 D.超大众媒介

29.企业标志在视觉传达中的基本功能是()

A.传递性 B.识别性

C.认同性 D.亲合性

30.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广告定位 B.广告创意

C.广告诉求 D.广告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理解这一命题的角度应当包括()

A.公共关系的形象性质 B.公共关系的舆论性质

C.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 D.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

E.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

32.专业的公关人员必须具备的公共关系观念应当包括()

A.社会意识 B.公众观念

C.形象观念 D.互惠观念

E.整体意识

33.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在于()

A.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

B.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

C.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

D.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有形资产

E.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组织社区环境

34.根据公众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公众分为()

A.正式公众 B.非公众

C.潜在公众 D.知晓公众

E.行动公众

35.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具有的特点有()

A.有共同话题 B.参与议论过程

C.自发性 D.松散性

E.层序性

36.组织公关效果评估中,新闻舆论分析报告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A.新闻报导趋势分析 B.新闻报导量分析

C.新闻报导质分析 D.新闻报导舆论分析

E.新闻报导时机分析

37.下列属于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的有()

A.书籍 B.电子邮件

C.电子报纸 D.报纸

E.杂志

38.下列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有()

A.设置奖学金 B.捐赠慈善机构

C.修建希望小学 D.资助贫困大学生

E.资助学术研讨会

39.口头语言交流的一般特点有()

A.直接性与随时性 B.双向性与反馈性

C.情感性 D.主观性

E.真实性

40.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

A.内求团结 B.外求发展

C.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E.提高企业发展潜力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1.公共关系职责

42.公关协会

43.公关活动方式

44.公关危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5.简述公共关系的辅助决策职责。

46.社会组织聘请公关顾问时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47.组织公关活动的业务方式有哪些?

48.在政府公关中,如何做到政务活动公开?

五、论述题(10分)

49.试述实施组织全员PR管理的基本要求及现实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8分)

50.甲电子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开辟一条新的生产线,生产电子智能玩具。商品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家长及孩子的欢迎与好评,销量一路攀升。见此情形,同为生产电子产品的乙企业心有不服,派人买了甲企业的一部分电子玩具,买回后将其重新拆装,致使玩具功能失灵;同时乙企业在社会上制造此电子玩具质量不过关的舆论,使甲企业声誉受 到强烈影响,产品销量急剧下降,产品大量滞销。

问:①乙企业的行为是否正当,为什么?

②甲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应付?

第四篇: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五、认知法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方式是心理中是一个术语,它用来描绘不同的人在观察、组织、分析以及回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的习惯性倾向。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识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但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玻

六、功能法功能法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又以意念项目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它又叫意念法。由于交际功能是语言社会中运用的最根本的功能,而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功能教学法又称为交际法,有些教学法家认为使用交际法的名称比使用功能法的名称更能体现掌握交际功能的精髓。功能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态,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功能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象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象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功能法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缺乏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及教学顺序的科学依据,语言形态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的缺点。

第五篇: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价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胡春洞)I.问题和思考

1.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光靠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就行了吗? 2.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有哪些? 综合法或折衷法是主要流派吗? 3.以何种观点对待外语教学法现有的各个流派? 4.怎样使自己的教学自成一派? II.对待国外流派应取的态度

合理借鉴,以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提高质量的一个途径。

任何一个教学法体系总有三个组成部分(1)基本观点,即外语教学对涉及的最根本问题的认识,这样的根本问题大致有三个:语言或语言能力的实质是什么?语言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外语?基本观点就是语言观、语言习得观和外语学习目的观。(2)教学原则,即一个教学体系对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关系的认识和由此提出的教学主张。这些重大关系包括:自然学习与正规学习(即有意义学习);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与教(师与生、讲与练、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外语与本族语;口语与书面语;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准确与熟练。教学原则反映了一个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色,是一个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区别所在。常以“教学原则”、“教学纲要”等形式明确提出,还体现在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中。(3)教学方式方法,即在课堂内外实际进行的具体教学步骤和活动形式。

一.了解、分析。全面了解一个教学体系首先从这三个层次去了解产生背景、产生过程和它对教学条件的要求(适用范围)。其次分析归纳众多的教学体系,弄清外语教学思想发展的几条基本线索和各个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的角度可以不同,以从它们所依据的学习理论来、分析对改革我们当前的教学最有意义。

外语学习的实质是什么?(两种回答,而形成两种学习观)

1.习惯形成说:外语学习是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明了规则,加以反复的练习是最佳途径。

2.习得能力说: 人都具有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能力(LAD),使他能从大量的语言接触和使用中吸收语言材料、概括语言规则,从而形成外语能力。向学习者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和以内容为中心的言语活动是发展外语能力的最佳途径。

所有的外语教学体系,或隐含或明确地都按照这两种外语学习观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因此,可以把所有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分成两大途径:(1)基于第一种学习观的正规教学途径(如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2)基于第二种学习观的自然教学途径(如直接法、交际法和自然法)。这两种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从语言知识入手,力求通过大量练习使这些知识转化成熟练的技能,因此,学习活动大都围绕语言形式进行;后者力求使学生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来掌握语言形式,因此,学习活动大都围绕内容进行。二.辩证、全面

基本估计: 没有一个教学流派是完美无缺的,各自有它自己的合理成分和可取之处,但又有它的问题和局限。

正规教学途径对师资水平和其它教学条件要求较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易于观察和控制,学生在起始阶段易有收获感。但是,能描述语言知识的语言现象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正规教学不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而且,过多地依靠有意识的识记和形式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艰难、枯燥。

自然教学途径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学习过程生动有趣,但它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较难观察和控制。

因此,两大途径各取所长,自然教学和正规教学相辅相成,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也是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三.结合实际 有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教学目的实际,更进一步说,是要结合我们中国人学外语的目的这个实际。二是结合教学条件的实际,包括师资水平、班级规模、教学设备等。三是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实际,结合教改这个实际。当前普遍问题是,完全依靠学生的有意识记,学生语言接触少而不真实,语言活动大都围绕语言形式。总之,我们片面依靠正规教学,完全忽视了自然教学。结果是,外语教学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层次上,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很低。而且,学生普遍感到外语难学,缺乏兴趣。从改革的角度,借鉴外国教学法时要特别注意从自然途径各流派中取其切合我们教学实际而行之有效的部分,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效。

最佳教学法:

在外语教学中把感性和理性、实践和认知、能力和知识,自然学习和正规学习统一结合的教学法或途径才是最佳的教学法。教改方向:乐学、速学、易学

下载全国2010年1月外语教学法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2010年1月外语教学法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摘要 任务型教学法已逐渐成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各种任务或活动为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章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理......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一、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

    2008年1月全国自考试卷管理心理学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

    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公关礼仪试题

    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公关礼仪试题 课程代码:0064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民法学试题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民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犯罪学自考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全国2009年1月自考公共关系学试题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全国2009年1月自考公共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中学音乐教学法自考试题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中学音乐教学法自考试题 课程代码:007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