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刚:海派历史教学

时间:2019-05-15 02: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繁刚:海派历史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繁刚:海派历史教学》。

第一篇:孔繁刚:海派历史教学

海派历史教学

——在2012年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报告

特级教师 孔繁刚老师

我觉得,海派历史教学能有今天,和我们从80年代制定课程标准,编订教材是分不开的。我有幸连续参加了三个版本的教材编写,第一个版本沈起炜版,第二个版本苏智良版,第三个版本是余伟民版。退休后,我还比较多地接触了上海一些中青年教师,当然是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我可能是承上启下的。要谈海派历史教育,我绝对不是最合适的,更不是什么权威,好在今天我的几位老师在,王铎全老师、金相成老师,我的同事也在,现在冒出来的一批中青年的,也许他们比我更加合适。

海派历史教学,从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种风格,以我为主,以知识为主,以讲述为主。实际上,海派教学还有以於以传老师、朱志浩老师为代表的,讲究历史方法论的熏陶和培养,还有钱君端老师的两者兼顾,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可能还有第四种、第五种,这也是我们海派多元化的特点。但总体上来说,既然说到海派,首先应该是面向大海,视野开阔,胸襟宏大,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我们背靠人文底蕴的江浙一带,讲究整个教学的厚度、深度、力度,我们要求是站在世纪更替,新世纪来临,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国家背景下,来回过头去学历史,从历史的借鉴中,让学生有所感悟。现代化远不是当年所讲的四个现代化,恐怕更重要的是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我觉得这里有两个结合,一个是中国和世界的结合,还有一个要把历史学术、知识研究的前沿和主流意识做最佳的结合,我绝对把0.618放在史学这一头。

说到教学,无非是教什么,怎么教,当许多地方机械地理解注重学生整体,加强师生互动的时候,我们上海始终把教什么放在第一位,重视历史内容的真实性、前沿性,重视历史的过程、人物、细节,聂会长大声疾呼历史课要有故事,要有人有事,强调对历史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问how、why,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到价值观,我个人认为共性应该大于个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高于普世价值观,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和普世价值观的不同,我认为我们只有高于普世价值才是有价值的,否则还不如回到普世价值。

说到内容,海派教学与课本密切联系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沈起炜先生主编的高中教材,中外合编,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放在整个世界现代化的舞台上,看中国历史的近代和现代的进程,至今谈到教材就会谈到这本中外合编的教材,在纪念新中国六十周年教材编写时也多次提到这本教材。第二版苏版教材,是文明史,把我们多年的斗争史、革命史放回了人类历史的文明过程中,它有重大突破,尽管它粗糙,有不少缺点,最主要是缺人,缺事,但正是这本教材提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我们教学的层次。2006年秋天,我带杨国纬老师去大连八中上《拉丁美洲》,她上的是人教版,人教版的内容和80年代人教版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把独立战争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背景下,作为殖民侵略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没有当初农业传到东半球,就不可能引发欧洲农业革命,也不能引发现代化,杨国纬把整个课重新组合,在大连引起了震撼。第三个版本,余伟民的华师大教材主线还是文明史。此外,在苏版教材中,在高三第一次编写了六个强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是这些教材提高了历史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除了理论引导外,但是实践一堂课是很重要。就上海来说,某种意义上,新疆空降来的李惠君老师对上海历史教学建设起到了作用。能上一堂课,能评一堂课,能作学术报告的老师,李惠君当仁不让。他自己上的《中世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改变了我们多少年来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时代,中世纪的贵族把荣誉看得高于生命,贵族是道德和情感的结合,所以为什么现代化首先出现在欧洲,我更欣赏的是在他指导下陈宇静的一堂《法国大革命》,一节课解决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一直到拿破仑帝国的灭亡,特别是讲到原因颠覆了多少年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还有邹玉锋。还有钱君端老师培养林镇国的课,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松江一中的改革开放。我在退出江湖以后,因为参加了华东师大教育系科教合作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聚焦课堂,中青年教师的课远远超过了我们。第一,时代进步了,第二,整个教学手段也支撑了他们现在的课。我觉得我们的课应该是三个层次的。第一个,把课本整理以后进课堂,这大概是大量的,但是一般是应试的,走遍全国,这种课不少。第二个,把课本改造以后进课堂,一般优秀课都达到这种水平。最好的课是对课本创造,有一堂课登峰造极,但他本人不认同,那就是周飞的《新文化运动》,他利用学校的资源,把胡适作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主线,然后把《新青年》的创刊,民主和科学,白话文运动串起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产生了极大地反响。另外,汪德武老师在呼和浩特二中上俄罗斯的改革和美国的内战,我们多少年来讲美国的内战焦点是废奴制,到了90年代,我们把统一的地位提高了,但今天我们对美国史的认识,通过汪德武这堂课,我们就认识,对美国独立战争更重要的是政治首创精神是三权分立,对林肯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民有、民治、民享,对罗斯福更重要的认识关心压在金字塔下的弱势群体,对肯尼迪的认识远不是美苏争霸,而更重要的是国内进行的伟大社会改革。还有市二中的张曦琛老师到北京116中学的一堂课,上的是《新中国的教育》,讲了很多优点,最后指出教育还是有问题的,第一,我们没有均衡发展,第二,我们没有突出人的培养,为了强调人,在人上加了一个框,后来发现出了一个纰漏,结果他说新时期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不能被一些思想观念、框框给束缚,不然人就成了囚。北京人大附中,全国著名历史教师李晓凤说这将错就错,反而成了点睛的一笔,显示了大将的风度和教师的智慧。多少年来,我不知道北京对上海历史教学的看法,但李老师说这堂课改变了我对上海历史教学的看法。80年代,90年代北京出了很优秀的教师,当时觉得上海和北京距离还是蛮大的。今天,在某种意义上,北京出了一个纪连海,但接触整个北京教学圈,上海已经超出了北京。除此以外,彭禹在广东省实验中学讲了一堂《新航路的开辟》,结果广东教研员说引起了震撼,震撼之一,他把空间的扩大发展到了时代的突破,第二,他用一系列的地图重新构建这堂课,第三,他讲了菲律宾的两个雕像,一个纪念麦哲伦,另一个纪念枪杀麦哲伦的当地酋长。最近他又在广东上了一节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久前,在苏州上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也引起了当地很大的震动。还有姚虹老师在济南,在沈阳,济南的一位教研员说你们的来到引起了一场风暴。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课是我们海派的一体。

我觉得我们上海能够做到这点,让很多外地羡慕的是,我们的中学基础教育界和高等学校的联动,这在全国很少。华东师大《历史教学问题》杂志和华东师大历史系连续开了几次座谈会,有一次请来了著名文革专家韩刚教授,最近又开了一次辛亥革命的讨论,这在其他地方很好。还有我们的聂教授在理论上有研究,最近还亲自上场,面对中学生上课,暑假前以前,他去了太仓上课,最近他的辛亥革命在松江遍地开花,这次又到了广东,他在史学方面有个很大的突破,第一提到了武昌的枪声是偶然,但为什么革命能够成功,他肯定了立宪派、革命派和体制内的袁世凯迎来了革命的胜利,最后讲到隆裕太后退位说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这在广东引起了震撼。周靖老师主持的德育基地聘请的导师,不要说对中学,哪怕是一个大学,都是很少的,都是一流的学者,世界史的李宏图,冷战史的沈志华,思想史的许纪霖,古代史的姚大力,现代史的杨奎松,他们经常和中学老师接触。我自己从2007年开始,在社联支持下,办名教授与准名师的零距离对话,第一次请了王家范、金志霖、叶书宗、沈渭滨,第二次请了复旦历史系主任章清、古代史姚大力、中世纪史赵立行,第三次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叶书宗、萧功秦、黄纯艳,特别是萧教授的报告,太仓和吴广伦提出,这课没法上了,我说他把历史的真实告诉了你,而你怎么把它搬进课堂是你自己的事。这次又请了谢俊美、虞云国和李宏图。昨天接到上海大学的陶飞亚教授电话,希望合作办第五期零距离对话,办完这期我也可以退了。所以我觉得上海和高校的合作是对我们形成海派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听了於以传的报告后有启发,我们是有视觉化,历史课的价值在于他的真实,历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考,历史课的精神在于它的情感,历史课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如果说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读书的追求与享受,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对人权的珍重与关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畏,我想我们这门学科的老师对学生,对教育是功德无量的。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华东师大二附中

王骁

第二篇:听孔繁刚老师讲座有感3月23日

听孔繁刚老师讲座有感

黄培红

今天下午全体工作室学员在北蔡中学再次聆听了特级教师孔繁刚老师的讲座,感触颇深。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讲述对我触动很大,而且极有同感。

孔老师首先强调了好老师的成长方式。虽然途径、方法可以多样,但有一点最为重要,这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反思总结,好老师是在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孔老师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年轻教师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单纯撰写几篇文章或论著,却没有几堂经典难忘的好课,这样的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从孔老师所讲的几节经典课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智者对历史的热爱和感悟,更多的是感受到孔老师对历史本真的执着追求和那颗永远年轻的心。我想,这就是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吧!

孔老师的讲座中留给我的又一深刻印象是:纵横古今,信手拈来,从历史长河中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对比入手,为我们阐释了历史课的核心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强调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讲述能力。并指出好课的标准是“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尤其是在课堂上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应该追求一种心灵上的互动。继而以“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展开分析,对于听讲的我们而言,既有实践操作的指导,又有理论概念的提升,获益匪浅。

第三篇:《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孔繁波)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营城子中心小学 孔繁波

昨天,我在校内教研组上了一节公开课《圆的周长》。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事先做了精心准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反复思考设计教学环节。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有些课前预设效果较好,也有些小小遗憾,反思如下:

预设成功之处:

创设情境引入自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由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通过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和猜想的意识。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有了很大的跳跃,发展了推理能力,锻炼了数学思维。

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寻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这节课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生从数据中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及合作能力。

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结合时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巧妙渗透德育。除了将骑自行车等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融入课堂,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上海世博会的图片,介绍阳光谷的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求出阳光谷口需要多少钢缆围成。让学生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自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和环保教育,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是一举多得啊。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猜测——实验验证——寻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遗憾之处:

本节课除了让我体验到预设的成功之处,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些遗憾:

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索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对活动感兴趣,没有认真去实验探究。在寻找总结规律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述,最后我只能加以提示和小结。这说明了学生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也说明了平时我对学生放的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加强。

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得很好,可是我对他们的评价显得比较单一。今后我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和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同时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也是息息相关的,在今后的平时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孔令刚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

孔令刚

经过近2个月的网络培训,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廖建桥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我对今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体会,现将有关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上,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简单枯燥的知识讲解变为丰富多彩的案例讨论和项目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程体系大都十分完善,但是针对高职类的学生,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高职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案例,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三、我对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章节的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人力资源规划这一章节,重点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需求分析、供需分析,规划的方法等。工作设计这一章节,重点掌握工作设计的方法,三定标准,岗位说明书的设计,工作分析,组织设计等。人员招聘这一章节重点掌握人员招募,人员招聘与选拔,面试和个性测试等。薪酬管理这一章节重点掌握薪酬的类型,薪酬设计原则,薪酬调查,工作分析,固定工资设计,奖励体系设计,福利体系设计等。培训这一章节重点掌握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方法,培训的类型和效果,员工能力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等。

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章节进行重新排序。对于课程体系可以打乱现有的教材体系安排,按照理解难易程度和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安排课程体系。

五、加强业务学习,拓宽个人知识面。根据廖建桥教授的指导,积极参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网站,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典书籍。广泛搜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典案例和习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在案例讨论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

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争取企业科研项目。通过廖建桥教授的讲解,我对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为企业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满了信心。再将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既能带动学生的动力,又能提供学生的操作技能。

总之,通过短暂的网络培训,我学到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感谢廖教授的精彩讲解,同时非常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么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再次对您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简笔与繁笔-教学教案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难点重点] 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疏通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

下载孔繁刚:海派历史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繁刚:海派历史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玉新2013-2014初一下历史教学总结(最终定稿)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历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一年级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每周15节课。在这个学期里,本人自始至终认真地对待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工作......

    曹刚教学实录

    曹刚/执教、整理 一、介绍墨子,引入课文 师: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战国的初期,这是一个乱世。诸侯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彼此间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弄得民不聊生,墨子深切......

    子虚:海派中华文明起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中华农业起源的基本概况,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 理解: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2. 通过对有关中华文......

    《孔乙已》教学设计

    《孔乙已》教学设计 定安实验中学 吴晓钰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抓住孔乙已的人物特佂,感知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的......

    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汇编)

    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 魏星 “大道至简”。对语文教学来说,一定突出“学语习文”这个本质,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的本质而“简”,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

    历史组新课改交流材料(曹乃刚)

    汪桥一中历史学科实施新课改情况总结 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历史新课改 汪桥一中历史地理教研组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2010-2011学年度上期新......

    作文教学-管建刚

    管建刚作文讲评教学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一、姓什么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管 师:知道我最想认识你们班的谁吗? 生:最想认识我们班的管弦乐。 师:管弦乐在哪里?(找到学生)管弦乐,......

    劣志刚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劣志刚 本人任教班级为七年级75班和76班。这些学生刚刚从各个小学来到初中学习,各方面的基础层次不齐,尤其以英语的教学最难以把握。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