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妙用手势,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妙用手势,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摘要】数学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概括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不协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学得轻松,记忆深刻,提高效果。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谈了手势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妙用
手势
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在实验小学听了我市数学教研员章日兴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课中,章老师让学生用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分别表示一张饼的正反两面,从学生用一只手演示烙一张饼,到学生用双手来演示烙两张饼,再到两位学生合作演示烙三张饼烙四张饼,最后全班合作烙很多张饼,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学生终于探究出了烙饼问题的规律。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扎实,教师教得也很轻松,这与章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分不开,手势也是功不可没的。
手势是指通过手(这里的“手”是指整个上肢,包括手指、手掌、手腕、胳膊)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在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恰当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手势语的功能,有意识地运用手势语的技巧,数学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手势,促进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难点的突破方法是多样的,但手势语具有独特的功效。它既是言语辅助形式,又能对重点知识起强调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理解算理。
古语曰:“掐指一算”。可见 “指”能帮助“算”。简单的数的计算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外现向内化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的、感性的阶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然不会使用数手指头算,但是对简单口算不甚了解的、以及掌握新口算方法较慢的孩子来讲,通过数手指理解算理是一条捷径。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6,就可以先想见6想4,伸出左手4个手指;再用右手伸出5个手指表示个位上的5,想4加5等于9。实际上是把破十的过程与操作相结合,把手指当作学具,简化了数手指。这只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当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就可以脱离数手指计算了。
2、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为此,我借助“手势”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相遇问题时,求相遇时的路程是多少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用打手势的方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消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基本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的三大要素是时间、地点和方向。通过一定的手势表示就能简捷地展现题意。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两手分别代表客车和货车,两手的初始位置分别表示甲乙两地。打手势时,学生两手一快(客车)一慢(货车)匀速靠拢,直到两手掌心相对,表示相遇。通过手势演示,学生领悟了“相遇”的实质:两车相遇表示两车行完了两地之间的距离。要求出全程,就要分别求出客车和货车行的路程,再加起来。如果控制两手的移动速度,并在相应的位置稍作停顿,还可以用手势表示由基本题演变出的三种变式题: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先出发1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距100米,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相遇后,继续前行,经过2.5小时后相距100米,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通过打手势,学生对相遇问题这几种不同的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在解题时数量关系清楚,解答又对又快。
再如,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就可以借助“手势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左右手先张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再两手掌合拢表示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右手一挥(自上斜下)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形象的“手势语”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不仅理解得透彻,而且记忆深刻。
3、理解概念
学完角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后,当教师提问:“你怎样用手势表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呢?”学生伸直双臂,通过两臂张开的大小来表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最有趣的是学生表示周角,只见孩子们将左臂伸直不动,右臂也向左侧伸直表示0º角,紧接着右臂顺时针向右旋转一周,与左臂重合。让作为教师的我非常激动。因为,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这里学习手势语,还会自己发明手势语表示不同的概念,真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二、借助手势,实现快速准确地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手势语的反馈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密度和广度。这种方式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用手势反馈得数。
这种方法多用于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先将0~20这些数的手势教给学生。十位上的数用左手表示,个位上的数用右手表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口算卡片,直接用手势表示计算结果,熟中求快,并使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样算的好处,一是练习时“安静”进行,便于学生思考。二是密度大速度快,教学效率高。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填各类方框中得数。
2、用手势反馈选择结果。
在设计选择题时,我把各选择项的序号用数字表示。练习时,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所选择项的序号。这样既能迅速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3、用手势反馈判断结果。
在做判断练习时,可以设计两种手势:手心朝向教师时表示对(√),手背朝向教师时表示错误(×)。练习时,就请学生用这两种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强调手势规范化。
4、用手势反馈比较结果。
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这三种符号的手势教给学生。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开口向左,表示“>”;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开口向右表示“<”;两手食指一上一下,间隔一定距离,对齐平放,表示“=”。练习时,学生用这种手势表示,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三、借助手势,加强记忆。
1、记口诀。
教学“9的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教师可用手势演示乘法口诀。做法是:伸出双手,十指平伸,面对掌心,从左至右,几个9就弯曲第几个手指,曲指的左边代表积的十位数,右边手指数就代表积的个位数。依此类推,可用手势表示到九九八十一。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说口诀,直到熟练为止。
2、记概念。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可以借助手势来巧记。只要学生将左手手心朝向自己,从小拇指开始把数位依次写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就成了一个“手指计数器”。可以用来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训练,特别是中间、末尾有“0”的数,学生借助手指很容易掌握它们的读写法。
3、记大小月
学生记忆十二个月中的大月小月时经常混淆,这时就可以利用左拳上的凹凸关节来进行记忆。在左手的拳头上,从一月到七月,再从八月到十二月。数到凸起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大月;数到凹下去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小月。
4、记计量单位。
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时,可借助拇指和食指弯曲之间的距离来记忆1厘米,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利用一拃来记忆1分米。将左右两臂平伸,利用一庹来记忆1米的实际长度,以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
再如,学习面积单位时,还可借助拇指指甲盖的大小、手掌面的大小来帮助记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学生有了这样熟悉的表象,又便于比划,对以后的单位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5、记单位进率。
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要熟记相互之间的进率,否则很容易出错。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这样记: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各手指依次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手指间距离的大小,可以形象地表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另外,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后面四个手指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小,进率是10;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进率是1000。用手指来帮助记进率,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记得又快又牢固。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记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及其进率。由于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间隔较大,中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公顷”。
6、记间隔问题。
要正确解答植树、上楼、锯木头、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搞清间隔与棵数(层数、段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不理解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将一手的五指张开,把手指看作树,把两个手之间的空隙当作间隔,可以清楚地看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即棵数=间隔数+1 巧妙地运用手势语,化难为易。
四、借助手势唤起注意,引发参与。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且易分心,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8至10分钟的热情一过,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这时除了用的幽默话语或创设—定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外,也借用手势宋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1、打个手势与学生—起击撑完成“一、二、三”,看谁坐得端,从而使大家重振精神。继续参与学习。
2、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做拍手操,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
3、学生小组合作时,他们交流讨论得很激烈,这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手势示意学生停下来,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五、借助手势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手势助说话,往往可以激励起学生的情绪,起到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如章老师多次为学生的发现鼓掌喝采,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跟同学握手,用手抚摸孩子的头,把孩子们拥入自己的怀中,还和同学挥手唱起了歌,这一切都让孩子们觉得章老师就像是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所以他们学得很轻松,很快乐。
手势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是妙不可言的。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更加灵动!
第二篇: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更灵动
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更灵动
【摘要】:多媒体教育,正出现在音乐教学课堂,现代化教学设备给我们敞开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进入音乐课堂,助音乐教学,使乏味的音乐理论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实现了音响与画面的动态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关键词】:兴趣
理解和鉴赏
优化
有效性
多媒体教育,正出现在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视频、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教以来,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着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生动而富有活力的音乐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引起好奇。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尽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
观的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蒙古人民生活的美好画卷: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宛如白云一般、一顶顶蒙古包洒落在草原上、“那达慕大会”上蒙古人民载歌载舞、进行摔跤、射箭、****比赛等场景。极具异乡情调的生活环境、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场景是那样新颖,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产生进一步了解蒙古人民及其生活的兴趣。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必然乐此不疲。再比如:我在上三年级的《只怕不抵抗》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首抗日歌曲视频,然后结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我把难点节奏设计成闯关入敌营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难点节奏,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愿意学,实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机整合,使学生们能够用心的上好每一堂课。
二.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音乐学科中,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音乐教学中,除了要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又要使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美,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单单一味地给他们听音乐是很难做到的。纯粹听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动态的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学生便会更感兴趣,同时也对音乐能有更主观的理解。如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一课,如何让学生从众多的音乐片段中分辨出乌龟与兔子的音乐形象是教学的重难点。我制作了乌龟和兔子跑步的动画,分别配上大管、单簧管的乐曲。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单簧管音域宽、高音优美动人,善于演奏快速的曲调,好像小兔子活泼轻巧、蹦蹦跳跳的样子,情绪是欢快的;大管音色低沉、浑厚,音乐速度慢,适于表现乌龟的沉稳笨重。学生们对大管、单簧管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两种音乐形象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随着音乐童话故事的发展,准确地判断并做出乌龟及兔子跑步等不同动作。只有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来,才能更好的发掘学生们的艺术潜质。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如:教学《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利用电脑动画,将月色朦胧安静的的夜晚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了安逸的情境;又如在对学生声音的训练中,通过现场录音对比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的直观了解,把抽象的现象形成具体的东西,学生也就学得有趣,学得扎实了。集音、形、色、像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
四.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环境和手段上怎么让学生来爱上你的课呢?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自身首先要对教材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掌握,然后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较好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帮助、促进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我国各个地方是怎样欢度新年的?各国人民在过新年时有些什么不同的习俗呢?庆祝新年的歌曲还有哪些?”等问题,上网自主查找资料。学生们学习气氛高涨,积极探寻^解答。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了不同地方、民族的文化。这种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我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牵手”,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更加的迷人,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形态美和情感美。
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更灵动
阜新市清河门区实验小学
石秀莲
第三篇:探究学习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你觉得这堂课哪些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有什么突出的价值?请举出两个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答:我认真倾听了赵娜莎老师主讲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节课的亮点有:
1、赵老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找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优点:让学生动手去测,自己去寻找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知识是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数学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用小棒拼摆三角形。
优点: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去验证,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争辩和探讨中最终得到了统一的结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合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赵老师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中时时应做的。
二、结合自己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或失败的案例,并进行简要描述和分析。请参考《毫米的认识》案例,写明授课年级、授课内容、精彩片段、自我评价和授课者,如果是获奖课例,请注明。
答:我这一学期教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时,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过程如下:
1、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出三角形的面积,同时要求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
妙。
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并能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高有一定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制三角形,用转化的方法把它们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找到这个图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方法:小组合作。)
放手让学生去做。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巨大的,学生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同时有的学生还利用等腰三角沿着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讨中得到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的技能和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
积极打造灵动的政治课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21世纪初新课改的理念下政治教学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进行诸如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灵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在近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是感觉到学生中一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下课时谈起神六上天、天宫一号对接,“小悦悦事件”等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时,可以滔滔不绝。但一到课堂,很多学生却三缄其口,不会说话了。有时课堂上由具体生活事例印发了讨论,有的学生不是天马行空乱表达一通;就是空话、套话一堆,有的想好好说但难用课本知识表达,喜欢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和评论,致使课堂上又是教师唱主角,一个人挑大梁,结果课堂上死气沉沉。
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我校是一所本地闻名的省重点高中,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学中也还是多注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忽视了作为学生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我们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怎样才能解决政治课的尴尬现象。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叶圣陶老先生说:“让政治课堂活动起来”。灵动的政治课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快乐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怎样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呢?
学习是一次积累知识、成长思维的漫漫征程,相较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自主性地学习可以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学科都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控自己的学习,充分发扬自身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每一位学生其实都具有这样潜在的学习素质,自主学习模式正好给予了他们发挥的空间。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应该要融入自主学习模式,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让渡给学生。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具体化的理论框架。就一定意义上说,它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自主学习重视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发展水平教高、自我意识教强,个性比较完善,不喜欢记忆机械的内容,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思维形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目标中,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外,其他都是次要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建构主义认为人处在一个试图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现实、解释现实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
者,应当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抛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只是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以上心理学的依据下,围绕我校的高中生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以内部动机为主。他们会经常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反馈修正学习策略;能经常自己思考怎样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因素,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就更有可能。
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师生双方的协力完成。教师应当要创建出宽松有度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传授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原则,向纵深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唯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持续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延伸并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下,高中政治自主学习必然能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推动整个的教学工作。
所以要打造灵动的政治课堂主要应该从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自主学习理论给了笔者很多启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在原来教学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尝试,以期较大程度地高中政治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与学的尝试,总结出了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以下几点经验,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结合实验操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时政素材,锻炼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的学习素材能使政治理论扎根实际,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让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不乏实践性、操作性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笔者经常会用最新鲜的时事把学生带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这“最新鲜的时事”必须是当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果过了几星期、几个月的事就变成“明日黄花”了,肯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别提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了。所以,能否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意义。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将现有的教学空间有意识的向外延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专题讲座、时事政治竞赛等等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和阵地,倡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政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以达到时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的实惠调查法、方案设计论证法等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有较打作用。
二、结合问题解决模式,引入时事内容,由难入简、变抽象为具体
最后,如何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笔者结合自己《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把时事政治融入到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点:
1.关键点一:良好的课前导入。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的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挖掘起来很有内容。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的时政环节就显的尤为重要。在这
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当时学生感兴趣的世博会中国馆内容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时代盛会,具有现实意义。
2.关键点二:生动的视频引导。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里由“东方之冠的诞生”视频引入,从中国馆的外形建筑到它的内设亮点,以设问形式层层深入,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找到了二者完美的契合点。
3.关键点三:激烈的热点讨论。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土热点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用身边时政话题切入,巧设练习,创设环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学以致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新闻。把学生身边所熟悉的地方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国情和家乡情的教育。在讲到“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运用环节时,笔者首先讲述了本土佛山市的 “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发展战略,以及禅城区提出的“传奇古镇,创意禅城”的时政背景,播放了关于学校附近“禅城汾宁路改造,老街坊期待重现昔日繁华”的视频新闻短片,提出练习问题:“我来设计汾宁古道”。因为就是身边古镇的翻新设计,同学们在讨论创意设计时七嘴八舌异常热烈。通过学生的讨论,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目标。
教师应当让学生们知道,课堂知识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条链条,两者之间是相互彰显的关系。通过观察现实发生的实例,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高中政治知识,同时历练出一定的时事敏感度。这些素质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第五篇: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张潇竹
3月16日,有幸参加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开放周”活动。听取了育才中学胡艳梅老师和张雪梅老师的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扎实有效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课堂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学生活动积极有效。尤其是张老师的课堂: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再利用学生的预习结果让学生探究新知,并且进行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针对性的训练,整节课中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不禁反思,如何使我的课堂更高效,怎样落实常规更有效?听课后受到了一些启发,总结如下(其实是老生常谈,但我认为只要符合教学实际,就得谈):
第一、精心备好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
备课时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于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实践。本学期我们初一数学组在开学集体备课时就对新教材进行整合,并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上学期的最后一章是一元一次方程,本学期期中考试前的最后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考虑到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提到第一章学习,两周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第二、提高预习质量,用好学生的预习结果是让数学课堂高效的一个关键。针对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上课时,学生在面对新知识之前就有了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课堂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存在的疑难和困惑的问题上。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既提高了数学的学习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精讲多练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保证。
对于每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易错点、易忽略点以及课本例题要精讲,要 多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课堂练习,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知识点如果不强化训练或是练习不充分,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第四、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愿意学数学。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要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握学情,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教师教学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真正能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