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实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3: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实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实效》。

第一篇: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实效

数学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主体错位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一直有非常清晰、明确的要求,一般常用的四因素法及所谓行为目标的ABCD模式,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包括明确的四个部分:行为的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比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常常见到诸如“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这样以教师为主体的目标。我们称之为“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中出现主体错位,说明了设计者对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清楚甚至是理解有误。实际上,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的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教师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学生是否切实实现了能力的变化也是不能确定的。评定教学结果依据只能是学生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活动,如果设计者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做的工作,那么这不仅仅是不成功的设计,甚至是不顾学生的不负责任的设计。(只考虑自己做了,而不想给学生带去了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2。行为抽象

行为指的是教学目标要用可测可观察的外显行为来确定,因此表述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是可以测量、可以观察、可以评价,从而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教学,另一方面便于评价。教师可以随时观测学生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经常见到诸如“掌握”,“了解”,“学会”,“体会”,“理解”,“获得”等这些动词,他们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太抽象,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性质。

3。要求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凸现着教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要求必须非常明确,便于学生达成。在一些教学设计中经常看到诸如下面的提法:

(1)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代数的推理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这些目标究竟要求学生做什么?一方面,要求太模糊,过于宽泛。实际上整个数学教学甚至整个教学都是以此为主要要求的,能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达到吗?

在课时目标中写上不能在本节课中达到的,但从总体上看又是本质上十分正确的要求,似乎有”呼喊口号”之嫌疑。4。思维割裂

在日常教学设计中,长长明确地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的一个错读。新课程所提到的三维目标是从学科理论高度来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必须考虑的几个方面的目标。但做为一节课,这几个方面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步实现的。在教学的实施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在进行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不可能离开知识技能教学另外加一点另两方面的教学。

二、改进了教学目标设计范例

“古典概型”教学目标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和“投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两个试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基本事件的概念和特点,能列举出给顶简单试验中的基本事件;

(2)通过计算概率的例子,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互相交流,总结出古典概型的特点,并举出生活古典概型的实例。

(3)通过对问题进行观察、对比和交流讨论,会画出相关问题的树状图、进行分类讨论来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能求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古典概型问题的解

【原文3】在尝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以后,他就不会轻易地忘记,于是数学就很有机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种爱好,或者他专业工作中的一种工具,或者是他的职业,或者是一种崇高的抱负。

【心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老师能让学生爱上数学,以解答数学题目为乐。这个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每一个学生在幼年时期都基本上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而且乐于思考并努力解答。然而,在高中阶段,这样的学生却很难找到,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试问,又有多少学生会愿意学数学?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数学教育的悲哀了。现实尽管如此,但是作为教师个人而言,还是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一方面是知识层面,应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设置一些内涵丰富的问题,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发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发现带给他的成功感。另一方面是情感、态度方面,教师应努力发现课堂学生回答、学生作业、试卷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赏识。对于学生一些认知上的错误,教师应该永远树立一个原则:引导为宜,铺设恰当的台阶去化解这种困惑,而不是一味不耐烦、有时候甚至是挖苦。总之,用心呵护孩子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在谈及他的数学研究之路时都曾经遇到一个很好的数学的教师。让孩子爱好数学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品尝到更多成功机会,而且这种机会最好是不露痕迹的。教师的“适当买萌”的背后是高超的育人智慧。

【原文4】有一个问题一再困扰着学生:是的,这个解答看来是行的,它似乎是正确的,但怎样才能想到这样一个解答呢?不仅要尽力去理解这道或那道题目的解答,而且要去理解这个解答的动机和步骤,并尽力向别人解释这些动机和步骤,这对那些期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师,以及渴望提高个人解题能力的学生都会有用。

【心得】教师欲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自己必须有高超的解题能力。故此教师在解答题目时,当其思维受阻,且历经百转千回之后,还是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要求助于答案或同事了。诚然,我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我们除了呀弄清楚这个题目文本解答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追问自己:“自己为何当时就解不出来”,“思维到底在哪里受到阻碍了?”“别人(或者答案)又是怎样寻求突破”,“假如下次我们在哪些地方注意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等等问题都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以期待在问题分析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这些追问过程及方法,教师应给予学生示范引领,且要反复这么做。总之,我们不但要关注认知方面问题的解决,更要多加思考背后的一些元认知的问题。只有教师多亲身经历一些品质的解题过程,不断琢磨思维的全过程,才能给出学生最需要的、真实解题分析。数学具有两个面:它既是欧几里得的严谨的科学,但同时也是别的什么。以欧几里得方式表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是一种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看上去却是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两个方面都如同数学科学本身一样古老,但是第二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新的,因为我们正处于创造过程的数学从来未完全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或教师自己,乃至一般的公众。

【心得】数学教材呈现出来的数学尽管已经过处理过了,但是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这样的描述还是显得有些抽象。故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新知识。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过程。总之,教师应对传授的知识做好充分的二次加工工作,使得它们更好地由“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变。为了有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适当的口语化、打比方、举例子、恰当的类比等手段要经常使用。

【原文5】本《怎样解题》作者要做一点申明:在解题及教授各种层次的数学方面,作者都有一定的经验。【心得】要教授别人怎样解题,首先自己应成为一个解题专家。否者即便是最好的方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故此,自己必须亲身一定数量的解题体验,并且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要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跳入题海。当然,教师的解题过程与学生解决问题是大有区别的,教师会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反思上面。这对提高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帮助。

第二版序

【原文】我希望为使本书有更广大的读者面而修订的这一版,能使读者确信,数学除了作为通向工程和科学知识的必由之路以外,还可能有乐趣,并能为最高水平的智力活动开辟一个前景。

【心得】教授正确的数学是科学,这是不容质疑的;怎样教授正确的且容易让人明白的数学是艺术,这一点也是不容质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课上,尽量把生硬的数学解题,变成有趣的智力游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给了我们怎么去上一节解题课很好的示范。怎样解题表

【原文】理解题目

未知量是什么?

已知数据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者多余?或者矛盾?)

画一张图;

引入恰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不同部分分开,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

【心得】完成某项任务之前,首先得弄清楚任务是什么?有什么要求?有哪些辅助任务完成的条件,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却完全不想这些,把这些方法撂到一边,自然是处处碰壁了。(很多事情,跟生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想,就容易想清楚)所谓看题目:应将所给题目中的所有信息(文字、符号、图形)全部看完整,并且弄清楚,以至于不看题目,脑中都能想起题目的已知要素即可。对于一些还没有养成习惯,或者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学生来讲,就应想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确保对整个题目信息的把握。“笔慢指、嘴轻读、眼紧跟”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对于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如果我们能一眼看穿题目的本质最好不过,有时候可能需要一张图来帮助我们罗列已知数据,因为图形具有直观性,且置于图中的一些数学信息及数量关系往往容易记忆和提取。为了方便叙述和说理,也许要引进恰当的数学符号里表示已知信息。为接下来准确精练的数学推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给定的条件,我们要思考它是否能决定欲求的未知量,这对我们满怀信心地坚持我们思考很有帮助,否则有时候半信半疑的话,会让我们解题进进退退,从而影响解题效率。

【原文】拟订方案

拟订方案过程本质就是:

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数据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到直接的联系,你也许不得不去考虑辅助的题目; 最终,你应该得到一个解题方案。具体过程如下:

1)你以前见过它吗?或许你见过同样的题目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吗? 2)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你知道一条可能有用的定理吗?

3)观察未知量!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量的题目。4)这里有一道题目和你的题目有关而且以前解过。你能利用它吗?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有可能应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元素?

5)你能重新叙述这道题目吗?你还能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它吗? 6)回到定义上去。

7)如果你不能解所提的题目,先尝试去解某道有关的题目。你能否想到一道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题目?一道更为普遍化的题目?一道更为特殊化的题目?一道类似的题目?

8)你能解出这道题目的一部分吗?

9)只保留条件的一部分,而丢掉其他部分,那么未知量可以确定到什么程度,它能怎样变化?

10)你能从已知数据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你能想到其他合适的已知数据来确定该未知量吗?

11)你能改变未知量或已知数据吗,或者有必要的话,把两者都改变,从而使新的未知量和新的已知数据彼此更接近吗? 12)你用到所有的已知数据了吗?你用到全部的条件了吗?你把题目中所有关键的概念都考虑到了吗?

【心得】本阶段为认为解题过程的核心阶段。解答任何一个题目最重要的是解题思路的获取。怎样才能比较快速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呢?波利亚给出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提问。但是不仔细研究的话,会给人稍显凌乱的感觉,很难抓住关键。从叙述过程看,解题思路获取大致这样:拿到任何一个题目,之所以有解题思路,是因为我们很快速度回忆起来了曾经解答过(有时尽管不需要刻意为之,但潜意识里你已经运用了这种回忆的成果)的一些于此题已知、未知、或者条件三项中某几项相似的问题。利用这种相似性,我们找到了题目的解决思路。

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幸运,题目比较新颖,这个时候可能就要靠我们平时掌握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回到定义去,寻找未知与已知的联系,将题目特殊化或者一般化等策略或手段来寻求问题的解答。

如果以上手段都尝试了,问题还是不能获得整个求解思路,这个时候,可能我们应对自己降低要求,试图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各个击破,先解决题目中一些我们可以驾御的分支,看看各部分都能得到一些什么分成果,将题目解决分成几个阵营,有时候可能就跟“玩拼图游戏”一样,初始一看问题比较复杂,但当我们分头努力时,发现很多地方是我们容易击破的,这样等一些容易的地方被我们攻破时,那剩下的最后一小块地方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学生对题目毫无思路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关键,如果题目的思维跨度太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台阶让学生先去尝试与本题目相关但是比较容易获得解决的一些预备问题,有时候等预备问题解决完了之后,学生再看目标问题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一个问题内涵非常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解也非常关键。这些策略性的知识应该经常出现在我们真实的解题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原文】执行方案

执行你的解题方案,检查每一个步骤。你能清楚地看出这个步骤是正确的吗?你能否证明它是正确的?

【心得】解题过程中的即时监控很重要,每一个关键步骤结束后都要即时检验,以确保解题过程始终保证正确的方向。同时,整个题目解决完毕后,还要一次“清场”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现在很多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对自己的解题过程根本无法作到正误判断,我认为,这一个是跟对知识理解深度有关系,另一个在答题过程中,没有做好即时监控工作也是不无关系的。一个数学功底比较扎实的同学在考试结束之后,应该有这样的判断:哪些题目肯定是正确的;哪些题目某些步骤是肯定可以得分的;哪些是一点感觉没有的,掐指算算,自己就可以知晓自己得几分。而不是等老师公布答案之后才勉强能算出个大概。估分能力的背后是数学功底和考试习惯的反映。

【原文】回顾

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

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 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这这种方法吗?

【心得】题目完成了,固然值得高兴。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或者说想让我们战果更丰实一些话,我们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回顾。任何题目(特别是质量稍微好点题目)求解思路都不唯一,我们一定要强迫自己从多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解答过程,以至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审视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下次再次遇到跟本题目一样或者大致相当的时候,我们能一眼就得到解答思路,以提高解题效率。当然更广泛的运用,是方法的迁移,本题目求解从知识到思想,从过程到方法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

【原文】如果你能恰当地使用这些问题和建议(《怎样解题》表中提及的问题及建议),而对你自己提出他们,那么他们也许能帮助你解决你的题目,如果你能恰当地使用这些同样的问题和建议,进而向你的学生提出他们,你也许可以帮助你的学生解决他们。

【心得】研究《怎样解题》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在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中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建议,以至于形成一种常态行为习惯。为形成个人高效率课堂,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课堂作出努力。

我们可以变换词语,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问相同的事情。在作者看来,也许值得收集那些在与学生讨论题目时通常有帮助的问题和提示并加以归类。

【心得】在日常听课或者办公室中,经常会遇到这样这一类情形: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某个问题大讲一通之后,学生仍然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的圆晃晃的,不明白老师讲什么。甚至学生就直接说,老师我没有听懂。只见这位老师非常有爱心地回应:没有关系,我再讲一遍,于是老师又仿效第一遍那样几乎原封不动再讲一遍。非常遗憾的是,学生还是没有听懂,老师又用非常无辜的眼神看着学生又讲了一遍。再关切地问:这回听懂了吗?学生要是仍然摇头得话,这位老师就彻底崩溃了,哀求地说道: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你回去再考虑考虑,学生仍然满脸疑虑地走开了.见学生走远之后,这位老师还不忘补充一句,这学生还真是笨呢? 其实,我们知道,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出了点问题,第一遍讲完之后,学生完全没有听懂,只能说明,该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稍微慢些,另外更重要的是该学生不能理解接受刚才所用的讲授方式.在第二遍讲解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就得考虑以下,是不是改变一下问询方式、将问题做适当的分解、将问题剖析地更具体、更适合该学生的接受水平。其实任何一教师都不可能采用一层不变教学方式、方法处理问题,应该在面对具体的问答情景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智慧的问题了。

我们有很多学生,拿到就埋头猛做、猛算直到最后得出答案。在老师问及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个答案、如何考虑这个问题时,他们竟不知如何回答或者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回答不上来,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按照一套科学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方式来解决问题。要么是靠曾经解决问题经验完全模仿而成(简单题)或者就是非常凌乱地乱战一通侥幸所得。当然,要如此清晰而有道理地讲出自己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个人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平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明显感受到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路会更清楚、逻辑更严谨、道理会讲得更自然。这个归根到底是个能力问题,需要教师长期有心的培养。首先教师本人在解决问题是就应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或着至少在解决问题之后样养成反思的习惯。按照怎么“怎样解题表”列的四个步骤回忆反刍整个解答过程,然后在讲解这个问题时,能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只有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分析、解决、检验、反思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得到提升。为了让训练过程更能打动学生、给学生以震撼的效果,在个别时候,教师还需要在没有任何准备情况下面对一个稍有挑战、陌生的问题向学生展现一个生动、原生态的分析问题的示范过程。当然这需要教师有较为扎实的解题基本功和根深蒂固的良好分析习惯。

(1)如何让解答过程更简洁(简洁美)。

(2)能一眼看出答案吗?问题本质的揭示,思想方法指引下结果的考量。(3)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多角度看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对问题理解更深刻。

(4)其结论与解题方法可以迁移吗?扩大解题成果,如何纳入已有认知系统。(5)你是如何获得解题思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迁移吗?分析问题能力提升。

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埋怨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太慢。(即便是真的太慢,我们除了面对,别无选择,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这个。)而应长期坚持,学生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之后也自然在自己的解题过程去尝试老师介绍的一些方法,也许一次、二次、三次失败之后,突然在第四次就成功了,就是那一次成功,让他有了感觉,品尝到了甜头,从此开始走上正确的道路了。这与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怀揣信念、大量尝试、一朝成功、批量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日后的生产效益。

第二篇: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张潇竹

3月16日,有幸参加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开放周”活动。听取了育才中学胡艳梅老师和张雪梅老师的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扎实有效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课堂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学生活动积极有效。尤其是张老师的课堂: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再利用学生的预习结果让学生探究新知,并且进行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针对性的训练,整节课中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不禁反思,如何使我的课堂更高效,怎样落实常规更有效?听课后受到了一些启发,总结如下(其实是老生常谈,但我认为只要符合教学实际,就得谈):

第一、精心备好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

备课时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于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实践。本学期我们初一数学组在开学集体备课时就对新教材进行整合,并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上学期的最后一章是一元一次方程,本学期期中考试前的最后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考虑到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提到第一章学习,两周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第二、提高预习质量,用好学生的预习结果是让数学课堂高效的一个关键。针对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上课时,学生在面对新知识之前就有了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课堂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存在的疑难和困惑的问题上。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既提高了数学的学习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精讲多练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保证。

对于每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易错点、易忽略点以及课本例题要精讲,要 多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课堂练习,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知识点如果不强化训练或是练习不充分,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第四、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愿意学数学。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要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握学情,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教师教学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真正能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第三篇:如何让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黄梅县小池镇一小课题组邹华勇、张冬霞胡建英洪萍

一、课题概念界定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惟一指标。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特耐(C.Turney)等人提出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对课堂导入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并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胡淑珍(1996)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阎承利(1999)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李如密(2000)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王宝大(2001)等编著的《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导入新课,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境,等等。傅建明(2005)在《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一书中指出巧妙设计导课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以至于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些研究具有一个共性,即都强调了导入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3、研究意义: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一堂40分钟的课时中,学生思维状态分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常规教学中学生思维变化呈如下规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而在最后10分钟内思维水平则逐渐下降。这一规律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集中程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具体的在第一阶段,新课一开始,教师要加强信息强度,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学生的课堂思维规律,精心设计教案,特别对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反复斟酌,力求科学合理,恰当安排,巧妙组织,灵活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所以,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期望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带来一堂课的精彩,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使其产生这样的效应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三、理论依据: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1、清晰授课。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导入应清晰精炼,突出逻辑性。

2、多样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应体现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样化,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应多样化。

3、任务导向。任务明确,让学生主动学。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所以导入要多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

5、确保学生成功率,导入应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目的: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探索教学管理新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内容: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4、导入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好,导入达到目的性、针对性强。

5、能按导入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方法:

为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优课率,充分发挥课改所带来现代教育教学课堂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我们根据以往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能促进我们围绕一个中心,有计划有重点进行研究性地工作,并有动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学期,我校立项了《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有效性的研究》,已经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论证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将潜心学习,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取得进展。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浙师大图书馆、学术期刊网、天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1)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按年份分为春学期和秋学期两个阶段开课题研究课,展示阶段性研究新经验、新成果,并对这些课进行研讨、交流,剖析,找出优点,发现不足及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省。从而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开展。

(2)收集相关听课评课资料,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统计分析,听取学生对研究课,特别是“新课导入”环节的感想和建议。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新课导入”的相关研究,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评价制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题总结。

3、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4、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采取学生与数学老师谈心的口头问答形式进行,以说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以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认可度为参照,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心中对导入环节实施的满意和批评,以此进行反思,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南。分阶段组织师生交流座谈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题中来,让他们成为该课题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也让他们帮助我们认清不足,纠正错误。

5、展示法:通过撰写本课题属性的论文和案例,敢于把观点和研究性推介出去,接受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业内专家和外部同行的评价和指导。

五、研究步骤和保障措施

步骤:

1、筹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召开课题启动会,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2、课题启动阶段(2007年3月-4月)

举行开题会,课题组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组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2月)

(1)2007年5月,课题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2007年6月——2009年2月,课题组按学期进行实践性研究,开展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作好每学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调整并确定明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进行实验后测;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案例与课题研究总报告;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度保,重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兴校。

3、经费保证。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4、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六、研究过程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学校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习,同时,还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阅一本教育刊物,精读一本课改书籍,摘写一本读书笔记,交流一次学习心得体会。课题组老师除了要求摘抄笔记外,还要求结合学习和教学撰写写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教研,增强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自觉性,丰富了“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机制”的先进理论,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确法则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课前导入要做到以下几点(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突出一个“趣”字。(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5)、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3、组内分析寻找问题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好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公开交流课,课题组教师根据听课情况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导入常见的几个问题:

(1)、谈话导入过于繁琐

有位老师执教《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许多学生说喜欢吃西瓜。)师:还有吗?(终于有个学生说喜欢吃苹果。)师:老师也喜欢吃苹果。如果有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样分?生:一人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课题)。老师用了7个问题,将近5分钟的时间才引出了课题。老实说,我们开始没听明白老师想问什么问题。在小学课堂,一节课一共40分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前半段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导入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会使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而且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繁琐的问话,离题远,问题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所以,谈话导入要力求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繁琐。

(2)、情境导入过于生硬

我们有位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哪个盛会?全班学生只有2名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说那个五环旗了。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情境导入课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3)、多媒体导入过于杂乱

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讲个度,工具手段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等量代换》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想出了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老师选用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切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4)、活动导入过于形式

学习本身就是活动,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师在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宜过大,活动时间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要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4、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学校每个实验阶段都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交流、总结。大家认为课堂导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1)、简介导入力求真实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利用问题巧导新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如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被如何“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一问题牢牢吸引,积极动脑,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趣导新知

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上课伊始,只见屏幕上正播映着歌曲《三个和尚》,正当大家听得正入神的时候,歌曲突然中断了,随之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是怎么回事呢?乍一看,原来是三个小和尚因分东西而争吵。只见他们都抢着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着教师伺机设置了疑念‘三个小和尚所抢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帮他们证明?’由此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此导入使学生在故事里尽情畅游。进入故事也就进入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观导入引导探究

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出示“7.00元”,移动小数点,让分别读出所表示的实际钱数,使体会到小数点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再设问引入课题。

5、课堂研讨,促使进步。

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是课堂教学研究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题研讨课,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课,同时应用问卷调查、课后检测、学生访谈等方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分析评价一堂课。通过专家、同伴的评点和执教者的教后反思,让教师们学会评课,从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全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科学研究取得成果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展示课是我们课题组的重要项目,我们深知,新课导入属于课堂的需要,也是课堂的艺术,也需要在课堂课堂上来展示和检验。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每年春学期和秋学期分两次开研究课,并且从小学数学学习的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实践获得更泛的认识和经验。如洪萍老师主讲的《认识线段》、胡建英老师主讲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张冬霞老师主讲的《5以内的加法》、邹华勇老师主讲的《找规律》等研究课,都能够获得真切的实践体验,并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对新课导入的满意度专项调查问卷等形式来反馈和表现。

其次课题组还得到了学校教科室的支持,与全校年轻老师一起,开展了《经验之谈—新课导入》的沙龙活动,从不同学科,不同人员的层面,大家都高度重视,因为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毕竟是所有老师要涉及的课题,成功的导入也是他们追求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大家的精心准备,友好而热烈的学术探讨的气氛中,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形成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和经验汇总,形成了课题研究形式的一大特色。会后把成功经验成文,并积极向市教育信息网投稿。

付出总有回报,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在课题组老师的精心努力下,我们的研究初获成效。张冬霞老师撰写的课题组阶段性小结《让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课题会上交流;洪萍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实施“活动式”课堂导入教学》一文和胡建英老师撰写的《恰当的“导”才能有效的“入”》一文获得市级论文奖,课题组老师的多篇有关新课导入的论文和案例也获得了县级奖。

八、存在困惑努力方向

目前课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我们在欣喜地看到研究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之时,也为几个方面而感到困惑:

1、各学习领域的新课导入所能够建立的模式究竟有多少,尤其是细化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研究究竟是否科学。

2、鉴于课题组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员流动性大的事实,课题研究工作如何更优化,更富有成效。

3、在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面前,我们何去何从,依托农村小学一个课题组的师资配备,是否能科学地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控制相关变量,变被动与主动,在现在的信息时代,如何与其他学校联手,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研究共进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期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禀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让我们左右逢源,让问题迎刃而解。

第四篇: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更精彩

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更精彩

姜莉

实例一: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实例二: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一节课中,教师忙碌于粘贴小红花,忙碌于说“你真棒!大家鼓励他!” 学习好的学生忙于回答问题,忙于得到老师给的粘贴;而另一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抢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只能观看。而在这种貌似激烈的状态下,教师却常常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又忘记了贴标志。课堂一片混乱„„

这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常见的评价。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评价形式过于单调、机械、而且同一形式的评价频率过高,脱离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不足。

课堂评价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总之,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堂评价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采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1、评价语言准确,有针对性

语言评价直接、快捷,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中,对知识丰富的学生,教师可评价:“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对积极思考,探索的学生,教师可评价:“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对成绩

差、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针对他的学习情况,教师可评价说:“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这样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诙谐的语言,营造和谐氛围

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强调要规范、简洁、科学、准确,于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变得枯燥乏味。要改变这个现状,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我认为可适当采用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使整个数学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挂在钉子上的小黑板一下子掉了下来,随着小黑板掉地的声音,一些学生惊叫起来。这位教师立刻反应过来,及时的对他们说:“孩子们学得太认真了,小黑板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同学们马上停止了尖叫,都笑了,并迅速回到了学习状态中,并且学得更认真。通过幽默化的评价语,不仅能使原来濒临“崩溃”的课堂“起死回生”,而且有时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3、巧用体态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适当的无声语言更

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也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力,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互评的过程。例如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既对整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小组或全班交流时,是开展生生互评的最好时机。让学生在倾听他人回答的基础上,说一说他人的想法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三、把握恰当评价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假如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并进行巧妙的评价,会有较好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可对他说:“你做得真好!通过你的努力,你也可以做得很好,不是吗?”当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时,教师会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回答太棒了!”通过这样的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会更加积极认真的思考。总之,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每位教师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让课堂评价更精彩。

我要评

第五篇:妙用手势,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妙用手势,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摘要】数学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概括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不协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学得轻松,记忆深刻,提高效果。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谈了手势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妙用

手势

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在实验小学听了我市数学教研员章日兴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课中,章老师让学生用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分别表示一张饼的正反两面,从学生用一只手演示烙一张饼,到学生用双手来演示烙两张饼,再到两位学生合作演示烙三张饼烙四张饼,最后全班合作烙很多张饼,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学生终于探究出了烙饼问题的规律。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扎实,教师教得也很轻松,这与章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分不开,手势也是功不可没的。

手势是指通过手(这里的“手”是指整个上肢,包括手指、手掌、手腕、胳膊)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在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恰当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手势语的功能,有意识地运用手势语的技巧,数学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手势,促进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难点的突破方法是多样的,但手势语具有独特的功效。它既是言语辅助形式,又能对重点知识起强调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理解算理。

古语曰:“掐指一算”。可见 “指”能帮助“算”。简单的数的计算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外现向内化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的、感性的阶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然不会使用数手指头算,但是对简单口算不甚了解的、以及掌握新口算方法较慢的孩子来讲,通过数手指理解算理是一条捷径。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6,就可以先想见6想4,伸出左手4个手指;再用右手伸出5个手指表示个位上的5,想4加5等于9。实际上是把破十的过程与操作相结合,把手指当作学具,简化了数手指。这只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当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就可以脱离数手指计算了。

2、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为此,我借助“手势”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相遇问题时,求相遇时的路程是多少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用打手势的方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消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基本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的三大要素是时间、地点和方向。通过一定的手势表示就能简捷地展现题意。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两手分别代表客车和货车,两手的初始位置分别表示甲乙两地。打手势时,学生两手一快(客车)一慢(货车)匀速靠拢,直到两手掌心相对,表示相遇。通过手势演示,学生领悟了“相遇”的实质:两车相遇表示两车行完了两地之间的距离。要求出全程,就要分别求出客车和货车行的路程,再加起来。如果控制两手的移动速度,并在相应的位置稍作停顿,还可以用手势表示由基本题演变出的三种变式题: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先出发1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距100米,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相遇后,继续前行,经过2.5小时后相距100米,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通过打手势,学生对相遇问题这几种不同的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在解题时数量关系清楚,解答又对又快。

再如,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就可以借助“手势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左右手先张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再两手掌合拢表示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右手一挥(自上斜下)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形象的“手势语”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不仅理解得透彻,而且记忆深刻。

3、理解概念

学完角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后,当教师提问:“你怎样用手势表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呢?”学生伸直双臂,通过两臂张开的大小来表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最有趣的是学生表示周角,只见孩子们将左臂伸直不动,右臂也向左侧伸直表示0º角,紧接着右臂顺时针向右旋转一周,与左臂重合。让作为教师的我非常激动。因为,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这里学习手势语,还会自己发明手势语表示不同的概念,真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二、借助手势,实现快速准确地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手势语的反馈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密度和广度。这种方式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用手势反馈得数。

这种方法多用于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先将0~20这些数的手势教给学生。十位上的数用左手表示,个位上的数用右手表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口算卡片,直接用手势表示计算结果,熟中求快,并使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样算的好处,一是练习时“安静”进行,便于学生思考。二是密度大速度快,教学效率高。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填各类方框中得数。

2、用手势反馈选择结果。

在设计选择题时,我把各选择项的序号用数字表示。练习时,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所选择项的序号。这样既能迅速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3、用手势反馈判断结果。

在做判断练习时,可以设计两种手势:手心朝向教师时表示对(√),手背朝向教师时表示错误(×)。练习时,就请学生用这两种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强调手势规范化。

4、用手势反馈比较结果。

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这三种符号的手势教给学生。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开口向左,表示“>”;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开口向右表示“<”;两手食指一上一下,间隔一定距离,对齐平放,表示“=”。练习时,学生用这种手势表示,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三、借助手势,加强记忆。

1、记口诀。

教学“9的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教师可用手势演示乘法口诀。做法是:伸出双手,十指平伸,面对掌心,从左至右,几个9就弯曲第几个手指,曲指的左边代表积的十位数,右边手指数就代表积的个位数。依此类推,可用手势表示到九九八十一。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说口诀,直到熟练为止。

2、记概念。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可以借助手势来巧记。只要学生将左手手心朝向自己,从小拇指开始把数位依次写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就成了一个“手指计数器”。可以用来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训练,特别是中间、末尾有“0”的数,学生借助手指很容易掌握它们的读写法。

3、记大小月

学生记忆十二个月中的大月小月时经常混淆,这时就可以利用左拳上的凹凸关节来进行记忆。在左手的拳头上,从一月到七月,再从八月到十二月。数到凸起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大月;数到凹下去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小月。

4、记计量单位。

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时,可借助拇指和食指弯曲之间的距离来记忆1厘米,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利用一拃来记忆1分米。将左右两臂平伸,利用一庹来记忆1米的实际长度,以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

再如,学习面积单位时,还可借助拇指指甲盖的大小、手掌面的大小来帮助记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学生有了这样熟悉的表象,又便于比划,对以后的单位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5、记单位进率。

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要熟记相互之间的进率,否则很容易出错。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这样记: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各手指依次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手指间距离的大小,可以形象地表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另外,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后面四个手指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小,进率是10;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进率是1000。用手指来帮助记进率,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记得又快又牢固。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记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及其进率。由于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间隔较大,中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公顷”。

6、记间隔问题。

要正确解答植树、上楼、锯木头、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搞清间隔与棵数(层数、段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不理解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将一手的五指张开,把手指看作树,把两个手之间的空隙当作间隔,可以清楚地看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即棵数=间隔数+1 巧妙地运用手势语,化难为易。

四、借助手势唤起注意,引发参与。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且易分心,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8至10分钟的热情一过,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这时除了用的幽默话语或创设—定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外,也借用手势宋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1、打个手势与学生—起击撑完成“一、二、三”,看谁坐得端,从而使大家重振精神。继续参与学习。

2、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做拍手操,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

3、学生小组合作时,他们交流讨论得很激烈,这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手势示意学生停下来,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五、借助手势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手势助说话,往往可以激励起学生的情绪,起到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如章老师多次为学生的发现鼓掌喝采,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跟同学握手,用手抚摸孩子的头,把孩子们拥入自己的怀中,还和同学挥手唱起了歌,这一切都让孩子们觉得章老师就像是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所以他们学得很轻松,很快乐。

手势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是妙不可言的。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更加灵动!

下载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实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实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

    “DIY”让“爱心班”数学课堂更有效

    “DIY”让“爱心班”数学课堂更有效 摘要:我校把接受能力比其他孩子弱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放在一起教学,组成爱心班。这些孩子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应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感......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高效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高效 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高金元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在学习先进......

    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更精彩(范文)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牡丹江市景福小学吕云杰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图文并茂,版式多样,色彩明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

    7个细节让孩子更出色

    7个细节让孩子更出色 1.被人羞辱——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 2.面对反对意见——听,并且思考 3.犯错——年少轻狂未足奇,知错能改真俊杰 4.烦恼之事——心事不能随便说 6.谣言—......

    让美术课堂更丰厚

    让美术课堂更丰厚 ——浅谈练习环节的有效设置 【摘 要】 本文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立足小班化教学中的理念,针对小学美术课堂练习环节单薄的现象,结合实际案例以及教师实践,......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

    读书,让课堂更充实

    读书,让课堂更充实抚松县第八中学郭绍春谈到读书,又各种各样的名言,谈到读书,有各式各样的方法,谈到读书,有各式各样的要求。对此,学校也有类似的要求,要求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写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