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2: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篇: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 构成要素:① 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 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③ 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 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 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 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③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 中国古代社会:① 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 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 西方古代社会:① 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 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 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⑤ 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社会:①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②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 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简答: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念

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特点:① 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② 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③ 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 《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 《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

 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 《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① 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②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③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 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① 教育性教学原则。②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③ 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④ “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 ①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 学校即社会。③ 从做中学。

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 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

 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① 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②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① 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② 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③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④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⑤ 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 学校文化:①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②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③ 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④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第四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 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

 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 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 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

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动力。

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综合以上四育的作用。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 教育主体确定。②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 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简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① 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② 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

2、单轨制: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

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 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 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

 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课程的类型:

固有属性不同:① 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②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①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②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实施要求不同:① 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

② 选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

开发主体不同:① 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② 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③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呈现形式不同:①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②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

 课程理论流派:①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②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 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学科界限。

③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 题来组织课程。

 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简答:课程内容(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PS: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

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② 纵向组织(知识深度)、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阶段需要)。③ 逻辑顺序(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心理顺序(新生心理发展规律)。

 课程开发的模式:① 目标模式:达尔夫·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②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③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

简答: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儿童、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① 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

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 的效应。

③ 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④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部结性评价。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和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发展)。简答(已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 语言智力,② 逻辑-数学智力,③ 视觉-空间智力,④ 音乐智力,⑤ 身体动觉智力,⑥ 人际智力,⑦ 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 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① 关注每一位学生。②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③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简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新课程结构:①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

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③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④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的评价观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

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七节 学校组织与管理

 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① 直线型(最早)② 职能型 ③ 直线—职能型 ④ 矩阵型 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① 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

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

② 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

③ 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 资源等。

④ 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⑤ 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⑥ 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

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 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

第八节 教师专业发展

 教师职业的特点:① 传道者 ② 授业解惑者

③ 示范者或榜样角色 ④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 研究者 ⑥ 朋友的角色

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连续,晚自习)和广延性(空间广延,去家访)。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不直接创造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也是教育)和示范性(为人师表)。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简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简答:师专业能力的内容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6、创新能力

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简答: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简答(已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九节 教育研究方法

简答: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

简答(已考):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 教育研究的方法:① 教育观察法:有目的和计划,进行系统考察。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

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② 教育调查法: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整理和分析。③ 教育实验法

④ 教育行动研究法: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⑤ 教育叙事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⑥ 个案法 ⑦ 历史法 ⑧ 比较法

简答: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① 教育调查报告 ②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③ 学术论文

简答(已考):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题目、前言、正文、总结、附录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注意

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

 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多为被动的消极干扰。

简答: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任何动物都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

4、注意的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多为主动的积极促进。

二、感觉

 感觉的种类:①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

② 内部感觉: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又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身 体内部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

 感觉产生的两个条件: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关系: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②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

③ 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 感受性变化规律:① 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明适应、暗适应)。

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 感觉后效: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④ 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⑤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 觉的现象。

三、知觉

 知觉的种类:① 空间知觉:空间特征,包括形状、大小、方位和深度。

②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③ 运动知觉:物体空间移动,分为真动知觉(实际的空间位移)和似动知觉(实际不 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四种主要形式。

简答(已考):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四、记忆  记忆的类型:

记忆内容不同:① 形象记忆:事物具体形象。②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③ 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④ 动作记忆: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时间长短不同:① 瞬间记忆(感觉记忆):1秒左右,容量较大。

②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不超1分钟,5-9个组块。

③ 长时记忆:超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长时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对某个事件的 记忆)和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① 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静态。

②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动态。

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获得的过程。分类: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第二环节,已获得后巩固。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遗忘的原因: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最后消失。② 干扰抑制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后摄抑制:后对前干扰。

③ 动机说: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④ 提取失败说:提取时没有线索。

⑤ 同化说: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代替低级,是积极地遗忘。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简答: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

2、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

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前面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简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简答(已考):运用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五、思维

 思维特征:间接性(媒介)、概括性(规律) 思维的类型:

发展水平不同:① 直观动作思维: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

②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概括加工)。③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思维的逻辑不同:①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对答案作出的猜测。

②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后作出的结论。

指向性不同:① 聚合思维:集中一个方向,唯一确定的答案。

② 发散思维:扩散各个可能方向,多种答案。

创造程度不同:① 再造性思维: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②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 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同一问题,可能答案越多,流畅性越高。

② 变通性(灵活性):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同一问题,不同 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

③ 创造性:独具慧心,不同寻常。同一问题,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创造性越高。

简答、材料分析: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 保护好奇心。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 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② 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 自我设计训练。④ 头脑风暴训练。

 问题解决:指为了从问题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已有知识越接近越易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有积极消极影响)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同)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答: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育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六、想象

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

分类:① 再造想象:读者读《红楼梦》想象林黛玉的形象,强调再一次。

② 创造想象:作者写《红楼梦》创造林黛玉的形象,强调从无到有。

③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实现则变成理想,无实现可能则变成空想。

七、情绪与情感

 情绪的状态分类:① 心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向周围一切事物扩散)和长期性(长时间主导人的情绪)特点。

② 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③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的。

 情感的分类:① 道德感: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② 理智感:存在于智力活动中。③ 美感:审美标准。

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 来源不同:情绪与自然需要有关,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有关。

② 主体不同: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特有。③ 产生时间不同: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

④ 体验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⑤ 表现不同: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情感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① 情绪受情感制约,情感在情绪中体现。

②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③ 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八、意志过程

 意志的基本特征:① 有明确的目的性。② 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③ 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的特征。④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关键)。

准备阶段分为:① 动机斗争 ②确立行动目的 ③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动机冲突:① 双趋冲突:二者同等吸引力,只能选一个。

② 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避一个。③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④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

 意志品质:① 自觉性:自己支配自己行动服从活动目的,暗示性、独断性。

② 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采取决定,优柔寡断、草率决定。③ 坚持性:克服困难坚持决定,见异思迁、顽固执拗。

④ 自制性:不受无关诱惑的干扰,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任性。

九、个性心理

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匮乏性需要”(完全依赖于外界)和“成长性需要”。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个层次的关系: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 动机: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内在需要+外在诱因。动机的分类:① 远景性动机 ②近景动机 ③ 内部动机 ④ 外部动机  兴趣的品质:① 广度 ② 中心 ③ 稳定性 ④ 效能  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构造不同:① 一般能力: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

② 特殊能力:专业活动必备。

创造性程度不同:① 模仿能力: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② 创造能力:创造新颖独特。

能力发展趋势不同:① 流体能力:表现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先天,20岁顶峰,30岁后下降。

② 晶体智力:表现在知识学习和社会交往,后天,一生发展,25岁后平缓。

简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 智力测验:①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② 斯坦福-比纳量表:流传最广的智力测验之一。③ 测量智商的公式:IQ=智龄(MA)/实龄(CA)*100

十、人格

 概念: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核心)、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特点: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简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 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特征:① 态度特征(核心)

② 意志特征 ③ 情绪特征 ④ 心理特征

简答: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材料分析:气质类型特征及教学启示

1、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教学启示: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2、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教学启示: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练他们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3、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教学启示:对于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4、抑郁质(抑制型):有些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教学启示: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十一、印象形成效应

 分类: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优点无限扩大)、首因效应(第一面扩大化)、近因效应(最近一个)、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 内发论: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①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 弗洛伊德: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③ 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④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⑤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⑥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③ 华生:教育万能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简答(已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答(已考):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3、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答、材料分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序列进行施教,循序渐进。PS:“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任务,不能超前教育。

启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在人的素质发展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群体间和个别间。

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① 荀子:“性恶论”。② 洛克:“白板说”。简答(已考):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① 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

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②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 骨骼: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注意孩子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养成好习惯,防止驼背。 肌肉: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应该避免。 神经系统:大脑结构逐步完善,语言开始发展。

 心脏和呼吸系统:注意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理论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 认知发展的特点:①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小学入学之初已充分发展,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感知觉

发展迅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保障。

② 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范围依然有限、集 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③ 记忆的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④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⑤ 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 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⑥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⑦ 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社会性日益显著、直接近景向间接远景转变、外在向内 在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⑧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理论

 图式:认知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 同化: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图式中,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 顺应:不能整合到已有图式中,改变认知结构。

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② 低级的行为图式。

③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① “万物有灵论”。

②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 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④ 没有守恒概念。⑤ 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简答已考):①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②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③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③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①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

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② 心理发展观:低级向高级转化。③ 内化学说

简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论:

婴儿阶段(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怯、怀疑 学前期(3-

6、7岁):主动--内疚 学龄期(6、7-12岁):勤奋--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概述

 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 实质:①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 “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③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④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⑤ “行为变化”有好有坏。

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 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② 消退: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③ 刺激的泛化: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④ 刺激的分化: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 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

② 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 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④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 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①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①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②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 对知识的理解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①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学生有其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经验。

3、学习观:①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 学习的情境性

4、教学启示:① 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② 支架式教学: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外部支持,逐步撤去支架。③ 情境教学: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④ 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以小组为单位。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要观点是有意义的自幼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师观。

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 能力差异:① 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 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

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④ 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

 认知方式差异:① 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② 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③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④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⑤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⑥ 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① 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 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 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

2、实践性(基本特点)

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第五节 小学德育

一、德育概述

 广义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德育:学校德育。

 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民主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教育(核心)。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①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

②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③ 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 展的关键期。

二、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简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发现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0岁是他律到自律转化的分水岭。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2岁):处于无律期,无任何规则意识,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他律道德阶段(道德现实主义、权威阶段)(2-8岁):服从成人,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3、他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开始讲条件,“平等观念”出现。更看重以行为动机来判断对错。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出现利他主义,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道德价值冲突)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受罚则是坏的。

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②习俗水平(9-16岁):

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

③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简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①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①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简答、材料分析: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集体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简答、材料分析: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①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简答、材料分析: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①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简答、材料分析: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理论,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①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简答(已考):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简答、材料分析: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基本方法,又叫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选好的、有效的、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3、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与启发说服结合,又叫情感陶冶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品德修养指导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 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① 流行性感冒:加强锻炼,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教室要消毒、通风换气等。

② 病毒性肝炎:管理传染源,发病后立即隔离、切断传染途径,普及防范知识、消毒管理、预防接种和中药预防的方式保护易感人群。

③ 细菌性痢疾:关键是切断传染源,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勿食牛奶和油腻食物。④ 沙眼:做好群防群治,一人一巾。

 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①中暑: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昏迷者要及时送医。② 溺水: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等,以确保呼吸畅通;迅速倒水;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③ 电击:切断电源。

④ 烫伤和烧伤: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等冷却后再脱去衣物。若伤势较轻,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并保持干燥。⑤ 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先止血再包扎固定。

⑥ 虫咬:乙醇消毒,冲洗并冷敷、宠物咬伤应立即彻底清洗伤口,不要包扎,狗咬的尽快送医院注射款狂犬疫苗。

⑦ 中毒:先清除毒物。

⑧ 常见外伤:擦伤、刺伤、扭伤、割伤、挤伤、跌伤。

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

 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① 多动症: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核心特征)、冲动行为、学习困难

(成绩下降)。

② 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③ 学习困难综合症:缺少某种学习技能(生理缺陷)。④ 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⑤ 厌学症:人为因素造成儿童情绪失调,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

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

 心理辅导的原则:①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③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④ 学生主体性原则。⑤ 个别化对待原则。⑥ 整体性发展原则。

简答(已考):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

基本含义: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基本途径)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四、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① 强化法:正激励。

② 惩罚法:不良行为出现后(+厌恶刺激)、不良行为出现时(-愉快刺激)。③ 消退法: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④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⑤ 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⑥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重要方式)。⑦ 自我控制法 ⑧ 暂时隔离法

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① 全身松弛训练 ② 系统脱敏法:逐渐消除对某事物环境的恐惧心理。

③ 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请求、拒绝、表达。

 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美)创立,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以恢复来访者真实的自我。 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主要理论是ABC(A:诱发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由人的思想决定,合理观念导致健康情绪,不合理则导致负向情绪。

第七节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 学校与家庭的配合:① 一般指导 ② 针对性指导 ③ 分类指导 ④ 个别指导

简答(已考):家校配合(联系)的常用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 学校与社会的配合的主要途径:

①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② 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③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④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述

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① 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② 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③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简答: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级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① 组建阶段 ② 核心形成阶段 ③ 发展阶段 ④ 成熟阶段

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简答(已考):形成良好班风的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三、班级管理概述

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 班级管理的功能:①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②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 班级管理的内容:① 班级组织的建设:班委、小组、制度、班风等,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

利于教育。

② 班级日常管理:思想、纪律(最重要)、学习等。

③ 班级活动的管理: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④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

 班级管理的原则:① 方向性原则(正确的方向)② 全面管理的原则(五育并举)

③ 自主参与原则(民主意识)④ 教管结合原则(教育、管理)⑤ 全员激励原则(每位学生)⑥平行管理原则(集体、个人)

简答: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再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简答(已考):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示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8、行为训练法

简答、材料分析: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① 成员间的分歧 ② 打架斗殴

③ 顶撞 ④ 恶作剧

2、处理的原则:① 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② 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向思维”,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心。

③ 有效性原则: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如何。④ 可接受性原则:学生双方都接受处理结果,认识到错误。

⑤ 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

3、处理方法:① 沉着冷静面对,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

② 机智果断应对,充分发挥教育者机智,轻松幽默有效的解决课堂问题。③ 公平民主处理,不因个人情绪迁怒学生。

④ 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 允许有“突发事件”的存在,帮助学生从“突发事件”中接受教育。

⑤ 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注意不牵扯太多时间、精力和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氛 围和进度。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简答: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

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简答: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简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已考)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②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③ 建立学生档案 ④ 开展班会活动 ⑤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⑥ 操行评定

⑦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 先进生工作 ② 后进生工作 ③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 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① 观察法

② 谈话法

③ 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④ 调查访问

简答(已考):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方面。

1、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① 个体的思品德

② 个体的学习③ 个体的身体状况 ④ 个体的心理 ⑤ 个体的家庭

2、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包括:① 对正式群体的了解 ② 对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简答(已考):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

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3、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

简答:先进生工作

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竞争意识 教育工作:①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③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简答、材料分析:后进生工作

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教育工作:①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④ 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简答:中等生工作

心理特征:信心不足,变现欲不强 教育工作:①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②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 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节 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

 班级活动基本途径:① 日常性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执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

活动)

② 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

 班级活动的特点:自愿性、差异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

 班级活动的功能:① 满足交往功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心理发展需求、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② 学习发展功能:对促进学生的隐性学习有积极作用。

③ 个性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水平、能力水平、自律水平提高,培养兴 趣爱好,心理健康发展。

④ 班集体建设功能: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⑤ 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熟悉了解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促进班级自主管理。

 班队活动的类型:① 主题教育 ② 班队活动 ③ 班队文艺活动 ④ 班队体育活动

⑤ 班队科技活动 ⑥ 班队劳动 ⑦ 班队游戏活动

⑧ 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第四节 课外活动

 外活动的内容:① 学科活动(主体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

② 科技活动(动手能力)③ 文体活动(身体素质)

④ 社会活动(社会责任感)⑤ 游戏活动(心理素质)

⑥ 课外阅读活动(增长知识经验)⑦ 主题活动(情感与态度)

 课外活动的特点:① 性持:自愿性和选择性

② 内容:伸缩性和灵活性

③ 形式:多样性 ④ 活动组织:自主性

⑤ 活动方法:实践性 ⑥ 活动评价:综合性

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 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 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① 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② 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 ③ 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 ④ 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时间 ⑤ 课外活动的工作评价

第五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 内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 教学的特点:①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 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课内外、班级、小组、个别),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简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教学的意义:①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③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孔子的学习过程观:学、思、习、行  荀子的学习过程观:闻见、征知、行  王夫之的学习过程观:学、问、思、辨、行  教学过程的本质:①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②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双边过程)、认识的教育性(知识+品德)、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关系:① 间接经验为主

② 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关系: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③ 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育要求:①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 重视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关系:① 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②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③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关系: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育要求:传授知识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要求:① 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 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 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④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教学要求:①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②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③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①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①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原则

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要求: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②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基本涵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贯彻要求:①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8、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①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 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 缺: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运用的基本要求:①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③ 讲究语言艺术。④ 注意启发。

2、谈话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 运用的基本要求:① 做好提问准备。

② 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难易因人而异。③ 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 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以获取知识的方法。优: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的基本要求:① 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② 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 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2、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实习作业法(实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适宜于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简答: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优:有利于因材施教,缺:效率低  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基本特征:①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等、人数固定

② 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 ③ 以课教学 ④ 按时授课

简答: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 分组教学:①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②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所创立,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

 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教师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和个别教学(40%)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 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集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

第五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简答:教学实施的五个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评定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简答:教师应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 钻研教材(备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阅读参考资料

② 了解学生(备学生)③ 设计教法(备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①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② 单元计划(课题)③ 课时计划(教案)

简答: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 测验的质量指标:①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多次测验所得分数稳定。

② 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③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④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 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自主型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法)

 共同解决教学策略(谈话法、问答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探索,教学相长。

三、课堂教学行为

 教师行为是教师一切行为表现的统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

 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 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② 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③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四、课堂管理

 功能:维持、促进、发展

 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级规模(重要因素)、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 课堂纪律管理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答: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简答: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作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关于课堂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和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利用教学时间、课表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第六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 构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内部需要)和学习期待(外部诱因)。 功能:激发、指向、维持

 分类:一般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一般学习动机的分类:① 动机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自身兴趣)、外部学习动机(外部诱因,奖励相关)

② 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利他主义)、低级的动机(利己的,自我中心)③ 目标的远近关系:远景性动机(长远目标)、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④ 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直接兴趣爱好)、间接动机(社会意义)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①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好奇

倾向派生出来的,内部动机。

②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 要,外部动机。

③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 纳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三、学习动机理论

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局限: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认知主义:①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趋向成功的倾向(力求克服困难展现才能)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形象受损)。

②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经验、语言信息、情感状态。

③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的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六个因素三维度:能力高低(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任务难易(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好坏(外部,不稳定,不可控)、身心状态(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外界环境(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 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  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 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七节 学习方式

一、知识的学习

 知识的类型:① 感性知识 ② 理性知识

③ 具体知识 ④ 抽象知识 ⑤ 陈述性知识 ⑥ 程序性知识  知识学习的种类:① 符号学习(代表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② 概念学习: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③ 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④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总 分,下位学习分⑤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分 总。⑥ 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理解、巩固、应用

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 概念学习的过程:① 概念获得:概念形成(大量例子归纳得到)、概念同化(主要获得形式)② 概念教学:从例子到规则、从规则到例子

简答: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准确的语音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变式: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非关键特征

5、比较:区分事物的异同

二、技能的学习

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对象具有客观性、过程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性 高原现象: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练习曲线特点:开始进步快、中间明显暂时停顿、后面进步慢、总体趋势是进步。

过度识记: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50%,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

简答: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认知阶段):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关键环节)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感觉

 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简答: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三、学习策略

简答: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①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圈点批注。

②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③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① 计划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

② 监控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③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① 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② 环境管理策略:消除与学习无关的外界因素。

③ 努力管理策略: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④ 资源利用策略:学习工具、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六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教学评价

 功能:诊断、反馈、导向、检验  教学评价的类型:

评价功能不同:① 诊断性评价和安置性评价:学期或单元教学开始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② 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③ 总结性评价:大的学习阶段、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参照标准不同:① 相对性评价:教招考试,标准可变

② 绝对性评价:教资考试,标准不变

③ 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

评价主体不同:外部评价(别人评)、内部评价(自我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文字)、定量评价(数字)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理念、过程、得失、教学再设计  主要类型:① 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② 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③ 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④ 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 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教学设计

历年真题展示

(2012年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年级上册):(1)请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3)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13年上)黄山奇石(二年级上册):(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2)若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写话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2013年下)海底世界(三年级下册):(1)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2)如何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2014年上)日月潭(二年级下册):(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10)(2)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2014年下)春天来了识字(一年级):(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谈谈应如何开展识字教学。(8)(2)如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2)

(2015年上)中彩那天(四年级):(1)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2)为本课设计三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15)(3)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并简要说明理由。(15)(2015年下)写作课“说说心里话”的教学内容(四年级):(1)设计本次写作课的教学目标。(15)(2)分析学生完成该写作内容的难点。(15)(3)为上述学生的习作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评语。(10)(2016年上)《草》(白居易):(1)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10)(2)如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2)(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18)(2)分析“饥”“贫”二字的构字特点。(10)(3)分析学生写“暖”字时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并设计完整的写字指导过程。(20)

(2017年上)白鹅:(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10)(2)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14)(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16)

综上所述:

1、主体类型:低年级:识字课;中高年级:阅读;写作

2、提问方式:第一问:文本、写作特点类,教学目标、第二问: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三问:教学过程 阅读类:(1)导入类(2)整个教学过程(导入、新授、课堂提问、课堂总结)

(3)课堂练习类(提问)(4)作业类(5)板书设计

识字类:(1)识字教学(2)写字指导环节(3)构字结构 写作(写话)类:(1)教学环节(2)评语

《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第二问】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第二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三问】

1、课堂导入

2、新课讲授(初读、再读、品读)

3、课堂提问及练习

4、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2016年下)识字:(1)如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第一节 文本解读

语文的第一问:文本特点(写作特点)类 模板:文体+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寓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修辞手法,用词/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准确、质朴、简洁),通过(总分总/总分/时间顺序)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某个故事/某地方优美景色/某种建筑),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黑熊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答: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首先,围绕绿色的海洋总写小兴安岭的美;其次,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小兴安岭春的生机勃勃、夏的郁郁葱葱、秋的硕果累累、冬的白雪皑皑,最后再总写小兴安岭景色如一座大花园。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中彩那天》

答: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出父亲中彩时的“神情严肃”,通过母亲的话反映出父亲中彩后的纠结抉择,最后又通过描写父亲选择诚信,送走汽车后的“神采奕奕”,告诫读者“诚实、有信用才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白鹅》

答:《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作者丰子恺采用拟人、对比、反语等手法把白鹅描述成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通过将白鹅与狗、鸭的对比,彰显了白鹅的大家风范和老爷派头;通过用“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贬实褒的词语彰显了白鹅的性格高傲,个性率真;通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样子。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白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语文第二问: 题型一模板: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写„„.字/词,理解„„的含义;了解„„的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谈论、分角色朗读、探究学习、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体会„„的发生发展过程,提高/锻炼(语言表达、与人交往、探索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自然;保护环境;科学探索的兴趣、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融、汇、赏等14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剑、舔等10个生字。能理解抽出、欣赏、献出、飞舞、宝库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发现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美景,积累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小兴安岭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中彩那天》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读写拮、据等6个字,认读维、财等14个字,理解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理解故事发展过程及主旨大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养成守信用的好习惯。《白鹅》

1、知识与能力:认读剧、邻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吠、供等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小组交流谈论的方式,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来描写白鹅的个性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题型二模板: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内容;修辞/写作手法,文章结构。难点:写作手法;中心思想/主旨;实践应用。PS:教学重难点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联系: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难点因人和教学条件而异。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中彩那天》

教学重难点:理解诚信、有信用是人生一笔财富。

《白鹅》

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白鹅性格特点。难点:朗读全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语文第三问: 教学设计流程:

1、导入

模板:采用XXX导入法,激趣导入。

① 教师播放《XXX》视频/音频。/教师讲《XXX》故事。/今天我们来做一个《xxx》游戏。② 教师提问:„„ ③ 学生回答:„„ 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xxxx 【设计意图】通过XXX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给学生提供XXX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xxx的兴趣与热情。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采用情境导入法,激趣导入。① 教师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旅游宣传片,学生认真观看。

②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你看到了哪里美丽的景色? ③ 学生回答:小兴安岭。

④ 教师:美丽的小兴安岭坐落于我国的东北部,它是一位浑然天成的大花园。大家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呢? ⑤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⑥ 教师:好!现在大家就和老师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

《中彩那天》 采用悬念导入法,激趣导入。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中了大奖,奖品是辆崭新的奔驰汽车,你的心情是怎么样呢? ②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开心、兴奋。

③ 教师总结引入:大家都非常激动,仿佛真的中了奖一样。在生活中,当我们中了奖,尤其是中了大奖以后往往会向大家一样高兴。可是我们文章的主人公在中了奖以后却是“神情严肃”。他为什么会神情严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彩那天》,一探究竟。

《白鹅》 采用谜语导入的方法,激趣导入。

① 师:同学们,老师出几则谜语,你们来猜猜谜底。1.一只顺风船,白蓬红船头,划起两只桨,湖上四处游。2.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靴子,唱着歌儿伸脖子。(教师诵读谜语,学生举手回答谜底,活跃课堂氛围。)

② 师:同学们还记得写鹅的诗歌吗?(跟学生起诵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③ 师:那么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2、新课讲授

阅读类模板: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查阅生字词„、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分角

色/合作朗读课文„)

② 精读赏析,体验情感(教师针对重点词句,问学生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 表回答„)

③ 再读总结,拓展延伸。(教师设疑,问学生„、学生谈感受„、教师推荐课外读物„.)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1、初读课文,整理感知。

① 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查阅融、汇、舔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②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美景。

2、精读赏析,体验情感

① 教师分别指名学生朗读“春夏秋冬”四个段落。教师提问:在作者笔下,春天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子?具体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别回答。

教师总结:春天:生机勃勃(嫩绿、积雪融化、小鹿散步、溪水流淌);夏天:葱葱茏茏(树木茂盛、金色的太阳、百花齐放);秋天:硕果累累(落叶飞舞、果实满枝丫);冬天:白雪皑皑。

② 教师提问:作者在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时,用了“抽出”这一词语?可以用“长出”替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抽出一词比长出更加形象生动。

③ 教师提问:作者再描写小兴安岭的美景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回答:比喻:流水像舰队;太阳射出金光;拟人:小鹿悠闲的喝水,散步。

3、再读总结,拓展延伸。

① 教师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作者通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下面让我们再一次全班齐读课文,感受美丽的小兴安岭吧!② 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美景。

识字写字类模板: ① 提出生字:

② 教学生字:认读——教师范读,学生圈点、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组内朗读,互相解决、借助字典,自主学习

识记——字理、字趣、联想 书写——示范、书空、练习、点评 运用生字——编故事、联系生活、办手抄报、读课外书、组词造句

例:“枯”字教学(1)略版

1、看图片,对比茂盛与枯萎,感受“枯”(图略)

2、以学生为主,通过观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呈现“枯”字诀: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

4、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边板书田字格,边讲解,学生跟随在田字格中练习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运用投影仪进行评议(2)详细版

1、提出生字:教师呈现两组图片,第一幅初夏时期,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第二幅深冬时期,草木枯萎、凋零。让学生感受“枯”,顺势提出“枯”字。

2、教学生字

认读:教师示范读“枯”字,学生复读,全班齐读。

识记:联想理解“枯”字含义,“枯”字左右结构,“木+古=枯”,草木长得时间久了就会变老。书写:①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枯”字,呈现“枯”字诀: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②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枯”字,先左后右,左窄右宽,注意笔画笔顺。③ 教师带领学生书空“枯”字。

④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请书写规范的学生到黑板上示范。

运用生字:以语文小组为单位,以“枯”字组词造句,看哪一个小组做的最好。最后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写作(写话)类模板:

① 写作前指导:主题、要求、回忆 ② 写作中指导:内容结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

③ 写作后指导:自读改错;组内范读;评阅,整体点评,个别指导

例:材料: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趣导入

师课前准备视频,视频内容为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和生活着的可爱小动物。师:同学们,在视频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小鸟,白兔„„。

师:同学们,老师常想如果老师不是人类,老师想做一颗大树,夏天能让行人乘凉,秋天能长满丰盛的果实,长得很高,看到很远。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想成为的第二种身份? 生:回答问题小溪、小白兔。师:同学们想法真丰富多彩,那今天就让我们动手写一写,让老师看看你们笔下的另一个自己。(2)写作前指导,了解写作要求。

① 引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主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② 明确写作要求:写作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进行想象,转变身份;其次,描写“自然中的自己”如何生活、变化;最后加入情感,描写“自然中的自己”眼中世界的样子。③ 指导学生回忆相关材料。(3)写作中指导,具体成文。

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内容结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的运用等。

① 内容结构——如:想象“我是一只小鸟”当你是一只小鸟时,你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家在哪里?生活的环境如何?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快乐或烦恼?飞翔在天空中的你眼里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是“溪流”、“大山”又会怎样? ② 谋篇布局——按怎样的顺序来进行描写:时间先后顺序,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③ 写作技巧——排比、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4)写作后指导,修改评阅

① 学生自读,发现习作中的明显错误并进行改正 ② 组内交流评议,互相评价修改 ③ 教师评阅,针对学生的整体问题进行全班讲评,对个体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语进行专门指导。

3、课堂提问(练习)模板:具体书写如下:

① 从文章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理解文章XXX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② 从文章的主旨思想入手: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精细阅读,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③ 从对文章中心的评价入手,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评判能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中彩那天》

(1)通过阅读文章回答,为什么父亲梦寐以求的就是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在中奖后却闷闷不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2)父亲面对汽车和信用,最终选择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精细阅读,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3)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的看法,强化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信念。

4、作业设计和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模板:

① 学生自己任选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眼中的XXX.(比如是画画、照片、视频等,尤其是针对风景类材料时易采用)② 观察XXX,仿照课文写作方式写一篇观察日记/小短文。(针对说明类的素材采用)

③ 通过阅读XX课外读物,寻找自己喜欢的XX,下节课分享给同学。(针对说明类、寓言故事类素材采用)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编一个XXX短剧。(针对寓言故事类的素材采用)课堂总结模板:

①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②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表述自己学到了什么。

③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修辞手法,„„

5、板书设计

提纲式、对比式、图表式、脉络式、总分总式、形象图解式、图示式

例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导入

采用情境导入法。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两组图片,一幅图片森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另一幅图片中只有光秃秃的山,一片死气沉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在这两幅图中的哪里生活?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第一幅。

教师总结引入: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在第一幅图中生活,但是如果我们不爱护我们的环境,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第一幅的生活环境中。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老师对重点词汇进行提问,如锋、犁、咆、哮等字的字音,检查同学们在斧头、裸露、咆哮等词语的书写。

(2)老师提问,文章描写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同学2人之间互相讨论,总结得出文章描写了一个村庄的变化变迁。

2、精读课文,体味情感

(1)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再次阅读,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得出村庄的变化是从穷——富——消失。那么除了村庄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树从多——少是由于人类砍伐所造成的。(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请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讨论,老师指点请学生先思考斧头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是什么?结合上下文来想一想最后一段话的意思。同学们通过讨论,抓住上下文,理解斧头之前是致富的工具,同时也是破坏大自然的刽子手,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汇报总结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我们依靠斧头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大自然母亲,那么势必会被大自然惩罚。

3、熟读回顾,迁移应用

(1)情感体悟:同学们,这个村庄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啊?学生得出是因为不注意保护树木,导致洪水泛滥。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请学生集思广益提出保护自然的措施。

(2)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呢?同学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保护自然从身边做起。

4、小结作业

(1)回顾课文,同学们学会了哪些道理呢?(教师小结: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热爱地球母亲,地球母亲才会热爱我)

(2)作业:A把今天学会的道理讲给爸妈听。B观察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标语口号,积累下来下节课分享。

综合素质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材料分析:什么是国民素质。②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材料分析: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视同仁,不过分关注个别学生。③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材料分析:五育并举,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三好生,均衡课程设置。④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材料分析:教育内容上发挥学生特长,教育方法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⑤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教育创新、发散思维。

二、实施素质教育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 面向全体学生 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④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⑤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②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⑤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主体多元、内容综合化、过程动态化、方式多样化)。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新课改的教学观

①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材料分析:教师听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②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材料分析: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③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材料分析:容错教育,重视非预期结果。④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材料分析: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第二节 学生观

新课改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发展过程不可跨越,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速度,关键期)。互补性(身心、身身互补,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不同特点,因材施教)。②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分析:教师看到学生可以进步,能够改正错误。③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分析:教师要原谅学生错误。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分析:因材施教。

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材料分析:把孩子看做孩子,不能以成人的角度考虑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分析:教师尊重学生。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③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第三节 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分析:教学方面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育人方面要到的培养、情绪情感。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材料分析:建设者是指从有到优、改进现有课程,开发者是指从无到有、开发新课程。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分析: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撰写研究论文。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分析: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第二章 职业道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

1、依法执教:爱党、爱国、守法、言行。

2、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

3、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严要求耐教导、不歧视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严谨治学: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改进教育方法。

5、团结协作:尊重同行、互相学习、关心维护学校荣誉。

6、尊重家长:主动联系家长取的支持与配合、宣传科学教育思想。

7、廉洁从教:不利用职权之便牟取私利。

8、为人师表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爱党、爱人民、守法 材料分析:侵犯学生权利、不能胡说八道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诚恳敬业、乐于奉献、认知备课上课 材料分析:认真负责、努力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备课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不歧视体罚学生 材料分析:尊重学生、不侵权、平等、保护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材料分析:教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品的创新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对自己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同事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材料分析:以身作则、尊重同事家长、廉洁从教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更新知识结构、钻研业务 材料分析: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更新知识、反思反省

第二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够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反思方法?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原则:1)直观性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

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教学方法定义?几种方法,注意事项,重点是谈话法。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二)谈话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十八、课堂教学总结基本方法什么?答:归纳总结式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

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

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答: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一)了解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建立学生档案(四)个别教育(五)班会活动(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七)操行评定(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活动的特点。答: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 二

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答: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易操作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

七、班级活动的形式。答:1论理式班队活动

2、交流式班队活动

3、文艺式班队活动4竞赛式班队活动

5、纪念式班队活动

6、实践式班队活动

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征,类型。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

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类型: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答: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反思教学经验

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答: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身心发展顺序性 2身心发展不平衡型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

答: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五、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

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 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 系实际

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 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 略)

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

答:内容: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日活动

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10-20人

(三)个人活动

七、教学设计原则4点、步骤7点、要求5点、内容4点、依据6点,教案的内容6 点

答: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步骤:1教学目标的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

3、教学准备

4、教学课时计划

5、教学设计过程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要求:1导入环节2问题设计

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4、练习设计

5、教学后记 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3、教学措施的设计

4、教学评价的设计

依据: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

3、教学内容的特点

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

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归因结果,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质有哪些?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 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四七.怎样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四八.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九、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五二.、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四个:(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三、.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

在引言部分 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

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以及文献资料。

(4)总结

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

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的内容按时间分几种?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八、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九、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3、复习活动即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

十、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

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5、对教学有点反思

六一我国为什么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一、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的呼唤

2、个人发展的需要

3、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需要

2、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

二、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4.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三、皮亚杰到的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

2、权威阶段(6-8)

3、可逆阶段(8-10)

4、公正阶段(10-12)六

四、皮亚杰身心发展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

2、前运算阶段(2-7)

3、具体运算阶段(7-12)

4、形式运 算阶段(12-成人)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1)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

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为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7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9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问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10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他什么?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11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13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作业分量要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4)作业的要求应明确;(5)对作业的反馈要清晰、及时。

14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15简述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还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5)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弗洛伊德建立,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等。这一学派比较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而奈瑟于60年代末所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是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他强凋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0什么是陶冶教育法?运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有哪些?概念: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21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有助 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4)通过反思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神圣感,形成高尚的师德。

22简述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3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4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25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着的。(1)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孤立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2)区别: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26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概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27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8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9简述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30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简述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个过程。(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 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同。

3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同一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教师同时丽对全班学生上课。(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

学习动机的培养:1使学习动机的培养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 巩固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10实践活动法

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班主任对先进生的教育工作: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方法: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德育原则德育方法: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专业理念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发展途径:职前培训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专业发展的方法: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第三篇: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起考教师吧背诵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

综合素质

一.教师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评价观

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3.现代学生观

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③学生身上蕴藏巨大的潜能 ④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4.现代教师观(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5.现代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①爱国守法 ②爱岗敬业 ③关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教育基础

1.近代教育的特点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行动研究的步骤

①发现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设计研究方案 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实验研究基本步骤

①实验设计 ②实验实施 ③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④撰写实验报告 ⑤进行扩大实验和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 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教育的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7.政治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组织和经济 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可以传递和报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②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包括选择,整理,提升作用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9.遗传对人的发展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0.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1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独特功能有哪些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的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顺序性 ②阶段性 ③不平衡性 ④互补性 ⑤差异性 1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国家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课程目标 ④教师的教学目标

1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5.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需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②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③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16.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①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②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③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④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1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德育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②智育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提前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③体育

体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④美育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⑤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 18.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强烈的示范性 ②独特的再创造性 ③劳动的复杂性

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⑤劳动效果的隐含型

20.教师的职业素养 ①道德素养 ②知识素养 ③能力素养 ④心理素养 ⑤身体素养

21.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③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④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教师具有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2.专家型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别

①课前计划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 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B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C教材的呈现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D课堂练习

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E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F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的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23.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求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 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②关注情境 这一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③关注学生 这一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①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②第二,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 ③第三,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④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25.教师反思步骤

①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课程,学生等领域,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 ②教师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并利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来帮助理解 ③教师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④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2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社会需求 ②科知识水平③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④课程理论

27.知识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①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的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的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②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交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③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8.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①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生活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③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29.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①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②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③教材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0.课程计划有哪些部分构成 ①知道思想 ②培养目标 ③课程设置及说明 ④课时安排

⑤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安排 ⑥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31.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⑥组织并展开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二.学生指导

1.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调节功能 2.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转移 3.记忆的品质 ①记忆的敏捷性 ②记忆的持久性 ③记忆的准确性 ④记忆的准备性 4.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5.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动机)说 ④提取失败说 ⑤同化说 6.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②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③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④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取学生的想象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②前运算阶段(2-7)③具体运算阶段(7-12)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上)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定势 ④功能固着 ⑤原型启发 ⑥情绪与动机 ⑦个体的智力水平9.发散思维的特征 ①流畅性 ②变通性和灵活性 ③独特性

10.学习动机的功能

①激发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功能 11.内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①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②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③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 ④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⑤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⑥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12.外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①表达明确的期望

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④有效的运用表扬 13.班杜拉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①成败经验 ②对他人的观察 ③言语劝说 ④情绪和生理状态

1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②学习材料的性质 ③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④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⑤年龄特征 ⑥智力水平

16.加涅学习成果的分类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动作技能的学习⑤态度的学习

17.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效果律)

③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的进行练习(练习律)④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18.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基本原则)①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 ②学生可以自定步调 ③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④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反馈 ⑤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 19.构建主义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②学习观:构建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构建 ③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④教学观:强调前景式教学,合作学习20.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 ②结构原则 ③强化原则 ④程序原则

21.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的构成 ①信息流

从这一模式是一个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向另一个假设的结构的过程 第一,感觉登记 第二,短时记忆 第三,长时记忆

第四,信息提取,发生反应 ②控制结构

在信息加工的流程中,控制结构至始至终都在起着作用,控制结构包括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两部分

22.罗杰斯有意义自由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

②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③学习是渗透性的,他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都发生变化 ④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 23.简述知识概括的方法(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使用变式 ③科学的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4.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①操作定向 ②操作模仿 ③操作整合 ④操作熟练 25.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过程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③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6.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①认知阶段 ②联结阶段 ③自动化阶段

27.我国学者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①原型定向 ②原型操作 ③原型内化

28.操作技能训练的培训要求 ①准确讲解与示范 ②合理安排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 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 A认知失调 B态度定势 C道德认知

30.皮亚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 ②权威或他律阶段 ③可逆性或自律阶段 ④公正阶段

3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断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A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E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F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②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③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3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4.简述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各年级各阶段的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 35.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①以发展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精神世界,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收到良好效果

36.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37.简述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38.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39.简述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40.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③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41.美育的内容

①艺术美: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 ②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③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④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 42.简述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43.简述美育的策略和方法

①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②美育和德育工作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③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美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⑤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美育 ⑥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美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三.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健全的组织结构 ③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④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2.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①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③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④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⑤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班级管理的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 ②全面管理原则 ③自主参与原则 ④教管结合原则 ⑤全员激励原则 ⑥平行管理原则 4.维持课堂记录的策略 ①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③做好课堂监控 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5.简述课堂行为的应对策略 ①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②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③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④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⑤直接提问

⑥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6.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①有效性原则

教师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要有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时间中的有利因素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客观性原则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客观处理,不能加入教师个人的猜测和偏好,免受情绪化和主观性的影响,造成对学生的误解 ③教育性原则

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该需要更深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影响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有所触动,能起到教育的效果。④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是说老师对学生的处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很多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比较简单粗暴,有损学生的尊严,学生表面接受但内心难免不服气,甚至有的学生据理力争,引起师生冲突,所以老师在处理方式上一要更加灵活,二要民主,要尊重学生。这样学生从情感上能够接受。再去讲道理的时候就更有效果 ⑤冷处理原则

所谓冷处理就是对于有些突发事件,教师不应急于表态,而应保持头脑清晰,采用最佳手段去解决问题。冷处理原则告诉我们,对于一些问题行为,老师可以采取“小事化了”的态度,不必要去扩大化,也不必要有什么事情就把家长找来,当然冷处理不是不处理。(比如对于学生上课传纸条的处理方式)

四.教学

1.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目标明确 ②重点突出 ③内容正确 ④方法得当 ⑤表达清晰 ⑥组织严密 ⑦气氛热烈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发展性规律)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4.简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简述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6.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要善问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7.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整体性原则 ③指导性原则 ④科学性原则 8.简述导入设计要求

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②导入要有启发性 ③导入要有趣味性 ④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9.提问设计要求有哪些

①问题设计不要过于简单和琐碎 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来设问 ③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④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⑤提问的言语表达要明确

10、课堂小结要求 ①课堂小结要有计划性 ②课堂小结要及时性 ③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 ④课堂小结要有指导性 ⑤课堂小结要具简明性 11.板书设计要求 ①科学设计,明确目的 ②突出重点,主题鲜明 ③力求新颖,充满趣味 ④重视合作,讲求生成 ⑤留有余地,自主探究 12.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可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第四篇: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册出处来源。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学习、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者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很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的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准备

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5、学校即社会

6、五步教育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语调应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其基本观点有: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内容。

2、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内容。

3、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

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指版主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订制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计划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复习方法的指导

4、写作方法的指导

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事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4、指导实践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成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组成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教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出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呢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4、公正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他们倾向于主持公正事件。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阶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的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重复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法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他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直观教具和掌握知识

第五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写作

2015年上半年

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些话语,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变得温暖,让人感动,享有温暖,我们才能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

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50分)。

2015年上半年文

让“赏识之花”绽放

赏识,如同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赏识,如同寂寞萧条的冬天里的一声鸟鸣;赏识,如同美妙动人的乐谱里的一个音符。所以说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教师简单得几个字、几句话。赏识使学生在寒冬感受到春的温暖。所以说,教师要学会多说些赞美学生的话,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一直以来,赏识教育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教育的误区之中。他们打压式的教育在无形之中就在孩子与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墙,此时,无论是多么深沉的爱都变得脆弱又无力。爱不是任务式的训斥,不是严苛的要求,更不是粗鲁的打骂。爱是对孩子说:你做得很好,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多一些赏识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爱的力量,让孩子在温暖和爱中自由呼吸,茁壮成长。

赏识,激发了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样,赏识是教师心胸豁达表现,也是教师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教师对学生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教师要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

赏识,要去挖掘学生身上鲜为人知的闪光点。“春到三分暖,秋来三分寒”“良言一句如春来,恶语一声如冬至”。教师的表扬如春天般温暖,抚慰着学生的心灵。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效果反而更好。

在每个小孩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他们会把最好一面的拿出来并发挥到极致。让每位教师多一份赏识,少一份批判,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在温暖的赞赏话语中共同感受幸福。

2014年下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的,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的时候突然来访。”

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题思路】

1.立意:这道题的立意不是特别的明晰,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说,题目较难。苏格拉底这句话快乐是重点,培根这句话命运自己掌握是重点,所以综合两者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端正心态寻找快乐都可以。

2.题干中说自选文体,所以这篇文章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都可以。

3.文章中心观点来自材料,分论点从苏格拉底的话中可以看出快乐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要为之努力,从培根话中得出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4.这道题的论据很灵活,从为目标忙的快乐突然来访这个角度去找很多。2014年下半年文

在教师工作中寻找快乐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快乐要有一定的目标,这样才不会虚度生活。除此之外,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快乐自己快乐学生。

快乐是一种选择。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多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忘记快乐真正含义。苏格拉底的话语说出快乐的真正内涵。

快乐的生活要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没有目标像大海中失去方向的一艘船,虽然在不停的行驶,却没有前进的意义。一群年轻人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让他们先造一条船。他们造出了一条很特别的船,非常开心。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么?”年轻人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因为有了目标,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因为有了目标,活动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因为有了目标,让教师看见前进的希望。

快乐的生活要有良好的心态。经常有人说人生苦短,所以苦短的人生要好好把握。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钥匙就是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作为一个教师,工作中会碰见各种问题,当碰见困难挫折时,一定要有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才可以让生活更加快乐。

快乐的生活要有助人的精神。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快乐的生活来自给予。这种给予要求不断地付出。其实这不仅可以让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也锻炼教师自身的能力。这种给予和付出可以让生活更加快乐,因为一方面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价值。张丽莉是快乐的,谭千秋是快乐的,徐德光是快乐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快乐的含义。

生活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只要你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别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双眼,别让太多的功利给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你就会发现快乐如同星星点点般密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唾手可得。(共839字)

2014年上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博览群书总还是要的,读书人喜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仔细想想,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题思路】

1.题目立意较为简单,主题词“读书”,因为材料中说“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所以将读书所需要注意的方法写入题目中即可。

2.可以写议论文,从如何阅读这个角度去写,或者写阅读的重要作用都可以。选择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套路。

3.扩充文章的论据方面较难把握,建议可以搜集相应论据。

4.读书的名言警句就比较多了,类似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可以用在作文中进行写作。

2014年上半年文

注重阅读方法 增加知识储备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和高尚的人在交谈。人需要博览群书,但是真正在人身上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的那几部书。对一个教师而言,更需要好读书、读好书,在掌握阅读方法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书籍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过多的阅读反而抓不住重点,教师需要明确自己阅读的重点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非常反对只图快而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对于一些文集,他都仔细钻研,反复诵读和咏唱。这种读书方法也可以指导教师日常的阅读,在书籍中抓重点,努力吸收取其精华。如果一味的贪多贪快,不要说能够全部吸收,可能连读的懂和读的通都难以达到。

教师需增加知识储备,丰富阅读内容。一直以来人们头脑中都有误区,认为语文老师只需要仔细研读语文书本;物理老师只需要关注物理教科书;生物老师只需要专注生物教材。殊不知不同学科的老师跨学科阅读,增长不同学科的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增加授课内容。如果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知识过于单一,不仅造成思维局限,而且授课内容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需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如果书本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它永远是教条的、死板的、没有生气的。亚克敦一生读书多达7万卷,但却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问世。一位学者这样评价:“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样的做法极不可取。书本的知识永远是刻板的,如何将书本刻板的知识转换为对现实行动的指导,是一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教导出的学生永远不会有创新。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需要增加知识储备,丰富阅读内容;需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只有不断增加阅读数量,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只有不断增加阅读质量,才可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只有将阅读知识转化为实践,才可以为学生树立真正的榜样。(814字)

2013年下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1000字。

2013年下半年文

“教书”与“育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有人说成:“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从字义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呢?是简单的知识渊博型,还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呢?答案是两者兼备的全面教师。“学高”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巨大库存,只有博学和慎思,才有可能带出才能杰出的学生;而“身正”是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怎样才能做一名具有优良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好教师呢?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与爱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所谓“把教育当事业”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研究;第二,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进行研究,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希望能够讲出新意。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则还能给我们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

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榜样。教师,被人们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而如今却出现了很多玷污教师这神圣职业的事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撇下学生的“范跑跑”,以及在孩子痛苦表情下肆意笑的温岭幼儿园虐童教师。有责任心的合格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师不是学生的长辈,而是学生的朋友。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学生长辈的位置。学生不听教师的话,教师就会勃然大怒。一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教师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和举动。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角色。教师是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充当“教师”这一角色,而且要充当多种角色。只有与学生交朋友,学生才可以对教师有一种信任,师生之间的沟通才可以更为方便,更有效果。

学识是教师的头脑,教书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风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育人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1196字)

下载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