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时间:2019-05-12 20: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第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第一章习题: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4.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著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答案】C。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答案】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第二章习题:中学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4.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5.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6.()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社区人员

7.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8.“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二、辨析题

1.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三、简答题

1.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1.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受益? 2.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一“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等的唯一标准。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2.【答案】c。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答案】C。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4.【答案】A。解析: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5.【答案】C。解析: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答案】A。解析: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在校本课程中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亲历者还是监督者。

7.【答案】B。解析: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8.【答案】C。解析:“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错误。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2.【答案要点】正确。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2.【答案要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答案要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答案要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三章习题:中学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5.戒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6.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A.中心环节 B.起始环节 C.终止环节 D.一般环节

7.《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8.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卡土威 B.华虚朋 C.克伯屈 D.狄尔泰

12.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3.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4.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15.()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6.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二、辨析题

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2.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1.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l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

2.【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3.【答案】c。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答案】B。解析: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5.【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不能跳跃。这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6.【答案】A。解析: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答案】B。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告诫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8.【答案】C。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9.【答案】D。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10.【答案】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1.【答案】C。解析: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发表的《设计教学法》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因而成为此教学法的代表人物。

12.【答案】D。解析:区分度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3.【答案】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14.【答案】D。解析:理解教材上的新知识才是真正领会了知识。15.【答案】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6.【答案】D。解析: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正确。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答案要点】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答案要点】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答案要点】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①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②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2.【答案要点】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第四章习题: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阔限 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4.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5.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6.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

A.瞬时记忆表现 B.感觉记忆表现 C.短时记忆表现 D.长时记忆表现

7.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9.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1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2.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贝尔 D.贾德 13.以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4.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16.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17.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

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

1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元认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认知策略 20.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D.调节策略 21.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二、辨析题

1.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2.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三、简答题

1.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走神是~种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题干中所描述的状态就是这样一种白El梦的意识状态。

2.【答案】A。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题干中描述的就是人对苹果味道、颜色、光滑度这些属性所产生的反映。

3.【答案】B。解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题干中人看见并认识玫瑰花就是人对玫瑰花整体的反映。

4.【答案】D。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题干中的距离远近不同即为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感觉他没有什么芝化就是指映象保持稳定不变。

5.【答案】c。解析: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进入暗的地方,开始无法适应,是因为视觉感受性比较低,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对暗就能适应了。

6.【答案】C。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人脑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开始能按照电话}码打电话.后来就忘记了.说明电话号码在人脑中保持的时间短.属于短时记忆。

7.【答案】C。解析: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的概念。

8.【答案】B。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9.【答案】D。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

10.【答案】c。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11.【答案】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12.【答案】D。解析:l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

13.【答案】B。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4.【答案】c。解析:贾德在“水下击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经验类化说。15.【答案】C。解析: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6.【答案】B。解析: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因此,答案为B。

17.【答案】C。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应中,强化物出现在新的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应中.强化物出现在新的反应之前。因此.答案选C。

18.【答案】D。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9.【答案】D。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20.【答案】C。解析:ABD三项属于元认知策略。

21.【答案】D。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正确。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2.【答案要点】正确。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2.【答案要点】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这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3.【答案要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和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第五章习题: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的是()。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3.人们常说的“天灾人祸”是情绪状态中的()。A.心境 B.应激 C.恐惧 D.激情 4.下列中哪一项是基本的情绪分类?()A.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B.快乐、悲哀、愤怒、嫉妒 C.心境、激情、应激 D.快乐、悲哀、愤怒、惭愧

5.正常行使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

A.热情 B.心境 C.应激 D.激情

6.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光所激起的拼搏精神,会激励运动员们克服重重难关去夺取金牌。这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道德感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A.弛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8.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是()。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智力 9.有的人情绪爆发快,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这种人的气质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简答题

1.在教学中。面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的情绪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答案】A。解析: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一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兴趣一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知觉一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可通过制造“刺激物”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答案】B。解析:“天灾人祸”描述的是一种应激的情绪状态。4.【答案】A。解析: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将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5.【答案】C。解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6.B。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题干所描述的是一种积极的激情状态。

7.【答案】A。解析: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由于个体在不同的遗传与教育环境中形成的独特心理特点。

8.【答案】C。解析: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

9.【答案】B。解析: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

二、简答题

【答案要点】气质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它的优缺点。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做到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还要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气质特征。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的这类学生有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老师应该注意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认真细致、刻苦努力,在激起他们多种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中心兴趣;在具体活动中,要求他们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善于思维等个性品质。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批评时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但又要耐心细致,尤其要做好转化后的巩固工作,防止反复。

气质类型偏于胆汁质的这类学生为人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但他们性格中也有粗暴、任性、高傲不善控制自己情绪的弱点。对于此类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要善于控制自己.能沉着地、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活动中保持镇静而从容不迫。

气质偏于粘液质的这类学生一般班里默默无闻,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大多个性沉稳,安静勤勉.且不妨碍别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高度的积极性、灵活性等品质,防止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执拗等不良品质。杜绝不必要的冷漠和萎靡不振。

气质偏于抑郁质的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现象。对这类学生,老师要着重发展他们的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的优良个性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评价过程中给予称赞、嘉许、奖励等。批评时“点到为止”。创造条件,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需要与他人交往和配合的工作,以鼓励、锻炼他们的勇气。

事物的本源还在事物的本身.内因总比外因重要.因此老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气质的消极方面的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并教会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

2.【答案要点】

(1)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找到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兴奋点,并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更不能靠单纯的说教,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他们信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也更具有说服力。心理品质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在情感上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2)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为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挖掘教材内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课堂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将诗句、图像、影像等内容放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效率也随之提高。

(3)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让生成的东西大于备课中的预设。

第六章习题: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2.可采用()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3.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4.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A.行为塑造法 B.自我控制法 C.强化法 D.示范法 5.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6.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二、简答题

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2.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3.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B。解析: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

3.【答案】B。解析: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选B。4.【答案】D。解析:略。

5.【答案】C。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远远不够。

6.【答案】A。解析: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答案要点】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学生不敢和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学会能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如有人曾用此方法让一个沉默无话的孩子开口说话。(4)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5)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可用两种形式:①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厌恶刺激;②不良行为后.撤消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答案要点】

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1)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2)对重度考试焦虑者,还要针对考试焦虑中的生理成分,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脱敏训练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两种。

(3)考试焦虑还可用想系统脱敏法降低。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请当事人列出引起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第二步,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成“焦虑等级”;第三步,通过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第四步,按照焦虑等级,让当事人在大脑想像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第七章习题:中学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法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3.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7.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8.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9.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二、简答题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三、材料分析题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做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

2.【答案】D。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3.【答案】D。解析: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故也是衡量人们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4.【答案】B。解析:根据陶冶教育法的定义可知。

5.【答案】D。解析: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答案】C。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7.【答案】C。解析:根据德育方法的定义可知选C。

8.【答案】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9.A。解析: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2.【答案要点】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第二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够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反思方法?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原则:1)直观性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

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教学方法定义?几种方法,注意事项,重点是谈话法。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二)谈话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十八、课堂教学总结基本方法什么?答:归纳总结式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

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

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答: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一)了解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建立学生档案(四)个别教育(五)班会活动(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七)操行评定(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活动的特点。答: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 二

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答: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易操作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

七、班级活动的形式。答:1论理式班队活动

2、交流式班队活动

3、文艺式班队活动4竞赛式班队活动

5、纪念式班队活动

6、实践式班队活动

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征,类型。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

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类型: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答: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反思教学经验

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答: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身心发展顺序性 2身心发展不平衡型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

答: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五、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

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 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 系实际

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 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 略)

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

答:内容: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日活动

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10-20人

(三)个人活动

七、教学设计原则4点、步骤7点、要求5点、内容4点、依据6点,教案的内容6 点

答: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步骤:1教学目标的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

3、教学准备

4、教学课时计划

5、教学设计过程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要求:1导入环节2问题设计

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4、练习设计

5、教学后记 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3、教学措施的设计

4、教学评价的设计

依据: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

3、教学内容的特点

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

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归因结果,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质有哪些?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 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四七.怎样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四八.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九、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五二.、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四个:(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三、.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

在引言部分 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

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以及文献资料。

(4)总结

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

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的内容按时间分几种?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八、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九、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3、复习活动即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

十、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

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5、对教学有点反思

六一我国为什么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一、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的呼唤

2、个人发展的需要

3、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需要

2、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

二、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4.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三、皮亚杰到的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

2、权威阶段(6-8)

3、可逆阶段(8-10)

4、公正阶段(10-12)六

四、皮亚杰身心发展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

2、前运算阶段(2-7)

3、具体运算阶段(7-12)

4、形式运 算阶段(12-成人)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1)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

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为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7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9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问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10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他什么?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11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13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作业分量要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4)作业的要求应明确;(5)对作业的反馈要清晰、及时。

14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15简述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还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5)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弗洛伊德建立,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等。这一学派比较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而奈瑟于60年代末所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是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他强凋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0什么是陶冶教育法?运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有哪些?概念: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21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有助 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4)通过反思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神圣感,形成高尚的师德。

22简述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3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4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25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着的。(1)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孤立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2)区别: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26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概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27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8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9简述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30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简述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个过程。(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 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同。

3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同一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教师同时丽对全班学生上课。(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

学习动机的培养:1使学习动机的培养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 巩固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10实践活动法

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班主任对先进生的教育工作: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方法: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德育原则德育方法: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专业理念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发展途径:职前培训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专业发展的方法: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第三篇: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

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項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人类的教肓活动与动物的教肓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肓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答:C

2.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的主要因素()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答: D

3.当代教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肓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答: D

4.德国教肓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肓目的,这种教肓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个别差异性

答:B

5.在学校教肓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肓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D

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答:A

7.根据《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答:B

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易度

E.区分度

答:B

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A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D

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肓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练习法

D.情感陶冶法

答:C

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洋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合—

答:C

13.小球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答: B

14.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査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答:A

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成()

A.波浪线

B.斜线一

C.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答:D

16.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答:A

17.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相协助

答:B 18.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答: B

19.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为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消退法

D.合理情绪理疗法

答:D

20.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A.有效说服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答:C

21.小田热爰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答:A

二、辨析题(每题8,共32分)

2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肓。

答:错误。德育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题目对德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因而是错误的。

23.直观教学是手段,也是目的。

答:错误。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因此它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24.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答:错误: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

25.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答:错误。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答:(1)备课;(2)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定。

27.简述德肓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德育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28.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9.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答: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指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1)教师的一般综合能力。教师的一般综合能力主要指教师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形成学科的思维方式。

(3)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较高的教师专业能力。

四、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

30.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并且很自卑和孤独,但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

问: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分)

答:(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虽然没有手脚,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大脑,这为他能够正常接受教肓提供了可能性。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为人的发展中提供了现实条件,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对象,手段和机会。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非常好,这为他能够取得成就提供了现实条件。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第二,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第三,基础教育处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也不能起决定作用。

(5)人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人的发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包括:第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第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第三,在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材料

学生A: 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

学生B:平面几何学的好,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联系

学生A:不光知识这样,琴也是,会弹电子琴,钢琴也学得快

学生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

学生A: 有意思,很奇妙。

(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10分)

(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8分)

答:(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即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例如学习语法后对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后对立体几何有帮助;会弹电子琴就比较好学钢琴。

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例如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

(2)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精选教材。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师应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兼顾学科自身的性质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第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结构化: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

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第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1)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学安排应符合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列细节的顺序,即渐近分化原则。

2)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3)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

第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鼓励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等来促进学习的迁移。

更多请百度上海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培训网

第四篇:2014中学教师资格证考前辅导重点《教育教学知识能力》3

2014中学教师资格证考前辅导重点:《教育教学知识能力》3

学习的捷径在哪里?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追寻,往往许多人都无法找到,现在我告诉大家,学习有路勤为径,在勤的基础上你们科学的抓住学习重点才是王道,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重点。

优秀班集休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班集体是指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它一般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骨干力量,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学生群体。

要正常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一个真正的班集体一般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纪律规范和共同的生活准则、坚强的领导核心、优良的班风传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是什么?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班集体首先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全班同学共同确定的奋斗目标。

(二)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是什么?

班集体中健全的组织系统构成班集体的核心,通过这个核心的组织系统,班级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动员起来。

(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是什么?

一个正常运行的组织必须具有制度与纪律的约束,导否则就是松散的团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全体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其规定。

(四)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是什么?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都具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尊重,每个人的才能和优势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中学班集体的形成主要包括班集体组建、班集体骨干力量的形成和班集体的发展成熟三个基本阶段。

(一)班集体组建阶段

在中学班集体的组建阶段,班主任是班集体建立的核心力量。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个性特点、行为习惯都各不相同。因此,班主任首先应对班级的教学、集体活动等各项事

务和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学生一入学就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纪律与规范要求。创建班集体时的首要工作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班级的目标,应包括远期、中期和近期的目标。制定出的目标应该既有发展性和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同时,应尽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个人目标能与班集体的目标结合起来。班集体创建阶段的关键是要使中学生形成对班级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班风,为班集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集体骨干力量的形成阶段

班集体内部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学生干部骨干力量的培养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选举,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出自己信任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建立班委会组织,最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班级机构。作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级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加强对班干部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协助管理班级事务,逐步培养他们组织和开展班级、学校活动的能力。班主任还应有意识地给班干部提供一些工作和锻炼能力的机会,通过示范、传帮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学生自主管理阶段即班集体的发展成熟阶段

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发展,班干部的队伍也建立起来了,这时候班主任要对班干部加强监督,督促他们各司其职,自觉地根据班级制度和纪律要求进行自主管理。.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关键是要引导班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而带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班级秩序、关心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的各项活动,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全班同学都能团结在班委会的组织下,这是班级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三、班集体的培养方法是什么?

班集体的培养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学班集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产生坚强的集体凝聚力。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是全体学生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的动力。班集体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展开的系统,包括总目标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根据班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制定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后,要紧跟着确定下一个目标。

(二)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学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标准和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能使教学活动具有一个良好的秩序,能够对学生做出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对于班集体来说,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不断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是建立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的必然途径。班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日常规章制度,如卫生制度、值日生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等,以及纪律方面的规定,包括课堂纪律、集体活动纪律等。制度和纪律要求在全班提出之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任何学生都不能例外,否则会影响纪律和制度的威信。(三)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中学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龄人中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对班集体的其他成员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选拔出班干部之后,班主任要培养、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培养他们服务同学的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班干部工作表现突出时,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来学习。同时,班主任要对班干部进行严格要求,一旦发现他们犯有某种错误,班主任就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处理,不能徇私舞弊。此外,班主任还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做好班干部的改选工作,使班级组织机构能够正常运转。

(四)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友谊,他们需要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来共同解决一些问题。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满足中学生的这一要求。班集体的集体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还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如组织集体劳动、参观博物馆、春游、举办运动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能为班集体的巩固奠定情感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培养正确的舆论是建设优秀的班集体的重要工作,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集体舆论,让学生掌握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以鲜明、民主的态度进行班级管理,表扬先进事迹,教育后进行为。班级建设中要使良好的班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促进整个班集体和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册出处来源。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学习、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者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很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的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准备

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5、学校即社会

6、五步教育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语调应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其基本观点有: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内容。

2、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内容。

3、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

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指版主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订制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计划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复习方法的指导

4、写作方法的指导

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事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4、指导实践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成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组成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教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出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呢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4、公正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他们倾向于主持公正事件。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阶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的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重复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法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他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直观教具和掌握知识

下载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