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结题报告(小编推荐)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而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可是,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作文教学却存在着以下的种种弊端:枯燥、单调、违背学生思维规律;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指导、不重修改,教师指导多重视形式和技巧,忽略了内容及心灵的感悟,学生作文追求词藻的华丽,忽略了真实情感„„
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重现作文重在“育人”的真谛,我依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要求,选取课题中的“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作为我研究和试验的子课题,并定课题名称为《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存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初探》,此项课题的宗旨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写作方法,使学生的文章鲜活起来,让作文教学达到最高境界——快乐!
二、课题研究目标。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走出灰色作文,走
向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绿色作文。
第一学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第二学期:让学生掌握小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问题的写作要求,使学生在话题作文中能自由、灵活的选择文体,能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作品的个性化,鼓励学生校外投稿。
三、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
依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论探索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给写作教学创新提供理论指导:采用学习借鉴法、调查法、归纳法、分析综合法等方法开展理论研究。
2、实践研究。
确定实验班,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新的写作指导法、实战演习法、评改法,探索新的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采用自然实验问卷调查法开展实践研究。
四、研究对象。
确定自己所教班级为实验班,与其他班级进行横向比较,与班级以前的作文水平进行纵向比较。
五、研究步骤。
(一)前提测试、调查摸底,为实验提供参考依据。
(二)课题的实验探索。
1、实战演习要“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及平时训练先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再进行“考前练兵”式的当堂作文,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1)具体做法:教师布置作文后,先做课内指导,再延伸到课外去完成,给学生一个观察生活、收集资料的机会,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的环境,尽情书写内心的真情实感。
(2)典型范例。例如出示一个实物性材料:只是一白一黑两围棋子,要求据此材料写篇作文。对此,思维最容易形成的定势是定位于“棋”,局限于围绕“棋”说话,写“棋人、棋艺、棋趣、棋德”等等。当然这些都可以写的,但大家都如是写,也就很难见出新,为了帮助学生摆脱这一单一思维的束缚,我启发学生从这个事务的形状、形体、色泽去展开联想。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思路被激活,创设了建设富裕幸福的生活、消除南北分化的局面,使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地球村,事物的对立统一,消除种族歧视等新的立意。此时,趁热打铁,有学生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去写作。
2、作文评讲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
(1)具体操作思路:把一堂课氛围榜上有名、明星亮相、精彩回放三个环节,且这三个环节要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的具体内容有教师根据此次将评的目的而定,比如可以使“掌握命题要领”“学会描写”“开拓思维”等等。
(2)具体步骤:教师首先宣布在本次作文中写的好的或比较好的榜上有名者的名单,并且分列为:创新奖、新秀奖、优秀奖。紧接着宣布荣获本次作文“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朗诵自己的文章,并要求说出自己觉得哪儿写的最精彩,哪儿还有不足之处。接下去清“榜上有名”者先后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教师批阅时已经圈画的成功的地方,无论是一两句话,还是一个段落,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可圈画);学生边读,教师边引导学生欣赏、评析。在整个评讲过程中,欣赏、评析使师生共同参与的,而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只是引导、点拨、归纳。这样的评价结果肯定要比教师一人的评价客观公正得多,相应的,作者也比较易于接受评价意见。
3、写作指导轻“讲”重“悟”。
在写作指导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民主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教师唱配角,只给以适当的点拨。
例如:在教学生写短诗时,并没有去枯燥乏味的反复讲解诗歌的四大特征: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而是在进行“短诗”写作训练之前,就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去摘抄相当数量的诗歌,包括古诗和新诗,并定期召开“读诗心锝”交流会。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从自己的视角谈对诗的认识。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完成了对石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激发了学生对诗的兴趣,并萌动了写诗的欲望。在学生已领悟到诗的精髓后,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再根据他们习作的情况辅以必要的点拨。
4、开展“二把”“三让”活动。“二把”“三让”活动即“把名家请进来”“把活动搞起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样式多起来”“让文章绿起来”。
具体方法:(1)采取“以读促写”的方法,每周拿出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阅读的内容很广泛,以《作文报》为主导,辅以古今中外名著、名作,当下时文、美文,中学生各种文学刊物,唐诗、宋词、元曲等等。(2)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的火花,适机搞一些活动。(3)训练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多维多角度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得到训练。(4)续写、改写、扩写、缩写齐头并进,小说、诗歌、戏剧、调查报告等都在作文教学之内。(5)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5、议论文写作重思维。
议论文重在体现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论辩力。
因此,我试行了提纲教学法。首先,我从阅读入手,要求学生对每一篇议论文都列出其段落提纲,并分析其论证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构思训练。构思训练分口头分析和列提纲两步。经过口头分析来训练学生正确的洞察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列提纲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文章的骨架。这一步要走的准、稳。我对学生的提纲采取互评和独评法,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的列提纲。最后,据提纲扩展成文。这是由骨架填充血肉的过程,使文章丰满起来。这时,学生的论辩思维已经建立,再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论点、论据、论证的指导,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写作,降低了议论文写作的难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
(三)成果总结。1、2003年,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优秀实验教师。
2、科研论文《让民主的春风吹进作文教学课堂》、《作文教学应“轻技法、重感悟”》荣获国家级课题科研论文一、二等奖。《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思路初探》荣获省级二等奖。
教学设计《读后感写作辅导》荣获分局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3、2003年,《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教学设计荣获总局级说课一等奖。4、2003年,在分局初中作文教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5、2003年,在分局中小学课件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6、学生创新写作作品集一本。诗集《诗韵》。佳作集《小荷》。
7、学生庄严习作《雪夜》被《作文报》公开发表,并被福建省漓江教育出版社编入《2003年中学生最佳作品集》。
8、校本教材《作文高分秘诀(下)》。
9、阶段性实验报告《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荣获省级一等奖。
10、公开课《立意能力训练》在分局教育年会上获得好评。
六、结果分析。
1、学生由厌作文、烦作文到喜作文。
阅读课的开设和放胆文、小心文的写作彻底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完全消失。文学氛围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并萌动了创作的欲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搞起了文学创作,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习作。
2、佳作欣赏、课本巨自编、自演,“吟雪”诗展、“狐狸辩论会”、手抄报、剪贴报等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写作的热潮。
3、学生的作文成绩显著提高。
(1)2002——2003学年度,试验班学生的成绩由原来的全局第十三名提高到全局中考成绩第六名。
(2)2003——2004学年度,试验班学生的成绩由原来的全局第十三名提高到全局统考第六名。
(3)2002、9——2003、1试验后与实验前相比,A、B、C类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率分别为13.3%、10%、8.33%。2003、3_____2003、7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A、B、C类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率分别为21.67%、16.67%、15%。2003、9——2004、1实验后于实验前相比,A、B、C雷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率分别为18.64%、24.58%、15.32%.2004、3——2004、6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A、B、C、类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率分别为23.45%、27.14%、17.78%。
六、结论。
创新写作课题实验不但使教师走下了高高的讲坛,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习作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观”,使民主的春风吹进了作文教学课堂,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使学生走出了灰色作文的阴影,融入到充满生命力的绿色作文氛围之中。
七、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变动,实验班无法继续进行,两年分别为两个学年班,并且都是初接手班,实验班的更换,使实验无法按原方案具体实施,只能在本课题的指导思想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2002、9——2003、7学年度的实验班为毕业班,中考复习和应试训练都使实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本学期的课改活动、教研活动频繁,使实验教学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干扰。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结题报告书
单位:建三江局前锋农场中学 姓名:姬淑芹
时间:2004年6月10日
第二篇:《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每当学生升入初一后,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有些同学进入初中后,简直判若两人。在小学他们作文写得很好,记事清楚、完整,层次还分明,经常获得老师的赞誉;可到了初中,他们却感觉无从下笔,写作丝毫没有进步,有的甚至还退步。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不衔接,导致学生写作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棘手问题。
怎样指导学生的作文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呢?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语文学科以它独有的方式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作文先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开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文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根据系统论观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是一个整体,小学、初中阶段是作文教学的基础阶段,将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作文教学结合,始终坚持从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各教学要素、各教学环节组合的方式,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协调处理好两者的衔接,使作文教学过程处于良好、有效、有体系的运行状态,最终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协调的、连续的发展
3、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表现自我的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4、教学最优化理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教学中的分层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我们知道,作文与生活紧相连,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活动的“平台”,在课内外和校内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延伸作文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活动,引导学生从热爱作文活动中“暗渡陈仓”,从而巧妙地让学生热爱作文,逐步提高个性化作文能力。
(2)开放性原则。在教学观念上,要紧密联系生活,在教学内容上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在教学模式上,不固守一种单一的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作文教学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新途径。
(3)分类指导与全体参与原则: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分类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引导每一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中小学作文衔接过渡。
(4)求实性原则。我们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普遍规律,追求最佳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效果。
(5)开放性原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广泛吸收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广泛团结有志于教学实验与改革的同仁,求同存异,共同切磋探讨。使课题研究呈现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目前,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此,探讨出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时少走弯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差异。
2、探讨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空白处,寻求突破口。
3、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时间安排、学习方法、习惯对语文能力的影响。
4、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与学生心理对话的途径,在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上寻求接轨点。
5、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途径、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中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内容,作文模式及现状。
2.实验法主要是对制定的方案开展实验。
3.统计法主要是统计学生的作文成绩和课题研究资料。把大量的、零散的样本数据,经过统计处理,分析变化规律。
4.追踪法主要是记录实验班中每一个学生的阶段作文测验成绩,归纳正确的实验结论。
(五)实施步骤
了解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探索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第一阶段:(2008年2月——2008年7月)实验准备阶段
确定实验对象,组成课题组;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心理学、写作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搞好学情调查,主要了解初中及小学高年级段作文教学现状;编拟实验方案。
(1)教师理论准备:学习新课标理论,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进行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分析学情,采取时适时教学方法。
(2)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3)做好学情抽样调查,了解初中及小学高年级段作文教学现状,编写调查报告,并以此为依据,编拟好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实验初级阶段
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组织学习,开展活动;写好实验教案,搞好实验研究;收集试验优秀作文等。
(1)加大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小学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老师要把住记忆特点--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2)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作文习惯、作文方法的衔接。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作文的方法,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3)展开读写双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作文内容陈旧化、形式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思想的封闭和僵化,学生思维灵性被扼杀。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得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促进读。
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中学需要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助推器。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实验中期阶段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搞好阶段性总结,针对存在问题,调整实验方案,继续进行实验;收集整理好试验教案,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实验文章,实验作文,竞赛成果等。
(1)开展实验汇报课,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上阶段成果。
(2)继续抓好学生作文积累工作,完善“读书报告会”、“观察描写作文训练”模式,并在其它实验班推广。
(3)开展学生作文竞赛,评选优秀作文,并汇编成册。
第四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实验验收结题阶段
举办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撰写试验总结;准备好结题所需各种材料,迎接结题验收。
(1)举办实验优秀课堂展示活动,评选出两节优质公开课示范推广。
(2)收集汇总实验材料,并进行筛选整合,汇编成册。
(3)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分析:
1、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作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师生普遍不够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88.3%的教师认为作文很重要,认为作文不重要的为0;42.3%的老师认为学生写作文的态度是被动的,纯粹为了完成作业。57.2%的学生讨厌作文,61.3%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都认为,作文不像数理化、外语一样,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即使再努力,作文也就70-80分,要想得高分,难上加难。其次是考试分值的安排,作文从属于语文学科,在语文的120分中,作文占据了50分,可谓是是重中之重。其他学科与语文地位相当,作文当然没法比较。第三,作文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众多,作文教学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课文,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精力过多地光顾作文,每周一节作文课就算是很奢侈的,学校也未另行安排作文课。这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学被轻视,作文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致使作文教学成低效教学。
(2)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不同,造成中小学作文教学脱节。
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各自根据教材编排的内容教学,没有机会或者根本不会去想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应具有的共性,各行其事,不照顾全局,不统筹兼顾,因而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77.3%的小学生认为教师指导作文方法是反复讲解,辅以范例,一篇文章反复写。67.5%的小学生认为老师重点讲的是语言表达,很少涉及表达技巧;41.9%的中学生认为中学教师指导作文是讲解再写作再讲解再写,51.7%的同学认为老师重点讲表达技巧。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大多按照命题——审题——立意——选材——起草——誊写——批改——讲评程序进行,教师一般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模仿范例,基本上能写出一篇语句通顺、条
理清晰的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很少会变通,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背篇范文,交差了事。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依赖性强,导致学生进入初一后,因教师不能再提供范文而不知如何下笔,学生作文水平何谈提高。
(3)中小学作文教学侧重点不同,评判标准不同,造成中小学作文教学难以衔接。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新课标更多关注学生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要求。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根据这个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中,有56.2%注重的是语言表达,40.1%注重结构布局;而中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中,有40.3%的教师注重语言表达,35.5%的教师注重的是表达技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叙写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条理清晰地、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样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就能得高分。而中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但语言表达比小学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行文技巧和表达技巧的训练,这对以前没有经过这方面专门训练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小学作文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写实”这一感性认识上,知道什么就写什么,中学则强调的是“写意”,它涉及了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之类的抽象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小学生升入初中,再按小学作文的模式行文,其作品就会被初中教师以“平淡、乏味、毫无文采可言”而判为劣作,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刚进入初中就对作文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造成作文不但没进步,反而还不如小学水平的现象。
(4)阅读积累的缺失,造成学生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材料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从调查数据来看,只有23.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有57.1%的学生偶尔读读,而19.2%的学生根本不读;有15.6%的学生坚持写日记或读书笔记,66.3%的学生偶尔写写,18.1%的学生根本不写。从这些数据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比较随意,只凭自己的兴趣,没有当做一项学习内容来对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引导不到位。阅读的缺失,造成写作材料缺乏,从小学到初中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件事,事例陈旧,老套,要写新颖独特的内容,学生就无话可说了,自然就不愿写作了。
2、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提升对初中及小学高年级段作文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新课标的“大语文观”,作文教学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深刻领会新课标对中小学作文的总体要求和阶段目标,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给作文教学以应有的地位。认清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不能就作文而作文。学校要保证作文教学时间,为作文教学的提高创造条件。
(2)加强教师作文教学,探索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教师作文指导水平的高低,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作文专业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的培训,实践经验的操作,可以举办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或研讨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先进设备,进行网上通识培训,将好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推广,以此来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学研究人员要深入学校,和一线教师一起,根据各学段的不同要求,编写出专门的作文教材,明确作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用以指导实践。
(3)改变作文指导方式,注意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
当前作文教学指导,主要是以教师点拨为主,总体上是按照“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师指导时往往以范文为摹本,引导学生如何模仿,更有甚者干脆让学生硬背范文,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机制,这个机制应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特点,选取切合学生生活的话题,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当时,应将眼光放远一些,适当对学生进行一些表达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提前站上高一级台阶,为中学打好基础。中学教师在学生刚入初中时切不可过快地提高要求,应给学生一段磨合的时间,承续小学的教学重点,逐步转移到中学轨道上来。然后才正式介入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表达,循序渐进,日趋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4)重视阅读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是许多作文成功的经验。现行的学生课本中大量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除了让学生学习文章内容之外,更应当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即要让学生在理解作者“写了什么”的同时,更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学生在获得阅读体验的同时,又获得了写作知识。当然,光有课本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告诉学生眼光可以放高一些,可以看看名著,还可以阅读一些精美杂志,诸如《读者》,《少年文艺》《意林》之类,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来阅读,只要学生看得懂,就一定会有收获。另外,一味地看书,不做笔记,效果特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摘抄,抄优美语句,抄哲理名言,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还可以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将自己阅读所得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后作文的良好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学生写作犹“如鱼得水”,还愁写不出好文章? 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由于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深入探讨,大胆进行实验,所以广大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及精神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施三年来,学生学习内驱力显著增强,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速度、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学生和家长的反映看,效果喜人,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自信了、活泼了,友爱了,坚强了。学生再也不会“谈写色变”了,写作积极性的大增,带来了成绩的提高。
(七)研究结果评估
通过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的差异的探讨,提高了教师作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效地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2、作文现状的分析对小学作文教学有借鉴、警示、指导作用,薄弱环节可以及早加强;对中学作文教学有前瞻性,避免中学的重复教学,从而全面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八)实验反思
1、虽然对课题实验研究的正确理念已进行多次学习,但将正确理念转变为教学的行为,仍存在着差距。
2、课堂教学是课题实验应该关注的重点。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仍然在一定程度的存在着。
3、课题实验的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如超前性与统一性;实验性与常规性;指导性与研究
性;机械性与灵活性;研究性与发展性;模式化与个性化;试验研究与理论思考。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中学语文》中的《初中作文分层次能力训练的实验研究》2003.4.3
《语文新课程标准》
魏书生《语文教学探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语文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逐渐淡化,甚至沦落到可教可不教的地步,学生写作水平显著下降,不争的事实说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亟待重视。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语文教师是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作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所学校和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思想与行为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成败。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到底怎样?通过调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写作随意性比较大,计划与实际写作脱节;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不强,作文习作没有指向性的写作要求的训练;作文指导缺乏系统性;作文讲评备课粗糙,没有对成功习作进行有效的鉴赏;作文批改评语点评不到位,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收益和修改的方向;教师几乎没有要求学生根据点评要求进行再修改。
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完善作文考评机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可是如果教师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和要求去落实作文教学的话,那任何优秀的作文教学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帮助。因此,落实督查胜于空洞的、条条框框的要求。比如创新作文检查的方法。引入新的作文教学督查方法,采用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与学校常规“六认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增强作文考评的客观性,不追求静态的、纸质的文字,更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努力提高作文检查的附加值――促进教师按照要求进行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又如更新作文检查的内容。常规作文检查往往停留在作文篇数、是否批阅、批阅详略等方面,检查比较粗糙。为了促使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在作文检查的内容上应有所调整,如作文目标、作文指导、作文讲评、作文修改等都应该作为检查的内容,“逼”着老师去做好作文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督查的作用,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规范作文教学课程设置 如今,很多学校已经不设置连续的两节语文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不说是导致作文教学如此境遇的一个原因。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作文教学已经没有了从指导到写作或者从讲评到修改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放到课后写成的作文抄袭成分很大,不能真正提高或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考虑这个因素,符合学科教学特点。
革新观念,搭建自由平台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就要求教师要抱着珍惜、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而不应用死板单一的甚至是错误的作文评价标准把学生淹没在写作的条条框框之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设置开放性的、生活化的作文题目,使学生能看到题目就能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多写“我”之事,多写身边事。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加强作文升格训练 作文升格训练可以从立意、组材、构思、表达、写作技巧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展开。下面是摘录学生作文中的关于“妈妈见我受伤后”的一番描述,笔者对此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之一――生动细致的描写”这个角度展开作文升格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原文片断如下:
循声赶来的妈妈见我这个样子,二话不说,抱起我就往家里跑。回到家中,妈妈找出急救箱,一边给我擦伤口包扎,一边安慰我,等一切就绪之后,妈妈已是汗流浃背。最后她对我说:“其实伤在你身上,但却疼在妈妈的心里啊!”
原文片断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叙述较多,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对此,笔者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细致地展现当时妈妈见“我”受伤后的焦急情态以及帮“我”包扎伤口时的那种细心与对“我”的疼爱之情。
升格后的片断如下:
循声赶来的妈妈见我这个样子,二话不说,抱起我就往家里跑。回到家中,妈妈熟练地找来急救箱,将纱布、棉签等东西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接着妈妈把我那条受伤的腿轻轻地搁到她的大腿上,又小心翼翼地剪开膝盖处的裤子帮我消毒擦药。每次碰到创伤,我都会因为疼痛而紧张、抽搐,这时妈妈总是一只手牢牢地摁住那条伤腿的脚踝处,同时弯下身子不停地往我受伤的膝盖处轻轻地吹气,一边还竭力安慰我说:“吹吹就不疼了,马上就好了!”不知是妈妈的安慰还是那吹来的凉凉气息,我果然不觉得疼了。等到擦完了药,我才注意到妈妈的额头已经布满细密的汗珠,刚才还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我知道:妈妈那是心疼、着急所致,伤在我身,却是疼在妈妈的心里啊!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能够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安排作文升格训练,相信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学校提供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强大保障,需要广大的语文老师革新作文教学观念,打造作文写作的自由平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升格训练,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特有的教学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老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几年,但要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11版人教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实验教学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导致教师无法认识其重要性。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往往出现的是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用看实验代替做实验、甚至用做实验题代替学生做实验。而与教师辛辛苦苦去做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做学生实验的结果相差无几,导致实验教学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实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学生的实验水平较低、创新能力欠缺
从考试结果统计看学生的实验题失分率仍然很高,尤其是实验探究试题.比如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文字或图片这道题,得分率很低。通过这道题就反映出平常没有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的后果,学生没有实验的经历,实验技能、创新意识的欠缺。如果进行了有效的实验教学,学生就会懂得利用身边的水瓶去模拟实验、分析实验得出正确的结果。现在的很多考题是依托于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是课后小实验为出题背景,然后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产生新的考题。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在这样的考题背景下就很吃亏。期望师生善待教材中每个实验,对实验不能满足于激趣、铺垫知识的引出,还注意运用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发展学生敏锐、细致观察能力,使其功能最大化,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3、教师驾驭实验教学的能力不强
由于长期没有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使得老师的实验能力也大幅下滑。我们要明白,进行一次有效成功的实验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高效性。如水沸腾实验: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很多人还说不就是烧水吗。其实要保证实验的有效,需要老师的实验素养很高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和课堂的高效。比如烧杯的选择、石棉网的处理、水量的多少、水温的把握、时间的精准等等。这些都需老师要注意的,不然就会使课堂散漫,学生觉得无味。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11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就把实验教学提到首要的位置,教材的编排注重实验的探究过程,教材中还出现了很多的课外小实验。新课改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了首位。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将这种理论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发展能力,适应今天的物理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3、“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做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动手做科学,让学生手脑并用,经历和感受人类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又动脑理解科学。在实施“做中学”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4、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本课题由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入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情况。从实验教学的三个方面: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作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的内容:
1、改变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重视实验教学。(论文:《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浅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论文:《如何做好物理课堂演示实验》)
3、注重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验总结:《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及要求》
论文:《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有效性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引导策略》 分组实验报告单
整理材料:《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4、重视小实验,开启学生主动学习之门。(论文:《物理教学润滑剂之 “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整理材料:《初中物理部分小实验整理》)长期进行实验教学的意义: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通过加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一)时间规划
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1年(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14年12月)
召开横店中学物理备课组教研会,讨论物理课题的方案、实施步骤及取得其他物理教师的支持。
2、设计进行调查问卷(2014年12月)设计横店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含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老师、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
3、开展物理实验策略教学研究(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
通过研究课标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从物理教学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积极通过集体备课研讨课题研究内容调整研究策略与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撰写论文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上分组实验课观察研究效果。
4、整理汇报成果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整理汇报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数据、分组实验教学报告单、论文、物理实验整理材料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横店中学八、九年级的学生和横店中学的理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听课、交流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上学生分组实验课,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3、文献研究法——充分有效的利用书籍、网络等有效资源。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结题报告
“网络对我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子课题(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网络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场变革,对学校德育教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了贯彻落实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原则,将德育工作与网络有机结合,引导我校学生正确认识、运用现代化网络工具,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2010年4月,由我校德育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开展了以《网络对我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题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的部署要求,本人承担了子课题《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研工作,调研主要针对学校目前德育环境展开。
我校学生来源: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为中考的失利者,来自弱势家庭、农村(南疆三地州生源占80%)家境贫困家庭的孩子占多数。部分孩子由于对中职学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低,学习有障碍,自卑、自暴自弃,造成对学习和前途失去信心,个别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如网络上瘾、吸烟、酗酒等也影响着周围其他孩子,这是客观背景之一。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虽然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不知所措,知与行难以统一,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御,导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约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外
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因道德而美丽。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让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以“慎独”为行为规范,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功底、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学校再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使学生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这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子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和教育责任。强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青少年上网守则》、《中职生网络道德》文明规范条例的学习和实施。以上法规、条例已成为我们实施网络德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根据“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德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也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
1、研究内容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2)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新疆商贸经济学校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上网方式、上网动机、网上交友、网上文明等48题。还有访谈结果综合分析法,为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料依据。
(2)观察法: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状况、态度、表现行为,在互动、讨论中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改进方案收集第一手资料。
(3)行动研究法: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启发渗透”的学科道德教育形式,构建以德育课教学为载体的道德教育模式。方法一:《网络道德教育》主题讲座 方法二:《网络道德教育》主题座谈会
3、研究目标
本子课题以我校德育工作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校内师生中开展调查,比较客观的查找出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提出改进对策,形成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
四、研究阶段、重点
1、准备阶段:对问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佐证。(2010年4月至6月)
2、实施阶段:制定学校德育环境和德育教学环境分析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后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制定出有可行性的,对德育现状有改进作用的对策。(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并写出子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9月至11月)
4、重点:对研究目标实施调研、佐证。对实施方案进行周密分析、总结,论证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并对子课题研究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主要从管理机制、德育教学、校园文化、网络道德教育等角度分析了我校德育工作现状:
1、管理机制分析
学校德育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学校健康的德育环境形成的前提,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资料显示:我校德育工作有健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由校党委统帅全校的德育工作,下设有德育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德育学习及活动。德育办公室下辖德育教研组和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组专门负责德育课教学和德育科研、德育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工作。健全的德育机制自成体系,为我校的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综合治理模范单位”,2010年获得自治区“德育达标学校”称号,我校师生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德育内容的比赛中也屡次获奖,这些都表明我校的德育环境健康有序,呈良性发展势头。
2、校园文化分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硬件设施也包括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我校目前具备较完善的物流及汽修专业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及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阅览室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橱窗文化、长廊文化、教室、宿舍布置、格言警句等等都体现我校的职业特色。
师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就校纪学风建设而言,全校是以各类会议形式,作为校德育教育和校纪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内容包括: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和政治内容的学习。现状调查显示:会议类型自成体系,会议组织完整规范。长期以来,通过上述形式来强化师生的 4
德育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效果显著。但通过调研分析表明;对于上述教育形式的态度,师生中也存在不同看法,认为内容繁多、形式化、教条化情况存在,导致部分师生被动参加上述会议。这表明校纪学风建设还需落到实处,学校的校风教育应务实,多开展一些民意调研工作,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状况,使会议这个载体注重实效性;与师生的切身利益结合、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和人文性。
3、德育教学环境分析
(1)德育教学管理规范化。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诸多新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特定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无论从学科特点、本质要求,还是从新课程角度来分析,情境教学模式为德育课教学增添了不少亮点和吸引力,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强化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德育活动课、形式深动、参与性强,学生感兴趣。
2、讲实际案例、讲励志故事的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实践。
3、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喜欢学。
4、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
5、对成绩考核方式,认可开卷式考试方法和日常行为统一的考核方法、认可诊断性评价。
(2)重视德育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学家罗夫曼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主体间的“灵魂”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从我校德育课
教师的整体质量看,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80%是党员,专职教师中65%以上 5
是高级讲师,德育课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用自身的言行正确引导学生,起到了德育教师的示范作用。
(3)德育教师师资配备情况及绩效
我校德育专职教师4名,承担着全校公共德育课的教学教研和心理咨询工作。近两年南疆三地州生源系少数名族学生较多,是我校的主体源,民族教师配备不够。一人承担多班、多课程现象比较突出,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提议:尽快增加德育教师,改变目前德育教师青黄不接的局面。完善德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4)德育教育全方位渗透
深化学科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各学科在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新路子:(1)校团委、学生业余党校活动以及学生会职能等各项工作、都无一不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形成了规范的德育渗透环境。(2)从课堂教学的全程入手,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紧扣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德育渗透;(3)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伴随知识传递过程有效进行德育渗透;(4)结合专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如此,我校学生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的成人教育等,各项活动均包含德育内容。
4、网络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上网动机分析清晰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低级需求由此形成低层的网络认识,从我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分析,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首先,对于我校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1)首先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并使之先行于网络知识教育。(2)学校应构建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完善校园网管理体系。(3)强化网络管理制度,遵循“五要五不要”原则,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 6
良信息;要诚实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二)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德育管理机制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将网络与德育有机结合?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策分析: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调研,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2、校园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制度建设,让学生循规蹈矩,这远远不够,完全依靠规章制度,缺乏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在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当前中职学校持续不断发展的环境相比,我校校貌发展还相对滞后,办学硬件条件不足,体现在:凸现职业特色的实训场地、设备等有待加强;住宿条件简陋,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健全。
对策分析:
1、学校在硬件设备方面,还需努力获取政策支持,构建与我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硬文化”。开发师生喜闻乐见的,能激发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7
丰富多彩的“软文化”,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调剂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2、长廊文化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要特别重视,可规划为:一是学校专业介绍。二是精品课程介绍。三是校企合作介绍。四是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介绍。五是教师明星榜。六是学生明星榜,包括三好标兵、技能高手、就业明星等。
3、德育课教学 存在的问题:
(1)对部分学生群体而言;教材深,不易懂、教条内容多、枯燥无味。(2)德育专业师资缺乏,导致课程安排为合堂课,由于人多,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影响到学习效果。
(3)南疆四地州学生,汉语水平低,由于教材均为汉语,影响到阅读和理解、无法进行自我学习。对策分析: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挥其“为人师表”垂范作用。(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改变德育师资缺乏的局面。
(4)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5)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为保证身心健康创造条件。
(6)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分明,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形成人人爱岗敬业,凸显教师的职业形象。
4、网络道德教育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强化技能的培训。
(2)网上的德育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以控制。
(3)网络改变着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4)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没有在学生中占领市场。对策分析:
(1)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2)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环境。
(3)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学生道德健全发展的需要、适应道德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
(4)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
(5)形成和规范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道德教育管理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理论成果:
1、论文《拓展职教育丰富德育内容、力求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2、《网络道德教育实施方案与效果评价》
七、研究后的反思
1、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获得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体性德育模式,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范式。除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学生干部值班制度外,还可以将劳动周改为值班周,让其他学生轮流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学生既是德育工作实施者,又是体验者;在服务他人和自我服务、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中反思感悟、体验德育内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学分评价,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对中职生来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少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庸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理念,就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这就要求在教 9
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学校每学年除开展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的优秀学生外,还应评选文艺、体育、宣传、卫生、值周管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个人特长类先进个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3、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作为德育课教师,必须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在网络行动中,不利用网络攻击,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谴责,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在对学校德育环境分析过程中,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整改,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总之,对学生德育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这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