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一章:可靠性概论(3h)
一、可靠性简史 1.1可靠性概念的提出 1.2可靠性理论奠基文件 1.3可靠性理论的发展 1.4可靠性理论在中国
二、概念与术语 2.1可靠性与可靠度 2.2失效与故障 2.3维修性
2.4保障性、可信性、可用性 2.5可靠性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三、可靠性常用特征参数 3.1可靠度及可靠度函数 3.2累积故障概率 3.3故障密度函数 3.4故障率函数 3.5寿命特征参数 3.6浴盆曲线
四、可靠性理论方法简介 4.1可靠性理论框架 4.2可靠性工程内容 4.3可靠性设计 4.4可靠性分析 4.5可靠性试验 4.6可靠性生产制造 4.7可靠性保障维护 4.8可靠性管理
第二章:可靠性系统与可靠性模型(1h)
一、系统与产品 1.1产品系统 1.2系统功能结构 1.3一般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二、系统可靠性模型 2.1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2.2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2.3混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2.4实例
三、系统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3.1系统可靠性分配概念 3.2常用分配方法 3.3系统可靠性预计概念 3.4可靠性预计分类 第三章:可靠性设计(1h)
一、可靠性设计基本程序
二、可靠性设计准则
三、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 3.1元器件选用与控制 3.2电路与系统可靠性设计
四、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 4.1机械结构的一般特性 4.2应力与强度分布 4.3安全系数与可靠性 5.维修性设计
第四章:失效模式、后果及危害分析(1h)
一、概述
1.1FMECA包含两部分 1.2发展过程 1.3现状
二、系统/产品失效模式 2.1失效模式 2.2典型的失效机理 2.3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 2.4常用失效分析技术
三、FMEA分析技术 3.1FMEA涵义 3.2失效分析技术 3.3FMEA特点 3.4分析对象、范围 3.5目的、作用
四、计划与输入 4.1FMECA计划 4.2FMECA的输入
五、FMECA的一般工作程序 5.1定义产品 5.2建立方框图 5.3确定最低约定层次 5.4 FMEA分析表 5.5 CA分析 5.6 风险评估 5.7 改进措施/优化
六、FMEA应用与案例
可靠性工程(下)可靠性试验
第一讲 环境应力筛选(2h)1.0 ESS 概述
2.0 ESS 原理
3.0 ESS 常用方法
4.0 ESS 实施
5.0 ESS 应用与发展 第二讲 可靠性增长(1.5 h)1.0 概述
2.0 可靠性增长试验
3.0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实施
4.0 非电子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
5.0 实例
第三讲 可靠性验证(1 h)1.0 概述
2.0 可靠性验证方法
3.0 可靠性验证实施 第四讲 可靠性评定(1 h)1.0 可靠性评定概述
2.0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定
3.0 系统产品可靠性评定
4.0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实例 第五讲 维修性验证与评定(0.5 h)1.0 概述
2.0 维修性验证与评定内容
3.0维修性验证与评定的一般程序
4.0维修性验证与评定注意事项
第二篇:《可靠性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5080530 课程名称:可靠性工程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学 分:1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授课对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它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机械设计
测试技术与仪器 开课时间:第八学期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刘品主编.《可靠性工程基础》修订版.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年6月 钟毓宁等编.《机电产品可靠性应用》.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9年5月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致使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从与时间无关的性能参数发展到与时间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即要求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可靠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机电产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推行可靠性技术迫在眉睫。
可靠性工程基础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新知识的获取,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产品质量的全面认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可靠性基
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可靠性试验的类型、试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可靠性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可靠性工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等内容。
(一)本课程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 可靠性概论(1学时)
可靠性基本概念,可靠性主要特征量及常用失效分布类型。第二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2学时)
可靠性框图的建立,串联系统,并联系统,混联系统,n中取k表决系统,贮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一般网络的可靠性模型。
第三章 可靠性预计和分配(2学时)
可靠性预计概述,元器件失效率预计和系统可靠性预计的方法、可靠性分配。
第四章 失效模式、后果与严重度分析(FMECA)(1学时)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失效严重度分析。第五章 故障树分析(FTA)(2学时)建立故障树,故障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第六章 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2学时)
电子元件的选用与控制,电路与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电子设备的热设计,参数优化设计。
第七章 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2学时)
应力与强度的分布,安全系数与可靠性,可靠性设计计算,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
第八章 可靠性试验(1学时)
可靠性筛选和电子元器件老炼,环境适应和寿命试验等。
第九章 单元产品的可靠性评估(1学时)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成败型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单元产品性能可靠性评估,单元产品平均寿命评估。
第十章 复杂产品(系统)的可靠性评估(1学时)
系统可靠性综合的金字塔模型,系统可靠性的经典精确置信限和经典近似置信限,系统可靠性评定的一般步骤。
第十一章 维修性设计(0.5学时)维修性基本概念,维修性设计及维修策略。第十二章 可靠性管理(0.5学时)
(二)考试权重
平时成绩(听课)10﹪,作业20﹪,考试成绩70﹪。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自我介绍、点名
了解同学的计算机基础
提问:平时都使用计算机吗?
一般使用计算机干些什么?
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这门课程的内容太基础了,开机关
机、上网打游戏,使用word、excel等这些内容每天操作好几遍,甚至几十遍,有什么好学的。那我问一下: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计算机由那几个部分
组成的?
经常使用excel的同学,怎么进行数据的函数计算、数据
筛选和分类汇总、作图?
《计算机应用windows and excel》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及任务
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就像从前普及汉字,消除文盲一样,现在计算机盲也是不被社会所适应的。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一门公共课,是大专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网使用和计算机安全知识,为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计算机技术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为将来运用计算机从事文字、表格处理和常规的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办公信息处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书上的10张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今天稍后我们要讲述的第一张内容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分类和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数据与编码: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转换。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了解微机的基本配置及性能指标
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了解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意义、了解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立法情况、掌握常见的病毒种类及防治方法。
如果时间容许的话,我们今天还要介绍Windows基本操作。
接下来每张内容的知识点我们都会在每次课前介绍。
三、课程学时分配
十章内容、根据你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详略设置,最后一节课考前指导和答疑。
讲课过程中也将根据你们的兴趣安排其他的内容:如word、ppt制作等。前提是书本的内容的掌握。
四、课程练习及作业要求
课程习题分为理论课习题和实验课习题。理论课习题根据当节课授课内容进行布置,使学生能够及时作到复习,要求学生独立、高质完成。
实验课习题应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在课后回家进行练习,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五、考试形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笔试)
平时成绩:出勤、随堂考核、提问、课堂纪律等
六、说明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上机的练习非常关键。但是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你们的上机问题,所以请你们回家后务必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在电脑上联系一遍。另外,本门课程的讲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室进行直观教学或现场教学,讲授操作方法、演示操作步骤和操作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组织单位正在积极协调,但如果不能满足多媒体,也请同学们谅解,并积极配合。
第四篇: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应用数学基础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计算机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基础上,介绍多元函数微积分简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等内容。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和慎密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专业理论的素质。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变量的思想,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线性代数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基本运算的能力。
3.初步认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科学,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
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具体内容及学时如下:
第一部分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简介
9学时
1.预备知识
平面区域,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的平面与曲面等概念。2.多元函数的概念
多元函数的定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3.偏导数与全微分
偏导数与全微分及其几何意义,高阶偏导数。4.二重积分
二重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第二部分
线性代数
27学时
(一)矩阵
1.矩阵概念
矩阵的概念,零矩阵,单位矩阵, 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上(下)三角矩阵,对称矩阵,矩阵相等。
2.方阵的行列式
n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克莱姆法则。3.矩阵的运算
矩阵的加法,数乘矩阵,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方阵乘积行列式定理。4.逆矩阵
可逆矩阵与逆矩阵的定义、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初等矩阵,矩阵的初等行变换,逆矩阵的求法。5.分块矩阵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准对角矩阵。
(二)线性方程组
1.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增广矩阵,阶梯形矩阵,线性方程组解的几种情况。2.n维向量
n维向量定义,向量的线性运算,线性组合,线性表出,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3.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
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4.线性方程组的相容性
线性方程组的相容性定理,解的情况讨论,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5.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基础解系,一般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
第三部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6学时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1.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2.概率及其性质
随机事件的频率、概率,古典概型及其简单计算,概率的基本性质。3.概率的运算法则
概率的加法公式,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事件的独立性。完备事件组概念,全概公式。4.贝努里概型
n重贝努里试验与二项概型。
(二)随机变量与数字特征 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分类,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数学期望、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期望与方差的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公式。矩的概念。
3.几种重要的分布及数字特征
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它们的数字特征。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和它们的数字特征。4.二维随机变量
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独立性。二维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性质。*5.中心极限定理
切比雪夫不等式,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三)数理统计基础
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样本函数与统计量,样本矩。抽样分布(分布,t分布)。2.点估计
点估计概念,期望与方差的点估计(矩法与最大似然法)。3.估计量的优良性
无偏性与有效性。4.区间估计 置信区间与置信度。单正态总体与的区间估计。
5.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假设检验问题的提出,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两类错误,显著性水平。6.单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检验
已知方差的均值检验的U检验法,未知方差的均值检验的t检验法。方差的假设检验的22检验法。
四、教材和媒体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用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媒体,是教和学的根本依据。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使用《应用数学基础》(胡晶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基础》的编写采用主教材和辅教材“合一型”方式。
2.本课程已经制作出教学辅助学习课件,即CAI课件。教学大纲、学习要求、内容提要、在线辅导、自测练习、模拟测试栏目。
第五篇:数据库应用基础2011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BasicsofDatabase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0411018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 全院各经济类专业
学时数:64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
学分:4 执笔人:
尤传华
审核人: 唐济波 修订日期:2011年3月8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经济类学生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它不仅是数据库入门理论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更是学生今后结合专业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使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创建表、查询、制作报表、Web访问页等操作,掌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运用Access 2003对数据的综合管理能力,并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课程项目设计,真正提高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Access 2003数据库特点与功能,第3~9章介绍了Access 2003数据库的7个对象,第10章通过一个综合应用实例将第3~9章所建立的各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小型的Access数据库应用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第11章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第12章简述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讲授2学时)
通过讲授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库规范化。并使学生了解课程研究对象、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后面
共6页 第1页
章节的展开做准备。
第二章 Access 2003数据库概况(2学时,第一周机房中上机课时讲授)了解 Access 2003的工作界面、主要特点、新增功能;熟悉Access 2003 的启动、退出和帮助;掌握Access 2003数据库的创建和7种基本对象类: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页;了解数据库的压缩与修复及密码设置。
第三章、表与关系(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表的上机考试)表是存放数据的地方,为应用提供数据源。本章包含如下内容:表的设计与创建、字段的类型及设置;使用表向导创建表、利用设计器创建表、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表结构的编辑和修改;导入表和链接表;字段名、类型、长度和说明,字段的标题,字段的格式,掩码设置,字段有效性规则、有效性文本和字段的其他属性设置;主关键字和索引(主关键字的类型、主键的创建和取消,索引的创建和使用);关系的创建及应用(关系的种类、数据结构设计、建立关系、修改、删除表关系、子数据表的使用、关系的联接类型等);创建OLE字段(如何在表中建立图像字段、如何显示观看图像)。
通过多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表的创建、维护与数据表的基本操作;并熟练掌握表间关系类型及建立方法;掌握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等基本操作。
注:第四周要求各项目小组提交项目设计的开题报告
第四章 查询(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查询的上机考试)数据库的应用必须从表中提取数据,而查询则是应用的最基本操作,本章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使用“简单查询向导”创建查询、查询的几种视图、查询的条件及其他、建立带“计算字段”的查询、建立分组统计的查询、建立交互式“带参数”的查询、建立自动输入数据的“自动查阅”查询、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使用“查找重复项查询向导”、使用向导“查找表之间不匹配的记录”; 操作查询”的创建,追加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生成表查询;SQL查询的创建,SQL简介、SQL使用实例;“联合”查询的创建;查询的种类和属性,查询的种类、查询属性的设置、字段属性的设置等知识点。
共6页 第2页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查询的概念、作用与分类;熟练掌握选择查询的创建与使用;熟悉交叉表查询的创建与使用;掌握操作查询的创建与使用;了解SQL查询的概念与建立方法;熟悉查询的种类和属性。
注:第七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一次检查
第五章 窗体(讲授4学时,上机4学时)
窗体是人机交互操作的重要界面,用户通过窗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操作。本章着重介绍如下内容:窗体的基础知识、窗体的种类、窗体的视图;窗体的创建,使用“自动窗体”新建窗体、使用“窗体向导”新建窗体、使用“设计视图”新建窗体、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布局及格式调整,选择对象、移动对象、调整大小、对齐、间距、外观、特殊效果、控件的选择和使用;改变窗体的背景,更换背景样式、以自选图片做背景、和取消背景图片、在“自动套用格式”中添加或删除自选图片的方法;窗体高级设计技巧,窗体中的图片与图像、控件工具箱的使用、子窗体;使用窗体操纵数据,使用窗体浏览/修改记录、使用窗体添加/删除记录以及使用窗体查找与替换数据的方法;数据的筛选,按选定内容筛选、按窗体筛选、输入筛选目标、高级筛选/排序、筛选用于表、查询、报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得学生熟悉窗体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窗体创建与窗体设计过程;掌握窗体控件及其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三类不同类型窗体的应用;了解窗体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
注:第九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二次检查
第六章 报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包括关于窗体和报表的上机考试)报表是ACCESS中的一种输出方式。本章的内容如下:报表的结构;报表的创建,包括: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标签,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使用“设计视图”修饰现有报表;报表的高级应用,包括:报表的排序,报表的分组,利用函数对报表进行统计汇总,域合计函数的应用;子报表;多列报表;交叉表报表;报表的打印和预览,包括:页面设置,预览报表,打印报表。
共6页 第3页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报表的创建方法;掌握报表的分组、统计、域合计函数的应用;了解子表、多列报表、交叉报表的应用和掌握报表的打印应用。
第七章 数据访问页(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有: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步骤;数据访问页的发布、访问;实现Access数据库在Internet上的数据信息传递或发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概念;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创建方法;理解发布数据访问页、访问数据访问页的方法。
第八章 宏(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在ACCESS中,宏是各个对象之间的纽带,通过宏把其它对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章主要内容有:宏、宏组以及带条件的宏;宏的创建及编辑;宏的运行与调试;使用宏创建菜单(下拉菜单、热键与分割线、多级下拉菜单)。
通过本章的讲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宏的定义、宏的概念与格式;掌握宏的运行;熟练地使用宏将应用系统集成;掌握利用宏创建菜单。
注:本章内容根据需要可与第六章内容交换讲授次序,可使学生及早实现课程设计项目应用系统的集成。
第九章 模块
由于课时有限本章不讲,但不会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结构的构成,也不会影响对项目设计的开发和本门课程体系的理解。
第十章 利用宏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讲授2课时,上机2课时)本章讨论案例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根据“教务管理系统”案例,分析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创建相关数据表,组织相关数据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与自启动窗体的设置,数据库密码的设置。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ACCESS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共6页 第4页
掌握系统设计过程,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设置等。
第十一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本章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着重介绍如何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开发软件。主要内容如下:介绍软件开发的一般方法;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运行;需求分析。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概念模型,并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数据表);系统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控制面板和菜单设计),特殊模块的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功能模块的实现(采用宏或宏组命令),自定义菜单,设置自动启动窗体等。
通过本章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开发步骤。掌握各个模块的调试和系统整体联调,设置数据库密码。
注:第十四周要求各个项目小组提交设计结果
第十二章 数据库的安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库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设置;对数据库访问用户进行权限、口令等设置的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访问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进行加密编辑操作等操作。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用户密码的设置;了解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了解编码数据库等操作。
注:第十五、十六周队各个项目小组的设计进行成绩评定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基本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具有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概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据库应用基础是计算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应用性非常突出,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框架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达到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通过各个环节让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计算机科学发展
共6页 第5页
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新技术发展作为案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计算机科学人文教育得以充分体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了“基础知识+项目驱动+过程控制+鼓励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知识点与案例以及课本知识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结合、讲授知识点与案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过程与项目设计过程控制等措施。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3次随堂小考占总评成绩20%,项目设计占总评成绩的30%)占50%,项目设计成绩采用学生答辩,组间评定,组内成员评定与老师评定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计算机科学的主要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先行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在Windows环境中的基本操作。本课程为经济类各专业使用数据库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打下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李梓,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参考书目: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CCESS第2版),沈祥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六、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用课件演示结合讲授,在讲授中随时融入数据库的最新发展,并且自始至终强调实践,要求学生必须上机动手操作,本课程上机操作课时的安排占整个课时的二分之一,结合课程案例理解相关知识点,用项目设计驱动教学全过程,最终完成自己的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第三章表与关系、第四章查询、第五章窗体、第八章宏,这几章是本课程的主线,必须掌握好。
在上机时在Access2003环境中实现。
共6页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