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时间:2019-05-15 02: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第一篇: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

本科自考毕业论文

题 目改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策略

思考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准 考 证 号 081204200015 姓 名 马 菊 指 导 教 师 唐 代 兴 成 绩

2009年 03 月 14 日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2 Key words„„„„„„„„„„„„„„„„„„„„„„„„„„ 2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3 1.缺乏阅读兴趣„„„„„„„„„„„„„„„„„„„„„„3 2.以讲代读和只读不讲的两种极端„„„„„„„„„„„„„„3 3.扭曲文本的文化内涵„„„„„„„„„„„„„„„„„„„4 4.忽略学科间的联系„„„„„„„„„„„„„„„„„„„„4 5.阅读资源匮乏和阅读教学手段单一„„„„„„„„„„„„„5

二、改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宏观思路„„„„„„„„„„5 1.多角度多层次激发阅读兴趣„„„„„„„„„„„„„„„„5 2.引导学生既要多元解读又要重视文本回归„„„„„„„„„„6 3.将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乃至于社会生活相联系„„„„„„„„9 4.多角度开发阅读教学资源,丰富阅读教学手段„„„„„„„„9

三、改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课堂方法„„„„„„„„„„10 1.阅读教学课堂激趣.„„„„„„„„„„„„„„„„„„„10 2.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10 3.阅读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教学的实施„„„„„„„„„„„„„15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阅读资源„„„„„„„„„„„16 参考文献„„„„„„„„„„„„„„„„„„„„„„„„„„„19 致谢„„„„„„„„„„„„„„„„„„„„„„„„„„„„„20

改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策略思考

摘要:现代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这篇论文主要对这些问题作了粗浅的分析。主要问题体现在五个大方面:1.缺乏阅读兴趣;2.以讲代读和只读不讲的两种极端;3.扭曲了文本的文化内涵;4.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5.阅读教学资源匮乏与阅读手段单一。然后,我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即农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多元解读又要尊重文本回归;

Abstract:The modern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has many malpractices, this paper mainly has made the shallow analysis to these questions.The subject matter manifests in five big aspects: 1.lacks the reading interest;2.speaks the generation to read with two kind of extremes which read-only does not say;3.twisted the text cultural connotation;4.has neglected the discipline relation;5.the reading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deficient and the reading method is unitary.Then, I proposed on these questions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and the method, namely the countryside language teacher in the reading education, must first stimulat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Next must guide the student both to take the multi-dimensional explanation and to respect the text return;Third, the reading education will be may want to relat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s for the sociology;Four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 reading education resources, rich reading education method.According to these strategies, I have attempted some effective enhancement reading education quality method, if the reading education stirs up the interest law;Guides the student multi-dimensional explanation law;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teaching method;Outside reading guidance law......I thought that if can carries out these measures and the method in the actual reading education, the countryside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will obtain possibly has a new look good.Key Word:

Strategy

Ponder

Change Countryside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改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策略思考

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①。课标明确规定了其教学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②围绕这一目标来看我们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法理念与实践上,还是在学生的学法观念与行为上,都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不够;教师以讲代读和学生只读不讲的极端化;只注重多元解读而忽视文本回归的偏激;阅读教学资源匮乏„„面临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这些状况,引起了我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沉思:要改变这种现状,应有长远的策略思考,并且把有效地策略措施运用于课堂实践,才能使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从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全国上下都在为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而摸索。的确,是有很多新的理念与新的要求对我们教师来说,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有待于学习与实践。也确有教育先驱们在课改中作出丰硕的成绩。然而,相对我们农村而言,这还是一块不毛之地。就拿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体现来说吧,就存在着诸方面的问题。

1.缺乏阅读兴趣

现阶段的农村初中生,在传统教育的“温床”上已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性的学习,他们几乎没有阅读的期待心理和欲望,兴趣低迷。厌读书,并且认为语文学习太累,写作时千篇一律,词语的积累少,用词不当,这些都是书读少了的缘故。自己读的少,悟得少,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体,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的心理障碍。学生阅读兴趣缺乏,除了自身主观原因之外,家长、老师、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由于不想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不愿投资购买必读的课外书籍;而语文教师也只重学生的语文成绩,以讲练习题为主,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甚少;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和阅读资源,忽略学生课外阅读的阅读构建对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而语文教师只管自己表现得如何生龙活虎却忽视了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讲代读和只读不讲的两种极端

①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P17 ②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P65

自从新语文课程实施以来,可以说农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式五花八门,但最极端的形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教学中,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观念难以一下子转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让学生从什么角度读。读出什么结论都有预先的设定,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想一想,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的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动起来,教师也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往往是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甚至回答出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育目标,这实际上仍是一种填鸭式的机械被动地学习;二是在一部分教师积极顺应潮流:“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运用充满魅力的鼓励性语言”等等的要求,是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于是,在教改“形势”的合围下,在在评价学生阅读答问时,教师们便满嘴涂蜜,即使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老师们也会说一句:“很好,你真有创意!”之类的话。更有甚者,为了阅读教育形式多样化,课堂活动化和生动化,教师完全放手于学生,每节课都分为自读、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三个环节,课堂模式化一味要求课堂热闹,对文本解读不够,而对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也只是蜻蜓点水;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讲解,认为讲就没有很好的体现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③教师在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却一盘散沙的现象中,极端地“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阅读导向。

3.扭曲文本的文化内涵

《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不少老师也开始把西方的接受美学引入阅读教学,一味反对标准答案,主张“多元解读”,这与过去阅读教学中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法相比,确实是不容置疑的进步,但我们的教学常常矫枉过正,“多元解读“走向了极端,有时也会变得荒唐。例如:有的学生读了《背影》,居然说父亲翻阅铁栅栏为儿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教师教学《愚公移山》引导学生分析移山好还是不移山好的问题,也有学生提出鹬蚌相争的故事失实,因为鹬的嘴被蚌夹住时他们怎么可能说话;读《木兰诗》提出女权意识;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就大谈而特谈历史„„这样的多元解读与个性化体验未免是对文本文化内涵的一种扭曲,太失语文味了。

4.忽略学科间的联系

现阶段由于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就给很多老师造成了一种误解:“我是学中文的,何必学外文!”只要语文知识过硬就行了,至于历史、地理等知识,那是历史、地理老师的事。如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恐龙无处

③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04.P177

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科普说明文时,这其中就包含有“板块漂移说”等知识,如果语文老师对地理知识不熟悉或者忽略地理知识的介绍的话,那就体现不出科普说明文的阅读价值了。另外,如果语文阅读教学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发展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反之,脱离了生活实际来谈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切实际的。既然“语文既然即生活”,它就应该包罗万象,与各学科都是相通的,如果将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乃至于社会生活严格地划分开来,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误。

5.阅读资源匮乏和阅读教学手段单一

语文学科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然而地处偏远的农村,即使在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教学设备仍然不及教师和学生的所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引导为主,除此之外,还得靠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农村的很多中学连图书室都没开设,学生除了手中的课本(一本语文书)就没有别的书籍了,学生获得文化储备的渠道无疑太狭隘。

大部分农村学校还没有开通网络,也没有多媒体设备,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一支粉笔打天下,而阅读教学是很需要声情并茂的。然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效果是远远落后于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而进行教学的效果的,这也是农村课改得以有效进行而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改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宏观思路

我身为一味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纵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切实体悟到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是不利于农村课改的推进的。要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学同步,笔者认为每位语文教师应以以下这些策略去思考:如何改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多角度多层次激发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许要石子。

除排心理障碍。读过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

倡导教学民主。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

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我──你”为平等对话关系,“我──它”为顺从奴役专断。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提供交流平台。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试问,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课文几百篇,学生步入社会后,哪还记得哪一篇哪一段老师是如何讲解的呢?如果说还有印象的话,这个印象也只是朦胧的记得某篇文章“我”曾经读过。唯有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撞击,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才会刻骨铭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既要多元解读又要重视文本回归

①多元解读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几年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心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 理解并大加鼓励。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没有被动消极的工具状态,因此,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

②文本回归的内涵 所谓文本,是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的、非语言的“传意”方式,教学文本“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可以视为会话文本与读写文本,以及对话文本与独白文本的总体”。

就语文课而言,“人文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的──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字形、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文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挚爱、对民族的希望、对人类的博爱、对动物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亲情的感恩、对爱情的忠贞等,这些真正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融合在文本之中。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生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综合地包含在文本中,自然又会多层次、多侧面地折射出来。”④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语文素质直接来自他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文本作者往往是一些思想家、科学家、语言艺术大师,阅读文本就是与他们进行对话和沟通。就会走出狭小的精神洞穴,放眼看世界闻名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文字之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而我们的课堂中,文本的内涵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就延伸、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只有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才能真正和文本平等地对话。应该承认,由于每个人的自身阅历和阅读经验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根据片言只语,就断章取义,误读总是难免的。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交锋,可以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批判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但批判

④童炳庆.文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01.P168

不等于否定,创造不等想象,必须以求真的理性态度为前提,否则必然导致文学作品文本价值的丧失。

纵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的什么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主体“哈姆雷特”,将他“读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多元理解而不离文本,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语文阅读教学。

因此,从多元理解和文本回归的内涵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多元理解,在多元理解的基础上,又要重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求异与求同是辨证统一的。

“‘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求的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统一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或超越,求的是充分尊重文本前提下的张扬自我,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于是,考试从检验学习的手段异化为做人治学的目的;读书从涵养心灵的田园,蜕变成了谋取功利的钥匙。只有既‘求同’又‘求异’,才能活读书、读书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当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必要的指导。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教师既不越俎代庖,但也决不放任自流,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自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前者的认识机制是同化,这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它引起认知结构的质

变。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在此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文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从而赋予认知对象以心理意义。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是怎样得出来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⑤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3.将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乃至于社会生活相联系

既然,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应与各科教学乃至于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才能展现教师的语文风采,所以:

①阅读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②阅读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新语文教育观:“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⑥的大语文观,指示我们要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融入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4.多角度开发阅读教学资源,丰富阅读教学手段

要改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阅读教学手段的丰富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教学的开设对课外阅读教学的促进,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

⑤刘用哲.让语文课堂充满差异[J].语文教学与研究(初中刊)。2007.10.P38 ⑥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3.P54

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想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阅读内容,保证他们拥有足够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时间,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与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学生要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师要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的“小书屋”。学生应力争开设学生图书室,政府部门教育经费应该考虑倾向农村学校资源优化设置上,尽力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阅读资源。

另一方面,作为农村语文教师,也应努力挖掘阅读教学资源来丰富阅读教学手段。如一张挂图,可能增加视觉上的形象感;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文物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手段都是有益于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改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课堂方法

面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以上的策略思考是势在必行的。但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行动,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这些困惑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位在农村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去实践自己的理念。

1.阅读教学课堂激趣

要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课堂兴趣的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 妙导激趣,融情于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孔子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导语,以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其积极思维,以实现对文本的直接阅读,自主阅读。

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课前让学生齐唱歌曲《儿行千里》,然后评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多么好的歌词,多么伟大的母爱!儿行千里之时,父亲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共同了解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简单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到时,自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去,真正做到“入境始于亲”。

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新教材 熟读课文,体悟文章。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让学生在大体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一边轻轻吟诵,一边回顾文意。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展开联想的翅膀,用自身的生活阅历去丰富它,使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在头脑中进行再次创作。《天上的街市》描写天街的语句:“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分析时,指导学生抓住限制词语“没有的”,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幻想街市上的珍奇。其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只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每时每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2.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上文已经提到了多元解读的内涵和文本回归的意义,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可以从多各方面去进行,这里反举一二例与大家共勉。如①个性体验式解读;②链接式解读;③批判式解读;④创造式解读。

① 以文本的情感性引导个性体验式解读: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以此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以此来打动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我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有的学生想到了美好的小学生活、慈爱的老师、六年的同窗好友;有的学生记得犯错时爸爸对我的惩罚;有的学生认为爸爸给我送花夹袄这个细节,更可以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有的学生认为事事都有 感悟体验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而充分的阅读又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领悟。在课堂上,抓住几个点来深入体验,如: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着描述一下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们分别从文中父亲对儿子的至诚无私,儿子对父亲的内疚愧悔,由此触发的相关亲情的联想等方面切入,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揣摩并表达人物心理,真切地咀嚼和感悟人物情感。

② 以文本的衍生性引导链接式解读: 解读文本,不要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不只是从属于作者个人或某个时代,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系统。把一篇诗文,链接到其他文章,嵌入到历史中去,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交谈,就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如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绿》时,赏析“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蔚蓝的天”融在水里怎么会变成绿色呢?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引用了古诗“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们恍然大悟。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一贯主张让学生以诗解诗。如学生在阅读《乡愁四韵》时,只是将几个意象找出来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进行赏析的话,会很平淡。但假如采用这种链接式解读,会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以 觉,《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两篇文章都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读者解读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读者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及学生熟知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便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③以文本的争议性引导批判式解读: 苏轼有一首写打猎时的感受的词《江城子》,其结句是:“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是一星宿名,在这里比喻当时宋朝西北最大的边患国──西夏,运思可谓巧妙;问题在于:天狼星的运行轨迹始终在南天下部,你面朝西北怎能看得到它呢?

元丰三年(1081年),苏轼被贬到湖北的黄州,即今天湖北的黄冈。在此之间,他游览了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著名的篇章。然此“赤鼻”,非三国时诸葛亮火烧的赤壁,“赤壁”在今天湖北的蒲圻境内。

《斑羚飞渡》这样一篇从思想到艺术都有明显不足的文章做教材是不合适的。但现在课本选入了,面对这一问题怎么办?我觉得教学时在让学生理解其正面的思想和艺术的同时,也应对其负面的思想和艺术作一些适当的批判性的处理。作者的主观意图,是赞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精神。但是,在客观效果上,这个故事却有一种与作者主观意愿不同的副作用: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者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追杀珍稀野生动物的事实,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犯罪,而作者笔触中又偏偏丝毫没有谴责这种犯罪的意味。

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这种绝技需要斑羚们起跑、起跳时间选择得高度精确、跳跃幅度控制得高度准确、跳跃技巧掌握得高度娴熟、对接时机衔接得高度吻合。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猎物就是他们的勋章和墓志。

正是为了这种经济利益,伤天害理的狩猎者们宁可以身试法,并致使羚羊濒临灭绝。按照正常逻辑,根据这伙猎人的觉悟水平,在羚羊已成瓮中之鳖时,即使执法人员命令他们放下猎枪停止围猎,恐怕都无异虎口夺食,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由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即将变成大笔钞票的价格昂贵的羚羊角,转而雅兴甚高地欣赏羚羊秩序井然地绝处逢生或万分可惜地弃身峡谷,而自己徒劳一场?如果他们真地被斑羚的崇高精神感动了,震慑了,那为什么不赶紧后退、撤离,而要残忍地欣赏这些感动震慑了自己的动物悲壮地赴死呢?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作者这样写与自然、与科学相背。

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野生动物的猎杀者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

假如你是狩猎队员,读过本文你将如何?──学生自由发言后提供参读文章《藏羚羊的跪拜》。此文写一个老猎人在猎杀了一头向他跪拜求饶的藏羚羊后的悔恨与惭愧。

“斑羚飞渡”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借此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探究到一定程度再提供参读资料:证明“真实”的《视死如归的斑羚》,证明“不真实”的《漫议〈斑羚飞渡〉》。

④以文本的思辨性引导创造式解读: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在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上了多次,没有觉得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地方。但在去年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在网上浏览资料,发现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课文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

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的“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传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篇文章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无道理呢?在同学们对文本充分的阅读、深入的讨论之后,大家各执己见,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句话确实是不严密的,因为中国人有无骨气,不能一概而论,而部分同学认为这里的中国人显然不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只是指一种国民精神,难道勤劳善良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那就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一定都是勤劳善良的?

矛盾的焦点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这时,我提供了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吗》中,“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生1: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如果不加修饰限定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部分中国人。可见,批评文章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生2:中国人当然有各种类型的人,但我们写文章的目的就是给别人一些启发和鼓舞,吴晗写这篇文章就是要鼓舞我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语言铿锵有力,如果改为“我们一部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吗?

生3: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都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在社会的主流地位的,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就像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中谈到的“民族的脊梁”。

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中,引入了对立的观点,加入了质疑思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一言以蔽之,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既注重多元解读,又重视文本内涵,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3.阅读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教学的实施

阅读教学其实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是语文知识与科学课知识的相容互济。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可向其他学文科知识延伸,又可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他语文知识。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课前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处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汉江临眺》时,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汉江浩瀚的水势,以及若隐若现的远山。

这些画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诗的审美感知,它比较恰当地表现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驰聘想像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阅读教材与音乐相联系时,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先教学生学会唱这一首歌,在学会唱这一首词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教材上来,在音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激发学生的想像。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阅读资源

如果说课外阅读使阅读教学的“心脏”,那么课外阅读就是阅读教学的“肝肺”。“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⑦因此,语文教师既要用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又要利用课外阅读丰富深化课内阅读,那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首先应激发课外阅读欲望,可经常向他们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本乡本土有识之士的成才之道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的兴趣。古往今来, 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 无不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其次, 由于初中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 可选择有精彩的画面书给学生看, 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容易被吸引, 也就会热情地去阅读, 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的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可补充一些增强内容。

看, 诸如《焦点访谈》、《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正大综艺》之类可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节目。此外还可以多开展活动, 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等。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丰富知识, 开拓视野的一个便捷途径, 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贡献一个或几个爱因斯坦的需要, 更是我国培养21 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 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在教学中脚踏实地用好课外阅读这一开启学生心智的法宝。

固然,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与城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出在农村的同行们有紧迫感、有危机意识,认真分析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相信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3.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04.4.童炳庆.文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01.5.诸荣会.新语文学习[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09.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3.7.赵福祺 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04.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0.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02.11.钱元元.新语文学习[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02.

致 谢

衷心感谢指导我的唐代兴教授,在这一篇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他给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并传授了我许多宝贵的经验,我的论文在唐教授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

在我自考的学习生活中我还得到众多人的指导与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祝他们在工作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转贴)

(2008-01-03 19:19:56)标签:杂分类:他山之石

新乡市长垣县樊相镇中心校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2002年9月,长垣县整体进入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

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人才的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在于:

转载(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2、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要以教育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实验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1)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2)掌握学科管理的基本方法。

2、观察法。深入教学实践,跟踪观察了解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现状,摸清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3、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效果调查表,为语文教学系统性管理把脉,以便对症下药;同时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师生对教与学的过程、方法及结果的心理需求。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题内容边研究边调整,在行动中不断推进课题进展。

5、个案研究法。选取特定的人与课题,对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逐个环节进行描述与分析,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广泛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当前对于有效(高效)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从中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作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现状,又确立几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以系统结构优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研究语文教学的“高效”问题,最终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2——2007.10.22)(1)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尤其是关于有效、高效教学的理论,掌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法,成立研究组织。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科研理论,并做好成员的分工安排,确立子课题方案。2.准备实施阶段(2007.11——2008.2)(1)请专家指导,进一步论证课题方案。

(2)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教学效率。(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科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3.全面实施阶段(2008.3——2009.8)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语文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

(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研究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4.总结阶段(2009.8——2009.12)

(1)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相应的研究报告、论文或论著。(2)总结出语文高效教学的一般规律。(3)探索出培养高效性语文教师的途径和方法。

七、成果形式

1、论文

2、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

八、课题人员分工:(略)

九、课题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因此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出现浪费:时间的浪费、智力的浪费以及其它教育资源的浪费,任何一种浪费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都会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教学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否是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广大师生的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既如此,本课题的研究就会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有利于形成研究的环境与氛围。

本课题提出之后就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全力响应,同时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领导也鼎立支持,他们在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准备帮助开展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细致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最新资料,找准了课题的切入点,完全有信心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主要是语文教学的县市级骨干教师。有市县名教师2名,中学一级教师4名,他们大都参与过省市级 “十五”课题的研究,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文章,完全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一把手校长的全力支持,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不仅添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而且购置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杂志,研究经费学校全额拨款,需要多少学校拿多少,同时给课题组成员提供大量外出调查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学校规定,只要是课题研究,学校提供所有的物质和时间上的保障,并将尽力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另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就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十、预期成果的价值: 1.实践价值:

在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教学产出,其实践价值就在于: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高效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优质教学的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天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体现。而高效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与效率——一方面要有优质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过程,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坚决反对那种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加班加点”之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教学的本质追求。

(2)有效地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教学从有效性纬度上有四种形态: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高级状态)——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教学的大量存在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于学习(特别是重复作业、机械训练等)的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效益之低下,“日光”加“灯光”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陶行知先生曾经抨击过的那种“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的那种“杀人的”的教学,今天涛声依旧!反对低效(无效、负效)、探索高效教学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当前的低效状态。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之路。

(4)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语文属于母语教学范畴,学生学起来不像学其他学科那样有新鲜感以及学会之后即刻获得成就感,而且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常常是无所谓,进行高效教学研究能够很好地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2.理论价值:

(1)丰富语文课程改革理论。从目标上来说,课改的真正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媒体的包装报道,与高效教学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过程上来看,新一轮的课改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其成败与否的关键指标,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是语文高效教学策略最核心的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实语文课改理论。

(2)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究语文高效教学,把“教学”放到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到效果的真正落实这一个过程中作整体上的管理,优化其过程结构,而不仅是某一教学环节上的探究,这将有助于确立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思想与高效教学观,提升其语文素质化教学理念。

第三篇:浅析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析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桑镇第二初级中学

张海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老师们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样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主动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才能全面、深刻的认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一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用暗示激励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允许学生提出无价值的问题,不轻易否定。

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①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②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③组织汇报讲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④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对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四、课堂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几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们是现行的许多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若一味地使用一两种教学方法,难免陷入单调枯燥。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各器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求多,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比如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此,各种各样的练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能够培

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阅读、讨论就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应能够积极并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倡导对话,但不要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真正地互动与真诚地交流,而不是肤浅的“形式对话”、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思考

------课题研究组

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有所了解,我们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演变。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通读课文—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完全是由内容到内容的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人微言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抄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和词语解释。这种模式目前在某些学校依然还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席卷全国,形成共识,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应该在吸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上进行”。几年间“语言文字训练”成了小语教坛上的热点话题。1995年10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其中第二、第三条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和“要展现语言训练的过程”。1997年10月,在安徽马鞍山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评课标准提出了六看:一看基本目标,二看教材理解,三看学生主体性,四看语言训练,五看教师素质,六看整体效果。1999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又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一是教学目标明确、适当、集中,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三是以读为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四是优化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好,从三次大赛评功课标准来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始终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教师提出“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然而语文课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数学是理性学科,它是人文学科,将

座标点仅仅定位在“训练”这一纵轴,舍弃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显然是不妥的。针对这种状况,2000年修订的小语大纲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凸现了人文性。避开了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等谁主谁从的争论,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性”。2002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了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形式出现了,“综合性”体现了人文观,但是语文的本质特点没了,语言文字训练淡化了,会后全国小语会副县长会长丁培中先生总结说:“这不是历史的跨越,这是一种误区。”他认为语言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朱作仁教授认为,“抓住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性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强调个性学习,、情感体验、人文感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千万不可淡化语言的工具性,我们既要披文工团入情,更要以读悟语。

二、现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缺憾。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常常是“闭门造车”,下面是我们一些教师的教学片断: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课堂教学策略。

这是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执教第二册苏教版《雨点》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断。(公开课)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生:纷纷争抢苹果。(共九个要识的字,没摘到的同学又回到座位)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

生:跳跃,贴到哪儿好呢?(还剩词语“洋”)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到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这儿(海洋里)吧。(教师把字贴在了海洋里)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小学依次领读词语)

对于这个教学片断你是怎么认为的?(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析:你认为这位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法时,教学策略实施得怎样?新生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这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然而教师在设计活动和游戏时,往往忽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效果,热衷于形式上的热闹,在本片断的识字教学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教学,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孩子也只不过是随意抢摘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有多少思考与选择?抢摘后的支配权还在于教师,教师让贴切哪能里就贴切哪里,叫你干什么你才能干什么。分析以上教学,板贴的位置,表面上看似乎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实际上是为了教师的板书设计。学生抢摘后如何利用学具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不局限于齐读,学生还有自己可选择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够多的机会实践,这个片断教学,结果教师将抢摘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去思考怎么认识和掌握生字词,然后去贴,在贴中,将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有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整堂课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思考;二是,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什么方式,交流什么,都不明确)把自主等同于自能自会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获得了自由,实际上放任自流,真正的自主,一定是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下,进行的,绝不是孙悟空式的自主。放羊式的自主。

我们再看一位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的公开课片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座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座在一起,喜欢秋季的同学座在一起„„

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了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

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它学生的发言被某个优生取代了,且代表的是个人的立场。

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怎样?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策略被教师们广泛,小组学习应用得当的确能给人们享受与启迪:如写议论文(我的体会)集体备课。

关键是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他是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的,经上教学活动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与任务的分工上也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果改为: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明确你学哪些景色,掌握了哪些内容,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组成学习小组,先共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与探讨问题,明确小组内分工,则会更有效,我们的课堂切不可像山是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似热闹实质空洞这种现象姑且称为“竹笋式合作”。

三、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断,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策略。

《捞铁牛》这篇课文,大家都很熟悉,有位教师在讲到怀丙和尚用两船泥沙捞铁牛这一环节时,是这样处理的:

1.用实际展示用两船泥沙捞铁牛的过程,(小的铁牛,船上泥沙慢慢去掉)学生兴趣很浓。

师:你认为怀丙和尚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的人。

生:了不起的人。

师:老师相信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你想一想看能否还有其它办法捞起铁牛?

生:用许多人来抬。

生:用起重机来吊。

生:用大型直升飞机来吊。

生:把铁牛切碎后再捞捞上来再用万能胶组合起来。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始终脸带微笑,不时点头肯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你对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怎样看待?

阅读是富有个性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话题,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开放性阅读教学要把握上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情趣的渗透,这位教师发散思维的导向发生了偏差,开放广、大、空。对学生的问题设置空,对学生的回答更是来者不拒,(就像社会上的有些人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给钱,来者不拒)这种开放,我们不妨称为来者不拒式开放。如果,这位教师能紧扣文本来设置问题,则效果就会不一样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怀丙和尚为什么用两船泥沙来捞铁牛?不能用其它办法吗?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既感悟捞铁牛的过程,更深层感受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怀丙和尚的智慧,同时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难以有其他办法。思维是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求同就是发现规律,求异就是发现特点,在实际

教学中切不可只关注求异思维,突出开放,也应关注求同能力的培养,适度收缩,求同求异,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

四、家犬式的探究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十二册《草船借箭》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以前看过电视剧《山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生:„„

师:读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生:„„

师: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兴趣!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注意抓住他的特点。

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7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于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来说,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性阅读活动。问题意识、亲自实践、开放视野是其主要特征。小学生的

探究学习虽不是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必须讲究科学性,杜绝随意性,突出有价值性,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但不是学生所有的发现,要引导学生质疑能够体现文本价值的问题,要探究能够贯穿文本主线的问题。这个片断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质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抓住文本的内涵价值来归纳,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应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质疑发问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统领全文的纲领性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贯穿学生整个读书过程,使学生探究的目标明确,文本的价值得到体现(研究原因实际上就研究了人物,诸葛亮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就是天、地、人吗?而人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情况,来分析其中的人物,整体上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学生学的有趣,教师教的轻松)而这位教师让学生各自为政,去研究其中的一个人物,实在是零碎且偏移,一组人研究曹操,另一组人对曹操只能是听听,谈不上个性化意见这种探究,就像是家犬乱嗅气味,乱撒尿,没重点撒到那算那,要像警犬一样顺着着一种气味追踪,因而,我把这种探究称之为家犬式探究。

五、狐狸式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教学对话理论”与“阅读对话理论”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我们的教师非常重视这个理论,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的《青蛙看》的教学片断。(我市某乡镇一位年轻教师)

师:青蛙有一个什么想法?

生:想看大海。

师: 他有没有看到大海?

生:看到了。

师:他是怎么看到的?

生:他去问苍鹰、松鼠后跟着松鼠上去的。

师:苍鹰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师:请你把课文中的话读一下。

师:松鼠又怎么对他说的呢?

师:请你把课文中松鼠的话读一下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讨论稿)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十大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分目标(7-9年级40条分目标),具体体现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我们也可理解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先决条件;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有创意地表达。

2.凸显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信息社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重视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关注现代公民素质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应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体现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积累,发展语感;要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强调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特征分析与教学条件把握、影响教学各要素的决策四个方面综合考虑。1.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研究

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教材的版本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大都包括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和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部分。其中阅读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 分析年段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要求,以建构阅读教学的教学体系。② 研究本课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意义并给其恰当的定位。

③ 解读文本(课文)。通过解读文本可以确定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对文本的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材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对文本的分析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要深入挖掘文本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和教育价值,细致分析文本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文体特征的把握,教材选文文体形式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要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特别是有利于文本解读的因素。(2)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的内容相对单薄,且系统性不强。对写作教学内容的分析应更多地围绕《语文课标》中的“写作”课程目标,参照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并充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3)口语交际教学

教材中没有单独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因此,确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应以《语文课标》为依据,进行系统建构并逐一分解为各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之后,再对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4)综合性学习教学

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人教版教材每册6个专题)。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一般与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相关。因此,对综合性学习专题内容的分析应有单元意识,尽量与阅读教材联系在一起,形成教学内容上的呼应。同时,还要力求将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整合于其中,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学情研究

学情研究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特别是针对将学内容,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研究学情,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情况进行预设,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创设贴近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境,策划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 则:

(1)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可达成的教学目标。

(2)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综合确定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表述应准确、具体,不空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切实落实语文知识的学习,真正关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切忌“假大空”,要细化到可以操作,能够达成。

(3)教学目标不能游离教学内容,避免为追求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盲目延伸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内容脱离文本教学内容。3.教师特征分析与教学条件把握 ●

教师特征分析

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行为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和风格,分析教师特征有利于选择恰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条件的把握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教学条件(包括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的可能性,寻求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4.影响教学各要素的决策 ●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们各有作用,各有所长,课堂教学中要有机的综合使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全面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运用

图书馆、教学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出发,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流程,即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要具体、严谨,体现可操作性,便于把握。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重视的问题: 1.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好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广播甚至网络等现有资源。同时还应提倡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外课程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

当前,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和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应注意的是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运用,体现适用性、辅助性价值,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2.关于预设与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为了更好地生成,语 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为生成留有更大的空间。3.关于阅读教学(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语文课标》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很大变化。《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语文阅读课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可能的教学手段,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2)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学应成为农村学校和七年级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3)处理好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知识的教学应以知识的运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出发点。过份重视和过于忽略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科学的。语文知识教学应以有用、好懂、简要为原则。

4.关于写作教学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设计写作课的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有意识贯彻到教学目标之中。

同时,写作教学还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5.关于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为目标;应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口语交际情景,不必过于重视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以培养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为目标。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并提倡跨领域学习。

(二)教学实施的策略

严格来说,已形成的教学设计在实施前应有一个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但常规教学中,一般会忽略这一点,往往是形成的设计直接进入课堂,得以实施。因此,教学实施中教学设计的调节和教学设计的监控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至关重要。

1.教学设计的调节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的交织,容易使得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现象。此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甚至创新。

(1)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语文学习重视感受和体验。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尤为重要。而其中关键在于学习动机的维持。有时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节,以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2)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这就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观因素增大,可变性增强。语文教学不应追求程式化和标准化,而应强调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3)动态生成中的有效引领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前提,课题教学中的生成又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及时对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为了贯彻实施教学设计,而以教师的主观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师的感受来压制学生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学习中的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提炼,以补充或创新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监控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深思熟虑后所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方案。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设计实施中的完整性,避免有所缺漏,不能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随意的删减;另一方面要对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监视,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不断的完善。

下载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效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只有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语文课堂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实现......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对初中生尤为困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改路子,使农村作文教学作出困境乃当务之急,为此,我猛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更形教学观念,让......

    浅析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浅析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各大学校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加快推进步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还相对滞后。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可收效不如人意,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管窥(范文大全)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管窥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刘学军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