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AB版教材对比
A、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及其教学比较研究
摘 要:“数学是科学之母”,数学是有用的、自然的。高中生学习数学不单是为了应对高考,应该学会“有用的数学”。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而高中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就是高中数学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实验已进入第六年。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数学试验教材有六套,其中有五套已进入到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试验区供高中学生使用。目前的实验教材新鲜感已渐渐褪去,几年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提出了许多问题,争论的问题也比较多。究竟选用哪一种版本的高中数学试验教材才能更好的发挥教材在教学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哪种教材更符合并且贴近《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是否可以互相借鉴?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基于此,本文比较了人教 A、B 版教材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主要研究了两部分内容。对人教 A、B 版新教材(必修 1)进行了详尽的比较与研究,找到了两版本数学教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两版教材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编写体例、例题与习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已有不少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几套教材的特点与区别做了研究,但是对人教 A、B 版教材作详细比较的并不多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人教 A、B版必修 1 在教材及教学实施方面的比较与研究,提高自己研究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材的使用和教学上提供一定的帮助。显然,对这种在课程标准下指导的教材及其教学的比较研究无疑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价值的。比较结果及分析:
一、人教 A、B 版教材概述
为了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 21 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先生为主编,与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学数学教研员和数学教材专业研究及编写工作者共同成立了课题组,依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编写人教版义务教育中学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本文所比较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A 版和 B 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1》,其中 A 版教材由刘绍学主编,B 版教材由高存明主编。通过对人教 A 版数学教材两年来的教学,感觉到:A 版教材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 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学习、探索。人教社 A、B 版高中新课程数学实验教材都特别注重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总的编写思想力求体现《标准》的课程目标,都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宗旨,基本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它们的编写力求使教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适应我国城乡广大地区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学体验。它们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适应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处理好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数学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人教 A、B 版教材宏观比较
2、人教 A、B 版教材体现《标准》的编写理念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3、人教 A、B 版教材的微观比较
4、A 版教材与 B 版教材在体系结构上的比较 二.两种版本比较分析
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两种版本的目录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如下:
人教 A(左)、B(右)版教材的体系结构比较
第一章 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阅读与思考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1.1.1 集合的概念 1.2 函数及其表示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阅读与思考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信息技术应用
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2.2 对数函数
阅读与思考 对数的发明
探究与发现 互为反函数的 人教A版人教B版
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2.3 幂函数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阅读与思考 中外历史上的 方程求解
信息技术应用 求方程的近似解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
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1.2.2 集合的运算
本章小结
阅读与欣赏 第二章 函数
2.1 函数
2.1.1 函数
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2.1.3 函数的单调性
2.1.4 函数的奇偶性
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象(选学)
2.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2.2.3 待定系数法
2.3 函数的应用
2.4 函数与方程
2.4.1 函数的零点
2.4.2 二分法
本章小结
阅读与欣赏 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1.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3.1.2 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 3.2.1 对数及其运算 3.2.2 对数函数
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Ⅱ)
实习作业 本章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两版教材都以课程标准的基本条目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来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能够全面体现。两版教材在必修 1 的分章明显不同。A 版在必修 1 中将集合和函数的概念合放在第一章,顺序也与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一致,这体现了编者对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思考。B 版与课程标准各模块“内容标准”的对应非常严格,这样的教材基本结构有利于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A 版教材各节结构根据内容需要而确定,基本上包括以下部分:(1)章名、章主题图
(2)第 1 节习题 1-----第 n 节习题 n(3)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实习作业(4)小结、全章结构框图、回顾与思考、复习参考题
B 版教材各节结构根据内容需要而确定,基本上包括以下部分:(1)章名、章主题图、全章各节名、章引言
(2)第 1 节习题 A、习题 B-----第 n 节习题 A、习题 B(3)本章小结、知识结构、思考与交流、巩固与提高、自测与评估(4)阅读与思考(5)附录
对比两版教材各章基本结构中可以看出,每一章开始部分设置是一样的。A 版教材在每一章小结之前根据章节内容需要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数学活动,这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呈现。而 B 版教材将这种数学活动安排在本章小结之后。B 版教材在每一章都设有“附录”,是对本章所需知识和工具的补充,最后一章的附录是总结本书重点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从两版教材各章节结构的基本设置上比较,A 版设计的相对丰富一些,但并无显著差别。针对具体知识的设计上,A、B 版教材存在众多不同之处。人教 A、B 版教材必修 1 中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的比较A、B 两版教材从内容安排上并无根本差别,只是体现了编者不同的设计思想和编排风格。但是,A、B 两版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内容的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
它们有的把同样的内容放在了不同的栏目中。如,同样是介绍有限集、无限集、祖暅原理的内容,A 版放在“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栏目中,而 B 版则放在正文中;B 版的内容相对多于 A 版,增加了一些推论、方法等。如,同样是《函数与方程》的内容,A 版安排在《基本初等函数(Ⅰ)》之后,而 B 版以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为背景,介绍了这部分内容。
1、集合内容的相同点: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元素、集合、两集合相等.a∈A、a∉A.(2)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Venn 图、子集、真子集、空集、集合的相等.(5)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全集、补集
2、集合内容的不同点: A 版
(1)在“阅读与思考”里介绍元素的个数,有限集、无限集等概念
(2)在“思考”栏目里:A∪A=A
A∪φ=A
A∩A=A
A∩φ=φ B 版
(1)对象、有限集、无限集、解集.集合关系与特征(2)性质之间的关系 A∩B=B∩A,A∩A=A A∩φ=φ∩A=φ。如果 A⊆B,则 A∩B=A,A∪B=B∪A
A∪A=A,A∪φ=φ∪A=A。如果 A⊆B,则 A∪B=B,A∪ACU=U,A∩ACU=φ
3、函数内容的相同点
(1)函数的概念:y=f(x),x∈A、定义域、值域。(2)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端点。
(3)函数的表示法: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分段函数。(4)映射。
(5)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增函数、减函数、最大值、最小值、偶函数、奇函数。
(6)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n 次方根、根式、根指数、被开方数、分数指数幂.无理指数幂。
(7)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8)对数与对数运算:对数、底数、真数、常用对数、自然对数、换底公式。(9)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反函数。(11)幂函数。
(12)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 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 含义。
4、函数内容的不同点(1)函数概念
(2)映射的概念:B 版中引入象、原象.映射 f 的定义域、映射 f 的值域、一一对应关系一一映射,A 版中没有提及。
(3)函数的单调性:B 版中提及函数自变量的改变量与因变量该变量 及函数的平均变化率,A 版没有提及。
(4)B 版中用 scilab 语言求函数值的方法(选学)。
(5)B 版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待定系数法。
(6)B 版在幂函数之后探究了函数的凸性,为学习高等数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A 版对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进行了归纳,结合例题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B 版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中以xy=2和xy2=log两个具体函数为例,指出 x>1 时,对相同的自变量的增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增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 A 版相比,缺少幂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实际数学模型。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动脉,是高中数学的六条主线之一,函数概念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函数在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或网络交汇点的地位。因此整体把握高中教材就必须抓住函数主线,而在人教 A、B 版必修 1 中正是以函数为主,其中,函数概念、基本性质与基本初等函数(Ⅰ)和基基本初等函数(Ⅱ)是函数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初中获得关于函数感性知识后对函数的再认识阶段。第三阶段选修系列中的导数及其应用是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深入地认识函数,并不断地对函数进行学习和研究,不断地认真研究新大纲和新教材,把新课程改革实验扎实地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函数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学教师应该认真做到的。
三、.习题(练习题、习题、复习题的统称)以下对 A、B 两个版本教材的习题从数量、类型、素材等方面进行比较。(1)习题数量的比较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要真正掌握、牢固记住 4 至 20 个组块(一个产生式)需要反复 20 次才能贮存运用。前苏联玛什比茨的研究表明:“在对一个典型
问题的运算形成解法之前无论在什么学科中,不同的学生需要 1-22 次练习表 3-3 A、B 版中《函数的概念》的例题比较 ”。
可见,要掌握某个知识点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而过量的练习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要让习题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习题的数量上应该给予保证,而且数量要恰当。①练习题
A 版中设计了 51 题,B 版分为 A、B 组习题。其中,A 组 91 题,B 组 66 题。②习题
人教 A、B 版教材中习题数量分别是 A 组 61 题、B 组 25 题与 A 组 65 题、B 组 40题。③复习题 人教 A、B 版教材中复习题数量分别是 A 组 29 题、B 组 15 题与 A 组 44 题、B 组 20题.高中新课标对“数学 1”规定的课时数约为 36 课时(集合约 4 课时,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 32 课时)。由以上对比可知在练习、习题的配备方面 B 版的题量明显多于 A 版,人教 A 版平均每课时习题量为 12.5 题,B 版为 21.4 题,每课时相差约 9 题。B 版与 A 版不同的地方还有: 每一节的练习题设置上,B 版教材对练习题的层次进行划分,即分为 A、B 组练习题,而且在练习题和习题的 B 组中又加了一些带*号的习题,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摸索究竟在一个课时中安排多少练习才是恰当的。人教 A、B 版教材在习题的设计上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其中 B 版稍多于 A 版。(3)习题素材的比较
四、关于两版教材的教学情况比较 A 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况:
a.旧教材内容的随意填充
有好几位教师都说:“也知道旧的教学内容有的已经过时了,可不能随意加深和增加,但是有时一遇到时就一顺嘴儿把它们又搬出来了。比方说函数的值域问题,新课程已经淡化了,可一遇到这部分的有关内容就想多讲一些,结果学生负担也重,老师好累,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可见,很多教师对于新教材的把握,还不能脱离陈规旧矩,把已经删掉或并不需要视为重点的内容搬出来,导致教学目的偏离轨道。b.教学任务繁重,几乎天天讲新课
对于 A 版必修 1 的实际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感到教学任务繁重,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新内容—“天天进行时”。一学期要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而且必修模块在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就拿必修 1 的《函数》部分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到学会并且还能熟练应用,恐怕只有那些数学天赋很好的学生才可以做得到。因此老师们每天都要讲新课,而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和吸收就又要疲于为第二天的新内容而劳碌了。从而,教师们反映,在高一的函数教学中就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数学学习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基础打得不够牢固,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更有甚者必修 1 学完之后连函数的概念还不知道是什么,而且不在少数!
c.教师的授课方式并未做过多改变
在访谈中教师们透露出了他们的一些困惑。伊春市一中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行新课程举措,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以课堂讨论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但是推行主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数学教材的内容多、学生学习难度大,如果一味的进行课堂的讨论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课堂讨论只是停留在对一些问题 5 的局部探究上,所以讲授法仍然是主要的授课方式。这样看起来,很多教师们认为新课程改革在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上并没有做本质上的改变,数学的课堂不知道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B 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况
(1)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①课时不足的问题
一位只有一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说,他在教学的时候学生最困惑的是“B 版教材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而高一一年时间很难完成 4 个模块,训练时间也很少,这给我们的落实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内容多,课时少”是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部分内容是初中教材的重复还有几位教师说, ②教材的有些知识理论性太强
据学生反映,上了高一后,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半个学期就学一本书,对于高中阶段的难点问题—函数,“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几位教师说:“教材的有些知识理论性太强,在例、习题的配置上,基础习题不全,有的习题解题过程太复杂。学生有疑问—现在的高考趋向容易,有无必要做题这么难?学生普遍感到累,我们也感到困惑:新课程应该减轻学生负担,怎么事与愿违?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很好地讨论讨论。”
③教材中“计算机上的练习”完成情况不佳B 版教材很重视算法,在必修①中经常体现算法,都是为了必修③打基础。教材中有些内容必须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解,教师们都认为教学中适当用电脑教学 效果会好些。
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使用得较多的是科学计算器,其次是几何画板,Scilab 语言的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的设备或者教师不熟悉相关的操作或者学生遇到某个数学问题时不知道用哪种工具来解决。好多中学这方面的条件比较差,不可能都上机操作。另外,课本上没有常用的程序符号、命令(如乘号、乘方、开方、π、取绝对值、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等等),或给出符号了却没有给出用法;再如 Scilab 语言中执行语句应该小写而不能大写等应该注意的地方课本上也没有给出说明或注释;程序编写中也没有对加“,”还是“;”,是否加“,”“;”和空格作详细说明。
④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觉得教材所给案例有限,他们增加了一些教材以外的案例进行教学。(2)教师对两版教材函数内容设计的看法
通过对 A 版教材试用地区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是编写的较好的教材。他们都认为教材中函数内容设计的“还可以”或者“很是到位”,并没有提出其他的看法。
对于 B 版教材,一些教龄较高的教师说:“一直使用人教 B 版教材,经过我们的实践,可以说:充满探索,贴近生活。”还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 ①初中教材的重复内容可以相应地压缩课时,以缓解课时较紧的情况。②对书中一些知识点能够进行更加详说明,如:a.函数、方程、不等式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引入《数学 1》,作为“函数的应用”之一。
b.增加二次函数在限制区间上的单调性、值域的研究以体现二次函数内容的螺旋式上升。③建议部分知识点降低难度。
④建议在总结中增加例题及需注意的问题。⑤建议增加课题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一个必修模块设置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与所学知识有关且又有延伸拓广,如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税收)两本教材在编写上侧重的角度不同
A 版教材注重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设置教学情境, 内容较为简约,注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倡导“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材的编写上更多地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B 版教材则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内容较为翔实,注重体现数学的本质,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注重联系教学实际,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新的知识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与旧知识密切联系,注重数学学习的整体性。B 版教材最大特色所在,就是算法思想贯穿始终,这是与其他教材的最大区别,也是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编写上最新的尝试。
5.1.2 两本教科书的优点和不足两本教科书都存在彼此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这些优点和不足可以作为修订和完善高中数学教科书的重要参考。
5.1.2.1 人教 A、B 版教材必修 1 的优点人教 A、B 版教材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在内容的组织与展开方面,以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义、定理、应用为主干,素材丰富活泼,体系严密简洁。同时,教材通过专题阅读、例题和习题、小结、图片等形式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教育。在正文之外的专题阅读中,比较重视学生阅读与思考并举,以章节导语、旁注、设置“阅读与思考”(A 版)、“阅读与欣赏”(B 版)栏目等方式渗透数学历史、引导数学观念、概括数学思想、提示数学思维,文笔朴实,言简意赅;例、习题题量丰富,层次分明,这使教师在使用教材上,能根据其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可深可浅、可收可放,有利于不同师资水平的学校实施新教材的教学。在配插图方面,人教 B 版在讲解正文中配备了比 A 版更多的照片来渗透数学文化。
2.人教 A、B 版教材是以模块形式编写的,在编排和呈现形式上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知识点衔接得较好,以知识的发生、发展为序展开,注重知识的传承。另外,在编排上都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同时也“螺旋式上升”地呈现出数学的重要概念、定理与思想方法。以函数为例,中学的函数学习分三个阶段,《数学 1》(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中的函数学习是学生在初中获得关于函数感性知识后对函数的再认识阶段,这样的安排就是“螺旋式上升”的。
3.两版教材都着重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开始发掘问题,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从问题到数学的建立,从数学到问题的解决都要展开数学探究。两版教材中大量的思考、探究、阅读、讨论等内容是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的,而习题中的探究题、操作、调查等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才能完成。
4.在学习方式与教学设计上,两版教材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人教 A 版教材处处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设置了“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发现”、“实习作业”等附加栏目,提供一些具有探索性、拓展性、实践性的内容,以适应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通过不同的小栏目,如“观察”、“思考”、“探究”等穿插在正文中,对学生的思考非常有启发性。通过留白填空、边空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支持教师进行“以学论教”的教学设计。B 版教材每章由引言、正文、思考与讨论、练习、习题、实习作业、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都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B 版教材也比较突出问题的体现,通常在一章的一小节设有“思考与讨论”,通过小栏目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探究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出现:正文、思考与讨论、旁白、7 阅读与欣赏、探索性课题,从小到大,从示范到案例,再到一般都作了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可自主选择其中一些内容作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材,从基础性、兴趣性、层次性等方面,立足于面向所有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同时又使不同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5.在结合信息技术方面,人教 A、B 版教材也是立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利用计算机在数学概念的可视化优势,又不满足于直观,关注学生的动手实验。A 版教材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采用 office、几何画板等较为流行的软件,或者使用科学计算器,充分照顾学校间的软、硬件条件的差异。人教 B 版教材突出算算法思想,必修 1 几乎每章都涉及算法及算法思想 ,如在方程与函数的联系中,用二分法设计出相应的算法再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求方程的近似解。呈现形式适度变化,设置了“计算机上的练习”,突出了数学本质,返璞归真。如,用 Scilab语言求函数值的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受益。
6.人教 A、B 版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为学生留有探究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不再局限在教科书上,不只是传授内容、讲透知识点,讲题型,让学生会套公式,会用公式,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运用。评价标准不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而且真正关注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观和社会实践调查等方面来作为评价标准。
教师们改变了教学观念,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复习提问,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丰富,同时,两版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背景、问题示范,也激发教师要创造更多地适合于本班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这为教师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科学型计算器),也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5.1.2.2 两本教科书的不足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两本教科书在实际教学和学生使用时的效果,可以知道两本教材也存在着不足:
1.人教 A 版教材虽然已经强调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注重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但很多知识点的给出仍然很直接,对学生学习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和态度关注仍不够,适合教师讲授,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展。
2.B 版教材偏重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农村偏远地区或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使用 B 版教材教学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很多学校可能没有条件让所有学生每一堂数学课都在信息网络的环境下学习,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B 版 教材在设计上应该考虑到教材使用的地区差异。
3.在函数内容的学习上,人教版虽然总体上采取螺旋式的编排方式,但是在必修 1 编写上仍是直线深入的方式。这样小步子、高密度的方式编排知识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没有跨度,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压抑。
4.很多地方需要教师自己整理,而配套的教师用书许多问题无明确答案,查阅其他资料也有难度,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五、数学思想方法比较与分析:
两版教材共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模式是“章引言中介绍模式”、“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材正文相整合的模式”相比之下,版教材较版教材具有更丰富的渗透模式,更加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与归纳,努力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这是版教材优于版教材的地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种类的比较与分析
两版教材在宏观上共同渗透的一般思想方法包括:观察、类比、归纳、从整体到局部、数学模型、对应等思想方法,微观上共同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运动、分类、算法、转化、数形结合、一般与特殊、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另外,两版教材还有一些各自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版教材渗透的公理化数学思想方法,在正文、旁注和阅读材料中均有体现,而版教材则避开“公理”一词,用“基本性质”取而代之;版教材在介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渗透了集合思想,以这一思想为线索,从性质特征出发,帮助学生区分各种空间几何体 数学文化渗透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六、教师对两版教材总体设计的看法:
对于 A 版教材,教师都认为这是编写的非常优秀的教材。就 B 版教材而言,教师普遍认为 B 版教材很重视计算机的使用,这也是和其他版本教材一个很大的区别。一位以前参加过辽宁省的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教师说 B 版教材主要是面向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地区推出的,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的使用上,其他教材可能没有这么鲜明。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和形式化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应用较多,其中符号化与形式化主要用于概念、定理等的表示,而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则主要以其直观性、具体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性质。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目录(细)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二、气体摩尔体积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三、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硅酸盐
三、硅单质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三、学情解说
本届学生中考成绩极低,语文基础不好,学习能力极低,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难度极大,且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简单来说就是不会学习。
四、整合方针:
降低起点,放低要求,改变目标,培养学习能力,指向高考。
五、整合方案:
(一)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编写意图
1.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的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①是提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在选文、撰写导语以及确定“研讨与练习”的题目上,不但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力求体现初高中语文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的异同,以便明确师生在认知上的定位,促进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教和学在效果上达到本质的提升。
2.落实本套书综合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
第一,教学目标的综合。教科书中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就必修①第一单元,要求对本单元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这是“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而本单元选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其三个维度目标在本单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课程内容的综合。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等。例如,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就是对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综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阅读或拓展课外未知的阅读,培养积累整合、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内容的综合由此得以体现。又如,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关于‘三一八'惨案,除课本介绍的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你对 刘和珍、杨德群等受害学生了解多少?你还读过其他作家描写和议论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吗?查阅有关资料,作些归类、分析,拟出发言提纲,与同学交流、讨论。想想扩展阅读和交流讨论怎样深化了你对课文的理解,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写一点心得体会。”
这就是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综合,既要求联系课文,整体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又要求放宽眼光,开拓思路,广泛地搜集材料,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讨论,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三,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教科书是一个载体,力求让学生通过对多种学习过程的体验,采取多种学习方法,立足于自己的特点,各取所长、各尽所能,充分展示自我思考、领悟、应用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例如,必修①第一单元三课四首诗的“阅读鉴赏”过程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多种方法和形式对原始文本阅读与鉴赏,把握住诗歌中意象或思想感情进行多重对话,实现多维思想碰撞和动态心灵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诗歌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初步形成了鉴赏的能力。
(二)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板块安排
本册教材是高中必修课程起始阶段使用的教材,与必修课程的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必修教材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 * 号标出)”,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为避免课内学习分量过重,“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供学生在课外选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必修一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的单元安排
单元
第一单元
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 * 沁园春〃长沙 .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 荆轲刺秦王
. 鸿门宴
第三单元
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沟通与运用 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包身工 . * 飞向太空的航程 2 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
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4个专题,5册共20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强调读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了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必修一“口语”和“写作”专题安排是: 表达与交流
口语专题
写作专题
朗诵一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三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
四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3.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梳理探究”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必修一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是
必修一
梳理探究专题一二三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4.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必修一教科书中“名著导读”的内容是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三)语文必修①的“阅读鉴赏”单元内容概述
第一单元学习现代诗歌。本单元是必修阶段唯一的现代诗歌单元。在组织学生进行本单元学习时,首先应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会为以后的诗歌阅读及对诗歌兴趣爱好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依据本教材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感知和品味诗歌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 感受作品及作者的感情。鉴于本单元是五册必修教材中仅有的一个新诗单元,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新诗的一般特点,理解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艺术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在新诗的学习中积累朗读、品味、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学习中,感受美的语言及美的事物,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提倡有兴趣的学生尝试诗歌写作,来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4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饱含革命领袖的革命豪情,《雨巷》委婉吟哦一位青年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抒发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感激的笔墨抒写了一位乳儿对乳母大堰河的赤子之情……份份感情串联成情感的珍珠,晶莹夺目,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谓情深。教学时,用“情”以一贯之,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谓意重。
整合方向:通过意象把握情感。所以,这四首诗备课的核心就是分析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掌握规范答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关于文言文阅读,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句,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艺术或用法,注重在阅读时间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未能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诵,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的文章。情节的生动性,人物的形象性,是三篇课文的共同点。从个性特征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赵国策》,《鸿门宴》选自《史记》,这三部史书,都是有典型特征的著作(《左传》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与战争相关的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等因素的描写,来表现战争的结果,语言非常简洁;《赵国策》擅长刻画谋臣策士的思想言论,叙事时往往有意识地铺陈其事,以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标志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新的高度;《史记》被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写史,又有强烈的文学性,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倾向。)所以,这三篇文章,无论在叙述故事,还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又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整合方向:三篇文章全方位学习。主要有两个方面:
1、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艺术或用法,注重在阅读时间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水平,使其在考试中不至于大面积丢分。
2、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单元是现代散文。就本单元而言,单元的主线是“品文与品人”,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品人,主要指品鉴作品中的人物。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若从“品文与品人”的角度看,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但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有一个取与舍的问题,详与略的问题。再者,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还要思考如何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乃至“梳理探究”中的相关内容打通处理,这是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整合方向:与高考现代文阅读挂钩,本单元中《记念刘和珍君》可作为精读篇目处理,主要锻炼学生的筛选整合信息和深层理解的能力;《小狗包弟》可作为自读篇目处理。主要是通过知人论世探查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新闻是现代社会中阅读群体最多、阅读范围最广的一种实用类文体。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汲取经验和教训。现场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观感,直接讲述作者参观集中营的所见所感。这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平常写法,谈不上“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因为任何新闻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客观”,之中巧妙地隐藏着作者的价值观和爱憎情感。《包身工》是经典报告文学,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记者职业素养永远会感染人们。《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虽然载人飞船来去成功,但其背后有大量的细致工作需反复实践:一个零件有问题就得重新设计制造。此文教育学生懂得:做好一件事要做充分准备和耐心细致而富于想象得品质,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整合方向:
1、作为新闻材料压缩处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按照实用类文本大阅读处理,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2 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
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4个专题,5册共20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强调读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 “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了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整合方向:放弃记叙文,直接为写议论文做铺垫。以课本为素材,先厚积再薄发 3.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梳理探究”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必修一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是
必修一
梳理探究专题一二三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整合方向:随时间而定。4.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必修一教科书中“名著导读”的内容是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整合方向:随时间而定。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整合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去问收获。
第四篇:《鸿门宴》教案说教材必修一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
一、导入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导入新课时还可以设计些问题。如:“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它在整个楚汉斗争中起着什么作用?课文节选部分以什么开始,以什么告终?你觉得最能吸引你的是哪些段落?最难懂的是哪些段落的语句?学生只有认真阅读课文和注解,并独立思考才能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略加补充,帮助学生获得明晰的史的观念,把注意力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来。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
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3.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之所,省略之)。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
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4、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5、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
6、完成“思考和练习”
二、四两题。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
(“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道苦阳间行。”(间,从小路道)
“沛公不胜格构。”(广不胜相构”,指酒醉,以“拒构”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一F。”(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 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
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5
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哙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于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略)。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布置作业: l、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2、以“鸿门宴》中的XX”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附:板书提纲
(一)鸿门宴(转折点)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
张良献计“不敢倍德”
(二)项工留饮“为人不忍”(?)
范增举玦“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哈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人谢“不胜格构”
项王受墨“置之坐上” 亚父破斗“增而破之”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8226;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材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及总体要求,全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面
对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的现实,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另一方面要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争杜绝低效的教学活动。我上阅读课的步骤通常是skimming→ scanning→ Practicing → discussing。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tasks,当然这些tasks要从简单到难,要求学生由对文章的粗浅了解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题型可以多种多样。如判断正误;分类对比;回答问题;排序;找段落大意;找中心思想等等。
二.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的,重新整合教材 1,理念新定位:课堂主体地位变化
主体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这一理念的承载方式是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体参与者。新教材讲这一理念科学的渗透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之中。例如,unit 1 Friendship中的warming up 谈论友谊以调查的形式出现,通过选择,打分,来测验学生对友谊的了解和看法,使学生熟悉的话题又能引起学生广泛参与,也激发学生去表达的欲望。Reading 部分是在warming up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话题的质量,体现思维价值,从现实中的朋友上升为与物体做朋友。unit 3 Travel journalz 中的 warming up 采用填表格的的形式,让学生对比各个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能广泛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文中语法知识,听力部分以及写作部分,都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都能参与进去,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全面提升。
2,技能新定位:侧重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分为pre-reading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分层设计为提高学生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平台。pre-reading reading主要从reading中提取经典的问题和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以便让学生在阅读前对材料有个大致的了解。阅读材料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题材和话题。Comprehending部分主要让学生反馈阅读的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哪些技巧和知识。3,知识新定位:语法以归纳法的形式出现
以discovering useful stuctures的形式出现,新课改后语法知识部分的讲解从原来的演绎法变成归纳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利弊,但我认为,归纳法优先于演绎法。而新课改的语法专家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取其两种方法之长,把语法知识教活、教好,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4,教学模式新定位:任务型语言教学
课堂效果评价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能有效完成一项任务。所以设计合适合学生的的问题,对于一节课的成败影响很大。
针对新教材“有单元无课时”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话题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巩固和整体运用。备课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划分课时,粗线条把握进度,自主确定教学进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教材结构不再采取原有的一个单元分几个课时的做法,而是各单元含有若干个板块,如Warming Up, Pre-reading等。这样的编排给教师从实际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教师可以整合教材,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第四单元Earthquakes 时,设计了关于地震的问题。把教科书中的材料和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相结合,甚至是关于地震电影的那个场面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话,不仅仅能够降低学生对于这个话题的陌生,增加他们的参与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尤其是文章中出现的有关地震的一些细节描述,可以通过一个视频短片的介绍,直观简单清楚明白的了解文章的细节,重要词汇和语法都隐含在课文里。新课标教材以话题为主线,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活动。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分析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关于语法的掌握和一些重点词汇的用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相互转化现在不作为考试的重点,所以不做重点讲解。本册书的重点是定语从句的的用法和掌握,对于引导词的选用。关系代词that,which,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以及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让学生能够准备的选用适合的引导词,在完形填空以及语法填空当中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