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要求教师的调控从宏观纵深到微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比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环境工具等等),围绕高阶学习的特性,产生积极的支持力。因此教师要有能力利用技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习者掌握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信息化教学实施准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实施结束后等不同的环节,将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根据实际评价的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评价活动的能力,包括掌握常见数据处理软件等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评价的能力,包括评价的规划、实施、计分、结果的解释,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断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有效性,并能将评价结果用于反思实践以提高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力(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另外还包括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评价能力(即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侧面都要统一到教学实施过程中来进行。通过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实现思维的再活化,再碰撞。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
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硬件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同时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培养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综合中学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相应的培养途径。
【?P键词】中学新课程;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4-018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4.085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in new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
SONG Wen-si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Shaanxi 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facilities is essential.At the same time,the quality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is also a problem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This paper synthesizes the reform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middle school,and puts forward the quality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should hav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way.【Key words】New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literacy
0 前言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很强信息素质的人才。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发展信息化教育,为21世纪培养一流人才。我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信息技术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课程。为提高其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旧的教育体制之外,从微观角度来说,强化教师素质,也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程的推出,确立了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六大具体目标[1]。要求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层次性、选择性、人文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强调从结果转向过程,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的素质等。以上这些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1.1 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技术的常用名词术语和各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信息传播原理等。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备以下的信息能力:(1)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能不能安装与启动信息系统;能不能准确无误地操作信息系统等;(2)信息获取能力。它包括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能力、现场信息收集能力。(3)信息理解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包括:识别与理解能力、评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4)信息处理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分类能力、信息统计分析能力、信息重组能力与信息编辑加工能力、信息存取能力。(5)信息表达能力。在信息系统中,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信息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必须的信息能力,它包括信息生成能力与信息表示能力。
1.2 硬软件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学校各种信息系统出现了问题,教师学生在应用信息系统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有硬件维护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解决软件应用方面问题、进行信息系统维护的能力。为使信息系统的硬件部分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效率及延长使用寿命,一方面要根据保养常识进行正常的维护与管理;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判断问题的原因,并且根据问题性质,或自己直接处理,恢复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或联系维修。学校范围内用到的软件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信息学科教学所需软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工具等。为保证信息资源的纯洁性,信息技术教师要定期做好查毒、杀毒、备份工作,并且时刻注意防止网络黑客的破坏,防止不健康信息的侵入。
1.3 先进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本身就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等。
1.4 熟练的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教学内容较新,操作性强,教学环境与其他课程有很大差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演示导入、情景导入等。(2)讲授技能。教师要对教材的掌握达到高度的融会贯通,在教学时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形式,以清晰而流畅的表达,对知识点做精确而透彻的讲解。(3)提问技能。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4)组织教学技能。教师在课堂中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或修正教学计划。(5)控制教学技能。教师要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的结构,抓好一节课的导入和结尾;安排好教学的节奏,控制教学各环节的平稳过渡,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6)媒体应用技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不断出现,并逐步进入课堂,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并且关注新的教学媒体。
1.5 教学研究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而达到教学最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学设计和研究能力,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不断总结经验。
1.6 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断翻新的信息知识,而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经验知识,要发展、适应社会要求,就应该意识到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来获得提高。除了具备继续教育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掌握相应的继续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以及本身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然后有目的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方式。信息技术教师要随时把握专业、自身以及学生三方面的需求变化,使得所进行的继续教育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新课程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培养途径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是当前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主要有自我学习、定期培训、参与课题研究,当然所有方式都应按照教师本身的条件,分层次地进行。
2.1 自我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形成最有效的自我学习途径。还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外出参观,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教师可以自觉地学习。
2.2 定期培训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培训原则上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各级培训机构都开设相应的教师进修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另外,把教师进修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从而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3 参与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的一项新课题,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该如何教,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些都需要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教师在其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自身有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感,也就有了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另外,在参与的课题研究中,可以有机会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同行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无疑是其中的的主力军。但是,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如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基本信息素养;提高硬软件的维护与管理能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具备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等等。总之,培养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参考文献】
[1]李汪丽,程锐.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36-37.[2]罗云.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4775-4776.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肩负着重大责任。本文针对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 教师容易产生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旨在更好地提高教师适应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能力。关键词: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 学习者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入,教师因自身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的不足, 造成偏离课改目标的现象也需要引起注意和反思。
一、培养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整合的过程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学习理论基础,强调利用信息技术, 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但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简单的认为是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 而学科教学是否真的需要, 却不加考虑, “为了用而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分学科, 不分教学内容, 课堂变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内容变成了课件;课件变成了黑板的替代品(一些学科教师因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有限, 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完成课件制作, 更是增加了整合的难度)。这种把整合等同于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的观点, 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限定在了工具层面上, 并没有真正理解整合应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 “融合”的内涵。
另外,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也有很大关系, 在课堂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硬性标准, 使很多老师不得不用。
实例
一、欣赏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思路: 教师根据音乐本身的特点, 把音乐分为四节让同学欣赏, 节与节之间引导学生讨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效果, 笔者在制作课件前, 先把 《梁祝》按欣赏顺序裁剪为四个部分, 然后逐段引入课件中, 先不说在 Powerpoint 中引入大段音乐本来就不符合课件制作原则, 只前期把 《梁祝》裁剪为四个章节就费了很大精力。课件制作者和音乐教师都深感不便, 音乐教师更是坦言以后再不用课件上课了。其实, 完全可以不用这么兴师动众的制作课件, 一台简单的录音机和一盒磁带就完全可以满足上述教学思路, 但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 只好如此事倍功半。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中心理念是 “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学生提供 丰 富 多 彩 的 教 学 环 境 和 学习工具”。在强调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优势时, 也应发挥传统教学工具的积极作用, 合理的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也能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过于迷信信息技术, 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 失去应有的活力。
二、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的能力,把握课堂教学。1.加强对学习者信息技术能力的分析, 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为了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但是, 如果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过于复杂, 超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前, 应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分析,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程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否则信息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2]。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就要照顾到信息技术能力最低的学生。而不同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计算机课程, 其计算机使用能力也与其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有关系。当前, 部分教师仍根据学生年龄以及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情况想当然地估计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即缺乏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了解, 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 常常出现 “学生不会用, 老师非要用”的局面, 这样就为课堂教学过程埋下了隐患。
实例二, 地理课 《走进巴西》,在网络教室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引导学生对巴西国旗颜色的探究, 理解巴西国旗的寓意, 进而总结出巴西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点。
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上网来查找资料, 探究巴西国旗颜色的象征。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初始能力, 学习结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案例中,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寻找相关网页, 但还不具有总结归纳学习资源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会使用搜索引擎, 便推断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致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重视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分析, 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环境, 是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2.培养对课程引导问题设计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 任务式教学法与问题式教学法因为能充分体现 “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采用。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任务, 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完成知识的学习。问题应该为教学的目标服务, 对教学的质量有直接影响;任务应能自然的带动学习过程的进展。难度应由浅入深, 逐层推进, 问题与问题之间、任务与任务之间应该是系统的, 关联的。另外任务的数量也应该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符。但是, 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主观理解和知识经验来完成的,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在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不可控性与不可操作性。
三、鼓励教师在整合过程中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避免千篇一律。
建构主义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在整合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而建构主义又特别强调学习情景的创设, 希望学生能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所以, 教学过程中, 能体现学习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就受到了大家的特别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因为其在教学实践上的成熟性、与信息技术良好的交融性,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 此类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步骤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 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解决任务获取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成果,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布置练习题,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此类任务式教学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又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 “包打天下”,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此类教学模式, 如果盲目使用信息技术, 创设出的教学情景却偏离了教学目标, 这样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所以, 学习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 要能够将学习内容渗透到学习情景中, 引导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 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3]。在上面的例子中, 老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 创设的学习情景偏离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最终无法引导学生完成整个知识的自我建构。因此,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不应总是局限于一种模式, 而应在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方法, 形成符合学习内容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JJ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课堂对我们教师有什么样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课堂对我们教师有什么样的要求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普及,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计算机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信息技术成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着想,尊重其认知规律,在教学时要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轻松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活用身边资源,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更高效。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用途广泛。学生不单只能用它来玩游戏,聊天、听歌、还利用它来做自己想做的内容。而制作自己想做的内容必须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有兴趣地学习这些信息技术,而且学得快乐、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呢?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呢?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总结:
一、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凭借画面、声响、实物、展播或表演或描绘等手段。去展现“场景或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信息技术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比较抽象,晦涩。如果一味地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与挫败感,对此应当撤据所教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游戏入门,自觉学习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
第五篇:对党员教师的要求
牢牢把握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具体要求
去年4月,中央决定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简称创先争优活动)。6月市委教育工委基召开了在全市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7月我校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各项工作,学校党支部制订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9月中旬教育局召开了基层党组织书记会议,又进行了创先争优活动阶段具体工作布置,标志着“创先争优活动”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全面争创阶段将在今年7月前结束。今天我们利用本学期第一次党员学习会,进行“创先争优活动”的再动员和具体工作计划、布置和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两部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学校党支部层面上的工作,但是实际上与每一位党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学校党支部是由每一位党员组成的,只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了、先进性体现了,那么学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就体现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有了基础和保证。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先进性体现得如何,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每个党员的本职工作上。每个岗位上的共产党员都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抓实干,极端负责,奋发拼搏,开拓创新,把工作岗位当作干事业的舞台、奉献的平台、强素质的擂台。
作为党员教师,既要从总体上、从普遍性和共性方面去把握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二是带头争创佳绩、三是带头服务师生、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五是带头弘扬正气)。更要结合自己我们学校、所任岗位、所负职责具体地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到观念变新,不因循守旧;境界变高,不鼠目寸光;思维变活,不死扣教条;情感变真,不脱离师生;党性变化,不随波逐流;办法变多,不墨守陈规。我认为,对于我校党员教师来说,还具体要求做到六个方面(简记十八个字):一是政治思想靠得住(靠得住);二是危急困难站得出(站得出);三是平常之中看得见(看得见);四是教育教学干得好(干得好);五是为人处事行得正(行得正);六是名利面前吃得亏(吃得亏)。
1.靠得住。所谓靠得住,就是指政治坚定、可靠,思想觉悟高。
党员先进性的第一要义就是政治坚定,其核心内涵就是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深刻变化、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在政治上对党的忠诚,在信念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组织纪律上对党的服从,在工作上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乃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政治上的可靠与否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是否先进的首要标准。
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教育、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从事教育工作是光荣的,也是崇高的。党员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为党作贡献。应该说教师工作是很辛苦的,没有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没有献身教育工作的精神,是很难始终如一出色地做好教育工作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将自己的一切融于事业的兴衰和学校荣辱之中。唯有奉献,才能爱岗、敬业、乐业,唯有奉献,才能书写忠诚。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中诚,是党员教师政治上是否靠得住的首要标准。共产党员政治上靠得住,最主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员的政治坚定性和立场的稳定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磨炼才能形成的。在学习问题上,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要克服学用脱节现象,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税性,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作出表率。
2.站得出。所谓站得出,就是指共产党员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在紧急关头、非常时期、特殊环境下,在最能考验人的时候,果断地挺身而出。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党员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在这种时刻,一个党员如果缩手缩脚、畏惧害怕甚至拔腿后撤,不仅是党员先进性无从谈起,而且丧失了为人的良知。可以说在一切困难和危险面前能否站得出来,是对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最直接考验。诚然,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没有战争年代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能考验党员教师的困难和危险,如大到学校出现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学生受到校外不法分子侵害等,小到学校最难最苦的工作、最难带的班级、最难教的学生、最吃亏的事、学校遇到了临时性困难等。在这些困难和危险面前,党员教师能站得出来,这就是它的先进性的充分体现。广大师生就会自然地从他身上真切看到党的先进性。应该说,在一切困难和危险面前,在最考验人的时候,共产党员能站得出来,是一个党员综合素质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如果平时不严格自律,党性不强,没有随时
随地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在这种关键时刻,他是绝对不能站出来的。所以,党员要培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品质,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
3.看得见。所谓看得见,就是指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与广大教职工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共产党员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先进性,让广大师生看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让群众平时看得出来,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一个具体而实在的标准。让群众看到党员的先进性,也就是让群众看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如果说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最能考验共产党员的话,那么日复一日的平常工作和生活,则最能磨炼党员的意志和操守。党员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同全校教职工一样都在不同岗位上工作,都需要面对和处理诸多的困难和矛盾。如学校各项制度的遵守(尤其作息制度)、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贫困生的帮困工作、同事间工作上矛盾的处理、学校临时性工作安排、与家长的沟通、各种募捐、带课外活动和社团等等,但不同的人由于其思想境界不一样,工作态度和作风不一样,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工作成效就会不一样,而教职工往往就是从这些“不一样”中认识和评价党员的。始终坚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职工自然而然就能看得出来。从平常之中见到不平常。从平凡之中显示出不平凡,在平时处处体现先进性,那才是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广大教职工判断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往往就是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上来观察和评价的。
如果一个党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平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混同于普遍群众,总是等别人想了我才想,别人说了我才说,别人做了我才做,别人改了我才改,牢骚、怪话连篇,那么党员的先进性就会丧失掉了。所以,一个党员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时刻注意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真正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4.干得好。所谓干得好,就是指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上体现出来,要争取做到业务上出色出众,成绩突出。一个党员如果工作上一塌糊涂,能力低下,成绩平平,是不可能保持先进性的。因此每一个党员教师都应当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业务尖子和骨干,以过硬的业务能力体现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教师要把先进的育人理念转化为教育成果,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业务水平,要必争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这不能不仅当作一个目标而已,要
在日常的教学教育中下功夫,要有“拼命三郎”的精神,不然就会很快淹没在人才辈出的教育长河之中。在学校工作中,教学是中心。部分党员教师可能在学校承担一些领导职务,事务性工作较多,比较繁忙,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教学是第一位的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无论是青年党员教师,还是年龄较大的党员教师,都必须更新观念,站在新课改的前沿,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力求精益求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把新课程的理念贯穿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别人有,我要优,别人优,我要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教师作出样子,为教师作好示范,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
当然,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倡导党员要干得好,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党员教师都必须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和尖子。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衡量党员干得好不好,除了看能力高低、成绩大小之外,还要看工作态度。如果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事事都尽心尽力,处处表现出奋力拼搏的劲头,即使工作成绩不是一流的,也仍然可以说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5.行得正。所谓行得正,就是共产党员要一身正气,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品行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位思想家说得好:道德品行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品行的缺陷。共产党员既然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就必须脱离低约趣味,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行,要一身正气,用模范的行为影响广大教职工。
党员教师不是孤立的个人,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仅要在工作和学习中当模范,而且要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日常工作及推动学校更快发展中作表率。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积极健康的名流,也有消极落后的支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也处在易发、多发时期,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负面影响。就学校而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进入了关键时刻,随着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化,会引起部分教职工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对此,党员教师决不能随波逐流,既要做到一身正气,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群众,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又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同那些阻碍学校发展、损害教职工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从而让群众看到共产党人惩恶扬善的气节和品德。
新时期共产党员要做到行得正,应当突出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和形象;二是要一身正气,坦坦荡荡做
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三要经得住多种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四是要牢记“两个务必”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
6.吃得亏。所谓吃得亏,就是共产党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始终不渝地实践党的宗旨,不与人民群众争利,不占便宜,甘愿吃亏。我们所说的吃亏,不是要求党员在应该享有的工作生活权益方面过分谦让,连最起码的生存发展基础都不要,而是强调党员不能与人民群众争利益。我们提倡吃得亏,讲的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时刻牢记并履行党的宗旨,在对待物质利益和各种名誉好处面前,要做到耐劳、不争、不抢,尤其不能与民争利,必须淡化名利思想。作为党员教师,在工作上除了不怕苦、不怕累,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做到有报酬的工作要认真做,没报酬的工作要乐于做,自己负责的工作精于做,临时性、事务性、琐碎性工作争着做。面对各种荣誉,如评先、评优等,要讲风格、讲谦让、讲奉献,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更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这是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一大批共产党员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在各种物质利益和名誉面前,首先想到群众,不与民争利,只为民谋福,默默奉献,甘当孺子牛,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才不断增强。为此,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保持和体现先进性,就必须摆正党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万事民为先,要让群众先受益,得到实惠。让利于民,为民吃亏,是共产党员的本分。
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先进性在岗位上闪光,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坚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推动我校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3月
牢牢把握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具体要求
—— ——在党员学习会上的讲话
桥头第一小学关玉花
二0一0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