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解析

时间:2019-05-15 02: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解析》。

第一篇: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解析

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生物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生物学知识是经过前人的观察、实验而总结和证实的。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有意识地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介入,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自己的逻辑推导而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即发现法教学是值得我们尝试和研究的。本文试从发现法教学的层面,组织发现活动的基本原则,对发现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谈笔者的看法。发现法教学的层面在中学的生物教学中,依据生物知识的层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现法教学分为三个层面。.1 听课中的发现———第一层面这一层面是教师在叙述,演示教学中,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初中生物课的教学多适用于这一层面。例如我用常温实物投影仪演示蚯蚓运动的实验,同时演示蚯蚓体壁挂图,这时我再用提示语让学生自己发现出蚯蚓运动原理。这一层面的发现法教学优点是:①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知识的巩固率高。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但是这种方法对全体学生的“覆盖面”不很大。在40~50名学生中,教师只能口头让全体学生去发现,然后只能让一名或几名学生说出发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学生可能不会去主动发现;此外,也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的技能。

1.2 教师控制下的发现———第二层面这一层面是教师控制下的发现法教学,即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作业,事前教师不告诉学生将有什么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发现的过程严格地置于教师的控制下,分段齐步前进,最后教师给每位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例如发给每名学生一条活蚯蚓、玻璃板、甘油和马粪纸等物品,让学生观察蚯蚓在光滑面和粗糙面上运动的原理。这种发现法是由于研究的客体就在每名学生面前,而且都在自己处理的情境下进行,所以它的优点有:①学生接受和追求的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信息量较充足。②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到求知的乐趣。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补充了第一层面教学的不足。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能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一层面多适用于初、高中生物的观察、实验课的教学。

1.3 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发现教学法———第三层面这一层面的发现法是“高档次”的,探索的内容比较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讲述,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获取教师安排的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组组合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认知理论在教学中的集中产物,它比控制下的发现法又高级一步。为了培养具有发明创造的人才,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态度,掌握科学地研究方法。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真正体现。例如,高中生物中有关“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知识的比较教学,我把学生组织进实验室。发给学生两种细胞分裂的装片,让他们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然后学生书面绘制出两种细胞分裂类型的比较图。这样学生通过独立发现、得出课本上没有给出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①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创造力。学生有了发现结果,还能自我产生成功感和赞誉感,从而持续产生学习的动机。②能引导学生掌握沿着科学的逻辑思维路线去探索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能锻炼思维,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③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这一层面的发现法教学适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组织发现活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发现活动,一般需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2.1 结合实际情况的原则中学生物课的周课时较少,在组织发现活动时要遵循“少占时,精安排、有结果”的原则。另外城市与农村中学的环境条件是制约开展组织发现活动的一个因素,所以,教学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活动。2.2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使学生分段活动,由浅入深,由主动因素少向主动因素多过渡,由动手和思维量少向动手和思维量多过渡。通过简略分析看出,教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的发现活动,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实践中,我发现确实如此。.3 教师指导的原则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发现法的成功与否是由学习目标,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三个因素决定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确定发现的具体目标,但是,题目必须由教师提出,而且教师不仅知道发现什么和怎样发现,还应知道学生的情况。无教师指导的发现活动必然导致时间的浪费或徒劳无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的指导是在备课时进行的。上课时,学生处于发现过程中,教师就应退守“二线”。也就是说,指导因素并未因退守而削弱,只是行为上的变化。备课时首先要确立发现的可能性。例如我在“生命起源”一节的教学中,针对本节知识难于由学生直接发现。因此,宏观上我多方面考虑,粗线条设计,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力求通过我的指导,使学生独立发现生命起源的背景及过程。from:生物学杂志1999.01 〖相关视频请到: 优质课视频观看〗 〖相关视频请到: 优质课视频观看〗

第二篇:发现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时代的课堂教学,需要配套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本文主要提出了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倡导用发现法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学会协作学习,乐于交往的精神,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本文主要就发现法的来源、培养目标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提出教学还应当强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法 能力 探索

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无定法、教必有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有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传递知识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有以实物为媒介,培养实际技能,操作能力等功能的演示实验法;有以问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所要掌握知识的发现教学法。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倡导“发现法”,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真正主人.。

一、“发现法”教学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艺术中就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新看法,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此时的解决方法可能不适合彼时的问题,而且遇到的问题也不会是一样的。因此,教学应当强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应当包括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境和创造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放手让他们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

二、“发现法”的功能目标

1、提高学生发现、创新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生计划、实施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三、“发现法”在具体教学中应用实例

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发现法,但我认为,发现法主要运用于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为此,本文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例一:“圆的周长”的教学 教学过程:

1、课前或课间休息中,教师可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关于“圆”的配乐介绍:

古代人们认为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天能主宰万物,故称天为圆宰,以后还把大地连称为天圆的地方,而用圆颅方趾作为人类的代称,古钱币——孔方兄;我国北京的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天坛内的丘坛、祈年殿等都是圆形建筑。

人们总是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事件与圆连在一起:实现了理想叫圆梦,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叫圆满完成任务。还有像破镜重圆、花好月圆,若一个人很聪明则说他“圆通”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圆形的物品(让学生自己说他身边的圆形物品)。

2、教师主导

以提问的形式组织学生复习正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大小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S=4a,并说明对于正方形始终有S/a=4,不论正方形是大还是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圆,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鼓动学生动脑筋向教师提问有关圆的问题。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在教师指导下把问题归类整理成子问题:(l)怎样画圆,圆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什么是圆的周长?(3)怎样测量圆的周长?(4)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或量)有关?(5)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时便可补充完课题“圆的周长”。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三到六个学生一组)讨论,首先小组讨论结果在班上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集体讨论,提出猜想或假设并提出验证方案。

4、提供给学生仪器器材:碗、杯、盘等,让学生用自备的软尺、直尺、棉线等测量碗、杯、盘的周长、直径。在学生动手测量中,教师应巡回检查,帮助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

5、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实验测量结果;小组代表操作演示、口头汇报交流合作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动画展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介绍祖冲之。动画应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的作用。

6、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处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来加强巩固新获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容有机地串、并联在原有的知识网上,形成框架图示,即整体轮廓,最后通过音乐课件展示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圆的周长的定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圆周率的意义,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圆的面积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布置作业,结束课题的探究。例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 教学过程:

开始先让学生各拿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折叠,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由一个直角和两个半个直角组成的。随后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再试试能不能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2个直角,因为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而剪成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等的。教师还收集了一些等边三角形容器。儿童发现可以把6个这样的容器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而且可以把三个拼在一起立在桌子上(右图)。这说明每个角(根据已学的图形的对称很快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等于2个直角的三分之一。这再一次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2个直角。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能不能发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教师建议学生各画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给每个角标上号。有的学生折叠三个角,使它们对在一起;有的学生撕开三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他们发现拼成的 角的边形成一条直线。有些学生试图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有不等于2个直角的。

最后教师建议,在一个球面上画一个三角形。学生很高兴地发现,在球面上画的三角形有些内角和是2个直角,还有一些却大于2个直角。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探索发现法”,对学生、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课前要花费许多时间钻研教材、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需要思考许多问题以备课堂上处理学生的提问等。另外需要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体使用发现法时,应该注意:

1、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把“探索发现法”和“讲授法”完全割裂开来,甚至把它们对立看待。在探索发现法教学中,同样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画龙点睛的暗示、启发、引导和监控。例如:例一中,为探究圆的周长及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上课之初复习回顾正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即属于暗示、启发性的复习讲解,目的也是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探询和知识的“顺化”。所以“探索发现法”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提出课题,提供材料,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盲目认为“探索发现法应全是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应始终清楚,不论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担负着主导作用,应把学生“领进门”并诱导、启发学生去积极“修行”,真正让学生学会发现并学习。

2、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求知欲,让他们体验到探索发现成功的喜悦、作“第一”发现者的美妙感觉。教师实施“探索发现法”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合作的机会、讨论的机会、发言的机会等),还应设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很深很牢的印象:即他们是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的,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3、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包含:尽力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正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所以尊重学生,就是多给学生一分自信,也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热爱科学、迷恋科学。教学中实施探索发现教学法,为保证学生能有较大的收益,教室中学生人数最好控制在30人左右。若学生人数太多,则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教师“太忙”而受到“冷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探索发现法应是小班授课制。

总之,要想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就需要那些懂得探寻方法的优秀老师的帮助。教师们仅仅理解科学内容、掌握科学知识是不够的,好的教师总能够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科学探究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获得新知,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第三篇: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石建东

摘 要: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诗词歌赋 运用 人文修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许多处引入了古人的诗词名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笔者认为:这些诗词名句的引入,既能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生物学信息(因为诗词中包含了许多生物知识),唐诗 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明珠,为代代国人所传传咏。但,你可知晓,在生物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几句古诗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诗词歌赋在课堂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初中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有很强的记忆力优势。心理学测验表明:少年儿童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歌赋正有以上的特点。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发动学生收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积极,兴趣都很浓厚。再加上有些诗词歌赋本来就是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这对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爱科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诗词歌赋的收集、妙用对学生本身存在很大吸引力,所以只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收集、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然后再进行班级内交流,还可以在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完成后,把探究过程、知识点编排成诗词歌赋。在课堂中使用各种诗词歌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牢固掌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诗词歌赋的应用

1、新课导入时运用诗词歌赋

课本中引入的诗词包含了许多有趣的生物学知识,再加上文学本身所深蕴含的思想情感、丰富的想象力、诱人的创造力,使生物教学内容富于人文色彩和审美情趣。上课时,适当引入这些诗词,启发学生认真剖析,就会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讲述青蛙的生殖发育时,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勾画诗词表现出来的意境,然后提出问题:①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环境?②蛙的鸣叫与环境有 1 怎样的关系?③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心理和欲望。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

2、提出疑问时运用诗词歌赋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枯躁乏味和含金量不高的提问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切本节生物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运用诗词歌赋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等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问题: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其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份的变化,学生是能够进行分析理解的,有利于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可渗透关于人们早晨加强身体锻炼的一些基本健康常识。又如在讲授动物的行为学类型中的防御行为内容时,教师可引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提出“黄蝶飞入菜花为什么难以被发现呢?”因为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说明动物防御行为的本质意义,就是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

3、设置悬念时运用诗词歌赋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设置悬念是许多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达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习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哪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再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置如下问题:哪么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4、疑难点睛时运用诗词歌赋

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时以运用小诗来解疑解难。例如讲授“植物茎的向光性”时,可以利用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此说明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又如讲解“液泡中细胞液色素”时,特别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构和生理变化规律,可以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花”,以此说明秋季气温下降,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液中出现由糖分转变成的花青素所致,同时可引导学生对液胞结构的理解,知道细胞液是存在于液胞之中的物质,进一步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学生更易理解,较好地突破教学中难点知识。

5、课堂小结时运用诗词歌赋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完生态因素后,教师可以将诗词歌赋进行重新组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很好地说明光照、温度,水分及日照时间的长短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样课后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能迁移运用,并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

6、知识质疑时运用诗词歌赋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对于伪科学要有鉴别力,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请问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 为什么?请通过改诗句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

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吐丝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现在我们知道,蚕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幼虫(蚕)吐丝之后并不死亡,而是形成蛹,再羽化成为成虫(蚕蛾),蚕蛾产子之后死亡。可以修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加科学合理。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样。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燃烧的“蜡烛“让学生想到别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没有想到小小的事物,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总之,教师认真挖掘和整理富含生物教育教学价值的诗词内容,用于生物教学,在增加生物教学的情趣、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中 幸奠权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诗词歌赋,不仅能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解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传播国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诗词歌赋 运用 人文修养

诗词歌赋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传承祖国时代文化的命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而且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革新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诗词歌赋在课堂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初中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有很强的记忆力优势。心理学测验表明:少年儿童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歌赋正有以上的特点。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发动学生收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积极,兴趣都很浓厚。再加上有些诗词歌赋本来就是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这对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爱科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诗词歌赋的收集、妙用对学生本身存在很大吸引力,所以只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收集、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然后再进行班级内交流,还可以在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完成后,把探究过程、知识点编排成诗词歌赋。在课堂中使用各种诗词歌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牢固掌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诗词歌赋的应用

1、新课导入时运用诗词歌赋 有效实用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有时运用诗词歌赋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情景,既可表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之中。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诗词歌赋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歌赋,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分布、开花及生活等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2、提出疑问时运用诗词歌赋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枯躁乏味和含金量不高的提问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切本节生物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运用诗词歌赋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等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问题: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其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份的变化,学生是能够进行分析理解的,有利于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可渗透关于人们早晨加强身体锻炼的一些基本健康常识。又如在讲授动物的行为学类型中的防御行为内容时,教师可引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提出“黄蝶飞入菜花为什么难以被发现呢?”因为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说明动物防御行为的本质意义,就是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

3、设置悬念时运用诗词歌赋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较好地体现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许多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达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习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哪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再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置如下问题:哪么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4、疑难点睛时运用诗词歌赋

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时以运用小诗来解疑解难。例如讲授“植物茎的向光性”时,可以利用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此说明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又如讲解“液泡中细胞液色素”时,特别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构和生理变化规律,可以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花”,以此说明秋季气温下降,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液中出现由糖分转变成的花青素所致,同时可引导学生对液胞结构的理解,知道细胞液是存在于液胞之中的物质,进一步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理解大自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简单,学生更易理解,较好地突破教学中难点知识。

5、课堂小结时运用诗词歌赋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者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生物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诗“本体原只是公,母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警示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因此保护大自然就保护了人类自己,一定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如在讲完生态因素后,教师可以将诗词歌赋进行重新组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很好地说明光照、温度,水分及日照时间的长短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样课后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能迁移运用,并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

6、课后思考时运用诗词歌赋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不断地巩固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后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甜”的。

再如:学习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后,引用郭沫若《女神》中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以及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这些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和义务,破坏生态平衡就是毁灭家园的重要意义。再如学习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后,可以用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五言绝句,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及物质循环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良好道德品质。

7、知识质疑时运用诗词歌赋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对于伪科学要有鉴别力,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请问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 为什么?请通过改诗句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

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吐丝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现在我们知道,蚕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幼虫(蚕)吐丝之后并不死亡,而是形成蛹,再羽化成为成虫(蚕蛾),蚕蛾产子之后死亡。可以修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加科学合理。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样。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燃烧的“蜡烛“让学生想到别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没有想到小小的事物,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8、品德教育中适时运用诗词歌赋 生物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让生物学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感受生命之美、亲情之美、自然之美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又达到传播国学教育的目的。在细胞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液泡时,先引述杜牧的《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种灿烂的色彩美,并且理解了液泡中的花青素随季节的变化,使植物的叶片呈现不同的色彩。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美,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让学生体验和谐美。在学习“环境保护”时,面对环境的日趋恶化,历史上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呢?教师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感悟生命美,树立起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敢于奋斗、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再如学习“生殖的种类”时,让学生回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领会亲情美。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去领悟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习灵中沉淀下来,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

三、课堂中应用诗词歌赋注意的问题

教师课前备课时要广泛收集诗词歌赋,同时也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课上运用诗词歌赋时要注意对诗词歌赋量的控制,过多过滥地使用诗词歌赋会让学生目不暇接,很可能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落到这些奇美的诗词歌赋上,短时内难以转移到学习主题上,会有喧宾夺主、冲淡主题的可能,反而效果更差。在运用诗词歌赋时还应注意运用时机,有些诗词歌赋适合新课导入时用,有些则适合小结时用;有些适合加深理解知识时用,有些适合掌握巩固知识时用;有些适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时用,有些适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用,还有些则适合活跃课堂氛围时用。不同诗词歌赋运用时机不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抓住不同的时机、情景,适时、适地、巧妙地运用诗词歌赋。如果教师在运用各种生物学诗词歌赋时,能充满激情,声音抑扬顿挫,语速有快慢不同的变化,能随着诗词歌赋悲痛而悲痛,高兴而高兴,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情画意般的情境,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并且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羡慕、敬佩之感,从而对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更浓。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热爱生活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形象生动,隽永幽长的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获得了一份生物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在生物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使生物课堂光彩照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但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时间等适时适地地选择适宜的古诗词进行渗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守菊等:生物课堂教学应“五味”俱全 中学生物教学 2008(3):36—40 [2]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生物学教学 2006(10):36—37 [3]卓承因: 浅谈唐诗在生物教学中的美学价值 中学生物教学 2002(1-2):21 [4]殷庆明等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32.

中学生物教学 2006(10):31

第五篇:“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数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开展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验与探索,创造出了许多生动活泼、各具特色、效果优良的教学方法。其中“引导发现法”操作程序自然合理,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用性强。下面就我所探索与尝试的“引导发现法”总结,供同仁参考,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模式简介

“引导发现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或策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引导着、促进者;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

二、适用范围

“引导发现法”主要适用于下列教材内容:

1、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不太难时,可用推理发现新知。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等。

2、某些教材概念较多,但又不太困难,教师可以出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求正确答案。如圆的有关性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某些知识容易混淆,教师可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比较,再通过教师点拨,找出各自的解答规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等。

4、从直观及实物操作入手,教师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边做边想,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函数图像的平移问题等。

三、操作程序

“引导发现法”一般有下列程序操作完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总结提高

1、提出问题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建立假说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把教材的新内容与以往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而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认识,本节课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可能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很可能用哪种方法或途径来解决等一连串的问题。

3、拟定计划

当学生通过联想、猜测,对解决新知识的方法有了一种“我认为这样做”或“我认为可能这样做”的想法后,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应向学生指明探索方向,控制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又可以不受拘束地自由交换意见,造成创造性的气氛,以促进他们的愿望才能积极活跃起来。

4、验证假说

这一阶段极其重要,当学生对解决新知识的途径有了初步的思路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练习或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对照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当他发现自己的思路、认识或方法与正确结论相吻合时,对自己便充满了自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不断探索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5、总结提高

师生共同参与或由教师总结知识内容,概括思想方法,抽取知识要点,解题类型、方法、技巧,强化应注意或忽视的问题,加深学生影响,使个别学生零散的意识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回扣知识目标。

四、注意事项

1、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要求。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并制定出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在内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2、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情境。教师要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发现学习,要尊重学生,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发现。

4、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若让学生发现全部内容,象科学家发现那样来要求学生,就很可能把教学引向歪路。

5、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面向全体,不能只注重“优生”的发现。

下载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市公园路中学:谷马林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特点、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

    浅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犀牛脚中学 甘翠华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它的运用也正慢慢地渗透了各个行业。当然,教育行业也毫不例外地接受着电子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曹建新 摘 要: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学全面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中学生物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新泰市翟镇初级中学刘波 摘要: 教学媒体能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把它运......

    略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略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

    “发现法”在小学数学几何形体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法”在小学数学几何形体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对发现法解释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

    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以甚独特的优势步入教学领域,走进了学生课堂,显示出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优越特征,在应用于生物教学这样动态与静态结合,微观与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