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市公园路中学:谷马林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特点、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生物 体验式 教学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在初中已实施好几年了,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有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推广就夭折了,而有的教学模式(比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可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是本人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念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生物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亲身经历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地、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模式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 被动接受 主动探究
教师 知识传授 组织、引导、合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单纯的知识讲授 多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注重课程本身 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式 单向灌输 多种方法并用 教学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时间和地点 在学校进行课堂学习在校内、外进行体验式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 从课本、教师说教中获取 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先行后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2.方法及运用
2.1.提供新课导入的直观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新课的导入上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有真切感触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新课导入可以用教具导入,也可以用实验导入。2.1.1.教具导入:在生物课的开始,可以用实物、标本、挂图或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心领神会。比如,在讲授叶片的结构前,先发给学生植物的叶片(比如梧桐树叶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叶片的形态结构和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是否一样,有无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在撕口处能否看到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再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最后总结性地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同时,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为讲解新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1.2.实验导入: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可以用“植物细胞呼吸时需要吸收氧气”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把幼嫩的青菜叶和烫过的青菜叶(沸水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广口瓶中(不加标记),盖上玻片,用凡士林封住,然后用黑色塑料袋把两个广口瓶罩住,上课时再让学生把燃烧的火柴棒分别伸入两个广口瓶内,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根火柴棒为什么一个燃烧,一个熄灭。我觉得利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创设抽象知识点的情景体验
情景体验教学方法,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理念。创设的情景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知识,激发兴趣,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景创设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用标本、模型、实物等教具来实施。
2.2.1.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形式直观地、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和理解。所以,对那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内容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由于气体交换过程看不到,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课件,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呈现实物: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生物教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这节内容时,教师对“鸡卵的结构”讲得很辛苦,学生未必能掌握,如果在课堂上呈现实物,打开鸡卵,让学生探究:卵白、卵黄、卵带、胎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颜色,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
课堂上学生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和特长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内容时,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关系后,让学生把两根新鲜萝卜条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等量浓盐水的烧杯中,10—15分钟后,当学生观察到清水中的萝卜条仍然硬朗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时,便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分别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实施探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同时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每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赞扬的口吻准确而有分寸地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成功的体验。
2.4.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感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有时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研究、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从客观世界抽象而来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食品安全”教学内容时,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市场上正在出售的面包、奶制品、火腿肠、碳酸饮料等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是否涉嫌含三聚氰胺等,最后小组汇总调查结果,提出改善食品安全的建议。食品安全是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通过这样一个体验式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体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重点。社会实践有调查法、参观法、访问法等。3.优势及注意事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摒弃单向灌输,是“寓教于乐”的最佳诠释⑴,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知识——能力——素质——运用”之间转化的时间,并且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虽然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是否过多,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长,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②要设计有效体验:体验式教学不但要重视科学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既要防止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③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容量。④要注意学习安全:体验式教学中有许多有关动手实验、实施探究、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涉及到组织、管理、活动规则等方方面面,教师应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使体验式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和讨论,把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在立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刘玮.生物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2期.
第二篇: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利红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9年1期第102~104页 【作者简介】王利红,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是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把属于过去的历史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从而使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提升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询问和思索的问题。
一、历史与现实
尼采在《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中认为,我们需要历史学,但我们需要它,不是为了舒适地离开生活和行动,而正是为了生活和行动。只是就历史学服务于生活而言,我们才愿意服务于它。尼采引用歌德的话,认为凡是仅仅教诲人们,不增进或者直接振奋人们行动的东西,都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尼采认为历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进或直接振奋我们的行动。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眷恋过去,而是由此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过去唯有在不削弱、加强当代和未来的时候才具有一种价值。[2](pp.10-12,p.134)
尼采的观点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不谋而合。克罗齐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那些不与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历史都是死历史或编年史。我们应当把历史跟生活的关系看作一种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不是一种抽象意义的同一,而是一种综合意义的统一。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而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例如,当我们面对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时,它只会使我们望而生畏,它对我们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可怜的有限才对我们有帮助,才是有定的、具体的,才是能被思想所掌握的,才能成为我们的存在基础和我们行动的起点。因此,面对无限的历史,我们所该做的,是在漫无边际的过去中,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当代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现在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这样一来,由于与现在生活的接触,处于黑暗中的过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的就通过当代的而再变成当代的。[2](pp.2-3,37)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因此历史研究是地地道道与现实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它的研究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历史研究直接跨过现实生活,到它的背后去分析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哲学眼光。只有通过哲学研究性的眼光,才可以在浩如烟海的过去中唤醒与现实事物相关的既往,使它复苏;才可以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并使它与现实连接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眼光照亮的不是一切过去的事物——因为与现实联系日益久远,它们随着时间的逝去越来越远地退入黑暗之中。被照亮的仅仅是过去的事物中,那些在现实的此时此刻还没有消失的事物。而这些被唤醒及照亮的事物,对我们而言,就代表了整个过去,代表了在我们意识和精神中存在的过去。[3](p.3,p.9)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对过去与现在的论述与德罗伊森有类似之处。卡尔认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4](pp.109-110,p.163)
卡尔认为,历史的本质就在于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同时也就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理解,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也才完整地凸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学,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存在出发,通过对现实和自我生存的体验和反思,找到过去与现在联系的点,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历史,把握过去与现在,使之联成一体。而不是把过去与现在机械地分割开来。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过去在今日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现在和过去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学误认为是一个一度存在而却僵化了的既往,这个人类的既往,与目前社会中活生生的行动、与个人的生存和忧患完全相离而不相关。[3](p.15)导致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教学,缺乏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难以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和温度。因此,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
二、历史的整体性——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不仅对于现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未来同样如此。因为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既往”(即过去),那个仍然存在于目前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既往,那个既新鲜、又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既往,不仅在现实中仍未完成,而且由此伸入到未来的领域之中。[3](p.15)
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包括他们的家庭、部落、民族和其他关系群体,甚至个人记忆——所有人都在过去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今天与过去大体相似。这样,基于学识、记忆和经验的人类绝大部分自觉行为,就构成了不断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巨大连续体。这使人们不禁要通过解读过去来试图预测未来。不仅公共政策,就是人类自觉的日常生活也要求对未来加以预测。[5](p.43)
人们永远不可能脱离过去来确认自己在现在和未来的位置,否则人类及其个体就如同浮萍。人们需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整体。正如德罗伊森所说,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所有的只是倏忽即逝的一个个的片刻,以及过去留下的许许多多的陈迹。一个人如果与他身边事物在过去的发展没有关系,他也许会连精神也没有。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那些过去的发展,他才变得有内容、有深度。为此,他所认识到的过去,对他而言不是装潢他的内心的饰物,他从那些过去的发展中所得到的,是他的力量、他的能、他的欲愿,他的目标以及他的希望。我们这个有时而尽的人,我们的精神——只有我们的精神,才有能力将深刻和永恒赋予刹那即逝的瞬间。我们人,能够借着这一刹那的瞬息,把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把我们的记忆及期望都投映到我们身后漆暗的既往之中,照亮过去与未来之路。虽然有时而穷的我们个人的心智,只存在于此时此地,而其存在又是如此的狭窄易逝,但它却既能回溯既往,充实一己的记忆,同时又自怀希望意志,向前迈进。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3](序言pp.3-4,9-10)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它使你的灵魂有所归依,它使你的未来有所趋附,它同时通向你的过去与未来之路。
罗素在《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一文中,谈到他个人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感受时,用优美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论述了个体的短暂易逝与永恒的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被他的从生到死的短暂时间所限制,那么他就会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希望和要求的范围变得狭隘。而一旦我们把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虽然我们个人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于是痛苦得难以忍受。但是从历史的透视来看我们个人的生活,把它当做是全人类生命中一个无限小的片段,就可以使得无可避免的个人灾难不那么难于忍受了。尽管历史充满了盛衰浮沉,但是却存在有一种总的趋势,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种满意。[6](pp.51-52)
历史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的功能,不仅使我们摆脱了有限的肉体生命的限制,加深我们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而且使我们获得思想和行动的广阔视野。因为“思想和感情被历史所扩大了的人,会希望着成为一个传递者;并且希望着尽可能地传递下来会被他的后人所判断为美好的东西。”[6](p.52)而在这一传递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将获得永生。
三、体验历史
既然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的连续整体,个体的存在和历史的整体须臾不可分离。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历史的整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无数个体的持续存在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未来生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从性质上讲,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认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具有本体论或生存论性质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历史。因为只有体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才能在历史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7](pp.44-45)
加达默尔认为,连续性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不同于自然,它包含时间的要素,它是一个心灵不断在自身内增殖的过程。历史科学的最终结果是“对万物的同情、共知”,因为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大全(或宇宙)生命的显现,所以,分有历史现象就是分有生命。这样一种对大全生命的理解性的渗透,事实上比起人类对某个内在宇宙的认识成就来说还有更多的意思。[8](pp.271-272)
历史意识具有开放性的逻辑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历史学家或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达到这样一个要点,即“生命在思想着以及思想在生存着。”这样一来,体验历史就成为学习历史的最佳方式,虽然它具有其近乎宗教性的色彩,但它可以最有效的让我们接近历史,走进历史,就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到另外一个心灵一样。因为理解或体验就是直接地分有生命,而无需通过任何概念思考的中介过程。
加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更进一步说,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8](p.274,p.357,p.387)
因此,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身,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历史学习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和生命的体验。德罗伊森把这种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思想的历史教育称为通人教育,他认为这是发展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特质的一般性的基本训练。德罗伊森非常看重历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通人教育这个概念,包含的不只是智性的事——能使人聪明,但不一定使人变得更好。通人教育是正如莱辛所说的:“人类致于至善的那条途径,实际上每个人都该步入而且走完它。”[3](p.99)不仅如此,历史教育的功能还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开启更多行动的机会。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于启示受教育者,使他们在剖析过去经验时,把自己牵连进去并造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使他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会产生一种看法,自己主观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个部分。[3](引论pp.22-23),是与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自觉到个人本身就是历史演变塑造而成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牵连着无数情感的深切博大的爱。
德罗伊森的通人教育这个概念表明了历史是一个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富有动力的发展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为了不断提升历史认识的深度及阔度,德罗伊森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正确的给青年人上历史课的方式,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让自己自由地在历史范围里驰骋,永久以新的方式授课,使史实能为推动人类历史活动的精神做见证。因为历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既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满足高层次及最高层次的需求。[3](pp.99-101)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历史积淀,深邃而充满诗意的哲学眼光以及高妙的文学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以自己深刻的洞见、深厚的学养和人性的魅力,引领学生行走在历史的绚烂多姿、千变万化的道路之上,就像克罗齐所说的,“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罗素曾经把历史学分为大型的历史学和小型的历史学,认为两者各有其价值,但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从一开始,对这两者的学习就应该同时并进。[6](p.12)
罗素是伟大的。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枯骨,历史云烟所覆盖的人类过往的一切,都曾生活并继续生活在现实的生机勃勃的土壤之上。史学中教学的成分,是与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综合性的观察之下,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关怀之下,历史中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才得以明晰。教学性表达方式表达的不是个别的思想,是把整体性呈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个别的思想又总是与整体相涉,而且是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我存在以后,以及我们直觉地感受到我们处于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之中以后,我们才算能行为,能生活。[6](p.128)历史的整体性的存在中,其实从来都充满着生命的呼吸和相互往来、应对。对我们来说,从一己之存在出发,去体验、去感知,去从有限的生命中生发出无限的人生况味,才是学习历史的最佳境界。正如罗素所说,历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应也不该只为历史学家所知。它属于每一个生存于世之人。
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持续不衰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自身以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历史的内在精神、思想和人性魅力。虽然德罗伊森说过,“能洞见人类命运真正整体性的只有神性。”但为什么我们不去试一试呢,也许不经意间,通过心灵的体验,我们就能触摸到神的衣襟,倾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
我欣赏并赞同德罗伊森的话:历史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的确立。历史知识并不是“光与真理”,但却是对“光与真理”的追求、赞美及宣导。这,应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意]贝克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2005.[3][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英]罗素.论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罗小洁.历史的真意——读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有感[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第三篇: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论文发表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教学,初步体验
如我在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模仿广播电台播音员读这则消息,让其他学生当听众,体验如果是解放军指战员听到这则消息的感受,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感受又如何?再假如是蒋介石的官兵听到这则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则消息情感思想,体会作者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够把自己隐蔽起来,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甚至可以把教学目标也隐蔽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某些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而且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里的情境有:图象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我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品头论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四、课外阅读,拓展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我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骈句;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学生在阅读《鱼我所欲也》时体验到生活的种种选择;读到《海燕》想到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像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
体验式教学,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表达的机会,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理念的运用摭探
生物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理念的运用摭探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实现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对提高生物教学效果,解决生物教学难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生物教学中整合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价值体现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创新生物教学方法,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体验式教学;价值体现;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85-01
一、生物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价值体现
体验式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事物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促使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理念,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教师利用可听、可视、可感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营造体验氛围,能够唤醒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的欲望,发挥学生的特长,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体验式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探寻生物规律,掌握生物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为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的框架,能够使学生喜爱上知识体验的过程。同时,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的有效方法。
二、生物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实践策略
(1)体验式教学与情境教学整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体验式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验式教学,让他们自行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体悟,进而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内化。由于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是仅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很难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深入的理解。鉴于此,教师可将体验式教学与情境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对生物知识进行体验。例如,在教学“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两盆花,并用封闭的玻璃罩装起来,一盆放在阳光下照射,另一盆放在阴凉处,然后点燃两根蜡烛,放在两盆花中,同时让学生对蜡烛的燃烧状况进行观察,分别说出两根蜡烛的燃烧情况以及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可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学习能力。
(2)体验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整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生物课堂上的运用,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展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动物进食、迁徙、生殖的过程以及生物体内的生理变化过程,这些都将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体验,有助于加深记忆。
(3)体验式教学与日常生活整合。生物与生活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联,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体验式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充盈他们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将书本中所学的生物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何吃了太咸的食物会感到口渴,为何身体大量排汗后要补充盐水,用饮料代替水的做法是否科学。上述问题提出后,由于都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很容易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自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与生物实验整合。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重点内容,是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要环节。为此,教师可将体验式教学与生物实验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生物知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以生物实验的方式演示出来,使原本枯燥、无趣的生物知识转换为实验演示。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时可从中获得体验,不但可以强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叶绿素的知识,教师可以开展提取叶绿素的实验,先将正确步骤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中掌握相关生物知识的原理。
三、结束语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体验式教学与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生物实验以及学生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升华情感,从而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萌.高中生物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2]曹满红.生物学知识体系构建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科学教育,2010(04).[3]高桂兰.浅谈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1).
第五篇: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的趣味性较强,学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例,阐述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希望以此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现阶段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强等问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需要革新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研究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间接体验,主要指角色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中进行学习,通过间接体验,体会知识内容,感受知识的魅力。第二种,反思体验。通过反思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心理感受、情感体验,强化体验效果,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有效进行反馈总结,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直接体验。直接体验主要指学生亲自去做,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感悟与感知,产生深刻的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可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融入其中,积极参与,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十分必要,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结合古代趣味故事,创设趣味传统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包含大量知识内容,部分知识枯燥难懂,学生很难准确记忆。为解决此问题,可以结合古代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保证教学质量。95后学生大多活泼外向,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节日习俗与节日文化的模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利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利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十分必要,这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体验式教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课程大纲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模拟较为真实的体验环境,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传统文化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意境进行想象体验,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3.相互沟通交流,使体验内化。体验学习离不开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总结思考,提升学习质量。相互沟通交流,使体验内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学生体验并表达,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鼓励学生内化总结,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梳理,深入了解知识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加强沟通,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等措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杰永旎.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2]单晓薇.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秦东礼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17SKYM26)。
作者简介:王静(1974―),女,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沟通与技巧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