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于信息素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的比较
浅谈基于信息素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的比较
吕海全(重庆市两江中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
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单一的计算机教学变成了今天的信息素养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以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在课程表上写的就是计算机课,显然,以前的计算机课只是一门电脑课,教的是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及一些软件的操作,老师也只是照着高中会考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也就是所说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这次的新课改,是我们大家都所需要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再只抓技术,而是着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计算机技能,而是可以得到各方面全面的发展。
1.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还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它的一种工具。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2.信息素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的区别
首先,在传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只需要简单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即可基本胜任教学工作。但这种方式下,教师的课前行为大多数是现炒现卖,没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在教学中途出现一些偶发意外,对于信息素养不高的教师来说,不能解决这些突发问题,显然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致命打击。
其次,信息素养是基于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具有整体性;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具有发展性;信息素养表现在人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而在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关注于“软件使用方法”,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算他们“被迫”学会了某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也最多只能说培养了某一方面的技能,它更像是“技能训练短训班”应该达成的目标之一,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只能起到非常微弱的作用。
最后,在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方式中,大多数从教者都只是起到了一个“软件推销员”或”讲师“作用,只是就事论事,讲解软件操作方法,而并不会太关心这个软件技能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自然也不能提升到信息素养培养的高度上去。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进行有效学习和教学进而培训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学科学习任务。
可见,信息素养这一提法已经超越了这一学科本身,而变成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信息素养这一能力也并非只是信息技术这一课的事情了,而是贯穿于所有学科中。而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教学而已,就连基本的原理都涉及很少,老师只要照本宣科就行,学生只要当个收音机则可。谈不上什么信息素养,也谈不是什么信息道德。
我们之所以不提倡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如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就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那样只会让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工具本身时才知道如何使用,而一旦在新的环境下就不能很好地迁移。
总之,重庆的新课改才刚刚开始,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甚至是我们从来都不被重视的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将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发扬。其实软件说明书式教学方式并只会出现在我们信息技术这个学科,其他学科也会有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针对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多下功夫,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第二篇: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新港城初级中学“乐道研学讲坛”第三讲
10月20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举行第三期“乐道研学讲坛”,我校校级领导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
教科室朱敏主任首先向大家总体介绍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及征对核心素养提出当前学校的产生的变化等。
语文组夏啸主任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让我们更明晰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引导、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数学组罗畑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创立生活情境形成数学视角、掌握数学表达培养分析素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以提升核心素养等数学教学的策略上具体讲解。
化学组潘赟老师认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培养化学学科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这期“乐道研学讲堂”必将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技术,智力,认识、态度三个层面,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时,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性和广泛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信息教育实践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学校和有关单位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使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巨大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使之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
一.信息化教学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中学小教师的信息素养概括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智力层面: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把信息技术融和到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包括:快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表达信息。认识、态度层面: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和信息意识,包括: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意识。在信息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的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师对于获取和利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水平成正比。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使教师能活用信息,用活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 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时,我们必须坚持个原则:长期性原则: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天有今天的培训内容,明天又有新的内容需要培训,永无止境。只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到位,有成效。广泛性原则:所谓广泛就是面对所有有需要的教师,让所有在培训范围内教师都能参加培训,都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让一个人掉队。再有培训方式要广泛多样,如讲座、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等。
其次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又可分为五部分[1]: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践信息教育
信息时代,谁把握了信息科技,把握了教育现代化,谁就能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学校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信息化的思想。长期以来,在教师队伍中,科研风气不浓,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采教书。面临新技术的挑战,仅凭经验来进行教学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应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宄、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通过科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2]。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实际做到:首先,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广泛地为学生提供知识,减少教师的“讲”,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
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搞好软件、硬件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购进必要的软件,建设校园网。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信息技术教科研领导小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推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经济条件许可的学校可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所有教室配备大屏幕彩电和计算机并全部联入互联网;可成立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教研室,购进必要的教学资料。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阻碍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步伐。据对304所学校的抽样调查,约有85%的抽样学校软硬件配备不足,未达到国家教委要求的配备情况[3]。据一份对上海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约有九成左右的教师尚不知卫星通讯、电子邮件、电子印刷白板、交互式录像系统等先进的教学媒体,有些教师认为“这些设备我从来没见过,”有的发出感叹:“若真有那么多先进设备可供课堂教学使用,那真是太好了[4]。”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加强师资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初级、中级技能培训和网络知识培训,并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走出去”接手高层次的培训学习,使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自如地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恰当地应用于教学。除了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还应组织相关的活动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题论文评选等,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另外,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 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低,而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其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止足不前。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四)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和个人的爱好习惯有关。学校要激发教师学信息、用信息的积极性,可经常
组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展示课和科研课,并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此外,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美国有12.5%的学校建立了奖励制度,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
(五)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给教师配置所需的设施,如能达到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在课下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上应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就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同时,在统计学生成绩、与亲友交流和开展网络讨论等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教师也应尽可能多地使用电脑。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5](见图一):
图 一(1)学位进修。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4)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以上四种培养方式中,各具优势。其中学位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则都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研修活动。而自发研修方式则属于自发的零散的自我提升的活动,但是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自发研修方式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自发研修活动增强了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援,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自发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
三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之我见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的职前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既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信息教育。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同时,这一职业职能的缺乏也是导致教师信息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等加入教师的培养内容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
(三)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对于在职教师,由于以前忽视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2)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中心应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虽、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培训,有针对性指定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四)着力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
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道德起着调节方向的作用,信息启动、信息能力是核心。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着力培养都教师的信息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可从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鼓励教师自学;最后,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对教师下达硬指标。例如:培养教师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信息),对信息源了解、解读信息的能力,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对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培养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信息 的方案(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比如无须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就考虑用所获取和加工整合过的信息,以其它信息媒体呈现和传送)。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扶持和努力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为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所以师资培训部门应为这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制定目标和规划,开发一系列能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绝不要只围绕信息技术的层面,而要把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面,这样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东西,教师也才能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连锋,王红利.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之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3,(3):63—64.[2]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3] 徐坚成,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小学电教1997,(5)。
[4] 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5] 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
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4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65 李振玉.<<当代学校教育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49、课程 教材 教法
2006.7 79—82
第四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一、回顾语文素养
(一)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插入照片)
1.正确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2014年3月20日基教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国测和省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各科课程标准
2016年2月22日学会发【2016】16号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插入照片——文理兼修)
(插入照片举例中山陵的例子)
二、习作教学
(一)思考:1.写一写自己在习作教学中使用的习惯语 2.想一想习作教学时教师板书中的高频词
(未在情境下的习作方法的指导是无效的)
(评价过于笼统,要给具体的要求,不说正确的废话,如“你人是聪明的,但是还不够努力”。)
(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作文的意义全在于一个“作”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你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一)学会精准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基于学情)
1.出题基于“言语”和“思维” 2.可能的问题:关键内容不能展开、标点使用不熟练、语义不清、语言重复、口语化、“在”和“再”的模糊化
3.想象需要合理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想象” 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举例绘本《月亮先生》——想象与逻辑并存(好绘本如何好)写快乐(用环境渲染、通过行为体现、深度感受)再习作教学中寻找一些描写好的片段,通过赏析,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4.策略
(插入图片——策略)
(1)策略一阅读积累
A.学校教育就是要从粗糙的文化编码走向精致的文化编码(阅读要求:第一学段5万;第二学段40万;第三学段:100万)
B.举例【美】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那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C.提升孩子的阅读品味
(2)策略二从读学写
A.连句成段的方法 B.语言表达的特点
举例:写导游词,与原文做比较 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 C.题目首尾的写法
梳理教材中典型课题、开头、结尾
D.布局谋篇的思路
„„
(二)将隐性思维外显于写作活动中(真正学会)
1.交给观察的方法
方法:方位观察法、主次观察法、时序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分层观察法、周期观察法、动态观察法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眼观、鼻闻、舌尝、牙嚼、耳听、手摸、脚踏、心想
2.学习描写
描写三原则有什么写什么 怎么样写清楚 像什么写具体
从教过走向教会,从学过走向学会。(微课的应用)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有效习作评改(读者意识)
1.目标指导习作评改
2.习作评价吻合目标
写实靠名词,写活靠动词
3.交流分享真实评价
4.文通句顺落实到位(基本到位)
四、总结
作文的“观世音菩萨” 观:观察生活
世:事理普世价值观“人道主义、公平和自由” 音:对文字词汇的好感受一等文章音韵应更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菩萨:善良仁慈之心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汪定用
在一次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即兴演讲的环节中。评委老师出了—个大胆的命题:如果化学不再中考,你会如何教?选手们基本上是统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学不参加中考将会如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验,开展探究,联系实际和启迪思维。言外之意,中考束缚了他们化学教学的手脚。最近,在一个大规模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会上,—位资深教师向教材主编发问说,教材习题中“铁生锈”不应该算作化学性质,应加一个“能”字或“会”字,即“铁能生锈”或“铁会生锈”。教材主编解释说,这不是—个问题,并告诫初中化学不要教得这样死,也不要揪得这样细。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地说,万—考到了是算错还是算对呢?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纷纷赞同这位教师的忧虑。
这两个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学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糊能。常常表现出教学的知识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学生确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稳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即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压缩新授课课时,延长复习课长度等;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知识抵达不到价值的层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学教学很难上升到学科启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级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中考成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制约。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长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上,教材中具体形态的知识不断清晰,而学科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却不断模糊。
为此,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要回归启蒙性这一基本性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以下具体论述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回归学科兴趣——多一点实验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学科,兴趣理应是教学长期关注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少老师片面地追求进度和所谓的课堂效率,常常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设计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学远离了初中化学还是一门新学科的客观事实,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尤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实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虽然实验会增加教学成本,如教师准备的经历、课堂教学时间等,也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而且有时候从知识的接受效率上 来看,实验比不实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实验可以产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兴趣,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哺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学中少一些题多一些情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案或导学案中把知识转化为了题目。教学过程演化成了做题、讲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变得没有兴趣。课堂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题,因为情境是指向学生内在的,而题往往是固着在知识上外在指令于学生的。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确需要的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题也要尽量设计为问题情境,避免生硬和简单化训练。
二、回归学科之基——凸显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之基,也是教学中处理化学学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多和少的关系的根本凭据。
1.要知道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内容范畴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元素的有限性的观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基本学科观念。
2.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尤其关键。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上,学生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抽象难懂。其实元素的本义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化学上对于元素的定义,即化学元素的定义,但它仍然服从于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本义。元素概念的教学可以沿着元素本义、化学元素和科学元素观的线索,分三段进行。第-段是导入部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组成千千万万的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国古代哲人们就提出了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即“五行学说”,其实这五行就是五种元素。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到底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从元素的本义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学家波义耳认为通过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例如水电解中水分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分,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给出元素的化学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并结合事例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确立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科学的元素观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月球中、来自外星球陨石中元素分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元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明确世界万物虽发生化学变化而元素是不变,从而升华和回归元素的概念。
3.就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科重要知识的教学进行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当作静态的知识来教,采用的方式以说教和训练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认识和确立观念的层次上。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如果通过简单的现象和科学事实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很小、运动和有间隔,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强化,这样的教学就是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仅仅作为知识来教学。如果作为观念来教学,那就要让学生能确信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以上的教学要作较大的改造警即通过生活中一杯水变少等现象引起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思考并显现学生融有的看法,随之提供一些典型现象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假说、解释或获得科学证据,以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有看法,从而初步形成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可见,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内生性的.、建构性的,丽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往往还需要逐步的、持续的教学过程来加以深化。还是上例,2 随后“分子、原子、离子、电离”的教学就是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上的丰富,教学时要注意与之前形成的粒子观念相呼应,在阶段性复习时还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回归学科思想方法——观察、比较与分类、假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假说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实验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警模型法在初中化学中体现不明显,这里就主要说明观察、分类翻假说。
1.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观察作为化学启蒙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不但在教学前期没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不重视训练学生观察,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实验 课上学生常常是动手时热热闹闹而动脑时冷冷清清。化学教学中要通过明确实验目的来引起观察的动机;要通过清晰实验过程来明确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程序和观察的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安静观察的氛围,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行 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2.比较与分类——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逻辑方法
在化学研究中,由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化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比较和分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与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种化学假说,发展化学理论。因此,比较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比较是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可以在教学上进行很好的实践。如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与元素的比较,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比较,碳的几种单质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多二氧化碳与氯气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几种金属性质的比较,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的比较等等。分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初中化学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分类的方法,如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性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分类等等,而且在章节编排上也逐步体现了 分类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单元标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标题是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常见的酸碱盐等。
3.假说——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假说赋予探究魅力和促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假说和检验的过程,假说推动了化学新理论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发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假说和求证的过程: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 质量排列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预言了镓、铳、锗三种未知元素的存在——预言被证实,周期表的假说被人们接受——氩元素的发现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据(即按原子序数排列),确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形式。
基于假说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假说,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其教学方式主要有:其一,渗透式地体现假说。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就可以适度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多让学生体会到假说的科学魅力;其二,围绕假说开展探究性教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放在科学史的背景下,庙拉瓦锡从“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的实验提出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假说切入,把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实验作为验证假说的角度展开教学,从而让整个教学因围绕假说而具有浓厚的探究性和科学人文性;其三,把假 3 说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体验科学的本质。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提出物质构成的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再去解释一些现象,从而确立粒子的观念。再如,核外电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的教学,先通过观察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排布,提出稳定结构的假说,接着利用稳定结构的假说推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后提供印证推测的客观事实,如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氟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更活泼,在低温和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同很多物质反应,从而把假说变成“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 相关”、“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认识。
四、回归学科基本技能的本质内涵——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书写、化学基本计算是初中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来掌握,也需要通过内涵理解来体会。
1.有些技能可以进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实验操作中的液体倾倒,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为什么倾倒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为什么拿瓶子时标签要正对手心等等操作要求,这样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学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显其意义内涵,唤起技能学习的动机和领会技能所承载的价值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可以通过对“为什么用‘H2O’,来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讨论,来体会化学式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从而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和引起书写化学式的内在渴望。再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先讨论“如何定量说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与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剂中比较溶质、一定量溶质中比较溶剂、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等基本思路,然后再从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这种思路中引出溶质质量分数及计算。这种从技能的意义背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技能本质内涵的教学既促进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学科价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学要从基本原理出发,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教学。首先并不要急于对列关系式及计算的基本格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2g氢气和8g氧气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种,物质的质量确定其它物质的质量也就被确定,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体会到这一点,根据已知量列关系式也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技能教学不能单纯化和单一化,要从其内涵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让技能教学变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点,虽然从学科整体上看内容容量和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学科启蒙的地位上看教学要求很高,而且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启蒙的主要内容,回归学科素养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