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反思一: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本课我想借助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复习有关方向和路线、除法、生活中的大数、混合运算、测量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从特定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总觉得找不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很难给这一课定下重点,后来我想还是重点以方向和解决问题这两块为重点进行复习,结果在解决问题这一块的内容中出现了重复,比如运苹果和包装鸡蛋是属于统一问题形式,解决包装鸡蛋的问题后再解决运苹果就显得很多余。
反思二: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个独立的实践活动。借助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复习有关方向和路线、除法、生活中的大数、混合运算、测量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从特定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不是单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一种综合活动、体验活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对半学期以来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回顾与反思、提升与实践。
这节课在实施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在本课中设计中创设:淘气和笑笑的好朋友小华邀请大家去乡村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综合实践课的枯燥、乏味,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把练习、知识融入到情景中,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知识。
2、以点带面,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综合实践课与练习课是有联系但是也是所有区别的:从目的上看,综合实践课(复习课)是巩固知识,使知识达到系统化;练习课是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达到熟练化。从能力的培养上看,复习课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的整体学习能力。而练习课更多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如本节课生活中的大数知识的系统化是通过养鸡场和产蛋房的每日产蛋数量,学生的读、说、比较和练习,引出数的读写、组成、意义、大小比较方法,对生活中的大数集中进行了整理,使这一部分知识在这一环节就得以梳理、归纳,知识比较系统化、集中化。
3、练习上以易到难,层层递进,精练少讲,以练为主。我们都知道,复习课中知识点较多,每一知识点的习题量不能过大,因此,练习的功能性尤为重要,但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真正体现复习的价值所在,达到复习的目的。本课设计上在小华家的乡村旅游图,以基础练习为主,内容上强调重点知识、方法(如:方向和路线)和观察果园中(如: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和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数萝卜环节的练习上,设计提高题、拓展题,让有能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培训能力,学得有兴趣。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创设部分情景时口述时学生倾听有是会有误,这时教师应把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2、有22箱苹果,每辆车最多运8箱,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学生上台板书22÷8=2(辆)&&6(箱答:至少要3辆车才能一次运完。但另一个学生上台板书22÷8=3(辆)时,这位学生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教师在这个环节没有让他发言,为什么这样做,应引导他想法是对的但我们还没有学约等于,应列22÷8=2(辆)&&6(箱)答:至少要3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反思三: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各省市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等一系列条件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一个生动活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尤其是农村,在硬件上可能比不上城市,可是乡村具有的许多优势也是城市所无法取代的。乡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民俗风情等。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情境,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教材、学生、教师共同成长,不断更新。如何在利用好乡村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吸收现代气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利用资源的方法、步骤、策略、呈现方式均须进一步研究。
2.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是学生探索的地方也是学生展现的舞台,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各种活动,运用数学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充分体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给学生一个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发展、应用数学。在课堂中,如何结合课外的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探讨。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当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文精神。为此在课上,我充分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大胆说明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本节课中,通过观察乡村的变化,走访果园与手工艺品厂,调查收集到真实、具体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乡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不断发展,渗透对学生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其中值得反思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探讨性较强,在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如何处理课内时间有限与学生活动时间过长的矛盾。
反思四: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板书获取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单
一、贫乏,无形中拉开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距离。《走进乡村》一课我们是这样引入的: 淘气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淘气和笑笑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很想到小山乡村去玩一天,于是,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走进小华的家乡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去乡村看一看,体验一下乡村的乐趣。我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也越来越优美。(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小华的家乡!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小村庄。良田万顷,稻叶草香。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姑在江边洗衣,儿童在河中戏水。行走在树林间的小道上,听鸟儿鸣叫,听风儿吹过树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风儿吹过,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园里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我们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情景,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接着教师利用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中,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整个课堂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模拟游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别自己所处环境的八个方向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避免了复习课的单调乏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果园丰收这个环节,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共种植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②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一箱,一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一辆平板拖拉机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上,我们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学生喜欢先到哪里去帮忙,我们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们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这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梳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梳理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老师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知识的拓展、创新。
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800多亩的苗圃里,种着各种苗木200多个品种共有900余万株。小华家的邻居王爷爷要种树苗,现在我们帮王爷爷选一下树苗。①每棵树苗6元,3棵树苗15元,哪种树苗便宜些?(在纸上算一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了深化。
复习课中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数学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基础练习正是结合这个特点来设计的。基础题是模仿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运苹果这部分练习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复习课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一些灵活题,使练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能亲自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使问题更有思考价值,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问题要真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第二篇: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个独立的实践活动。借助“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复习有关方向和路线、除法、生活中的大数、混合运算、测量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从特定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不是单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一种综合活动、体验活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对半学期以来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回顾与反思、提升与实践。这节课在实施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在本课中设计中创设:喜洋洋邀请大家去乡村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综合实践课的枯燥、乏味,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把练习、知识融入到情景中,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知识。
2、以“点”带“面”,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综合实践课与练习课是有联系但是也是所有区别的:从目的上看,综合实践课是巩固知识,使知识达到系统化;练习课是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达到熟练化。从能力的培养上看,复习课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的整体学习能力。而练习课更多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如本节课生活中的大数知识的系统化是通过养鸡场和产蛋房的每日产蛋数量,学生的读、说、比较和练习,引出数的读写、组成、意义、大小比较方法,对生活中的大数集中进行了整理,使这一部分知识在这一环节就得以梳理、归纳,知识比较系统化、集中化。
3、练习上以易到难,层层递进,精练少讲,以练为主。
我们都知道,复习课中知识点较多,每一知识点的习题量不能过大,因此,练习的功能性尤为重要,但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真正体现复习的价值所在,达到复习的目的。本课设计上在喜羊羊的乡村旅游图,以基础练习为主,内容上强调重点知识、方法(如:方向和路线)和观察果园中(如: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和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数萝卜环节的练习上,设计提高题、拓展题,让有能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培训能力,学得有兴趣。
不足之处: 教师在创设部分情景时口述时学生倾听有是会有误,这时教师应把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第三篇:走进乡村教学案例评析
《走进乡村》教学案例评析
一、背景介绍
《走进乡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6~68页的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借助“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复习有关方向和路线、除法、生活中的大数、混合运算、测量的知识。以小华家乡的风光图片为课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美,从而揭示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目标,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并尝试合作解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从特定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利用“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渗透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乐于提出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图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乡村全景图片
师:刚才这几幅《乡村小景》就是小华美丽的家乡。你们说美吗?生:美。
(出示图片—智慧老人、笑笑、淘气和机灵狗四个人物走进乡村)金色的秋风吹遍了原野,乡村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硕果累累,十里飘香的景色引来了
远方的客人。你们看,是谁呢?(智慧老人、笑笑、淘气和机灵狗)他们想去游览乡村的风光,你们愿意给他们当导游吗?(愿意)那好,我们就陪着他们一同走进乡村。
(评析:以学生为伙伴的交流对话导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以美丽家乡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讲解乡村地形图--说方向和画路线
(出示乡村地形图、场所名称、全程路线)
1.边看边读出场所名称。
师:为了方便参观,小华特意准备了一张乡村旅游示意图。(出示课件)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点?
生1:我看到的有果园、文化站、学校、白菜地、蓄水池、萝卜地、小树林、养鸡场、小华家。(师按照景点的顺序指一圈)
师:你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完整。
2.地形图的中心场所是哪儿?哪个导游愿意告诉游客其他场所分别在蓄水池的什么方向?
生:我看到文化站在蓄水池的北面,学校在蓄水池的东北面,萝卜地在蓄水池的东面,小华家在蓄水池的东南面,养鸡场在蓄水池的南面,小树林在蓄水池的西南面,白菜地在蓄水池的西面,果园在蓄水池的西北面。(可请多名学生说)
3.师:你喜欢哪两个景点?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同桌一组,介绍各个场所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生1:如:我喜欢......(蓄水池在学校的西南面,学校在蓄水池的东南面。)
生2:......生3:......让学生多说
4.考考你,看看老师所说的方向是否正确。看谁的手势又快又准。(评析: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发现、合作的成果,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并能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的相对方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游客从小华家出发,最后从小树林离开,他们要游客所有的地方,而且走最简捷的路线,应该怎样走呢?自主设计游览路线,画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出最佳路线。教师展示路线图。
(点评:学生自主设计路线,侧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既满足了学生求新、求活、求变的心理需求,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三).走进乡村,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1.进入养鸡场,复习大数及统计表
(1).沿着乡村的小路,我们首先来到了养鸡场。读一读淘气收集到的信息,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身边的小伙伴,想告诉谁就告诉谁。
(出示淘气在养鸡场的照片及习题,重点复习生活中的大数)
生:我看到了公鸡、母鸡和小鸡,师:你们一定想知道它们各有多少只,可是这些鸡跑来跑去真不好数,大家不用着急,通过调查养鸡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得到了这些数据,他们想考考我们能不能准确地读出来。
指名读数,并说说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你能把这三个数按要求填在括号中吗?
生:(1400)>(1070)>(120)
(2).调查产蛋情况(出示课件)
师:在刚才的参观中知道了母鸡的只数最多,有1400只。小华还想请大家猜一下:养鸡场的母鸡一天能产蛋多少个?
生:1400个、500个、2000个;......师:通常情况下,一只母鸡一天生一个蛋,一只母鸡连生几天蛋后要休息一两天。
请把你估计得数记在心里。请看养鸡场的产蛋记录表(出示统计表)
师:比比谁的眼睛最亮,哪天产蛋最多? 生1:22日。
师:22日产蛋多少个? 生1:1002个。师:哪天最少? 生2:23日,有890个。
师:你能将这四天的产蛋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吗?请写在练习本上。
生:独立做指名展示(890<908<980<1002)
师:你是怎样排列的?说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生: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做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下一位上的数......(评析:通过看数据和统计表回答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比大小等知识点进行巩固,既不让“满堂灌”削减学生研讨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
2.参观萝卜地
走出养鸡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哪个景点?
生:萝卜地。
师:来到萝卜地看到又红又大的萝卜。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棵萝卜吗?
生:1000棵;100棵;500棵;......(出示课件5):一块萝卜地图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自己估计的对?(学生在准备的纸上完成课件)
师: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棵吗?(生:100棵)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竖着数有10行,每行有10棵萝卜,10个十就是一百。
师:那这一片萝卜地又有多少棵萝卜呢?
生:有400棵,因为有四块,每块有一百个,4个一百就是四百。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
3.走进文化站,培养数感
乡村的繁荣,靠的是科学文化的普及。智慧老人从文化站给我们带来一组信息,谁愿意用智慧给大家公布结果呢?
问题:(1)儿童书的总数是最大的三位数()
(2)科技书的总数是最小的四位数()
(3)文学书的总数比8000少1000,文学书有()本(4)科幻书的总数比2900多100,科幻书有()本(5)漫画书的总数最接近2000,请选择()
A.1997本 B.1899本 C.2001本
(评析: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进入果园,解决混合运算及有余数的除法
热闹的养鸡场、丰收的萝卜地都比不上最具特色的果园。你能向客人介绍一下家乡的水果吗?(出示果园习题图)
算一算机灵狗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尝试解答。(师据学生回答,有针对地归纳板书所提问题)
生:1辆车能装8箱,4辆车能装几箱?
师:谁来解答? 生2:4×8=32(箱)
师: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吗?试着解答。
生1:1辆车最多运8箱,22箱苹果至少运几次?
指名板演,集体评议解答过程,生2:一共有多少箱?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算式怎样写?理由是什么?
生1、3×6+4=22(箱)
生2:4×6-2=22(箱)
生3:4×4+6=22(箱)
生4:......(强调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对同一个问题多想想不同的解法)
(评析: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发表各人见解,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思想。)
5.走进小树林,走近数与代数
游客们在返回的途中被秋天小树林的景色陶醉了,你能用语言描绘一下吗?调皮的机灵狗发现了树林里也有数学,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数据信息:杨树有64棵,柳树有8棵。柏树有4行,每行6棵。松树比杨树少16棵。
(评析:在本环节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采取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自己提问请同学帮忙解决以及自己提问全班同学一起想办法解决 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层次清晰,把学习与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实现知识的生成。)
(四).走出乡村,拓展延伸
老朋友对我们的家乡赞不绝口,我们作为主人,还是小导游,应该对他们说什么呢?
走进乡村,我们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下课之后,你打算到哪儿去收集数学信息呢?(家里、商场、校园、电站等等)
只要我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果实。
(评析:把数学知识向生活延伸,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总评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动机”是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借助教材中设计的“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融入乡土资源,尽量体现数学课程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其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课的特点,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本节课中,学生首先在优美的情景中走进乡村,然后讲解乡村地图,说方向与路线,接着到乡村养鸡场、萝卜地、文化站、果园、小树林等场所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生活情景,提供了大量的数学信息。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彰显了数学鲜活的生命力,促使学生萌生主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到养鸡场去读取每日收入鸡蛋个数统计表,到果园去计算苹果的箱数以及怎样用车拉走,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提升对数学的认识,从感受需要中唤起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思想感情。
(2)学习形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
间,注意为学生搭建宽松宜人的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的舞台。
(3)在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能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出发,并且在问题提出后,所对应的评价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并且倡导群体探究、合作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既具有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第四篇:走进乡村(演讲稿)
解说词
(一同说)大家好!今天由我们两人一起来为大家介绍我们的乡村之旅。(周梦璇)我是周梦璇。
(周慧阳)我是周慧阳。
(周梦璇)春天到了,周末,我们开始了乡村之旅。
(周慧阳)“嘟……”,不到一会儿,汽车就将我们带到了庐山脚下的乡村里了。(周梦璇)我们来到油菜花地里,瞧,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探出头来了。周慧阳,你来讲讲油菜花是什么花科和属类吧?
(周慧阳)恩,好的!油菜花属于十字花科,芸苔类。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芸苔。
(周梦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一同说)我们看到了遍地的油菜花。这是我们在庐山脚下拍的。(周梦璇)我们还去一户人家的小菜园观察。
(周慧阳)里面有许多蔬菜:有绿油油的豆角,细长的黄瓜与可爱的小白菜。在乡村的小菜地里,我们还看见了丰收的喜悦。真美!
(周梦璇)我们还看见了晶莹的露珠。
(周慧阳)在庐山脚下的乡村里,我们看到了清澈的泉水,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周梦璇)不一会儿,我们和爸爸妈妈又去了乡村边上的庐山植物园,在那里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一同说)下面,请大家欣赏我们拍的美丽图片吧。(停顿,给同学留出欣赏美图时间。)
(一同说)走进乡村,让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一同说)谢谢,再见!(一同鞠躬)
第五篇:走进数学教学反思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1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走进花果山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熟悉的、有趣的、生动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书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学生之间对学习的方法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另一重要特点。
本单元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动手实践-操作学具、自主探索-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合作交流-最内说说自己的解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的学会学习。
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10以内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题,(例如:数手指,用小棒,口算等等,学困生存在问题,如赵迎超、王钏旭,需要细心的辅导。)但放到看图列算式一方面则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学会看图是以教学重点。
学完第三单在单元过关存在的问题是
1、单纯的加减口算题只要细心基本没有出错的,宋明煜等因为粗心出错,今后注意让孩子细心,赵迎超直接不会,单独辅导还没有时间,想想也挺头疼的一件事,怎么帮助赵迎超解决10以内加缄口算的难题呢?
2、出错较多的还是看图列算式,特别是加减混合的动态图,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帮孩子看加减混合的动态图,我感觉孩子看的越多能力会越高!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认为: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出发,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特别关注在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复习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经过长时间的组内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下面以《走进乡村》为例谈复习课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板书获取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单一、贫乏,无形中拉开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距离。《走进乡村》一课我们是这样引入的: 淘气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淘气和笑笑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很想到小山乡村去玩一天,于是,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走进小华的家乡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去乡村看一看,体验一下乡村的乐趣。我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也越来越优美。(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小华的家乡!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小村庄。良田万顷,稻叶草香。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姑在江边洗衣,儿童在河中戏水。行走在树林间的小道上,听鸟儿鸣叫,听风儿吹过树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风儿吹过,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园里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我们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情景,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接着教师利用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中,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整个课堂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模拟游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别自己所处环境的八个方向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避免了复习课的单调乏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果园丰收”这个环节,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共种植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 ②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一箱,一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一辆平板拖拉机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上,我们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学生喜欢先到哪里去帮忙,我们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们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这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梳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梳理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老师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知识的拓展、创新。
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800多亩的苗圃里,种着各种苗木200多个品种共有900余万株。小华家的邻居王爷爷要种树苗,现在我们帮王爷爷选一下树苗。 ①每棵树苗6元,3棵树苗15元,哪种树苗便宜些?(在纸上算一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了深化。
复习课中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数学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基础练习正是结合这个特点来设计的。基础题是模仿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运苹果这部分练习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复习课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一些灵活题,使练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能亲自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使问题更有思考价值,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问题要真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3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4
反思一:本学期已过了一段阶段了,作为初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目前,对于初三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在学生的学习中还出现以下学习的情况:
一、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二、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三、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阶段准备采取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相信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
反思二: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孙大伟,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数学科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状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资料,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资料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到达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潜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状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我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忙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6
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敢于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制作一个活动课件,角的大小一样而边长各异的三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演示,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7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
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因此,我认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学、乐学了,上课也就会认真了。同时,我们教师要注意营造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这门功课。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很多,讲故事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平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已经在用,如果能用好数学故事,让数学故事走进我们的课堂,对数学的教学将会锦上添花。
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
小朋友学习“0的认识”的时候,上课一开始就用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天,阳光灿烂,猫妈妈和小猫背着鱼竿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钓鱼。猫妈妈非常安静的坐在河边,聚精会神的在钓鱼,小猫也学猫妈妈的样子,坐在猫妈妈旁边钓鱼。一会,猫妈妈就钩到了一条大鱼,而小猫这时候看到飞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就跑了过去抓蝴蝶,结果没有抓到。然后又回到河边钓鱼,过了一会,猫妈妈又钩到一条大鱼,而小猫又看到了一只蜻蜓,又跑去抓蜻蜓,结果还是没有抓到。再回到河边钓鱼。……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故事讲完?”
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小猫不专心钓鱼,最后一条鱼也没钓到,有的说小猫玩累了,以至于钓鱼时睡着了等等,总之当太阳下山了,要回家的时候,猫妈妈钓到了好几条大鱼,而小猫一条也没有钓着,“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个学生,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水桶,一只装着5条大鱼,另一水桶空空的,让学生数一数猫妈妈钓了几条鱼。小朋友在数猫妈妈和小猫钓到的鱼的只数时时候,“0”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接受了。
在最后,我还让学生说一说小猫这样做好不好,让他们懂得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道理。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8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因为学生有了这种“估算”的意识,所以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出千姿百态的例子来。学生能够把“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所在吗?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9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10
1、注重课本知识,查漏补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了,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上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一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起重视。
2、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
3、夯实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再加上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们对初中数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4、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课本中的某些例题、习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思维发展的最近点出发,去发现、研究和展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自己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有利于强化知识重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探究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内在联系,让我们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与方法体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不但可以解决根的判定和已知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还可以解决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程组的根的判定及二次函数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坐标。
5、复习形成梯度,选择典型习题。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了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个阶段的练习题要选择
有一些难度的题,但又不是越难越好,难题做的越多越好,做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所选择的难题是自己能够逐步完成的,这样才能既激发自己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能使自己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6、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解题方法。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该熟练掌握。
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
(1)从变更了命题的表达形式上,培养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使我们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
(2)从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上,培养自己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解题方法各异,这样的训练有益于打破形成的思维定势,开拓我们的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唯美的发散思维能力。
(3)从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上,培养唯美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学会把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多层次变换,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4)从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上,培养我们思维的批判性。这样的训练可以克服自己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促进自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培养我们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7、狠抓重点,练习热点。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三角形及证明”、“圆”等内容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在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应用题量普遍增加,而应用题也不仅限于“列方程解应用题”,除布列方程解应用题外,“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等都成为中考的热点。同时,近几年的应用题还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在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已经常出现,而且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要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开放性题”“探索性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题”“动手操作题”是这几年的热点题,这些问题有利于考查我们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类型的问题大部分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高,但题型新,背景复杂,文字表达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要适当训练一下,以便自己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11
在我半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本学期中采取了激励政策
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