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生活案例

时间:2019-05-15 02:0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生活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生活案例》。

第一篇:小班生活案例

小班幼儿进餐中的良好习惯培养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保证幼儿营养摄入、形成健康身体体质的重要前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有的爸爸妈妈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倍受宠爱。孩子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平衡问题。而且,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等,从而使幼儿养成偏食、挑食、无节制的吃零食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通过观察发现: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20%。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 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由此可见,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越来越严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和策略让幼儿在进餐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让幼儿做到不挑食、不厌食,并且能够尽量不剩饭菜。在礼貌进餐方面,个别幼儿由于在家中多事包办替代,所以有些孩子在等喂过程中可能养成了敲碗、勺等等不良的进餐习惯,并且也没有在用餐后将餐具物归原处的意识。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案例研究目标: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之:

1、健康进餐

2、礼貌进餐

三、案例实录、分析及对策:

1、健康进餐 案例实录: 实录一:

午餐准备时间,生活老师正在忙碌地分着饭菜,只见洗好手的陈可馨看见了连忙走到须老师旁边,说道:“须老师,我们今天吃什么呀?”“蘑菇炒青菜、鸡丁呀!”“须老师,我不喜欢吃蘑菇!你别给我盛蘑菇,好吗?”须老师回应可馨:“可是蘑菇炒青菜是保健老师特意配好的营养餐,吃了身体好的!”陈可馨连忙反驳道:“可是我爸爸、妈妈都不吃蘑菇的,我们全家都不吃这个的!”在一旁悄悄观察的我这时走了过去,对可馨说:“原来你们家里的人都不喜欢吃蘑菇的呀!那你有没有试过吃一吃呢?这也是很多动物朋友们喜欢吃的呢!”“是小兔子吗?”陈可馨问,“对呀!你看小兔子吃了它跑得多快,跳的多高呀!这样吧,我跟你商量商量,就只给你放一颗蘑菇,你要觉得好吃呢再给你添,怎么样?”,“那好吧,我吃吃看吧!” 实录二:

松松由于有些超重所以吃饭都是先喝汤,这天中午,他喝完汤后,端着饭吃了几口米饭,又吃了一点肉丁,却没有吃土豆,我见状,说道:“呀,松松真棒,都大口吃菜了!”我说完后和他坐一桌的唐意鑫也说“我也能大口吃菜”,“我也能,老师你看”,孩子们纷纷应和着。松松听完后,赶紧吃了口土豆。后来,土豆还是剩了一些。我对松松说:“你真棒,吃了这么多菜,没关系,如果实在吃不了我们就别吃了,下次继续努力!”松松听后,一个劲地点着头。实录三: 进餐时间,小朋友们都大口大口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小勺一小勺地拨弄着碗里的饭菜,突然有小朋友大声说道:“老师,辛钟婷哭了!”。见状我连忙走过去询问,宝贝只是盯着碗里的饭,不作回应。辛钟婷前一段时间生病了,在家里休息了很久,所以今天又刚来园,可能还有点不适应。我一边抚摸着孩子的背一边轻声安慰道:“你是不是觉得饭太多了呀?”辛钟婷点了点头,我笑了笑继续说道:“须老师可没有给你盛很多呀!” 辛钟婷看了看我,停止了哭泣开口说道:“我今天早上吃了很多很多,还没有消化呢!很多很多的„„”,“哦!原来是这样啊!那好吧,我帮你弄少一点,可是你也要答应我,遇到事情要用你能干的嘴巴说,因为你不说大家是不会知道的,并且哭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知道了吗?”辛钟婷看着我点了点头,很快就把剩下的饭菜全部吃光了。分析及对策:

上述的几个案例实录,是在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也反映了当下孩子在吃饭习惯、家庭与幼儿园看待就餐教养方面的问题。作为老师,是坚持要求孩子不挑食、不剩饭,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任孩子去呢?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等教育理念,是我们应该遵从并真正应用实行于我们日常教育之中的。而在上述案例中,“商量”恰恰则是这一教育理念得以实行的体现。对于小班孩子有挑食,不爱吃菜的情况出现,我们首先要理解,然后慢慢纠正,千万不能过分批评,这样会使孩子一到进餐就心里紧张,更加影响进餐。“商量”就是保护并且尊重了孩子的原有意愿,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知道,良好的进餐习惯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情、理交集,让孩子尝试新鲜事物、感受吃饭是一件如此快乐的事情。而且,正确引导不论是对于小年龄段还是大年龄段的孩子都很有效果。让孩子们向着积极一面,放心地进步而不是产生逆反,这也是教育的艺术。

另外,在实录二中的松松,是班级里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刚开学的那几天,每每到吃饭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因为他什么都不肯吃,到放学的时候就吃奶奶给他带的面包等。通过与他家长的交流和了解,才知道松松在家也是非常偏爱肉类,很少吃蔬菜,而且口味也很挑。所以刚来园的那段时间,他基本天天不吃菜,米饭也都是挑一些白米粒来吃,不愿意吃园里配好的营养饭。但经过我们一个学期的引导,他已经进步了很多。所以我们要明白纠正幼儿挑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孩子慢慢进步,多给孩子信心,当然也要注意少盛多添不要一次给太多。教育策略:

 家园共育,加强家园间沟通。

很多家长会向我反应,为什么幼儿在家不太肯自己主动进餐,而且这个不吃,那个不要,但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却不错;为什么在家吃饭要花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在幼儿园里却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吃完。我相信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家长这么说。我向家长具体分析了原因,告诉家长,一个是由于平时在家,家长怕幼儿进餐太慢所以有时候就主动喂饭,所以幼儿养成了在家不愿意自己吃饭的习惯。但在幼儿园里,老师都“一视同仁”,基本上不喂饭,而且幼儿的互相榜样作用也起了一部分的用处。所以面对幼儿各种不健康的进餐问题,不论是等喂、还是挑食、剩饭菜等等,单单靠幼儿园、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做到家园共育。我们要及时地向家长反应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也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了解幼儿在家的进餐状态,尤其是在进餐方面存在问题的幼儿,必须时刻关注。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我有时候也会告诉家长几个有效的办法,比如学小兔、大嘴宝宝、大老虎等,让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也能够良好地进餐。 “代币法” “代币法”虽是老办法,但老办法绝对有大作用。“代币法”是一种常用的鼓励行为疗法,对低年龄儿童效果最为显著。幼儿都希望自己被肯定,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成功感。所以对于小年龄段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代币法”(比如奖励五角星等贴纸)来鼓励、来肯定幼儿在其进餐方面的进步。当然,“代币法”不能泛滥着用,必须是在幼儿有绝对进步的情况下。所以,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在就餐方面的进步很有必要。 多种方式引导

幼儿的健康进餐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全形成的。我们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借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谈话、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良好的、健康的进餐习惯的重要性,进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礼貌进餐 案例实录: 实录一:

橘子组的丁磊和粱善卿洗好手,坐到餐桌旁,两人都拿起了勺子。这时候,桌子上发出了“哆哆哆”的声音,我一看,原来是他们正拿着勺子在敲桌子。我没有立刻生气,顿了顿然后走过去对他们说道:“咦!这个是什么声音呀?呀!勺子说它好疼啊!”。两个孩子的小手立即抓住了勺子、双手抱好,安静地等着生活老师将饭菜分给他们。实录二:

“昨天我在公园里玩!”,“我也去了,我还看到外面有表演的!”一阵阵非常响亮的说话声从草莓组传来,几个孩子一边吃着饭,一边非常大声地说着话、聊着天。草莓组的几个孩子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比较爱聊天,所以吃饭普遍比较慢。我走过去,提醒他们:“你们看,其他组已经有小朋友都吃完了,你们呢?快点加油呀!有些事情我们吃完饭做到马蹄形上再说悄悄话吧,而且你们的声音都比老师放的音乐响了呢?对吗?我都没有听见音乐声啦!”几个孩子立刻都没有了声音,很认真地吃着饭。实录三:

周子烨搬起椅子,坐到了马蹄形位子上,他是今天第一个吃完饭的。我看看他的饭桌,发现他的空碗没有送到固定的地方。这时候生活老师走过去,想把周子烨没有拿走的碗收走,我示意她不要,然后走到周子烨身边,对他说:“宝贝,你真厉害!是第一个吃完饭的!但是快去看看你的饭桌,上面好像留了两个空碗没有送回家诶!”周子烨立刻站起来,对我说:“我忘记了!”他走到自己的饭桌那,把桌上的空碗送回了放碗的地方。分析及对策:

鉴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意注意短、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很多时候是需要在成人的提醒下才能保持安静的,所以上述实录一、二中的情况,都是小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正常的行为表现。我们并不用对幼儿进行过分地指责,而是应该寻求方法,通过提示提醒来达到幼儿礼貌进餐的这一目标。进餐的心理环境很重要,如若幼儿的情绪在进餐前或者进餐中受到影响,那么这一餐的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面对幼儿不太恰当的进餐习惯,教师的机智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显然,案例中的反问提醒、正面引导对幼儿来说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是否可以说话的情况,我相信这应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明白,轻松的进餐氛围对幼儿的进餐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所以我并不限制我班幼儿在进餐的时候说话。不过对于大声喧哗的现象,是一定要要加以提醒的。这不但不利于幼儿礼貌进餐的良好习惯养成,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幼儿有可能因为边吞咽边大声说话而发生噎食的情况。对此,我们班采取的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来达到替代提醒的作用,即和幼儿约定好你们在进餐中说话的声音不能比这个音乐响。有了这个“参照物”,小班幼儿相对而言也有了一种“自我克制”。

在实录三中,我们不难看出,此幼儿是忘记将用好的空碗送回固定的位置。虽然生活老师要主动将孩子的碗收走,但我制止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忘记,但“水滴石穿”,时间久了,忘记一次、两次、三次,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吃完饭后将碗送回指定处的这个事情就变得不再重要。习惯的养成是一次一次的积累,不能因为“忘了”、“大人帮一下忙”等等原因而让幼儿“错失”了一次保持好习惯的机会。教育策略:

 教师的正面引导

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往往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教师亲切的鼓励引导一定是比严厉的苛责来得更能引起他们行动的积极性。再则,在上述的分析中也有所提及,轻松的进餐氛围对幼儿的进餐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巧妙地用一些正面的引导语来提示幼儿哪些是有礼貌的进餐习惯。在愉悦的心理下养成的习惯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牢记并遵循。 “替代参照物”的作用

就如分析中提到的,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由于音乐的本质为轻音乐,将其作为“参照物”比较合适。事先和幼儿约定好,在进餐过程中可以允许说话,但不能大声喧哗。由于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对于大声、小声的概念相对而言是比较模糊的,故以轻柔的音乐为参照物,教师则将音乐的声音大小调至最理想的状态,以此来提醒提示幼儿,“说话的声音不能比音乐的声音响哦”。对于幼儿来说,这不但是一个“参照物”,而且由于有了这个“替代参照物”的刺激,他们也会自发自主地在进餐中尽量地保持安静。习惯的日积月累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的养成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所以对于幼儿已经养成的良好的礼貌进餐习惯,我们要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要忘记、时刻遵循。这样,良好的进餐习惯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变成一种自然的状态,变成幼儿自身自发的一种行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这时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想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慢慢地习得良好的进餐习惯,并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积极保持,为今后的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沈艳青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生活案例

案例:

水汪汪的圆圆

圆圆很可爱,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皮肤白皙,语言发展的较好。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半月了,可是妮妮每天早上来园还是哭闹,原本以为过了一阵子会好转,可是发现这几天哭闹的反而厉害,每天抱着妈妈说:妈妈不要走,妈妈陪我上学,保护圆圆。

今天,和往常一样,圆圆还没到门口,我已听到圆圆大哭的声音。她和妈妈在楼梯口做着思想斗争,妈妈不断鼓励圆圆:“我们圆圆很棒的,肯定能和妈妈勇敢地说再见的。”可是圆圆还是很激动,希望妈妈留下来,不要走。

我闻声而去,说:“圆圆不要哭,有话好好说,圆圆要不要上学呀?”她矛盾的并且哭着说要回家,一会又说要上学,但是要妈妈陪她上学。我说:妈妈要上班的,我们放学就看到妈妈了。此时我使了眼神,让妈妈先走。妈妈走后,圆圆大哭,以往我的办法是转移圆圆的注意力,每天陪圆圆去喂小乌龟。今天看到圆圆哭的更伤心了,我决定让圆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弹钢琴。我鼓励她弹得真好听。边上的小朋友听到圆圆在弹琴,投来羡慕的眼神。此时是游戏时间,我问圆圆要去哪里玩?要去娃娃家吗?她摇了摇头。后来我引导她去了益智区,教他怎么玩青蛙迷宫,开始玩得很好,可是遇到了难题,她便不要玩了,失去了兴趣,玩了几分钟又搬走小椅子离开了。

集体学习活动和运动环节圆圆表现的不错,也能认真学本领。可到了自由活动时间,圆圆只带了一个小娃娃,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她交换玩具,她就独自一人玩,眼眶湿润,玩得时候不停地问我:老师几点吃饭?起床后吃不吃点心?可不可以少吃一点?我认真回答她。我引导她和另几个带娃娃的小女生交换,玩了一会又交换回来了。期间孩子的交往互动很少,基本没有交往。

分析与反思:

圆圆是一个内向、缺乏信心的孩子。从早上来园的哭泣,到午餐午睡不愿意自理,交往意识比较薄弱,可见在家里都是包办代替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哭泣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建议家长:

1、圆圆哭闹的时候,切不可生气或责骂,要平和的向圆圆讲道理,让圆圆先冷静下来,有话慢慢说,答应合理的要求。

2、来园时带一个动脑筋,益智的玩具,比如积木,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换玩具。

3、在小区内,经常带圆圆和班级里的小朋友多交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父母也要发挥这榜样的作用,积极与人交流。

4、在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适当鼓励,慢慢树立自信心。

教师反思:

1、让性格外向的小朋友带动圆圆,和圆圆一起玩,感染圆圆。

2、多关注圆圆,多给圆圆关爱。给圆圆安全感和信赖感。

3、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圆圆的进步,圆圆的情况,让家长也放心,宝贝也开心。

第三篇:小班生活活动案例

小班生活活动案例

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默会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轻的生活课程。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大家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怎样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的更自主,在我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折衣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描述及分析: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这一主题,于是我想根据主题目标而设置一个活动:学折衣服。可活动才一开始,当我手捧着一大堆衣服,一件一件地把它们分给每个孩子时,孩子们突然大吵大闹起来。一个孩子大声地叫道:“老师,那是我的衣服,还给我!”另外几个孩子也大声嚷嚷:“老师,金科的一件是我的,不是他的。”“老师,我的衣服上有奥特曼的呀,我要奥特曼衣服。”“我不要这件!我要我自己的衣服!”有几个孩子则一声不响地离开位置到别人手中去抢自己的衣服,于是“抢夺衣服”大战开始上演。原来这些衣服是孩子们脱下的外衣,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来说,根本无法容忍老师擅自把它们分发给其他小朋友。对此,我先是好言劝说,再是表扬激励,可还是乱哄哄的,没办法,只得“知错就改”,把一件件衣服物归原主。分完后我一看手表,就分发衣服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刻钟。

活动还是照常进行,我抱出一个布娃娃,用着急的口吻说:“谁来帮我折衣服呀?”只见大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过来帮忙,可我阻止了,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这只袖子盖上来,那只袖子盖上来,中间折一折,这样折你们会了吗?”可没料这时孩子们就是不肯好好配合老师,回音者寥寥无几,他们拿着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动物,有的则把衣服团成一团,垫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似乎对失而复得的衣服更加的珍惜,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我只好再次进行示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而此刻的孩子显得不耐烦了,有走动的,有讲话的,在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后,大部分孩子一哄而上,都捧着自己的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座位,留下目瞪口呆的我。

放学后,我和配班老师坐了下来,静静反思这个活动。面对我的失败,配班老师向我提了两个问题:

一、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

二、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衣服方法,怎样的儿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我想了想说:“是呀,这次活动我只是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活动设计开展的,没有好好的经过自己大脑处理。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前不是更好吗?这样根本无需再分发衣服,无需牵强地抱出娃娃创设毫无价值的教育情景,更无需如此一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这时配班老师又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前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小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会被吸引,可怎么改呢?”于是她把自己已酝酿好的儿歌告诉了我:“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我茅塞顿开说:“那我明天再去试试。”

第二天,我依然组织了这个活动,正如我们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着衣服,兴致很高,很快就学会了折衣服。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二、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除自我学习能力外,在生活活动中还有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如因为生活活动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因此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特别是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感受劳动的快乐等等。

第四篇:小班案例

小班案例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老师,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哇!”(哭声)„„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

小班案例

早上8点30分,小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到了,甲班和乙班的教师分别领着自己班的幼儿来到操场。她们一边安排活动区域,一边提醒幼儿必须在自己的活动区域做游戏,如果觉得别组的游戏好玩,想要加入,就一定要征得别组的同意。之后,孩子们便分头去活动了。甲班的几名幼儿正排着队在跳圈,乙班的两名幼儿从远处跑了过来,他们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然后就跟在甲班幼儿的后面一起跳。甲班幼儿很快发现了这两个不速之客,其中一个幼儿说:“你们认错人了,你们不是我们的人。”乙班的一个幼儿停止跳圈说:“老师让我们来的。”甲班的几个幼儿齐声说:“你们不能玩。”乙班的两名幼儿只好跑回去。甲班的幼儿继续跳圈。过了一会儿,乙班的教师领着那两个幼儿过来问:“谁说不准我们玩的?”甲班的一个幼儿低声说:“那你们玩吧。”乙班的教师又假装吓唬道:“谁不准我们玩谁就走。”这时,甲班教师看见了,过来对自己班的幼儿说:“大家应该一起玩。”甲班的几个孩子只好顺从地说:“好吧,那我们一起玩吧。”于是,乙班幼儿就加入到了甲班的跳圈游戏中。两位教师见孩子们已在一起游戏就走开了。大家跳了一次后,甲班幼儿忽然像商量好似的纷纷跑掉。过了一会儿,甲班幼儿拿着他们投掷用的纸团跑了过来,一起将纸团丢向乙班的两名幼儿,然后立刻跑掉。乙班两名幼儿愣了一下,见甲班幼儿跑掉后继续跳了一会儿圈,便回到了自己班上。

• 户外游戏的时间又到了,在教室里准备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说好了今天我们玩的是要自己搭建的大型玩具,孩子们特别兴奋,早早地在心里想好了等会要玩什么。到了操场上,我刚交代完要注意安全,他们就冲向了玩具。只见很多朋友都是大家一起帮忙,把玩具一一的先搬出来,再把它摆成一条长长的队伍,然后就在上面过“小桥”。还有几个小朋友三三两两地把其他人搬剩下的玩具拿来玩。我看见思远搬到了一个有点像是跷跷板的玩具,他很开心,一个人爬了上去,结果试了一下发现翘不起来。怎么办呢?他在那边左看看右看看,终于发现龙龙也是一个人在玩,他就喊道:“龙龙,快来,我们一起玩。”于是两个人在那边玩起了跷跷板的游戏,开心的咯咯直笑。他们的笑声把旁边的小喆和乐天引来了,胖胖的小喆也想爬上去,结果试了几次,发现自己真的坐不上去就放弃了。他对龙龙和思远说:“等你们不玩了让我上去玩玩好吗?”他俩同意了。可是乐天却还是不放弃,硬是要挤上一边去,在玩的两个小家伙可生气了,两个人用身体护住玩具,不给乐天玩。乐天在旁边急了,用手想把思远拉下来,两个人在那边僵持不下,游戏被迫中断了。我在旁边其实已经看到了整个过程,但我没有说一句话,我想看看他们到底会怎么解决呢?是来求助我吗? 结果乐天真的来了,我说:“你看看玩具下面有什么,想个办法和他们一起玩!”听了我的话,在一边的小喆突然说:“玩具下面不是还有一个洞吗,你钻到下面玩呀。”思远马上附和道:“对呀,你到下面去玩。”龙龙也说道:“你别害怕,哥哥在上面会保护你的。”乐天想了想同意了。于是,上面的龙龙和思远手拉着手稳稳地跷起了玩具,游戏又继续了。中班案例

• 三个中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准撞我的汽车!”聪聪没有反应,他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对聪聪嚷道:“不准撞我的汽车!我要生气了!”聪聪还是不说话,他笑眯眯地招呼壮壮一起去撞。壮壮犹豫了一会儿,接受了聪聪的“邀请”。于是,聪聪和壮壮一起去撞乐乐的汽车。乐乐看到心爱的“汽车”被撞翻在地,气愤地拽过壮壮的胳膊,闭着眼睛就咬。这时老师恰巧过来,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阻止道:“乐乐,你在干什么?”乐乐听见后就松开壮壮,低下了头。老师生气地指着壮壮胳膊上的小牙印,训斥乐乐:“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几秒钟的沉默后,老师接着说:“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时壮壮一言不发。老师又问:“怎么回事?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和壮壮都低着头,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壮壮的伤痕对乐乐说:“你看看,你都把壮壮咬出血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咬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乐乐低着头嗫嚅着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壮壮说‘对不起’。”乐乐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壮壮道歉,说‘对不起’!”乐乐停顿了几分钟后才抬起头对壮壮说:“对不起。”壮壮回答说:“没关系。”于是他们就玩了。

迈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图想为玩具卡车修条路。贝利觉得这两个想法都不错。最后,迈克和贝利开始建城堡,斯图准备修一条长长的路。迈克对贝利说:“给我一块长积木。”贝利从地毯上拿起一块积木递给迈克。斯图叫道:“那块积木是我用来修路的。”说完,从迈克手里夺回了积木。于是,迈克用脚踢翻斯图搭建的道路,还要打斯图。这时,老师介入了:“这儿发生什么事了?”斯图说:“迈克弄坏了我的‘路’,他教贝利拿我的积木。”迈克辩道:“那不是你的积木。”斯图说:“我先拿到的。”迈克抓住积木不肯放,坚定地说:“可我需要它。”老师把这两个男孩分开,说:“迈克,你能用语言告斯图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用争夺的方式吗?”迈克回答:“我告诉他我想要这块积木。”老师又问:“那他说什么了?他告诉过你为什么他不给你吗?”斯图马上说:“因为今天我是第一个拿到这块积木的。”老师又对斯图说:“当迈克把积木从你身边拿走时,你感觉如何?你告诉过他那样做使你生气了吗?”斯图说:“我要发疯了。”老师表示理解:“是啊,要发疯了。当你感到愤怒时,除了抢夺积木,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诉我,你可以怎样做7”斯图委屈地说:“我确实已经和他讲过了。”迈克有些激动:“没有,你没有!你只是抢它……”斯图申辩道:“我没有。”此时老师插话了:“等一会儿。一个一个地说,否则我不明白你们在说什么。迈克,当斯图拿走积木时,你是不是想打他?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用语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况且,你们俩还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们俩为什么不相互说声‘对不起’,然后,你们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了。看,像这样。斯图,你可以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是的,就是这样。”

一天早上来园时,涛涛的外婆向我们反映,说是孩子说,经常有小朋友打他,他都哭着不想来上学了,希望老师教育好小朋友,不要让他们乱打人。我觉得很奇怪,虽然我们班是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但总不会严重到如此吧。但我还是答应了老人家的要求。在一节的集体活动中,小朋友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认真地跟老师学念儿歌。我看了看四周的小朋友,突然发现涛涛坐不住了。我刚想出声制止他,只见他先伸出两只手,摸了摸坐在他旁边馨儿的脸,正在认真跟老师念儿歌的馨儿把头摇了摇,想把涛涛的手给甩掉。涛涛见馨儿没反映,又伸出手去摸,接着把嘴巴凑过去,想亲一口。可是馨儿这回不高兴了,抬起手来刚好打在了涛涛的脸上。他抬起头,看见我看他,马上用哭腔说:“老师,她打我。”我对他说:“老师看见了,打人是不对的。不过,小朋友不喜欢你这样子做,以后改过来,好吗?”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都认真地观察涛涛的表现。我发现,这孩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不是去摸摸小朋友的手、脸,就是突然跑过去抱住小朋友,但他们都不喜欢他的这种方式,才忍不住推他的,而并不是向他所说的那样,总是有小朋友去打他。于是,我把我所发现的情况告诉了他的外婆。

 一次课外活动时,幼儿在教室后面的小广场上玩耍,晓旭抢走了洋洋的木马,洋洋向晓旭要回木马,但被晓旭拒绝并把他推到在地,于是洋洋觉得很委屈,哭着跑去向教师告状:“老师,晓旭抢了我的木马还打我”。

第五篇:小班第一学期生活学习运动游戏案例

2015学年第一学期

案例

案例:我来做妈妈

实录:

刚进入十月,大部分孩子已经停止了苦恼。我们开始了第二次角色游戏,孩子们已经开始尝试着扮演角色,进行游戏了。今天,萱萱正在娃娃家的“厨房”里喂“宝宝”喝牛奶,只听她自言自语地说:“宝宝快点喝,妈妈要带你去买东西了。”等到娃娃喝好牛奶,一下子拎住娃娃的头发,带着娃娃出门了。看到萱萱拎住娃娃头发时,我说:“娃娃的头发好疼,我帮你抱抱它吧。”萱萱马上说:“我自己抱它吧。”说着,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调整了这一动作。然后带着娃娃来到了“超市”中,为娃娃“买”了一盒饼干后,匆匆忙忙地赶回来喂饼干。而后,又像刚才一样带娃娃去买其他东西了。乐此不疲。

分析与反思:

1、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玩具和材料是他们游戏的基础,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并引起游戏愿望的。今天萱萱的表现也是如此。她看到奶瓶就给娃娃喂牛奶;看到别的孩子在乘“小汽车”,她就带着孩子去“逛超市”,美其名曰带娃娃去买东西,实际上她的兴趣就在乘车上,是对游戏的动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实录中,娃娃显然不是一件普通的玩具,而成为了幼儿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幼儿把自己当成了妈妈,会给娃娃喝牛奶、买东西,这说明她已有了粗浅的角色意识,对此,我予以鼓励,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生活经验。

3、当发现幼儿用“拎”的方式来对待娃娃时,我并没有直接指责幼儿,而是以平等的角色介入游戏,去帮助幼儿,注意保持她做游戏的自然状态,这样她就容易接受。

2015年10月

案例:鞋子穿反了 2015学年第一学期

案例

实录:

午睡起床时,我给班上的小朋友整理衣服,发现涛涛小朋友鞋子又穿反了,我就走过去对他说:“看看两个好朋友是不是吵架了?”涛涛用手在鞋尖处比划了一下,说:“他们是好朋友。”然后翘起脚对着我。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帮他换好鞋子,边换边说:“两个好朋友有一点点不开心,快换过来,让他们碰碰头。”顺便拿着他的小手在鞋尖处比划了一下。

点心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说:“用什么办法让左脚右脚不穿错?”有的孩子说看搭扣,还有的孩子说看鞋子上的花纹,还有一个孩子居然说:“这个脚上有一个印子的。”原来是右脚的鞋子上有一条不显眼的黑线。涛涛在一边看自己的鞋子,说:“老师,我有搭扣的。”“搭口穿在脚的哪一边呢?”我追问一句。好多孩子用手指给我看,涛涛也开始指,发现错了就开始换过来。分析与反思:

孩子们穿鞋时常常会搞错左右,每天午睡后,总有一两个把鞋子穿反了。生活中,一切都由爷爷奶奶帮他,长期以来他依赖性较强,许多事情不都愿意自己动手,需要别人的帮助。另外该幼儿家庭成员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包办太多,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通过日常生活各个环节,初步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穿对鞋子也有利于孩子开展正常的活动,产生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然而幼儿依赖性较强,许多事情不愿意自己动手,即便是提醒他,他更愿意是成人帮助他。

体验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小班的孩子思维特点还是比较具体形象,他们能从鞋子明显的特征中帮助自己分清左右,我在指导时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孩子自主地发现左脚右脚不穿错鞋的方法。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穿对鞋子给我们走路、跑步、做游戏带来更多的方便。

2015年9月

案例:小乌龟看爷爷

实录: 2015学年第一学期

案例

在主题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幼儿都会带来一些水果,而带的最多的就是苹果。但这种最常见的水果究竟长在哪里?怎样生长?他们却并不知晓。于是《小乌龟看爷爷》这样一个简短又有趣的故事,情节简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看似简单的故事内容背后,却形象地解释了幼儿困惑的一些问题。

刚开始,我以苹果引入故事,并提出提问:你见过的苹果是怎么样的?好吃的苹果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故事《小乌龟看爷爷》会告诉你的。

故事生动形象的课件深深吸引了孩子,“有一只小乌龟想去看爷爷,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的听着,当我问到:“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时,妮妮:“小乌龟去看爷爷了。”逸逸:“小乌龟带上苹果去看爷爷。”子晨:“小乌龟会遇到坏人的。”看来,孩子们对故事展开了无尽的想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于是在故事的第二环节,我又加入了提问:“小乌龟走啊走,这棵树发生了哪些变化?苹果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小蜜蜂,小蝴蝶都飞来了。”“苹果树结出了小苹果。”“好吃的苹果结出来了。” “苹果树开花了,又结出苹果来了,因为小乌龟走的太慢了”。分析与反思:

在主题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幼儿会带来一些水果,而带来最多的就是苹果。但是这种最常见的水果究竟长在哪里?怎样生长?他们并不知道。故事《小乌龟看爷爷》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简单,符合小班年龄特点,故事形象地解释了孩子的一些困惑,短小的篇幅适合孩子讲述。

小乌龟爱爷爷,爷爷爱小乌龟。故事中幼儿以不同的语言阐述了小乌龟去看爷爷的故事。“小乌龟去看爷爷了。” “小乌龟你遇到坏人了一定要躲起来。” “如果小乌龟的腿再长得长一些,它就能爬得快了”。幼儿的表达为下面故事表演作了铺垫,“嘿呦,嘿呦,快快爬,我要到爷爷家去喽。”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关系以及认知水平有限,在语言表达上多数不完整,有的幼儿甚至只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或词组来与别人进行交流,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匮乏。然而,故事的情景性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表现出来,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

2015学年第一学期

案例

案例:玩球

实录:

今天我带孩子们来到场地上玩球。“今天我们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球玩一玩。”孩子们望着小球争先恐后地去拿球玩。拿着皮球,孩子们开始玩球了,可2015学年第一学期

案例

是很多孩子拿着球跑来跑去,很不安全。瞧,阳阳着球一边跑,一边追尧尧。而另外一个角落里,欣恬和心瑜抱着球坐在一边,不知道怎么玩。于是,我边说边示范:“皮球、皮球真好玩,可以踢、可以滚、可以抛,还可以投篮呢!宝宝们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场地线外去玩,玩的时候分散一些,不要碰撞„„”说完,孩子们开始分散玩球去了。

一会儿,孩子们各自玩球,有的孩子在踢球,有的孩子找老师一起玩抛球的游戏,玩得很开心。

欣恬和心瑜在一起玩碰球,你碰我的球,碰来碰去,一会儿又咯咯咯笑在一起了。刚才一直跑的洋洋则拿着球找到老师一起玩抛球的游戏。分析与反思:

根据小班孩子动作发展迅速、身体协调性较弱喜欢模仿等特点,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

首先,分析孩子。球,孩子有初步的经验,比如滚、拍。然而,当老师一旦示范过多,孩子对玩球的欲望会减弱,于是,老师没有进行示范。

其次,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问题,利用示范的方法帮助孩子玩球。发现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对球的玩法和特点还不够,于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激发孩子玩球的兴趣。

再次,孩子的运动安全应当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关注。活动前进行安全教育虽有必要,但对于年龄段小的孩子来说,一次交代太多,不易理解,因此根据现实状况及时进行教育或个别安全教育,使幼儿在自身体验中理解什么是危险,怎样才安全。

2016年1月

下载小班生活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生活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生活活动

    小班生活活动 教师杨艳春 设计思路: 抹面霜是生活中很细小的一个环节,也是每个孩子亲身体验和经历的事情。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孩子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

    小班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我会自己洗手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学习洗手的正确步骤和方法。 2、养成勤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有意识地让一位幼儿的小手很脏。 2、盥洗室在洗手池上......

    小班案例分析

    小班案例分析:咬人事件 情节描述: 一天自由活动时,涛涛哭着跑过来告诉我说:“花花咬她的手指头。”只见涛涛手上有一个深深地齿痕,别的小朋友看到涛涛哭了,也纷纷用手指起花花来,个......

    小班下学期案例

    案例:老师我要小便 案例描述: 像往常一样,小朋友们餐后活动结束后去解小便然后去午睡,小宇小朋友也很快的进去小便了,当所有小朋友都小便完后,小朋友到午睡室就安静的午睡了。“老......

    小班案例大全

    小班案例--吮吸手指 背景: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

    小班体育活动案例

    小班体育活动《爱跳的大皮球》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的背景: 小班的孩子很喜欢跑跑跳跳,但动作还不够协调,很容易摔跤。为了锻炼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设计了一节户外活动......

    小班案例五篇

    小班案例“我睡不着…….” 案例背景: XX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XX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XX独特的性格。 案例描述: 哎,周XX......

    小班案例上厕所

    小班案例:上厕所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