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评,复习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或繁殖行为。2.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或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入新课。3.阅读和思考: 先浏览课文。再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比较,将问题记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思考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生活的例子吗?
②为什么说“动物的群体生活不是同种动物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③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④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动物的社群行为”吗?为什么? 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⑥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把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讨论。请小组长记下来在组内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②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欢迎各种不同的看法,欢迎争论。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将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并讲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情况,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②小组代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全班进行争论。注意: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6.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提醒学生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板书设计】
第四节(节标题略)
一、群体的组织
举例:白蚁、狒狒(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的群体生活。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
二、通讯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小资料
1.蚂蚁复杂的社群行为 ①蚂蚁的“牧业”活动。
蚂蚁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②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③蚂蚁的“蓄奴”活动。
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
2.动物集群中的优势等级
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等级系统。每个动物所在的等级地位是在个体之间较量后,根据胜负、强弱而形成的。课文中介绍的“首领”狒狒即属于优势等级。
群居昆虫有优势等级现象。像蜜蜂一样,马蜂也是雌性居高位。每年春季,几只雌马蜂一同采集材料筑巢。在筑巢过程中,各雌蜂展开撕杀,战胜者取得最高级地位。其它雌蜂不再战斗,处于从属地位。
群居的鸟类也有优势等级现象。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等级。它趾高气扬,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啄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急速逃跑。公鸡也按实力排出等级。公鸡一般不啄击母鸡。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越低,越无优势,甚至无机会交配。居于从属地位的动物,一般都安于其地位,很少有离群、另立门户的现象。
第二篇:动物的行为教案
动物的行为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快乐闯关
5分钟
利用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A类:
、运动系统的组成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绕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5分钟
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探究 动物的行为:、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
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限时速读,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检测,检查自学效果,通过展示学习成果,促使所有学生能认真自学。
认识动物的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通过识图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识图总结出
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更好的解决了学习行为是在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这一难点。
能过社会行为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中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8分钟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观察得非常仔细,分析得更是合理。下面,我们乘胜追击,继续进行探究。
展示图片:
你能分析出上述动物行为的区别吗?请完成下列表格。
动物行为
内容
先天
行为
学习
行为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特征
稳定
复杂
展示视频:蚯蚓的学习行为
能过视频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情境拓展:
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mV
任何生物如果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自然淘汰。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当你遇到困难时更应如此。
总结归纳:我们学习和研究动物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识别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完成表格
学习行为能够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学生静静听歌曲,默默受感染
深情谈体会
归纳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总结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培养学生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通过听歌曲介绍
雷庆瑶事迹,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当遇到困难时更应如此。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6分钟
中考链接一
资料一: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养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
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其它大山雀学会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是其体内的 所决定的,其它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由此可见
的行为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3、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一”,说出其中动物通过运动完成自己行为的两个实例。
①
②、中考链接二
资料一比如在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中左为干燥暗室、右为潮湿暗室,蚯蚓要经过200次尝试,遭受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家鸡则只需几次尝试就可以完成绕道取食。
结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经过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资料二印度“狼孩”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结论:学习行为形成都具有一定的
;一旦错过某一时期,就很难在学会。启示:。
合作完成,进一步深化理解。
思考后回答
小组讨论,展示出最准确的答案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通过知识整合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
既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又能查缺补漏。
让学生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青少年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机,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8分钟
当堂达标:慧眼识珠、下列动物学习能力最强的()
A蚯蚓
B青蛙
c蝗虫
D黑猩猩
2、在紧急情况下,很多动物都喜欢假死,这种行为属于()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迁徙行为
3、母狼如果在哺乳期失去幼仔,它会继续哺育其他动物的幼仔甚至人类的婴孩。母狼这种行为属于()A先天性行为B学习行为c先天性行为中的繁殖行为D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的学习行为
4、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其意义()A便于找到食物B能够逃避敌害c便于找到配偶D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
穿针引线
①母鸡哺育小鸡雏②蚯蚓走迷宫
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鹦鹉学舌⑤黑猩猩取蚂蚁⑥蜜蜂采蜜⑦小狗算算术⑧海豚钻火圈⑨蜘蛛结网当堂作业:
A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第78页:自我感知
第77页:1—8
B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第77页9题及课本巩固提高1.2.3
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待学生完成后,可当堂面批部分同学助学。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
通过当堂面批,既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易错点,还能促进师生和谐关系。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
营群体生活,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社会行为:
特点: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第三篇:动物的行为教案
第17章
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课时 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世界观。
3、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的行为
向学生展示一些动物行为的图片,得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的行为:在自然界中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豹的奔跑、鱼的游泳、蛇的爬行、鸟的飞翔等,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动物行为的类型(1)觅食行为
让学生观看图片,提问:图中蚂蚁在做什么?答:搬运食物。
让学生观看蚂蚁觅食的视频材料。提问?通过看视频,大家想到了什么? 通过思考分析得出如下概念。
觅食行为:动物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如:蛇吃青蛙、青蛙吃蜻蜓、狮子追赶野兔、猎豹捕食羚羊,螳螂捕蝉等。
向学生展示一些觅食行为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动物觅食行为的印象。(2)防御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动物的防御行为,请同学们观看以下视频
向学生播放课件中的视频材料。之后提问:为什么动物要如此发生如此变化,即乌贼为何要喷墨?变色龙为何要变色?
接着展示以下图片:枯叶蝶的图片。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接着进行讲解。得出如下结论:
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防御行为有利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
引导学生举例,尽量力所能及的多举一些例子,以加深印象。
如:变色龙的变色,壁虎断尾逃跑、寄居蟹的伪装、乌贼喷墨、金龟子装死、竹节虫外形极像竹枝。
向学生展示一些防御行为的图片。(3)生殖行为:
向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生殖的图片,学生边观看教师边讲述。
生殖行为能使动物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如: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或哺乳等。(其中每一项都要举例子来说明)
(4)迁徙行为
观看大雁南飞的图片,边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迁徙行为。结论:某些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迁徙行为。(5)洄游行为
观看鱼类洄游的图片,讲解:某些鱼类也有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
二、动物的社群行为
1、动物的社群行为 播放视频:蜜蜂的社群行为 展示蜜蜂的图片
教师讲述,得出如下结论:
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引导学生举例子,如:白蚁、蜜蜂等。知识迁移:鲸鱼喷水是什么行为? 知识迁移:屎壳郎滚粪球是什么行为?
三、补充:
1、让学生了解,攻击行为
举例说明,如两只小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发生攻击等。
2、让学生了解,节律行为 举例说明,如蟑螂的昼伏夜出等。想一想!以下问题对还是错
1、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受到破坏,其觅食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2、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 间的各种联系行为。、因为一个蜂群中的蜜蜂数目很多,所以说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4、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受到破坏,其觅食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5、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 间的各种联系行为。
6、因为一个蜂群中的蜜蜂数目很多,所以说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思考以下问题、冬季来临,燕子带着幼鸟飞向南方,这属于动物的______________行为。2、变色龙能随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图案,这种行为对变色龙具有______________意义。
板书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行为的类型
(1)、觅食行为:动物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2)、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
(3)、生殖行为:能使动物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迁徙行为:某些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迁徙行为。(5)、洄游行为:某些鱼类也有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
二、动物的社群行为
1、社群行为: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2、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三、补充
1、攻击行为
2、节律行为
本节小结:教师归纳。
第四篇:《动物行为的特点》教案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及其动物行为的特点,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4、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使学生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打下唯物主义的基础。
5、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学难点: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正投或背、教学软件 教学方法:观察、探索、讲解、师生互动,教学一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在了解动物的行为的特点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一、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看幻灯片:豹捉小兔
启发:根据你们的观察,结合这幅图,描述一下猫捉老鼠的情景。
讲述:猫捉老鼠的动作或活动主要有:行走、静止不动、奔跑、跳跃等。这些都是动物的行为。
看幻灯:动物行为的一些图片
启发:从图片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引导:以上同学们所看到的都是动物的行为吗?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 3
讲解:动物行为就是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我们看到的:爬行、奔跑、游泳、飞翔,以及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启发:动物竖耳静听、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止不动、注目凝视,这些看似没有动作的活动是不是动物的行为?
讲解:这些活动都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部分,因为在这些活动的同时,动物体内也发生着生理变化。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动物行为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他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我们还是以猫捉老鼠为例加以研究。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
启发提问:豹为什么去捉小兔?在捉小兔的过程中,豹体内外有什么变化? 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动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发生变化。从外部看,它的听觉、视觉以及机体都在运动和变化;从内部看,体内由于营养缺乏,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感到饥饿当吃到食物后,体内营养得到补充。由此可见,动物行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且包括动物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启发:豹的一系列动作是在什么的调节下产生的?
讲解:除了神经调节外还有激素调节,关于激素的概念在以后将要学到。这就是动物行为的第二个特点:它是动物体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产生的。
启发:豹捉小兔对它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讲解:这是动物的第三个特点:它是由于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对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
小结:任何动物的行为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简单记忆,第一点是动态过程,第二点是产生的原因,第三点是意义。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动物行为?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
启发讨论:人与动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目的:认识和利用对人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有害动物。
设问:谁能举出一些这方面的实例来?(鼓励同学能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谈出
/ 3
更多的例子来。)过渡:既然研究动物行为有这么的意义,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四、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
讲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两种:
1、观察法:就是到自然环境的现场实地观察动物的行为,观察时要详细、真实,客观的做好记录。许许多多生物科学工作者成年累月在森林、草原、沙漠、荒岛上观察动物的行为,积累大量的可贵资料,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实验法:就是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动物行为。实验法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方法和步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手段更加先进,如摄像机、录音机、闭路电视、计算机等广泛应用于实验中,为动物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前景。总结:本节重点学习了动物行为的特点,同时了解动物行为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一、什么是动物行为: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包括爬行、奔跑、游泳、飞翔以及其他运动方式)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行为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
3、动物行为的产生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四、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认识和利用对人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有害的动物。
五、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 3
第五篇:《动物行为的类型》教案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或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类型。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及意义。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4.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5.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6.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难点:动物行为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教学媒体
录像,挂图,课时建议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设计成一节典型的探究活动课。通过对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和蚁群搬食两幅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交流。
学生以课本上的图片,或者教师提供的蚂蚁视频,展开讨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提供蚂蚁之外的各种视频或者图片,比如家蚕、金鱼、蜗牛等动物,供学生探究。1 / 3
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例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有关蚂蚁行为探究的实验。先给出两幅蚂蚁行为的图片:第一幅是蚂蚁外出寻找食物,第二幅是发现食物后,一群蚂蚁前来搬运食物。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比如,有的提出蚂蚁行为问题,有的提出蚂蚁的信息传递问题。结合本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有关蚂蚁的行为问题。
2.出示动物行为图片: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上三幅)、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捕食行为(下三幅)。教师利用一组动物行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其他类型,播放动物行为录像,让学生认识行为类型并分析该行为对动物生活的意义。
启发:动物行为纷杂,系统研究先应该进行什么工作?学生经思考回答:分类研究。
(1)攻击行为录像:昆虫、斑马等几种动物争斗。让学生讨论:动物们在干什么? 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扭打、争抢、搏斗、掐咬、厮打……
深入引导:根据生活经验,试判断它们争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讨论回答:公鸡和斑马争夺配偶;狗争抢食物;家鸽争巢穴或领地。幻灯: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巢穴、地域;显耀自己、巩固地位……
启发讨论:属于什么行为?同学经讨论回答:是攻击行为。
/ 3
(2)防御行为:组织小游戏:老鹰捉小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道理。学生领悟到:强健灵活而逃得快,可以免遭捕杀。
教师出示挂图:热带小蛙、尺蠖等不易被天敌发现;夜色蛾和尺蠖使蝙蝠难以得手;软体动物、黄鼬刺激敌人;河蚌、蜗牛等用坚固外套保护身体;鸡群集体御敌;乌贼、蜥蜴巧妙逃跑。
教师:防御动物的防御行为:躲避;恐吓对方;守卫自己;释放臭气、刺激物;团结起来对付敌人;装得与环境一样蒙蔽敌人……(3)觅食行为:观看动物取食的录像,教师讲解: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动物的各种贮食行为都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动物度过缺少食物的种种难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4)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越是高等的动物,繁殖行为越复杂。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繁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盛。(5)节律行为: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昼夜、季节和潮汐节律的活动。
(6)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为。3.动物行为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并在生产活动中广为应用。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应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想出更多的有关动物行为应用的实例。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