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

时间:2019-05-12 14: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

第一篇: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

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

一般的行为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无神经系统的海绵动物也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原生动物的行为最简单,一般认为只有趋性,它们能感受到环境中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腔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已有神经节和感受器,脊椎动物更有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之分,感受器官也高度发达。无脊椎动物已有内分泌,而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越来越复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便是行为的生理学基础。当然,行为的完成离不开肌肉及腺体等效应器,它们的演化事实上是与神经系统相平行的。

动物生活的环境中有着种种物理、化学刺激;体内不断进行的生理、生化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刺激,如饥饿时胃部收缩,而膀胱充盈则引起尿意。但并非任何刺激都携带着对机体有意义的信息,都为动物所感受到,动物只是有选择地感受体内外的刺激,例如吃饱的动物就对食物不感兴趣。这说明,动物的进食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内刺激(饥饿感)和外刺激(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外界的食物)。这种机体的内在状态(饱或饥)也常称为动机,在过去又称驱力。感受器接受信息,将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此解码,并作出决策。运动神经又将决策送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于是出现应答。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弧。反射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需训练即会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从生物学意义上分为防御反射、性反射等等,从发生部位上可分为角膜反射、膝反射等等。非条件反射可使动物初步适应环境。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又有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之分。条件反射使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射之间互有联系,一个反射能解除另一反射所受的抑制,从而引发后者,也可能抑制另一个反射。所谓本能就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而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学习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发生在什么部位,目前尚不清。反射活动要求刺激(外或内)作为原初动因。但人们逐渐发现,神经系统可以自行发动活动,例如由内在“生物钟”调控的节律活动。

内分泌对某些行为有明显影响,如性激素与性行为就有密切关系。阉割的公鸡既不打鸣,也无生殖行为,但给阉鸡注射雄激素后又表现这些行为。内分泌系统活动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也受环境影响。如许多北温带动物在每年春季发情,这是因外界日照加长,通过神经系统刺激了内分泌腺活动,分泌性激素,并引起一系列生殖行为。还有许多行为是在内分泌的基础上再经环境刺激而引起的。如鸽的垂体分泌催乳素后,其嗉囊中腺体制造“鸽乳”,但仅在嗉囊充满、胸部受幼鸽挤压时才吐出鸽乳。

行为开始后总有终止,使之终止的因素有多种。许多行为因负反馈而自行终止,如胃部充满后动物便停止进食。此外,新出现的强烈的外部刺激会停止正在进行的行为,如猛兽的出现使正在食草的羚羊停止进食,并开始另一种行为——逃遁。

第二篇:动物行为生态学

11.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它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存活值(survival value)、适合度(fitness)和进化的意义

12.杀婴行为 是指成年动物杀死同种未成年个体的行为。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骨肉在未来少了很多竞争者,另一方面的好处则更“立等可取”。几乎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在哺乳期都不会排卵,雄狮杀死嗷嗷待哺的小狮子,终止了雌狮的哺乳期,它自己才有做父亲的机会。

13.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的大小,但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而实现,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

14.凡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采取的某种行为对策,其它对策与之相比是较差的,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15.配子选择(gamete selection)发生在配子阶段的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称为配子选择。

16.稀释效应,即随着群体的增大,每一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会减小。

17.交配并不等同于使卵受精,特别是在雌性个体可能与多个雄性个体交配的情况下,这时往往会存在是谁的精子能使卵受精的激烈竞争。精子置换现象常被称为精子竞争。

18.觅食对策(foraging strategy)就是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19.p2值 在多次交配的昆虫中,由于某种机制的存在,不同雄虫精子的受精机率并不相同,精子竞争的差异一般用P2值(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来表示 110.信号

111.仪式化

21.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1)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他们的生存机器和运载体。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在生命运动各层次上的自私行为的原因。

22.动物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因此在行为学中特别强调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三种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这三种能力统称为适合度(Fitness)。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包括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

23.(1)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生物,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这类生物常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类生物在生殖上所采取的就是r对策。

(2)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生物,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个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这类生物常常把更多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这类生物所采取的就是k对策。

k代表环境在长期基础上所能维持的生物最大数量。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而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谛曲线渐进于k值的附近。

24.Coolidge效应

:新的雌田鼠能引发性满足的一夫多妻制的山地雄田鼠恢复交配能力。而单配制的草原田鼠缺乏此效应。

Bruce效应:在妊娠的早期,陌生雄鼠或它的气味能引起已受孕雌鼠终止妊娠和流产,并恢复接受雄鼠交配的欲望。

25.有些动物种内含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型或族,在这些动物中,个体可以表现为选型交配,也可以表现为非选型交配。前者指选择与自己同型的个体交配,后者指选择与自己不同型的个体交配

选型交配有利于在下一世代保持本型特性的完整性,而非选型交配则有利于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和增加遗传多样性。

31.织布鸟(Ploceinae)看起来长的很相象,但他们的社会结构很不相同,一些物种独立生活,另一些则群居;一些筑隐蔽的巢,另一些则建群巢;一些是一夫一妻婚配制,共同养育后代,另一些是一夫多妻制,雄鸟对后代不太照顾。通过分析社会组织和生态因素(如食性、食物的分布、丰盛度、天敌、巢址等)的关系,J.H.Crook发现织布鸟的生活策略有两大类,一类生活在森林中,独自觅食昆虫,守卫着较大的领域,造隐蔽巢,一夫一妻制,雌雄鸟的羽衣相似并暗淡;另一类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结群取食植物种子,集中建巢,一夫多妻制,雄鸟羽衣鲜艳,雌鸟则暗淡。

Crook认为天敌和食物是主要的选择压力,影响着织布鸟的社会组织。在森林里,昆虫性食物是分散的,独自觅食和保护领域在进化上是有利的,因为食物不容易找到,双亲需要共同觅食来养育后代,因此雌雄鸟在整个繁殖期里共同生活,暗

淡的羽色可避免捕食者的注意,隐蔽巢可减少幼鸟被捕食的危险。而在稀树草原上,种子是呈斑块状分布,局部地区丰盛度很高,这样集群觅食效率高(群体的搜索范围比单个个体大)。另外,空旷的草原上,建隐蔽巢很难,织布鸟选择金合欢树为巢址建群巢。由于食物丰盛,雌鸟可单独养育幼鸟,雄鸟则可摆脱育幼,花更多的时间吸引更多的雌鸟。因而在进化上形成鲜艳的雄鸟羽衣和一夫多妻制。

32.根据现代遗传学理论,在基因水平上对自然选择理论作了新的表述:

(1)所有生物都有基因,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而这些蛋白质又对神经系统、肌肉的发育和结构起着控制作用,并最终决定其行为;

(2)在种群内,很多基因具有两个或更多的对立形式或称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即使对同一蛋白质的编码也略有不同,这将导致发育上的差异并因而产生种内变异。

(3)等位基因对染色体上的某一特定位置,即位点(locus),存在着竞争关系。

(4)任一等位基因所复制的基因,如果比其对立基因所复制的基因更加富有存活力,那么它最终就能在种群中取代其对立基因。自然选择将有利于使对立等位基因的存活产生差异。如:豌豆种子形状:圆粒纯合体(RR)、圆粒杂合体(Rr)、皱粒纯合体(rr)。

(5)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可以说是体现在一对等位基因的生存差异上。最成功的基因是那些最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存活和繁衍后代的基因,而个体只是基因的临时运载工具(基因以个体为寓所在其中得以生存和复制),即小鸡只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工具。33.集群以抵御天敌

(1)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2)及时发现捕食者(3)靠集体的力量对付捕食者(4)减轻捕食压力:稀释效应2.报警信号和报警鸣叫

3.隐蔽(crypsis)

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与背景环境相接近,使得天敌不容易发现自己,称之为隐蔽。1)通过颜色和斑点即保护色来隐蔽。(2)通过行为来隐蔽。4.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色彩鲜艳的食物常与味道不好或有毒素相关联,而且明显的色彩容易被发现和识别,这样对于口味不好的猎物来说,捕食者更易学会避开色彩明显的猎物。5.拟态(Mimicry)

拟态是指一个味道很好、可食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采纳有毒或有伤害性物种的特征,主要是形态的,还有嗅觉的和味觉的,以防止天敌捕食。

34.在比较高等的动物中,两性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如外生殖器、羽衣、身体的大小和颜色等,但这并不是基本差别。两性间的基本差别是配子大小的不同:雌配子大而不动,富含营养物质,但数量少;雄配子小而积极活动,只由少量遗传物质构成,但数量多。

一枚鸟卵通常重达母体的15%~20%,有时甚至重达30%,而一只麻雀(Passer montanus)在交配时能产生

8乘10的4次方

个精子。人工授精时一头公牛一次射精量可给几头、几十头乃至上百头母牛授精。

一条雌性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nerka)能产3 500枚卵,而一条雄性银大麻哈鱼则能产 4 乘10的11次方

个精子

35.由雌性转变为雄性的实例是生活在大西洋西部的珊瑚礁上的一种蓝头锦鱼(Thalassoma bifasciatum),其雄性个体色彩鲜艳,雌鱼色彩单调,它只选最大、最鲜艳的雄鱼与其婚配。因此珊瑚礁上最大的雄鱼在生殖季节高峰期,一天便可与雌鱼婚配40多次。由于个体最大的雄性蓝头锦鱼总是在生殖上占有最大的优势,所以当鱼体小时,总表现为雌性,并进入繁殖期开始产卵;一旦鱼体长到足够大时,便由雌鱼转变为雄鱼,开始执行雄性功能。蓝头锦鱼的性别转变是受社会环境控制的,如果把珊瑚礁上最大的一条雄鱼移走,次大的一条雌鱼就会转变为色彩鲜艳的雄鱼。另一例是黄鳝。

雄性转变为雌性:如生活在印度洋珊瑚礁上与海葵共生的双锯鱼(Amphiprion akallopisos)。由于海葵的大小通常只能容纳两条双锯鱼生活在一起,这种空间上的限制迫使双锯鱼只能实行一夫一妻的配偶制,这样它们的生殖成功主要决定于雌鱼的产卵量,而不是雄鱼的精子量。因此,只有当最大的个体是雌鱼时才对两性最为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对策便是双锯鱼在小个体时表现为雄性,到长大后再变为雌性。37.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动物的求偶和交配行为看作是雌雄两性之间的和谐合作,这种合作的目的是传递它们各自的基因。但怎样解释雌螳螂在交配期间会把雄螳螂吃掉的现象呢?现在行为生态学家更强调这样的思想:即雌雄动物在求偶和交配期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两性结合被看成是一种不稳定的联姻,其中的每一性都试图最大限度地传递自己的基因。两性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合作是因为它们必须借助于共同的后代传递自身的基因,后代能否存活对每一方都有50%的利害关系。但是,在配偶的选择、合子的制备、卵及幼体的抚育等需双方投入能量方面,两性利益却往往不一致,是一性对另一性的利用关系,而不是和谐合作的关系

38.(1)单配偶制是雌雄两性个体彼此独占。动物界单配偶制是比较少见的,只有鸟类以一雌一雄制较普遍。如鸳鸯、丹顶鹤和许多鸣禽。多数晚成鸟是单配偶制。哺乳类中单配偶制是例外,如狐、鼬和河狸等。

(2)多配偶制

多配偶制是指一个个体在一个繁殖季节拥有两个或多个配偶。而这些配偶中没有与其他个体再成配偶的。又可分为一雄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A.一雄多雌制是指一个雄性拥有多个雌性。

a.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制:雄性通过占有最重要的资源——食物间接控制雌性。蜂鸟、黄腹旱獭、牛蛙、响蜜鴷等。

b.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制:当雌性集群生活,社群中占优势地位的雄性在繁殖季节就有可能直接独占群雌。独占者一般是通过对其他雄性的进攻行为来维持其特权的,因此在进化上导致雌雄两性异型现象的发展。如象海豹、野马和马鹿等有蹄类;少数鸟类(如雉鸡)、灵长类。

c.高速多窝型一雄多雌制:在某些鸟类中,雄鸟对孵化和育雏负有全部责任,而雌鸟却能从育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机会进行交配活动。例如一些鹬类和鸡类,在雌鸟产下第一窝后,由雄鸟来伏窝,接着雌鸟再产第二窝,自行伏窝。

d.雄性优势型一雄多雌制:在繁殖季节,雄性集中格斗而后雌性选择雄性配偶。如草原榛鸡、艾草榛鸡、和黑琴鸡,B.一雌多雄制是指一个雌性占有多个雄性。

1.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雌性通过占有重要资源——食物间接控制雄性。如鹤形目和鹬形目的一些鸟类。如三趾鹑、斑鹬和距翅水雉。

2.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制:雌性不保护雄性所必需的资源,但雌性之间有相互制约作用。如红颈瓣蹼鹬。

(3)混交制

混交制是指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野牛(Syncerus caffer)。

310.1.选择性功能正常者作配偶

偏爱性吸引特征发育健全和求偶行为富有活力并能持久进行的雄性动物,因为这些特征往往代表着性发育已经完成并具有较强的性功能。2.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异性

确保来自雄性个体的基因能有利于提高其后代的存活和生殖能力,并能补偿自身基因的不足。3.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作配偶

这些资源对雌性动物所产之卵或幼体的存活是至关重要的。4.选择具有遗传互补性的异性作配偶

第三篇:动物刻板行为综述

动物刻板行为综述

侯志杰

摘 要:生物学界关于研究动物刻板行为的历史相对较短,只有十数年时间。由于生活环境单一,活动空间狭小等阻碍了正常行为的表达,圈养动物经常发生一种谓之“刻板行为”的机械的呆板行为.所谓刻板行为,是指圈养动物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的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丰富圈养环境举措(环境富集)是矫正刻板行为的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的表现特点、丰容方式,以期对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的修正提供参考。

关键词: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环境丰容

目录

1前言: 4

2.刻板行为 4

2.1定义及表现 4

2.2影响因素 4

2.3刻板行为的研究现状 5

3.刻板行为的矫正措施——环境丰容 6

3.1环境丰容的涵义: 6

3.2环境丰容研究现状 6

4.讨论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7

1前言

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进化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模式,来适应环境、气候、天敌等,通过行为上的改变调整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但是圈养野生动物所处环境有本质的不同,环境相对单一,活动空间有限,阻碍了其正常行为的表达。因此,圈养野生动物出现一种称之为“刻板行为”的机械性呆板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圈养作为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中现存应用最为广泛且重要方式之一。圈养环境下的野生动物处在一个非自然环境内,环境内资源固定且贫乏,面临着更低的环境富集和更大的压力。环境单一、活动空间狭小,此时动物无法改变选择环境,无法挑选丰富的资源。因此,圈养动物和其圈养环境间往往存在冲突,导致了明显刻板行为的出现。刻板行为作为一种无明显功能效果的行为占用了大量时间‚对其他的生理环节肯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健康状况,导致其行为退化,部分功能丧失,繁殖力低下等。因此,如何解决圈养野生动物的这种刻板行为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前人的研究,为动物园解决和预防野生动物的刻板行为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2.刻板行为

2.1定义及表现

刻板行为是指圈养野生动物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的、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具体表现方式因种类和个体而异。如大熊猫的刻板行为有直立、绕圈、吐舌、来回踱步、机械摇摆、摇头、旋转等, 虽然目前还不太清楚刻板行为反映了动物怎样的感受, 但一般认为刻板行为反映了动物福利较差。

2.2影响因素

2.2.1动物种类

研究表明,在有限的环境空间和条件下,哺乳动物和鸟类更容易表现出对食物、隐蔽物和配偶等的欲望。经过长时间的寻求目标而达不到,动物便会产生挫败感,进而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模式,例如刻板行为。[1]

2.2.2饲养管理方式

有学者发现, 半散放饲养的大熊猫较传统圈养的大熊猫发生刻板行为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少。在对大熊猫放归野外实验中,大熊猫“祥祥”较其对照个体(其双胞胎“福福”)刻板行为在行为种类中所占比例大大减少(由11.22%下降到4.25%), 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2]

2.2.3动物年龄

以大熊猫为例,成年大熊猫刻板行为更加显著。[3]

2.2.4时间段

以大熊猫为例,一天中不同时间段, 大熊猫刻板行为发生频率差异极显著:发生频次高峰在14∶00~15∶00, 持续时间高峰在9∶00~10∶00和15∶00~16∶00, 低峰期在11∶00~12∶00。[4]

2.2.5圈养野生动物所处的环境

有研究表明黑猩猩在笼舍的环境丰容后, 异常行为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 活动量增加, 行为更加自然。[5]

2.2.6生活史

来自野外的个体较人工繁殖的个体产生刻板行为的频率小。由于人为控制断奶和进食, 对幼体动物的行为发育可能会产生长期甚至是永久的负面影响, 直接导致受胁迫而产生刻板行为。研究表明, 来自野外的大熊猫个体较在圈养状态下出生长大的个体发生刻板行为的频率小。

2.2.7社群结构

独居的圈养野生动物不能与其他同类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造成孤独和精神压抑, 促使刻板行为增多。[6]

2.3刻板行为的研究现状

迁地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将圈养的濒危动物在适当的时候再引入其原有栖息地。但是,迁地保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动物在圈养过程中出现刻板行为。刻板行为,又叫做呆板行为,主要是指动物高频率出现一些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行为动作,这种现象常出现在圈养动物身上。刻板行为是圈养动物的不正常行为表现,产生在紧张和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如缺乏刺激、身体自由限制、不能逃避胆怯(如面对众多游客)和容易受挫的环境等。因此,有人将刻板行为看作是较差动物福利的标志。刻板行为并非由遗传固定的行为,广泛见于圈养动物如长颈鹿、骆驼、大象、灵长类(大猩猩和黑猩猩)、猫科以及熊类等科属动物,例如南京动物园的猩猩出现食用呕吐物再吐出的现象,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后无效;2011 年哈尔滨山河熊场的部分黑熊出现不同程度的踱步、转圈、摆头;Meredith J Bashawa等在对 49 个动物园及相关饲养繁育机构的 214 只长颈鹿(五个亚种)和 29 只鹿的行为调查中发现其中 79.7%至少有一种刻板行为,其中舔非食物物品和踱步是最为普遍的两种刻板行为;雷鹏等在对圈养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研究中发现成体较亚成体表现较多的刻板行为。

一般来说,圈养动物不存在猎食行为,不需要躲避天敌,无需参与竞争法则,没有社交活动和求偶事件。圈养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对较小,环境相对简单,主要面对游客等人类群体,而且由于环境复杂程度低,不需要为生存和食物担心,也不需要争夺地盘或者求偶,动物的闲散时间就会增加,缺少正常表达行为的条件,自然就会出现高频率重复一些僵化的,无意义和目的的行为,即刻板行为,特别是当他们的愿望被强烈的激起但却不能做任何事来改变环境时,就更容易诱发刻板行为。在研究中发现,动物的刻板行为主要集中在喂食之前,一旦进食完成,就很少出现了;刻板行为出现高峰期与喂食时间保持一致,从中可以看出,人工定时投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动物刻板行为的出现。圈养动物的食物通常有加工好了的高营养浓度的精料,因此很少有机会进行正常的觅食活动,而且食物总是在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使得进食成了高度可期待的行为,并且食物是可以轻松获取的,这样使动物们有了大量的无法打发的时间,如果食物是定时投喂,熊猫时常就变得焦躁不安,因为他们不能表现正常的取食行为,所以只能花大量精力期待食物的到来,虽然这种行为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形成一种刻板行为在闲散时间来替代正常表达行为。

我们没有足够的生态化展区来保证每只动物都能享受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其他方式上改变动物刻板行为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例如我们可以提升饲养能力、尽力改善其生活环境,可以从各方面提升动物的心理健康和生理机能,加强特异性行为引导,尽量减少异常行为的出现,使动物的生活状态尽量接近自然,同时加大对游客的知识宣传,改变游客对待动物的态度,带动游客的保护动物行为。

3.刻板行为的矫正措施——环境丰容

3.1环境丰容的涵义

丰富圈养环境是近20年来被广泛强调和应用的一项措施, 其定义是:“通过确定并提供动物生理和心理福利所需的各种最佳的环境刺激, 来提高圈养动物生活质量的饲养管理方法”, 也称“环境富集”。[7]

野外大熊猫处于时空不断变化的环境, 如环境中有树、岩石、水、灌丛、伴生动物, 这样它们就有机会表达变化不定的行为模式。而圈养大熊猫缺乏社会交往, 没有天敌、捕食, 动物对外来干扰的应对能力是有限的。刻板行为说明它们的需要不能在目前环境中得到满足, 因此富集项目需要给大熊猫提供其它选择来帮它度过正常情况下在野外本该取食及表达其它正常行为的时光。

通过增加圈养环境中生境元素的多样性(富集措施)如添加一些玩具等, 而能够提供物种特有行为的多样性, 减少刻板及其它不正常行为。已有几项研究揭示出了该举措的大量正面效果, 包括增加大脑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减少情绪反应、缓解压力、改善生理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增加行为多样性, 证明其在保持濒危物种的圈养种群、增加繁殖和育幼成功率、高放归野外所需的行为上的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2环境丰容研究现状

一般来说,环境丰容主要内容有改变投食方式、改善栖息地环境、气味刺激或者是玩具供给、改变圈养动物的生活族群以及进行日常行为训练等。需要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开展丰容工作,其核心思想是改变以往那种只考虑饲养管理方便、忽视动物需求的做法,要在了解动物习性的基础上,尽量给圈养动物的生活增加一些挑战,满足它们各方面的天性需求,让它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身体更健康,行为更正常,表现出动物应有的活力和生机,游客在观赏动物时体验效果更好,充分发挥动物繁育机构的科普作用和教育功能。目前丰容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营造栖息地、食物类型及供给方式、刺激物(气味)、玩具、社会性以及行为训练等方面内容。

4.讨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提出的“半散放饲养的大熊猫较传统圈养的大熊猫发生刻板行为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少”,“黑猩猩在笼舍的环境丰容后, 异常行为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 活动量增加, 行为更加自然”等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刻板行为”的发生是因为野生动物被“圈养”从而出现的异常现象。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在动物园观赏动物是出于人类对于这些可爱生灵的喜爱,可是因为圈养而导致动物出现刻板行为从而影响动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又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环境丰容”的提出虽然可以减轻动物的刻板行为,但是收效始终达不到野生动物在野外的环境中那样自由的奔跑。笔者也希望动物园可以不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出于保护濒危动物为主要目的。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重视起来动物的福利问题。最后,移地圈养并不是保护的最终目的, 富集举措也只是现阶段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保护好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不在屠杀野生动物,壮大野生动物种群使其能自我维持, 才是理想的。

参考文献

[1] 刘群秀,涂荣秀,马珺,等.应用环境丰容消除圈养动物的刻板行为_刘群秀[J].野生动物学报, 2014, 35(2): 220-223.[2] 周小平,谭迎春,宋仕贤,等.圈养大熊猫在兽舍与半野外条件下的行为和习性的初步比较_周小平(1)[J].四川动物, 2005(2): 120, 143-146.[3] 雷鹏,李翊,潘杨杨.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研究_雷鹏[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 75-78.[4] 刘娟,陈玥,郭丽然,等.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观察及其激素水平测定_刘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 75-78.[5] 李华,潘文婧,刘东强,等.环境丰容对圈养黑猩猩行为的影响_李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410-414.[6] 孟秀祥,杨奇森,冯祚建,等.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刻板行为的比较_孟秀祥[J].生态学杂志, 2007, 164(3): 355-358.[7] 田秀华,张丽烟,王晨.动物园环境丰容技术及其效果评估方法_田秀华[J].野生动物, 2007, 157(3): 64-68.

第四篇:动物行为趣谈论文

动物行为与动物保护

摘要:自然界的魅力和神秘无处不在。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研究动物行为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自然,感受自然。动物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任务,研究动物行为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进行动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 动物行为

动物保护

前言:动物行为是指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正文:

一、动物行为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性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觅食行为

觅食行为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食物食动物进行一切活动的能源保障。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如蜜蜂。这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如:猫头鹰捉老鼠;蛇捕食青蛙。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争斗,如一顿美餐,迷人的配偶和地盘都会引起同种动物之间的相互攻击。不过,虽然每次争斗都很激烈,但都遵循一条有趣的规律,就是很少受到致命伤害。不知道是动物们之间约好的,还是不忍看到血腥的场面,毕竟都是同类。所以与动物的攻击行

为相比,我们也许应该学习他们对规则的执行力度。自然界中的攻击行为也是多见不怪的了。如;两只狗为争一块骨头打架,老虎之间为争领地大打出手等。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则是异种动物之间进行的保护自己,防御天敌的行为。又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都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而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初级防御包括:穴居或洞居、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而次级防御则包括:回缩、逃逸、威吓、假死、转移捕食者攻击的部位、反击等。如:竹节虫拟态;乌贼释放墨汁。社群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是同种动物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行为。并不是指一群动物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典型的如一支庞大的蚁群和蜂群。动物的这一行为也应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人多力量大”。通讯行为

通讯行为指动物社群中要依靠信息的传递来达到行动的一致。包括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和电通讯。如:蚂蚁通过触须传递信息、蜜蜂通过飞行姿态传递信息等。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正是因为动物的繁殖行为,动物才得以像人类一样把物种保留下来。动物繁殖行为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如:蜻蜓点水;夏日蝉鸣。节律行为

动物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叫做节律行为。包括昼夜节律、月运节律(潮汐节律)、季节节律、生物钟。

定向行为

定向行为包括化学定向、视觉定向、听觉定向。

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大致分为两种:

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有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学习行为

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二者关系

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先天性行为很难形成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1﹑任何一种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与遗传物质有关。

二、动物保护

动物在自然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人们对他们的生存环境破坏,活动区域减小。人们对动物大量捕杀,数量急剧减少,产生近亲繁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很多的工厂排的废水、垃圾、废气,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使它们大量死亡。所以,现如今动物保护的问题已经成为可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做好动物保护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完善法律制度

我们应该对动物保护这一问题重视起来,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受保护野生动物的界定、种类及人工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条件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各地方尤其是野生动物常聚的地区也应该出台相关地方法律法规,并实行打击违法盗猎、经营野生动物的案件、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的方法,为野生动物谋求良好生存环境。在这方面,我国做的还是不错的,我国先后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2、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对保护濒危动物是起着有很大作用的。就以我国来说吧,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许多物种栖息地,使一些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我国建立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在国家林业局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又在北京等全国22个中心城市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办事处,使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行国际公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公众教育方面,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作用,向社会广为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1994年公开销毁非法盗卖走私虎骨、犀牛角,1999年公开销毁藏羚羊皮毛以及查获云南瑞丽特大野生动物走私案等热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增强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3、加大动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

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力度,让广大群众及青少年学生加深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动物保护的行列中。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动物对于人类来说存在的重大意义,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捕杀动

物行为。

三、保护动物的重大意义

1、经济效益

无论家养动物还是野生动物都有一定的价值,人类猎取、饲养、宰杀动物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利益。

2、社会效益

动物保护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立文明的法治。提倡动物保护对儿童尤为重要,从小陶冶心灵,有利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

3、生态效益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有利于人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身。家养动物物种及品种资源的多种多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

结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人类不可能脱离动物等其他东西而孤立的存在。而在自然界中起着很大作用动物也是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赖。研究动物行为,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了解人类的“好朋友”,也能让我们对他们做出更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尚玉昌.动物物行为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振汉.动物行为学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尚玉昌.行为生态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49 [4]姚大均.动物趣谈 [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5]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第五篇:动物的行为教案

动物的行为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快乐闯关

5分钟

利用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A类:

、运动系统的组成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5分钟

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探究 动物的行为:、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

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限时速读,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检测,检查自学效果,通过展示学习成果,促使所有学生能认真自学。

认识动物的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通过识图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识图总结出

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更好的解决了学习行为是在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这一难点。

能过社会行为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中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8分钟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观察得非常仔细,分析得更是合理。下面,我们乘胜追击,继续进行探究。

展示图片:

你能分析出上述动物行为的区别吗?请完成下列表格。

动物行为

内容

先天

行为

学习

行为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特征

稳定

复杂

展示视频:蚯蚓的学习行为

能过视频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情境拓展:

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mV

任何生物如果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自然淘汰。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当你遇到困难时更应如此。

总结归纳:我们学习和研究动物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识别对比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完成表格

学习行为能够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学生静静听歌曲,默默受感染

深情谈体会

归纳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总结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培养学生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通过听歌曲介绍

雷庆瑶事迹,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当遇到困难时更应如此。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6分钟

中考链接一

资料一: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养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

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其它大山雀学会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是其体内的 所决定的,其它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由此可见

的行为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3、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一”,说出其中动物通过运动完成自己行为的两个实例。

②、中考链接二

资料一比如在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中左为干燥暗室、右为潮湿暗室,蚯蚓要经过200次尝试,遭受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家鸡则只需几次尝试就可以完成绕道取食。

结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经过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资料二印度“狼孩”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结论:学习行为形成都具有一定的

;一旦错过某一时期,就很难在学会。启示:。

合作完成,进一步深化理解。

思考后回答

小组讨论,展示出最准确的答案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通过知识整合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

既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又能查缺补漏。

让学生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青少年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机,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8分钟

当堂达标:慧眼识珠、下列动物学习能力最强的()

A蚯蚓

B青蛙

c蝗虫

D黑猩猩

2、在紧急情况下,很多动物都喜欢假死,这种行为属于()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迁徙行为

3、母狼如果在哺乳期失去幼仔,它会继续哺育其他动物的幼仔甚至人类的婴孩。母狼这种行为属于()A先天性行为B学习行为c先天性行为中的繁殖行为D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上的学习行为

4、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其意义()A便于找到食物B能够逃避敌害c便于找到配偶D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

穿针引线

①母鸡哺育小鸡雏②蚯蚓走迷宫

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鹦鹉学舌⑤黑猩猩取蚂蚁⑥蜜蜂采蜜⑦小狗算算术⑧海豚钻火圈⑨蜘蛛结网当堂作业:

A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第78页:自我感知

第77页:1—8

B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第77页9题及课本巩固提高1.2.3

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待学生完成后,可当堂面批部分同学助学。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

通过当堂面批,既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易错点,还能促进师生和谐关系。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

营群体生活,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社会行为:

特点: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下载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行为的生理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8)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教师:付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阐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

    动物的行为教案

    第17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课时 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

    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

    生物第十八至二十章基础检测 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 1.动物的 、 和其它所有可以识别的 ,都是动物行为。 2.动物的行为类型包括 行为、 行为、 行为和 行为等。 3.动物......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括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

    《动物行为的特点》教案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及其动物行为的特点,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动物行为的类型》教案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或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本......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的多种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知识结构: 取食行为(举例、意义) 领域行为(举例、意义) 攻击行为(举例......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