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
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
--我的好课发展观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我觉得,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可以这样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好课标准。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好课”,放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看,不一定还是好课;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后如果不加强学习,不与时俱进,就要被历史淘汰。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
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生成 ”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和思维过程,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迅速地“筛选、触发、拔动”,使信息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新的意义生成,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那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角色呢?
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或是因为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的话语与思想,敷衍了事。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而没有宽容,没有平等。于是创新与锐气便在教师的惊诧中远离了学生。教师的宽容能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的倾听促使学生的思想在“对话中生成”。这样的课堂不仅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而且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相信学生,释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进行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常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每一种现象都代表着不同学生的个性,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促使积极因素生成有利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面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平等对话,意味着动态生存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就是这种“动态生成”所需要的积极的“生成环境”。民主对话,意味着动态生存。
2、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泽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在预没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现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3、关注生成,贵在因势利导
我们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教学实践中的即时性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探究价值可言。
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要突破“教案剧”的影响,走向“动态生成”的创造舞台,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极致。只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学生感兴趣而有价值的东西时,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经常对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就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充满激情和智慧,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和情趣,充满着挑战和创新。
第二篇:互动生成
关注学生的小想法
高中语文组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采用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感上师生间能调动彼此的情感体验,理性上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敏锐的发现、及时的捕捉,常常会带动学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成为其教学中别样的精彩。
一、课堂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引导学生向课文更深处挖掘。
《沁园春 长沙》我是这样设置的导语:
师:青春,是立志的季节。立志,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勇气、毅力和意志。志当存高远,大文豪苏轼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伟大主席毛泽东,叱咤风云,开天辟地,他在青春年少时就壮志在胸了,哪个同学可以介绍一些?
生:他上小学和中学时就主动接收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
生(补充介绍):1911年毛泽东写文章拥护同盟会。后来,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参加新军。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第二年又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0月他从韶山到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了《沁园春·长沙》。
师:初中时我们大家曾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不妨来背诵一遍,重新感受这首同题词作。在这首词作中,作者纵横泼墨,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副全景式的北国雄奇瑰丽的风光图,抒发了一种豪迈情怀,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政治气魄。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像这样情景交融、抒情言志的篇章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同题词作《沁园春·长沙》。
二、随机应变,启发生成。
我在说到《沁园春·长沙》中
师:“独立寒秋”,毛泽东的“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独立”显示了伟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师:为什么?
生:我曾经查资料,此时毛泽东正被赵恒锡通缉,诗人身处逆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坦荡从容。由此我联想到了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问学生“读着,读者,你们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问完之后,我满怀期待地等着,学生回答:眼前所见到的是毫无生机的一片雪景。师:能体会诗人是什么的情景呢?
哪知道,学生却回答“一个孤独的老头”。
我一愣,随即这样处理:“老师知道了,可能你们还没有联系当时的现实。” 学生又有了新的思考,一个学生说:“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声。
师:好。毛泽东和柳宗元的诗意境相似,但革命者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何等的不一样。
三、注意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任何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都留给读者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学生要联系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的情感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充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密密”、“ 脉脉”等传神的描摹出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具有一种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荷塘的柔和之美,又有大量的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舞女的裙摆产生联想,体会荷叶随风摇曳飘动,姿态万千的美感。特别是其中运用通感的手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这时,就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体会荷香所有的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特点。而歌声也具有时有时无、令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两者具有共同之处,这样才能品味荷塘的朦胧感。所以,学生通过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创设情境,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课内外链接积累他们的知识
以课内知识为基本架构,设计一些有意义、有梯度、有趣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和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知识的外延。课堂上,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时候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实用的方法,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能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处理各种信息,最终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知识的储备也丰富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在教《鸿门宴》,在讲宾语前置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的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不自意”,联想“忌不自信”;《烛之武》中“何厌之有?”联想《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联想《曹刿论战》中“何以战?”。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很有感觉,新旧知识打通,也觉得文言文也不难了。
总之,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互动,多从教师与学生层面不断去思考探索构建,在有效互动中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互动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课堂中实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进行理性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第三篇: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河北省三河市第六小学张贺
真实、有效才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对新内容的学习是否顺利”的事实。课堂上,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我们都应该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开展课堂教学,应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的,就要首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反之,如果教学内容实际或学生实际不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也不要生搬硬套。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力求用最简单、最实际、最经济、最易操作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三、遵循规律,注重实效。
规律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2、遵循人的心理规律。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使教学的教学新奇有趣,促进学生爱学、乐学。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大家对打麻将都很熟悉,麻将虽然小,但它迷住了多少人呀!为什么打麻将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说,是因为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新奇。每一把抓到手里的十几张牌,以及每一次伸手抓的那一张牌,对于玩家来说,都是未知的,是充满神秘感的。二是自主。牌怎么看,留什么,打什么,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打的再不好的人,也不喜欢别人剥夺他的自主权。三是方法多样。在打麻将时,和牌的方法有很多种,怎么胡都可以。四是成功的体验。一般来说,和牌就会得到一些奖励的,得到奖励时的心情那是格外地好,困倦劳累一扫而光。更重要的是即使玩家没有“成功”,他还有成功的可能。也就是说,玩家即使一直在输,但他坚信,和一两把大牌就可以反败为胜。同样道理,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成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鼓励,即使没有成功也能让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我们的教学也就会更有效。
第四篇:碰撞生成互动突破
碰撞 生成 互动 突破
――“运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我以这样的开场白来进入我的课堂。故事?学生当然爱听了,特别面对平时较为严肃,难得今天能从嘴里吐出故事“象牙”的数学老师,学生在下面一阵“躁动”。故事开始了: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猴子上当了》。有一天,20只猴子正在为分一堆桃子而发愁,桃子很多,有90只,怎么分才好呢?这时,有一只刚好路过的狐狸听到了,就走了过来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来帮你们分吧。你们不是已经学习了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吗?我们就利用这个性质来分吧。”小猴子们一听到狐狸愿意帮助他们,都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狐狸就写了一道算式,(这时,我板书)90÷20=4(只)„„1(只)
0)9 0
1 写好后狐狸又说:“看,每人4只,余下一只就给我吃吧。”猴子们觉得狐狸的分法很合理,就答应了。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猴子,你接受狐狸的建议吗?”
这时,教室里热闹极了,我意识到这可是小组交流的好机会,忙说:小组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真是一群笨猴子!”“不合理!”“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猴子们都上当了!”„„此时,我暗暗高兴,心想:学生的数学思维应该被激活了吧,我没有太阿Q吧。如果还没激活到一定高度,但至少证明学生们的潜能是一条潜力股吧。
我追问:那么,你们觉得狐狸狡猾在何处,不合理在什么地方?
问题一出,学生激动的情绪猛涨,个个跃跃欲试地想找出原因所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很快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还有几个学生忍不住喊了出来:“狐狸明明得到了10只桃子,却说余下一只给我吃吧,他把猴子们都骗了。”小家伙还学做狐狸的狡猾状,引来一片童声笑。“狐狸得到了10只桃子,而不是1只。也就是说余数是10而不是1。不合理。”“我想猴子们可以分一分,每只猴子分4只桃子,分完以后还剩下10只,就知道狐狸说的是假话。” 此时我也暗暗高兴,学生们的思维细胞真被激活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头开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小学生个个爱听故事,我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究。
“那你能否用你的方法来证实狐狸得到了10只桃子,而不是1只,告诉猴子们不要上当呢?”稍一沉默,还是有学生举手答道:“我觉得也可以用验算的方法证明,20×4+10=90。”
“我想到了不把被除数和除数缩小10倍来计算。得到的商是4,余数应该是10。”
“既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那么余数也缩小了10倍,所以在横式上写答案的时候应该把余数还原(扩大10倍)就是10。这道题有点特别。”特别? 想法虽有点朦胧,或许这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吧,我这样想着。而后又是一阵窃喜,也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话不假。对接下来的内容更加地充满了自信,我想:该是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辩、去总结的时候了。于是我决定出示接下来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去尝试。
“那我们再来做道题试试。”我出示了例3:5300÷200。于是学生们纷纷动起笔来。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学生们又一个一个举起手来要求上来板演。我很民主地叫了男女同学各一位上来板演。
男生的列式是:5300÷200 =26„„100 女生的列式是:5300÷200=26„„100
200)5300
200)5300
400
1300
1200
呵,这两位学生的做法居然与我预设一样。(也可能我的预设简单了些)正当我满心欢喜以为都一致通过但又较民主地问道:“有没有问题?”“我有!我不同意女同学的做法。”无奈,只得请该男生来板演以显示我的公平。他的竖式是:
200)5300
下面立刻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我看了之后也有点怵,但还是相信学生会帮我解决的。于是我就果断决定让学生来解释:“既然余数要添上与消去的个数同样多的0,那么在竖式中直接在余数的末尾要添上0。” 我若有所思地皱了皱眉头:“你的想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真不错。”但其实,当时我也挺迷惘了:该不该立即否定这位学生的做法。但直觉告诉我不,我记得斯苗儿老师曾说过:学生能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我赶紧把“绣球”抛向了全班同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马上有学生举手道:“不同意,竖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已经消去了0,那么余数也应该消去0。”
我庆幸没有和盘托出,实际证明学生能行。这不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这时候我该揭题了,(揭示课题——运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经过新旧知识的碰撞,学生产生了本节课的问题——为什么竖式上的余数和横式的余数不同?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框架,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个体能更好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现在,老师是狐狸,你们是小猴子,看我们班的同学是不是聪明的猴子,会不会像故事里的猴子一样上了狐狸的当,你们会上狐狸的当吗?”看看学生,劲头很足,从他们的眼神中,都表示不会上狐狸的当。“以例3为例,谁来回答一下为什么余数是100而不是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想,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生生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
一个学生站起来:“我们小组用以前的方法计算出来余数是100。“木桶原理中的短木板,我心中一阵灰心。
又一个学生答道:“把5300除以200转化成了53除以2,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0倍,余数肯定也缩小了,所以余数1肯定错了。”
这种方法的出现,确实令我很高兴,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我用数字简单板书:
5300 ÷ 200 = 26„„()÷100 ÷100 不变 ÷100 53 ÷ 2 = 26„„(1)还有一组同学更绝:“我们计算的是5300除以200余数1在原来算式的百位,表示一个百,所以余数应该是100。”
果然学生出现了这种方法,先不急于下结论,把判定对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家讨论的结果非常的正确,我很是钦佩你们。那我们以后在用商不变性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就得给予学生充分展开探索与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应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教师应努力扮演“合作者”、“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不能用商不变性质做。” “用商不变性质做,如果有余数要特别当心,不能直接把竖式上的余数抄到横式上去。”
“把余数抄到横式上去要变一下。”
哎,与我教案的预设有段距离。但我只能又启发道:“你们提醒得很好,用商不变性质计算除法商是不变的,但余数要变。我们来观察一下黑板上例3这道题,我们应该怎样来写横式上的余数呢?思考一下,先说给同桌听听。” 看看同桌两人说得热火朝天,我感觉到我的问题还是有价值的,“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果然,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举手到:“5300÷200 用商不变性质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了100倍,余数也缩小了100倍,要求原来的余数应该把现在的余数‘1’扩大100倍是100。”
这种方法的出现,自然解决了余数所占的数位问题。我为这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并肯定小结: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指商不变余数却要变,余数是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啊,课堂上教师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我立即板书:
1、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几倍余数就扩大几倍 又有一个学生发话了:“5300 ÷ 200竖式上的,余数是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余数“1”所占的数位应该看原来的被除数5300所占的数位,在百位表示一个百。表示一个百是100。”
说的真好,我再次板书:
2、看余数在原来被除数的什么位,就表示几个计数单位。
又有一个学生举手道:“5300÷200看被除数上有2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2个‘0’。”
我又板书:
3、看被除数上有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咦,还有:5300÷200被除数、除数同时划掉了2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2个“0”。
我想是最后板书了吧:
4、被除数、除数同时划掉了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
我再一次感叹学生的潜能:刚才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你独立完成以下计算:2840÷500、45700÷130。“验证下来,这里的方法可行吗?”我又抛出了问题。
学生议论到:第一种可以„„第二种可以„„第三种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生:第2题竖式上的余数7按照第三种方法看被除数上有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的话,这题的余数就变成700了,比除数还大了,所以这种方法是错的。
“第三种我们把它划掉,那第四种呢?”“可以。”“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开始分别讲讲他们的理由。我小结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第一种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消去相同个数的“0”也就是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在余数的后面补上相同个数的“0”也就是把余数扩大同样的倍数;我们再看第二种方法,看余数在原来被除数的什么位,就表示几个计数单位,我们在余数的后面添上与被除数消去个数同样多的“0”,也就得到了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所以这么多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掉了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
新课标在数学思考的目标中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强化了对计算方法的正确感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计算正确率有了提高,碰到有错误的,学生也能马上进行自我反思,学得轻松,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第五篇:追求真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减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真实、有效是课堂的生命,常规课如此,公开课亦应如此。
案例一:《梦幻篮球》的教学设计与构思:本课的开始部分,我加强了课堂常规教学,用“一切行动听指挥”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接着,教师通过语言导入,情景展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在“篮球锻炼超市”中进行“争当未来之星”自我锻炼。紧接着,让学生在“训练场”通过“顶牛”“传球”等篮球游戏,学会与他人合作;引领学生“激情重扣”,充分展示自我。在“竞赛场”鼓励学生大胆“投篮”,学习技术;创设“龙在行动”的游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的结束部分,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音乐背景的渲染下带领学生学会意念放松。
本课是一节全市公开课。为了能较好地向教研行政领导、全市体育教师汇报我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同时也能将我向全市推出,学校一把手校长对此次展示活动十分重视。首先是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它既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体育特色优势。我首先将教材内容定格在篮球教学上,因为我校是苏州市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先在体育教研组内开展集体备课,进行教案设计,完成了初稿。定格之后,我又有些疑虑了,总觉得不尽意。因为篮球教学是一个常规项目,可谓老生常谈,如何不落入俗套,让旧貌换新颜,老教材上出新花样?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正当我迷茫时,学校邀请了体育专家来校进行指导。专家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假如你是小学生上篮球课,最喜欢做什么?”“当然是扣篮!”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于是一篇题为《梦幻篮球》的教案初具雏型,之后体育专家还帮我一起设计了“健身房:争当未来之星;训练场:激情重扣;竞赛场:投篮比赛,龙在行动;休闲场。”等教学情节,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本课在处理、安排教材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激励性策略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由于课上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运动员模拟像,自行设计篮球框,降低技术要求,将呼拉圈代替篮圈,用绳将一排排呼拉圈固定在不同高度的空中,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用录音机播放时而活泼、时而轻松的音乐,紧紧扣住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也较为高涨。前来听课的领导、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了点评。他们大加赞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思维活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施成效显著„„若在从前,我会飘飘然,然而,今天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这节课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成功了,为什么我却感觉不到一点成功的快乐?教研员在对我肯定成绩之后也坦然地说,“你没有将你的亮点展示出来,发挥出你的优势。”我苦笑着点头,真是愧对领导了。当一个个学生带着获得知识后的“满足”表情从我身边走过时,我突然感到他们身上缺少了什么。
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着。同行们在私下里的议论对我的课一语道破:“这样的课好是好,就是不能学。”言外之意,课已进行了“操练”。其实当初也想放开手来上,但出于对示范课的考虑,为了保证展示课不出差错,在课前已强调一番。先将各单元“操练”一遍,基本熟练后,再将各单元串连起来,确保万无一失。有时,为了“赶”进度,有时便草草收场,进入下一单元。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非常积极,甚至于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
怎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在学习了许多专业杂志,聆听了专家讲座后,我逐渐对心中的好课有了标准:让学生在原生态下的自然生成,鲜活灵动;让听课的教师有所启发,有着借鉴作用,而且人人都能“学以致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追求自然朴实,真实有效,这样的课应该算是好课,成功的课。于是,在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着、摸索着。
案例二:《玩报纸》教学案例与反思。
这同样是一堂公开展示课、评优课。为了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在课前才与同学打招呼。在教材方面,我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报纸来进行活动。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用各种方式来玩报纸。整个教学过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练习中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由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以启发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在常规之后,教师向同学出示 “蓝猫”、“淘气”、“神龙”、“猛虎”
的头饰队,发给每一组的小组长,希望同学像蓝猫、淘气那样聪明机智,像神龙、猛虎那样勇敢顽强。头饰的出现,别出心裁的开场,很快将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了。之后,教师出示报纸并询问学生它有什么用途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抢答: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增长知识;可以用来包东西;还可以用来折纸炮、做纸飞机„„教师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玩报纸,引导学生可以一个人想想做做,也可以两三人自由合作。学生自由散开,有的将报纸贴在胸前跑,有的拉着跑,有的贴在手掌里跑„„小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各种玩法应运而生,有的甚至于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教师肯定了学生,并让小朋友“顶报纸”培养协调能力;让学生“拉着报纸去赛跑”体验风的感觉。小朋友边跑边唱,玩得很高兴、很快乐。在进行“贴报纸”跑比赛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让报纸掉下来”来锻炼奔跑能力。
接着,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带学生进入“下冰雹”(自由抛接纸团)的游戏情景中。学生自由散开,自由组合,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用各种方法抛接。有两人互抛互接,有的学生胯下抛接,有单手接的,„„教师让学生采用自由分散的教学形式,学生自由发挥,用各种形式进行抛接练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并参与其中进行练习,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鼓励学生。在
“打雪仗”(掷纸团)的游戏中,我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站于场地两边,把纸团散放在地上,发令后,两边学生分别将纸团掷向对方场地。“打雪仗”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游戏,玩的时候,同学们情绪高涨,练习得相当开心。在玩“堆雪球”(接龙游戏)游戏时,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掌握其中要领,先让学生摸索、探究,再示范。
在合作完成了堆雪球的游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雪地乘车”(小组合作)的游戏。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在组长的带领下,既快又安全集合到报纸上,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相互帮助。
本课对照《课程标准》,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新课程积极倡导“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等解决器材的短缺问题,改善教学条件”。于是我“因陋就简”,采用一张旧报纸作为教(学)具,做到一纸多用,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二、改革教学方式。a、设计上巧作安排。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围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哪一组最优秀”这一主线,安排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让他们体验成功。”在跑的练习中,我没有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要领,然后分成几组,比谁先到达终点,分出谁快谁慢,而是先以一张旧报纸为学具,引导学生顶在头(肩)上,拉着报纸去兜风,再将报纸紧贴胸前快速向前跑,谁到达终点时报纸没有掉下来,谁的本领就大。这样的活动符合小学生长心理需求,因为不管是速度快的学生,还是速度慢的学生,都可能成为成功者,都有成功体验的机会。b、手段上不断优化。“寓教于乐,情景创设”,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语言描述精心创设多种游戏活动情景,并做到情景为教学服务。大胆鼓励,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顶报纸”、“拉报纸”“贴报纸跑”、“下冰雹”、“打雪仗”、“堆雪球”、“雪地乘车”等一个个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快乐。c、情感上注意沟通。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 验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标准》倡导体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求教师能有较强的亲和力,考虑到上课对象为二年级小学生,我力求多用协商、激励的语气,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参与其中,做他们的朋友,确立师生平等地位。
三、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出示“蓝猫”、“淘气”、“神龙”、“猛虎”头饰,让学生学习“蓝猫、淘气”的聪明机智,“神龙、猛虎”那样的勇敢顽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生“顶报纸”、“拉报纸”走以及“贴报纸”跑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学会相互谦让,遵守交通法规。在比赛过程中,我对于优秀学生给予肯定,但及时提醒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多多激励,为他鼓劲加油,让学生从小懂得“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磕磕碰碰”,但也属情理之中。例如,当教师提问可以利用报纸有哪几中玩法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这说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强,有时甚至于超出了教师的思考范围,这时教师却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上来进行展示。因此,作为教师在备(借班)课时,应多备学生,多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再者,在四人一组进行团队堆雪球时,有一小组获得了比赛优胜,教师让他们上来进行示范。(目的是让大家看清他们是如何很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并取得胜利的)这一小组上来示范时,却没有料到他们的表现不令人满意,并没有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当然也没有达到教师当初预定的教学目的,这是教师和学生所不曾料到的。因此,在教学中,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教师要善于学会应变。最后,当乘车游戏邀请获胜小组上前来介绍时,其他小组的部分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为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角落。
由于我在本课教案设计时能渗透新课程理念,合理的选用和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教学形式都要为教学目标所服务,以及教态亲切、自然、和蔼,面带微笑,语气适合儿童,更重要的是我在执教时丝毫没有心理负担,执教起来激情投入,上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本堂课得到了现场听课领导、老师的充分肯定,摄成录像后送苏州参加体育课评比,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教学案例在全国知名网站《教育在线》刊登后,得到了很多体育教师的响应,本省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得知后,纷纷向我借阅光盘观摩学习。
两堂公开课教学活动,对我触动很大。通过教学反思,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土,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鲜活有用的体育。
真实的课堂教学摒弃演练和作假。正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吴刚平教授所言,“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教学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简单和实用。“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体育,学有趣的体育,学有用的体育。”
因为是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追求真实,更要让学生学得有效。在《梦幻篮球》一课的结束部分时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成“ZQXX”的拼音字母,再坐下游戏,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现象。如果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席地而坐,同样也能起到放松效果的,“经济实惠”。而篮球作为我校的体育特色项目,在这堂展示课中,共用到40多个小篮球,4个小篮球架,2付大篮球架。这对于一所一般的农村小学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借鉴”起来是有困难的。这就是有些同行所说的“想学,学不了”,“可望不可及”
。而《玩报纸》一课之所以能上得如成功,我想因为这是一堂实用又实在的体育课。让学生学得有效,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充满激动与激情,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欣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让体育姓“体”,体现体育学科的特征,不能让体育偏离了方向,不能将体育课上成了“拼图课”、“画画课”,甚至于 “休闲课” ,忽视了体育技能。
《中国体育教师网站》曾经抛出这样的话题:我们的体育课上给谁看?答案当然是各种各样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要说,我们的体育课要给领导专家看,让领导看看执教者是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标》理念?我们的体育课也要给体育教师看,看执教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对其他教师是否有借鉴作用?我们的体育课更是上给学生的,因为学生才是体育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程改革实施已近三年,在实践领域、体育课堂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体育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的背后是否有着不平实,尤其是公开课,不能让“形势一片大好”、“花妙”的体育教学遮住了双眼,应该引起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正确学习理解《体育与健康标准》,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同时又能正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精髓,“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学得快乐,学得有用。让真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成为我永远追求的目标,愿真实、有效的体育课堂与体育新课标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