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言和普通话对比
目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普通话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素质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提出了普通话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方案,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普通话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很 多职业对普通话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普通话表达能力强 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 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 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 校对普通话等基础课程不够重视,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 高,师资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课时十分有 限,大多为30~40 学时,加上主要目的是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所以教学内容主要以语音为主,并且将语音作为单 项训练加以机械地实施,主要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 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单调,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普通话课程教学内容几乎都会偏向语音,完全忽略了口语的 综合表达能力训练。但后者恰恰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的 之所在。正是这种教学内容安排的偏颇,让学生有了重语音、轻表达的错觉。只讲语音部分,不讲词汇和语法。这就导致不 少学生在说普通话时经常出现方言词语与方言语法,尽管是 普通话读音,但它们仍然不是普通话,当然也影响普通话测 试成绩。
(二)教学组织不科学,教学针对性差
高职院校由于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水平比
较弱,语言基础差,很多学生的识字量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语 言贫乏。同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甚 至是边远的山区,有的学生上大学之前一直处在自己家乡的 方言区域环境内,从小就没有说过普通话,对这部分学生来 讲普通话课程毫无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 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都存在着系统 的语音和语法错误。而高职院校中的普通话教学一般是按专 业班级分班,甚至多专业合班上课,人多课时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不同生源地、不同普通话水平的同学将接受 同样内容的训练,导致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因材施教,大多数学生也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另外,普通话课程的周学时大多为每周2 课时,从普通话教 学的内容尤其是口语训练的要求来看,课时远远不足。而且 作为基础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7~8 节或晚自习上 课,与专业实训课或社团活动等时间安排相冲突,这些情况 都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三)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很少,没有足够的或是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 体教室用于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普通话课程目前基本采用教师语音示范,学生生硬模仿的形 式,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普通话课程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活泼的组织形式,多
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形成一套系统、高效的立体 化教学模式。普通话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语音面貌,在 语音、语法、词汇使用、朗读、即兴说话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 能力训练,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性很强的训练 序列。
(一)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 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普通 话课程应注重方法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和 学生特点将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普通 话训练和应用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课前三分钟说新闻训练、课上角色扮演训练 以及课下社会实践训练等教学方法。普通话课程应根据教学 目标,把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为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让学 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真正体会工作和生活,这样才 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谈。如设立“电话求职、推销产品、拜 访他人、赞美同学”等情景进行对话训练。在情境训练中,教 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用词规范和语法规范。在 训练中还可以利用录音笔、手机、摄像机等器材搜集学生活 动时的声音和影像,然后通过回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存在的语音、语法和各种细节问题,然后加以纠正,使学生在 训练中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 加各级各类的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招聘会等 活动。在参加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 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并由此转化为一种积 极的、健康的人格,这样才可以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 果。总之,普通话课程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 的应用平台,使普通话课程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 接,完美结合。
(二)优化教学氛围,构建互动合作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在开始进行普通话训练过程中
会因为胆小、自卑、紧张、失败经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敢 在公众场合说话。教师在训练初期应主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 障碍,使其愿意主动配合、参与实训,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 进行。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形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 的导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搭档,要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亲 切、互相信赖的和谐关系。由于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师生的语言交流和互动,所以课堂上教师一个信任和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赞美的 话语、一个贴切而亲近的肢体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 响。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避 免使用命令式的语句,要多运用平等亲切、幽默风趣、引人入 胜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进程,尽量将课堂 设计得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边讲,边示范,边练习,边点评,边提高。高职学生课堂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单纯 枯燥的语音练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把说绕口令、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讲语音笑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引入课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精讲多练,侧重于普通话基本能力和表达技能的训练。
(三)优化教学手段,搭建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平台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是口耳相传的模式,而现代化的 教育技术和手段可以为教学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 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 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具和 语音教室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搭建了广 阔的平台,增加普通话学习的趣味性、便捷性、科学性,激发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进行朗诵训练时,可以 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朗诵篇目相搭配的音乐,让学 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然后再讲解朗诵的知识,把朗诵 的技巧和音乐的旋律变化原理联系起来,点拨学生,使学生 形成通感、进行联想,直观形象。同时,普通话课程应该充分 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资源,建立课程相关博客或者网 站,利用新开发的普通话训练软件等教给学生自我进行普通 话训练的方法,将简单易操作的学习训练方法以及课程建设 中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作品、获奖信息、活动影 像等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养成自主 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说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高 职院校必须重视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积极开拓和创新教学模 式,大胆实行普通话课程的改革,全面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 用型人才。
第二篇: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模版)
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中华大地,地广人多,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因此,地方上产生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语言,我们便称其为方言。但是,各地方言不一,互相交流困难,为了规范官方语言,历代的当权政府便命名了官方语言,也就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便是如今普通话的由来.一开始,人们为了方便交流,便大力推广普通话,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通话就成为了全国普及的语言.然而如今,随着90后,00后的成长,人们发现,孩子过多依赖普通话,方言已经变味,更有甚者,直接用普通话和父母家人交流,彻底抛弃了运用方言.这无疑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方言不仅仅是地方语言,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是一个族群的标志,对方言的遗忘,无疑可以说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遗忘,而对自己根文化的遗忘的后果,是人们万万不能设想的!
因此,在普及官方语言—普通话的同时,各地保护方言的行动开始了!
譬如上海,身为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方言的保护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纯正的沪语,让我们的祖孙后代能够听到真正的上海话,上海政府以及其苛刻的要求,在全市招募“数据库发音人”。将“发音人”最纯正的沪语,运用科技录制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另外,全力支持沪语进入课堂,开展相关课程,通过正规的沪语教学,不让孩子从小就脱离母语,以此达到保护沪语的目的。
在人们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及其危机后,各地政府纷纷展开相应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全民的方言保护行动开始了!
普通话,作为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方言,作为各地文化的代表,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一个是官方用语,一个是生活用语,两者缺一
第三篇:《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答: ▲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答: ▲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答: ▲ 参考答案: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14.示例: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第四篇:谈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的几点差异
谈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的几点差异 □周戬剑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南通方言属江淮官话区,其在语法上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双宾语句式、被动句句式、反复问句句
式以及比较句句式四方面着手,分析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上的不同点。关键词南通方言双宾语句被动句反复问句比较句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1-243-01 文化研究
属江淮官话,但其古为吴语区,今又与北部吴语接
壤,因此充满吴语和江淮官话的过渡特点,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就 方言调查中碰到的一些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在句式上的一些差异,作一点探讨。
一、双宾语句句式的不同
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双宾语句中,通常是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物。普通话和南通方言都有双宾 语句,如动词是表示“给予”的意思时,宾语在语序上有差别。普通话双宾语句的语序是:主语+动词+指人宾语+指物宾
语。如果把主语记作S,动词记作V,指人宾语记作O1,指物宾语作 O2。则普通话的双宾语句可记作:S+V+O1+O2。
南通方言双宾语句与普通话有别,通常把指物宾语O2放在前 面,用这样的句式:S+V+O2+O1。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我给他一只笔。我喊一只笔(喊)他。妈妈送我一双鞋。妈妈送一双鞋(喊)我。
小王借了我一百块钱。小王借了一百块钱(喊)我。
“V+给”的复合动词加宾语,普通话和南通方言也有区别。南
通方言要把动词和“给”拆开,使各带一个宾语,动词带指物宾语,“给”带指人宾语,用这样的句式“S+V+O1+喊+O2”。“给”相当于 南通方言中的“喊”[xɑ55]。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他送给我一只笔。他送一只笔喊我。妈妈寄给我一封信。妈妈寄一封信喊我。小王借给我一百块钱。小王借一百块钱喊我。
二、被动句句式的不同
普通话的被动句是通过介词“被”来表示(或用“给”“叫” “让”等)。而不少方言中是没有专有介词“被”的,大多采用表示 “给予”意义的动词来兼表被动,如广州话的“畀”,厦门话的 “互”,上海话的“拨”,孝感话的“把得”。南通方言用“挨[誽a21]”或 者[xɑ55]。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他被狗咬了。他挨/喊狗咬了。
他被老师批评了。他挨/喊老师批评了。玻璃被小张打碎了。玻璃挨/喊小张打碎了。普通话的“被”后面可以省略动作的施事者,但是“喊”后面一 定得跟上动作的施事者,“挨”不一定。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玻璃被小张打碎了。玻璃挨/喊小张打碎了。玻璃被打碎了。玻璃挨打碎了。
三、反复问句句式的不同
反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普通话里的反复问句是用动词、形 容词肯定和否定的重叠形式来表示疑问。如: ①外面的天气好不好? ②你知道不知道那件事? ③你愿意不愿意嫁给我?
1985年朱德熙先生发表文章《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引起了研究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的热潮。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 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三种形式是“VP-neg-VP”式、“F-VP”式 和“VP-neg”式。其中“VP-neg-VP”式是反复句中最典型的句式,“F-VP”是常见于江淮官话和一些吴语中(如苏州),“VP-neg”式 是和“VP-neg-VP”式常常共存的一种比较简略的反复形式。
南通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不采用“VP-neg”式和“VP-neg-VP”式,而 是用疑问副词“果”,“果曾”构成“果/果曾+VP”问句。其中 “果”问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她漂亮不漂亮?她果漂亮? 你去不去北京?你果去北京?
你愿意不愿意去图书馆?你果愿意去图书馆?
“果曾”问的是过去的情况。其用法和“果”一样。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你去没有去过香港?你果曾去过香港? 你吃没有吃早饭?你果曾吃早饭?
他听没有听见我说的话?他果曾听见我说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方言的是非疑问的句式表面上看起来和普 通话一样,实际上是不相同的。南通方言中表示和普通话的是非疑 问句一样的功效的句子,还是“果/果曾+VP”。如: ①你上街去啊? ②你已经来叨拉?
这些句子的句式样和普通话的是非疑问句是一样的,只是句末 不用“吗”,而用助词“啊,拉,哎”等。虽然句式一样,含义却不同,“你上街去啊?”很可能是在街上遇到时向对方打招呼时说的话。“你已经来叨拉?”则很可能是期待对方出现,已经见到对方时向 对方说的话。其实都是无疑而问,一般不需要回答。真正表疑问的,还是用“果/果曾”,这时需要回答,答案常是谓语动词或肯定或否 定。如:
①外头雨落得果大啊?(外面雨下得大吗?)大呀/不大。
②你果曾吃饭啊?(你吃饭了吗?)吃叨/不曾吃噶。
四、比较句式的不同
比较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的异同,是语言中一种 很重要的语义范畴。
普通话中的比较句形式众多,它们都在南通方言中有不同程度 的使用,但是在方言词语上有差异。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我比你高。我比你高。
晚上做事情比白天做事情要累。夜里做事情比日里做事情 要吃力。
我和你一样高。我和你一样哩高。
南通话听起来和日本话一样。南通话听起来和日本话一 样哩。
这些人里面,强哥最厉害。这些人里头,强哥最厉害了。他跳舞不行,唱歌比什么人都好。他跳舞不行,唱歌比亨尼 人总好。
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现在的伢儿呀,一个比一 个聪明。
天越来越冷了。天越来越冷呢。
从以上的差比、等比、极比、低比句来看,南通方言的比较句式 大多和普通话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南通方言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句 式。
(1)A+形容词+似+B(2)A+形容词+B+数量结构
以上两种原形上都是差比句,虽然南通方言可以说“A比B+ 形容词”和“A比B+形容词+数量结构”,但是更常用的是“A+ 形容词+似+B”和“A+形容词+B+数量结构”。如: 上海大似南通。(上海比南通大。)小王胖似小张。(小王比小张胖。)他高我一头。(他比我高一头。)他胖我两斤。(他比我胖两斤。)与普通话不同的还有“得过”“不过”这两个表示差比的否定 形式。南通方言中“得过/不过”比普通话要灵活得多。如: 普通话:南通方言
(喝啤酒)我喝不过他。(吃啤酒)我吃不过他。/我吃他 不过。/我吃不他过。(打架)我打得过他。(打架)我打得过他。/我打他得 过。/我打得他过。参考文献: [1]鲍明炜,王均主编.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43
第五篇:从央视主持风格的语言和凤凰卫视主持风格的语言对比
从央视主持风格的语言和凤凰卫视主持风格的语言对比
来看待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每个人都有个性,问题是对自己的个性是不是发现了、是不是认识了、是不是发展了?主持人的个性则在于语言方面的表现,比较鲜明才谈得上是风格。一个人说话往往是不包装、不掩盖,就会表现出个性,当然还需要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持人语言风格是需要形成的。我们呼吁主持人语言要有个性,要有风格,实际上是要求主持人说话要真诚。以下我们从央视主持风格的语言和凤凰卫视主持风格的语言对比来看待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目前央视的主要节目包括:【新闻类】、【科教类】、【少儿类】、【益智类】这几个大类。因为中央电视台地位的特殊性,所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总体来说是比较严肃、庄重,始终代表着最官方的声音。毋庸置疑,央视的态度是整个中国新闻界的风向标,他们代表的是十三亿中国人民,必须在银幕上体现出中国“礼仪之邦”的从容与中国人民友好热情的气魄。
例如:【新闻类】节目中的重头戏:《新闻联播》。《新闻联播》的现任主播为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王宁、康辉、海霞、李梓萌、郭志坚。《新闻联播》每日晚七点播出,与新闻频道并机播出,时长半小时。每日有两位主播播报新闻。每逢重大节庆(如春节、国庆等),《新闻联播》主播会改穿红衣,在过去,主播后面的背景也会换成红色。而每逢哀悼国家领导人的逝世或是哀悼重大灾难的死难者,主播会改穿黑衣,打黑领带。这一节目为中国新闻类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其主持人语言风格体现为大方、从容、庄重、大气;而【科教类】节目,《走近科学》则是代表。《走近科学》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其主持人为张腾岳。在这一节目中,要求主持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简明有效地向观众宣传科普知识;【少儿类】节目中,《大风车》栏目是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的重点栏目,该栏目不仅在播出上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而且在社会上也一直具有良好的知名度。该栏目由原有的六个栏目《七巧板》、《天地之间》、《蒲公英剧场》、《同一片蓝天》、《聪明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整合而成,于1996年6月1日正式开播,数经改版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电视栏目。该栏目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整体栏目总排名中位居第7位,在全台的栏目评选中也多次获得优秀栏目一等奖。现在,央视少儿频道开播,少儿主要节目也越来越多。在【少儿类】节目中,要求主持人保持活波开朗的风格,具有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受小朋友的喜欢;【益智类】,《开心辞典》是中央电视台倾力奉献的名牌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0年全面改版时为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号召,结合本频道特点,于7月7日推出的新型益智类节目。面向大众的益智节目;提供广泛的参与空间和机制;搭建刺激的智慧擂台。一个集齐趣味、益智、知识、紧张、惊险、幽默于一身的有奖问答节目。一个引进国外先进电视形态、由高科技网络、声讯手段支撑的游戏节目,一个现场气氛空前紧张激烈、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全新大型娱乐节目,一个从参与到收视完全面向普通百姓,参赛人数无限多,选手选拔机制更科学、更公平,决赛选手水平更高的平民化节目,王小丫担任主考官。主持人王小丫的语言风格则灵活多变,有时需要严肃,有时则需要幽默,而有时也需要庄重。
总体来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则万变不离其宗,均需要主持人语言得体,庄重大方,给人已稳重成熟之感。
凤凰卫视的前身是卫星电视(即现时的“星空传媒”)旗下的卫视中文台,于1991年开播。其后,卫星电视被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随即进行改组,并引入刘长乐和陈永棋等人作为投资者。卫视中文台最终于1996年3月31日一分为二分拆为新成立的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对大陆和香港广播)和之前的卫视中文台(只在台湾地区广播),并于日后陆续开播了电影台、资讯台、欧洲台、美洲台。该台的主持人和编辑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凤凰卫视中文台是由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开办的全球性华语卫星电视台,也是香港唯一一家全部用普通话一天24小时昼夜播出的电视台,于 1996年3月31日正式开播。她立足香港,以沟通大陆港台两岸三地及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为宗旨,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播给世人,并帮助所有同一血脉的同胞,认识纷纭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以与众不同之形,求与众同乐之本。高品位、时代感、震撼性、感染力,是凤凰卫视追求的目标。凤凰卫视中文台自开播以来,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及特别节目,其中《飞越黄河》、《97香港回归世纪报道》令人瞩目;《戴妃葬礼华语直播》、《朱镕基世银年会上的讲话实况》、《江泽民访美系列报道》、《人大政协两会报道》、《朱镕基访英参加亚欧会议系列报道》等广受好评。“不断创新·超越自己”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制作的目标。
凤凰卫视的节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评论类,包括《财经点对点》、《时事亮亮点》、《解码陈文茜》、《震海听风录》、《骇客赵少康》、《时事辩论会》、《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一虎一席谈》、《总编辑时间》。
2、财经类,《新财富报告》、《石评大财经》、《财经正前方》、《股市风向标》。
3、历史人文类《地球宣言》、《凤凰大视野》、《风范大国民》、《开卷八分钟》、《世纪大讲堂》、《社会能见度》、《文涛拍案》、《皇牌大放送》、《腾飞中国》、《筑梦天下》、《中国记忆》、《我的中国心》、《走读大中华》、《开卷八分钟》、《大剧院零距离》、《文化大观园》、《南粤纪事》
4、资讯类,《凤凰早班车》、《凤凰资讯榜》、《港股直通》、《股市风向标》、《华闻大直播》、《环球直播室》、《军情观察室》、《金石财经》、《投资收藏》、《今日看世界》、《凤凰全球连线》、《有报天天读》。
5、访谈类,《风云对话》、《冷暖人生》、《鲁豫有约》、《名人面对面》、《锵锵三人行》、《财经正前方》、《问答神州》
6、娱乐时尚类,《大剧院零距离》、《凤凰太空站》、《健康新概念》、《美女私房菜》、《完全时尚手册》、《娱乐大风暴》、《音乐中国风》。凤凰卫视的观点倾向於中国大陆官方。虽然,凤凰卫视一直标榜自己为宣扬“民主”并有“独立见解”,由于他们的基地在香港,有些方面的条件比大陆宽松。凤凰卫视走的是明星路线,通过对主持人和时事评论员进行明星式的包装、宣传,来吸引更多观众,例如该台的主持人吴小莉、陈鲁豫、窦文涛等,以及一些时事评论员例如曹景行、杨锦麟和阮次山等,在中国大陆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凤凰卫视在电视界迅速崛起,主要原因,一是新闻立台,做到电视新闻广播化,像广播那样快捷,随时更新;语言风格平民化,富于亲切感;评论节目个性化。二是注重培养主持人,努力将个人形象打造成为凤凰的品牌。三是注重品牌的营销,根据观众的需求调整节目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播特征。
我觉得主持人要有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还要具备相当好的应变能力!要有比较稳健的台风!要大方,放得开
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电视屏幕作为传播现代信息和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包容更多更新的内容,更会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作为电视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怎样能够在不同的栏目中表现自我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赢得观众呢?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现场意识我认为应表现为主持人主持不同栏目的形象设计定位和主持风格定位。
主持人的形象设计定位,从宏观角度看,应明确主持人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从微观角度看,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具体形象。所谓形象,并不是指主持人的相貌特征,而是指综合意义的整体形象,是一个主持人在具体节目中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给观众的整体印象,主持人这种大众传媒角色,既要代表特定的政治、经济利益,又要满足观众的需要。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机构,它的性质决定了节目主持人的公众形象就是党的宣传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电视是大众传媒,对于观众不能以专家学者的形象出现,更不能以演艺明星的身分出现,而是以能与观众真诚交流的朋友形象出现。只不过这个朋友,除了平等亲切之外,更应是在思想修养等各方面更胜一筹的朋友。
生活中谁不喜欢健康向上、热情真诚、平易友好而又总能给人以启迪的朋友呢?所以我们节目主持人的公众形象应当是平易近人的党的宣传工作者,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朋友。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它缩短了观众与传播者的心理距离,主持人只有了解节目,正确的分析自己才会与节目相融合。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其到位的主持中透露出来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可以给节目增光添彩,成为节目的标志,使许多观众因为喜欢这位主持人而更喜欢他主持的节目。所以有一个为观众接受认可并欢迎的节目形象,是主持人形象定位的另一种含义。
主持人如果要成为节目的标志,就必须与节目的形象风格相统一。在具体节目中的形象定位,首先要准确把握节目的定位,即了解节目的宗旨、内容范围,形式风格特点,尤其要注意到这一节目与同类节目的区别;其次要清楚节目的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和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个节目需要主持人具有哪些特点;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完整地理解自我,知道自己相对于这个节目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再结合前面的认识,强化自己适合于这个节目的优势,避免不适合节目的一些东西。这样,有了这些紧密联系节目和观众的分析,就初步形成了主持人的形象定位。如我们主持经济类节目时,就应该根据节目性质,以敏锐、深思、干练的气质,揭示和剖析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
主持人的现场意识还表现为主持风格的定位,这又如何设定呢?一般来说,主持风格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所形成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征。
主持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关系到主持人的自身条件,又关系到他所处的外界环境,由于主持人思想感情、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及知识层次的不同,在理解和表达上也必然各不相同,再加上时代的需要,民族的习惯及生活的特点,必然对主持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决定了主持人独具个性的主持风格。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持特色,不同的主持风格,也需要运用不同的语气和基调。语气是在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又都来源于对节目内容的精心分析和具体感受,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基调表现为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艺术再创造。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之前,应该对节目的内容,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些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针对交流对象地位、身份、职务、阅历的不同,准确地把握,或对名人的敬重,对老者的真诚,对患难者的同情又或对伤病者的关心体贴„„。这种朴实,善解人意的心态,就很容易与观众沟通,以至于观众在这种和谐亲近的屏幕上有所感悟。
电视台的节目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根据节目的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综艺、社教、体育、少儿、经济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主持人除了思想素质、敬业精神、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共性之外,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性格特征方面还要有各不相同的要求,更要具有不同的主持风格。如新闻评论类的主持人需要敏锐的新闻素质和深刻的思辨能力;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和较为亮丽的外表及优雅的体态;体育节目的主持人要有扎实的体育知识和灵活机敏的反应;少儿类的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有一颗童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可爱的性格;经济类节目内容包容量大,要求主持人更要博学多才和反应机敏。
另外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还与临场应对技巧的发挥有着一定的联系。临场发挥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一项很高的主持技巧,它要求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节目的最终效果必须实现合理的契合。一般来说,没有交流对象的信息节目或节目片断,最容易达成临场效果与最终效果之间的一致,这是因为主持人在这样的节目中,完全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文字来主持,其间没有信息的遗漏或扭曲。当主持人在节目中与人进行交流时,就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阻断,如主持人事先准备不足,对采访主题不够了解,对采访对象的风格把握不准,机械地按事先设定好的计划来交流,不做临时处理,这样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主持人若想在节目中尽善尽美,既需要注重主持风格的完善更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我认为,主持人在主持现场节目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实现一种非常和谐自然的交流气氛。在这方面,应该根据节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的风格定位,主持人更要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明确的风格定位,做到心中有数;对节目的基本氛围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多设想几种方式;在主持节目中,主持人对现场气氛的变化应保持一种敏感,以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并在主持过程中时刻把握分寸,从而保证节目的最终成功。
其次我认为主持人在现场主持过程中不要追求特定的节目效果,如现在流行的综艺节目的热烈气氛不一定非要通过主持人的夸张表演来实现;一些主题严肃的访谈,也并不一定要通过主持人低沉的语调或呆板的表情来体现。在这方面,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要时刻对节目的最佳效果有一种想象,以便做适时地调整。
最后,我认为主持人在临场录制节目中,经常会出现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被打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容易使主持人失去对节目节奏的基本把握。在这方面,应做到事先对整个节目的段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在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忽然意识到已经失去对整个节目的节奏感的把握时,要及时停止,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语言、表情或其他姿势来强化自己的节奏感,做到自然得体。
一个主持人是一个栏目的标志,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这个栏目品牌的形成关系密切。二者相对吻合,肯定是事半功倍。主持人要想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应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贴近节目,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风格。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比较接近自我日常风格的真实体现,比如崔永元。有的是有意识地特别打造,在非我与自我的融合当中,形成节目主持的个性风格,比如敬一丹。
总之,主持人是连接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一方面要演绎节目的创意,另一方面又要调动观众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使电视节目成为一个既具个性又相互补充完善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