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1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河北省定兴县小朱庄中学
庞东建
对中学生说话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地的说话能力训练,课内课外一起抓,这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应忽视的问题。
一、让学生由“ 怕说”到“敢说”
中学生往往因羞涩腼腆或信心不足而不肯开口“说”,久而久之,形成惰性。因而老师首先要根除他们心中这一最大的障碍,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我的做法视降低难度,树立信心。在训练中如果一开始难度过大,必然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训练之初,我往往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如:每次接到一个新班,我总是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喜好的科目及原因等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很熟悉的,所以不会望洋兴叹,都能比较流利地介绍有关情况,老师对此要即时给与肯定,让学生觉得开口说话并不难,从而信心倍增。再者,就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为了这点我可是绞尽脑汁。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愿回答,原因就在于老师过于严厉,学生惧怕回答错误遭老师批评而畏首畏尾,不敢回答。于是,我给自己的课堂确定的风格就是:轻松、自由。在课堂上我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讲课不是总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是时不时的站在学生中间,给学生回答问题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老师又可用言语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如: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就是个胜利者。你能说得更好吗?大家齐动脑,看谁反映快等语句来引导、激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感觉回答问题并不可怕,相反的不吐反而不快了。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说”的舞台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意用课本知识去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如:在讲授《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学生对“是否应该要回羚羊木雕”存在着很大争议,有的同学认为“我”应该要回羚羊木雕,因为羚羊木雕时父亲送给“我”的珍贵礼物,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爱的表现。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份爱把羚羊木雕要回,而有的同学认为友谊是不能与金钱相提并论的,友谊是无价的,不能因为羚羊木雕而伤及友谊。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认为老师不应强硬干涉,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因势利导建议同学们开一场辩论会,结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辩论会上慷慨陈词,各抒己见,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为对方精彩的辩论而赞叹。通过这次辩论会不仅解决了课文的焦点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我也可以是课堂的主角。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表现我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除了开辩论会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组织学生们开展故事大王比赛、成语接龙大赛、自编课本剧等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变的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使课堂变成了学生最好的舞台,老师成为学生最忠诚的听众。
三、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教学中,我时常发现有的同学不是不敢说,不想说,而是不知说什么。脑子里能用的东西加起来屈指可数,搜肠刮肚可说的寥寥无几,犹如天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学生也就无话可说了。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为此,我们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并且给学生列出应该阅读的书目,易用课余时间阅读,课上交流,并要求学生做读书摘要,把好词、好句、好语尽收眼底,为我所用,这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他们的文化底蕴,自然也就变得“会说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需要我们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循序渐进地引导,相信我们的学生个个都会变得有话想说,有话说,说了还想说。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识别记忆
魏静
我们都知道,记忆能力在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际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提高食物的营养质量,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下面介绍几种增强记忆的办法。
一、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记忆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会很明显地看出:普遍学生擅长于具体形象的记忆。直观形象的东西,很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在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延伸也会让孩子不易忘记.因此,当孩子记忆一些东西时,尽可能与具体、形象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延伸,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记忆“袖”字左边的偏旁(衣字旁)到底是一点还是两点时,就结合衣服本身首先来进行记忆,因为衣服有两个袖口,所以“袖”字左边的衣字旁就应该是两点.,衣服跟布料有关.进而可延伸为跟布料有关的许多字来.如衬、裤、袜—同时还可继续延伸跟布料无关的字如祥、福、禄—用此方法就比学生单纯的去记忆某个字左边是衣字旁还是示字旁要轻松的多.记得在五年级上期的期末考试中有看拼音写“慈祥”这个词语,我班学生运用此记忆的方法将这道题全部做对.而其他班的学生在写祥字时因偏旁出错将近一半.再例如记忆“荒”和“流”,许多同学爱混淆“竖折”处的那一点.我在教学时就采用形象延伸记忆,“荒”就是一点没有才叫荒,进而延伸出“谎”、“慌”、而“流”起码要有一点才能流,进而可延伸出“梳”.二:将繁多的知识集合归类特殊整理.许多知识看起来很繁多,不容易记忆,但我们只要将所有的这些知识柔和在一起,再进行排序、归类,编成顺口溜、绕口令、诗歌等就很容易记忆.如周恩来总理为我国行政区划编的诗歌是两湖两广两岸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2]这就使繁多杂乱的知识一下变的简单易记.所以我们在记忆繁多杂乱的知识时不妨运用此方法.如我在教我班学生记忆我国的四大名著和作者可只记住以下八个字,山(<<三国演义>>),西(<<西游记>>),洪(<<红楼梦>>),水(<<水浒传>>).落(罗贯中),屋(吴承恩),潮(曹雪芹),湿(施耐庵).以上八个字详细解释为山西省靠近黄河就易发洪水,洪水来了,落下的屋子就潮湿了.所以就叫山西洪水,落屋潮湿.再如记忆我国的十大元帅,首先就先分别记住他们的名字,然后再用他们的“姓”编成顺口溜.即朱、林、贺、罗、聂、彭、刘、陈、徐、叶。这样便于推想出全部姓名等等。
三、采取多通道记忆,强化单一通道记忆.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集合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一通道记忆强得多。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所谓心到、眼到、口到。”[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4]多通道记忆法是动员脑的各个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同时,要有意义地经常进行单一通道记忆能力的训练。对年龄尚小的孩子,可以经常提醒他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目不斜视,耳不旁听,以求在大脑中只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过一会儿,再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别的事物上,而后依次逐一进行其它器官的训练,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就会提高孩子的调控注意力。也就可促进孩子的整个记忆力。
四:在膳食中摄入对记忆力有帮助的食品.人们常说:“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专家也提醒:补充营养并不意味着盲目进补,如果选择适当,有些食物不仅能为你增加能量,还有助于提高你的记忆力。经现代医学家研究表明,以下食物对提高你的记忆力是很有帮助的.橘子、玉米、花生、鱼类、菠萝、鸡蛋、牛奶、味精、小米.五:科学用脑,反复记忆.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反复记忆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学者都很注意用各种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比如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每天早上都要背书和记外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然后再在当天进行“复现”。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求学生抓住每一次对已记知识“复现”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记忆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总之,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需要去多发现和创新,科学合理,持之以恒.愿所有学生都能灵活学习,早日打开记忆之门,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放小学王秀兰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文字表达能力、口才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同时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浅谈自己看法:
一、明确阅读目的,提高自读水平。
目的明确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也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前提条件。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主动自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辨体以及探究文章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攻方向。人教版中、高年级的教材,每组都有一至两篇略读课文,这样编排旨在加强学生自读训练,是为了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略读课文中。通过学生反复的自读实践,1
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能力。课本所选的略读课文大多故事性强,内容较浅显,结构层次较清楚,表现手法较常见,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兴趣提高了,阅读目的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1、预习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通过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而且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试着去读懂课文。在讲每篇课文之前,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好每一篇文章。让学生反复实践,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让他们在预习中探出一条阅读路子,使他们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因此,在上课前,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预习,并让学生查找一些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就提醒学生作对照比较,看自己读懂了多少,理解的怎么样,与老师所讲的有何差别。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找出差距,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善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能使他们逐步积累阅读方法、经验,并运用到阅读其他文章中去,做到举一反三。
2、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让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或上网查阅)。也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层层深入,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的理解不仅是识字和句子教学之间的桥梁,而且可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
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
2.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理解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积累富于意义的句子。
3.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
4.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四、开展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他们探索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在这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训练坚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方面,可以发动学生搞“图书角”,组织读书小组,经常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收集新书、报刊、杂志;定期组织集体阅读、课外自由阅读等读书形式。此外,还可以利用活动课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让学生谈读书心得、写体会,把读到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缩写成既简短又生动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但可以得到培养,而且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质有机综合起来,从而使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深化和升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当前的一大教学难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去阅读文章,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总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第五篇:语文论文: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论文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针对小学生富于想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正是促进其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
训练想象能力的语文教学中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加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剌激语言的发展。
邓颖超同志曾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国少年儿童要“树立创造性的志向”,“培养创造的人材”,“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是离不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光荣任务吗?
基于上述所廛,在读写教学中,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呢?
一、扩想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个纤夫的逐个具体裁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徒刑文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我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十一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仿有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又如教古诗《三衢道中》时,我指导同学们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于是我对每一句的内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扩想,使作品的总体结构,使主题的“发酵”,丰富细节,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二、续想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翮浮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难能可贵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难能可贵娜做得对;有的说难能可贵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还有学习了《三人行》以后,我又以“黄元庆、小周就这样拉着王吉文吃力地拖着往前看爬”为开头,让同学们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empirenews.page--]
三、联想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对体会课文含着思想感情有进一步的理解 联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主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理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理化。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幸福是什么。
四、补想使学生既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得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的注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五、拟想既加深理解了课文,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老水牛爷爷》是把人的特征物化,写了他凫水本领,脾性和力气,都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犭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用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还有,拟想能力同样在写作中得到培养,如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让学生写《“种子”赞》引导学生展开由物及人的比拟想象,既加深理解课文,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empirenews.page--]
六、假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来,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来的房屋》老师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同学们铖如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未来新村,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继而通过学习,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又说,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里早在几天前就预告屋主了;有的还说,房至里有运动场,但又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加深,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注意到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学了《一幅壮锦》之后,联系课外阅读,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等文章,培养学生假想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在教学中,由于能注意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语文课,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平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