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

时间:2019-05-15 02:0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

第一篇: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

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

1、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指导。

在一次大班的科学区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万花筒,两人边看边玩边争论,非常投入,教师参与了他们的讨论:“为什么万花筒里的花纹在不断的变化,而且从不会一个样?”问题一提出,不仅活跃了这两个孩子的思维,而且促使旁边的几个孩子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的问题激活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

2、通过让幼儿摆弄实物的方式进行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有时会碰到一些困难,致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物,指导幼儿把活动进行下去。如:一次在建构区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周俊杰小朋友在搭建一辆“小轿车”时因遇到困难而有点束手无策时,我就从小朋友带来的玩具中找到了一辆轿车的玩具模型,他看到以后特别高兴,并认真地观察起模型继续他的建构操作。

3、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对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

教师的任何一句话、一种举动都会对孩子起到暗示性的作用,如:一次在语言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三只蝴蝶”图画书前,我先提示性地告诉幼儿:“三只蝴蝶是好朋友,下雨时她们想躲雨,最后因为不愿意分开而被雨淋湿了”。让幼儿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线索,自己观察蝴蝶和花之间的关系,前后画面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表述故事内容,老师要肯定幼儿的讲述,只对讲述中不合理的地方稍加指导,决不以图书中的文字来限制幼儿的想象,使幼儿对表述感兴趣,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丰富的想象力。

4、通过情绪感染的途径进行指导。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为教师实施情绪指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情绪状态来吸引幼儿,影响幼儿,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如果教师持一种信任、支持的态度,孩子就会感到安全、自在,进而在情绪和行动上稳定下来,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激发和鼓励,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动机,从而具体地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5、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的途径进行指导。

在幼儿区域性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具有积极的性质,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自己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区域性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并且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此时最好的策略选择自然就是保持沉默,通过沉默而使幼儿充分地互相交流。从这意义上,教师有时采用的不作为的策略实际是对幼儿最大的支持。因此,对幼儿的支持并不意味着教师每次都须亲力而为,有时也可保持沉默,让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

三、在区域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规则。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区域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正确使用工具、爱惜玩具材料,整理、取放玩具等,但也有一些幼儿为抢玩具发生争执,还有的幼儿乱丢、乱放玩具,破坏他人游戏成果;活动结束后,幼儿不能按类将玩具收放整齐等。因此幼儿只有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序,更利于发展。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第二篇:如何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如何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武义县武阳幼儿园 洪程芳

[内容摘要]:

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那样是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是在具有多种功能,供幼儿操作,游戏,交往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规律较小的活动场所的活动。我们在认真贯彻《纲要》精神,领会其实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能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但区域活动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见解、比较隐蔽,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本文通过教师在区域活动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作为一名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教师;区域活动;指导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度的对幼儿进行指导,并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是孩子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应该多与孩子交流,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及需要。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当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时,应走到孩子的活动中去,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疑问时,教师要积极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帮孩子解开疑问走向成功;教师要在活动中耐心的引导,无形的帮助孩子建立游戏规则意识;多以鼓励、赞赏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教师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才能适时作出调整;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些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应不断地、灵活

地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这样,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区域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

一、游戏前的指导

游戏前的指导是整个区域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教育目标来预设活动区域。教师在游戏前的指导作用应包括:

1、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整个区域活动的关键。教师在活动材料投放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材料的提高要有层次性。不同发展时期孩子应该有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幼儿发展的水平、方向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同一时期幼儿也存在不同发展水平,教师投放游戏材料也应有层次性。如在小班科学区感知数量时,可以投放颜色鲜艳的物品、铅笔、白纸、数字宝宝。给能力强的幼儿感知物品多少的同时并加以记录。给能力弱的幼儿按物拿数;又如在大班科学区的认识时钟活动中,给能力强的幼儿提高了半点、分钟、写时间的内容,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的内容难度小,如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点。不同的年龄段幼儿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同样是美工区,小、中班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都应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橡皮泥、油画棒、浆糊„„等,主要以基本颜色为主,培养幼儿兴趣为主;而中班则要增加一些稍有难度废旧的半成品之类的材料,颜色也要增加,不但要培养幼儿的兴趣,还要提高幼儿的技能。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考虑目标内容的层次性。我们既要考虑水平的要求,还要考虑最低限度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其次,要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更好的延伸。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使区域中的各项活动及时满足幼儿并促进幼儿发展。比如,主题活动《全家福》,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在娃娃家投放相应的娃娃。娃娃家的衣服、裤子,烧饭做菜用的工具等,这样可以加深幼儿在活动中的印象,巩固提高幼儿所学到的知识。

再者,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投放材料。《纲要》中指出,所谓区域活动,实际上指的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显得萧条”。其根本原因就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我曾经尝试过,由我指定某些幼儿到哪个区域去玩,结果发现有很多幼儿根本不喜欢那个区域,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还发现有一些幼儿对某个区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兴趣不高了,则要考虑投放新的材料。如表演区中只有一个小舞台显得枯燥乏味,不逼真,增加一些磁带、录音机、头饰、服饰、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又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大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可以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的空间。我们要善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投放各种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最后,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提供材料。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多变、新奇、可以操作的东西。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提供有趣的材料会让幼儿百玩不厌,增强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提供的材料应便于孩子操作。有些区域活动的操作性不强,如语言区对幼儿的吸引力相对就低于益知区、美工区、建筑区,因此要多选择、设计一些游戏性、操作性、竞赛性、合作性强的活动材料,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吸引幼儿参与。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可以给自己录音,还可投放录音磁带、录音机、订书机,以及画有故事内容的图片,在听完录音故事后,可以把图片排序成一本图书,并用订书机装订成书。通过这样的操作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是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2、活动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提供和设置活动区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进程。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可供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在设置区域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区域的内容可以根据一个内容设置多个区域,也可多区多内容,按照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区域。

其次,区域的划分应科学、合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场地。比如表演区热闹,不应与阅读区安排在一起。只有适当的分离,才不会使幼儿感到杂乱无章,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第三,应根据班级情况,人数划分区域。一般班里有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阅

读区、表演区等等,人数少可以少安排几个区域,人数多可以多安排几个区域。

二、游戏过程的指导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教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新《纲要》中也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的支持者。

1、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一些倾向性问题。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无所事事,教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教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教师适度的引导,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寻求答案的欲望,使幼儿在自己操作过程中获得经验。

2、教师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幼儿表情、动作、行为、需要、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敏锐地捕捉问题并作出分析判断,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如在第一次投放弹珠,幼儿一开始对此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但结果导致了班级环境的混乱,对此我没有直接干预,而是通过参与幼儿游戏达到了间接干预的目的。又如,幼儿在玩建构区游戏有很多差异时,我及时捕捉有发展价值的关节点,通过师幼的问答提供幼儿发现、体验、表达的机会。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不同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可以重点指导一两个幼儿,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可以个别分析重点指导。教师要根据目标,选择一段时间对某一区域进行定点指导,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出现困惑的幼儿,教师要降低要求,提出建议。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教师应引导他重新认识材料,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对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兴趣不浓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

4、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包括人的反应和物的反应)越多,就越能激发幼儿探索奥秘,增强幼儿的好奇

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和新知识的概率就越多。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幼儿不做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只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还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支持者”。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度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的、恰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域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区域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区域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游戏后的科学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并非是为了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与对错,而是了解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等问题。

游戏评价,可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在评价时,要尽量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及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帮助孩子总结通过游戏明白了哪些粗浅的道理等;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让幼儿学会点评别人,也要让幼儿学会自己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的自我总结能力,有助于整个区域活动更好的发展,更多的是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还应该对区域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对教育活动进行效果分析是教师进一步完善活动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教师在区域观察后,应及时的做好反思、记录,这样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选择一些重点指导对象并加以指导,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明显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区域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游戏后的评价——进行指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素质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孩子是活的,教师也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也更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主活动又照顾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与需要的每个孩子的活动区域,使集体的、个体的、个别的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编.《学前教育改革与研究》.新时代出版社,2003 ⒊文理编.中华教育理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⒋汪萱编.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⒌徐萍(编写组).《幼儿区角活动》【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⒍自选游戏课题组 .《幼儿园游戏指导》【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2009

第三篇: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单位:扬中市八桥中心幼儿园邮编:212200姓名:陈瑶 摘要: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以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引言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决定了幼儿对于区域后动的兴趣和区域活动是否达到了提高幼儿技能的效果,所以开展一个有效的区域活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并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些直观的和客观的问题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

(一)问题一:区域设置形式化

教师们都能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创设活动区域,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域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无法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有的班级则一学期的区域活动主题固定不变,幼儿对此慢慢失去了兴趣,活动区域变得越来越冷清。那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呢?

(二)问题二:材料投放的随意性

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引起幼儿的操作、探

索;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五难易差异;活动区域的材料应缺少经常性的变化而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三)问题三:教师指导欠恰当

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以主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水平,以至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

以此知道幼儿慢慢讲水从茶杯嘴中倒出,并提供吸水海绵,提示幼儿将桌上的水吸干,保持桌面的整洁。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是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三、解决方法

(一)策略:设置动态式区域

1.措施一: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区域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的内在有很多资源,一直想要找机会表达,但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环境不顺,是自己的能力收到限制。以此,我们可以设置幼儿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我们就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又如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他们非常喜欢听一些儿歌和故事。可将活动室的一角落铺上塑料软垫,放上有卡通图案布靠垫,投放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书,布置成温馨的阅读区。

2.措施二: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增加区域

幼儿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区域,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存在模仿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3.措施三: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有机结合。这样,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使主题活动得到了延伸。

(二)策略: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

1.措施一: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孩子在生活中对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我们还可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入到区域活动中,挖掘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如为了锻炼幼儿的抓握能力,可为孩子提供小塑料球、积木、小豆子、米等多种材料。利用多种材料达到同一个目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措施二: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

标之间,按照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3.措施三: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导性

蒙台梭利强调教具要具有能够在视觉与触觉进行检验的属性—“错误控制”,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操作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三)策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1.措施一:观察在先,针对性强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蒙台梭利把这一教育过程为—大胆的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的等待、实施地引导。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区域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该只是在教室里忙碌的穿梭,不应成为施加命令的权威者,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要从指挥者的角色轮换为观察者、启发者、引导着等多个角色,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的准确信息。

2.措施二:把握尺度,指导适当

在以个别、小组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活动中,应采用适时度的间接指导。如当幼儿在缺少材料、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或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我们应给与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兴趣疲软或没有成就感时,我们就给与及时的提示和鼓励,如:“是吗?我来试试。”“也许还有秘密,你再试试看。”“你真行。”这些适时的疑问和肯定,激起了幼儿继续活动的欲望。

3.措施三:及时评价,调整适度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

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我们尝试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觉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是幼儿这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区域活动水平的提高是加大了幼儿水平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的注意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及时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改革与研究》

2.《中华教育理论》

3.《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

第四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学生的活动要具体。这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并认真加以落实;教师的指令,要改“一定要”为“现在就”,改“课下”为“课上”。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主讲老师这样说:“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老师们以为这样一说,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反正我是说了,能不能做到就在你自己了。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上课是干什么的?上课就是叫学生通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课下再让“记”、再让“想”,这不但不好控制和监督,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讲完”。老师讲完了,学生并非就一定学会了。学生会不会应该是教学进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说,只管自己能不能讲完,从学术的角度说,是不懂得什么是“教学”;从态度上说,是不负责任。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害怕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有的干脆不给他们时间。实际上,这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时间是学生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的老师,必须在备课时给以专门的设计。

二是活动的形式要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可观察、可控制、可量化。“听”与“思”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具体活动,因为它们是否在进行、进行的效果怎样,很难观察得到,也很难控制和测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以下9种:说、读、评、议、练、记、背、忆、结等。

1、说。主要指学生的口语活动。“说”与“想”相对。想是内部思考,说是外部表达。思考的结果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全面与否等,通过“说”的活动可以得到验证。“说”的活动包括“问”与“答”。让学生发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而回答问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打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心理的素质,提高其非智力因素。关于“说”,老师应该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敢于回答、善于回答,培养“说”的能力,养成“说”的习惯。为了保证落实学生课堂上“说”的地位,可以在起步阶段搞个定量的指标:例如每个学生每周保证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主动回答一次老师的提问等。

2、读。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快读、泛读等不同形式;从内容上看,阅读可以读文,读图,读表,读题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阅读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既可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可自行实验研究。另外,我们所说的阅读,不仅指语文学科的阅读,而且指数学阅读、英语阅读、政治阅读、物理阅读等学科的课堂阅读活动。每一个学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在读中认知,在读中理解,在阅读中丰富,在阅读中提高。

3、评。指评论、比较、鉴别。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比较、鉴别,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并实现正向迁移的重要手段。评论、比较、鉴别等活动,一般安排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联系处、细节处等;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预案,以备出现特殊情况。

4、议。就是议论、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可以集中大家智慧,实现多项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突破难点疑点,共同提高。讨论也是一种“说”,所以它也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思考常常易于走神,但两个人讨论就不容许走神了。讨论的最高形式是辩论。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般问题,同桌交流一下即可,这种简单的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但对于特别复杂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组织和准备,写在教案上,作为具体的教学步骤:(1)教师在讨论前要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课题;(2)规定讨论的时间和反馈时的具体要求(发言者、补充者、评论者;发言顺序、发言人次、发言方式、发言时间等);(3)进行分组指导,安排各组召集人和讨论地点;(4)学生发言后,要进行总结。课堂讨论的误区是:(1)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只有空头号召,讨论有名无实;(2)组织不严密,指导不具体(不定量、无思路),讨论流于形式;(3)讨论后不反馈、不总结,讨论半途而废;(4)讨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小题大做;(5)一节课内讨论次数过多,形式单调,课堂结构松散;(6)讨论前不铺垫,不发动,不创设情境,学生缺乏讨论的欲望;(7)讨论的时机选择不当,有的一上课就讨论或者要下课才讨论——学生的讨论、反馈阶段,应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

5、练。指课堂练习,它是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明确的目的性、难度的适中性、技巧的单一性等特点;它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是综合训练的基础。课堂练习的类型常见的有:(1)铺垫练习。为引出新知而进行的练习,目的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2)强化练习。即帮助理解新知识的练习,目的在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对应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等。(3)巩固练习。在新知学完后,学生对新知要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这时的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用在形成技能技巧。

6、记。指做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强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永久记忆。关于课堂笔记,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学生缺少记录习惯,不少老师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笔记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1)及时提醒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什么、记在哪儿等;(2)老师的板书要有计划,要做到“教材要点化,要点网络化,网络精细化”,有利于学生记录。

7、背。即背诵、记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活动常被老师们安排在课下,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我们的要求是:(1)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要点、词汇、常识或基本材料等需要识记的知识,必须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2)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运用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记忆;(3)采取多种形式,对记忆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例如提问、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成练习题等。

8、忆。即回忆,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回忆、讲授过程中对旧知的临时性回忆以及复习课上的集中回忆等。这种回忆,既是强化巩固的需要,也是衔接连贯的需要。回忆是再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不能回忆即不能再现(面对试题中的知识点想不起具体内容)是常见的学习失败事件。所以,回忆、复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尤其是复习课,老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回忆的方案,例如常见的复习形式有背诵式、复述式、填空式、改错式等。

9、结。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习总结的一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课堂小结的目的主要是:(1)回顾梳理知识;(2)归纳清点知识;(3)记忆巩固知识。课堂小结要注意:(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3)妥善处理板书、教材和笔记的关系。

以上是从一般的角度讲的学生活动。具体到某一学科,又有各科的特殊形式的活动,如英语中的拼读、朗读、背诵、听读、听写、造句、改错、回答、复述、改写、翻译、述图、对话、表演等。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得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你讲,跟难分辨他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他自己学,然后回答,要做出来,这样一来就不容易产生差生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例如,需要学生思考时、需要学生讨论时、需要学生练习时、需要学生阅读时、需要学生背诵时等,都需要“发动”。只是“发动”的内容、时间、力度有所不同罢了。我在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发出了指令以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活动不到位、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需要发动?因为人的学习活动听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一样,都是在主观意识驱使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如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规定某些同学续读、点评;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规定同桌答、同桌评或者前桌答后桌评,或者男生答,女生评等。再如课堂练习时,一人上堂,其余学生怎么办?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时,几个人一组,谁主持,谁是发言人等,更需要组织。课堂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组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落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怯懦等)、含混不明(如用“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上面引用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指挥的艺术可以写一大本书”;“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广义的指挥包括组织,狭义的指挥专指指导,我们这里指后者。指导的原则是具体——老师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分几步学习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指导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空泛,学生思维无路,难以进入状态,基础差、无思考习惯的学生更是如此。指导时不免要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向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空泛的目标陈述是这样的:“请比较下面的两段材料,看有什么不同。”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即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情境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请你(行为主体)在指定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条件),比较(行为动词)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内容),至少各举出五个特点(量和标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指标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表述。陈述学习目标是教师的一种高级职业技能,一份高水平、高质量的试卷或练习题,实际上就是一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目标陈述语言。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志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同志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同志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例如同样的内容,在甲班讲的时候,用原来设计的鼓动措施,学生被发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而在乙班的时候却没有出现,这时就应该变化发动的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5、点拨。点拨教学法本来是安徽省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一种现代语文教学法,目前已被教学领域普遍吸纳。点拨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是对“串讲”的超越,成为“精讲”的代名词。点拨的前提在“诱导”;点拨的条件是“适时”;点拨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该点拨时则点拨”。点拨,是对启发式原则的具体运用。它既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又防止出现“放羊式”。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点拨法,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

第五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观。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我校办学的中心和主体定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将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下载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要......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由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工具、案例示范、资源库、在线测试等模块组成。 网络课......

    发挥政府对荣辱观建设的主导功能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又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绝非朝夕能够完成。它......

    美术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

    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及其创设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一直以来都让老师们感觉比较头疼,总感觉对于区域活动一头雾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及其创设指导。 一、幼儿园区域......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 游戏名称:钓鱼 游戏玩法:1.幼儿选取钓鱼竿,通过各种动作钓起挂在高处的鱼。 2.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将鱼进行分类。 3.点数自己钓到的小鱼。 4.尝试将小鱼挂回原处......

    学生主导的活动[推荐]

    学生主导的活动: 1.针对“本校成立10年”,面向校园开展校庆标志和校庆礼品的征集活动。开辟全校学生的参与途径,增加全体学生的关注度。 A.校园学生会宣传部进行为期3天的宣传。......

    营销主导型活动策划

    营销主导型活动策划 指其活动以盈利销售为主、品牌宣传为辅而展开的主题策划。市场营销策划 如2002中国南方汽车展、2002国庆房产大联展以及首届广东企业家VS中国明星足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