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教学 苏轼咏月诗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教学
教学
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2.教师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正音
(板书)遂 寝 荇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教学
教学
1.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
〔学情预测〕本文辞约义丰,字字都有其深意,学生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节,而对情节背后如何用字措辞不能很好地把握。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本文的精妙之处。
2.教师明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教学
教学
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只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五、三读课文,品读鉴赏,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1.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文中“闲人”的含义。
〔学情预测〕经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及其心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多只能从字面层次理解“闲人”,即清闲或有闲情逸致的人,而对作者内心的难言的情感体会不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进一步深入引导。
2.教师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
教学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教学
教学
1.研读描写月光倒影的片断,学会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心目中的月色之美。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提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较美的文字。课堂上,教师仅做一些引导,具体的习作训练留作课外作业。
2.教师提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扩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片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上的描写片段练习。2.背诵本文。
3.反复诵读《水调歌头 中秋》,了解其大意。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教学
教学
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的这阕词中有许多名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刚学过苏轼写月夜的散文,今天接着学习他的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中秋》。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2.教师介绍: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
“同咏月亮两样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的月是可人之月,月色是惹人情思之月色;文章以轻松笔调、悠闲神色所述赏月活动,蕴藉的却是郁久待发而又排遣不尽的悲情,是述志失意的文学门径。而苏轼在《水调歌头 中秋》中写中秋之月则“笔调奇逸,意境空灵,风格清旷”,虽遭贬谪而处境不顺却不失对生活的乐观,是富含哲理的文学路数。
三、朗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学生朗读,可多次多种形式朗读。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多读的教学
教学
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好的把握。
2.教师明确: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板书〕 水调歌头 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望月遐想,宇宙人生。哲理思考,赞美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飞天探月,出尘之思。世之所安,不忍弃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壮志难酬,终不能弃。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教学
教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达观之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四、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1.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中的写月之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些句子,尽量表明观点,谈出理由。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但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体会感悟表达。不给限制性的答案,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名家的赏析文章以供参考。
2.教师引导:
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明显受了李白的影响,但却能不落前教学
教学
人窠臼,写出自己的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写出了人的孤寂,人月影,虽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苏轼的咏月诗文两首。
教学
教学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八课练习。
class=“ad_box”>
教学
第二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第1课时)教案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分小组,准备讨论探究。分好小组,确定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分配不同的任务,个人搜集,小组讨论,最后组长总结成小报告形式。第一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苏轼写作本文的背景。第二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记录苏轼的生平经历。
第三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搜集苏轼的诗词文,记录体现其心境的诗词文句。第四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搜集其他人对苏轼这个人的评价。课堂展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由各小组组长总结发言,第一小组: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shàn)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丢了性命。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官。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第二小组: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第三小组: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贬黄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等等。第四小组: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等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这个月夜的漫步者,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2、板书课题:
二、走进文本,品读经典: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二)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遭遇相同,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明确: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水→水草→影
4、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明确: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5、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6、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分析: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明确: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三)、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走出文本:
讨论: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当你面对不幸或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
()
怀发亦未寝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3、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填空:
(1)、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2)、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3)、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4)、概括每一段的意思:)第一段: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5)、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传达出作者 心声。
(6)、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7)、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6、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答案:1——3略。
4、(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6)、记叙,描写,议论。(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6、但愿
人
长
久,千
里
共
婵娟。
——苏
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
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扩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片段。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第三篇:语文四年级下人教版第8课《将心比心》教案
语文四年级下人教版第8课《将心比心》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是这样的:(其实它也是一则公益广告,或许好多同学都在电视里看过。)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辛苦,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她的习惯,也称了这个家里一道温馨而又美丽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暖的,流下了感动的泪。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深地烙在了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
二、品读感悟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1)出示句子一: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①说说这句话为什么感动了你?(这位阿姨很善良。重点词:“沉重”、“一直等到„„才松开”。面对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②推开商店沉重的大门,阿姨看到谁?(“我”年迈的奶奶)想到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所以她这样做?(一直等到我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
③所以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她这样说:
(2)出示句子二: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读读句子,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阿姨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会这样做。这就说明,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
(3)句子三: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①说,为什么令你感动?(“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得出口的。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时说的。)
②这句话简短却不简单啊!正因为母亲的宽容和鼓励,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感动?
(4)句子四: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说说这句话为什么令你感动?(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文中的那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板书:宽容和鼓励)
三、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人与人之间学会将心比心是多么重要啊!学了这一课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2、课文学完了,同学们一定对孟子的这句话感悟更深了吧!来,让我们记住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出示: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四、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将心比心这样的故事吗?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2,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
(出示: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的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五、作业设计:
以日记的形式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为奶奶开门
见闻: 宽容
护士为妈妈扎针
理解
感悟: 将心比心
请你把
第四篇: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反思(8课)
《叶公好龙》反思
本着五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理解对方的意图,将出自己的评价”,教学《叶公好龙》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课本知识这个工具,使学生掌握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先是揭题,通过题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本则寓言要讲述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好)”“龙”的故事。这可以说是文章的脉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脉路自己去读,自己想,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
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寓意,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在课外自我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探索生活中有没有“叶公好龙”的现象,都表现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联系生活谈感受,让学生在一个没有压抑的环境下去学习,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整个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作为“领路人”的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其健康发展。《走遍天下书为侣》反思一:
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后,我感触颇深。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教读课文时,我采取了和学生聊天的方式作为开头:“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去环游世界,请想想,你会带些什么?”学生们抱着这一问题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中,了解了在作者心中,读书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肴,就如与朋友交谈、与亲人见面,使人回味无穷,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以书为伴的道理,领悟到了作者带书旅行的快乐。这时我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从文中找到,作者说读一本书就可能会读上一百遍。学生又不能理解了,又的甚至说,早厌烦了。那到底会不会这样?文章后来又把书打了两个比方。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谷底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慢慢学生似乎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对和朋友的每一次见面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每天回家有没有发现家带给你的不一样。
有了体会之后就该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了。文中介绍了很多种读同一本书的方法。读过后,学生惊奇地在那说着自己以前怎么从来不知道读书还可以这么读。都说自己以前不算读书只算看书,只是看了一遍就算读完书了。学了这篇课文对他们帮助很大,将来也能这么读书了。
不足的是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展开想象“书像什么”这个问题时,我的引导没有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要是能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素材,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找到二者之间联系,学生再想像“书像什么”就会显得简单多了。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对大部分只喜欢看电视而不愿多读书的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全班同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合理安排时间,减少一些看电视的时间,力争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这节课使我深刻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园地。我是引领者、点拨者,应让学生多谈个性化的见解、感受,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乐园。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二:
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以环游世界带何物引出“书”,之后作者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及做法,号召人们要认真读书。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初读文章,觉得甚是浅显:课文给我们讲解了读书的种种好处及反复读书的之法,真是一目了然。再一细读,又觉得难以理解透彻,说得明白。书是朋友好理解,书是家挺抽象的,用角落暗喻书的内容,用光线暗指书中的知识道理是学生无法自己读懂的。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很难有通过读书去认识作者的观念;能与作者交流的也应不多。所以要让小学生真正领会到文章的意境,其实是很难达到的。为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孩子们去阅读、勾画、批注。在自己的认识、体验上朗读好课文便行。其间,老师以“因为„„所以„„”这一句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书为侣的原因,体会读书的诸多好处;用“如果„„就„„”这一句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来说说书能给世界减少哪些麻烦。前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后者加深了学生对自己读书的认识并拓展到课文之外,恰当的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此外,我抓住2、4自然段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先请学生默读2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带别的东西去旅行?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其目的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作者写此段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书的好。在4自然段中,学生读好了前两个句子后,请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引导学生通过对“是的”,“没什么关系”,两个“我愿意”体会到作者运用了正面说,反面说,反复强调这三种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愿以书为侣的坚定态度。在学生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感悟。
总而言之,一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是很多的,只有把握好了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才能真正让课堂增效。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三:
本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我也是爱阅读的人,所以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所讲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课前通过调查,我发现,喜爱读书的同学有不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有的说是为了写好作文;有的说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有的干脆说是父母规定要读的„„我又问他们读书以后有什么收获?有的同学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有的同学记住了里面人物的言行„„感觉学生读了,但是真正热爱书,并能真正读进去的人不多,这可能也跟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关系。所以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为自己的伴侣。”
并在其中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的悟道的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
我采用联系比较,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真正的语文科应该上得实在一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着力把语文课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过程也力求简单。我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读通读顺一篇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着力地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回答书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学生接触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文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特级教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课堂上我从一次自读,二次选难读,三次展示读,后面的随机读,都希望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把语文学习得更加实在一些。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本节课我选择的媒体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几乎用了比较原始的手段,和学生对话,和文本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我还很关注细节,让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牛和鹅》反思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文章篇幅较长,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课前,我检查了学生的朗读,纠正了个别字词的读音。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
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本来还想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就此结课。另外,问题的设计上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第二篇拓展阅读,如果把两个推销员的做法直接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就这一事情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节约一些时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修鞋姑娘》教学反思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一些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读书方法,并让学生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来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修鞋姑娘。我通过让学生自由读1-6自然段,让学生划出描写姑娘的句子,围绕这是个怎样的姑娘,让学生谈体会,并在边作批注。
学生抓住了描写姑娘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来体会这是个诚实、自信、能干的姑娘。我通过让学生品悟重点词,如:描写修鞋姑娘钉鞋的动作(拽、钉、扯等)和表示声音的词(吧吧吧)来体会这是个技术娴熟,动作老练,非常能干的姑娘。通过设身处地,想像姑娘经历哪些风霜艰辛及作者想像姑娘如何漫天要价来体会这是个吃苦耐劳、诚实的姑娘。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姑娘信任作者,是个心地善良的人。通过反复朗读作者和修鞋姑娘的对话,及作者呼唤、寻找修鞋姑娘的句子,来进一步体会姑娘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抓住作者从怀疑——误解——惭愧——信任这一心理变化的学习,呈现出一个诚实,心地善良,能干的姑娘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中,学生深深地被姑娘美好的品质深深感染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用心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置身于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并动笔写在书上。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做批注,写想法,大大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印象,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及书面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本想写完想法就总结课文,但看错时间,又让学生说说如果作者见了修鞋姑娘,修鞋姑娘会对他说什么,其实这和前面的问题有相同的地方,一个同学说了,就下课了,再总结课文,觉得有点多余,如能及时总结课文,读送给同学的两句有关真诚的名言,效果会更好。《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晏子使楚》教学反思。教学时,首先要梳理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智斗的部分,抓住人物的对话描写,围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应对?”“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思考,从中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齐读“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
再找出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在这之前,楚王。交流后板书:侮辱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找出晏子反击的语句,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体会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成语的积累和理解如:句子归纳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 妙在哪里? 分别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首小诗来表达都可以,先写一写。
(不辱使命、能言善辩、有爱国之心,维护祖国的尊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随机应变、能言善辩,有胆有识、)
2、像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 投影出示,请学生读: 故事1: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故事2: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同学们,《晏子使楚》这个小故事选自于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晏子春秋》,这本书共记录了晏子的215个小故事,你们还想了解其它的故事吗?请去看《晏子春秋》。
授课结束后,我回顾整节课,我只是匆匆走过墙,虽然学生对“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怎样进行了精彩的反驳”的语句很快能找出来,但是在设计上,我一节课安排的内容太多,导致时间过紧,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没有注重到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物对话塑造形象。所以在突破难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在哪?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点上学生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多读,多思的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教师以读代讲,学生读中感悟。
反思一: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先让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去思考,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学生的回答都很一致,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难学习。在教学时我就注意了引导学生从说明文的语言去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着手去阅读。
以读代教,让学生反复去阅读,在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并与记叙文的语言去做比较,小组交流讨论说明文的语言到底有什么特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还不了解,应该介绍说明文的特点,学习说明文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习什么?然后引出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结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介绍说明方法的时候,有的同学习惯写错别字,如“举例子”有的同学很容易写成“举列子”,“列数字”写成“例数子”。在介绍这些说明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句子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打个比方说吧„„“有很多同学就误认为是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就用“打比方”与“比喻”相似的特点展开教学。需要强调的是“比喻”不是说明方法,“打比方”也不是修辞方法。
反思二: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在教学初,我引导学生交流查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解,激发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的时候,我适时地把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激光的奇异及激光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在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时,我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激光是当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处?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补充自己的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交流学习收获时,我还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我是激光,我的特点是„„这样一来,单调的说明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反思三: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奇异的激光》一课,感触很多。
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该“读”什么,怎样“读”?是需要好好琢磨的。开始,我觉得引导学生读懂激光的奇异就可以了,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像这样一篇说明文,我们要读它向我们介绍的知识,读懂特点——应用——优势之间的联系。《奇异的激光》向我们讲述了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们要懂得的是激光的特点——发光方向集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凸透镜聚焦到一点的温度高。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所以激光才具有亮度高、温度高、准度高这样的特性。于是在军事、科技、医疗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而激光在各个领域应用的优势又源于它的特点。例如激光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应用,便于瞄准射击,攻击敌方的防御系统,使敌军丧失战斗能力。在医学方面,可以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就像凸透镜聚焦光线一样,焦点最热,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临床医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算使学生读懂了与激光有关的一些知识。
学什么呢?——激光奇异吗?是不是觉得很神奇,那作者是怎样写的,让我们感到这样的惊奇呢?了解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通过换一种说法的形式,体会形象、准确地说明让我们感到激光的奇异。了解一些科学术语——激光(撞击分子或原子使其受激放射出光子)、人造光、方向集中、研制、切割、吊线等等。
上完这样一节课,我忧急万分!我们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的知识,而这方面我欠缺得太多太多了!对于这样的文本解读,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需要在备课之前查找许多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老师“读”懂了,学生才能“读”懂!希望大家指点!
反思四: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说明文,下面,我粗浅地谈一谈在这节课中对“读学分开”教学模式的尝试应用。
一、“读”什么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三个方面分别说明激光的三个特性:激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激光经过凸透镜的汇聚可达到超高温度、激光的速度很快以及激光沿直线运行。
我想,孩子如果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激光的“奇异”,并从文中总结出激光的特性,应该算是“读懂”了吧?
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畅谈对“激光”的印象,学生列举了许多实例,我顺势将着眼点落在“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上,并板书下这三个关键词,结合课题总结到:“这真是奇异的激光呀!”了解“奇异”的一方面含义——神奇的特点。并进一步导读:“为什么激光被称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自读自悟,并辅以批注。在汇报交流的环节,学生说得杂乱而无章,我一步步设问,引着学生将激光的三方面特点总结出来并应用因果的关联词语将语言串联了起来。接下来,我对课文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一说激光的其它特点以及用途。最后再回扣到课题中“奇异的激光”了解奇异的另一方面含义——神奇的应用。我想,课上到这里,“读”的任务应该完成了吧?(之所以用问号,是我对“读”的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也不太肯定,请大家看后给点意见。)
二、“学”什么
说明文中“学”的内容,我想应是以下几方面:生动、准确的说明方法;清晰、完整的文章结构;严谨的说明语言等。
“学”的环节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依据这篇课文,我从比较阅读入手激趣。
上课伊始,我以复习导入,总结出了“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三个方面,并让学生回顾了藏在这三个小标题之下的激光的三个特性。并出示课件将这三个特性用简炼的语言连缀成一段话,找学生读一读。读过之后,我问到:“你学得我这篇缩水的说明文与作者的文章相比,哪一个好一些?好在哪里?”学生众说纷纭,有说“激光经凸透镜汇聚温度很多,到底有多高,并不知道。”有的说“激光到底有多亮,亮到什么呈度没有作者写得清楚。”还有的说“这样写就解释不了激光为什么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以及最准的尺了。”我顺势导学,问到:“看来还是作者写的这篇说明文让大家喜欢,那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活见鬼》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主体课文中的第二篇。这篇文章是明代的作家冯梦龙写的一个文言文,内容是两个赶夜路的人,因为途中遇雨,其中一个打起了伞,他冒雨急走,这时猛一抬头,他看见一个人立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那个人恰好也看见了他,于是跑过来钻到了他的伞下,他们共用一把伞,走了很远的路,可是这个人一句话都不说,于是他心底嘀咕:这个人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鬼呢?想到这里,他抬起自己的脚试探了一下,没有想到,他的脚试了空。这下他更觉得这个人一定是鬼无疑,这样想着他的心里更加恐惧不安了。
这样并肩走了一段路,来到一座桥下,他奋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于是他一路狂奔,一直走到一家糕饼店,他惊恐万状地说:天哪,我遇到鬼了。这时一个浑身湿漉漉的人也踉踉跄跄地跑了起来,失声大喊:天哪,我遇到鬼了。
这时他们发现了彼此,两人非常愕然,相视大笑了起来。
教完这篇课文,我认真做了反思,觉得在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1、夯实字词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多音字,我通过注音和组词,反复地让学生读,然后又让学生写在书上,经过这样的读写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由于是文言文,语言习惯和现在不同,所以我在教学时很注重几个文言词语,把它们跟现代文做了比较,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古今差异,又加深了印象。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说,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或者以编排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阅读和轻松阅读中,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文章的主题。这样把课堂变成一个轻松愉悦学习的场所,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却不能从学习写作的角度里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我做了这样的处理:当孩子们读到 “以足撩之?”时,我启发他们,为什么他要以足撩之,当时他是怎样想的,你能揣摩他的心里吗?我相机写下这个词语:疑窦顿生。当孩子们读到“心益恐”时,他的神态表情会怎么样,他的动作又会怎么样?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写下了:战战兢兢。当学生们读到“号呼有鬼”的时候,我启发他们:你们能想象他是个什么样子吗?总结了学生们的发言后,我写下了:失魂落魄。
经过这样的启发梳理,使学生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读住或者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同时辅以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人物就这样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如果我再来重新教学此文,我会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充分自读,读通古文,读熟译文,然后老师在做检查指导字词,设计一些简单的联系;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自由发挥,加以表演;最后指导学生在读演的基础上,扩充成一篇生动丰满的现代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二、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
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大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用换词法来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三、二读:读懂内容。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板书:月夜 杜甫)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三、四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 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识......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8课 民族大家庭教案4 北师大版
《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材料,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准确得出结论。 3、情感......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8课 民族大家庭教案3 北师大版
《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原则。 2、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初步培养学生看待民族问题、分析民族......
七年级语文上:第8课《渔夫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渔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8个)。 2.能正确朗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渔夫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版
第8课《渔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孔乙己》教案 北师大版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自己这一人物形象,勾画孔乙己的形象。 (3)探寻造成孔乙己式悲剧的原因,分......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咏鹅)四篇
免费分享创新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咏鹅)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继续复习巩固学过的6个单韵母。 2.能读准生字表中的生字。 3.能熟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单......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教案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