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肖像画赏析
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美术
教材:苏教版15册 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课
时间:45分钟
授课人:徐璐颖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课题中唯一的西方美术欣赏课程,适合采用专题美术欣赏方式,课程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加以区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并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习表现和创作,开拓创造性思维。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己所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等美术课用具.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新课程标准八年级苏教版美术教材以精美的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本册书内容丰富,有趣切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让我们打开书来欣赏。“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板书,书写课题)
二、新授:
(一)了解肖像画的概念。
1、师:什么是肖像画?(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小结: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出示两幅作品,说说这是肖像画吗?为什么?
(二)了解肖像画艺术美的要求。
(三)肖像画的发展
据史载,古希腊时期,画家阿佩莱斯已画过许多贵族的肖像,被推为欧洲肖像画之祖。中世纪,由于宗教禁欲主义统治,不太重视肖像画。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艺术家们借助新兴的科学方法,使欧洲的肖像画真正繁荣起来。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文艺复兴之后,名家辈出我们将在17、18、19世纪中各选取一为大师来欣赏。
(四)不同阶段肖像画的风格赏析
1、欣赏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少女肖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古罗马时代的《少女肖像》。出示作品
师:罗马古城庞贝出土的许多绘画中,有不少是肖像画,这幅《少女肖像》就是其中一幅。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肖像画创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师: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有哪些特点?能读到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色彩和明暗的运用,勾画出少女美术的容貌,生动地再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
时髦的发型,头饰的华贵,以及手中的笔、书本等证明了她上流的社会身份。(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小结: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写实,神情生动
2、简单介绍中世纪作品《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
3、文艺复兴时期:
师:另一个重要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的价值被 重新发现的时代。一方面,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权贵名流希望能借画家之笔使自己的容貌留传百世。所以,画肖像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
(1)A、了解达芬奇。
B、出示第一件:《蒙娜丽莎》,小组讨论对作品的感受,找作品的特点。(学生从背景、明暗、构图等角度去赏析作品。)
C、师生交流。
○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的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画像前由于爱女逝去,她的情绪十分的低沉。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肖像画,特意请人给她讲笑话、奏乐、唱歌甚至表演杂技,当表演到精彩之处,蒙娜丽莎露出了一丝微笑。那么,她的微笑有哪些特点?(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正是达芬奇这样来处理面部表情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才有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说说背景这样处理的特点?(是大师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组合,背景中的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是朦朦胧胧,飘拂不定,好似梦幻一般,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更显其美丽。)
○找找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这样尤显其端庄,稳重。)
○作者仅仅是表现《蒙娜丽莎》的美吗?请同学们思考。正是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现,被后人称作“永恒的微笑”。
师:达芬奇不仅成功塑造了《蒙娜丽莎》,还成功塑造了《最后的晚餐》。简单介绍《最后的晚餐》。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另一位大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出示图片《雅典学院》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生:宏大.......师:《雅典学院》是一幅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作品。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在干吗?画面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画面处理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在这幅构图宏伟的作品中,杰出的拉斐尔把这些先贤们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三层拱门大厅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
中间两人是谁?
古典哲学的伟大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在构图上他们两人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柏拉图右手指天,似乎说上天启示乃生命之源;亚里士多德右手指着大地,好象说研究现实世界才是根本之根本。这是古代希腊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注重客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唯心论就是以意识为基础,注重主观。就是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画中还有其他的人物: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亚历山大,还有作者本人等做简要介绍。
师:拉斐尔英年早逝,除了《雅典学院》,他还以画圣母著称,其中最有名的是《西斯廷圣母》,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
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升华的精神享受。
(3)简单介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以及他的《创世纪》 师:欣赏了文艺复兴作品后,你们觉得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生动、逼真,表现出人物内在的气质和情感。)
3、欣赏17、18、19世纪画家的作品
(1)出示作品《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2)出示戈雅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
小组讨论 ①人物造型?枯燥无味,揭示人物的性格。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
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②色彩表现?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③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3)欣赏大卫的《马拉之死》
A、了解马拉。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B、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画面细节。
师:作品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请同学们找找马拉被刺后的一些细节?(整个身体无力的斜躺着,头垂靠在浴缸上。身上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师小结: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C、画面处理
师: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
D、作者情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4、出示安格尔的作品,简单介绍写实肖像画的顶峰——安格尔。
三、巧设悬念,结束新课
师:19世纪照相的出现,会给写实的艺术作品带来挑战吗?绘画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会从此消失吗?我们下节美术课上通过现代肖像画的赏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照相机发明之前的肖像画,照相机发明之后,肖像画是否从此就退出舞台了呢?很显然,从现代大师的绘画中看,肖像画并没有退出舞台,从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到19世纪之后,艺术发展多元化,各种风格相继出现,表示了传统艺术的衰亡,现代艺术的兴起。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三种风格,分别是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板书)
代表着三种风格的分别是梵高、莫迪里阿尼、毕加索。
二、新授
1、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位悲情的天才。
师: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示图片《没胡子的自画像》)
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
师:梵高还画了很多其他的自画像。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梵高其他自画像图片)思考:为什么梵高有那么多自画像? 了解梵高生平。
A、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提奥。B、梵高于高更的故事。C、梵高的绘画热情。
2、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莫迪里阿尼及其《带帽的芙劳》
这幅作品中,画家喜欢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使她们的脸部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苦闷。脸部的拉长是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他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色彩对比也较为鲜明。
简单介绍《呐喊》
3、毕加索
A、出示毕加索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使学生初步理解立体主义的解构。B、出示图片《公牛》并播放视频《毕加索与公牛》,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立体主义 C、介绍毕加索作品《坐着的朵拉》和《读书》。课堂总结:
1、照相机发明后,使得以描摹自然、再现现实为信条的肖像画家大为惶恐。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结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照相没能取代绘画,反而促使画家们思考肖像画地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2、虽然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所改变,但是画家们想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宗旨却没有变化。
附:教师本节课反思:
1、由于课文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
2、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采取互动、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画、议论、评述等几个方面综合展开评述,使学生在艺术欣赏课学习中收获更大。运用新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教学更直观
第二篇:第一课 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美术 教材:苏教版15册 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课 时间:45分钟 授课人:白宗军 单位:陕西省镇安县永乐中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课题中唯一的西方美术欣赏课程,适合采用专题美术欣赏方式,课程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加以区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并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习表现和创作,开拓创造性思维。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己所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等美术课用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齐白石的照片和他的油画肖像作品作比较,引出肖像画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作品)
师:认识这个人吗?
师:说起他的名字,同学们也许很熟悉。他是齐白石。我国一代国画宗师。师:你们认为绘画和摄影照片有什么不一样?
生;照片捕捉人物真实、快捷;自画像的造型、色彩等突显个性,情感。(学生回答)师:照相术是19世纪发明的。那么在19世纪之前,人们是怎样认识古人的呢? 师:相机发明之前,肖像画一直是作为记录、再现人物相貌、精神特征的主要表现手段。画家们通过仔细观察,运用精湛的技术,将人物身上有形的或无形的因素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在绘画中得到“永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在绘画中永生〃外国 2 肖像画赏析”。(出示课题)
二. 新授:
(一)了解肖像画的概念。
1,师:什么是肖像画?(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小结: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2,出示两幅作品,说说这是肖像画吗?为什么? a.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声》
b.列宾的《托尔斯泰像》(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的绘画作品进行区别。)
(二)肖像画的发展
据史载,古希腊时期,画家阿佩莱斯已画过许多贵族的肖像,被推为欧洲肖像画之祖。
中世纪,由于宗教禁欲主义统治,不太重视肖像画。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艺术家们借助新兴的科学方法,使欧洲的肖像画真正繁荣起来。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三)不同阶段肖像画的风格赏析
1、欣赏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少女肖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古罗马时代的《少女肖像》。出示作品
师:罗马古城庞贝出土的许多绘画中,有不少是肖像画,这幅《少女肖像》就是其中一幅。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肖像画创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师: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有哪些特点?能读到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色彩和明暗的运用,勾画出少女美术的容貌,生动地再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
时髦的发型,头饰的华贵,以及手中的笔、书本等证明了她上流的社会身份。(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小结,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写实,神情生动。2.文艺复兴时期:
师:另一个重要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的价值被 重新发现的时代。一方面,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权贵名流希望能借画家之笔使自己的容貌留传百世。所以,画肖像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肖像作品,其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
1)、出示第一件:《蒙娜丽莎》 A,了解达芬奇。
B,小组讨论对作品的感受,找作品的特点。(学生从背景、明暗、构图等角度去赏析作品。)
C,师生交流。
○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的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画像前由于爱女逝去,她的情绪十分的低沉。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肖像画,特意请人给她讲笑话、奏乐、唱歌甚至表演杂技,当表演到精彩之处,蒙娜丽莎露出了一丝微笑。那么,她的微笑有哪些特点?
(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正是达芬奇这 4 样来处理面部表情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才有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说说背景这样处理的特点?
(是大师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组合,背景中的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是朦朦胧胧,飘拂不定,好似梦幻一般,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更显其美丽。)
○找找构图的特点?
(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这样尤显其端庄,稳重。)
○作者仅仅是表现《蒙娜丽莎》的美吗?请同学们思考。
正是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现,被后人称作“永恒的微笑”。
师:达芬奇不仅成功塑造了《蒙娜丽莎》,在晚年在面对流言恶意中伤的恶劣环境下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绘制了一幅著名的自画像。让我们跟随着他的作品进一步去认识晚年的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出示第二件作品:达芬奇的《自画像》
师:晚年的达芬奇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精神状态?从哪此地方我们能感觉到?你觉得最精采的刻画在哪里?小组讨论。
师:自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颔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 5 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从他在这幅画上所展示的技艺,说明他有无究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3),观看达芬奇画蛋的视频。激发兴趣,认识大师。
师过渡:达芬奇能成为大师,相信大家看完了这段动画片就会领略伟人风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另一位大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4)、出示第三件作品:《雅典学院》
○师;《雅典学院》是一幅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作品。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在干吗?画面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画面处理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在这幅构图宏伟的作品中,杰出的拉斐尔把这些先贤们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三层拱门大厅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
○中间两人是谁?:古典哲学的伟大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在构图上他们两人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柏拉图右手指天,似乎说上天启示乃生命之源;亚里士多德右手指着大地,好象说研究现实世界才是根本之根本。这是古代希腊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注重客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唯心论就是以意识为基础,注重主观。就是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构图的好处?画家以他们两人针锋相对的争论为中心,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学者,热烈的讨论和辩论向画面的两翼和前景展开。整个画面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从而更好的烘托主题,他们为了追求真理自由争辩。
○引人注意的是拉斐尔把当代出类拔萃的文化巨匠达芬奇作为模特儿来塑造柏拉图这一形象,说明他对达芬奇的崇敬。
○ 师:欣赏了三幅文艺复兴作品后,你们觉得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生动、逼真,表现出人物内在的气质和情感。)
3、欣赏18、19世纪的作品
a.出示戈雅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小组讨论
①人物造型?枯燥无味,揭示人物的性格。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
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
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②色彩表现?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③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4,作品价值------为后世提供历史人物的真实范例,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天才的洞察能力,逼真的写实。
b.欣赏大卫的《马拉之死》 1)了解马拉。
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2).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画面细节。
师:作品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请同学们找找马拉被刺后的一些细节?
(整个身体无力的斜躺着,头垂靠在浴缸上。身上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8 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师小结: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3).画面处理
师: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
4).作者情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教师课堂总结:回顾前面我们欣赏的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和 18和19世纪的肖像画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写实。特别是18、19世纪肖像画作品通过逼真的写实,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隐含着作者内心情感。
三,探索与拓展,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中国画家的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出示《父亲》和《春天》作品
A,《父亲》画家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B,《春天》画家热情地赞颂小平同志这位历史巨人、杰出的领袖、睿智的老人;他以鲜明的个性、传神的体态、特有的意味健步向前走着、走着。画中的小平同志满怀信心,环顾世界.思索未来,这是一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世纪伟人。画家在构图、立意、用笔、设色上写出了新时期的新气象,记下了那难忘的春天带绐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生活风貌。
四,巧设悬念,结束新课
师:19世纪照相的出现,会给写实的艺术作品带来挑战吗?绘画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会从此消失吗?我们下节美术课上通过现代肖像画的赏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附:教师本节课教学创新:
1.由于课文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
2.教师善于组织教学,采取互动、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画、议论、评述等几个方面综合展开,使学生在艺术欣赏课学习中收获更大。运用新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教学更直观。
第三篇:外国电影文学赏析
外国电影文学赏析之《基督山伯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朱明希 2404110139 电影《基督山伯爵》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所创作的经典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其以“爱情”和“复仇”两个主题线索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也彰显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险恶,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是法国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要用几个词对《基督山伯爵》进行形象的描述的话,那么“痛苦与生命”“仇恨与爱情”能生动地渲染这部电影的沉重气氛,而“复仇”与“爱情”可谓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复仇”的主题便引申出了“越狱”“财富获取”“报仇”等一系列情节;“爱情”的主题却从情感上对“复仇”这一主题线索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充分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
《基督山伯爵》描述了远洋货船“法老号”年轻大副埃德蒙·唐泰斯接受船长摩莱尔临死重托,为波拿巴党人送一封信。正当他为自己即将成为这艘船的新船长而兴奋时,却遭到了同船的会计丹格拉尔和情敌费尔南的陷害和检举,在他正举行婚礼之时遭遇逮捕。之后遇见了假公济私的检察官维尔福,而将他投入了死牢。在牢中,他遇见了一位神父——法里亚,得到一个埋藏于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狱友死后,唐泰斯策划并成功越狱,然后根据法里亚的指引找到了宝藏,更名山巴,成为基督山伯爵。在成为巨富之后,他开始策划报恩惩仇,报答了老船主之恩,对所有的仇人进行复仇。《基督山伯爵》整个剧情中,人物和情节都充满了离奇色彩,每个情节都新颖奇特,引人入胜,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基督山伯爵》整部影片除了传奇的情节故事之外,还蕴含着伸张正义、扬善惩恶的色彩。电影中“善”的主要人物就是老船长摩莱尔,“恶”的主要人物就是丹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电影中通过对“善”的报答和对“恶”的惩罚充分展示出“扬善惩恶”的寓意。
在《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中,“复仇”是其重要的主题线索,通过“复仇”这一主题将整部影片故事勾画了出来。但是这部影片的“复仇”之路跟其他影片诸如《天龙八部》等略有不同,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之路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重要武器——法律、智慧、金钱,这是当时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三个文化关键词,它们为基督山伯爵复仇提供了保障。基督山伯爵正是通过这三种充分而又不泛滥的手段,取得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复仇。
首先,在他看来,仇人死亡并不是复仇的真正目的。因为死亡代表的是安息或者跟安息接近的麻木,他觉得当下再严酷不过的刑罚在他仇人身上都显得太轻,简单的死亡已经不能平衡他平白无故遭受牢狱之灾所带来的心灵痛苦和所受的一切折磨。因此,在基督山伯爵心里滋生了对仇人进行精神摧残的想法。只有让仇人在精神上产生痛苦、绝望和煎熬,才能平衡其遭遇十四年之久的牢狱痛苦。影片中对“复仇”目的的设计给观众以新鲜感,让观众的思维不再定格于“死亡”这个简单而又传统的形式上,从而给观众思路上一种冲击,引发观众的兴趣。
其次,《基督山伯爵》影片中的复仇情节充分揭示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及时代背景。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金钱、智慧、法律,可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基督山伯爵复仇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几个因素。金钱使得基督山伯爵进入法国的上流社会,成为跟他的仇敌接触的砝码;他的神秘和智慧成为其跟仇敌交流的基石;法律则成了基督山伯爵复仇或者摧毁仇敌的重要手段或者利剑。电影情节中充分展现了这些因素,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也给观众们还原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背景,激发了观众怀旧或者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情怀。
最后,《基督山伯爵》影片在结局上呼应了基督山伯爵对复仇目的的界定,让自己的仇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费尔南背信叛国,对权利一心追求,其卖主求荣的丑事最后在议会上被美女海蒂揭露出来,使得他声名狼藉,然后绝望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丹格拉尔,这位巨富最后被基督山伯爵整得几近破产,最后落得了渐渐饿死的处境。维尔福,这位常年埋首于法律的检察官,最终在自己的法庭上接受了被自己当年亲手杀“死”的儿子的控诉,他在自己妻儿被逼身亡之后一度发疯,流窜于市。基督山伯爵所复仇的对象常年来执著于金钱、权利和法律,最后也将手中的金钱、权利和法律输得一败涂地,而致使这个结局发生的正是上面的金钱、权利和法律。可见,整部影片富有戏剧性,给观众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思。
此外,以上三段复仇剧情错综复杂,却相互联系。基督山伯爵根据其对复仇的目的的看法,认为复仇不在于肉体上的死亡,而在于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毁,他将这种观点充分应用于其复仇过程,对仇人的弱点或者所心系的东西“对症下药”,从而给观众以“快意恩仇”的心理冲击,让观众得到充分的心理释放。也正是因为《基督山伯爵》这种快意恩仇的剧情,使得《基督山伯爵》成为以精神摧残为主要复仇形态的西方复仇电影作品的典型。
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爱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尽管它只是对复仇主题进行铺垫和陪衬,但对其的拍摄也是极为动人的。在电影之初,梅尔塞苔丝是埃德蒙·唐泰斯的远航灯塔,梅尔塞苔丝让埃德蒙·唐泰斯时刻憧憬着跟其完婚的愿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婚礼却遭遇厄运,在婚礼上埃德蒙·唐泰斯因罪被逮捕入狱,结果使得这对有情人被重重铁栏相隔,终难成愿。在爱情的驱使下,梅尔塞苔丝坚持了十八个月的漫长等待,在无法拯救自己丈夫的罪行之后,涌现了彻底绝望的念头,无依无靠的她最后选择了跟费尔南离开了这伤心之地。之前的美好爱情就好像泡沫一样轻易地给吹碎了。梅尔塞苔丝并没有遵守自己跟埃德蒙·唐泰斯的诺言,继续等下去,而选择了跟埃德蒙·唐泰斯的仇人费尔南结婚。埃德蒙·唐泰斯也正是因为自己爱情的破灭,对爱人的思念和对仇人的痛恨时刻消磨着他的意志和灵魂,也滋生了他执意报复的愤怒之念。而在二十年后,在埃德蒙·唐泰斯再一次出现在昔日爱人面前之时,之前的爱和恨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爱情逝去,再不复返,梅尔塞苔丝只有默默地独自哀伤、悲痛。整部电影中,爱情的戏份比较少,但是它的存在充分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给复仇这条主线增添了重要的情感因素。这份曲折之爱让人唏嘘不已,因为这一爱情剧情的设置,而让观众深深地洞彻心扉,跟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丝丝共鸣。然而,影片仍没将镜头停留于此,电影中也设计出了海黛这个女性人物来拯救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的灵魂。在埃德蒙·唐泰斯的复仇实现之后,他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憧憬,在悔恨中无限迷茫,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海黛的出现给予他继续生活、继续逐爱的勇气,海黛的爱让他找回了自我,走出了复仇的怪圈,最终和海黛结合。整部影片从爱情破碎开始,再以爱情归宿结束,在逻辑上和观众情感上给予完美的结合,从而给观众制造出故事的“复仇”和“爱情”两条主题线索。
总之,唐泰斯对梅尔塞苔丝深深的爱使得他迷失在复仇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在其复仇成功之后又因为海黛的出现而得到了重新安置。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如果说复仇是行为动力的主题线索,爱情则是伴随着复仇出现、变化的另一条主题线索。恨到极处正是爱最缺失之时,而反过来说,恨的动力又是因为对爱的渴望。爱情的缺失和找寻从情感上丰富了电影复仇的主题线索,这两大主题共同烘托其电影的整个框架。
《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通过复仇和爱情两个主题,充分揭露了法国当时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唐泰斯的悲惨遭遇和丹格拉尔、费尔南、维尔福的飞黄腾达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名誉、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超乎观众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背叛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事与愿违,落个两手空空。但是有黑也有白,摩莱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这充分证明世道公正还是存在的,好人终有好报。因此,《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在影片中也看到了《基督山伯爵》最后所说的:“直到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这五个字内:‘等待’和‘希望’。”揭示了“等待”和“希望”在人们心中的力量,希望能给耐心的等待以动力,等待是实现希望的重要过程。可见,“等待”和“希望”正是《基督山伯爵》中明确的人生哲理。
在生活中,只要你活着,那就有机会,只要你能等待,希望最终有机会成为现实。在困难面前,我们能做的不是哀伤,而是坚持,是等待,只有我们坚持下去,等待下去,才有希望,才有那美好的明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打击,都要勇敢的活下来,不要放弃上天给予你的宝贵生命。相信命运,命运是不会亏待每一个人的。就像战国时期的勾践一样,他在吴王底下等待了4年,最终回国,将吴国颠覆。成就了一翻霸业。基督山伯爵是个神化的人物。他复仇完美,报恩到位,几乎事事不出他所料;他会多国语言,且说得都非常地道;他举止优雅,极有风度,他眼神犀利,面容刚毅,他交际广泛而广施博爱;他做事神秘但精确无误;他浑身散发的气质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他几乎完美无缺,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那或许是他因愤世嫉俗而傲视一切的目光,因经历绝望的境地而练出的冷酷无情,因拥有巨大的财富而毫不在乎地挥霍,可是这些也称不上什么瑕疵吧,如果没有这些,他又何以吸引众人,更何况这是从他经历的灾难中所带来的,想一想曾经的痛苦,人们也会原谅他吧。若说还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或许是他没有料到的两件事吧。自称上帝的使者,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但也没有料到,一件事维尔福之子爱德华的死,他没有预料,也无法挽救;另一件就是梅色苔丝在其子阿尔贝与伯爵决斗前后的行为,她来恳求他放过她的儿子,她认出了他,只有那一次,伯爵放弃了,他做了必死的决心,但却不曾想梅色苔丝将真相告诉了阿尔贝,决斗没有进行,伯爵也感慨万分,他不曾想到,但这样的结局却似乎最好。虽然以上这些可能掩盖了伯爵的一些光芒,但仍不能否认,他是超越任何人的。
综上所述,电影《基督山伯爵》以“复仇”和“爱情”为主题,充分揭露了当时法国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因此,《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反思的电影。
第四篇:《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从炉边就弹起蛐蛐的歌儿”等拟人化的诗句也平添了诗的情趣。
夜
《夜》这首诗尽情描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柔适、宁静的心境。1、全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用白天的喧响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了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意境美:诗中描写了银星万点的大河、轻轻歌唱的小溪、浸水的原野、幽暗的松林、皎洁的明月、闪着银色光芒的青草,这些景物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意境是那么静谧,那么美好,像迷人的梦境,如优美的图画,似轻柔的乐曲,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是构思美:这首诗篇幅很短,构思却颇具匠心。一是运用对比。“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诗句将白天的喧闹与夜晚的静谧作对比、能给读者不尽的联想。二是巧用衬托。“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更见其静。三是妙用反复。最后一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营造了一种无比宁静、优美的意境,使全诗具有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之美。
三是语言美:诗中的语言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的确很美,很有表现力。“悄悄”“轻轻”两个音韵和谐的叠词都透视出夜的宁静;“歌唱”一词表达了溪水的欢悦;“披上银装”中的“披”折射了月亮的多情;“沉浸”在梦中的“沉浸”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银星万点”写出了波光粼粼的情状,这些词语有形象,有情感,有韵味,读来满口生香,令人回味。
第五篇: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300017 英 文 名: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Masterpiece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前置课程:无 后置课程:无
学 分:2学分 课
时:36课时 主讲教师:刘诠路、侯 睿
选定教材:刘诠路、侯睿,简明东西方文学,现代知识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部分,授课以文学史为纲,上迄古代文学,下止20世纪的外国文学的经典名著,在兼顾文学风格和作品流派多样性的前提下,从作家生平、内容简述、作品评析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予以讲授。作家生平侧重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及文化修养方面概括的勾勒;内容简述力求准确全面,简明扼要地介绍经典名著的风貌供读者了解;作品评析主要探求经典名著的精义,既要体现作品的艺术风采,又要领略作家试图昭示世人的深层内涵。并有的放矢的兼顾史论评述,对文艺理论的关键概念予以重点介绍,以便在学习外国文学时予以参照。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以外国文学名著的经典性,展示世界文学风貌。重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情况;了解外国文学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其意义。以培养学生用文学发展论,历史地把作品放在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人文大背景下去阅读,进而把学生散碎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知识予以沉淀、梳理、提升。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逐步为扩充人文思想的积淀,构建复式文化思维方式,开拓本专业以外的文学视野,为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做出努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鉴赏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课程力求科学系统的在经典名著赏析、文艺理论学习、文学发展轨迹三者的有机统一下,为外国经典名著赏析和外国文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指出扩充、整合方向。教学方法: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采取教师讲授、辅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经典名著的选讲,注重时代特色、著名作家、代表作品的典型性,同时兼顾文学风格和作品流派的多样性,力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深刻地理解。对文艺理论的关键概念予以重点介绍,以便在学习外国文学时予以参照。授课中有要教学相长,根据课程进度适时开展课堂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配以世界文学名著的影视、图片资料穿插进行。各章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西方文学编)
第一章
古代文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首创的性质,在西方文化精神上也具有本源的作用。古希腊文学中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文化观念;古希腊神话展现的人本化感性意识;古希腊悲剧中以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二元对立观点,审视人类命运的理性精神。重点了解《荷马史诗》是欧洲史诗的典范性。其宏伟而崇高风格所具备的永久性艺术魅力,及荷马史诗的文学意义和它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后世欧洲的文艺审美观念影响力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
一、概述。
二、古希腊文学
1、古希腊神话;
2、古希腊戏剧;
3、《荷马史诗》。
第二节 古罗马文学
一、概述。
二、著名作家文学创作。思考题:
1、古希腊文学中的文化观念对欧洲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2、《荷马史诗》的文学地位及其历史价值是什么?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中世纪基督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基督教精神对封建社会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影响;英雄史诗及骑士文学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的内容及其表现手法对后世作家创作的影响。重点了解但丁的作品《神曲》、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督教文学。
二、骑土文学。
三、英雄史诗。
四、城市文学。
第二节
但丁与《神曲》
一、生平与创作。
二、《神曲》。
思考题:
1、基督教在中世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2、但丁及其作品《神曲》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阶级的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文学是该时期文学的主流,它创造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是继希腊文学以后欧洲文学的又一高峰。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义。其中,塞万提斯和他的杰作《堂吉诃德》及英国莎土比亚作品对欧洲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一、生平和创作。
二、《堂吉诃德》。
第三节 莎士比亚
一、生平与创作。
二、《哈姆莱特》。思考题;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义?
2、《堂吉诃德》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什么的意义?
3、莎土比亚的创作思想及“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端。近代科学的发展,造 就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对欧洲哲学思想和古典主义文学有巨大地影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各国文学发展也不平衡。其中,英国文学取得重要成就。法国文学呈繁荣形势。法国古典主义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杰出作家莫里哀的戏剧《伪君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英国文学。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二、《伪君子》。
思考题;
1、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2、《伪君子》与古典主义在欧洲戏剧史上有什么的意义?
第四章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启蒙主义是资产阶级成长中,在新科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新时代文化思想的解放运动,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性”,它被看作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要了解启蒙主义者的社会政治观点和文艺理论。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歌德的创作历程和歌德的《浮士德》是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启蒙运动。
二、欧洲启蒙文学。
第二节
歌 德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
思考题; 1、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2、“狂飙突进”、启蒙文学有什么基本特征?
3、浮士德形象具备怎样的人文主义的艺术内涵?
第五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文学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文化背景的艺术流派——浪漫主义,成为了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学习浪漫主义产生的根源。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并且要了解新时代诞生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创造了划世纪文学辉煌。其中“湖畔派”和雪莱的创作历程要予以选择介绍,但需要重点了解浪漫主义产生的根源;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浪漫主义作家海涅、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的创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概况。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第三节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作家及作品。
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作家及作品。
三、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作家及作品。
四、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作家及作品。
五、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作家及作品。思考题:
1、浪漫主义文学有那些艺术特征?
2、浪漫主义小说有那些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阶级对立更趋激化,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这一时期西欧的哲学、社会科学空前繁荣,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这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产生宏大的影响。真实地表现观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解剖和努力揭示种种社会矛盾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虽然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横贯古今。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 介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并对象征主义文学。它的美学特点和代表作家。唯美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作家与他们的理论和代表作家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二、法国自然主义的主要作家。
三、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家沙尔·波德莱尔与 《恶之花》。
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五、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六、东北欧国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七、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思考题: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那些艺术特征?
2、斯汤达的《红与黑》在文学发展史中意义有那些?
3、《恶之花》对2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有那些影响?
第八章 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中要了解20世纪欧洲和美国历史概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使世界形势更加复杂。人为物役现象的更加广泛。而无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说的杂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也甚为复杂。社会历史的复杂变幻和激烈动荡要求现实主义作家广视角、多方式地去观照生活、探究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全知全能的文学创作的范式失落,文坛上只会产生各个民族、各种风格的杰出代表,不可能再出现率领时代的巨擘大师。作家的创作注意力由“写什么”转移到“怎么写”,都促成了世界文学由大一统向多元化的剧变。这一切使20世纪的三大文学力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苏联及其他欧美国家的无产阶级文学和重要作品都有所发展;创作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学早期创作中的关于无产者的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广阔生活画面;创作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理论主张和创作特点都有重大发展。学习中,对20和30年代苏联文学的成就。杰出的苏联作家和重要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文学的发展变化。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苏联文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要有所了解。因此,在学习时要对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需要选择阅读并要有选择地进行赏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0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一、20世纪欧洲现实主文学。
二、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三、其他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一、20世纪俄罗斯文学概述。
二、苏俄文学作家选介。思考题: 1、20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有那些? 2、20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有那些发展变化? 3、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及其影响有那些?
4、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那些?
第九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人的异化程度的加深,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两次世界大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变化给世界带来极大的振荡。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要了解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特点,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定批判和肯定人在荒诞世界中无能为力的思想表现。同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特点艺术特征也要有所了解。这种独特的现代主义文学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复杂的艺术审美,明显的反传统特征。提倡 “反向诗学”,并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要结合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做选择阅读进行赏析。教学内容:
第一节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重要作家。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及作家。思考题:
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艺术特征有那些?
2、卡夫卡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3、《第22条军规》的创作思想有那些特色?(东方文学编)
第一章 古代文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东方”它是人类文明的发详地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化中心和五大宗教的摇篮。而且犹太人创造的希伯来文化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东方文学有几千年辉煌的发展历史。上古代与中古代东方文学成就较突出,对西方文学也有较大影响,近现代则较多地向西方文学学习,创造出既具有东方民族特色,又具有较深厚人文主义意蕴的新文学。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亚非文学的发展概况;其悠久的“产生一发展一繁荣一衰落—复兴一崛起”历史;丰硕的成就;多样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是构成了世界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东方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文学概况。巴比伦的《吉尔迦美什》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古代希伯来文学《圣经·旧约》中,成为欧美文学的两大书面来源之一,印度《吠陀本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编订成书的最长史诗《五卷书》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古代亚非历史概况及其特点。
二、古代亚非文学概况及其特点评介。
第二节 上古文学
一、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迦梨陀娑《沙恭达罗》、《五卷书》。
二、《旧约》的历史背景和产生过程。《旧约》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关系。思考题:
1、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什么?
2、《旧约》对西方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有那些重大影响?
第二章
中古文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中古时期,东方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及东南文化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文化圈和以阿拉伯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圈。其中《四书五经》、《佛经》、《古兰经》各在三个文化圈中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中古时期是东方文学的黄金时代,三个文化圈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文学创作 8 空前繁荣,走在世界文学发展的前列。如:日本的《万叶集》。《平家物语》。松尾芭蕉的俳句;朝鲜:《春香传》;越南的《金云翘传》;波斯的《王书》、《蔷薇园》,哈菲兹的抒情诗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千零一夜》对西方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古亚非历史概况及其特点。
二、中古亚非文学概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 中古文学作品
一、《四书五经》、《佛经》、《古兰经》。
二、《万叶集》、《源氏物语》、松尾芭蕉的俳句、《春香传》、《王书》、《蔷薇园》、《一千零一夜》。思考题:
1、《四书五经》、《佛经》、《古兰经》各在三个文化圈中有哪些影响?
2、《一千零一夜》在文学写作中有那些世界性影响?
第三章
近代文学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近代中国、印度、埃及等东方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文化受到极大摧残。随着解放运动的兴起,东方文学经历了“凤凰涅架”式的洗礼获得了新的发展。普列姆昌德;日本的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中国的鲁迅,黎巴嫩的纪伯仑等,都为世界文学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印度的泰戈尔文学创作观念典型的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思想蕴涵,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吉檀迦利》热爱现实、热爱生活的精神,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朴素的风格的诗章创作,其思想意义和抒情色彩也表明了作家逐渐找到了一条在统一性与多样性和谐统一的途径,把个人的独创性,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风格融为一体的特色。通过教学,要了解近代中东文学特别是纪伯伦和他的《先知》。及日本文学:二叶亭四迷和他的《浮云》。森鸥外和他的《舞姬》。岛崎藤村和他的《破戒》。志贺直哉和他的《和解》。谷崎润一郎和他的《刺青》。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重点掌握夏目漱石。泰戈尔文学创作成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近代亚非历史概况及其特点。
二、近代亚非文学概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 夏目漱石、泰戈尔的创作
一、夏目漱石的生平与创作。
二、纪伯伦和他的《先知》的创作特色。
三、泰戈尔的生平创作。思考题:
1、东方文学在近代的发展轨迹是什么?
2、泰戈尔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观念?
第四章 现代文学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现代东方社会先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积极地向西方学习。继泰戈尔之后,索因卡、马哈福兹、纳丁·戈迪默、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高行健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现代知识分子站在理性的高度,对人性、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们均以自己优秀的审美观使创作深化,文学创作既深深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营养,发展了东文学,并促使世界文学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代东方作家逐渐找到了一条在统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现代化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途径,把个人的独创性,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风格融为一体的特色;也代表了东方文学发展的崭新走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现代亚非历史概况及其特点。
二、现代亚非文学概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 川端康成、索因卡、大江健三郎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与创作。
二、索因卡的生平与创作。
三、大江健三郎的生平与创作。思考题:
1、东方文学现代学创作观念有什么变化?
2、川端康成的创作思想有哪些特色?
期末课程考查:2课时
附录:参考书目
1.杨周翰、吴达元、赵罗蕤.欧洲文学史(上、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汉密尔顿·阿基布.阿拉伯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陆人豪、李辰民、李明敏.外国文化与文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5、张良村.世界文学历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6、刘国屏、于心文.世界文学名著导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7.袁可嘉、董衡僎、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8.克利克顿·费迪南.一生的读书计划[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02.9.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鲍戈斯洛夫斯基、执笔人 : 刘诠路
审定人 : 石钟扬
系负责人:李程骅
特格拉日斯卡娅.20世纪外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4.2006年3月
2006年5月
2006年5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