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教学设计
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初中美术(13)册第(1)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讲述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是绘画中朴实、接近生活的题材。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了解美、感受美,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的真实感受和激情,是美术学习的一个新起点。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为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17世纪荷兰画派的主要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评述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作品欣赏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领悟与感悟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所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自然风光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与情感世界的关系。
②认识17世界荷兰风景画、静物画技艺的娴熟已达到可以乱真地步,在西文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地位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的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
①如何让学生领会常态的自然风光和日常静物与画家们的风景画、静物画之间的区别,提高对风景画、静物画所表现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如何引导学生对分析美术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本课作品种类较多,我以启法、引导、强调研究型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六、学习方法
1.自主性探究法 比较法 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美术作品及美术知识,因此我增加了自学、讨论、问答的分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适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小组合作性。在本节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运用自
然风景、静物照片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有效地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图片、制作课件、艺术家生平学生准备:在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和资料。
八、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试听导入——讲授新课——欣赏作品----分组讨论---分组讲评——拓展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欣赏作品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讲评10,拓展5分钟。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以听觉引入,聆听音乐,用所学词汇形容感受,而后我在出示自然风景照片,并两者结合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简单表现出来,学生分组描述并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二)讲授新课:
1,比较 将学生的作品和课本的作品比较(课件出示画家作品)结论:从中可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家和我们有一样的感受,只是他们在描绘的时候更深入,更富有激情,他们用绘画语言进行表现。、师生共同欣赏作品,在欣赏中我采用风景照片与风景油画进行比较,小组讨论照片与油画有着怎样的不同感受(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中自然与艺术、自然与精神、自然与情感的关系)结论:照片只是真实的记录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风景绘画不仅是再现自然之美,而且融入了画家的精神、情感和艺术之美。3、分组讲评
选择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出示幻灯片)进行重点赏析评价。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得出结论:自然之美,只有融入作者,欣赏者的精神、情感,才是最美的风景。
(三)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生活环境中最平常的风景、自然之美。教学后记: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第二篇: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1
初步学习沙画的作画步骤。
1、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掌握简单的构图的能力。
2、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3有效锻炼孩子大脑发育,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且有利于左右手协调。
4、提高审美和认知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并掌握一技之长。
《沙画》
活动形式:分组
活动准备材料:
沙子
沙画板
一、观看沙画视频,引起幼儿兴趣。
二、示范制作沙画方法:
1、介绍基本手势和握沙动作。
2、介绍各种画法。
3、教授各种笔触和线条。
活动主题有以下三种:
1、勤俭节约,朴素型(生活型)
(1)活动意义:以画面进行潜意识熏陶,从而起到教育意义,培养孩子节约意识,树立优秀品格。
(2)画面表现:
第一画面为饭桌上,剩下大堆食物,第二画面为房间里,堆满的新旧玩具。
第三画面为田地里,阳光爆晒下的农民伯伯,正在辛苦劳作。
2、顽强拼搏
斗志型(梦想型)
(1)主题意义:通过简单的画面不仅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而且激发孩子内心的斗志,面对生活的挫折能够不娇弱,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积极向上。从小培养优秀品质。
(2)画面表现:
第一画面为大海上,航行的帆船平静地行驶。
第二画面为暗礁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和摇摇欲坠的帆船。
第三画面为,海平线上的旭日,远方的灯塔和渐渐平静行驶的帆船。
3、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轻松(学习型)
(1)主题意义:简单的画面遵循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一方面孩子们希望和父母在一起这是现代父母不能经常陪孩子在一起历经生活中简单的遗憾美好每个孩子们内心的梦。也许这能让孩子们在压抑中放松。,开发孩子的思维,享受生活中的美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山水。
画面表现:
第一画面为海边沙滩,海平线上朝阳升起,椰子随风摇曳。第二画面为在沙滩上的.人玩耍,天空飘来的云彩,海上浮着游泳圈。第三画面为夜幕下满天的繁星和散步的人群们还有交织的路灯。
(初学画面内容尽量简单考虑小孩的学习和操作能力,随后有其基础再往上添加内容。)
1、分组画画,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2、分组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四位沙画师,每位沙画师一百元;沙子共一百元;设备损耗费五十。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数学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作业认真、与人合作交流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实验法、演示法、探究法、合作法
一、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通过复习,提高了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能力。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地是否准确
要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运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练习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画一画这节课实际上是对正比例图像的教学,对课标要求和前一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掌握,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表格——关系式——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对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图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
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点、连线和机械叙述等技能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中国画绘画工具作画,了解中国传统笔墨的技法并能运用到实践当中。
2.赏析与实践,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3.促进学生绘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很好的控制用笔和用墨,熟练的完成绘画。
绘画工具、挂图、ppt等。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鹰嘴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图片当中表现的是哪种鸟类的喙?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老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笔下的老鹰是什么样子的?顺势引出课题——《花鸟画》。(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二)直观感知
教师展示“鹰”的整幅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请同学介绍鹰的外形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翅膀、腿六个部分,体表都披有羽毛,鹰的嘴呈钩状,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
教师继续展示画家笔下的鸟,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与自然中的鹰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笔墨情趣,生动等。
(三)具体分析
教师展示画家作品局部图,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画家是怎样运用笔墨来表现的?
学生讨论回答:墨色有深有浅,用笔有实有虚。
教师总结并讲解:墨破色、浓破淡的技法。学生局部尝试,结合实践理解其技法。
(四)示范讲解
教师讲解猫头鹰的画法:(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1.先用浓墨点睛勾喙,然后用淡墨画出头和颈部;
2.用淡墨画出腹部,然后用浓墨破头部和腹部的淡墨;
3.再用浓墨勾出爪部并画出枝干;
4.用破墨色法画出叶子,并给其他部分上色,题款完成。
(五)实践练习,作业展评
1.学习练习画一只猫头鹰。(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2.教师巡回辅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一些较好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学生,指出优点、缺点,并对一些画得不够好的学生给予指导。
(六)小结作业
学生临摹不同姿态的猫头鹰。
五、板书设计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4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坏。你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字卡片、苏珊的画
苏珊的画
弄脏→画狗→得第一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画画,看,她画的漂亮吗?(出示苏珊的画)说起这张画呀,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那咱们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三)理解课文
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吗?
(指名读书,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相互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预想课堂情境:
1、请同学自由读文,然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是什么样的心情?(生说高兴的心情)再请小组同学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还用高兴的语气吗?为什么?”(生可能说用伤心的语气。因为苏珊把要画好的画弄脏了,她很伤心。)再请其他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出伤心的语气。
4、平时你爸爸和你说话时用什么语气?(生畅所欲言)这篇课文中爸爸说了几次话?你认为怎样读合适?试着读一读。看谁读的像?(生可能说用温和、耐心的语气)多找男同学来读。
5、请生读第四段,读完后,师说我要和你握握手,知道为什么吗?
生可能说我读的好。
师说知道好在哪儿吗?因为你读出了苏珊高兴的心情。
可苏珊为什么高兴呢?谁还能再这样读一读?我们读书就要这样,把课文读准确、有感情。谁还想读?再指名读。
6、生可能说我想读第六段。
师说你认为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可能说我读出了苏珊得第一后的高兴心情。
师说如果你们觉得他读的有感情就为他鼓鼓掌吧!
师说就因为你读的好,你才得到了这么热烈的掌声,老师真为你高兴。
生评价后师说你们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抓住“他把坏事变成了好事”问,爸爸把什么坏事变成了好事?
师说好了,现在咱们就把对每一段的感受送到课文中读一遍,要读出自己的滋味。
小结: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你认为苏珊爸爸说的话有道理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如果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呢?
(四)课堂积累
请同学们用横线把文中“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得那么坏,你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划出来,并抄在小本本上。
《苏珊的画》这篇课文,并不是要赞扬苏珊绘画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通过苏珊一次画画儿的经历向大家揭示一个生活中的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筋,促转化,坏事就有可能变好事。本课课时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要善于动脑筋促转化,把坏事变成好事;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画画。瞧,(出示苏珊的画)这就是苏珊的画,这幅画里还记述着一个小故事呢”立切主题,使孩子们很快走进文本。并通过指名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等形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课生字,从而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角色朗读中,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读得感情充沛,在反复读爸爸最后说的话中,联系全文,领会其中的道理,并通过勾画、抄写、背诵,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口语交际环节,通过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亲人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想怎么办?学生在讨论中更好的领悟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并由课文扩展到了生活,产生了实效,非常不错。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5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绘画及其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了解线条和线条造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洒水作画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游戏——发现——表现——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1:了解线条和线条造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洒水作画的基本方法。
1、室外洒水活动。体味造型趣味。
2、室内创作绘画。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水壶或小瓶
一课时
一、洒水游戏(5分)
1、带好洒水工具来到室外空地。(操场)
2、游戏激趣。
①教师示范表演。
②学生代表演示。
③分组活动。思考:从中尼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探讨(10分)
1、刚才在洒水过程中你发现什么没有?地上留下了什么?
(以瓶为笔,滴水连线,洒水可以作画。很奇妙)
2、怎样洒水作画呢?
课件出示方法:
①拎壶随意洒水
②洒水应连成线
注意事宜:
①水壶离地面不能太高,以免水溅到身上。
②移动速度慢,线条就粗;移动速度快,线条就细。
三、学生创作(15分)
1、学生在地面上作洒水练习。
2、学生准备纸张,颜色水,在室内完成作品。
3、学生表现,教师点拨。
四、交流总结(5分)
1、学生评价作品。
2、教师课堂总结。
五、当堂作业
洒水成画练习。
六、板书设计
以瓶为笔,滴水成线,洒水作画,愉快体验。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玩得开心,做得专一。同时体验其劳动的快乐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洒水过程中,总结出其方法如下:水瓶不可离地面太高;移动过慢,线条就粗;移动过快,线条就细。
设计“玩中学”这个主要过程,不仅改变了美术课程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儿童天性需要的满足中引发学习欲望,自主参与学习。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
教学难点
墨色浓淡变化和景物虚实处理的方法,树木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到大山游玩常常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使我们很想用笔把它表现下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水墨风景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34页认真欣赏。
(板书)水墨风景画
二、欣赏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幻灯片中的作品)
1、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这就是水墨画。(出示课件)
师(提问):大家觉得它美吗,美在何处?
生答师总结:它若影若现
2、出示课件:这三幅大师作品,描绘的是同样的内容,概括的说画的是风景,详细的说它画的是什么吗?
生答师总结:树和石头
师(提问):那么空白的地方是什么呢?
生答师总结:就是云和水,这种画法叫做计白当黑,所以我们只要画好树和石头。同时你也表现出了云和水
三、学画松树
画好树和石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松树(出示课件)这就是松树。
1、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松树有哪些基本特征
(1) 树的枝干从粗到细(其实这是所有树的基本特征,如果从细到粗,那么这
棵树就倒了)
(2) 树皮一圈一圈,像鱼鳞。(这种画法叫鱼鳞法,出示课件)
2、经过观察,大家已经掌握了松树的基本特征,可以开始画它了。
需要如下
(1) 画松树从树干开始,从上往下画,松树枝干形态各异,树干朝下(示范)
(2) 画宽树干画树皮,鱼鳞画法,其实就是半圈半圈
(3) 树叶画法:松树的树叶叫松针,松针的形状很多,有马尾形的,有扇形的
画松针要一丛一丛的画,将大量的松针进行堆侧,注意聚散。
(4) 最后加些细节,这叫点苔,主要代表断了的枝干,同时也代表苔藓(松针
示范)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7
1、认知目标:
知道招贴画的意义特点和分类,分析招贴画的构成形式及基本创意方法。
2、技能目标:
尝试运用文字、图形及色彩为班级、学校或某项活动进行招贴画设计,体验有创意的招贴画设计、制作过程。
3、情感目标:
为学校某项活动或现象进行招贴画设计,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招贴画的意义特点和分类,以及基本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有创意的设计一幅招贴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招贴画图片、纸、画笔、剪刀、颜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招贴画图片、纸、画笔、颜料等。教学过程:
一丶引入阶段
1、教师出示部分招贴画,问:同学们,你们见到过类似这样的
画吗?你知道他们是什么画吗?
师总结:这样的画叫张贴画。张贴画又称“海报”或“宣传画”,是通过张贴来进行广而告之的大众艺术。具有很强的信息传达作用的美术作品。
(设计目的:直接引入招贴画,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2、张贴画的张贴形式。
(设计目的:对张贴的形式有新的了解。)
3、板书《张贴的画》。
二、新授阶段:
(一)招贴画的意义、分类与主题
1、张贴的画的意义
招贴画是按照一定数量印刷复制的平面设计作品。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或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传递一个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活生活的信息和价值观。
2、张贴画的分类。
师总结:商业海报、政治宣传海报、公益海报、体育海报、文化海报。
3、招贴画的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北京奥运会征集志愿者的海报。了解招贴画的信息。知道主题是招贴画向人们传达的最主要的信息。
(2)分析《吸烟有害健康》、《低碳生活》两幅招贴画,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创意主题。
(设计目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主动掌握,落实双基能力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招贴画的创意设计1、教师演示海报设计
老师做一幅节水海报,学生观察,思考:老师用了什么创意设计的手法。
2、海报创意手法
(1)教师出示海报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画分别用了什么创意手法。
(2)总结:海报的有联想、重复、象征、拟人、夸张、幽默、对比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创意设计手法的理解)(3)色彩设计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色彩设计的特点。(4)文字。一幅招贴画的文字简洁明了,突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图形、文字、色彩、构图等要素来学习海报的创意设计的手法,明确艺术形式是艺术主题表达的手段。)
三、作品欣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招贴画作品,增强学生对招贴画的感性认识。
四丶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选择校园某项集体活动或某种现象,设计一副张贴画,比一比谁的设计更有创意。
五丶展示、评价:1、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2、学生对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体会设计的主题、创意,以及提出建议。
3、教师点评。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针对校园中的某种现象,制作一幅海报,号召同学们向善、向美,做优秀中学生。
板书设计:
7、张贴的画
一、海报的定义二、海报的意义三、海报的分类四、海报的主题
五、海报的创意方法(图形、文字、色彩)
联想、重复、象征、拟人、夸张、幽默、对比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此之前的几册中,学生对于设计课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本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欣赏招贴画,体会招贴画的艺术美感,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综合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知识,设计制作一些主题明确、有个性的招贴画,可以促进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并增强学校、班级的凝聚力。
效果分析
本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教师展示了很多幅构思新颖、不同类型的招贴画,供学生欣赏,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明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初步懂得招贴画的分类和艺术风格、创作的基本知识,学生能运用美术字、图案及色彩进行招贴画设计,创作出有个性的招贴画,让学生充分感受招贴作品的艺术美。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快乐,我从作业的完成、作品的构图效果、文字、图形、色彩、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给予指导,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有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介绍色彩静物的几种画法:改画法、写生法和创意法。以色彩静物画为载体,着眼培养最基本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显现出的美感,学习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这些最普通的物品上折射出的动人之处,为美术素养的形成进行有益的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方式也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所以现阶段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力、设计能力、动作制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课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对比色、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进行静物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名作、技法学习、摆放静物和静物画写生或创作实践,达到能够欣赏和绘制静物画,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静物画感受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尝试动手表现这些普通事物中蕴藏的美,借此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四、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色彩搭配的方式以及写生法的创作方法。
难点则是: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表现静物画并且突出色彩的搭配。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讲授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
六、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示图、静物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静物(苹果、罐子、盘子),引导学生体验静物摆放组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绘画作品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由此引出课题——《色彩静物画》
环节二:作品赏析,感知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合作交流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纯度和明度。与本堂课程建立联系,为接下来的对比赏析做铺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对比色
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色彩知识,我展示了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学生回答,我结合图片讲述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区别在于: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和花朵的表现更加的概括,用色较为大胆,叶子和花的颜色对比较为强烈,使得作品更加的富于魅力。而画中运用了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相,对比关系强烈。在纯度方面运用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画面色彩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对比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
(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而后,我将会继续展示教材中的作品《金鱼》、《静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两幅作品在用色上有怎样的区别?具有哪些特点?与真实场景相同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发现,马蒂斯的作品《金鱼》属于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草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体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的作用。《静物》这幅画强调属于强调明度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鲜明的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与我们真实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和理念,进一步理解色相对比与明度对比,为实践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色彩静物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并进行演示,①起稿:画出静物构图、基本造型,并用色彩概括出素描关系②定色调:根据静物组合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从暗部色彩入手,概括并且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③调整色彩关系:将亮部颜色跟上来,铺完整个画面,使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④深入刻画: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作品更加完整。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2。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生用水粉完成静物写生。(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作品完成后我会通过自愿分享、互相展示、多角度评价的方法进行展评,开拓绘画思路和巩固绘制色彩静物画的方法。
2。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色彩静物画的写生法加以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3。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引导学生课后要多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美化生活。
八、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分三部分,分别是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示范展示区。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9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中我把故事寓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节课以故事贯穿始终,检测生字的过程中以开火车、猜字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应用多种朗诵形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1.检测“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积极的参与古诗朗诵活动。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主动积极的参与古诗朗诵活动。
一、课前一分钟:经典诵读----《雨》
二、检测生字教学----我的课堂我做主
1、小老师领读
2、个别读
3、教师指导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去掉拼音开火车比赛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6、小组赛读
三、授课:
一、导入
借助故事,引出课文插图。
1、故事《书生写诗》。
2、出示课文插图,根据学习指导,小组讨论:从上往下,看一看,图上画着些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过渡:有人根据这幅图,写了一首古诗,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结合故事、课文插图,有顺序地展开观察,初步建立画与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的仪态、声音,教师随机进行指导。
二、引出古诗,初步感知。
1、分句欣赏,思考问题:为什么从远处看山是有颜色的`?为什么走进听水流声,却听不到?为什么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开得那么鲜艳?有人走过来了,小鸟一点也不惊慌、害怕呢?
2、揭示谜底,引出课题。
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
3、引出古诗。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说明:
通过插图、生动的语言、表演进行描述,帮助学生对理解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听视频范读。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3、教师标注停顿,再次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相听一听。
5、男女生对读,师生配读、分组读、齐读。
说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逐句串讲,事倍功半,也扑灭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从读中体会古诗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意境,帮助学生体验感情。其次,读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变换,如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全体读等。再次,不要让学生变成“盲读”,因为学生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学生就有可能不是看着字读,而是背诵诗句。因此在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帮助学生掌握指读的方法,左手按书,右手点字,跟着老师的速度指着字读。
四、吟诗打擂台:
1、课件提示:可以用两人拍手、围圈拉手、拍手加拍腿或拍桌子、唱歌、跳舞、摇头晃脑、等朗读方式展示。小组讨论3分钟,(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2、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说明:
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从中自然地接受了古诗语言美的熏陶,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合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应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并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当当小老师评价同伴,训练学生一起认真听、仔细评。
五、当堂完成,成果检测:
六、板书: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利用“山、水、花、鸟”图画绘制板书。
七、课外延伸,配乐朗读
跟着诗人李峤走进五言谜底诗《风》,去感受风的世界,聆听风的声音。
八、作业布置:
a、默写古诗《画》。
b、标出11个生字的音节,每一个音节写2遍。
c、练习册第一题。
说明: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按照分层次布置作业。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用关键词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3.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读我诵》中的《祸福相依》,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图片导入引发思考”对应的教学过程
1.自学提示:出示前后变化的三幅图,请你为它排出正确的顺序。
2.分享展示。
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因为故事的经过是:首先(),然后(),最后()。所以,我认为图片的顺序是()。
过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故事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并用“ ”标出关键词。
2.分享展示。
课文中体现玲玲情感变化词语的句子是(),这句话的关键词是()。
3.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爸爸给玲玲建议的'句子。
4.分享展示(指导学生把话表达完整)。
5.分角色诵读。
6.你读我诵——师生问答读。
师:玲玲刚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师:玲玲后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师:最后,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7.用关键词复述故事。
(1)关键词:得意端详评奖伤心来不及仔细小花狗懒洋洋满意动脑筋
(2)学生自由运用上面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
三、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用“—— ”画出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2)分享展示。
(3)你问我答读。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生:有天,他家养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的地界。
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生: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
师:这是一件好事吗?
生:他家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
师:这是一件坏事吗?
生: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4)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你“ ”标出表示塞翁情感的词语。
(5)分享展示。
(6)你问我答读。
师:塞翁丢了马,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却不怎么介意,轻轻松松地说:“丢了马也不见得是坏事,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师: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不但自己跑回来,还带来了胡人的骏马。塞翁怎么看?
生:他却一脸严肃地说:“不必高兴得太早,这件事说不定会带来灾祸呢!”
师:他的儿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大腿。塞翁很伤心吗?
生:可他却没看出有多难过,最后这位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断了一条腿,免服兵役,父子得以保全。
过渡:我们学习玲玲和塞翁的故事,这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接下来我们来诵读一首小诗。
2.拓展阅读:你读我诵《祸福相依》
(1)师生(男女)承接读。
师:祸兮,福之所倚。
生:福兮,祸之所伏。
师:孰知其极?
生:其无正也。
(2)古今对译读。
四、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意外。遇到坏事时,我们该怎样做?遇到好事时,又该怎样面对?老师相信你,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是生活的大智慧家。
五、布置作业
把《玲玲的画》和《塞翁失马》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11
【知识与技能】
学会对比色、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进行静物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名作、技法学习、摆放静物和静物画写生或创作实践,达到能够欣赏和绘制静物画,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静物画感受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尝试动手表现这些普通事物中蕴藏的美,借此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重点】
学习色彩搭配的方式以及写生法的创作方法。
【难点】
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表现静物画并且突出色彩的搭配。
环节一: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静物(苹果、罐子、盘子),引导学生摆放组合,并提问这些物品可以怎样组合?喜欢哪种组合?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摆放,教师结合情景顺势引出课题——《色彩静物画》
环节二:作品赏析,感知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什么?画中的鸡冠花有用到色彩的三要素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色相、纯度、明度。
(二)对比色
教师展示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和花朵的表现更加的概括,用色较为大胆,叶子和花的颜色对比较为强烈,使得作品更加的富于魅力。而画中运用了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相,对比关系强烈。在纯度方面运用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
(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金鱼》、《静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两幅作品在用色上有怎样的区别?具有哪些特点?与真实场景相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马蒂斯的作品《金鱼》属于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早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体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的作用。
《静物》这幅画强调属于强调明度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鲜明的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与我们真实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你能说说色彩静物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写生创作)
2.教师演示写生法的步骤,讲解要领:
①起稿:画出静物构图、基本造型,并用色彩概括出素描关系。
②定色调:根据静物组合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从暗部色彩入手,概括并且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
③调整色彩关系:将亮部颜色跟上来,铺完整个画面,使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
④深入刻画: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作品更加完整。
3..教师摆好静物,引导学生用水粉完成静物写生,注:在写生过程中可适当减弱写生对象的纯度对。(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作品完成后通过自愿分享、互相展示、教师总结多角度展示作品,开拓绘画思路和巩固绘制色彩静物画的方法。
2.复习色彩静物画的方法写生法。
3.升华情感:同学们在课后要多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美化生活。
第三篇:外国肖像画赏析
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美术
教材:苏教版15册 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课
时间:45分钟
授课人:徐璐颖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课题中唯一的西方美术欣赏课程,适合采用专题美术欣赏方式,课程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加以区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并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习表现和创作,开拓创造性思维。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己所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等美术课用具.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新课程标准八年级苏教版美术教材以精美的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本册书内容丰富,有趣切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让我们打开书来欣赏。“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板书,书写课题)
二、新授:
(一)了解肖像画的概念。
1、师:什么是肖像画?(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小结: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出示两幅作品,说说这是肖像画吗?为什么?
(二)了解肖像画艺术美的要求。
(三)肖像画的发展
据史载,古希腊时期,画家阿佩莱斯已画过许多贵族的肖像,被推为欧洲肖像画之祖。中世纪,由于宗教禁欲主义统治,不太重视肖像画。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艺术家们借助新兴的科学方法,使欧洲的肖像画真正繁荣起来。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文艺复兴之后,名家辈出我们将在17、18、19世纪中各选取一为大师来欣赏。
(四)不同阶段肖像画的风格赏析
1、欣赏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少女肖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古罗马时代的《少女肖像》。出示作品
师:罗马古城庞贝出土的许多绘画中,有不少是肖像画,这幅《少女肖像》就是其中一幅。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肖像画创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师: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有哪些特点?能读到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色彩和明暗的运用,勾画出少女美术的容貌,生动地再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
时髦的发型,头饰的华贵,以及手中的笔、书本等证明了她上流的社会身份。(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小结: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写实,神情生动
2、简单介绍中世纪作品《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
3、文艺复兴时期:
师:另一个重要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的价值被 重新发现的时代。一方面,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权贵名流希望能借画家之笔使自己的容貌留传百世。所以,画肖像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
(1)A、了解达芬奇。
B、出示第一件:《蒙娜丽莎》,小组讨论对作品的感受,找作品的特点。(学生从背景、明暗、构图等角度去赏析作品。)
C、师生交流。
○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的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画像前由于爱女逝去,她的情绪十分的低沉。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肖像画,特意请人给她讲笑话、奏乐、唱歌甚至表演杂技,当表演到精彩之处,蒙娜丽莎露出了一丝微笑。那么,她的微笑有哪些特点?(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正是达芬奇这样来处理面部表情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才有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说说背景这样处理的特点?(是大师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组合,背景中的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是朦朦胧胧,飘拂不定,好似梦幻一般,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更显其美丽。)
○找找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这样尤显其端庄,稳重。)
○作者仅仅是表现《蒙娜丽莎》的美吗?请同学们思考。正是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现,被后人称作“永恒的微笑”。
师:达芬奇不仅成功塑造了《蒙娜丽莎》,还成功塑造了《最后的晚餐》。简单介绍《最后的晚餐》。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另一位大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出示图片《雅典学院》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生:宏大.......师:《雅典学院》是一幅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作品。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在干吗?画面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画面处理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在这幅构图宏伟的作品中,杰出的拉斐尔把这些先贤们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三层拱门大厅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
中间两人是谁?
古典哲学的伟大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在构图上他们两人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柏拉图右手指天,似乎说上天启示乃生命之源;亚里士多德右手指着大地,好象说研究现实世界才是根本之根本。这是古代希腊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注重客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唯心论就是以意识为基础,注重主观。就是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画中还有其他的人物: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亚历山大,还有作者本人等做简要介绍。
师:拉斐尔英年早逝,除了《雅典学院》,他还以画圣母著称,其中最有名的是《西斯廷圣母》,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
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升华的精神享受。
(3)简单介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以及他的《创世纪》 师:欣赏了文艺复兴作品后,你们觉得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生动、逼真,表现出人物内在的气质和情感。)
3、欣赏17、18、19世纪画家的作品
(1)出示作品《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2)出示戈雅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
小组讨论 ①人物造型?枯燥无味,揭示人物的性格。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
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②色彩表现?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③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3)欣赏大卫的《马拉之死》
A、了解马拉。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B、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画面细节。
师:作品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请同学们找找马拉被刺后的一些细节?(整个身体无力的斜躺着,头垂靠在浴缸上。身上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师小结: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C、画面处理
师: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
D、作者情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4、出示安格尔的作品,简单介绍写实肖像画的顶峰——安格尔。
三、巧设悬念,结束新课
师:19世纪照相的出现,会给写实的艺术作品带来挑战吗?绘画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会从此消失吗?我们下节美术课上通过现代肖像画的赏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照相机发明之前的肖像画,照相机发明之后,肖像画是否从此就退出舞台了呢?很显然,从现代大师的绘画中看,肖像画并没有退出舞台,从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到19世纪之后,艺术发展多元化,各种风格相继出现,表示了传统艺术的衰亡,现代艺术的兴起。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三种风格,分别是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板书)
代表着三种风格的分别是梵高、莫迪里阿尼、毕加索。
二、新授
1、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位悲情的天才。
师: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示图片《没胡子的自画像》)
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
师:梵高还画了很多其他的自画像。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梵高其他自画像图片)思考:为什么梵高有那么多自画像? 了解梵高生平。
A、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提奥。B、梵高于高更的故事。C、梵高的绘画热情。
2、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莫迪里阿尼及其《带帽的芙劳》
这幅作品中,画家喜欢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使她们的脸部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苦闷。脸部的拉长是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他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色彩对比也较为鲜明。
简单介绍《呐喊》
3、毕加索
A、出示毕加索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使学生初步理解立体主义的解构。B、出示图片《公牛》并播放视频《毕加索与公牛》,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立体主义 C、介绍毕加索作品《坐着的朵拉》和《读书》。课堂总结:
1、照相机发明后,使得以描摹自然、再现现实为信条的肖像画家大为惶恐。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结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照相没能取代绘画,反而促使画家们思考肖像画地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2、虽然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所改变,但是画家们想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宗旨却没有变化。
附:教师本节课反思:
1、由于课文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
2、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采取互动、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画、议论、评述等几个方面综合展开评述,使学生在艺术欣赏课学习中收获更大。运用新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教学更直观
第四篇:《静物画有声》教学反思
《静物画有声》教学反思
静物画是以日常生活中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艺术家出于对表现人的生活的兴趣,把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品。同时,静物有声还成为画家练习技巧和学院美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于训练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新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
我总结了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优缺点。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在课堂上我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第五篇:外国电影文学赏析
外国电影文学赏析之《基督山伯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朱明希 2404110139 电影《基督山伯爵》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所创作的经典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其以“爱情”和“复仇”两个主题线索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也彰显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险恶,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是法国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要用几个词对《基督山伯爵》进行形象的描述的话,那么“痛苦与生命”“仇恨与爱情”能生动地渲染这部电影的沉重气氛,而“复仇”与“爱情”可谓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复仇”的主题便引申出了“越狱”“财富获取”“报仇”等一系列情节;“爱情”的主题却从情感上对“复仇”这一主题线索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充分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
《基督山伯爵》描述了远洋货船“法老号”年轻大副埃德蒙·唐泰斯接受船长摩莱尔临死重托,为波拿巴党人送一封信。正当他为自己即将成为这艘船的新船长而兴奋时,却遭到了同船的会计丹格拉尔和情敌费尔南的陷害和检举,在他正举行婚礼之时遭遇逮捕。之后遇见了假公济私的检察官维尔福,而将他投入了死牢。在牢中,他遇见了一位神父——法里亚,得到一个埋藏于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狱友死后,唐泰斯策划并成功越狱,然后根据法里亚的指引找到了宝藏,更名山巴,成为基督山伯爵。在成为巨富之后,他开始策划报恩惩仇,报答了老船主之恩,对所有的仇人进行复仇。《基督山伯爵》整个剧情中,人物和情节都充满了离奇色彩,每个情节都新颖奇特,引人入胜,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基督山伯爵》整部影片除了传奇的情节故事之外,还蕴含着伸张正义、扬善惩恶的色彩。电影中“善”的主要人物就是老船长摩莱尔,“恶”的主要人物就是丹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电影中通过对“善”的报答和对“恶”的惩罚充分展示出“扬善惩恶”的寓意。
在《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中,“复仇”是其重要的主题线索,通过“复仇”这一主题将整部影片故事勾画了出来。但是这部影片的“复仇”之路跟其他影片诸如《天龙八部》等略有不同,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之路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重要武器——法律、智慧、金钱,这是当时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三个文化关键词,它们为基督山伯爵复仇提供了保障。基督山伯爵正是通过这三种充分而又不泛滥的手段,取得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复仇。
首先,在他看来,仇人死亡并不是复仇的真正目的。因为死亡代表的是安息或者跟安息接近的麻木,他觉得当下再严酷不过的刑罚在他仇人身上都显得太轻,简单的死亡已经不能平衡他平白无故遭受牢狱之灾所带来的心灵痛苦和所受的一切折磨。因此,在基督山伯爵心里滋生了对仇人进行精神摧残的想法。只有让仇人在精神上产生痛苦、绝望和煎熬,才能平衡其遭遇十四年之久的牢狱痛苦。影片中对“复仇”目的的设计给观众以新鲜感,让观众的思维不再定格于“死亡”这个简单而又传统的形式上,从而给观众思路上一种冲击,引发观众的兴趣。
其次,《基督山伯爵》影片中的复仇情节充分揭示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及时代背景。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金钱、智慧、法律,可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基督山伯爵复仇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几个因素。金钱使得基督山伯爵进入法国的上流社会,成为跟他的仇敌接触的砝码;他的神秘和智慧成为其跟仇敌交流的基石;法律则成了基督山伯爵复仇或者摧毁仇敌的重要手段或者利剑。电影情节中充分展现了这些因素,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也给观众们还原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背景,激发了观众怀旧或者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情怀。
最后,《基督山伯爵》影片在结局上呼应了基督山伯爵对复仇目的的界定,让自己的仇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费尔南背信叛国,对权利一心追求,其卖主求荣的丑事最后在议会上被美女海蒂揭露出来,使得他声名狼藉,然后绝望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丹格拉尔,这位巨富最后被基督山伯爵整得几近破产,最后落得了渐渐饿死的处境。维尔福,这位常年埋首于法律的检察官,最终在自己的法庭上接受了被自己当年亲手杀“死”的儿子的控诉,他在自己妻儿被逼身亡之后一度发疯,流窜于市。基督山伯爵所复仇的对象常年来执著于金钱、权利和法律,最后也将手中的金钱、权利和法律输得一败涂地,而致使这个结局发生的正是上面的金钱、权利和法律。可见,整部影片富有戏剧性,给观众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思。
此外,以上三段复仇剧情错综复杂,却相互联系。基督山伯爵根据其对复仇的目的的看法,认为复仇不在于肉体上的死亡,而在于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毁,他将这种观点充分应用于其复仇过程,对仇人的弱点或者所心系的东西“对症下药”,从而给观众以“快意恩仇”的心理冲击,让观众得到充分的心理释放。也正是因为《基督山伯爵》这种快意恩仇的剧情,使得《基督山伯爵》成为以精神摧残为主要复仇形态的西方复仇电影作品的典型。
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爱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尽管它只是对复仇主题进行铺垫和陪衬,但对其的拍摄也是极为动人的。在电影之初,梅尔塞苔丝是埃德蒙·唐泰斯的远航灯塔,梅尔塞苔丝让埃德蒙·唐泰斯时刻憧憬着跟其完婚的愿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婚礼却遭遇厄运,在婚礼上埃德蒙·唐泰斯因罪被逮捕入狱,结果使得这对有情人被重重铁栏相隔,终难成愿。在爱情的驱使下,梅尔塞苔丝坚持了十八个月的漫长等待,在无法拯救自己丈夫的罪行之后,涌现了彻底绝望的念头,无依无靠的她最后选择了跟费尔南离开了这伤心之地。之前的美好爱情就好像泡沫一样轻易地给吹碎了。梅尔塞苔丝并没有遵守自己跟埃德蒙·唐泰斯的诺言,继续等下去,而选择了跟埃德蒙·唐泰斯的仇人费尔南结婚。埃德蒙·唐泰斯也正是因为自己爱情的破灭,对爱人的思念和对仇人的痛恨时刻消磨着他的意志和灵魂,也滋生了他执意报复的愤怒之念。而在二十年后,在埃德蒙·唐泰斯再一次出现在昔日爱人面前之时,之前的爱和恨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爱情逝去,再不复返,梅尔塞苔丝只有默默地独自哀伤、悲痛。整部电影中,爱情的戏份比较少,但是它的存在充分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给复仇这条主线增添了重要的情感因素。这份曲折之爱让人唏嘘不已,因为这一爱情剧情的设置,而让观众深深地洞彻心扉,跟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丝丝共鸣。然而,影片仍没将镜头停留于此,电影中也设计出了海黛这个女性人物来拯救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的灵魂。在埃德蒙·唐泰斯的复仇实现之后,他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憧憬,在悔恨中无限迷茫,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海黛的出现给予他继续生活、继续逐爱的勇气,海黛的爱让他找回了自我,走出了复仇的怪圈,最终和海黛结合。整部影片从爱情破碎开始,再以爱情归宿结束,在逻辑上和观众情感上给予完美的结合,从而给观众制造出故事的“复仇”和“爱情”两条主题线索。
总之,唐泰斯对梅尔塞苔丝深深的爱使得他迷失在复仇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在其复仇成功之后又因为海黛的出现而得到了重新安置。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如果说复仇是行为动力的主题线索,爱情则是伴随着复仇出现、变化的另一条主题线索。恨到极处正是爱最缺失之时,而反过来说,恨的动力又是因为对爱的渴望。爱情的缺失和找寻从情感上丰富了电影复仇的主题线索,这两大主题共同烘托其电影的整个框架。
《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通过复仇和爱情两个主题,充分揭露了法国当时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唐泰斯的悲惨遭遇和丹格拉尔、费尔南、维尔福的飞黄腾达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名誉、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超乎观众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背叛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事与愿违,落个两手空空。但是有黑也有白,摩莱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这充分证明世道公正还是存在的,好人终有好报。因此,《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在影片中也看到了《基督山伯爵》最后所说的:“直到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这五个字内:‘等待’和‘希望’。”揭示了“等待”和“希望”在人们心中的力量,希望能给耐心的等待以动力,等待是实现希望的重要过程。可见,“等待”和“希望”正是《基督山伯爵》中明确的人生哲理。
在生活中,只要你活着,那就有机会,只要你能等待,希望最终有机会成为现实。在困难面前,我们能做的不是哀伤,而是坚持,是等待,只有我们坚持下去,等待下去,才有希望,才有那美好的明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打击,都要勇敢的活下来,不要放弃上天给予你的宝贵生命。相信命运,命运是不会亏待每一个人的。就像战国时期的勾践一样,他在吴王底下等待了4年,最终回国,将吴国颠覆。成就了一翻霸业。基督山伯爵是个神化的人物。他复仇完美,报恩到位,几乎事事不出他所料;他会多国语言,且说得都非常地道;他举止优雅,极有风度,他眼神犀利,面容刚毅,他交际广泛而广施博爱;他做事神秘但精确无误;他浑身散发的气质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他几乎完美无缺,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那或许是他因愤世嫉俗而傲视一切的目光,因经历绝望的境地而练出的冷酷无情,因拥有巨大的财富而毫不在乎地挥霍,可是这些也称不上什么瑕疵吧,如果没有这些,他又何以吸引众人,更何况这是从他经历的灾难中所带来的,想一想曾经的痛苦,人们也会原谅他吧。若说还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或许是他没有料到的两件事吧。自称上帝的使者,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但也没有料到,一件事维尔福之子爱德华的死,他没有预料,也无法挽救;另一件就是梅色苔丝在其子阿尔贝与伯爵决斗前后的行为,她来恳求他放过她的儿子,她认出了他,只有那一次,伯爵放弃了,他做了必死的决心,但却不曾想梅色苔丝将真相告诉了阿尔贝,决斗没有进行,伯爵也感慨万分,他不曾想到,但这样的结局却似乎最好。虽然以上这些可能掩盖了伯爵的一些光芒,但仍不能否认,他是超越任何人的。
综上所述,电影《基督山伯爵》以“复仇”和“爱情”为主题,充分揭露了当时法国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因此,《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反思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