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 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美术 教材:苏教版15册 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课 时间:45分钟 授课人:白宗军 单位:陕西省镇安县永乐中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课题中唯一的西方美术欣赏课程,适合采用专题美术欣赏方式,课程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加以区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并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习表现和创作,开拓创造性思维。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己所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等美术课用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齐白石的照片和他的油画肖像作品作比较,引出肖像画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作品)
师:认识这个人吗?
师:说起他的名字,同学们也许很熟悉。他是齐白石。我国一代国画宗师。师:你们认为绘画和摄影照片有什么不一样?
生;照片捕捉人物真实、快捷;自画像的造型、色彩等突显个性,情感。(学生回答)师:照相术是19世纪发明的。那么在19世纪之前,人们是怎样认识古人的呢? 师:相机发明之前,肖像画一直是作为记录、再现人物相貌、精神特征的主要表现手段。画家们通过仔细观察,运用精湛的技术,将人物身上有形的或无形的因素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在绘画中得到“永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在绘画中永生〃外国 2 肖像画赏析”。(出示课题)
二. 新授:
(一)了解肖像画的概念。
1,师:什么是肖像画?(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小结: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2,出示两幅作品,说说这是肖像画吗?为什么? a.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声》
b.列宾的《托尔斯泰像》(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的绘画作品进行区别。)
(二)肖像画的发展
据史载,古希腊时期,画家阿佩莱斯已画过许多贵族的肖像,被推为欧洲肖像画之祖。
中世纪,由于宗教禁欲主义统治,不太重视肖像画。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艺术家们借助新兴的科学方法,使欧洲的肖像画真正繁荣起来。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三)不同阶段肖像画的风格赏析
1、欣赏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少女肖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古罗马时代的《少女肖像》。出示作品
师:罗马古城庞贝出土的许多绘画中,有不少是肖像画,这幅《少女肖像》就是其中一幅。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肖像画创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师: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有哪些特点?能读到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色彩和明暗的运用,勾画出少女美术的容貌,生动地再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
时髦的发型,头饰的华贵,以及手中的笔、书本等证明了她上流的社会身份。(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小结,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写实,神情生动。2.文艺复兴时期:
师:另一个重要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的价值被 重新发现的时代。一方面,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权贵名流希望能借画家之笔使自己的容貌留传百世。所以,画肖像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肖像作品,其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
1)、出示第一件:《蒙娜丽莎》 A,了解达芬奇。
B,小组讨论对作品的感受,找作品的特点。(学生从背景、明暗、构图等角度去赏析作品。)
C,师生交流。
○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的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画像前由于爱女逝去,她的情绪十分的低沉。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肖像画,特意请人给她讲笑话、奏乐、唱歌甚至表演杂技,当表演到精彩之处,蒙娜丽莎露出了一丝微笑。那么,她的微笑有哪些特点?
(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正是达芬奇这 4 样来处理面部表情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才有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说说背景这样处理的特点?
(是大师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组合,背景中的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是朦朦胧胧,飘拂不定,好似梦幻一般,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更显其美丽。)
○找找构图的特点?
(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这样尤显其端庄,稳重。)
○作者仅仅是表现《蒙娜丽莎》的美吗?请同学们思考。
正是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现,被后人称作“永恒的微笑”。
师:达芬奇不仅成功塑造了《蒙娜丽莎》,在晚年在面对流言恶意中伤的恶劣环境下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绘制了一幅著名的自画像。让我们跟随着他的作品进一步去认识晚年的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出示第二件作品:达芬奇的《自画像》
师:晚年的达芬奇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精神状态?从哪此地方我们能感觉到?你觉得最精采的刻画在哪里?小组讨论。
师:自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颔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 5 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从他在这幅画上所展示的技艺,说明他有无究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3),观看达芬奇画蛋的视频。激发兴趣,认识大师。
师过渡:达芬奇能成为大师,相信大家看完了这段动画片就会领略伟人风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另一位大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4)、出示第三件作品:《雅典学院》
○师;《雅典学院》是一幅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作品。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在干吗?画面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画面处理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在这幅构图宏伟的作品中,杰出的拉斐尔把这些先贤们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三层拱门大厅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
○中间两人是谁?:古典哲学的伟大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在构图上他们两人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柏拉图右手指天,似乎说上天启示乃生命之源;亚里士多德右手指着大地,好象说研究现实世界才是根本之根本。这是古代希腊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注重客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唯心论就是以意识为基础,注重主观。就是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构图的好处?画家以他们两人针锋相对的争论为中心,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学者,热烈的讨论和辩论向画面的两翼和前景展开。整个画面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从而更好的烘托主题,他们为了追求真理自由争辩。
○引人注意的是拉斐尔把当代出类拔萃的文化巨匠达芬奇作为模特儿来塑造柏拉图这一形象,说明他对达芬奇的崇敬。
○ 师:欣赏了三幅文艺复兴作品后,你们觉得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生动、逼真,表现出人物内在的气质和情感。)
3、欣赏18、19世纪的作品
a.出示戈雅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小组讨论
①人物造型?枯燥无味,揭示人物的性格。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
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
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②色彩表现?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③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4,作品价值------为后世提供历史人物的真实范例,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天才的洞察能力,逼真的写实。
b.欣赏大卫的《马拉之死》 1)了解马拉。
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2).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画面细节。
师:作品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请同学们找找马拉被刺后的一些细节?
(整个身体无力的斜躺着,头垂靠在浴缸上。身上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8 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师小结: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3).画面处理
师: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
4).作者情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教师课堂总结:回顾前面我们欣赏的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和 18和19世纪的肖像画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写实。特别是18、19世纪肖像画作品通过逼真的写实,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隐含着作者内心情感。
三,探索与拓展,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中国画家的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出示《父亲》和《春天》作品
A,《父亲》画家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B,《春天》画家热情地赞颂小平同志这位历史巨人、杰出的领袖、睿智的老人;他以鲜明的个性、传神的体态、特有的意味健步向前走着、走着。画中的小平同志满怀信心,环顾世界.思索未来,这是一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世纪伟人。画家在构图、立意、用笔、设色上写出了新时期的新气象,记下了那难忘的春天带绐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生活风貌。
四,巧设悬念,结束新课
师:19世纪照相的出现,会给写实的艺术作品带来挑战吗?绘画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会从此消失吗?我们下节美术课上通过现代肖像画的赏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附:教师本节课教学创新:
1.由于课文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
2.教师善于组织教学,采取互动、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画、议论、评述等几个方面综合展开,使学生在艺术欣赏课学习中收获更大。运用新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教学更直观。
第二篇:外国肖像画赏析
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美术
教材:苏教版15册 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课
时间:45分钟
授课人:徐璐颖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课题中唯一的西方美术欣赏课程,适合采用专题美术欣赏方式,课程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加以区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并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习表现和创作,开拓创造性思维。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己所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等美术课用具.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新课程标准八年级苏教版美术教材以精美的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本册书内容丰富,有趣切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让我们打开书来欣赏。“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板书,书写课题)
二、新授:
(一)了解肖像画的概念。
1、师:什么是肖像画?(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小结: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出示两幅作品,说说这是肖像画吗?为什么?
(二)了解肖像画艺术美的要求。
(三)肖像画的发展
据史载,古希腊时期,画家阿佩莱斯已画过许多贵族的肖像,被推为欧洲肖像画之祖。中世纪,由于宗教禁欲主义统治,不太重视肖像画。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艺术家们借助新兴的科学方法,使欧洲的肖像画真正繁荣起来。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文艺复兴之后,名家辈出我们将在17、18、19世纪中各选取一为大师来欣赏。
(四)不同阶段肖像画的风格赏析
1、欣赏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少女肖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古罗马时代的《少女肖像》。出示作品
师:罗马古城庞贝出土的许多绘画中,有不少是肖像画,这幅《少女肖像》就是其中一幅。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肖像画创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师: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有哪些特点?能读到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色彩和明暗的运用,勾画出少女美术的容貌,生动地再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
时髦的发型,头饰的华贵,以及手中的笔、书本等证明了她上流的社会身份。(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小结:古罗马时代肖像画:写实,神情生动
2、简单介绍中世纪作品《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
3、文艺复兴时期:
师:另一个重要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的价值被 重新发现的时代。一方面,那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致入微的表现,来颂扬人的智慧和人性的伟大;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权贵名流希望能借画家之笔使自己的容貌留传百世。所以,画肖像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
(1)A、了解达芬奇。
B、出示第一件:《蒙娜丽莎》,小组讨论对作品的感受,找作品的特点。(学生从背景、明暗、构图等角度去赏析作品。)
C、师生交流。
○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的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画像前由于爱女逝去,她的情绪十分的低沉。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肖像画,特意请人给她讲笑话、奏乐、唱歌甚至表演杂技,当表演到精彩之处,蒙娜丽莎露出了一丝微笑。那么,她的微笑有哪些特点?(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正是达芬奇这样来处理面部表情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才有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说说背景这样处理的特点?(是大师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组合,背景中的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是朦朦胧胧,飘拂不定,好似梦幻一般,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更显其美丽。)
○找找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构图的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这样尤显其端庄,稳重。)
○作者仅仅是表现《蒙娜丽莎》的美吗?请同学们思考。正是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现,被后人称作“永恒的微笑”。
师:达芬奇不仅成功塑造了《蒙娜丽莎》,还成功塑造了《最后的晚餐》。简单介绍《最后的晚餐》。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另一位大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出示图片《雅典学院》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生:宏大.......师:《雅典学院》是一幅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种人物的群像作品。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在干吗?画面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在构图上有什么特点?画面处理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在这幅构图宏伟的作品中,杰出的拉斐尔把这些先贤们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三层拱门大厅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
中间两人是谁?
古典哲学的伟大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在构图上他们两人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柏拉图右手指天,似乎说上天启示乃生命之源;亚里士多德右手指着大地,好象说研究现实世界才是根本之根本。这是古代希腊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唯物论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注重客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唯心论就是以意识为基础,注重主观。就是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画中还有其他的人物: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亚历山大,还有作者本人等做简要介绍。
师:拉斐尔英年早逝,除了《雅典学院》,他还以画圣母著称,其中最有名的是《西斯廷圣母》,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
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升华的精神享受。
(3)简单介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以及他的《创世纪》 师:欣赏了文艺复兴作品后,你们觉得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生动、逼真,表现出人物内在的气质和情感。)
3、欣赏17、18、19世纪画家的作品
(1)出示作品《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2)出示戈雅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
小组讨论 ①人物造型?枯燥无味,揭示人物的性格。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
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②色彩表现?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③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3)欣赏大卫的《马拉之死》
A、了解马拉。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B、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画面细节。
师:作品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请同学们找找马拉被刺后的一些细节?(整个身体无力的斜躺着,头垂靠在浴缸上。身上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师小结: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C、画面处理
师: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
D、作者情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4、出示安格尔的作品,简单介绍写实肖像画的顶峰——安格尔。
三、巧设悬念,结束新课
师:19世纪照相的出现,会给写实的艺术作品带来挑战吗?绘画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会从此消失吗?我们下节美术课上通过现代肖像画的赏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照相机发明之前的肖像画,照相机发明之后,肖像画是否从此就退出舞台了呢?很显然,从现代大师的绘画中看,肖像画并没有退出舞台,从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到19世纪之后,艺术发展多元化,各种风格相继出现,表示了传统艺术的衰亡,现代艺术的兴起。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三种风格,分别是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板书)
代表着三种风格的分别是梵高、莫迪里阿尼、毕加索。
二、新授
1、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位悲情的天才。
师: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示图片《没胡子的自画像》)
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
师:梵高还画了很多其他的自画像。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梵高其他自画像图片)思考:为什么梵高有那么多自画像? 了解梵高生平。
A、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提奥。B、梵高于高更的故事。C、梵高的绘画热情。
2、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莫迪里阿尼及其《带帽的芙劳》
这幅作品中,画家喜欢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使她们的脸部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苦闷。脸部的拉长是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他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色彩对比也较为鲜明。
简单介绍《呐喊》
3、毕加索
A、出示毕加索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使学生初步理解立体主义的解构。B、出示图片《公牛》并播放视频《毕加索与公牛》,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立体主义 C、介绍毕加索作品《坐着的朵拉》和《读书》。课堂总结:
1、照相机发明后,使得以描摹自然、再现现实为信条的肖像画家大为惶恐。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结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照相没能取代绘画,反而促使画家们思考肖像画地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2、虽然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所改变,但是画家们想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宗旨却没有变化。
附:教师本节课反思:
1、由于课文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
2、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采取互动、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画、议论、评述等几个方面综合展开评述,使学生在艺术欣赏课学习中收获更大。运用新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教学更直观
第三篇:外国电影文学赏析
外国电影文学赏析之《基督山伯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朱明希 2404110139 电影《基督山伯爵》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所创作的经典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其以“爱情”和“复仇”两个主题线索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也彰显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险恶,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是法国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要用几个词对《基督山伯爵》进行形象的描述的话,那么“痛苦与生命”“仇恨与爱情”能生动地渲染这部电影的沉重气氛,而“复仇”与“爱情”可谓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复仇”的主题便引申出了“越狱”“财富获取”“报仇”等一系列情节;“爱情”的主题却从情感上对“复仇”这一主题线索进行了丰富和延伸。《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充分宣扬了爱憎分明、讨厌政治的专制、主张惩恶扬善的主观思想。
《基督山伯爵》描述了远洋货船“法老号”年轻大副埃德蒙·唐泰斯接受船长摩莱尔临死重托,为波拿巴党人送一封信。正当他为自己即将成为这艘船的新船长而兴奋时,却遭到了同船的会计丹格拉尔和情敌费尔南的陷害和检举,在他正举行婚礼之时遭遇逮捕。之后遇见了假公济私的检察官维尔福,而将他投入了死牢。在牢中,他遇见了一位神父——法里亚,得到一个埋藏于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狱友死后,唐泰斯策划并成功越狱,然后根据法里亚的指引找到了宝藏,更名山巴,成为基督山伯爵。在成为巨富之后,他开始策划报恩惩仇,报答了老船主之恩,对所有的仇人进行复仇。《基督山伯爵》整个剧情中,人物和情节都充满了离奇色彩,每个情节都新颖奇特,引人入胜,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基督山伯爵》整部影片除了传奇的情节故事之外,还蕴含着伸张正义、扬善惩恶的色彩。电影中“善”的主要人物就是老船长摩莱尔,“恶”的主要人物就是丹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电影中通过对“善”的报答和对“恶”的惩罚充分展示出“扬善惩恶”的寓意。
在《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中,“复仇”是其重要的主题线索,通过“复仇”这一主题将整部影片故事勾画了出来。但是这部影片的“复仇”之路跟其他影片诸如《天龙八部》等略有不同,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之路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重要武器——法律、智慧、金钱,这是当时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三个文化关键词,它们为基督山伯爵复仇提供了保障。基督山伯爵正是通过这三种充分而又不泛滥的手段,取得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复仇。
首先,在他看来,仇人死亡并不是复仇的真正目的。因为死亡代表的是安息或者跟安息接近的麻木,他觉得当下再严酷不过的刑罚在他仇人身上都显得太轻,简单的死亡已经不能平衡他平白无故遭受牢狱之灾所带来的心灵痛苦和所受的一切折磨。因此,在基督山伯爵心里滋生了对仇人进行精神摧残的想法。只有让仇人在精神上产生痛苦、绝望和煎熬,才能平衡其遭遇十四年之久的牢狱痛苦。影片中对“复仇”目的的设计给观众以新鲜感,让观众的思维不再定格于“死亡”这个简单而又传统的形式上,从而给观众思路上一种冲击,引发观众的兴趣。
其次,《基督山伯爵》影片中的复仇情节充分揭示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及时代背景。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金钱、智慧、法律,可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基督山伯爵复仇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几个因素。金钱使得基督山伯爵进入法国的上流社会,成为跟他的仇敌接触的砝码;他的神秘和智慧成为其跟仇敌交流的基石;法律则成了基督山伯爵复仇或者摧毁仇敌的重要手段或者利剑。电影情节中充分展现了这些因素,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也给观众们还原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背景,激发了观众怀旧或者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情怀。
最后,《基督山伯爵》影片在结局上呼应了基督山伯爵对复仇目的的界定,让自己的仇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费尔南背信叛国,对权利一心追求,其卖主求荣的丑事最后在议会上被美女海蒂揭露出来,使得他声名狼藉,然后绝望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丹格拉尔,这位巨富最后被基督山伯爵整得几近破产,最后落得了渐渐饿死的处境。维尔福,这位常年埋首于法律的检察官,最终在自己的法庭上接受了被自己当年亲手杀“死”的儿子的控诉,他在自己妻儿被逼身亡之后一度发疯,流窜于市。基督山伯爵所复仇的对象常年来执著于金钱、权利和法律,最后也将手中的金钱、权利和法律输得一败涂地,而致使这个结局发生的正是上面的金钱、权利和法律。可见,整部影片富有戏剧性,给观众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思。
此外,以上三段复仇剧情错综复杂,却相互联系。基督山伯爵根据其对复仇的目的的看法,认为复仇不在于肉体上的死亡,而在于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毁,他将这种观点充分应用于其复仇过程,对仇人的弱点或者所心系的东西“对症下药”,从而给观众以“快意恩仇”的心理冲击,让观众得到充分的心理释放。也正是因为《基督山伯爵》这种快意恩仇的剧情,使得《基督山伯爵》成为以精神摧残为主要复仇形态的西方复仇电影作品的典型。
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爱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尽管它只是对复仇主题进行铺垫和陪衬,但对其的拍摄也是极为动人的。在电影之初,梅尔塞苔丝是埃德蒙·唐泰斯的远航灯塔,梅尔塞苔丝让埃德蒙·唐泰斯时刻憧憬着跟其完婚的愿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婚礼却遭遇厄运,在婚礼上埃德蒙·唐泰斯因罪被逮捕入狱,结果使得这对有情人被重重铁栏相隔,终难成愿。在爱情的驱使下,梅尔塞苔丝坚持了十八个月的漫长等待,在无法拯救自己丈夫的罪行之后,涌现了彻底绝望的念头,无依无靠的她最后选择了跟费尔南离开了这伤心之地。之前的美好爱情就好像泡沫一样轻易地给吹碎了。梅尔塞苔丝并没有遵守自己跟埃德蒙·唐泰斯的诺言,继续等下去,而选择了跟埃德蒙·唐泰斯的仇人费尔南结婚。埃德蒙·唐泰斯也正是因为自己爱情的破灭,对爱人的思念和对仇人的痛恨时刻消磨着他的意志和灵魂,也滋生了他执意报复的愤怒之念。而在二十年后,在埃德蒙·唐泰斯再一次出现在昔日爱人面前之时,之前的爱和恨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爱情逝去,再不复返,梅尔塞苔丝只有默默地独自哀伤、悲痛。整部电影中,爱情的戏份比较少,但是它的存在充分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给复仇这条主线增添了重要的情感因素。这份曲折之爱让人唏嘘不已,因为这一爱情剧情的设置,而让观众深深地洞彻心扉,跟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丝丝共鸣。然而,影片仍没将镜头停留于此,电影中也设计出了海黛这个女性人物来拯救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的灵魂。在埃德蒙·唐泰斯的复仇实现之后,他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憧憬,在悔恨中无限迷茫,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海黛的出现给予他继续生活、继续逐爱的勇气,海黛的爱让他找回了自我,走出了复仇的怪圈,最终和海黛结合。整部影片从爱情破碎开始,再以爱情归宿结束,在逻辑上和观众情感上给予完美的结合,从而给观众制造出故事的“复仇”和“爱情”两条主题线索。
总之,唐泰斯对梅尔塞苔丝深深的爱使得他迷失在复仇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在其复仇成功之后又因为海黛的出现而得到了重新安置。因此,在这部电影中,如果说复仇是行为动力的主题线索,爱情则是伴随着复仇出现、变化的另一条主题线索。恨到极处正是爱最缺失之时,而反过来说,恨的动力又是因为对爱的渴望。爱情的缺失和找寻从情感上丰富了电影复仇的主题线索,这两大主题共同烘托其电影的整个框架。
《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通过复仇和爱情两个主题,充分揭露了法国当时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唐泰斯的悲惨遭遇和丹格拉尔、费尔南、维尔福的飞黄腾达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名誉、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超乎观众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背叛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事与愿违,落个两手空空。但是有黑也有白,摩莱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这充分证明世道公正还是存在的,好人终有好报。因此,《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在影片中也看到了《基督山伯爵》最后所说的:“直到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这五个字内:‘等待’和‘希望’。”揭示了“等待”和“希望”在人们心中的力量,希望能给耐心的等待以动力,等待是实现希望的重要过程。可见,“等待”和“希望”正是《基督山伯爵》中明确的人生哲理。
在生活中,只要你活着,那就有机会,只要你能等待,希望最终有机会成为现实。在困难面前,我们能做的不是哀伤,而是坚持,是等待,只有我们坚持下去,等待下去,才有希望,才有那美好的明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打击,都要勇敢的活下来,不要放弃上天给予你的宝贵生命。相信命运,命运是不会亏待每一个人的。就像战国时期的勾践一样,他在吴王底下等待了4年,最终回国,将吴国颠覆。成就了一翻霸业。基督山伯爵是个神化的人物。他复仇完美,报恩到位,几乎事事不出他所料;他会多国语言,且说得都非常地道;他举止优雅,极有风度,他眼神犀利,面容刚毅,他交际广泛而广施博爱;他做事神秘但精确无误;他浑身散发的气质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他几乎完美无缺,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那或许是他因愤世嫉俗而傲视一切的目光,因经历绝望的境地而练出的冷酷无情,因拥有巨大的财富而毫不在乎地挥霍,可是这些也称不上什么瑕疵吧,如果没有这些,他又何以吸引众人,更何况这是从他经历的灾难中所带来的,想一想曾经的痛苦,人们也会原谅他吧。若说还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或许是他没有料到的两件事吧。自称上帝的使者,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但也没有料到,一件事维尔福之子爱德华的死,他没有预料,也无法挽救;另一件就是梅色苔丝在其子阿尔贝与伯爵决斗前后的行为,她来恳求他放过她的儿子,她认出了他,只有那一次,伯爵放弃了,他做了必死的决心,但却不曾想梅色苔丝将真相告诉了阿尔贝,决斗没有进行,伯爵也感慨万分,他不曾想到,但这样的结局却似乎最好。虽然以上这些可能掩盖了伯爵的一些光芒,但仍不能否认,他是超越任何人的。
综上所述,电影《基督山伯爵》以“复仇”和“爱情”为主题,充分揭露了当时法国金钱至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具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揭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因此,《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反思的电影。
第四篇:中学美术教案外国雕塑赏析
顽石中的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课
型:欣赏•评述 课
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用口头或文字形式对不同的雕塑作品的形象进行描述。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多角度的认识不同艺术形式的雕塑作品。感受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情感在雕塑作品中的不同表达形式。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口头或文字表达雕塑作品的艺术形式。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从雕塑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成8组,每组6~8人,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他负责组内工作。教师准备若干备用图片,并设计好小组讨论时的问题。掌握雕塑作品的有关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专业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引子
问:想一想,知道哪些雕塑作品?(最好是和生活环境接近的,如校园里的雕塑)自由表述。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入是关键,一定要花时间花心思。
二、新课(板书课题)
问:两个维纳斯在外形上给你什么感受,并对外形进行分析、描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问:喜欢哪个?为什么不喜欢另一个?
有没有对这位同学有不同看法和疑问的,请举手。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内容,略)粗糙,石灰石,厚实、粗犷。细腻、写实,大理石,光洁使人产生优雅、纯静的感觉。引导学生从肌、形态、手法、气质等方面比较。
注意在学生的分析中渗透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
三、全班交流: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他作品,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从材料、肌理、造型表现手法来说说作者的创作意图。
问:哪位同学知道摩西这个神话人物的? 问:赫拉克勒斯正在干什么?
问:为什么选择披着睡袍这一细节?创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把手砍掉? 问:迈大步的人给你什么感觉?他在做什么?
问:河流这个雕塑在表现手法上和其它雕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每组针对一件美术作品,展开分析、讨论、评述。
十分钟后,每组一名同学代表本组,上讲台交流。(约10分钟)同时,其他组的同学若有疑问和不同看法,可以举手进行交流。
每一组在自己交流结束后要向提出一个组内不能统一的问题。
1、每个组上台交流后,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补充。
2、便于知识共享,更多地学习知识。
3、每组上台交流要更换同学,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
4、注意时间的运用,有些让学生知道一些就行了,引导学生顺着我的设计走。
三、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几件雕塑作品,了解到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不断追求,希望大家课后能收集有关雕塑作品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更多的了解雕塑艺术。参考资料:
1、《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奥地利
石灰岩
旧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中,是女性崇拜的象征。没脚,锥形的下肢,大概是为了在崇拜仪式中便于插入土中,仅高十一厘米。脸部作了特殊的处理,没有五官,发型是层层轮圈,呈波浪形,产生了优美的阴影。双臂不显眼,作者主要强调了女性的生理特征,整个雕塑象几个球体揉合在一起,具有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从通常的审美习惯看,可能不美,因为没有表现出女性体态的优雅。然而,一定时代的艺术总是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带有一定的巫术活动行为,对女神的崇拜和祈求,经求自己的种族得到生存和发展。)
2、《摩西》
大理石
米开朗基罗
一个老人带领被埃及人奴役的以色列人逃出沙漠,渡过红河,摆脱法老的追兵,又战胜了饥渴、寒冷、酷暑,来到了上帝指给他们的流着牛奶和蜂蜜的故乡。这一天,上帝显灵,召唤这位老人去接受十条诫命,不许他们信仰别的神和膜拜任何偶像,当这位老人带着两块石版下山时,却看到人们正在围着一只新铸造的金牛犊狂歌醉舞。原来,人们不见了老人,恐慌起来,造了一个神像来充当领袖,忘掉了上帝,这下是上帝所严禁的。老人见状大怒,摔碎了石版。人们于是认识到错误,重新信仰上帝,老人才引导大家踏上征途。这个老人就是摩西。(宏伟,精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也寄托了对新时代英雄的期待。因为当时的祖国处于分裂状态,又有外敌入侵。)
3、《张弓的赫拉克勒斯》
青铜
布德尔
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主神宙斯的儿子,他自幼神通无比。长大后,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十二桩英雄业绩。传说他的第六件壮举是这样的,一群怪鸟在当地湖区横行,伤害了无数的人畜,在雅典娜女神的帮助下,赫拉克勒斯将它们射杀和驱散了。这件作品就是他弯弓搭箭射杀怪鸟的一瞬。
4、《迈大步的人》
青铜
波丘尼
未来派艺术家,主张变形,主张表现运动中的物体,并且要在一件作品中表现同时发生的多视觉现象。波丘尼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形象重新组合的方法来塑造雕像,给人以用碎片拼凑的感觉,但是闪闪发光的金属表面和坚硬的质感却弥补了这一缺陷,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完整性,使之又抽象又保留了人物形象的大体轮廓和整体感。雕像没有手臂,没有容貌,但迈大步前进的动势却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强烈的动势中,这些凹凸不平的块面更像是被风吹拂起的衣服,使雕塑的运动感更强。由于动作过大,采用了两个基座。
5、《巴尔扎克》
十九世纪的法国大文豪,是《人间喜剧》的作者,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艺术家,常常在夜深人静之际,独自一人关在工作室中,借助大量的浓咖啡提神,呕心沥血地写作一部又一部的杰作,往往彻夜不眠。巴尔扎克站在那里,犹如一块巨石,坚实、雄伟,身躯微微后倾,高昂着雄狮般的头颅,正在凝神思索。睡袍这一细节,不单表现了巴尔扎克夜间工作的具体情况,亦有助于简化概括形体,突出雕塑的整体感。(不惜砍掉双手的故事,反映了罗丹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都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意图。)经过数年的探索与追求,《巴尔扎克》
纪念像终于展出了,可是却招来了反对者的谩骂,“一个丑八怪”、“装在口袋里的癞蛤蟆”。在这种情况下,罗丹表现出了一个大艺术家的良好风度。他把雕像收回,放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直到他逝世。罗丹始终坚信自己的艺术理想,他当时写给反对者的公开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今天,我把这桩公案搁下,照常进行着,我还是做我的工作。我的生活就像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嘲笑别人岂不就是嘲笑自己。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粉碎;假如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6、罗丹:流动的力
布德尔:爆发的力 马约尔:内聚的力
作业设计:通过看书看电视欣赏外国雕塑。
第五篇:《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从炉边就弹起蛐蛐的歌儿”等拟人化的诗句也平添了诗的情趣。
夜
《夜》这首诗尽情描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柔适、宁静的心境。1、全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用白天的喧响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了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意境美:诗中描写了银星万点的大河、轻轻歌唱的小溪、浸水的原野、幽暗的松林、皎洁的明月、闪着银色光芒的青草,这些景物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意境是那么静谧,那么美好,像迷人的梦境,如优美的图画,似轻柔的乐曲,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是构思美:这首诗篇幅很短,构思却颇具匠心。一是运用对比。“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诗句将白天的喧闹与夜晚的静谧作对比、能给读者不尽的联想。二是巧用衬托。“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更见其静。三是妙用反复。最后一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营造了一种无比宁静、优美的意境,使全诗具有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之美。
三是语言美:诗中的语言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的确很美,很有表现力。“悄悄”“轻轻”两个音韵和谐的叠词都透视出夜的宁静;“歌唱”一词表达了溪水的欢悦;“披上银装”中的“披”折射了月亮的多情;“沉浸”在梦中的“沉浸”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银星万点”写出了波光粼粼的情状,这些词语有形象,有情感,有韵味,读来满口生香,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