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时间:2019-05-15 00:5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篇: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绘画理念,让学生对外国风景画和静物画有初步认识,了解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

2、在欣赏画家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的创作思想和情感流露。

3、在小组研讨型学习模式下,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对不同绘画风格的理解,比较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异同。

难点:任何理解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性”,感悟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性格等精神特征。【教学准备 】

教师:(投影仪、相关作品幻灯片、美术课笺); 学生:(美术课本,一支钢笔或圆珠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习发现,提出疑惑

让学生自习课本,看课本范作提出疑惑。

二、小组合作,研究释疑

通过几幅作品的分析、研讨,认识新的绘画风格。

具体作品: 《水果静物》油画(法国)塞尚、《日出·印象》油画(法国)莫奈 ……

三、观念更新,联想表达

以新的观点重新认识画家作品,并通过欣赏作品作出相应联想与表达。

四、美术知识

印象主义作为绘画流派出现于法国。1874年3月25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画家介绍:

莫奈:法国画家。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1926年12月5日卒于吉维尼。早年受业于革新画家.布丹门下,1859年来到巴黎和许多艺术家结识。其后服兵役到阿尔及利亚。1862年进入C.格莱尔画室,因对学院派教学法不满,很快离开,并和一群画家到枫丹白露森林中的巴比松对景写生,同时积极参加印象主义社团的活动,成为印象主义的中心人物。早期作品《日出·印象》等,重在对外光的探索,追求光和色的独立美。和其他印象主义画家一样,莫奈倾慕于东方绘画语言。代表作《睡莲》不仅对光色的处理达到高峰,而且技巧纯熟,笔法纵横不羁,油彩涂抹厚薄自由,构图奔放,含有浓郁的诗意和音乐感,是油画中大写意之杰作。他逝世之后,法国政府根据其生前愿望决定在伊勒里宫的橘园大厅永久陈列他的作品。

塞尚:法国画家。1839 年 1 月 19日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1906年10月22日卒于家乡。早年学法律,同时爱好美术和文学。后到巴黎学画。早期作品曾被沙龙拒绝,却受到作家.左拉的称赞;代表作《野餐》等富于戏剧性,多表现悲剧的爱情和死亡。他研究过古典绘画,但其作品不合乎古典法则,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个性。70年代末以后的3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期。写意特征更加鲜明,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他主张绘画摆脱文学性和情节性,强调主观感受的重要性;坚持把客观物象条理化、秩序化和抽象化,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和锥体来处理形象,以表达一种超自然的理想概念;在画面处理上追求平面感,用色彩表现空间。他对绘画的革新主张和实践,受到艺术家们的普遍重视,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绘画革新家,归入后印象主义流派。他的某些偏激的艺术主张,则构成以后形式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凡高:荷兰画家。1853年3 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 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代表作《向日葵》、《星光灿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第二篇:第1课 走进新天地 人教一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

走进新天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学习的内容,认识相关的工具材料。

2.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玩玩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和学习使用各种相关美术工具材料的能力,大胆尝试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几种基本用法。

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的情趣,养成爱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为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堂小学新生开始美术学科学习的始业教育课。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时期已进行了一些美术活动,也多少接触和使用过油画棒、彩色水笔等美术工具材料,对美术绘画、手工等造型手段也有了一些尝试。本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印象,对相关的美术工具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尝试,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习美术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用两页的版面展示了反映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的儿童代表作品,有纸版画、彩色水笔画、水粉画、线描画、水墨画、布贴画、纸艺和陶艺等,让学生通过看看、说说,欣赏儿童作品的美丽创意,感受作品的有趣好玩,从而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印象,初步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的情趣;同时,通过活动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知道更多的美术活动形式,如写生、创作、想象。同时,用另两页的版面展示学习美术的相应的工具材料及着重介绍油画棒、彩色水笔的一些基本用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尝试,并在画画、玩玩的尝试过程中,养成爱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激发学生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工具材料,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评价作品的习惯及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一幅自己创作的画或一件手工作品、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画纸(教师)一只装有优秀儿童美术代表作品和各种工具材料的“百宝箱”:形式多样、能反映小学段美术教学内容的作品(如学生的作品画册或成长袋),相关美术资料图片(课件或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1.展示、交流,激发兴趣。

(1)出示我国彩陶上的绘画杰作或法国史前绘画的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启发谈话:我们小朋友会画画、会做手工吗?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吗?教师启发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美术作品,简单评述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同时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小朋友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初步熟悉美术课的学习内容。

(3)教师出示“百宝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欣赏、感受各种作品,了解学习内容和相关材料。

教师从“百宝箱”中逐一展示儿童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观看展览的形式,让学生猜猜、看看、说说和评评,自然、生动地讲授小学段的美术课学习内容,也可通过相关作品欣赏,重点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1)出示各种形式的手工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更多的手工造型作品,如纸艺、橡皮泥、陶艺、废旧物创意造型等等。教师可进行相关制作演示,让学生认识手工造型作品及相关材料。(2)展示绘画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进行“连线游戏”等活动,欣赏更多的绘画造型作品,如纸版画、水粉画、水墨画、线描画和贴纸画等。同时出示相应的绘画制作工具,可结合讲讲有关工具的发明等。

(3)出示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图片或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3.了解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用笔,激发想象。

(1)结合课本和儿童作品,出示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看看,并说说对这两种作品的不同感受。

(2)让学生学习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各种用笔方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尝试画出不同的点、线、面。

(3)可出示米罗绘画作品,如《太阳与鸟》等,启发学生想象点、线、面可画成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4.大胆尝试、表现。

让学生尝试彩色水笔和油画棒的用法,画一幅点、线、面组合的绘画作品,并像米罗一样进行想象,同时给画取个题目。

5.展示、评价、交流。

(1)让学生分组张贴自己的绘画作品,布置一块展板进行展览,并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养成评价、交流的习惯。

(2)用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彩色水笔、油画棒。

6.总结、拓展。

(1)出示思考题:你知道本学期美术课学习什么吗?你会使用哪些工具?你喜欢学习什么样的美术内容?

(2)教师可出示以往学生的画册或成长袋,可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准备一本绘画本,让学生回家继续尝试油画棒或彩色水笔的用法,画画自己喜爱的东西。

(3)布置下节美术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准备的工具。

第2课

有形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各种常见的基本形,初步认识各种形状,了解生活中的物体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而成。

2.继续学习油画棒和彩色水笔涂色、画线的方法,学画各种基本形及简单的组合形,画画身边的物品和景象,并尝试用撕纸的方法,借助基本形及组合表达自己对形的感受、记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形的感受力、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形的描绘能力和撕贴等造型能力。3.激发学生用各种基本形去观察、描绘生活中的不同物体的兴趣,培养对形的审美感受力。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堂认识基本形的造型课。课本用一页多的版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具有不同基本形的物体,有圆形的钟、方形的魔方等常见的基本形及心形等各种有趣的形,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基本形,激发学生观察基本形的兴趣;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与探究上海浦东建筑物的基本形,提高观察、感受基本形的能力。

课本中也继续向学生展示了用油画棒画基本形及涂色的方法,同时展示了用彩色水笔画的和彩色纸撕贴基本形的儿童作品,让学生欣赏、揣摩、学习多种表现方法,提高构图造型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基本形,并用基本形画或撕贴身边的物品或景象。

难点:用基本形去观察、理解生活中的由基本形组合的物体。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彩色纸、收集一些生活中具有基本形的物体的图片或实物(教师)各种生活中的具有基本形的物体及其图片、基本形模具一套、生活中的基本形课件 教学过程:

1.趣味导课,初步感受基本形。

触摸、猜谜和画画,趣味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的纸盒或袋子,让一位学生上来摸一摸。

(2)拿出这三个常见的基本形物体,让学生猜猜写在上面的谜语,谜底是一些基本形明显的常见物体。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形物体,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这些形状。2.结合生活,深入观察,感受不同基本形的特征。

(1)让学生按小组观察实物的各种基本形,深入感受各种基本形及特征。(2)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模具中找出与实物相对应的基本形,并说说特征。

(3)结合“生活中的基本形”课件,说说有关基本形的有趣故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更多的基本形及特征。

3.抓住特征,探究表现方法,激发撕画兴趣。

(1)让学生探讨如何画好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基本形,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弧线画圆、用三条直线画三角形、用四条直线画长方形等等。

(2)让学生分组在黑板上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画得多和抓住特征画得好,教师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与修改。

(3)让学生在黑板上记忆想象添画基本形。

(4)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撕纸的方法撕出基本形,探讨怎样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彩纸撕出各种基本形,感受与绘画不同的审美情趣,并提示学生正确的用纸方法。4.撕撕、画画喜爱的各种基本形,进行记忆想象。

(1)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撕、画练习。

(2)请学生对自己撕、画的基本形进行添画练习。5.趣味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撕、画练习作品。游戏展示:可让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参加比赛,教师与同学共同评价其作品。6.拓展学习。

教师总结,欣赏擅长用基本形画画的艺术家的作品,开拓视野;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七巧板

(教师)基本形组合图片及实物、彩色纸、七巧板、实物投影仪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画画和撕撕已认识的各种基本形,可用比赛形式比比哪位同学说、画、撕得又多又好。

2.摆摆玩玩,游戏导课。

(1)出示一副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有趣的物体。

(2)教师导入新课: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起来的。3.观察感受,探究认知,启发想象。

(1)初步感受: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课本中的上海浦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说一说那些建筑物是由哪些基本形组成。

(2)深入感受、探究: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教师利用课件、图片和实物,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3)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创新。教师给出各种基本形,请学生任意组合成各种物体或图案,并让学生充分想象。4.欣赏感受,激发尝试。

(1)欣赏儿童撕贴、绘画作品,从作品中感受各种基本形。

(2)欣赏大师撕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中利用基本形进行创作表现的手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5.小组合作,撕拼画练习。

(1)让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撕成的各种基本形在桌面上进行组合、想象练习。(2)选择拼图画面,小组合作,把它添画完整。

(3)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手法,画画记忆或想象中的基本形,然后小组合作,最后把画组合在一起,最后拼成一张大作品。6.展示、自评。

让学生展示作品,启发学生自取题目,自我评价作品,并说说撕贴的画与画的画有什么异同。

7.出示课题,拓展教学。

(1)教师总结,教师出示课题:《有形的世界》。(2)让学生加上所感受到的词,如:“美丽的”有形世界、“缤纷的”有形世界、“多姿的”有形世界等等。

(3)布置回家作业:继续用基本形组合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并在自己的画册上画一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第3课

色彩魔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2.采用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简单的色彩练习,进一步寻找自然界其他色彩,发现色彩的美感和魅力。

3.运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探求。教材分析:

色彩充满无穷的魔力和生命力,当你用心去体会和领悟的时候,就会得到无穷的视觉享受,被色彩的力量所震撼,久久难以忘怀。生活中的色彩是那么的丰富,令人陶醉;自然中的色彩光怪陆离,瞬息万变;孩子心中的色彩更是捉摸不透,神奇美妙。让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色彩吧:看看暖烘烘的太阳、熊熊火光,瞅瞅冷飕飕的月夜、茫茫的白雪,感悟中国人对红黄的眷恋,外国人对黑白的歌颂,以及各族人民对不同色彩风情的表白。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色彩原理和规律的探求。多少画家为色彩的表现倾注了全部心血,就因为色彩表达了美、表达了力量、表达了精神。这样的色彩作品凝聚了生命的魅力。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必须学好知识、锻炼能力、用心体察、适时运用,才能融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才能创造出迷人的色彩世界。

本课以《色彩魔方》为题,意在表现大千世界中色彩的魔力和它所具有的丰富、迷人、令人神往的特点。教材选用红、橙、黄等常见颜色,目的是让学生能很快地认识色彩、理解色彩。本课选取了生活中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气球、长凳、小汽车和房间等感性的材料,还提供了三幅学生作品,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色彩的表现技法,并创作出心中神奇的故事。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作简单的练习。难点:帮助学生能够顺畅地讲述色彩的故事,并能准确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形式表现所认识到的色彩;

②寻找有关色彩的照片和图片。工具:彩色水笔、油画棒和水彩等作画工具材料(教师)课件、录像《多彩的世界》、标准色标、10只彩色小球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色彩,认识世界。

(1)出示课件:播放录像《多彩的世界》。指名要学生说说看到的色彩,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2)揭示课题:《色彩魔方》。

(3)出示课件:欣赏书本中的作品(色彩魔方、生活中的色彩、学生和画家的作品等)和教师提供的色彩作品。(4)提供欣赏的建议:

①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②分析色彩的组成;

③感受作品的美感。2.玩玩游戏,猜猜颜色。

(1)教师出示准备的10只气球:教师放飞气球,学生抢答气球的颜色,谁先回答出奖一只气球。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对生活中的色彩的感受。3.交流体会,画画色彩。

(1)把收集的色彩和书本中的色彩进行比较并分析差别。

(2)小组讨论差别的原因,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这些色彩,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3)尝试练习:把记住的色彩用彩色水笔等作画工具画出来,并交流记住色彩的各种好方法。

4.创作作品,表现色彩。

(1)作业主题:画出自己心中的色彩组合,如教材中的《七色花》,还有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动物、人物等都可以。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建议:

①画出生活中自己熟悉的物品及其他东西,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②画的线条要自然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

③作品要有个性,各具特色;

④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作简单的评价。5.拓展主题,寻找色彩。

(1)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2)提供拓展性的主题:结合四个季节,寻找自然界中美丽的色彩。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工具、上节课拓展的作业

(教师)课件,春、夏、秋、冬的录像及10张有色彩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1.述说故事,发现色彩。

指名要学生讲述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结合各个季节也可以),并分组讨论故事中出现了几种颜色,然后讨论感受故事中色彩的美与丑及其原因 2.引申故事,表达色彩。

(1)教师根据同学讲的故事,选择其中一个,运用色彩来表现。

(2)学生分组讲故事,分组表演(表演的学生在胸前挂上画有色彩的小卡片)。(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①讨论故事及表演的优点与缺点;

②进一步探讨色彩在表现情感变化上所具有的特点和作用。3.升华主题,创造色彩。

(1)提供创作主题:我心目中的四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个季节,也可以把四季的景色都画出来)。(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4.拓展教学,评价色彩。

(1)采用小组评、自评、集体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2)评价的建议:

①作品的主题是否明确;

②作品是否熟练而准确地运用了自己所认识的色彩;

③作品是否体现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3)教师小结,对创造性的色彩予以表扬。(4)提供拓展性的主题:

①进一步探索色彩的秘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色彩变化;

②记录一周的色彩心情日记,或者进行听音乐画色彩等有意义的色彩练习。

第4课

我的胸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平面形的变化和胸卡的有关知识。

2.通过胸卡的设计与制作,尝试用不同材料大胆地进行创作与表现,加强学生对物体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力。

3.开展自我介绍与交流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了解,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

胸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校徽、商店服务员和警察的工作卡、重要会议的出席证等。胸卡上有单位(会议)名称、持卡人照片、姓名、编号等一些不同的标识,既有实用的功能,又有点缀装饰的功能。

本课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为自己设计制作一张别致的胸卡这样一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练习近平面形的一些变化,丰富美术语言;让学生以胸卡这一有趣的载体,在新的班集体中进行自我介绍,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了解胸卡的用途,丰富生活经验。

本课的编写巧妙地将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融入在胸卡设计制作及介绍交流的活动中,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主动。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制作一张胸卡。难点:如何制作一张有自己独特想法的胸卡。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手工工具,白(彩)色卡纸,线绳等,收集1-2个胸卡,可带一张自己的小照片

(教师)课件、胸卡实物和范作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带着胸卡工作的实景和胸卡的放大特写镜头,或不同胸卡的放大图片。

(2)让学生说说胸卡的样子和用途,了解胸卡上的基本内容及胸卡的不同用途。(3)揭示课题:《我的胸卡》。2.范作欣赏,加强感知。(1)出示课件:学生作品。

(2)让学生看看、说说胸卡的有趣造型,感受平面形的变化,进行胸卡内容的设计。3.小组讨论,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设计胸卡的外形?分小组讨论探究胸卡的外形变化与设计,进一步了解平面形的变化。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概括小结、示范:在圆形、方形、三角形基础上的变化;基本形的组合变化;象形设计变化(结合课件展示平面形及范作)。4.讲解演示,掌握步骤。

(1)提问:怎样制作一张胸卡?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制作方法。

(2)教师小结、补充,让学生了解掌握胸卡的基本制作步骤(借助课件演示):①设计、制作胸卡外形;②设计、绘制胸卡上的内容与图案;③设计、制作胸卡的挂件(用别针、线绳等不同的方法)。5.学生练习,表现感受。

(1)明确作业要求:为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胸卡。

(2)练习提示:大胆创意,从胸卡的外形到内容都力求有自己的独特想法;胸卡上有自己的姓名或形象;同桌可以讨论、合作。(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6.展示交流,小结拓展。

(1)让学生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胸卡,同学间进行自由交流(提示交流内容:自我介绍姓名、爱好和特长等;胸卡制作体验)。

(2)指导学生互评作品(提示评价内容:外形、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创意;颜色的搭配是否大胆、漂亮;挂件等的制作是否精致)。

(3)小结拓展。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为爸爸、妈妈设计、制作一张漂亮的胸卡,进一步进行练习与创作。

第5课

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点、线的基本知识。

2.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包括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对秋天小雨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秋雨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秋天的小雨更显得迷人:沙沙、刷刷、滴滴答答„„的响声,百听不厌,回味无穷。秋日艳阳高照,忽而天气转凉,天色阴沉,秋风扑面,觉得凉凉的,来的正是一场绵绵不断的秋雨。久旱逢雨的农民喜笑颜开,路上的行人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各种植物浸润在秋雨之中,秋雨、行人、景物,有时还加上蒙蒙雾色,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

本课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小雨,仔细观察下雨等自然现象,体会人物、动物和植物在雨中的各种变化。教材选用了黄丰的《水乡烟雨》(摄影)和甘正伦的《春雨江南》(版画)这两幅作品,目的在于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初步感受艺术在表现生活、表达情感上的魅力。教材还展示了三幅不同内容、不同画法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学生作品,教师应该通过对不同雨滴的点、线分析,以及对作品的欣赏和感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用点、线和色彩来表现生活。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的情景。

难点:学习雨中与雨前、雨后不同天气变化的表现方法。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彩色水笔和画纸等常规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选好小组长(教师)课件:录像《小雨沙沙》、范作、喷水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出示课件:录像《小雨沙沙》。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录像的感受。(2)教师用水壶洒水,询问学生听到什么,并让学生表述听到的感受。(3)教师小结听到的声音:沙沙、刷刷、滴滴答答„„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点、线和色彩)。(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3)揭示课题:《小雨沙沙》。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现小雨点?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学生上台演画小雨,教师讲述并补充。(3)提问:怎样画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雨点呢?(4)在画中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记忆中的秋天小雨。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的建议:画出自己对秋天小雨的感受,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课外的研究思路:

问题:雨前、雨中和雨后有什么不同(包括天气、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方面)?

注:正逢下雨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如不下雨,可找一找图片资料。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教师)录音《雨中情》、范作、不同雨景(有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情景)的录像 教学过程

1.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下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情景。(2)思考:怎样表演你在不同雨景中的感受? 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感受。(2)小组评,教师评。3.讲述故事,结合表演。

(1)让学生说说雨中的故事(可结合表演的形式)。(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4.布置作业,表现雨境。

(1)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教师提供的照片或范作等。

(2)提供作业构思建议:①主题:在雨中。②思路:可以表现自己或别人在不同雨景中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对雨中不同情景的感受;还可以表现动物、植物在雨中的情景;自由地想象对雨中情景的感受。③注意:运用不同点、线和色彩,画出雨的不同变化,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画面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画的反面写上说明,创作时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2)小结本节课内容。(3)布置拓展性的作业:

①了解天气为什么会有阴、晴、雨的变化;

②回家后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创作在雨中的作品。

第6课

我心中的太阳

教学目标:

1.运用线、色描绘太阳,激发学生大胆地表现太阳的美。2.学习想象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知太阳给大自然带来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对人类来说太阳只有一个,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出现的往往是经过自己加工修饰,注入情感的,美好、温暖、慈祥的太阳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太阳的形象很美好。因此,在儿童画中少不了太阳。他们对太阳的解释更加丰富,更加奇特。他们画中的太阳常常出现人的相貌,动物的特征或美好吉祥的图案。教材选了莫奈的《日出·印象》(油画)和《日落》(摄影)这两幅作品,目的在于让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初步感受艺术在表现生活、表现情感上的魅力。教材还展示了几幅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的学生作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活时间,引导他们掌握用不同色彩来表示太阳的“热”,用不同线条描绘太阳的“光”,并在掌握太阳的基本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方法,从学生心理和意愿出发,对“太阳”作自然刻画,抒发各自的见解和情感。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线和色造型。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想象,通过联想画出想象中的太阳。

难点: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来具体表现太阳的“光”和“热”,开拓学生形象思维,在描绘过程中,如何丰富太阳的形象。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

(教师)CAI课件,有关太阳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歌曲《种太阳》。欣赏后说说:歌曲中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播种太阳?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2.欣赏感知。

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描绘太阳。课件演示(诗歌,散文,中外画家的画,不同时段太阳的照片,日出日落的影片,歌曲等相关资料),揭示课题《我心中的太阳》。3.分析太阳造型。

(1)了解太阳的特征,如太阳的形、色、光。说说对太阳的各种称呼。(2)课件演示,欣赏同龄人的作品。4.尝试创作,教师指导。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画几个你心中的太阳。(2)提出创作的建议:你想画的太阳是什么样的?(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1)作业台上展示,学习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2)提供评价建议:形、色、光是否有自己的特色。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有关太阳的小故事、儿歌、范作 教学过程 1.儿歌引入。

(儿歌)太阳姐妹和弟兄,脾气个性各不同。喜怒哀乐阴又晴,春夏以后是秋冬。2.引导想象。

启发学生想象,讨论太阳的年龄、性别、脾气、色彩、表情和名字等。3.欣赏感知。

(1)欣赏音乐结合表演的形式,展开想象。

(2)欣赏学生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教师小结。4.尝试创作。

创作一张和太阳在一起的画,并给自己的画取个名字。5.展评与拓展。

(1)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及时表扬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总结本课内容,并让学生找一找有关以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互相交流欣赏。

第7课

来来往往的车辆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地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构造及功能等。

2.通过撕纸拼贴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基本形的练习。学习有目的地撕纸、有序地拼贴。在对汽车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对来来往往的汽车的观察、分析,感受汽车造型的奇特、色彩的美丽。

4.在评价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初步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材分析:

汽车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来来往往的汽车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来来往往的车辆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懂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

选择用撕纸拼贴的方法来表现喜欢或想象中的车辆,既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纸材的造型表现能力,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中出现的汽车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分析汽车的外形特征;教材中还出示了一辆小汽车的拼贴顺序图,目的是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供研究的范例;最后的学生活动图可以作为评价活动时的参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对汽车进行分析,初步感受造型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汽车,观察、分析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或想象中的车辆。

难点:概括地表现汽车的外形轮廓及将纸撕出自己想要的形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玩具汽车、胶水、彩色纸等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教师)课件(含汽车的历史介绍、汽车图片展示、构造介绍等)、范例、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请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玩具车,互相介绍玩具车的名称、功能等,并交换着玩一玩。

(2)学生汇报游戏体会,教师小结活动情况。(3)教师出示课题:《来来往往的车辆》。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提示: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外形、结构和色彩感受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讨论研究以下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有哪些?从外表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 3.自主研究,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现汽车?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研究课本中的步骤图,分析撕纸拼贴汽车的表现方法。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适当示范:先撕出车的轮廓,再拼贴车轮、车窗等。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要求: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现一辆自己喜欢的汽车。(2)学生创作表现,教师巡回辅导。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用完成的作品,模拟来来往往的车辆行进的场景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学习、评价同学的作品。

(2)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胶水、彩色纸等工具,纸箱、纸板等材料(教师)各种概念车的图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创设情景后,教师介绍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2)请学生想象未来汽车的特点。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老师展示各种概念车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现代化新型汽车,如汽车飞机、超音速汽车等。

(2)小组内讨论自己想象中的未来汽车的模样。3.讲述故事,结合表演。

(1)让学生说说未来汽车的故事(可结合表演的形式)。(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4.布置作业,创作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辆未来的汽车,用撕纸拼贴或在纸板、纸箱上贴的方法表现出来。

(2)学生创作表现,教师巡回辅导。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全体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汽车拿在手上或粘在身上,全班模拟车辆来来往往的场景。(2)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创作的汽车的特点。

(3)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第8课

窗花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称等不同方法来表现简单的图案,学会用折叠的方法撕窗花。

2.继续练习撕纸,通过活动学习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

3.欣赏窗花,感受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美可以通过创造来获得。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感受撕窗花的喜悦之情,探索多种造型方法,使学生养成珍惜每一张纸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教材分析:

窗花是剪纸的常见形式。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花。选择这一课教学内容,体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凝聚着的浓郁的人文精神。这一课安排了许多民间窗花实例的欣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图中的窗花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反映农民生活的,有传统吉祥图案的,也有花鸟虫鱼和十二生肖等形象的。学生的作业继续采用撕纸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避免了使用剪刀的不安全因素。学习建议的提出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撕窗花。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窗花艺术的美感,学习用不同方法撕窗花。难点:学习撕出使窗花图形边线好看的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胶水等

(教师)课件(窗花的资料、窗花纹样)、范例、纸窗户4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切入。

出示课件,教师创设情景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出示课题:《窗花花》。2.感受窗花。(1)教师用课件向学生提供有关窗花的资料,学生自主地学习了解。(2)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补充。

(3)教师出示窗花纹样范例,学生欣赏并谈谈体会。3.研究方法。

(1)讨论:窗花可以有哪些表现形式?

(2)交流:书本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试着折一折、撕一撕,体会如何撕才能使图形边线好看

(3)教师在学生汇报后适当示范:设计方法不同、折法不同、撕去的形状不同,效果就不同。

4.创作比赛。

(1)全班分成4组,每组一扇纸做的窗户,请各组学生将自己用折、撕的方法制作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比一比哪一组的窗户最漂亮。

(2)评评哪组的窗花最有特色(从窗花的形状、色彩的搭配上分析)。5.示范表演。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当场表演,师生共同欣赏、评价。6.教师总结。

表扬撕得有创意的作品。7.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将所学本领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撕出各种美丽的窗花,装饰周围的环境。

第9课

“花式”点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搓、团、捏、拉、压和接等泥塑的基本方法,用彩泥表现各种“小点心”,体验材料的美感。

2.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泥塑活动的兴趣。4.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教材分析:

美术课里让学生玩黏土,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也是为了引导他们在玩泥中发展动手创造的能力。泥塑可训练学生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培养他们掌握物体整体概念的能力。对花式“点心”的不同造型训练,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地观察事物。课中利用黏土的可任意塑造、随意揉捏的特性,让学生在揉捏造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本课采用欣赏同龄儿童制作的花式“点心”,引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大胆进行造型练习。通过给花式“点心”取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黏土造型,操作技法训练不易过难。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告诉学生,怎样保持衣服、桌面、地面和双手的清洁,怎样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创造的自信心,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创造成果。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的“点心”造型、色彩的搭配。难点:造型的变化。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或相应的材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教师)课件、实物点心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歌曲《生日歌》。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自己或家人是如何过生日的。从学生的答案引出蛋糕,让学生说出蛋糕的造型、色彩。讨论后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图片(或课件演示),介绍蛋糕的种类。

(2)结合课件,引出点心的概念,并让学生简单介绍有关点心的一些知识或趣闻。

(3)揭示课题,提出要求:尝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花式“点心”。2.探究泥塑方法。

(1)鼓励学生动手玩玩手中的彩泥,上台演示。交流归纳出搓、团、压及拉等方法。

(2)提示学生从色彩的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进行想象,鼓励学生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创作。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用彩泥做几个好看的花式“点心”。(2)给自己做的“点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3)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前提醒学生卷好袖子,注意在泥工板(或铅画纸)上作业,保持衣服和桌面的整洁。学生作业不要求做得很像、很精细。4.作业展评。

(1)用“点心店”、“西饼屋”等形式展示作品。通过“选购自己喜爱的点心”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2)收拾和整理:作品完成后,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环境卫生、整洁,课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5.课后拓展。

尝试用其他材料(彩纸、布、棉花等)制作“点心”。

第10课

甜甜的棒棒糖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泥塑的简单工艺,要求能塑出几种有趣的棒棒糖造型。2.培养初步的设计意识、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3.尝试泥塑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感受色彩搭配。4.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成功感。5.互帮互学,学习合作。教材分析:

棒棒糖外形可爱,色彩漂亮,味道甜美,是儿童所喜欢的食品。选择它作为造型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合适。可用彩泥模仿真实的棒棒糖,进行造型练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及动手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变色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色彩的变化,认识色彩,培养学生主体造型的初步能力。难点:引导想象,采用拟人化手法,联系蔬果、动物、人物的形象,用彩泥塑造一些漂亮有特色的棒棒糖,在造型上能抓住形体的主要特征,既夸张又可爱,色彩鲜艳。关键是从塑造过程中培养对造型艺术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或相应的材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小棒(教师)课件、棒棒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出示装有棒棒糖的实物箱,让学生猜一猜、闻一闻及摸一摸。

(2)出示实物,师生共同探讨、了解棒棒糖的造形、色彩等有关知识。2.理解技法,掌握技能。

(1)出示课件,探讨棒棒糖的形状特点。

(2)提问:有什么方法能使手中的彩泥颜色更丰富、更漂亮?(3)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4)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具体的制作图。教师归纳方法。3.作业要求。

独立或小组合作,制作漂亮、有特色的棒棒糖。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作品。4.体验成功。

(1)作品完成后,插到展示台上。

(2)集体评价:评出最想购买的棒棒糖。从色彩搭配和形状上分析。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等,以此激励学生。5.课后拓展。

欣赏面花。]

第11课

鸟的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细致地观察与造型表现物象的方法,画出鸟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想象,创造出有个性特点的鸟的形象,并能够欣赏别人的作品及评价。

3.了解有关鸟的文化,鸟的各种艺术品以及鸟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小爱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材分析:

鸟是迷人的,鸟是多姿多彩的。鸟类作为和人类关系密切的良友,广泛栖息于世界各地,历来被各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当做描绘的对象。鸟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小朋友笔下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山里的孩子更不用说,打鸟、捉鸟甚至玩鸟、养鸟„„鸟几乎成了儿时的玩伴。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鸟到底有几种?鸟的羽毛为什么这么漂亮?„„一个个问题困扰着他们,吸引他们不停地去追问、去探究。重点、难点:

重点:能简单概括地画出鸟的基本形体特征。

难点:能通过观察鸟的头、嘴、身体、尾巴和翅膀的形状及动态变化,画出鸟飞的、叫的几种形态。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彩色水笔或油画棒)、剪刀、胶水、课前查找的各种鸟的资料及有关图片

(教师)课件(各种鸟的图片、范画、录像等)、一棵用厚纸板做成的大树、剪刀、双面胶、乐曲《荫中鸟》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好学生,检查学习用具。)2.观察、讨论,营造讨论气氛。导入:

(1)听听鸟鸣声的录音。

(2)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鸟类的品种很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你熟悉的鸟?

(提示: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有关鸟的资料图片,与小组同学交流。谈鸟、说鸟、了解鸟、熟悉鸟,引起表象知觉,引导回忆,启发学生发挥形象思维,表达对鸟的喜爱之情。)(3)欣赏国画作品《玉兰黄鹂》、摄影作品《和平鸽的广场》、雕塑作品《陶鹰尊》、学生作品及各种鸟类装饰物等艺术作品。

(提示:欣赏鸟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4)揭示课题:《鸟的天地》。3.分析、比较,学习表现方法。

(1)对鸟的外形分析(外形、羽毛的花纹及色彩)。(2)对鸟的头、眼及嘴进行分析、比较。(3)对鸟的尾巴分析、比较。(4)对鸟的动态分析。(5)找找鸟的共同特点。

(提示:出示课件中各种各样的鸟的图片及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理解和明了鸟的外形、色彩及羽毛的花纹特点,创作想象中的鸟,形象概括鸟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教师介绍等形式。)4.造型、表现,创作个性作品。

(1)作业要求:画几只特征明显的鸟,并上色。(2)把画好的鸟用剪刀剪下来。

(提示:鼓励学生画出特征明显、有个性、有创意的美鸟或怪鸟。学生作业的展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因为有的鸟不是生活在树林里的。)5.展示、欣赏,学生作业评价。

(1)出示一棵用厚的硬纸板制作的“大树”,置于教室中央。(2)请学生把剪好轮廓的鸟“停到树枝”上去。

(3)作业评价:说说你喜欢树上停的哪只鸟,介绍一下你画的那只鸟及特征。(提示:欣赏乐曲《荫中鸟》,营造鸟的家园、鸟的天堂的氛围。请学生到台上指着作品介绍、讲评。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6.整理打扫,布置下次课用具。(提示:保存好学生的作品。)7.课后研究。(1)鸟类之最。

(2)做一件爱鸟的事。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4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彩色水笔或油画棒)、课前查找的各种鸟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各种鸟的图片、范画、学生作品、录像等)、乐曲《百鸟朝凤》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好学生,检查学习用具。)2.启发想象,引起联想。

欣赏乐曲《百鸟朝凤》:让学生谈谈感受。

(提示:体验各种表现鸟的艺术形式。)3.展示作品,说说体会。

(1)展示上节课的学生作品。

(2)请学生说说各种有关鸟的故事和艺术品。4.观看录像,观察交流。

(1)引导学生观察鸟的生活环境,了解各种鸟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鸟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交流课后学习的“鸟类之最”。5.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创设多种情境,创编鸟的天堂。如:《孤独的小鸟》、《小鸟乐园》、《小鸟俱乐部》、《怪鸟》、《我们去旅行》、《鸟的天堂》、《群鸟学艺》„„

(提示:4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张4开画纸的作品。通过拟人化的故事创编,启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作画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学生画出有情感的鸟,不同动态、各种色彩的鸟及树养鸟、鸟护林等内容。)

6.作业展示,结合表演。

(提示:也可以采用做各种鸟的头饰或全身打扮的形式,小组表演节目。)7.总结,整理、保存学生作品。

第12课

大鱼和小鱼

教学目标:

1.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并能以鱼为对象,感知大小对比,在比较和造型中体验大与小的组合。

2.通过对比、探究让学生感知大小的原理和表现方法,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在感受和认知中,学会比较和鉴别物象的大小特征。在自然界中、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大与小的对比现象。大的和小的在一起时,情感交融,富有一种浓厚、生动的气息。将大的和小的有比较地组织、构置在一起,会很自然地流露出美好的情趣。本课所选的“鱼”是小学生最常见的水生动物,也是学生最喜爱表现的绘画题材之一。但本课的教材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画出一条条“美丽的鱼”,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大鱼和小鱼,理解大鱼和小鱼的差异,将大鱼和小鱼和谐、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充实在画面中。

物体间的大小感知是通过对比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本课通过大鱼、小鱼的造型表现,让学生感知大小对比的原理和表现方法。通过仔细观察、对比表现,能画出“大鱼和小鱼”愉快地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反映集体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自编一些如“鱼妈妈和鱼宝宝”等故事,启发创作的思路。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观察和认识物体大与小的差异。在观察、感受和表现中进行比较和辨别,学会表现谁大谁小。

难点:理解在一个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大与小的并列或遮挡)。自然、和谐地将不同颜色的大与小的形象组织在画面中。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录像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摆放好学习用具,坐好。)2.导课。

出示一张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鱼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大鱼和小鱼的数量。(引起争论:大与小的标准不统一而引起区分上的混乱。引导观察,引发思考,引出课题。)3.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图片,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问题:为什么图中的鱼大小对比非常明显?

(2)教师小结:大,就是占的面积大、地方多。小,就是占的面积小、地方少。(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大与小的事物。

(提示:通过观察大鱼和小鱼,理解大和小的差异。在一个整体画面中,局部间的大与小彼此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可言。)4.构思。

(1)让学生说说鱼的种类及大鱼和小鱼的不同特点。

(2)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分析、比较大鱼和小鱼在各部分(器官)上的区别。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鱼的结构组成与外形特征,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对鱼的认识。重点使学生知道鱼的身体形态是各种各样的。)5.创作。

(1)独立作业形式,画一张大鱼和小鱼在一起的画。

(2)讨论:想象画上的大鱼和小鱼各像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

(提示:启发学生大胆地多画鱼,力求形状各异、颜色丰富、花纹又不相同。及时鼓励、表扬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采用撕纸拼贴的形式来进行教学。)6.展评。

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讨论、分析如何把一条小鱼变成大鱼或者把一条大鱼变成小鱼,加深对大与小的理解。7.小结。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全开铅画纸10张拼接起来的长卷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教师)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学生作品、海底录像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组织学生观看海底录像。

(2)准备全班同学共同使用的画纸,贴于教室四周。

(创设海洋场景:用全开铅画纸10张拼接成长卷作业纸。)2.启发谈话。

让学生谈谈观看海底录像后的感受。说说他跟鱼的故事、经历或幻想;说说最大的鱼,比比谁知道的鱼大;说说大鱼的样子和本领;说说大鱼和小鱼在一起干什么。

(提示:了解各种鱼类,观察鱼的形象、色彩及纹样。通过交流,了解有关水生物的知识,增加对鱼的认识和理解,引起作画的兴趣。)3.欣赏评述。

(1)欣赏学生和画家作品,小组讨论、分析鱼的造型、色彩、纹样。(2)说说作品中的鱼和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4.集体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用具,分工、分场地完成作业。(2)教师也可以一起参与绘画,巡回指导。

(提示:注意不要拥挤。每组必须有明确的内容,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内容可画,画好后可以剪下贴上去。)5.集体展示。6.讲评、整理。

(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一幅大画,或让学生分别画一张鱼妈妈和鱼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的画。)

第13课

威武的狮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各种方式表现狮子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狮子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2.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表现狮子的威武神情,尝试用各种工具、材料,了解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狮子的观察、回忆与想象,使学生充分感受狮子的雄强之美,促进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教材分析:

以往学生表现各种动物时,大多表现活泼、顽皮、温柔、善良的一面,较少表现凶猛、威武的神态。因而在表现动物时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单纯片面的、主观的认识动物的方式,转向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客观动物世界的正确轨道,我们编写了这一课。

本课特别强调对动物神态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把狮子的毛发、眼睛、嘴巴和胡须上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张,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加以造型表现,增添狮子的威武雄强的艺术光彩。具体安排了7幅不同表现形式的狮子图片,便于教学时欣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具体教学为两课时,一课以画为主,一课以做为主。可以先画后做,也可以先做后画。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不同形式来表现狮子的威武神态。

难点:对狮子外形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夸张、想象的表现。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彩泥等

(教师)课件、各种狮子造型的图片资料、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颜料、彩泥等 教学过程 1.组织纪律。

安定情绪,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欣赏激趣。

(1)欣赏《狮子王》片头,定格在狮子仰天长啸的瞬间画面。(2)让学生谈谈对狮子的感受:威武、灵敏、雄伟、有力量„„(3)揭示课题:《威武的狮子》。3.感知引趣。

(1)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狮子的相关图片资料等。

(2)引导观察狮子的体貌特征,由远及近展示狮子头部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狮子头大、发长、眼大而凶、嘴大而有力等特征。

(3)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狮子:唐代雕塑家雕刻的石狮子,体量巨大,给人以雄强、伟力之感。近代国画家何香凝女士的《醒狮图》,充满了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4)欣赏儿童画狮子作品,与真实的狮子图片进行对照。分析如何表现狮子的毛发、眼睛、嘴巴等主要特征,明晰夸张、想象的艺术作用。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表现独一无二的威风凛凛的狮子。

(2)依据心中所构思的威武狮子的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太小、形象拘谨等,给以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2)教师评价时整体评价优点,点出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评存在不足的作品,而是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点主要放在造型是否夸张、色彩表现是否合理等方面。

(3)课后请学生搜寻、选择各种表现狮子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可以表现狮子的材料等。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制作材料,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教师)课件,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制作材料,如泥巴、废旧布料、线团、铁丝、树根等,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检查课前准备。

(2)欣赏第一课时的优秀作业。从造型的夸张、色彩的运用、神情的表现等方面,让学生评述其优秀之处、巧妙之处,并大胆提出修改意见。2.引导激创。(1)审美欣赏: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表现的狮子等。如竹根、树根、玉米根等制作的狮子根艺工艺品;易拉罐剪制的狮子工艺品;布、树叶、各种纸张剪撕粘贴成的狮子造型;还有彩泥、泥巴等塑成的狮子形象,以及综合材料制作的狮子等等。(2)讨论:这些狮子的表现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谈谈对制作狮子的基本设想。3.探索表现。

(1)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步骤图大胆尝试、表现。

(2)小组互评,提出修改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设想,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4.展示评价。

(1)分小组展示作品,先小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再全班展评。(2)教师设立“认真奖”、“美观奖”、“创意奖”三个展台,学生自评后把自己的作品摆在相应的展台上。(认真奖:认真动脑制作的均可获此奖;美观奖:既制作认真又美观的作品可获此奖;创意奖:既美观又具创意的可获此奖。)(3)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制作狮子。

第14课

我做的笔筒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用立体纸盒装饰制作笔筒的方法。学习浅显的装饰美化知识,将作品做得精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通过学习感受笔筒文化,知道笔筒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从“做做玩玩”与“做了可用”中,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设计制作用品、美化生活的情趣,懂得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教材分析:

笔筒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搁笔用品,在我国使用广泛。选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设计制作一只美观实用的笔筒,可以使学生懂得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就可美化、丰富自己的生活。此课的学习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书中的图例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构思,引导学生知道可以使用各种材料来制作笔筒。笔筒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启发学生研究如何使自己做的笔筒好看(有特色)而实用(不易碰倒)

教材中选用了一只明代的青花瓷笔筒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笔筒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这只青花瓷笔筒具有明代笔筒的特色:大口直身,可以放置许多大小不等的笔和画卷等。此图供学生欣赏时用。

书中的学习建议第二条提示了学生在评价时应该找同学的优点,互相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笔筒的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根据自己身边的废弃物进行想象造型。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各种身边容易找到的包装物、彩笔等(教师)课件(有关笔筒的资料)、笔筒成品两个、供学生使用的彩色卡纸若干张、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把笔,问学生:把笔放哪儿?(2)教师出示范例,引入课题:《我做的笔筒》。2.欣赏感受。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古代的笔筒,了解笔筒文化。(2)讨论:笔筒的制作材料有哪些?(提示:木、竹、瓷等。)3.讨论研究。

(1)小组讨论:好的笔筒是怎样的?(板书:美观、实用。)

(2)小组研究分析:教材中的笔筒有哪些优缺点?(造型多样,装饰的手法多样,但使用纸杯制作笔筒时应该考虑稳定性。4.技法交流。

(1)纸笔筒的造型有几种?(出示几种外形不同的笔筒范例欣赏。)

(2)讨论:如果是用其他材料加工,应该注意些什么?(适当介绍一些装饰的方法。)(3)看看自己所带的材料,想想制作什么样的笔筒比较好,怎样装饰好看。5.操作体验。

(1)提出要求: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一只美观实用的笔筒。(2)学生设计创作,教师巡回辅导(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剪刀)。6.展示评议。

将笔放入笔筒,请学生互相说说同学做的笔筒有什么优点。7.总结下课。

(1)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活动情况并请学生收拾清洁教室。

(2)请学生课后继续利用各种废弃物加工制作成各种美观实用的物品。

第15课

能站立的折纸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立体造型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动物的造型表现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与制作,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教材分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伙伴。可爱的小猪、神气的小鹿、英俊的小马、笨重的大象、天真的企鹅„„这些动物是小学生心中童话王国的嘉宾。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加以立体表现,引导学生探讨动物能站立的方法,研究折法、剪法和画法等,使纸做的动物站立起来、漂亮起来,这是完全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好美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怎样让动物生活得更愉快,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小学生思考得较多的问题。只要激发小学生这种良好情感与表现欲望,就能让小学生较好地去合作表现立体的折纸动物,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铁铸的小鹿、陶塑的疣猪、铜雕的群牛„„形式多样,情趣盎然。具象与抽象、现实与想象、传统与现代并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路。这些精美的雕塑艺术品,主要是让学生真切感受雕塑之美、立体之美,懂得对于身边熟知的动物,可运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创作表现。大胆发现、认识、联想及灵活运用各种材质的媒材,应物造型,蓄情创造,就会使材料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个人通过折、剪、画、贴等方法独立制作完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当然也可以与同桌一起互助完成。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动物乐园”。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平面思维向立体形象思维的转换,研究与实践动物站立的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根据多种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和制作。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色彩纸、卡纸、废旧挂历纸、旧报纸以及剪刀、胶水等(教师)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资料、纸折动物实物若干、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动画引入。

听一听:听课件播放的各种动物的声音。

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

谈一谈: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

学一学:最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如小狗汪汪、小猫喵喵„„)。

小结:这些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2.展开。

继续欣赏动画和图片,逐渐地导出动物雕塑图片。

说一说:看了雕塑家雕塑的动物,你有什么感受?(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神情。)

比一比:这些雕塑的制作材料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找一找:这些雕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提示:都是四肢着地站立着的。)想一想:用你手中的纸来制作站立的动物行吗?

试一试:一张纸怎样才能立起来?(提示:折、卷、揉等。)折一折:有哪几种折法?(提示:对折、二折、三折等。)想一想:怎样充分利用纸张呢?(提示:构图要大、满。)剪一剪:展示剪成两半的失败的作品,动画反复播放剪的过程,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提示:剪时要注意留好连接处。)

贴一贴:给剪好形状的动物形象贴上花纹图案,进行美化。

学一学:这些纸做的立体动物是老师课前制作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3.作业与辅导。

作业要求:模仿或自创站立的折纸动物。学生大胆制作表现,教师巡视指导。4.评价与小结。

玩一玩: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走路动作,上台表演,作自我介绍。评一评:谁做的作品大、美,站得牢。(提示:可采用实物投影方式。)延伸:下节课制作“动物乐园”。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准备好材料。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类纸张、剪刀、胶水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海洋馆或观看温馨“动物家园”的图片或录像资料,较大的有色卡纸和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和分组情况。(2)欣赏评述上节课的优秀作品。2.讲授新课。

(1)欣赏动物园、海洋馆、花鸟市场等相关的动物图片或录像资料。

讨论: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可以怎样把它制作出来?

(2)用最快的速度折好卡纸并设计出最喜欢的动物外形。全班同学举起来,比一比谁设计的动物最大方、最美;合作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赏析,指出修改意见。(3)讨论:准备添加什么样的花纹图案?可选择哪些合适的颜色? 3.自主表现。

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单件作品,教师巡视辅导,帮助解决制作中的问题。4.分组合作。

分小组合作完成“动物乐园”,巧妙添加背景,如山、水、树木、花草等。5.展示讲评。

(1)参观各组合作完成的“动物乐园”。(2)投票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6.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收获?还有些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动物乐园”。

第16课

大气球飞呀飞

教学目标:

1.学习表现圆形物体,进一步了解大小物体的对比表现方法。

2.通过想象创作练习,让学生体验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组织评说自己和同学的画,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教材分析:

大气球(热气球)是学生从电影、电视中有所感受的,但又是大多数人未亲临现场见过的。课文设计以画一画“大气球飞呀飞”来让学生练习表现圆形物,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同时,课文设计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坐上大气球飞上天空,会做些什么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中,通过开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热气球知识及研究如何把气球的“大”和“飞得高”表现出来的“综合·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 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圆形观察、表现圆形物体。

难点:画出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的感觉。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大气球(热气球)的有关知识(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演示热气球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设问:想一想,这么大的气球是怎样飞上天空的?你还知道大气球的哪些知识?了解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研究学习的情况,让同学交流课前研究学习成果。(4)揭题板书:《大气球飞呀飞》。2.假设情境,启发想象。(1)设问:你想不想乘坐大气球飞上蓝天?如果你坐着大气球飞上天空,会做些什么事情?(2)独立想象思考后,同桌或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启发。(3)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同学间进一步相互启发。3.范作欣赏,探究表现。

(1)课件展示学生范作,了解、感受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大气球的花样设计。

(2)课件展示两幅有对比的学生作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探究:怎样画出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

(3)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小组探究成果。(4)教师小结,补充讲解、板演。(提示:渗透圆形物的画法。)4.学生练习,表现体验。

(1)明确练习主题:画一张乘坐大气球飞上天空的想象画。

(2)提示:大胆想象、设计大气球的花样,尽可能把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的感觉表现出来,画出自己坐上大气球高兴的样子(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5.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请部分同学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提示:大气球的花纹和色彩表现是否大胆、漂亮;是否画出了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的感觉。)

(2)教师小结,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了解与表现大气球,并画一画其他的圆形物。

第17课

有趣的脸

教学目标:

1.通过画有趣的脸,让学生初步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

2.学习用联想、夸张的手法及不同的材质表现人脸,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材质表现的有趣的脸,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

新课标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与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课文中以一半的版面精选了一组不同媒材表现的“有趣的脸”,用于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对人的脸进行大胆地想象、夸张,设计表现一张“有趣的脸”。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挑战与创意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用联想、夸张的手法表现人脸。难点:把人脸表现得生动、有趣。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镜子

(教师)课件、有人脸图案的花瓶、装饰盘等工艺品 教学过程

1.猜猜、看看,激趣导入。

(1)教师用暗色布包裹好花瓶或装饰盘,让学生上讲台摸一摸,猜猜是什么。提高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习兴趣。

(2)看一看、说一说花瓶(盘)上的图案,初步感受“有趣的脸”的图案。(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有趣的脸》。2.欣赏范作,启发想象。

(1)出示课件,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不同材质、不同形式表现的“有趣的脸”,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

(2)出示课件,欣赏同龄人作品。感受同龄人的大胆想象与创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3.讨论探究,开拓思路。

(1)用小镜子看一看自己的脸,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2)提问:怎样把脸画得有趣、好玩?(3)引导学生做做“鬼脸”,再用小镜子看一看,启发学生想象。

(4)思考:结合人物的脸部特征、个性等,用联想、夸张的手法构思有趣的脸。(提示:可进一步借助书本上的学生范作,启发学生想象。)4.学生练习,创作体验。

(1)作业要求:想象、创作一张“有趣的脸”。

(2)提示:练习中要敢想敢画,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交流,学生互评。

(1)让部分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指导学生互评作品,感受同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手工工具、各色卡纸、油光纸、毛线、纸杯、酒瓶、纸盒等(教师)课件、“有趣的脸”手工作品范作 教学过程

1.范作欣赏,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范作(书上两件“正”、“倒”作品),引导学生赏析设计制作中的巧妙之处,激发学生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表现“有趣的脸”的积极性。(1)出示“正”作品,看一看,说说有趣在哪里。

(2)出示“倒”作品,感受设计之巧妙。让学生说说两个作品脸部不同部位的联系之处。2.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1)按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根据所准备的材料,进行制作方案设计。(2)课件展示部分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3)小组间交流设计方案,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指导。(4)各小组进一步对制作方案进行讨论修改。3.合作练习,创作体验。

(1)明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创作一件“有趣的脸”的手工作品。(2)合作分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3)学生合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精选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2)课件展示一组图案是脸的工艺品,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开展探究与制作活动的积极性。

第18课

大家成为好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人的主要特征,并尝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或水粉颜料等多种工具,用线或基本形画画自己熟悉的一个或多个好朋友的形象。

2.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人物的能力、善于抓住特征进行造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人物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探讨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问题,培养同学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的思想情感。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堂探究性的绘画造型学习课,通过“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他(她)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男女同学的外貌有什么不同?”等各种设问,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去探究、学习观察人主要特征的方法,如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观察自己好友的特征。同时,通过展示大量的学生描绘好朋友的绘画作品,启发学生去探讨绘画创作的多种手段和方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造型练习:可用线描,也可线色结合或用色块表现好友形象。本课也是一堂情感教育课。通过学习建议中的讨论题:“怎样才能成为好朋友”,让学生展开讨论,感受、体会团结产生力量、和谐、温暖的情感,促进同学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观察方法。难点:描绘人物的主要特征。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好朋友的外形特点,美术工具可自定(教师)“相似游戏图”一幅,课件或图例“变化的五官”、“大师作品欣赏”、“儿童人物作品欣赏”、《找朋友》的音乐 教学过程

1.游戏导课, 趣味学习。

(1)游戏:出示两幅有出入的“相似游戏图”,请学生找出不同之处。(2)游戏:请男女同学各一位上来说说同学中自己好朋友的模样特征,让其他人猜猜他(她)是谁。游戏导入新课。

2.对比观察,感知外形特征。

(1)让被猜出的男孩和女孩先后面对大家,启发大家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外形特征:圆圆的、长长的、胖胖的、瘦瘦的脸形;小眼睛、大眼睛等。

(2)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观察、描述不同的特征:如男孩头发短,女孩头发长等。

(3)教师出示课件或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基本形观察“有形的世界”的方法进行整体观察,感受脸形、发型及五官不同的特点。请同学们一起观察,一起讨论。

(4)进行审美:不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外形特点,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学会尊重他人的形象。3.欣赏作品,探究描绘方法。

(1)让学生通过欣赏,探讨怎样描绘才能更好更容易地表现特征。(2)让学生欣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创作的儿童绘画作品。(3)高更、凡·高的《自画像》等表现人物的大师作品欣赏(4)用线描、基本形造型、色彩造型等方法启发学生。4.演示主题,观察感受,探究表现主题的方法。

(1)可启发同学讨论怎样使不是好朋友的人成为好朋友。

(2)观察探究:怎样表现好朋友的主题?可请两位好朋友做一个能表示好朋友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表演,如手拉手、拥抱等等,启发学生还有哪些征能表现好朋友的主题,如开心、快乐、面带微笑、手牵着手等。

(3)请每一位学生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的音乐,自由组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表示友谊,体会感受。教师可重点表扬新找到朋友的同学。

(4)欣赏几幅表现这一主题的儿童绘画作品,开拓视野,使学生学习多种绘画手段的应用,启发学生进行写生、记忆、创作,让学生体会人物主题的表现方法。5.分小组,自由表现。

自由组合小组,进行以“大家成为好朋友”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活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评价交流,传递友谊。

作品展示交流,自评、互评,互相赠送给好朋友。

第三篇:语文:第28课《华南虎》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www.xiexiebang.com 中考资源网

28.华南虎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华南虎的图片与新闻。

六、教学过程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

语文: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预习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课前活动:成语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展示课件,补充)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初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1)听课件范读全诗。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注意朗读时的重音,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同时听准字音。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字词掌握情况检查(课件出示)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5.谈谈初读感受。

三、梳理层次

小组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理想?

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主旨角度理解)示例:1.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四、语言品读

1.你通过诵读诗歌还有那些疑问? 小组交流后,说出疑难集体解决。

预设: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用心

爱心

专心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预设示例:

1.第12节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2.“珍珠链”和“脊梁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3.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训练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课件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用心

爱心

专心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2.进一步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七年级美术 第16册《第九课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七年级美术 第16册《第九课 中国古代

雕塑欣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方法。

(2)让学生从感受形象人手,在了解作品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埋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3)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惑。【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秦始皇兵马桶、霍去病墓前雕塑、六朝陵墓雕塑、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奉先寺等典型地域的代表性作品。【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古代雕塑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古代雕塑的资料)。【教学过程】

提问式导入:(提问贯穿整节课,问题解决,即是课的结束。)☆什么是雕塑?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作是雕塑? ☆你对中国古代雕塑了解多少?可以给同学们举些例子吗? ☆关于秦始皇陵兵马桶,你知道多少? ☆汉代雕塑有怎样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雕塑整体风格是怎样的?谈谈你认为最经典的作品? ☆南京是六朝古都,你是否了解一些六朝时期的作品? ☆中国四大石窟是哪儿个?著名的作品你了解多少?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云冈石窟大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佛造像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如何的? ☆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乐山大佛的简况?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查阅过资料,应该可以回答出一部分问题,不完整或需要强调的部分,教师应注意重点解析。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小组综合讨论,拿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回答,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提出意见或不同看法。最后教师点评。)●问题回答及补充。

☆雕塑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物质材料,通过不同手法制作的能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情感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按其形态,一般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按用途可分为架上雕塑、纪念碑雕塑和园林雕塑。按材质可分为泥、木、石、铜、陶等。(展示图片,区分不同材质的雕塑,区分圆雕和浮雕。)☆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创作的成熟和繁荣时期。当时的厚葬之风日益普遍和兴盛。因而使各种形制的雕塑殉葬品的制作发展更快。这一时期,数量可观,规模宏大的当数1974年陕西秦始皇陵东侧的重大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桶。目前共发掘四个俑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共出土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桶、陶马7000余件。犹如在大地下面埋藏着一支气势滂湃的地下军队。发现如此庞大、逼真,数量众多的陶俑群震惊了世界,令人惊叹不已,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这一大批兵马桶,不仅显示了昔日秦国的强大与秦始皇的权威,而且让人感到古代雕塑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雕塑水平。从全局看,尽管军队列阵是严整的、肃穆的,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是模制与手塑相结合,人窑烧制后再加彩绘。个体形象力求模仿真实,注重细节,如发式、服装等,塑造得都很具体。尽管那个时代距我们很遥远,我们似乎仍然能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秦军队的雄威。

(多媒体图片:秦始皇陵俑阵图2一3张,局部图片2张,军吏桶、将军桶、跪射武士俑各一张,兵俑头部特写4张。)

☆汉代厚葬风日盛,封建统治阶级中大小人物几乎邵想把自己生前享受的东西,统统带到他们想像的死后“世界”中去享用,除了日常生活器皿外,还要把难以人墓的家奴、护卫以及仪仗队、乐舞百戏等制成陶佣随葬墓中,供其死后使唤、娱乐享用。这些除了与封建统治者的迷信思想有关外,更重要的体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恋恋不舍。☆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制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似形,梢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这些石雕采用不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以关键部位细雕、其他部位胳雕的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其中“石刻立马”为主题雕像。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之首的人像。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的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做全面性的烘托。

(多媒体演示图片:霍去病墓整体图片一张、《石刻立马扒《伏虎》等图片若干。)☆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有32处南朝陵墓,每个陵墓前郡有石雕群。主要是锻磷、天禄、辟邪、石柱、碑等。这些雕刻形象生动,气势宏伟,有菱形的石柱和有翼的石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多媒体演示图片,萧景墓石辟邪、六朝陵墓神道石柱、萧道生墓石戳鳞等图片约1幅左右,供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修建于前奏二年,在以后的1000多年里,人们陆续在此开凿石 窟,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开凿的窟室有1000多个,保存到现在的洞窟有492个,是现存世界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多媒体演示图片2一3张。)☆乐山大佛位干四川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开凿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始凿丁唐亥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媒体演示图片1-2张。)小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中围古代雕塑作品从内容、题材等方面进行小结。(多媒体演示敦煌莫高窟外景及作品图片若干。)☆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千米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各朝代造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l千米,共约10万余尊。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下载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美术 第14册《第1课 另一种选择 外国风景画赏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